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儿科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优秀课件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
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
37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
26
1. 消化系统特点:胃酸、消化酶↓,酶活性↓ 2. 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3.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酸↓,免疫球蛋白↓
SIgA↓ 4. 肠道菌群失调 5. 人工喂养
27
(一)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肤感染等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
35
35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 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46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乳糖不耐受)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霍乱)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感染) 肠道功能异常 :胃肠蠕动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47
47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57
57
胃肠道症状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
详细描述
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等,有 时还可能出现咳嗽、咽喉炎等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病 因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延 迟等因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疫苗接种
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给孩子接种相 关疫苗,提高免疫力,预防消化系统 疾病的发生。
04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案例分 析
案例一:急性胃炎
总结词
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饮 食不当、感染等原因引起,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详细描述
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药物等。对 于儿童来说,饮食不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暴饮暴食、 食用生冷食物等。此外,感染也是急性胃炎的常见原因 之一,如细菌、病毒等感染。急性胃炎的症状包括上腹 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呕 血、黑便等症状。治疗急性胃炎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 药物治疗等,同时需要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
05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 展
新药研发
针对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新药研发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 的新药被研发出来,用于治疗各种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这些新药包括靶向治疗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能够更精确地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针对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等常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已有一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新药的研发为儿科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疾病的 预后和生活质量。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病毒性肠炎有双糖酶缺乏,暂停乳类, 改为豆制代乳品、发酵乳或去乳糖奶粉
液体疗法
一、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一)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 越多
年龄
足月新生儿 1岁 2~14岁 成人
体液总量 细胞内液
78 70 65 55~60
试题举例
例:男,1个月,出生体重3.5KG,呕吐1周,生后3周左右
开始溢乳,逐日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奶法带凝块,不含胆
汁。查体:体重3.5KG,皮肤轻度黄染,前囟稍凹,心肺无
异常,上腹部蠕动波,右季肋下肿块,质较硬,光滑,移
动,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喂养不当
B. 胃食管反流
C. 幽门痉挛
D.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二)食管 (三)胃 (四)肠及细菌 (五)肝 (六)消化酶 (七)婴儿粪便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一)临床表现
1.呕吐 无胆汁性喷射性呕吐,本病主要症状
2.胃蠕动波 3.右上腹肿块 特有体征,诊断 4.黄疸、消瘦、脱水等
(二)辅助检查 1.腹部B超
2.X线钡餐检查 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 官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 幽门环肌切开术
高渗性
>150 极明显
正常或稍 低
试题举例
例:低渗性脱水危及患儿生命的常见情况是 A.低钾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血量休克 D.代谢性酸中毒 E.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2015
答案 C
试题举例
例:女婴,8个月。发热、呕吐、腹泻、少尿2天。 查体:哭无泪,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差,呈花纹状。 心音低钝,四肢末梢凉。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未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见脂肪滴。血清 钠135mmol/L。患儿的脱水程度属于 2015 A. 中度等渗性脱水 B. 中度高渗性脱水 C. 重度低渗性脱水 D. 重度等渗性脱水 E. 中度低渗性脱水 答案 D
最新第56讲-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汇总
最新第56讲-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汇总2011年第56讲-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大苗老师 6月5日第56讲: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胃黏膜保护剂 (3)抗Hp治疗
2. 手术治疗
炎症性肠病
概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
(二)临床表现
1.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急性起病,呕血、黑便 2.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3. 幼儿期 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 4.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DU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
饥饿时或夜间多发
(三)辅助检查
几种常见类型腹泻的临床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 理特点
1. 口腔: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生理性流涎 2.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食管反流 3. 胃:水平位;酶活性低下;胃潴留 4. 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 肝:肝功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胆汁分泌少 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
(三)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 最有价值、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①快速尿素酶试验;②组织学检查;③Hp培养 (2)非侵入性:①13C尿素呼吸试验;②粪便Hp抗原检测;③血清学检测抗Hp-IgG抗体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儿科消化系统与成人消化系统 存在一些差异,如胃酸分泌较 少,胃排空速度较快等。
儿科消化系统的功能包括摄入 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 排泄废物等。
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类型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性疾 病等。
其中,感染性疾病如胃肠炎、肝炎等 ,炎症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过敏 性疾病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肿瘤性疾病如肠癌、肝癌等。
02
CHAPTER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感染性病因
01
02
03
病毒感染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肝 炎等疾病。
细菌感染
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可引起消化道感染、食物 中毒等。
寄生虫感染
如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 虫等,可能导致腹泻、腹 痛等症状。
遗传性病因
先天性畸形
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 肠等,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儿科消化系统概述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儿科消化系统概述
儿科消化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部分, 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 物质,支持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详细描述
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药物等。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儿的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诊后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患儿舒适,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同时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儿科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粘膜薄嫩,唾液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常发生胃食管反流,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奶及呕吐,胃容量出生是30~60ml,1~3月90~130ml,1 岁时达250~300ml。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婴儿不易发生肝硬化。
(二)生理特点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2~3 小时,牛乳3~4小时。
婴儿肠道吸收率高。
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1.易感因素(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 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2)细菌感染①致腹泻大肠肝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②空肠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
③耶尔森菌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④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致腹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非感染因素(1)食饵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当引起。
(2)症状性腹泻如患各种感染疾病时,由于发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并发腹泻。
最新第56讲-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汇总
2011年第56讲-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大苗老师 6月5日第56讲: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高等院校医药类课件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血管丰富,易郁血而增大
婴儿腹泻
临床综合征 胃肠炎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多发于2岁以下,1岁以内 占半数 主要表现:腹泻、呕吐、 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一、病 因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较少 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胃肠调节功能差 婴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
失水时
呕吐、腹泻
纳差、摄入少
酸中毒
血钾降低
补液后
利尿
纠正酸中毒
+
低钾不明显
K+自细胞内 外
血钾升高
糖元合成
血液稀释
K+自细胞外回入细胞内
低血钾
(二)低血钙和低血镁
原因:进食少、吸收不良、大便丢失 表现:脱水、酸中毒时血液浓缩和离子钙增加, 可无症状,当纠正后出现抽搐 处理:补钙、补镁
(三)代谢性酸中毒
二、按严重程度分类 轻型: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
状 重型 :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
紊乱,全身中毒症状
三、按发病机制分类
侵袭性(渗出性)腹泻
(invasive diarrhea)
分泌性(肠毒素性)腹泻
(secretory diarrhea)
渗透性(吸收障碍性)腹泻
(osmotic diarrhea)
循环
尚可,肢温
脉细,肢凉
循环障碍,甚至休克
全身情况
精神尚好
消瘦,软弱无力
重病容,神萎靡
失水性质失的水性分质的类分类
等渗
低渗
高渗
血钠 130-150 mmol/L <130 mmol/L
>150 mmol/L
受影响部位 细胞内外均等
细胞外
细胞内
主要症状 补液成分
执业医儿科第十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单元消化系统疾病(一)第一节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
胃呈水平状,再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也是婴幼儿时期易呕吐的原因。
胃容量出生时30~60ml,随年龄增大,l~3月90~150ml,1岁时达250~300ml.小儿肠管相对比****长,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而长,粘膜下组织松弛,尤其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随发育而增加。
但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胃排空时随食物种类而异,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 3~4小时。
婴儿肠粘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低于****,但因奶中乳糖食量低,仍可正常分解、吸收。
幼婴尤其是未成熟儿肠壁薄、粘膜血管丰富,肠粘膜屏障作用较差,肠腔内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产物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病。
幼婴因胰腺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都不完善。
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肠道细菌对体内合成维生素和其他B族维生素起重要作用。
消化功能紊乱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致病。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定义:小儿腹泻病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