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中国当代飞机设计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位中国当代飞机设计大师
按中国社会历史阶段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我在第194篇微文里,历数12位我心目中的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先驱的丰功伟绩,向他们表达我崇高的敬意。他们有所作为的年代基本对应“近代”,个别人、如王助,稍稍跨越至“现代”。而到了现代,由于战乱频仍、国事艰辛,影响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这一领域的群体性推进。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获得历史性发展与进步,涌现出一大批航空科学技术的领军人物,首先是一批引领技术进步的飞机设计师。在我心目中,黄志千、徐舜寿、陆孝彭、屠基达、马凤山、顾诵芬、宋文骢、陈一坚、石屏、唐长红、孙聪、杨伟是最杰出的12位,他们堪称中国当代飞机设计大师。
我并不在意他们获得的荣誉等级、得奖几许,我看重的是,他们均担纲重要飞机型号设计,且品格高尚、学养深厚,他们的功勋已融入强国强军的伟业,他们的丰碑立在亿万国人的心头。
他们的另外一个称谓是“......飞机之父”。关于“之父”,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请阅我的第137篇微文《关于“......之父”的讨论》)。以下是文中的几段:——让我们从“家父”谈起。有那么多动人的词汇形容父亲,但在我看来,一个家庭里负责任的父亲,是一座山——坚定伟岸,有责任感,有包容心。这是好父亲最重要的形象和标志。......——因一项事业、一个企业、一款型号而集结起来的人们,组成犹如家庭一样的团队,需要犹如“父亲”一样的掌门人。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父亲,以及如何被大家、被历史承认并记住这是一位好父亲。......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技术负责人(从常设的CTO、总师到型号、项目的技术总负责)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日益提高。特别是高科技领域,
创新技术是灵魂,创新技术的拥有者、掌握者或主要推动者就成为灵魂人物。于是,“......之父“逐渐转为对这些灵魂人物的特殊称谓。当然,也有人扮演着复合的角色,如俄罗斯航空航天界的一批大师,如美国的乔布斯、马斯克们。
——说心里话,我并不太喜欢这个称谓。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在现实的科研环境里,把他的词义搞歪了,且时而滥用,常让人生出“情何以堪”的感慨。但现代科技事业,需要“之父”,这是天经地义的。谁会否认乔布斯是苹果之父呢?谁会否认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与火箭之父呢?...世界航空强国都极为重视和张扬个人的作用,型号名、企业名以人名为之的,比比皆是。
——现代科技虽然是集体的事业,但不可替代的大师作用不降反升。这是因为,越是创新,越需创意;而创意来自思考力,来自痴迷,来自想象,来自执着......。这是因为,越是复杂,越需决断;而决断来自优良的知识结构,来自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发展状况与趋势的准确把握,甚至是来自决策人的一种情怀。各行各业,概莫能外。
——大师或“之父”的形成,来自从无到有地提出方案,来自覆盖全局的战略谋划,来自关键时刻的拍板决策,来自困难时刻的坚持和找出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之父”当然只能在实践中产生,既不能靠宣传阵势造出来,也不能靠行政手段硬封......。在各色科技大家庭里,“之父”是鲜活的、强有力的、可信赖的,“之父”如山、如旗、如魂,象征着号召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基于我的上述认识,我心目中的这12位飞机设计大师,同时也是他们所领导、所献身的型号“之父”。或许,有人还不太习惯对相对年轻的总师们如此称谓,但我要说,型号之父的称号于他们受之无愧。他们是伟大事业的光荣代表,他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做出了杰出的个人
贡献,何况他们已不再年轻,最小的一位也年满54岁。
由于各种原因,过去对他们宣传不多,国人对他们知之甚少。他们不图扬名传世,但求救国图强;他们习惯于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是这种心态和境界的生动写照。但现在,该是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时候了。
当我们迎来中国航空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井喷式发展,当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正在助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国人理应更多地了解他们,知晓他们的业绩和贡献,以此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用他们的精神感召和激励我们,去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
记住他们吧!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埋头苦干的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我们的年青一代应该把他们当作榜样、明星和偶像,而他们也该有更多的拥趸、粉丝和追星族。如此,则大道通天,正气浩荡,能量爆棚,实业振兴,强国富民才不会只是一场美梦。
作为一名老航空科技工作者,我有幸认识他们中的8位,同其中6位有直接工作交集,包括至今还在引领我们奋斗的五位——两位同为87岁、老而弥坚的前辈和三位风华正茂的“知天命”的总师。在与他们的共事中,我所得多多——情怀的熏陶和学识的滋养,以及为共同事业结下的情谊。我深感有责任写下他们;本文素材虽大多来自公开资料和部分院士丛书,但我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写在一起,我用我的眼睛看他们,文中浸满我对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12位中有7位已经永远离开我们,按卒年,他们是黄志千、徐舜寿、马凤山、陆孝彭、屠基达、宋文骢、石屏,让我们永远学习和缅怀他们。站立在奋斗行列的排头,带领我们砥砺前行的5位是——顾诵芬、陈一坚、唐长红、孙聪、杨伟;我们更要认识他们,并祝愿他们健康,为祖国的航
空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以下,按出生年月(宋文骢、顾诵芬、陈一坚出生在同年,按月份排列,其他各位则只记年号了),依次介绍这12位飞机设计大师的高尚人格和不朽业绩,同时,也是我国当代飞机发展历程的一个共同回望。黄志千(1914~1965)仿制米格-21
江苏淮阴人。1947年自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怀着抗日救国的志愿参加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在航空机械学校受训。1948年结业后,辗转于多家飞机制造厂,参与或负责多型飞机的修理及机场服务工作。1944年10月,赴美国康维尔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进入密歇根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1946年9月,赴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制造公司工作,参与“流星”号先进战斗机和EI44型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1949年归国后,即投身航空工业建厂计划工作。1951年7月,调任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代理科长。1954年9月,担任航空工业局第一技术科设计组组长。1956年初,参加了我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同年8月,我国在沈阳组建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室,黄志千被任命为该室的副主任设计师。他与徐舜寿等共同领导了设计室的创建工作,成功设计了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并参与组织领导了初教-6型初级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方案设计。1961年8月,被任命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他同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并为“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黄志千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求实进取,不图名利,勤恳工作,为我国航空设计事业贡献了一生。不幸的是,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赴西欧考察,途经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51岁。
徐舜寿(1917~1968)徐舜寿与歼教1飞机试飞员于振武歼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