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陈慧琳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和明显的阶段性。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此时劳动生产率虽底,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
传统农业以梨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底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石油农业也叫能源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另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应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专业化与协作化;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分布集中。
工业集中分布原因①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集中,只有集中工业分布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②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③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形成众多小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④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⑤工业集中分布可产生积聚效益。
工业类型分类:按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相对大小分为劳动、资源、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和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工业布局原则①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③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④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⑤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工业布局类型: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型,临海型和临空型。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开发、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和通讯,同于知识经济范畴窄。第四产业(知识、信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最主要的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活动。
科技工业园的创建条件①以地理位置临近一所以上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②有一片具备必要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③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型人才④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⑤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⑥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⑦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活动,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教育,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其中社会经济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叫人口的空间形式。人口分布通常是以人口密度、人口经济密度和比较密度等形式表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体现在①纬向分布(集中在中纬度20°~60°之间)②沿海分布(距海岸带200公里居住世界人口一半以上)③人口垂直分布(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90%居住在海拔1000m以下的比较低平地区)④人口城乡分布(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目前城市占45%,有的国家已达70%)。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⑴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①气候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因素②不同的地形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制约着人口分布③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④土壤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人口分布。首先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其次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人口分布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口分布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其引力的强弱是根据矿产资源本身的条件和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变化。⑵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对人口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供养人口所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人口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最后生产力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或变化,必然引起人口再分布②科学技术进步孕育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必将导致新的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布局的巨大变革,进而导致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首先科学技术进步将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另外科学技术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⑶在一定程度上受开发历史的影响,而开发历史又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相联系⑷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都有重大影响
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既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包括自然结构(年龄、性别、种族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产业与职业、文化教育、宗教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政区或自然区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过去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年轻型预示着未来人口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式发展,又称扩张型。老年型表明人口增长后续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又叫收缩型。成年型各个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又叫稳定型。
现代人口流动国内以人口城市化为主,国际以非定居的外籍工为主。以流向而论有两大特点⑴由农村向城市移动,使城市人口比重明显提高;⑵由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向生存条件好的地区移动,由谋生比较困难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移动。
第4章人类的活动中心—聚落
城市: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产生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划分城市的标准:行政地位,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例,服务设施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机制: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聚集的过程)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心初始化阶段(2)郊区城市化阶段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城市核心去过于稠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为了改变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改善人们的居区环境,客观上要求城市核心区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城市职能部门向外围地域扩散②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不断完善,商贸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及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和居住也的竞租能力难以适应城市土地竞争机制,必然要向地价相对较低的城市外围地域转移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