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本节课要学习《雨》。

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让幼儿了解雨是什么,雨的形成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练习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一、课前准备1. 教具:里面有一张黑板,一幅《雨》的图片,相关的天气装饰物等。

2. 材料:图画、幼儿提前准备的用来记录观察结果的卡片。

二、课堂活动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问题让幼儿思考:今天我们说说雨。

大家有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雨呢?是什么时候会下雨呢?雨下了有哪些变化呢?2. 学习环节(30分钟)教师出示《雨》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中有哪些现象,有哪些物事是与雨有关的?有哪些天气现象?接着,教师介绍雨的形成原因:地球上有很多水,太阳照射到水蒸气空气中,水蒸气就会变成水滴,水滴变成很多水滴,就会落到地上,就是下雨了。

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面阐述雨对生活的影响: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养菜的农民都盼望下雨,这样作物就会得到充分浇灌,成长得更好。

雨还可以帮助清洗大气中的污染物,让空气更加新鲜、干净。

3. 实践环节(15分钟)在实践环节中,老师会组织幼儿进行实际观察。

幼儿拿着卡片到操场上观察天气现象,记录下天气的情况(是否多云,是否刮风,是否下雨,雨量大小等)。

观察时,教师应该现场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的变化,学习使用观察的方法,观察的结果要写在卡片上。

4.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根据幼儿的观察结果,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让幼儿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同时教师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所学内容。

三、课后延伸老师可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观测,观察当天天气变化,发现自然之美。

四、教学反思教工课预习,对自己与幼儿的规划、准备进行认真反思,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班级特点定制课程,以保证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调查和评价,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针对弱点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雨(冯剑华)教案设计

雨(冯剑华)教案设计

《雨》教学设计宜兴市新芳中学蒋丽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积累文中“豆蔻年华、裙袂、丰腴、嗷嗷待哺、姗姗而来”等词语,理解并应用。

(2)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能学会从一些角度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4)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方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进程与方式(1)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法。

(2)自主探讨,合作交流法。

(3)“朗诵——品析——评价——再读”赏析语言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无私奉献者的由衷赞美之情。

(2)感悟诗情画意的散文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方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能学会从一些角度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学会从一些角度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教学假想】《雨》是冯剑华的一篇散文佳作。

本文写雨却意不在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给予雨以灵性,抒写了对无私奉献者的由衷赞美之情,意境美,语言美,诗情画意,情浓意远。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意的散文教学气氛。

在导入时以抢答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学生亮灯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以写有雨的诗句的书签作为奖励品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始终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品味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上,本文词语锤炼颇见功力;本文能恰本地引用诗词名句,美化了意境,也美化了语言;本文在修辞手法和句式选择上都别具匠心。

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一些角度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三月春雨、夏日急雨、秋季冷雨别离以闪亮登场、二度露面、三番现身环节串联起来,教师通过文本比较、重点分析、发散思维等形式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并通过反复朗诵来表现。

以达到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文章主旨。

最后能归纳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

中班语言《雨》教案

中班语言《雨》教案

中班语言《雨》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2.培养幼儿对雨的观察和感知能力;3.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雨》一本图书;2.幼儿画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询问幼儿是否喜欢下雨,引导幼儿回忆下雨时的场景和感受。

比如问:下雨的时候我们通常做什么?(穿雨衣、戴雨靴等)2.出示一些与雨相关的图片,如雨滴、彩虹等,引导幼儿讨论并描述图片。

Step 2: 故事导入1.出示《雨》一本图书,给幼儿留出一些时间观察封面和图画。

询问幼儿,他们猜测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2.讲述故事《雨》。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突出描述雨滴的声音、形状、颜色和落地的情景。

同时,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适当添加一些相关的表情和动作。

故事复述练习:1.请幼儿尝试复述刚才听到的故事,并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故事中的场景、人物和细节。

2.鼓励幼儿用声音模仿雨滴落地的声音,并配合相应的动作。

Step 3: 展开讨论1.引导幼儿讨论下雨天的场景和感受,如:下雨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下雨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雨滴的形状、颜色和声音特征。

3.引导幼儿讨论雨过后空气的味道和感觉。

比如问:下雨后我们能闻到什么味道?雨后的空气会不同吗?Step 4: 创作练习1.给每个幼儿发放纸和彩色笔,提醒他们画出下雨天的场景和想象中的雨滴。

2.鼓励幼儿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对雨的理解和感受。

3.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画作,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他们画的雨和下雨的场景。

Step 5: 温故知新1.迅速回顾故事《雨》的内容和主要情节,询问幼儿是否记得。

2.请几位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其他幼儿可补充或纠正。

Step 6: 结束活动1.帮助幼儿总结课堂上学到的关于雨的知识和观察方法;2.观察此刻的天气,询问幼儿今天是否下雨,引导幼儿注意外面的天气变化;3.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和讨论下雨天的场景和感受。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示例如下:教学目标:1. 理解秋天的雨的特点和意义。

2. 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雨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秋雨常识。

教学内容:1. 秋雨的特点。

2. 秋雨的意义。

3. 秋雨对人体的影响。

4. 秋雨对景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雨的特点1. 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雨,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雨的特点。

2. 讲解(20分钟)1秋雨是点滴状的,像针尖大小,随着秋雨落下,雨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密。

2秋雨颜色的变化,秋雨的颜色从蓝色、灰色到黄色、红色不等,这是由于大气层中氧气含量的不同,导致雨滴颜色的变化。

3秋雨的声音,秋雨的声音是由雨滴撞击地面发出的声音,有时候像马蹄声,有时候像敲打琴弦的声音。

3. 练习(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秋雨的点滴状、大小、颜色、声音等特点。

第二课时:秋雨的意义1. 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雨,并简要介绍秋天的雨的意义。

2. 讲解(20分钟)1秋雨为大自然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发育。

2秋雨可以清洗大地,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

3秋雨可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3. 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和秋雨的意义,谈谈自己对秋天的雨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秋天的雨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雨的感受,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秋雨常识。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并探索自然的奥秘。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19、《雨的形成》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热水、冰块、酒精灯、烧杯、烧瓶、蒸发皿、保鲜膜、塑料袋、火柴、石棉网、三角铁架、铁架台、导管、软木塞、水槽、试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探讨了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小水珠,谁还记得我们都讨论了哪里出现的小水珠?学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等。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物体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一种特殊的小水珠,它们从天而降,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雨。

教师:好,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出示下雨的幻灯片)。

看到雨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师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1、猜想教师:那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一猜吧!学生思考、交流、汇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师相机板书。

2、设计实验教师:我们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飞到天上去观看,那我们在实验室设计一个实验模拟一场小雨,怎么样?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雨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苗延强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在探究水珠形成的基础上,设计、制订本组“雨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计划,包括对雨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

2、能独立地通过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3、愿意用多种方法和材料探究雨或雪的成因。

4、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5、能举例说明可逆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6、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水)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及有根据的、科学的猜想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准确的、安全的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模拟实验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在设计实验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小组互相帮助,合作探究的乐趣。

3、在完成本课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课下继续研究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二、教学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交流、讲授法、小组合作、五、教学分析:本课是在了解凝结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这个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

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不仅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的美景、美文的魅力。

六、教学具准备:烧杯、皿盘(取下培养皿的盖不用)、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装有冰水的饮料瓶、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动态雨景及相关图片、雨的形成过程,及动画《小水滴旅行记》八、教学过程:(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1、谈话激趣: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

《雨》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雨》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雨-----景物描写训练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学习生动细致的表达技巧。

3、通过习作培养感受自然,领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难点:重点: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将作文写生动细致。

难点: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自然之景有哪些?(学生答)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其中的雨。

雨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敲击我们心灵的音符。

在欢喜者的眼里,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伤感人眼里它是‘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雨,因为看者心情、性格、身份等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情味。

那么,雨在你的眼中又是如何?(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眼中的雨)二、写作导航1、欣赏图片,学会观察。

学生回答观察所得: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它的动作有时怎样的。

2、出示精彩例句,感受动态:不同的雨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去形容它的动态。

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3、学习怎样把景色写具体:(1)过渡:如刚才所提到的,我们可以对雨的动态进行描写。

(板书:动态)(2)提问:除了动态,我们还可以描绘春雨的哪些方面?这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

(板书:声音、颜色、触感、形状)4、学习修辞手法:要想使我们的习作更加的生动,我们还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来看看,大作家是怎样写景物的。

1、拟人2、比喻3、夸张4、对比三、小练笔1、提出要求,完成习作:雨有着千姿百态,落入花草中、落入泥土中、落入我们的身上……各有各的不同。

写作提示:(1)、用一段话描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场雨。

(2)、抓住景物特点,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

2、教师点评四、认识侧面描写1、过渡:刚刚我们都是对雨进行直接的描绘,这其实就是正面描写。

但是景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身边的环境、事物息息相关。

刘半农的雨教学设计方案

刘半农的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半农及其文学成就;(2)理解《雨》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3)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鉴赏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分析刘半农的诗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2)把握刘半农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雨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雨天的氛围;2. 提问:同学们对雨天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关于雨的诗词?(二)新课讲授1. 介绍刘半农及其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2. 阅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4. 分析刘半农的诗歌创作风格,与其他诗人进行比较。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刘半农的诗歌创作风格;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搜集关于雨的诗词,撰写一篇读后感;2. 尝试创作一首关于雨的诗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和诗歌创作;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改进教学方法。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1.理解作者对雨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写作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1.播放雨声的音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雨的感受。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思考:课文分别描写了雨在哪些季节的特点?5.精读课文,赏析雨景6.1.逐段分析课文,找出描写雨的语句,体会其特点。

2.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7.体会情感8.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讨论作者情感的表达方法。

9.写作训练10.1.让学生选择一个季节的雨进行描写,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

2.分享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11.总结升华12.1.总结课文内容和描写方法。

2.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13.拓展延伸14.1.推荐阅读有关雨的诗歌和散文。

2.让学生观察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色,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反思:在教学《雨的四季》时,音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赏析雨景和体会情感方面,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但在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学生的描写还不够生动,需要进一步指导。

拓展延伸部分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幼儿亲身感受雨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幼儿学会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准备:1. 教具:雨伞、雨衣、雨鞋、雨滴实验器材(玻璃瓶、热水、冷水、冰块)、雨水收集器、图片等。

2. 教师准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设计好实验环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下雨的图片,引导幼儿谈论雨的现象,激发幼儿对雨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升空、凝结成云、云中的水滴变大、重力作用使水滴落下等。

3. 实验环节:(1)雨滴实验:教师向幼儿展示雨滴实验器材,让幼儿观察热水、冷水和冰块上的水滴,引导幼儿发现水滴的大小和温度的关系。

(2)雨水收集: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雨水收集实验,让幼儿亲自感受雨水的滋润,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雨水。

4. 实践活动:(1)雨中漫步:教师带领幼儿在雨中散步,让幼儿感受雨的变化,如小雨、大雨等。

(2)雨中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雨中游戏,如撑伞比赛、雨中接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雨的乐趣。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在雨中的所见所闻,让幼儿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6. 拓展:教师向幼儿介绍雨水对地球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幼儿的分享和总结,评价幼儿对雨的认识程度。

3.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幼儿园《雨》教案

幼儿园《雨》教案

幼儿园《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认识和感受雨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
•歌曲《雨》;
•诗歌《雨中》;
•活动:制作伞。

三、教学过程
1.歌曲《雨》
•教师放一首与雨相关的歌曲,带领幼儿一起听,并问:这是怎样的声音和旋律?听听它有什么感觉?
•再次听歌时,引导幼儿一起跟着歌曲摆动身体,感受雨的时而轻柔、时而急促的声音。

2.诗歌《雨中》
•教师向幼儿朗读诗歌,并带着幼儿一起说、仿读;
•询问幼儿:“诗歌中写了哪些东西,雨为什么会使这些东西变得不同寻常?”
3.制作伞
•提供底部已经完成的伞框架,要求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选择和裁剪材料;
•帮助幼儿将布料绷在伞框架上,并用彩笔或其他装饰品进行装饰。

四、教学反思
•通过听歌和读诗的形式,幼儿对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雨的认识;
•制作伞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又让幼儿了解了伞的构造和功能;
•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多使用形容词和动词,让他们形象生动地描述雨的特点和情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15篇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15篇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15篇雨的四季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__线索,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重点朗读,欣赏__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难点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1课时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

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1.__语言优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情感、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体会作者感情。

3.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1)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喜欢雨?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2)__是按照什么结构布局的?总——分——总(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静;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1.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

《雨的四季》 教学设计

《雨的四季》 教学设计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景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雨的形象,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雨抒发的情感,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它有时轻柔细腻,有时狂暴凶猛;有时给人带来喜悦,有时又让人感到忧愁。

那么,在作家刘湛秋的笔下,雨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咄咄逼人”“粗犷”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雨”写了哪些内容?(三)再读课文,感受四季之雨的特点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春雨、夏雨、秋雨、冬雨的段落,概括其特点。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四)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圈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赏析成果,推荐代表进行全班展示。

3、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教案:《雨》课题名称: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增加学生的科学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雨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 雨的种类和分类。

3. 雨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图片、卡片等教具。

2. 实验用具: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动画片或歌曲,引起学生对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描绘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境和元素。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分析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 实验(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雨是由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当水蒸气遇冷时会变成水滴,这些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雨。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步骤:a. 将透明容器填满水。

b. 覆盖容器,并放置在窗台上或教室外。

c. 观察容器内是否会出现水滴。

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雨的形成过程,加深他们对雨的认识。

4. 分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发挥,展示他们对雨的理解。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小剧场等形式呈现。

5.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总结一天所学的知识。

并鼓励学生向家长和朋友分享他们对雨的认识。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亲眼观察和感受雨的特征。

2. 教师可在教室内创设小气候环境,例如用喷雾瓶喷水,让学生观察水滴的形成和落下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雨与生活的关系,例如雨水的利用,雨季的农作物生长等。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他们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观察小组活动中学生对雨的理解和表达情况。

3. 学生的作品评价。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雨的四季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由作者对四季的雨不同性格的描绘,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歌颂生命的情趣。

教学重点:“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赏析__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件出示不同形态的雨景,同时配以肖邦的钢琴曲《雨滴》)雨是大自然的音响师,用心倾听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特征。

二、作者简介刘湛秋,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35年出生,安徽省芜湖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上的信笺》、《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之王”。

三、整体感知,鉴赏课文1、检查字词静谧高邈莅临粗犷咄咄逼人2、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处理好语速,突出关键字词的读法。

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考每部分描写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进行了重点描写?要点:总——分——总第一部分总写我喜欢雨。

第二部分写四季的雨。

第三部分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2——5自然段是重点段,描写四季雨的不同特点。

4、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配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各季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要点:春雨:美丽妩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思冬雨:自然平静5、教师出示问题:品味语言。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最新7篇)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最新7篇)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最新7篇)雨的四季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揣摩描写春雨的语言,学会抓住景物特点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难点:揣摩描写春雨的语言,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屏显相关诗句)先请大家一起欣赏这些诗句——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这些诗句的共同点是——都是写雨的。

师:最后的雪呢?雨雪相连,雪由雨变来,雪是雨的精灵。

师:是啊,雨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宠儿,雨也是现代文人眼中风情。

这堂课,咱们来欣赏《雨的四季》,一起领略现代诗人刘湛秋笔下的雨的风情。

(屏显并板书课题)二、赏文赏析文中优美句子,(一)雨景特点。

文章开篇就点出我很喜欢四季的雨,因为“它是美的。

”在作者的笔下四季的雨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从文中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

春雨:美丽、娇媚(像一个娇媚的少女)夏雨:热烈而又粗犷(像一个大胆泼辣的女子)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像一个端庄的夫人)冬雨:自然、平静(像一个沉着朴实的夫人)(过渡)那么,作者对雨如此钟爱,让我们选择一幅最美的画面——春天的雨,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雨景,领略春雨的风采。

(二)欣赏雨景。

1、听老师范读,圈画句子,看春雨的特点是什么?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全段写“春雨”之美丽、娇媚。

大树、水珠、小草。

2、一场春雨,会给大地的景物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看例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每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萌发的树叶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油油的波浪。

(拟人、比喻)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课堂小结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课堂小结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课堂小结一、引言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著名。

它被幸运地赐予了“春城”的美誉,因为昆明不仅四季如春,而且雨水充沛。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研究雨水的形成、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课堂小结旨在介绍一堂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以启发学生对雨水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明的降雨特点和季节性变化。

2. 掌握雨水形成和降水量变化的基本原理。

3. 了解昆明雨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本课堂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昆明的降雨特点和季节性变化:介绍昆明的降雨量、降雨频率和降雨季节的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

2. 雨水形成和降水量变化的基本原理: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昆明降雨量的变化与地形、气温等因素的关系。

3. 昆明雨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昆明的雨对农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影响。

4. 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对雨水形成和降水量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昆明的降雨特点和季节性变化,以及雨水形成和降水量变化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昆明的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外进行雨水的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雨滴的形态、降雨量的变化等。

4.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比如模拟云的形成过程,探究云中水汽凝结成水滴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段描述昆明的雨水景象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昆明雨水的兴趣。

2. 讲授:介绍昆明的降雨特点和季节性变化,讲解雨水形成和降水量变化的基本原理。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雨的形象及其特点。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征进行描述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于学生自己的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雨的情感。

(2)学习作者描写雨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2. 教学难点
(1)理解雨在不同季节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PPT上展示雨,展示不同季节的雨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雨的特点,例如雨的颜色、形状、声音等。

同时,播放一段轻柔的雨声音乐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

“同学们,你们听,这雨声多么美妙!它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忘却尘世的烦恼。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雨声中,一同走进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去感受他笔下那独特的雨的世界。

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
雨的四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

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

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

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

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

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

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