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与名称专业代码:080702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Bachelor of Engineering三、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知识、熟练的研究技能、良好的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手段完成全波段电子材料、集成器件、电路与系统设计与研发、能够胜任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通过终身学习实现更高的追求。
四、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上应该掌握电子功能材料和器件设计、制备以及测试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电子元器件在电路与系统中应用方式,能够针对电路和系统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器件制作工艺流程,并通过实验测试实现电子系统的绿色可靠运行。
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善于交流和自主学习。
五、专业特色以围绕现代电子学与电子信息技术而展开的新型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器件及其在电路和系统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物理基础理论扎实、精通材料和集成器件研制、在电路和系统设计、应用上有特长的工程技术和创新创业高级人才。
注:通识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创新与拓展项目具体开出课程参见当期课程目录。
七、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特别提示:第二学期Semester 2第四学期Semester 4第五学期Semester 5第六学期Semester 6第七学期Semester 7第八学期Semester 8八、辅修专业修读要求(一)专业培养目标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固体电子材料相关特性,在遇到材料或元器件问题时,能够利用学习到的固体电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注:具体管理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理论-实践-职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受到相关工程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能力等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工艺指导、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培养规格要求1.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电子材料、工艺、器件及系统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基本能力;2.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初步能力;3.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1(二)主要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能力要素、课程对应关系表三、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课程体系(一)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固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
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如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实践性课程(如电子器件制作、电路设计实验、数字电路实验)、专业拓展课程(如通信原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
同时,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培养,包括编程语言、算法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
2.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实验课程、实训项目和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习实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或者校外实训。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专业导师制度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可以推行专业导师制度。
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导向。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领域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5.创新创业教育6.学科竞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通过参加比赛,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7.学术交流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与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推行专业导师制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引言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电子器件、电子电路、电子测量、电子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
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是为了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进行详细讨论。
专业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实验、设计和开发任务;3.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为学生提供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选修课则提供专业发展相关的深入学习机会。
以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电子工程基础•电子电路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微电子技术此外,学校还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光电子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网络与通信安全•自动控制原理实践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了一系列实践环节,以提供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这些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将通过实验来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学习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课程包括电子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等,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将在实习单位或实践基地中进行一定时期的实际工作。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可从事光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
具备独立承担复杂产品和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工作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
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其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光电子系统和器件的设计、制造、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复杂系统、新型器件、工程应用的设计/开发能力,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4。
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设计和实施复杂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在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复杂工程活动中,具有选择和运用技术、资源和信息工具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6。
工程与社会:能够评价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问题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能够理解和评价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的影响.8。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1、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电子工程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与文化修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在应用电子与机器人技术领域内对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能够从事应用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开发及管理营销等,可适应较广泛的就业领域。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基础课程、计算机编程与控制课程、电子电路的系列课程、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课程、信号检测与处理及机器人等相关课程,具备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电子电路的开发与应用等基础知识。
2)能力结构较系统地掌握信号检测与处理、电子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在应用电子与机器人技术领域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3)素质结构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正确掌握本国语言并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外国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4)职业技能要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子电路的基本操作与调测技能,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技能,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电子产品使用及维护的基本技能。
3、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修业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5、主要课程及学分分配1)主要课程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除一般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包括数理基础课程、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及其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其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嵌入式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MATLAB仿真、现代通信技术概论、通信原理、SOPC原理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智能机器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网络、电路板设计及仿真、工程制图等。
2)课内课程模块学分分配及比例表见附表三。
6、主要实践环节及安排1)主要实践环节本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C语言编程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子电路课程设计、SOPC 课程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及仿真(Protel)、通信系统认识实习或认证实习、机器人实习、应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河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信号处理软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传感器原理及应
用,计算机网络,DSP 技术,嵌入式系统
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 EDA 技术,EDA 技术
实验,电磁场与微波,工程图学,大学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
2、分析问题能力 电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器件,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信号与线性
三、毕业要求及实现矩阵
1. 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工程、电子测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科学与技 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工程、电子测控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够将电子电路与电磁场、微电子工程、电子测控 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分析问题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系统Ⅱ,数字图像处理,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综合实验,
电子器件测量与综合实验,测控技术综合设计实验,电子实习,毕业设计
3、设计开发能力 低频电子线路,低频电子线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EDA
2
技术,EDA 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电子工艺,集成
电路原理及设计,DSP 技术,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与仿真,电子线路课程
河北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门类: 工学 学 制: 四年
专业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类别: 电子信息类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科专业大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606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器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厚的技术基础理论;3、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4、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6. 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国际视野、国际交往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程序设计语言C、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量子力学概论、信号与线性系统、微电子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光学、光电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集成电路工艺。
其中,双语课程:集成电路工艺、数字信号处理研讨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微电子学新生研讨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认知与研讨五、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物理实验、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光电子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和单片机课程设计等),电子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学科为基础,结合通信、电气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
该专业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电子科技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具备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技术,具备电子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与维护能力。
3.具备电子系统的测试与调试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电子系统中的问题。
4.具备电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科技创新和应用开发。
5.具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微积分、物理学、电磁学、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
2.专业核心课程: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与技术、电子器件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系统设计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子测量技术、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技术等。
四、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开设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课程:开设电子系统设计、模拟与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等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实习实训学院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实习实训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学生将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实践课题报告撰写。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电子工程设计、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熟悉电子工程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1.学习深入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前沿技术;2.具备电子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工作;3.具备电子系统测试和调试能力,能够解决电子产品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4.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能力,能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5.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多层次的团队中合作开展工作;6.具备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行业需求。
三、培养体系1.基础课程阶段:在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将学习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阶段: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将学习电子技术、电子工程、电子仪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子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半导体器件与工艺、通信原理等。
5.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模式1.学院与企业合作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产学研结合模式:学院与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五、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开发、自动化控制、新能源等领域就业,担任电子工程师、电子产品设计师、电子系统测试工程师、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职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光电子、电磁场与微波等相关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光通信、电磁场、射频微波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光电子、电磁场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要求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英语基本能力,能用英语获得本专业的原始信息;具有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微波通信技术和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3.具有光电子、光通信、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应用能力;4.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5.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现代光学工程、信号与系统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磁场、微波技术、光电子学、光电器件与系统、光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微波电路及CAD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机械工程训练、电子认知实习、工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43周。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光电子学实验等、现代光电信息处理实验、光通信技术实验等。
四、毕业合格标准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含基地班)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内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系统分析与设计、光电子器件与系统设计、射频与微波电子技术及系统设计以及相应的新型器件、技术与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科学技术的基本物理知识、电子器件与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获得电子技术与系统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子科学技术与系统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2.掌握计算机与外语工具,具备自主、质疑学习的能力;3.掌握射频与微波电子技术、微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获取与运用电子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4.具备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5.具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组织管理的能力;6.具备国际视野和高度社会责任感。
专业核心课程电子电路基础 数字系统设计 信号与系统 电磁场与电磁波 统计物理与量子力学 射频通信电路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信号与系统原版外文教材课程: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射频CMOS电路设计研究型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研究信号与系统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讨论型课程:微纳电子学专题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电气信息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说明辅修专业:27.5学分,修读标注“*”号的课程,同时从专业选修课或模块课中修读不少于3学分的课程。
双专业: 43学分,修读标注“*”号和“**”号的课程,同时从专业选修课中修读5学分课程、从模块课中修读不少于7学分的课程。
双学位: 59学分,修读双专业43学分课程,同时完成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和毕业设计10学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702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70年,原名为微电子学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的学科目录更名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该专业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两个硕士点为支撑,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和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和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2个发展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半导体材料和光电信息材料、半导体电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器件、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制备方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力,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下设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半导体器件原理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制备与测试的实验与开发;半导体薄膜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光伏电池等器件的实验与研究。
还在保定和省会石家庄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专业集40年来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课程体系完备,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了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在相关领域进行经营、管理的人才。
本专业期待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熟悉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技术技能,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具有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4.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交流、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能够胜任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技术和电子电路系统相关的产品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光电子和电子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以及跟踪掌握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光电子、物理电子和光电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开发、管理、研究、教育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光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光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信息处理、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2、掌握电子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电路及嵌入式系统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能力;3、掌握光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光电系统测试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光电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能力;4、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获取本领域国内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开拓创新、技术管理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效的交际能力、较好团队精神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8、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较强的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1、光电子技术方向:掌握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光电子技术及其它相近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开发及管理工作。
2、光电信息处理方向:学习和掌握光电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和电子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光电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应用能力,能够从事光电信息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2.学分最低修读169.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5.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4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
十一、核心课程1、激光原理与技术(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laser)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践课学时1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8个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1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学分。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光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包括谐振腔理论、光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以及激光器振荡特性,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要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光谐振腔理论、激光振荡理论。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法、启发式、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结合过程性考核,其中总结性考核70%,过程性考核3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安毓英编著.激光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年.(2)参考用书1)阎吉祥编著.激光原理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李相银编著.激光原理技术及应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4年.2、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of embedded system)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践课学时1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8个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1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学分。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原理及系统的开发技术。
主要内容有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嵌入式处理器指令系统;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基础;典型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移植和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等。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案例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总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其中总结性考核50%,过程性考核5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1) 自编实践指导教材;2) 徐光宪,赵常松等主编. ARM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参考教材1) 冯新宇,初宪宝,吴岩等主编. ARM11嵌入式Linux系统实践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 陈启军,余有灵,张伟等主编.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基于Cortex-M3内核和STM32F系列微控制器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
3、光电探测与信息处理(Optoelectronic Detect & Signal Processing)学时:54 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1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8个学时。
学分:3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光电探测的基本物理理论、各类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负载电路的设计规则和思路、光直接探测与光外差探测两类体系的性能及最佳信号处理策略、光电成像器件的原理(含功能)即光电成像的特征、光接收机信号探测的基本理论、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案例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总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其中总结性考核70%,过程性考核3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安毓英等主编. 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科学出版社。
(2)参考教材1)王庆有主编. 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王庆有主编. 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4、EDA技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学时:44(理论课学时0、实践课学时44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8个学时。
)学分:2.5(理论课学分0、实践课学分2.5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学分。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开发工具,自动完成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案例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总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其中总结性考核50%,过程性考核5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江国强主编.EDA技术与应用.第三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2)参考用书1). 潘松主编. EDA技术实用教程.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2). 何宾主编. EDA原理及Verilog实现.第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5、通信原理(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践课学时1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8个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1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学分。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确定信号及随机过程、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数字频带传输、信源和信源编码、信道和信道容量、信道差错控制编码、扩频通信、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通信系统的优化、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案例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结合过程性考核,其中总结性考核70%,过程性考核3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樊昌信主编.通信原理.第七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参考用书周炯槃主编.通信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6、光电子技术(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践课学时1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8个学时。
)学分:3(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1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学分。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光的波动理论、光波在电光晶体中的传播、光波在声光晶体中的传播、电光调制、声光调制、直接调制、光束的扫描技术、光辐射的探测原理、光电导效应、光伏效应、热释电效应、光电探测器的噪声、光敏器件、CCD成像器件、液晶显示技术、光存储等。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案例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结合过程性考核,其中总结性考核70%,过程性考核3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姚建铨编著.光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参考用书1)安毓英编著.光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朱京平编著.光电子技术基础.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年7、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学时:64(理论课学时52、实践课学时1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时8学时。
)学分:4(理论课学分3、实践课学分1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确定性信号及确定性信号经过LTI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确定性信号、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和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等;了解上述各种分析方法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具体应用;初步具备应用信号与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结合案例法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结合过程性考核,其中总结性考核70%,过程性考核30%。
教材选用:(1)选用教材:陈后金主编.信号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参考用书:1) 郑君里主编.信号与系统.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郑君里主编.信号与系统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吴大正主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