15.诫子书
15课 诫子书
◆一词多义
去
意与日去 消失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静以修身 连词,表目的,来
以 歌以咏志 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一词多义
学 夫学须静也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成 非志无以成学
成就
遂成枯落
变成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adj做v,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有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 adj做n,远大的目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
非/淡(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 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 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叶那样凋落年老志 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可悲地守着简陋的屋舍,又怎么来得及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❶告诫儿子要立志、学习、惜时, 以此来增长才干、修养品德,做一个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翻译:君子的品行,是摒除杂念和干扰,宁 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用勤俭节约来培养 品德的。
翻译: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 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 标。
翻译:学习必须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 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 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 情。
1、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找 出相应的语句
第15课《诫子书》(同步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二读,节奏分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得抑扬顿挫
(1)读文章时,分句与分句之间换气, 每一个分句内保持气息连贯。 (2)读“夫”要短暂停顿一下,以引出下文;读“也”要悠长一 点,肯定一点。 (3)相对而言, 虚词要读得轻而短, 实词要读得重而长。 (4)从情感角度说, 阴、阳、上、去这四种声调,通常阴平亲和, 阳平高昂, 上声强烈,去声哀伤。(不绝对,根据文意来理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子孙传承君子风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出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 抗,后退守今天的绵竹。邓艾派人来劝降,意欲封诸葛瞻 为琅琊王,被诸葛瞻大骂,并斩杀使者,与诸葛尚率军抵 抗,后英勇牺牲。
揣摩语气悟君子情
二读,节奏分明
请同学们结合《诫子书》注释及补充练习, 理 解句子并划分节奏,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重点词理解补充
1.选出与“君子之行”中的“行”意思相同的义项( )
A.日月之行
B.与友期行
C.行舟绿水前
D.高山景行
联系以前所学,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重点词理解补充
2.下列成语与“静以修身”中的“身”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解读君பைடு நூலகம்人格
诸葛亮为只有8岁的儿子确立了“君子立德”的人 生目标,指出了修身之道在静与俭,并阐释了成才需 要具备的条件——立志、学习、惜时。结合你对这三 者关系的思考,以图示展现你对君子人格的解读。
第15课《诫子书》课件
诫 劝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 书信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 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夫(f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操守、品德。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 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说话句式的变化上。 变换句式读:请把句式变成肯定句来读,并体会双重否定句式之妙。
双重否定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比较读,体会在句意一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肯定句? 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
诲与无限的期望,即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 能成就学问。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 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 “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 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 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第15课《诫子书》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
增长才干
解释变色字在句中的意思。
夫学须静也( 学习 )
(1)学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
意与日去( 意志
)
(2)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乐趣
)
夫君子之行( 品行,品德 )
(3)行 三人行(
行走
)
(4)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向
处处志之(
做标记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XXX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读准下列字音.
夫( fú )君子之行
非淡泊(dàn )( bó )无以明志
淫( yín )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 zào )则不能治性
遂( suì )成枯落
悲守穷庐( lú
)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补充注释:
以:用来;
广:使……扩大
成学:成绩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 习有所成绩。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
❖过度享乐就不能振奋精神,轻 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 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 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只能悲伤地坐守着那穷困的 居舍,将来悔恨就来不及了!
),( 俭以养德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
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非淡泊无以明志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第15课《诫子书》翻译
第15课《诫子书》翻译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可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是内心淡泊的话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勤奋学习。
不勤奋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
客观:环境安静
学习 治成
静 主观: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淡泊
学 才 立志 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勤奋 多不接世
3、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 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 观点是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 懈怠,懒惰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须学也:(要想有)才能就必须学习。 译文: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 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3)阐述“学”、“志”、“才”之间 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 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 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 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 (道理或事实均可)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 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 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 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 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 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 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 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第15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1. 课文内容理解:《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2. 重点词语解释:- 诫:告诫、警告- 子:儿子- 书:信件- 淡泊:内心恬淡,不追求名利- 宁静: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 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3. 课文结构分析:《诫子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
- 第二部分(7-12句):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
- 第三部分(13-18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4. 课文主题归纳:《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5. 课文思想价值:《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通过学习《诫子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诫
谆 谆
子
分析观点
父
书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15《诫子书》学习笔记(含答案)
(三)《诫子书》学习笔记学习准备:1.读准字音,准确背诵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遂.成枯落(suì)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2)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 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3)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 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治:古义: 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4)意与日.去古义: 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2.一词多义学:夫学.须静也 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词语(1)夫君子之行.行: ___________ (2)非志.无以成学志: _____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淫: ___________励: ___________(4)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躁: ___________(5)年与时驰.驰: ___________(6)悲守穷庐.庐: ___________4.虚词意义及用法(1)夫: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2)以:静以.修身 ___________二、特殊句式夫学须静也。
(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本文出处:选自《诸葛亮集》。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 “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 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 诫 子 证明论点 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文体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 “尺牍”或“信札”。
诫子书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 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 —《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 的谆谆教诲。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 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 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第15课+《诫子书》课件(31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既然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的核
心是“静”字。那“俭以养德”与“静”有什
诫
么关系?
子
书
因为清心寡欲方可节俭。这就要求人们
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
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
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
课文品读
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 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早立大志, 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解题:诫子书 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这里指信。 “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 的一封带有警诫性质的信。
自主学习反馈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 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 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 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 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 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 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 役。拉夫。
•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夫君子之行 fú 夫学须静也
• 文言发语词: 夫天地者。 •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 “这”或“那”:夫猫至。
读准字音
遂成枯落
s u í身 体 一 侧 发 生 瘫 痪 : 半 身 不 遂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15 诫子书——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
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精读细研
15 诫子书/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第二一课时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明__确__、__坚__定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修__养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 (____疾__行__,__指飞速逝去____) ④非学无以广. 才(_____增__长_______)
课堂检测
15 诫子书/
(2)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 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 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 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
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
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
又必须砥砺品德。
精读细研
15 诫子书/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课堂检测
15 诫子书/
第15课《诫子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译读,疏通文意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 知性:修养性情。
淫:放纵。 励:振奋。 险:浮躁。 治:修养。
慢:懈怠。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
译读,疏通文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意志。 去:这里指丧失。 译文:年纪随着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 而丧失。
品读,读出劝诫
→ (明)志 修身 静
→ (成)学 治学 正反对比
淫慢、险躁→(成)枯落
《诫子书》中饱含了诸葛亮对 儿子诸葛瞻的哪些感情?
资料链接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 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qú),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 反,终身不敢言归。
背景链接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 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
诫子书
诸葛亮
导入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资料我清楚
你知道诸葛亮的哪些故事?
作者资料我清楚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故事: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借东风
听读,读出韵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 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诫子书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字词解析
1.重点字词解释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古义:轻薄;
今义:遭遇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3)淫慢则不能励志
慢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4)夫君子之行
行
古义:操守、品德、品行;
今义:走;
(5)年与时驰
与
古义:随同
今义:和
三、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译文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依靠简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的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五、内容梳理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答: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
6.“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答:“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7.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分别找出原句。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成才需要具有三个条件: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8.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同时注意珍惜光阴,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9.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10.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11.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12.积累成语、名句:
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