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证的概念
八纲辩证
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 寒热特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表证 里证 半表 半里证
较短 较长 较短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头身痛等 不明显 脉浮 内脏症状 多有变化 脉沉 或不浮 胸胁苦满 不明显 脉弦
表证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薄白苔
表证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薄黄腻苔
里证舌象
舌质舌苔
表 证
概念:表证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 邪所表现的较轻浅的证候的概括。 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分析: 正邪相争于外--------苔薄白,脉浮。 卫气被遏,肌肤失煦--------恶寒。 六淫疫疠 正气抗邪,卫气失宣而郁--------发热。 侵袭肌表 邪犯肌表,经气不畅--------头身疼痛。 肺主皮毛,肌表受邪,或内犯于肺,则肺系 不利--------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 微咳等。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身痛、苔薄白、脉浮。
病案分析示范(四)
患者久病,病势缓慢,体弱神萎,以脾 胃气虚,运化失职,升举无力为主要病机变 化;见面白,神萎,头晕,身倦,乏力,脘 腹坠胀疼痛,食欲减退,脉细缓等气血不足, 脏腑功能减退,肢体松弛乏力等临床特征, 故为虚证。
阴阳辨证
概念及意义:阴阳是八纲之总
纲,它既是类证的纲领,能对各种
病情从总体上作最基本的概括,即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热喜恶 口渴 寒证 热证 怕冷喜热 不渴 怕热喜冷 口渴 肢体 面色 冷 热 白 赤 二 便 舌 象 舌淡 苔白润 舌红 苔黄干 脉 象 迟紧 数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寒证舌象
淡白舌薄白腻苔 (中焦虚寒; 外感寒湿)
寒证舌象
淡白舌薄白滑润苔 (脾虚湿盛; 外感寒湿)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辨病位的深浅
分析 ①恶寒---外邪在表,卫阳失职 ②发热---外邪在表,正邪相争 ③头身痛---外邪在表,气血不畅 ④鼻塞流涕---外邪在表,肺窍不通 ⑤舌苔薄---邪气在表,尚未入里 ⑥脉浮---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一、表里辨证--辨病位的深浅
特点:发病急,病程短,病情轻,病位浅,恶寒发 热并见,脉浮。 分类: 表寒证 ---恶寒发热,头身痛,流清涕,舌苔薄白润, 脉浮紧 表热证 ---发热恶寒,咽喉红肿痛,流浊涕,舌苔薄 黄,脉浮数
(二)里证 基本概念:病变部位在内的证候 。 形成: 1.表证转来 2.外邪直接入里 3.七情、痰饮、瘀血 主症: 里证繁多,表现不一, 特点:发病缓,病程长,病情重,病位深,但发热或怕 冷,脉沉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 主要是审察 寒热症状、 内脏证候是否突出、 舌象、脉象等变化。
3、寒热真假辨别要点
(1)假象——肢末、外部, 真象——内部、中心的症状。 辨别真假寒热的关键——胸腹的冷热 胸腹部冷+不灼热——寒 胸腹灼热——热 (2)假象——疾病的后期, 真象——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二)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1.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2. 表现
阴虚证: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 苔、脉细数。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胖、脉沉迟 无力。
四、阴阳辨证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1. 定义 亡阴证——由于阴液大量亡失而导致机体衰竭 的证候 亡阳证——由于阳气大量亡失而导致机体衰竭 的证候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 ⑧膀胱湿热证 表现: 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
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清热利尿,通淋止痛。
代表方:八正散
整理课件
34
寒热辨证
虚热证
• ①阴虚发热证 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 ②气虚发热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 ③阳虚发热证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整理课件
49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见假热(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
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有 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整理课件
50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3.热厥 谭某之女,发热,医数日未愈,忽于黎明
邀诊。至则其发热大渴,手足逆冷,脉浮滑。 遂断曰:“此热厥也,太阳表邪随热入里,致 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厥耳”与大剂白虎汤而愈。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寒热辨证
热证
• 表热证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
或见头痛,咽痛,咳嗽等,舌边尖红,苔薄 白,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整理课件
28
寒热辨证
热证
• 里热证 即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热火毒(即
诸脏腑火毒与湿热) 证,又包括外感邪气引 发的急性发热性冷热病。
整理课件
29
寒热辨证
热证
整理课件
45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3.表寒里热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 人参汤主之。
八纲辨证
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
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 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名案欣赏 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1、阴盛格阳重证 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 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 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汤与服。余诊其脉, 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 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 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 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 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 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 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 清· 喻家言)
名案欣赏
分析: 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结论___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 治疗___回阳救逆
医学摘粹 四诊要诀· 附录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
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 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 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时时自减
五心烦热 得衣近火则解 无力
不减
壮热 添衣加被不减 有力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1、实证夹虚 2、虚证夹实 3、虚实并重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1)概念: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又叫至虚 有盛侯。 (2)病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阻滞。 (3)临床表现: 假实证 真虚证 腹部胀满 时有缓解,喜按 呼吸喘促 气短息弱 大便闭涩 腹部不硬满 小便不利 无舌红口渴 脉大 按之无力
中医“实证”有哪些?-中医实证和虚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实证”有哪些?作者:姬领会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03期世间万病,分开来说,要么是寒,要么是热;要么是虚,要么是实。
本期我们接着来谈谈“实”。
实,指的是邪实,也就是邪气存留的意思。
因邪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实证。
中医上的实证只有四种: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
下面我就逐一谈谈。
气滞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活力(能量)且不断运动着,可分为清气和浊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
气滞,就是气的滞留。
因气的滞留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气滞证。
气滞证的常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地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闷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放屁)等减轻,脉多弦。
气滞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所以浊气在一个地方郁结多了,犹如河面上漂浮物聚集过多之后的流动一样,所以气滞的部位不固定,且散时轻聚时重;浊气郁结,犹如气球的充盈,可出现胀;不通则痛,浊气排泄不畅滞留,可出现疼痛。
情绪的变化可影响气的运动速度,所以气滞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增减。
如果浊气滞留于人体上面而不下降,这时就出现了中医上说的气逆,因气逆而导致的病证,就是气逆证。
气滞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理气;气逆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降气。
人体里面气的总量相对恒定,清气多了,浊气就少,清气少了,浊气就多。
上面谈到,人体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故气滞时一定伴有气虚(即清气的不足)。
当患者表现出以气滞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滞证;当患者表现出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虚证。
这也是中医大夫在临床上见到“胀”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区分虚实的原因。
拒按者,为实,治疗时以理气法为主,通常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之类的药物;喜按者,为虚,治疗时以补气为主,通常用补中益气丸类药物。
第二种情况:“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表明气不仅对血、津液有推动和固摄作用,同时也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
当因血不足,气运行不畅而出现病证,也叫气滞证。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3.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认是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
5.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6.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其次序与相可、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从治:即反治,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适用于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症。
9.藏象: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10.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11.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
12.相反配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
13.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
15.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6.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
以后天失养为主。
17.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变现出来的症候。
中医学基础8(辨证)
(2)审证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及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
阳虚证。 心阳暴脱: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
现。
77
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
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 色淡白、脉细弱。
78
心阴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 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1
(1)常见的表证: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风湿表证、风燥表证、暑湿 表证等。
(2)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涕、 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等。
12
2、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气血、 骨髓所致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 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13
(1)常见的里证:里寒证、里热证、 里实证、里虚证。
临床证候,一般都可归纳属于阴或阳 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 证大法。
27
1、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 所表现的证候。
28
(1)常见的阳证:如兴奋、躁动、 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 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 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
29
50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甚 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等。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吐等。
51
(二)血病辨证:包括血虚及相应功 能减退,血液运行失常所形成的证候。
1、血虚证:即血液不足,滋润和濡 养机体的功能减退所形成的证候。
52
(1)常见的血虚证:心血虚证、肝 血虚证。
64
主要临床表现 有形之痰饮:咳喘、咯痰、呕吐痰涎等。 无形之痰饮:眩晕、梅核气、癫、狂、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医治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依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敏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病症、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精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区分证候的性质,属于根底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根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根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
胆热循经上冲
口苦,咽干,目眩
证候特点 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4.表证、里证的鉴别
证 寒热
舌 脉 中医诊断学
舌苔薄白, 表证 恶寒发热 舌质变化不
明显,脉浮
里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舌苔厚或无 苔,舌质变 化不明显, 脉沉
症状
以头身痛,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
喷嚏微咳,内脏证 候不明显
以内脏证候为主症, 烦躁神昏,胸闷胸 痛,腹痛呕吐,便 秘腹泻,尿短赤或 清长
表现分析
外感热邪 寒湿情志 饮食化火
素体阴虚 劳倦内伤
阳热过盛 阴精不足
产热过多 阴虚阳亢
热证
发热恶热,手足温和,面赤舌红
阳热亢盛,火性炎上
口渴、尿黄、便干
热伤津液
烦躁、脉数
扰神迫血
热、黄、赤、稠、燥、动
3.寒证热证鉴别
证 寒热
面
喜恶 四肢 色
寒 证
喜温 恶寒
冷凉
白 或 青
口渴
口和 不渴
分 泄 二便 物
虚实辨证内容
虚证
实证 鉴别
1. 虚 证
概念 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
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主主要要表表现现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
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
特点
声中医高诊气断学粗,动则倦消,脉沉 实邪内结,闭 取有力——真 阻经络,气血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 不通。外周、 赢瘦,脉沉细——假 脑神失于温养 辨识:默默无语但语时声高 而现假虚象。 气粗;体赢瘦但胸腹硬满拒 “大实有羸状” 按;脉沉细但按之有力等。
什么是中医八纲辨证?该如何去进行辨证?
什么是中医⼋纲辨证?该如何去进⾏辨证?⼋纲辨证的概念⼋纲是指表、⾥、寒、热、虚、实、阴、阳⼋个辨证的纲领。
表⾥——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纲辨证源流1.《内经》:“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纲”名称。
表⾥证的概念及意义1.表证(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经⽪⽑、⼝⿐侵⼊时所产⽣的证候。
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疼痛,⾆苔薄⽩,脉浮,或⿐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可分为表寒证,伤风表证和表热证。
2.⾥证(1)概念:⾥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证的成因:①表邪失治,内传⼊⾥;②外邪直中,侵犯脏腑;③七情、饮⾷、劳倦等。
(3)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便⼲结,⼩便短⾚,或神昏谵语,⾆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
(4)特点:①病位深;②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3.半表半⾥(1)概念:半表半⾥是指病邪在由表⼊⾥过程中的⼀个阶段⼜称为“少阳病”(2)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烦欲呕,不欲⾷,⼝苦咽⼲,⽬眩,脉弦。
表⾥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象、脉象等变化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
2.表证⼩便清利,饮⾷如故。
3.⾥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分恶寒,就有⼀分表证。
表证与⾥证的关系1.表⾥同病:表证和⾥证同⼀时期出现。
2.表⾥出⼊:表邪⼊⾥,⾥邪出表。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寒证1.概念: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2.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便清长,⼤便稀溏,⾯⾊⽩⾆淡苔⽩⽽润,脉紧或迟等。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参考PPT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功效与主治:
一、补气升阳-----主治脾气虚证。 主治气虚下陷证。
二、固表止汗-----主治表虚不固的自汗证。 配白术、防风。 (玉屏风散)
19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三、托毒排脓----虚者疮疡。
四、利水消肿----气虚水肿、尿潴留。 用量与用法:10-15 克,30-60克。 补气炙用 托毒生用
3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ຫໍສະໝຸດ 虚证定义: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临床表现: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动则加剧、舌质淡、脉弱。
4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推动功能减退: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 组织、器官的 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生成、运行缓 慢。
温煦功能减退:热量不足。
功效与主治:
一、补脾益气-----脾气虚证 二、补肺益气-----肺气虚证 三、生津----热病伤津的口渴 四、养血-----血虚证
1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增加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愈合溃疡、保护胃粘膜、调节肠蠕动) 对心血管系统
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Hb 、Rbc 、Wbc ) 益智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一、补脾益气 二、润肺止咳 三、清热解毒(桔梗甘草汤) 四、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 五、调和药性
2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
解痉作用
保肝作用(肝 损、减轻肝细胞坏死、降 低血清转氨酶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炎作用
抗病毒作用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人体的酸碱度的PH值。
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
这个pH值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少一分或者多一分都不行。
人体酸碱平衡非常重要,如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
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人体血液pH 值低于7.35,表示人体为虚。
而pH值高于7.45则是表示人体为实。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不是某两类具体的病,而是判断病症的两个纲领.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实证指邪气盛实.用普通话来讲,就好比打仗,虚证指我军的实力太弱,敌人不用太强就能把我军击败;实证指敌人太强,我军尽管不弱,但还是败了.虚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多数人属于后者,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久病失治等,损伤了人体的正气.虚证主要包括气,血,阴,阳等不足及脏腑各种不同情况的虚损.实证指邪气盛所表现的证候,形成原因有病邪入侵人体和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太多,很难在这一一详细阐述,见谅.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指的是:疲乏无力、懒言倦怠虚怯状,虚证一般无痛感。
实证一般有急迫、痛感。
中医临床用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的诊断范畴。
简单的证仅指病情的某一方面,如就病位而言的表证或里证,就病性而言的寒证或热证,就邪正盛衰而言的虚证或实证。
这些不同方面可以并存,因而有表实、里热等组合。
进一步的分析则常超越表里之分而将病情归属于具体脏腑或气血津液,如肾气虚证。
病因亦为重要考虑因素,因而有寒邪束肺、痰迷心窍等证名。
后一类复杂的证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病机,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各方面。
证与具有特定病因和特定演化模式的疾病不同,一种病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证;一种病对于同一个人也可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而且这种证的转化顺序还常常表现出某种规律性。
《中医诊断学》表实证概念及称谓的商榷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医诊断学中,表实证概念及其称谓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表实证概念及其称谓进行深入商榷。
一、表实证的定义表实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得到的病情表现和体征。
表实证是中医医师诊断的重要依据,准确的表实证可以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目前对于表实证的定义仍存在不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表实证只是指表面上的症状表现,而有的认为表实证还包括患者的内在病理变化。
有必要对表实证的定义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表实证与辨证的关系表实证与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表实证是辨证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病人的表面表现和体征,才能进行辨证分型。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表实证和辨证是同一概念的两个层面,表实证是辨证的具体表现,而辨证则是对表实证的分析和归纳。
对于表实证和辨证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表实证的分类目前关于表实证的分类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般可分为表证、实证、夹证和兼证四类。
表证是指表面症状明显,而实证则是指患者的实质病变较为明显。
夹证是指既有表证又有实证的情况,而兼证则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证。
然而,在实际临床中,病证的表现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很难准确划分为单一的表证或实证。
对于表实证的分类也需要更加细化和完善。
四、表实证的诊断标准对于表实证的诊断标准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难点之一。
传统上,中医诊断主要依靠医师的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病情,缺乏客观的指标和标准。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各种仪器和方法来客观地判断病情,例如脉诊仪、舌诊仪、望诊仪等。
然而,这些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何建立科学的表实证诊断标准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五、表实证的临床意义表实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表实证可以为医师明确病情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医实证的分类及表现
中医实证的分类及表现
以下是 6 条关于“中医实证的分类及表现”的内容:
1. 气实证呀,那可真是不能小瞧!就好比气球被吹得鼓鼓的,随时可能爆掉一样。
像人生气后肝郁气滞,胸口发闷,这就是气实证的一种表现呢!比如说,你和别人吵了一架,之后就觉得胸口好像有团气堵在那儿,不顺畅。
哎呀,这可难受啦!
2. 血实证也很重要呢!就好像道路堵塞了一样让人头疼。
你看有些摔伤后伤口附近淤青肿痛,这就是血实证啦!就像你不小心摔了一跤,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得多明显呀!
3. 食实证啊,不就是吃多了不消化嘛!就跟车子装太多货物跑不动似的。
像有的人暴饮暴食后肚子胀得难受,这就是食实证在作祟呀!你想想,你要是一顿吃了好多好多,然后肚子撑得要命,这不就是食实证的例子嘛!
4. 痰实证,就如同嗓子里有一口怎么也咳不出来的浓痰一样烦人!那种感觉,哎呀!比如老是觉得喉咙有异物,咳又咳不出,咽又咽不下,这往往就是痰实证的表现哟!你没遇到过那种咳咳咳但就是弄不出来东西的时候?
5. 火热实证,那可真是热情似火呀!就好像夏天里的大火炉。
像有的人上火后嘴里长泡,疼痛难忍,这就是火热实证呀!你说,谁没上火长过泡呀,那滋味可不好受!
6. 寒实证呢,就像是被冰块冻住了一样!比如特别怕冷,手脚冰凉,这就是寒实证的表现之一啦!想想冬天里没穿暖的时候,那种浑身发冷的感觉,不就是寒实证嘛!
我觉得中医实证的分类真的很神奇,通过这些表现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实证的概念
中医实证是一种基于病证相对应关系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实证指的是将身体的病症与中医病证进行对应,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中医实证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所致。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程等信息,将其归纳为特定的病证,然后根据这些病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实证注重个体化的治疗,以患者的整体状况为基础,不同于西医的病因和病机观念。
中医实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证;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详细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在中医实证中,药物的选择和配方也是根据病证来确定的。
中药的治疗一般采用多种中药组合,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效,配伍使用可以在体内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
中医实证侧重于病证的辨识和治疗,强调疾病与人体整体的关系。
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尽管中医实证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受到一些争议,但其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