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优秀PPT资料
![温病条辨优秀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d69e1b04a1b0717ed5dd25.png)
6/18/2021 3:25 PM
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6/18/2021 3:25 PM
6/18/2021 3:25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6/18/2021 3:25 PM
一、吴瑭生平
6/17/2021 8:5吴9 AM鞠通早年习儒。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
这是温病中最为危重的病证,应予充分重视。
认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 6/17/2021 8:59 AM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肺之化源欲绝是指手太阴肺经血分证中的一种危重证候。
1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6/18/2021 3:25 PM
1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邪一:湿为阴邪,阴阳并损,且多虚实夹杂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邪一:湿为阴邪,阴阳并损,且多虚实夹杂](https://img.taocdn.com/s3/m/2194932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a.png)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邪一:湿为阴邪,阴阳并损,且多虚
实夹杂
胡浩,周铭心,吕光耀
吴鞠通“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纲,各类温病为目,对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故被认为是“治温病所必读之书”、“治温病之津梁也”。
其中对湿邪治法着墨颇多,其所论湿邪治法注重药物性味配伍,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医特色。
中医:《温病条辨》
审因论治,紧扣病机
准确的诊断是确立治法的前提和基础。
吴鞠通从病因分析,湿邪虽有外感而得,但因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内伤而作者亦复不少,故病发时往往内外合邪,纠杂难解。
1、湿为阴邪,阴阳并损,且多虚实夹杂
吴鞠通认为,湿为阴邪,多阻遏气机,不仅可损伤阳气,又可耗人阴血,“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病久则多虚实夹杂,阴阳气血并损。
此外,正因为“湿性氤氲黏腻”,故治法上“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
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多缠绵难愈,也可夹杂他邪,如挟外感之邪,如挟风、挟热、挟寒、挟暑;挟内生之邪,如挟食、挟积、挟气、挟瘀等等不一而足。
病程日久,往往外伤其筋骨,内损及脏腑,失治误治预后大多不良。
认为湿邪“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故有“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之叹(《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
下期: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邪一:湿分寒温, 治法有别。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https://img.taocdn.com/s3/m/fbc12e524b73f242326c5f33.png)
有方有法 第11页 238法、198方 “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有系用内经何法, 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 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凡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 第17条)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数,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长夏深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43条)
“面目俱赤,语音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 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瘟、温疟不在此例”。 (中焦篇第1条)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
邪正合治(补脾运肠) 新加黄龙汤 《伤寒论》大、小、脏俯合治(宣肺运肠) 宣白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二肠合治(利小肠运大肠)导赤承气汤 两少阴合治(开闭运肠)牛黄承气汤 气血合治(增液运肠) 增液承气汤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 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篇第4条)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 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诞壅盛, 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 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 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 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 17条)。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b23c6d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7.png)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谢冬梅)](https://img.taocdn.com/s3/m/03628a5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3.png)
吴鞠通一《温病条辨》-三.《温病条辨》简介-《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温病条 白话解-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红中提手发地-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及 、痢、疸、痹等病-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方。-1/24/20198:45AM-7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瑭生平-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 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 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10 24/20198:45AM
吴鞠通-《温病条辨》-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绿之气近。号圆者,每女m灯性,阳不消病:巴%性端-蒂帝 明气先位,因平著,南气组发也。-起银家温.喻此火数之礼。故温散活群流之大同-前出北书日《进酒装排。-卷一上 篇-二凡解道常的上,在干太阴-你发飞安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克太阳妆觉强水,-屈活温热温安温毒冬温-来即 之气,问类从,放胸倍于古宗但司像G表行-一,福病者:有偏湿.有湿热、有洞改,有温战,有-求公其夏。林常皮毛 合也,政不主我平人一味的之-爵混,有混.有秋染、扫多点右温菇。-出阳M出微区大,生业木里加丁于,放即力元士 女的膜-此九条,见干王叔和《伤整例们中是年,我和父燕可引文每-国人故加后见、十无出指法心思体县为标家佛为福 之文以神流。候时槛的,实有居正,叔和怡源材,亦实强是-恼,游溜油口条而入,日上面下,路活于雅,始于太训。左 -匹。仙权和不能别立治,茶根于佛跳利印,实因察品,以-最出,祖岩火之气。双容火之排,火术清不光金者,故对始 -防寒喻为清外之心生,送指一切外梁造:入伤嘉的中.而-此,必丛州間三指定路,高条为我和,盖狗线前?中东司足 象拍物寒之体怡之心左方分明后人弥不能打被-此皿从石北方兴,乃终受之密照山,鼎海及,可经出海,起-电美,间仍 简,千金年来,啪速无穿,齿板和之作雅,无推品-首透本配中之阳,为桶身出济正,太阳闲麻,行-数于方有拼,金猪 诸舍礼然州今叫袋权,末价只了方-数两也,阴盛街人之胆鱼酒阳邪昆路女承肠应,呢-出,准氏品这沿孩,仍不徒2却 寒圈子,那与报和无二,以致-队从安方,乃味之沼悬進:量法成:和能必次阳,放首-后入后所面体。卡并修者制佛古 命饵立治齿诈物兴-朝缓太同餐中之册气:面为城收的汗司视头树计热尺格婷城-装朴是站外,岸网时染或,朗若列用: 始种双和在以举其给,-用字认无人篇行工过,点州阅密物,议出阿闭的,用是的-表,河而,欢城,义可,东写,式上 斯液,而随待以许共后-人之们些,明用两大出冯之#.可量热下心用衢烫地-风程营,初棒用气始护,纸阴行合,沉光 也。区4言,霏-大大街生于东,月如羊材,梨儿方物,冀不由论少佩、少阴-术属初:阳抽压,视婆为补出,温些整, (该行:居粱特镇,-之气顶为坐成:战万教指可者之1东出。少厅广的之浅也-鉴架基,若投使恩。温连整,清没夹淑 秒酒太拉山.鲁源-掉东西之气感杂。乃天地之女和的。北也,本不弛石-名正笔之时,者料之隔于册首也。但温者,长 材秋,泾中生-句天胆四之气和应东者,和之道路也。出可往,方-格,即鲁稍之低于滋嗜地(西.一条肝。秋烘客使金 木,为风、为温,为,为热,没上母中,与火空而成数,★近客-14-1--10/24/20198:45AM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58d06a4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1.png)
成书背景
吴鞠通谓前贤之中,元代王履(安道)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明末吴又可区分伤寒、温病,但立法欠 精纯;清代叶天士立论精细,但立法甚简,皆未能透达圆满。于是吴氏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个人心 得,统论温病,而成此书。
流传版本
《温病条辨》由问心堂初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此后翻印、增批评注近百次。
嘉庆辛未四月既望宝应朱彬序
温病条辨汪叙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章节目录
卷首原病篇 卷一上焦篇 卷二中焦篇 卷三下焦篇 卷四杂说 卷五解产难 卷六解儿难
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 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6卷,另有卷首1卷。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 始。正文前3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3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 卷4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 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5、卷6)。
谢谢观看
书评、序言
温病条辨朱序
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后汉张仲 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然其书专为伤寒而 设,未尝遍及于六淫也。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至明陶节庵《六 书》,大改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 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疾,一以仲景为依 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久之,乃出所 著《温病条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推而至于所终极;其为方也 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余 少时颇有志于医,年逾四十,始知其难,乃废然而返。今读鞠通之书,目识心融,若有牗其明而启其秘者,不诚 学医者一大快事哉!爰不辞而为之序。
温病学(14.1)--14-吴鞠通《温病条辨》
![温病学(14.1)--14-吴鞠通《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061e83bb2cc58bd63186bdf3.png)
3. 论治疗
“ 治其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 之”。
“ 风温痉,……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 辛凉例。……暑痉,……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 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 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
“ 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即“俗所谓慢脾风是也”。 当“实土制风”,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 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
六、吴鞠通的产后病学术思想
提出产后三主证,亡血是根本。 提出产后瘀血证, 当分虚实。 提出产后宜补也宜泻。 提出产后外感初起当“速去其邪,……或
兼顾其虚”。 纠正产后不用白芍而恣用归芎之误。 强调产后当究奇经。
七、吴鞠通对祝由的认识
由不信到信 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
透 热
少 转
阳 气
: :
黄 清
芩 营
黄 汤
连 、
汤 清
宫
汤
透泄斑疹:化斑汤
透邪开窍:三香汤
滋阴透邪:青蒿鳖甲汤
补气透邪:活人败毒散
( 3 )创新方药
共 218 方 其中引用经方约 37 首,经方化裁变方约
54 首 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约 101 首 自制约 26 首
3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温疟、温毒、 温疫、痢疾、痹证、黄疸、寒湿等病证。 3 、本书体例采用“条”和“辨”结合的方式。
三、吴鞠通温病学术思想渊源
首宗《内经》 效法仲景 取舍又可 师承天士 历取诸贤
四、吴鞠通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
1 、创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 2 、丰富了温病病证及理法方药 3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dfe6c1dc360cba1aa811daa4.png)
〈〈温病条辨〉〉选讲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
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
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
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
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53e5dae43968011ca20091ae.png)
18.03.2021
1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洞泄:原指食后即腹泻,泻下物完谷不化。这 里指泻下无度。 2.氤氲:音姻晕,形容烟气弥漫很盛的样子。 3.陶氏《六书》:指陶节庵的《伤寒六书》。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18.03.2021
2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8.03.2021
2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羁:音机,停留 2.阳明阳土:此处指阳明胃腑邪热炽盛。 【提要】 温病后期真阴耗伤证治。
18.03.2021
3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本条治法:
一是脉沉实,并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 黑唇裂者,仍属阳明腑实,仍用攻下之法。 二是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邪热少而虚 热多,中无结粪,则属肾阴大伤,当用加减复脉 汤以滋养肾阴。 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复脉汤(炙甘草汤)中衍化 而来,为治疗温病邪入下焦,真阴耗伤之主方。
【提要】 阳明温病提纲。 本文讨论了阳明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理, 以及阳明经腑证的证治。 阳明经证:阳明温病主症加上腹软无压痛,大便不 秘。宜辛寒清热,透邪外出,用白虎汤。 阳明腑证:阳明温病主症加上腹部胀满疼痛,便秘 或热结旁流。治宜苦寒攻下,用承气汤。
18.03.2021
2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18.03.2021
1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膜原:又称募原。此处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初犯 人体所在的半表半里部位。 2.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3.膏梁:指饮食的肥美。 4.纨绔(wanku):华美衣服。 此处指富家子弟。
18.03.2021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20ce1cfc5da50e2534d7f29.png)
风温、温热(春温)、温疫、温 毒、冬温五个病为一门。这五个病的 病因都属温热邪气,所以都属温热病 范畴。
从他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中医 学理论上有相当高深的造诣,临床经 验也非常丰富。他对《黄帝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都曾做过深入 的研究,而且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 对后世诸多名家的著作也涉猎极广。 他既能吸取前人的长处加以发挥,又 不盲从,对前人错误观点的批评有很 多地方是恰中要害的。
关于吴鞠通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品格,
二、《温病条辨》的体例及 编写特点
1 .《温病条辨》的体例——全书分为七卷
(1)卷首·原病篇(引经十九条)。“历引 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
(2)卷一·上焦篇(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 首)。“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
(3)卷二·中焦篇(法一百零二条,方八十 八首,外附三方)。“凡温病之属中焦 者系之”。
的著述。这不能不说对开阔他的视野, 奠定他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 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 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 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 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 有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 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 《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正如吴氏在“上焦篇”第49条分注中 所说:“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 也。……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 另外,“中焦篇”与“下焦篇” 湿温 门中都有“疟痢疸痹附”,这四种病 虽然不是湿温病,但因为多是感受湿 热邪气而致病,也属温病的范畴,所 以在湿温门后附带提出。又因为前人 对这四种病论述较多,所以书中不再 详述。
_温病条辨_一书中几个问题的探究
![_温病条辨_一书中几个问题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0321757fd5360cba1adba2.png)
味狠残,何必近之?且补必兼温,泻必兼凉,
凉且不刊于补,寒益可知。他指出:“真阴不
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填补?捌沉寒之
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
火。”(同上)“知柏只堪降火,安能补阴?
若任用之,则栽伐生气,而阴以愈亡。以此补
阴,谬亦甚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辫
如下焦篇第十一条分注云:“前人训鸡子黄,
金谓鸡为哭木,得心之母气,色赤八心,虚则
补母而已。说虽至当,殆未尽其妙义。鸡子黄
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
巾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其
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
达两头··一。”在这段话中,所引述前人对鸡
子黄药理作用牵强比附的解释,已属唯心。吴
排上的主要特点。
但是,吴鞠通对这四者相互结合、交错运
用的原因和其内在联系,却未作明确交代。另
外,书中虽有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温热病,以三
焦辨证辨湿热病的倾向,也惜乎没有明确提
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该书的缺点。对这样纵
横交错的分类辨证体系,纷繁庞杂的内容,如
不反复研讨,深入探究,是很难掌握其学术特
在于吴鞠通对此证并无治愈经验可谈。作者受
条件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温病纷繁复
杂的各类证候,他未必都有亲身治疗经验。在
著述过程中,为了求得系统、全面,在某些方
面必然要参照、引用前少、经脸。白丁没有经过
亲身实践的检验,又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盲目
照搬,就难免出现疵漏。叶霖在《温病条辨》
中焦篇第五十四条后,对其湿温诸条加评
接侵入阳明。至于伏气温病,例如该书所说的
《温病条辨序》课件
![《温病条辨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918c7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d.png)
对中医药科研的推动作用
提供理论支持
01
《温病条辨序》为中医药科研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学借鉴,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02
《温病条辨序》的科研成果可以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的交流
与合作,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03
通过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温病条辨序》有助于提
应用
在解读《温病条辨序》时,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比不同版本和记 载,鉴别其中的真伪和差异,整理出较为可靠的信息,并对其中涉及的人物、 事件、时间等进行考据,以探究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比较研究法
定义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来探究其内 在规律和意义的方法。
应用
在解读《温病条辨序》时,可以将不同版本的《温病条辨》进行比较,分析其中 的异同点,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变规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该文献的意义 和价值。
临床应用法
定义
临床应用法是将文献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 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应用
在解读《温病条辨序》时,可以将其中涉及的温病理论和治 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 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文献的精髓和实际应用价值。
价值观念
探讨《温病条辨序》所体现的价值 观念,如医德、仁爱等,及其对现 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03
《温病条辨》与中医温病学
《温病条辨》在中医温病学中的地位
重要经典之一
临床指导
作为中医温病学的经典著作,为后世 温病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治疗温病的 思路和方法,成为温病学临床实践的 必备参考。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a17f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2.png)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吴鞠通,名瑭,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之一。
其著有《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三部著作。
其中尤以《温病条辨》最为传世,它是温病学中里程碑式的不朽著作。
本文主要以《温病条辨》为基点,研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特色。
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证思想,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在这两本著作的基础上,又经吴又可《温疫论》启迪,继承叶天士、薛生白等先贤的理论,并自我总结,发展出当时独具特色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三焦辨证。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认为温病可分为9种,从季节和疾病表现上划分为8种,另加一种吴又可所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
结合季节及疾病性质,将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其一为纯热不兼湿之温热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秋燥,其二为温病夹湿之湿热病包含暑温,湿温,伏暑。
吴氏强调温热、湿热证治有别,在论治中不可滥用温热之法治湿热,本文主要研究其关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吴氏辨湿热病主要先辨三焦,其次辨湿热之轻重,最后辨湿热之虚实。
先辨三焦以确定病位,用药时直达病所,减轻症状;其次辨湿热轻重,可以确立治病的急缓以衡量用药的药性;最后辨虚实可以使医家对于病人的疾病有着直观的认知,从而规避错误用药。
《温病条辨》中湿热病治法主要分为两类,湿热病正局以及其变局的辨治。
湿热的治法中又有分消三焦法、清热解表法、清暑透络法、开宣肺气法、开达膜原法、宣通经络法、通下祛黄法、芳香化湿法、宣清导浊法。
变局的治法分为痢疾的治法、疟疾的治法、黄疸的治法及痹证的治法,其中兼变证都多与水液代谢紊乱有关。
吴鞠通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总结了三焦学说,弥补了当世医家对于温病理论的缺失,更在于其理论思想以及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地反映了吴鞠通在温病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晚清王孟英等人继承先贤理论,使温病学派更加完善与系统化。
...。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e065167baf1ffc4ffe47ac68.png)
《温病条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著。
系统论述四时温病,倡导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整理总结了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
全书共6卷。
卷首引证《内经》经文19条,冠以原病篇。
前三卷据金. 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上焦篇法58条,方64首;中焦篇法102条,方88首;下焦篇法78条,方64首,图1首),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
卷四为杂说18论,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一、温病概念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这类疾病虽然致病原因各异、发病季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
区别于伤寒、温疫、温毒。
二、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疠气)它从外而侵袭人体,又具有温热性质。
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由表传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必具发热伴口渴心烦溲短赤舌红脉数,易内陷动血动风闭窍出现斑疹吐衄痉厥神昏等。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四时温病为主(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规类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湿温伏暑)两类,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鉴别伤寒、温疫、温毒。
外感温热病邪、外感寒邪;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中有肿毒表现(红肿热痛、溃烂、斑疹、烂喉痧、痄腮等)的一类特殊病种。
四、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邪。
(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化温、疠气、温毒,这些病邪均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
吴瑭《温病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80c44e974028915f814dc251.png)
【原文】 5.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 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提要】 风热犯肺证治。
吴氏在上焦篇治温热邪犯手太阴,均主用辛 凉,但有轻、平、重之分,桑菊饮乃辛凉轻 剂,是治风热侵肺卫,邪浅病轻的方子。
【原文】 6.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 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 之。
吴氏太阴病的主要表现是:脉象不浮缓,不 浮紧(以别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而是 躁动快速,发热,还有头痛,轻微的怕风寒, 全身发热,有汗,口渴也可不渴,发热在午 后较明显等症。
(二)上焦篇
1.温热病 【原文】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 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 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原文】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 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 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释评】 湿温初起有三大禁忌。一则禁汗:若见 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 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 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二则禁下;若见胸闷不 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 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 泄。三则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 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 而难以治愈。
【提要】 暑温与湿温概念上的区别及联 系。
暑温与湿温的区别在于:暑兼湿热,偏于 暑热者为暑温,多表现为手太阴肺经热盛 的病证,治疗以清为主;偏于湿者为者湿 温,多表现为足太阴脾经湿盛的病证,治 疗以温燥祛湿为主。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7f0848922cc58bd63186bdbc.png)
8/9/2019 2:02 PM
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8/9/2019 2:02 PM
8/9/2019 2:02 PM
1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8/9/2019 2:02 P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第十三章
吴瑭《温病条辨》(选)
8/9/2019 2:02 PM
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吴瑭生平
吴 瑭 , 字 佩 珩 (heng) , 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 乾 隆 道 光 年 间 1758 年 1836年。
8/9/2019 2:02 PM
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谢冬梅](https://img.taocdn.com/s3/m/a1d54bbaad51f01dc381f112.png)
10/16/2019 1:50 PM
1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0/16/2019 1:50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10/16/2019 1:50 PM
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 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 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 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 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 的必读之书。
10/16/2019 1:50 PM
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
10/16/2019 1:50 PM
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理解并能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10/16/2019 1:50 PM
1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10/16/2019 1:50 PM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叙](https://img.taocdn.com/s3/m/f7c38629915f804d2b16c106.png)
词语解释(十)
抒:抒发。 穷原竟尾:谓彻底探究事物的始末。源,起始。委, 结尾。 笥:竹箱,此指书箱。 亟( jÍ ):急迫,从速。 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学者、文学家,以 好学,饱学著称。 夭札:夭,未成年而死。札,遭疫病而早死。 昏札: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
折杨皇(huā ):
7.在“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中, “杜撰”之义为( ) A.杜氏编撰 B.主观臆造 C.人名 D.书名 8在“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中,“宗”之义 为( ) A.推崇 B.遵循 C.效法 D.根本 9.在“生民之祸亟矣”中,“亟”之义为( ) A.急 B.频繁 C.极 D.多次 10.似下可喻能担当大事,不怕艰危的坚强人物 的是( ) A.幽室一灯B.圯桥杰竖C.中流一柱D.泰山 一壤 11.在“病者亦知膏肓难挽”中,“膏肓”之义 为( )
风 寒
六 气
为阳邪兼温 与温相反,但可化热 皆 可 化 热 可化热 温 病 兼 温邪 火 成 相火
暑
火
其余五气,概未之及。
前置的宾语,如 “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伤寒论》 序
《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 者之谓明。”
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创作的人 阐述的人
重 点 内 容
字:亡无。 词:已、亡如、知十、阙如、 按图索骥。 句:人之所病,病病多;医 所病,病方少。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 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 惟务按图索骥。
词语解释(十一)
知我罪我:出自《孟子•滕文公》“是故孔子 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 唯《春秋》乎!”。罪,责怪,责备。动词。 评骘(zhÌ ):评定。梓:古代用于印书的 木版,此谓刊印。 嘉庆十有七年:公元1812年。壮月,阴历八 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八月为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以前论温论暑分开,“经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 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 收入温病论内”(第10页,凡例)
本论论述还有疟、痢、疸、痹,认为多因暑温、湿温而成。
三、《温病条辨》的学术贡献
1、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三焦辨证
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11温病, 法58条、方46首
“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 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 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 汤微和之。”(中焦篇第11条)
2、师承叶氏,温病证治方药俱全
叶氏: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来气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
体例 纵横立论 第10页凡例“《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 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 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对待 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
有方有法 第11页 238法、198方 “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有系用内经何法, 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 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凡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 第17条)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数,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长夏深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43条)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一、吴氏生平、著作 瑭(名)鞠通(字) 1758—1836(清·乾隆
23年-道光16年) 江苏淮阴人 师法叶、薛,长客京师 《温病条辨》 《医医病书》“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
道少”。 《吴鞠通医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温病条辨》的写作
温疫大行 第7页自序“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 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环病, 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 不可胜数。”
卷二、中焦篇 法102条、方88首
卷三、下焦篇 法78条、方84首
(1)划定温病的范围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 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上焦篇1条)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上焦篇第36条)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上焦篇第42条)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 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 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 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 者,清宫汤方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上焦篇16条)
“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 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 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言不休也。”(上焦篇16条文下自注)
4、辨寒温分水火阴阳
“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 偏之深者病深,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 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非如鉴之空,一尘 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道妙,岂可各立门户, 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上焦篇2条,自注)
《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 过度,生乃不固。故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 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 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中焦篇1条自注)
(3)辨病位于脏腑(经络)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 之。”(上焦篇6条)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 也”。(上焦篇6条文下自注)
“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 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虾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 胡、升麻主之”。(上焦篇第18条)
(2)温病传变规律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篇2条)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 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 于此”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 温。
《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 夏至日者为病暑。
《刺法法》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 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 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卷首、原病篇)
5、 辨外感内伤 ,相关统一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 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 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 沉)。”(卷四杂说“治病法论”)
(银翘散方)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 味厚而入中焦矣。(上焦篇4条,自注)
如 上焦----银翘散、桑菊饮 中焦----白虎汤、承气汤 下焦----一二三甲复脉汤 银翘散、承气汤、复脉汤(三甲)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 主之。(下焦篇第12条)” “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 不得用黄连阿胶,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 汤。”(下焦篇第17条)
背景 世无专书 第7页自序“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 议论,非不珠壁琳琅,求一美备 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
医无尺度 第10页凡例“因世之医温病者,毫 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 胜纪。”
羽翼伤寒 第9页凡例“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 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 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 寒之法治温病”。
邪正合治(补脾运肠) 新加黄龙汤 《伤寒论》大、小、脏俯合治(宣肺运肠) 宣白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二肠合治(利小肠运大肠)导赤承气汤 两少阴合治(开闭运肠)牛黄承气汤 气血合治(增液运肠) 增液承气汤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 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篇第4条)
外感内伤相关:“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 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 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 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 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凡例)
“是书分五卷”第9页凡例 内容
“外感内伤、病温病暑”俱备 卷首——序、凡例、原病篇 卷一——上焦篇 卷二——中焦篇 卷三——下焦篇 卷四——杂说
附:卷五——解产难
附:卷六——解儿难
“是书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 之始;二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三卷为 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四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之 属下焦者系之;五卷杂说、救逆,病后调治……末附一卷, 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小儿急惊风、痘证,缘世医每于 此证,惑于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凡例)
“面目俱赤,语音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 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瘟、温疟不在此例”。 (中焦篇第1条)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
“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寒邪 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上焦篇第43条)自注
《温病条辨》198方,其中91方是付名收录,约占50%。
《临证指南》病案处方(叶氏经验方)
(沉庆法《温病条辨百题解》第173页,附三《温病条辨》)部分 方与《临床指南医案》对照。
3、分三焦选方用药原则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 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诞壅盛, 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 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 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 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 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