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中国当代飞机设计大师

合集下载

难得的帅才

难得的帅才

难得的帅才作者:乔善勋来源:《大飞机》2020年第10期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徐舜寿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从歼教1飞机的设计到初教6飞机的研制,从强5飞机的成功到轰6飞机的改进,从歼8飞机设计方案的论证到自行设计运7,这些中国航空发展历程中赫赫有名的机型都和徐舜寿息息相关。

此外,徐舜寿还为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人才,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工程院院士陈一坚、管德、陆孝彭、屠基达等都从他那里受益良多。

作为新中国早期航空工业的规划师和奠基人之一,徐舜寿一直在思考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飞机设计体系。

徐舜寿的工作搭档、时任某研究所所长的刘鸿志评价他是中国航空工业科研战线上“难得的帅才”。

从南浔到南昌徐舜寿出身于古镇南浔的世家,他的曾祖父徐延祺曾官至内阁中书、总理衙门章京,祖父徐麟年是一位诗人,父亲徐一冰是我国著名现代体育教育家。

徐一冰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外国人体魄强健,立志使国人强壮,回国后创办了国内首所体操学校和国内首个现代体育刊物《体育杂志》。

因成绩卓越,徐一冰还曾获得民国总统黎元洪颁发的“教思无穷”匾。

1917年8月21日,徐舜寿出生于上海。

三年后,他随母亲回到老家浙江湖州南浔镇,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徐舜寿从小就品学兼优,在小学时就曾跳过三级。

他喜欢数理化课程,1933年从秀州中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同时录取。

经过认真思考,徐舜寿选择入读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专业。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徐舜寿深受梅贻琦和马约翰教育理念影响,不仅学业成绩优秀,打下了坚实的航空知识基础,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并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参加了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5月,徐舜寿从清华毕业,到杭州飞机制造厂担任检验员。

9月,徐舜寿又考入中央大学航空机械特别专业研究生班。

1939年5月,徐舜寿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在空气动力学组做飞机性能计算研究。

隐秘而伟大:战鹰背后的英雄们

隐秘而伟大:战鹰背后的英雄们

从1951年至今,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现代航空产业体系,具备了航空大国的综合实力,处在了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期。

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自立自强和系统创新,以及几代航空人的报国精神。

70年来,我国航空工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孕育、发展、传承了以对党忠诚、为国奉献、勇于创新、接续奋斗、蓝天逐梦为核心元素的航空报国精神,构筑起航空人的精神谱系。

下面,让我们跨越70年,去探访那些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贡献的一代代幕后英雄。

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初期,根据党中央命令,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技术人员、产业工人、高校学生汇聚成第一批新中国航空人,他们在生产、生活、技术条件都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飞机修理任务,而且实现了从维修飞机到制造飞机的重大转折。

1965年航空三线建设过程中,在基建之余,一幅幅飞机图样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设计出来的。

战鹰设计师为祖国设计制造飞机,是航空人的使命所系。

徐舜寿,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组建航空工业,担任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飞机设计所并担任总设计师,领导和主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的飞机型号设计工作,被尊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一代宗师”。

冯钟越,我国著名飞机结构强度专家,组织领导了水轰五、运七、运八、运十等型号全机静力试验,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51岁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顾诵芬,徐舜寿、黄志千等亲自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

他1951年参加工作,其成长历程徐舜寿(左)、黄志千(右)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严重侧滑、抬头、振动现象,且地面试验不能找到原因的情况,他在不具备空勤身体条件的情况下,三次搭乘歼教6飞机上天,与歼8飞机等速飞行,从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方位,观察和拍摄歼8飞机飞行流线流场,最终找到了原因,解决了问题,促进歼8飞机研制成功。

“飞豹”飞机的总设计师--陈一坚

“飞豹”飞机的总设计师--陈一坚

“飞豹”飞机的总设计师--陈一坚佚名【摘要】陈一坚(1930-),福建福州人,中国飞机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参加了歼教1、初教6等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

1982年出任“飞豹”飞机型号总设计师,成功研制“飞豹”飞机,填补了中国歼击轰炸机研制方面的空白,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主编了《飞行器结构强度分析手册》,《飞机结构耐久性及损伤容限设计手册》,撰写了《“飞豹”飞机研制工作总结报告》等,为促进航空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一坚是中国航空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飞机设计顾问组顾问。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荣立一等功2次,获部级劳动模范称号。

【期刊名称】《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1页(P26-26)【关键词】“飞豹”飞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空工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师【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62陈一坚(1930-),福建福州人,中国飞机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参加了歼教1、初教6等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

1982年出任“飞豹”飞机型号总设计师,成功研制“飞豹”飞机,填补了中国歼击轰炸机研制方面的空白,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主编了《飞行器结构强度分析手册》,《飞机结构耐久性及损伤容限设计手册》,撰写了《“飞豹”飞机研制工作总结报告》等,为促进航空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一坚是中国航空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飞机设计顾问组顾问。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
系 统 工程 方法 ,综合 高 新技 术 用于
歼 8I飞机 上 ,在 不 到 四年 的 时 间 I 里 ,实现 了飞 机 的首 飞 。
宋文骢 :主持设计中国的第一
款 三代 机 宋 文 骢 (1930年 3月 26 日一 ), 飞机 总体 设 计专 家 。 出生 于 云南 省 昆 明市 ,16 年 毕业 于 哈 90 尔滨 军事 工程 学 院 。
陈一 坚 :主 持设 计 “ 豹” 填 靠性 维修 性 设计 ,飞机 出勤率 高 , 飞 开 敞性好 便 于维护 成 为飞 机突 出特
机 的仿制 设 计工 作 , 负责 处理 设计 补 歼轰 机 空 白
技术 问题 ,奉命去苏联考察,领 导
陈 一 坚 (1 30年 6月 21 点之 一 。该 飞机综 合 性能优 于 同类 9
士。
石 屏 ( 9 4 3 5日一 ), 1 3 年 月2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 飞机 设计专家 ,曾任K ( 8 教练8 )
均有重大突破 ,研制成拥有 自主知 飞 机 总设 计师 ,现 任 江西 洪都 航 空
马凤 山 :运 1 之 父 0
马凤 山 ( 9 9 5 日一 1 9 识产 权 的第 三 代战 斗机 的设计 技 工业集 团飞机总设计师。 1 2 年 月8 90
年 ) ,江 苏 无 锡 人 ,l 4 年 9 至 术 宋文 骢 曾荣获航 空 航天 工业 部 93 月
石 屏主 持K 教 练机 设 计 ,通 过 8
1 4 年7 9 9 月先后就读于无锡道南 中 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 定 修改机翼前缘翼型,使飞机获得 了
学和 辅 仁 中学 ,14 年 1月考 入 上 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 99 0 海 交 通大 学航 空 工程 系 。 15年 5 ,马风 山参加 轰6 99 月 飞 2 0年 当选 为 中 国工程 院 院士 。 03 良好 的升阻 特性 和 失速特 性 ; 首次 在方 案 设计 时 ,进行 全机 各 系统 可

每周一星顾诵芬:为了祖国的蓝天

每周一星顾诵芬:为了祖国的蓝天

每周一星|顾诵芬:为了祖国的蓝天优秀的偶像,是以身作则、春风化人;真正的追星,是见贤思齐、择善从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每周一星人物是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

歼教-1、歼-8、歼-8Ⅱ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但儿子没有继承父亲衣钵,却和飞机结了缘。

据顾诵芬回忆说:在七七事变时第一次碰到飞机威胁。

日本人轰炸,我们住的四合院平房震得非常厉害。

那次轰炸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没飞机咱们处处得受人欺负。

对飞机的第一印象虽然沉重,但他对飞机的兴趣越来越浓。

顾诵芬在10岁生日时收到了叔叔送的飞机模型,他爱不释手,这也奠定了最初的航空梦想。

后来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顾诵芬参加工作接受的第一项挑战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先例可循。

听说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的国外文献,顾诵芬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到北航查找抄录资料。

1964年,歼-8飞机的研制被提上议程。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后期作为总设计师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

他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经过研究,顾诵芬创建了一个“妙招”——“买了红毛线,剪成150毫米,贴了整个垂直尾翼跟后机身上。

”这被研究人员戏称为给歼-8“穿裙子”。

那么,这个方法好不好用呢?他提出要亲自上天观察。

这对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风险极高。

更何况家里有亲人牺牲于空难,全家人对坐飞机都非常忌惮。

经过三次上天近距离观测,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

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

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作者:正裕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12期他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他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开创者,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

他就是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

1935年,5岁的顾诵芬随父母迁居北京。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飞机轰炸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没飞机咱们处处受人欺负。

”从那一刻起,顾诵芬就立志投身航空事业。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学专业毕业后,顾诵芬来到刚组建的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他憋着一股劲,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五年后,航空工业局在沈阳建立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接到的首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

作为技术骨干,顾诵芬承担起了飞机气动布局设计的任务。

只在大学里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的顾诵芬,回到北京从头开始学习。

“当时北航还在建校时期,图书馆白天学生都在用,我只能晚上骑借来的自行车去。

”顾诵芬回忆道。

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

就这样,顾诵芬最终形成了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圆满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

“这是祖国航空设计事业起跑的信号。

”此后,顾诵芬开始了飞机气动力设计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他主持了初教6教练机的气动力布局设计。

同年,顾诵芬又开始挑战超音速飞机的气动力设计。

他首次建立起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

在歼教1、初教6完成之后,顾诵芬接到一个新的挑战,他和团队需要设计一架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歼击机——歼8。

飞得高、飞行时间长、火力强成了歼8研制的目标。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

作为副总设计师,顾诵芬带领团队攻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

经过不懈努力,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

中国十大飞机设计师

中国十大飞机设计师

中国十大飞机设计师中国航空设计一代宗师徐舜寿徐舜寿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飞机设计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徐舜寿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与贡献。

他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从事航空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即参加了航空工业的筹备工作。

1956年,他主持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1961年作为主要领导,组织和创建第一个飞机设计所。

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在他直接领导下培育出的飞机设计人员,遍布我国自主设计机型的重要岗位;而由他主持、组织和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8、轰6、运7……他是中国的米高扬、苏霍伊、图波列夫。

我们有责任把徐舜寿的业绩与生平记录下来,告诉航空后来人,是他和那一代先驱者,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的飞机设计事业夯实了第一块基石。

走上航空道路徐舜寿于1917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3岁的时候,随母亲迁回祖籍浙江湖州的南浔镇。

父亲是清末秀才,但英年早逝,徐舜寿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

他有三姐一哥,哥哥徐桑寿,就是后来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

徐舜寿天资聪慧,品学兼优,1930年考入省立南京中学就读高中,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为避战乱转学到离家较近的嘉兴秀州中学读书。

这也是一所学风很好且有名气的私立教会中学,徐舜寿喜欢数学和理化,高中毕业后经报考,被南京金陵大学和北平清华大学同时录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专业。

1937年大学毕业,不久便考取了由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委托中央大学开办的航空机械特别研究班,1939年毕业后,徐舜寿被分配到了位于成都的空军航空委员会技术所研究室,在空气动力学组做飞机性能计算的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确定建立航空工业。

1942年徐舜寿报考并被录取派往美国圣路易斯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实习喷气式歼击机设计。

1946年8月,徐舜寿从美国回到上海,经过与哥哥认真商量,于是他去南京航空工业局报到,选择成都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运输机设计工作。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都是高分作文必备素材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都是高分作文必备素材

2022感动中国⼗⼤⼈物事迹及颁奖词,都是⾼分作⽂必备素材(3⽇)《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颁奖盛典》播出中国核动⼒事业的奠基者彭⼠禄七⼗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守护⾼原⼈民健康的⽼院⼠吴天⼀⾸位闯进奥运会男⼦百⽶决赛的亚洲飞⼈苏炳添……当主持⼈再次念起这些熟悉的名字时你是否也深受触动致敬向上的⼒量!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杨振宁为华⼈赢得了巨⼤的荣誉。

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此。

1954年他和⽶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这个科学贡献,是⼈类科学⽂明宝库中⾮常璀璨的⼀个明珠。

不仅如此,他资助学⼦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

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起向未来。

速⽤⽰范: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是再⾃然不过的选择。

有⼈说,35岁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是杨振宁的巅峰。

是啊,顶级物理学家的贡献不是⼀个⽅程所能衡量的,价值也不是⼀个归国⼈才所能概括的。

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早就写进了杨振宁⼀个世纪的岁⽉⾥,写在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注脚⾥,写在了功在世界、⼼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事迹:张顺东6岁时被⾼压电击伤,失去右⼿,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来就没有双⼿。

这样⼀对⾝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

张顺东说:“夫妻同⼼,黄⼟才能变成⾦”。

为了美好⽣活,他们付出常⼈千百倍的努⼒,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

尽管⽣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过得像花⼉⼀样。

颁奖词:⼭对⼭来,崖对崖,⽇⼦好⽐江中排,⽑⽵天⽣筋⾻硬,顺风顺⽔出⼭来。

“歼-8”总师顾诵芬:88岁的“上班族”

“歼-8”总师顾诵芬:88岁的“上班族”

“歼-8”总师顾诵芬:88岁的“上班族”今天,我们要向您介绍的这位“上班族”,并非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年轻力壮的中年人,而是一位享誉国际的飞机设计师,顾诵芬总师。

现年88岁高龄的他,仍然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的航空事业默默奉献。

顾诵芬总师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飞机设计大师,被誉为“中国歼击机之父”。

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制出了多种先进的歼击机型号,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从事飞机设计工作已经60多年了,从1950年毕业进入第一飞机设计院开始,到1980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的总设计师,再到现在的总要员,他一直都在为中国航空事业不懈努力。

他亲手设计的歼-8战斗机是中国第一款自制的飞机,也是中国在战斗机领域的突破。

顾诵芬总师曾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设计一款飞机就像是和一位亲密的朋友做交流一样,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他对飞机设计的热爱和执着,使他在飞机设计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顾诵芬总师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创新,他认为创新是中国航空工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歼击机型号,并取得了很多的突破。

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一直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

除了对飞机设计的热爱,顾诵芬总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

他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的科研人才,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顾诵芬总师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他曾经提出“双引擎战斗机”的概念,并亲自参与了歼-8的改进工作。

他希望中国能够研制出更加先进的战斗机,使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走向世界。

虽然已经88岁高龄的顾诵芬总师,但他仍然日夜奋斗在飞机设计的一线。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制约一个人的最大因素,只要保持热爱和激情,就能够充满活力地工作和创造。

顾诵芬总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拥有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就能够充满活力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3篇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3篇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第一篇:钱学森——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军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在他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2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中排行第三。

192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并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接触到了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先进理论和先进设计方法,对他日后的航空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博士毕业后回国,并进入中国航空工业局担任高级技术顾问。

随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研究的领袖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被誉为“飞机之父”,补足了中国在航空工程科学方面的空白。

钱博士的三块基本贡献是:研发、生产、设计制造。

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研制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和中国第一架战斗机,以及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

19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和拥有核武器。

钱学森被中央政府任命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十年间成功地研制了两颗原子弹、一颗氢弹和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被誉为“两弹一星”的理论与技术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正是因为钱学森这样的先辈,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他热爱祖国,爱民族,殷切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强起来的愿景。

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书页上,成为我们追求科技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榜样和楷模。

第二篇:邓稼先——我国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工程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创始人和“两弹一星”工程的总指挥。

中国直升机专家温清澄

中国直升机专家温清澄

中国直升机专家温清澄我军著名直升机专家温清澄温清澄,男,1940年1月生于梅县松口镇。

1957年松口中学毕业。

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直升机设计专业,同年10月分配至空军第一研究所。

现任该所高级工程师,兼任总参谋部陆航部装备发展办公室总工程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我国、我军第一代著名直升机专家,长期从事我国、我军直升机研究与发展工作,对多种国产新型直升机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军直升机高原使用研究的开拓者。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共23项,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集体一、二、三等功各一次,并获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4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晋升为军级文职干部(技术将军)。

著有《直升机高原使用及维护》、《现代直升机应用及发展》等论文、专著数十篇。

入围“第三届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候选人”理由:新中国第一代直升机专家,使中国直升机率先飞上世界屋脊,突破国际技术壁垒,推动和实现多个直升机型号国产化。

50 载甘心奉献,倾毕生于直升机事业。

70 年代,直升机飞上世界屋脊成为世界首例,他是该项课题的领军人物。

80 年代,国产直升机的研制发展冲破西方“制裁”,他是军方技术的代表人物。

90 年代,实现国产化的直升机在香港回归之际成功进驻,他是研制开发到设计定型全过程的杰出贡献者。

他自 1962 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直升机专业毕业入伍后,长期从事我国、我军直升机事业。

他为直升机在世界屋脊的我国高原地区使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解决了高原使用直升机的急需。

他作为军方使用部门技术负责人,从技术上主持了直 9 武装型、直 9 国产化型、直 8 陆军型、直 11 等型号立项论证、战术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制订,是这些型号论证报告及研制总要求的主要撰稿人,总体上策划了这型新型直升机的技术蓝图。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模范事迹素材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模范事迹素材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模范事迹素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模范事迹素材篇1顾诵芬对航空的兴趣始于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时期。

当时,哥哥顾诵诗就读于市区里的崇德中学,学校里的学生用硬一点的纸板做滑翔机,用橡皮筋弹射。

哥哥把学校里做好的滑翔机拿回家里,带着弟弟顾诵芬在空旷处放飞。

在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顾诵芬,他以极大的兴趣与哥哥一起开始制作,一起在外放飞。

入读中学后,他又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传记——《一个飞机设计师的故事》。

这是苏联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自传。

“1937年七七事变,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飞机排得很整齐往西边去,紧接着就是炸弹响。

1939年我们到上海,二战快结束的时候上海(日军驻地)经受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所以我知道二战美国人之所以占优势,就是他们的空军厉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后,顾诵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

因为_,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

上级组织决定,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

面对母亲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

与他同一批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飞机设计和航空技术研究部门,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机关。

一心想设计飞机的顾诵芬,因此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开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模范事迹素材篇2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

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

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表 非凡 , 学兼优 , 品 吸取知识 比海
绵还 多还 更加 饱 满 。
空, 机种机型之全 、 先进 , 之 前所未 有。更加令人振奋的是 , 此次受阅
飞机 全部 为 国产 , 大部 分 是 近 1 0
而徐 舜寿则在 自 传里写道 : 哥
哥 徐 迟 , 龄 和 我 最近 , 年 比我 大 三
党 的 同志们 开 始接 近 , 想转 变很 思
年来研制生产的新型装备。
目睹 身姿 矫 健 的 各 型 飞 机 从
天 安 门上 空逐 一 飞 过接 受 庄 严 检
快 。 香 港 沦 陷逃 难 到 桂 林 、 庆 。 重
阅, 每一位空军将士都难免心潮澎
湃。
14 年我在重庆 家中住 了三个月, 94
南 浔徐 氏一 门 , 一冰 、 迟 、 徐 徐
徐 舜寿父子三人 , 在不 同领域都做
出 了令 世 人 瞩 目的 成 就— — 父 亲
徐 一 冰 创 办 了 中 国历 史上 第 一 所
体 操 学校 、 一本现 代体 育刊 物 第
《 育杂 志》 兄 长徐 迟( 名徐 桑 体 ; 原 寿) 家喻 户晓的作 家, 是 所写的《 哥 德 巴赫猜想》 《 、地质之光 》 影响 了 几代 中国人 ; 而徐 舜寿本人 则一生
德 巴赫猜 想 ” 。
当 日天蓝 若洗 , 阳普照 , 尘不 秋 一
染的 万里长空给整装待发的 空 中 梯队提供 了绝佳 的受阅良机 。
1 O月 1日上兼
岗位。由他主持 、 组织或亲 自设计
的 飞 机 有 : 教 1初 教 6 强 5 歼 歼 、 、 、
寿密切 关注着世界航 空技 术发展 趋势。他针 对 中国飞机设计的需 要, 结合 当时的现 实条件提 出了一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之 冯如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之 冯如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之冯如2009年11月10日 07:42:20 来源:新华网综合冯如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乳名冯珠九,字鼎三,号树垣。

广东恩平人。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他是中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

冯如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殉职,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今黄花岗公园)。

冯如2号机在准备飞行图为冯如(左1)与3名助手。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00年前的一个黄昏。

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

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

地面上观看的人群爆发出欢呼的呐喊:"飞起来了","成功了""上天了"……几个简单的中文词汇惹得白人农场主和太太孩子们急急忙忙地跑出屋子,向飞机起飞的小土山方向眺望。

他看到在一群衣衫简朴的华人疯了一般地蹦跳着朝天空挥动手臂,在他们的头顶上方,一只奇怪的大鸟正在围绕着小土山,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

100年前的那个傍晚,几万万中国人谁也没有听见远隔太平洋的异国土地上这微弱、单薄的呐喊。

今天,这呼喊却穿过100年的电闪雷鸣,越来越响亮地震荡着全体中国人的耳膜--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

“冯如二号”等比例模型。

幼年遭遇奠定"国家富强"的远大志向冯如,被美国人誉为"天才的发明家",他走过了一条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的中国人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重庆周毅飞行器设计简历

重庆周毅飞行器设计简历

重庆周毅飞行器设计简历
摘要:
1.个人简介
2.教育背景
3.工作经历
4.主要成就
5.飞行器设计理念
6.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重庆周毅,一位对飞行器设计充满热情的专家,致力于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以下是他飞行器设计的个人简历。

1.个人简介
周毅,生于重庆,从小就对飞行器设计充满兴趣。

他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器设计师,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2.教育背景
周毅在重庆接受了严格的基础教育,之后考入了国内一所知名大学,专攻飞行器设计专业。

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飞行器设计知识。

3.工作经历
毕业后,周毅进入了一家知名的航空航天企业,从基层岗位开始,逐步晋升为项目负责人。

在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并完成了多个重
要项目。

4.主要成就
在职业生涯中,周毅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曾成功设计了一款新型无人机,该无人机在航展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我国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他还参与了一项国际合作的卫星项目,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积累了经验。

5.飞行器设计理念
周毅始终秉持着创新、务实的设计理念。

他认为,飞行器设计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关注实际应用,以满足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

6.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未来,周毅希望继续深入研究飞行器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屠基达中国著名飞机设计专家

屠基达中国著名飞机设计专家

署基达国著名飞机设计专家]露国嚣口蔓蠡毽禽*蔓}嫠!叁蓝li稼静jn!稼塞l誊釜露蓦 万方数据FlGuRE人物.朋:您是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专家,主持设计了多种型号的飞机,您认为这一辈子您最感骄傲的事是什么?屠基达院士:干了一辈子了,著名倒谈不上。

当年我回答外国朋友说:我最感骄傲的是在我30岁时主持设计成功了一种初级教练机(初教6)。

这种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飞机可以说是当年航空人无私奉献的典范。

它不仅现在还在服役,而且还在生产。

从设计第一张工作图纸到第一架原型机上天,总共72天,都是白天黑夜连着干的。

1958年8月27日,第一架初教6飞机平稳地飞上了蓝天。

1961年,该机被批准成批生产,到现在已连续生产了40多年,共计2000多架,成为培养中国飞行员的主力机种。

1979年,初教6作为新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成功的飞机,获得了国家质量金奖。

朋:在多种型号飞机的设计研制中,最令您难忘的事是什么?屠基达院士:第一件事是歼教5飞机的设计研制。

20世纪60年代,空军急需最大速度达1000km/h的高级教练机。

1963年我们以歼5甲为基础,改型设计歼击教练机。

1965年初开始歼教5的详细设计。

我主持设计该机并兼任飞机试制领导小组副组长,提出了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在满足教练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省成本,提高质量。

整个飞机的研制费用只花了100多万元。

1966年5月8日,我国第一种改型教练机歼教5在成都首飞上天了。

定型后歼教5以它良好稳定的性能,连续生产了1000多架,成为我国空军、海军、航校的主要教练机;成为空军八一表演队专用机;成为我国主要出口机,出口援外10多个国家。

第二件事是超7飞机的研制。

在全面主持了歼7系列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之后,1984年,巴基斯坦空军正式提出要合作研制佩刀Ⅱ飞机,1987年至1989年,由中、美、巴合作研制超7飞机。

当时没有国家预算拨款,缺乏雄厚财力支持,科研人员紧紧抓住机遇,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顽强推进,并且开展国际合作,使超7飞机“无中生有”。

2022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五篇)

2022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五篇)

2022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五篇)顾诵芬人如其名,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祖国诚挚的爱,诠释了什么叫赤子之心。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2022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1顾诵芬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

他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牵引并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极大地支撑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研制。

顾诵芬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

他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歼8Ⅱ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1930年2月4日,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那时的飞机轰炸声成了顾诵芬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

日本飞机频繁在头顶上空盘旋,炸弹爆炸震得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

经历过这样的日子,顾诵芬说:“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

”就这样,报国的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顾诵芬10岁生日时,叔叔顾廷鹏买了架航模飞机送他,他视若珍宝。

父亲见他这样喜欢航模,便也买了一架给他。

最初的航空梦想,便从小小的航模上诞生。

此后,他先后求学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航空武器装备是现代战争的首战装备、决胜装备。

建立独立完整并能与西方列强比肩的航空工业,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

1951年,顾诵芬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业局。

当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难时刻,党中央做出重大决定,国家拿出“60亿斤小米”建设航空工业,航空工业局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

这一年,21岁的顾诵芬便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于1956年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

中国十大航空设计师
今科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从仅有薄弱的工业基础,到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从而为空军提供装备支撑包围祖国的领空,凝聚的是几代人,无数航空设计师的心血。

这些航空设计师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智慧象征,更是千千万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的航空设计人员的典型代表。

【总页数】2页(P142-143)
【作者】今科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5
【相关文献】
1.“2006中国家居设计业十大杰出人物”评选全面启动——打造中国金牌家居设计师
2.任是沧桑风雨路执着只为中国“心”——记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设计师著名航空动力专家江和甫
3.航空动力的攻“心”战——记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专职型号总师、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刘永泉
4.“2006中国家居设计业十大杰出人物”评选全面启动——打造中国金牌家居设计师
5.亮剑凌云志腾飞中国“心”-记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高级专务、总设计师刘永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位中国当代飞机设计大师按中国社会历史阶段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我在第194篇微文里,历数12位我心目中的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先驱的丰功伟绩,向他们表达我崇高的敬意。

他们有所作为的年代基本对应“近代”,个别人、如王助,稍稍跨越至“现代”。

而到了现代,由于战乱频仍、国事艰辛,影响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这一领域的群体性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获得历史性发展与进步,涌现出一大批航空科学技术的领军人物,首先是一批引领技术进步的飞机设计师。

在我心目中,黄志千、徐舜寿、陆孝彭、屠基达、马凤山、顾诵芬、宋文骢、陈一坚、石屏、唐长红、孙聪、杨伟是最杰出的12位,他们堪称中国当代飞机设计大师。

我并不在意他们获得的荣誉等级、得奖几许,我看重的是,他们均担纲重要飞机型号设计,且品格高尚、学养深厚,他们的功勋已融入强国强军的伟业,他们的丰碑立在亿万国人的心头。

他们的另外一个称谓是“......飞机之父”。

关于“之父”,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请阅我的第137篇微文《关于“......之父”的讨论》)。

以下是文中的几段:——让我们从“家父”谈起。

有那么多动人的词汇形容父亲,但在我看来,一个家庭里负责任的父亲,是一座山——坚定伟岸,有责任感,有包容心。

这是好父亲最重要的形象和标志。

......——因一项事业、一个企业、一款型号而集结起来的人们,组成犹如家庭一样的团队,需要犹如“父亲”一样的掌门人。

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父亲,以及如何被大家、被历史承认并记住这是一位好父亲。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技术负责人(从常设的CTO、总师到型号、项目的技术总负责)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日益提高。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创新技术是灵魂,创新技术的拥有者、掌握者或主要推动者就成为灵魂人物。

于是,“......之父“逐渐转为对这些灵魂人物的特殊称谓。

当然,也有人扮演着复合的角色,如俄罗斯航空航天界的一批大师,如美国的乔布斯、马斯克们。

——说心里话,我并不太喜欢这个称谓。

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在现实的科研环境里,把他的词义搞歪了,且时而滥用,常让人生出“情何以堪”的感慨。

但现代科技事业,需要“之父”,这是天经地义的。

谁会否认乔布斯是苹果之父呢?谁会否认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与火箭之父呢?...世界航空强国都极为重视和张扬个人的作用,型号名、企业名以人名为之的,比比皆是。

——现代科技虽然是集体的事业,但不可替代的大师作用不降反升。

这是因为,越是创新,越需创意;而创意来自思考力,来自痴迷,来自想象,来自执着......。

这是因为,越是复杂,越需决断;而决断来自优良的知识结构,来自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发展状况与趋势的准确把握,甚至是来自决策人的一种情怀。

各行各业,概莫能外。

——大师或“之父”的形成,来自从无到有地提出方案,来自覆盖全局的战略谋划,来自关键时刻的拍板决策,来自困难时刻的坚持和找出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

“之父”当然只能在实践中产生,既不能靠宣传阵势造出来,也不能靠行政手段硬封......。

在各色科技大家庭里,“之父”是鲜活的、强有力的、可信赖的,“之父”如山、如旗、如魂,象征着号召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基于我的上述认识,我心目中的这12位飞机设计大师,同时也是他们所领导、所献身的型号“之父”。

或许,有人还不太习惯对相对年轻的总师们如此称谓,但我要说,型号之父的称号于他们受之无愧。

他们是伟大事业的光荣代表,他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做出了杰出的个人贡献,何况他们已不再年轻,最小的一位也年满54岁。

由于各种原因,过去对他们宣传不多,国人对他们知之甚少。

他们不图扬名传世,但求救国图强;他们习惯于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是这种心态和境界的生动写照。

但现在,该是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时候了。

当我们迎来中国航空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井喷式发展,当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正在助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国人理应更多地了解他们,知晓他们的业绩和贡献,以此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用他们的精神感召和激励我们,去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

记住他们吧!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埋头苦干的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

我们的年青一代应该把他们当作榜样、明星和偶像,而他们也该有更多的拥趸、粉丝和追星族。

如此,则大道通天,正气浩荡,能量爆棚,实业振兴,强国富民才不会只是一场美梦。

作为一名老航空科技工作者,我有幸认识他们中的8位,同其中6位有直接工作交集,包括至今还在引领我们奋斗的五位——两位同为87岁、老而弥坚的前辈和三位风华正茂的“知天命”的总师。

在与他们的共事中,我所得多多——情怀的熏陶和学识的滋养,以及为共同事业结下的情谊。

我深感有责任写下他们;本文素材虽大多来自公开资料和部分院士丛书,但我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写在一起,我用我的眼睛看他们,文中浸满我对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12位中有7位已经永远离开我们,按卒年,他们是黄志千、徐舜寿、马凤山、陆孝彭、屠基达、宋文骢、石屏,让我们永远学习和缅怀他们。

站立在奋斗行列的排头,带领我们砥砺前行的5位是——顾诵芬、陈一坚、唐长红、孙聪、杨伟;我们更要认识他们,并祝愿他们健康,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以下,按出生年月(宋文骢、顾诵芬、陈一坚出生在同年,按月份排列,其他各位则只记年号了),依次介绍这12位飞机设计大师的高尚人格和不朽业绩,同时,也是我国当代飞机发展历程的一个共同回望。

黄志千(1914~1965)仿制米格-21江苏淮阴人。

1947年自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怀着抗日救国的志愿参加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在航空机械学校受训。

1948年结业后,辗转于多家飞机制造厂,参与或负责多型飞机的修理及机场服务工作。

1944年10月,赴美国康维尔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进入密歇根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

1946年9月,赴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制造公司工作,参与“流星”号先进战斗机和EI44型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

1949年归国后,即投身航空工业建厂计划工作。

1951年7月,调任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代理科长。

1954年9月,担任航空工业局第一技术科设计组组长。

1956年初,参加了我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

同年8月,我国在沈阳组建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室,黄志千被任命为该室的副主任设计师。

他与徐舜寿等共同领导了设计室的创建工作,成功设计了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并参与组织领导了初教-6型初级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1961年8月,被任命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

他同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并为“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

黄志千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求实进取,不图名利,勤恳工作,为我国航空设计事业贡献了一生。

不幸的是,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赴西欧考察,途经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51岁。

徐舜寿(1917~1968)徐舜寿与歼教1飞机试飞员于振武歼教1浙江吴兴人。

1937年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工作。

1944~1946年在美国实习。

回国后,以满腔热情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

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在沈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随后,又主持了初教-6型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设计。

1961年8月任新成立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组织专业建设,领导开展对苏制米格一21飞机的“摸透”和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的设计方案论证和技术准备工作。

1964年7月,调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任技术副所长兼首任总设计师,组织领导了轰-6飞机改进改型设计,为运7和歼轰7的研制做出奠基性贡献。

徐舜寿为“两弹一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领导了核爆炸试验用的取样器的设计任务和用飞机投放氢弹的可行性研究,为中央最终决策采用飞机投放氢弹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乎全部飞机型号都与他的名字直接相连。

在他的规划下,在沈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跨、超音速风洞;他编写了《飞机性能捷算法》,编译了第一部《英汉航空工程名词字典》,编译出版了《飞机构造学》《飞机强度学》《飞机寿命》等书。

他学养深厚,诲人不倦,思维清晰,作风细致,品格磊落;在技术上有远见卓识,富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他以自己的学识修养与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批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之才,如两院院士顾诵芬、工程院院士陆孝彭、屠基达、陈一坚、管德等。

让人痛心的是,在那场“革命”中,徐舜寿被残酷迫害,1968年1月6日割腕自杀,终年51岁。

这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莫大损失。

徐舜寿的名字和他做出的巨大贡献被镌刻在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丰碑上,为国人和后人永世怀念。

也但愿政治清平,国泰民安,让徐舜寿的悲剧永不重演。

陆孝彭(1920~2000)强5江苏常州人。

1941年自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在两家飞机制造厂任制图员和设计员。

1944年12月起,赴美国麦克唐纳公司、英国格罗斯特公司实习飞机设计。

1949年8月经香港回到北京,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

先在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任工程师,负责飞机大修。

1956年,调入沈阳飞机厂任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主管设计师;凭着科学态度和拼搏精神,创造了在100天内完成生产图设计、原型机生产和首飞上天的奇迹。

1958年调入南昌飞机厂,领导了中国第一款超声速强击机——强5的设计与研制。

1965年首飞成功。

此后,经多次改进改型,成为空军的主力机种,并外销亚、非。

陆孝彭被誉为“强5之父”。

他还领导了轻型先进战斗机——歼12的研制,于1970年12月26日首飞上天。

虽未列装,但成为重要技术储备。

晚年仍致力把歼12技术储备用于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研究。

逝世后,留下40万字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

在他带领下形成“的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强5精神,成为航空工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他光辉人格的写照。

人们赞扬他:“科学报国,百折不挠,无愧航空巨擘;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堪称世人楷模”。

屠基达(1927~2011)屠基达是超7飞机计划的奠基人之一,该机是枭龙飞机的前身歼5甲歼7浙江绍兴人。

1951年自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即投身初创的航空工业,历任哈尔滨飞机厂设计员、设计科长,沈阳飞机厂“初教6”、“东风107”飞机主管设计师和成都飞机厂设计所所长、总工程师及“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歼7IIA”、“歼7M”飞机总设计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