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磁粉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适用范围1.1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磁导率≥1)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 本规程适用于连续电磁轭式磁粉检测和线圈磁化法的方法和要求。
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2005.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磁粉检测》编制。
3.0检测设备和材料3.1 本工艺规程选定的设备为:3.1.1交流电磁轭式磁粉检测仪3.1.2线圈磁化法;3.2 为保证磁粉检测结果的可靠,磁粉探伤仪要进行定期校验,必要时可进行随机校验;3.3 磁轭提升力的校验:便携式交流磁轭式磁粉探伤仪(磁轭间距≤200mm),其提升力至少为45N(约4.5kg);3.4 磁粉及磁悬液3.4.1 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性质,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通常有Fe3O4和Fe2O3二种。
本公司采用喷罐式黑油磁悬液和湿式荧光磁粉;3.4.2 磁粉粒度应均匀,湿磁粉的平均粒度为2~1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45μm。
本公司采用喷罐式黑油磁悬液、荧光磁粉;3.4.3 磁粉的颜色选定,是以工件表面与磁粉颜色形成有较高的对比度而定。
通常非荧光磁粉的颜色有:黑色、白色和红色几种,非荧光磁粉本公司采用黑色;3.4.4 当出现特殊情况下非荧光磁粉或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采取现场自行配制,但必须满足如下要求:a). 湿式非荧光磁粉的配制:是以煤油做分散剂,另加适当的变压器油配制而成。
通常煤油和变压器比例各50%。
其磁悬液的浓度为每升磁悬液施加10~20g磁粉;b). 湿式荧光磁粉的配制:是以煤油做分散剂,另加适当的变压器油配制而成。
通常煤油和变压器比例各50%。
其磁悬液的浓度为每升磁悬液施加1~3g荧光磁粉;c).对配制的磁悬液须进行浓度测试,其方法为:以每100ml磁悬液盛入浓度测定管内,非荧光磁粉沉淀30min后观察磁粉沉淀体积为1.2~2.4ml为合格。
压力容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总则1.1、本规程规定了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方法。
1.2、本规程适用于本企业铁磁性材料制压力容器的磁粉检测工作。
2、.引用标准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GB12604.5 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T5097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JB/T6063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材料技术条件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6066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JB/T8290 磁粉探伤机NB/T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容规》3、一般要求3.1、磁粉检测人员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满足NB/T47013.1的有关规定。
3.1.2 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1.3 磁粉检测程序磁粉检测程序如下:a)预处理;b)磁化;c)施加磁粉或磁悬液;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e)缺陷评级;f)退磁;g)后处理。
3.2、设备要求3.2.1、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标准的要求。
3.2.2、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
3.3、磁粉、载体及磁悬液3.3.1、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
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3.3.2、湿法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
若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时小于或等于3.0mm2/s,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和无异味。
3.3.3、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2.5 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6 GB12337-2014
钢制球形储罐
2.7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8 TSG G7002-2015 锅炉定期检验规则
2.9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2.10 GB/T20801-2006 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
丹东市特种设备监-2016-A-0 版 本 号: A 修 订 号: 0 页 次: 第 1 页 共 21 页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磁粉检测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用设备器材、检测工艺和质量分级等。 1.2 本规程依据 NB/T47013.4 的要求编写,满足引用标准中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适 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 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 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 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1.3 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撑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1.4 本规程与工程所要求执行的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有抵触时,应以有关标 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为准。 1.5 操作指导书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磁粉Ⅱ级人员按委托要求及本规程编写,检测责任 师审核,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非导电表面反差增强剂(使用时) 具体要求见本规程“9.4 反差增强剂”
10
黑光辐照度(使用时)
具体要求见本规程“1 2.2 观察”
5.2 凡 5.1 中规定的相关因素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超出原检测工艺规程时,应重新修
订工艺规程并进行必要的验证。
5.3 操作指导书应根据工艺规程的内容和被检工件的检测要求编制,应该将操作指导书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本工艺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承压设备原材料、焊接接头及压力管道焊接接头的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与评定。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与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编制根据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3.0通常规定3.1检测人员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务必持有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操作人员应具有I级或者I级以上检测资格,磁粉检测报告应由具有II级II级以上检测资格者签发。
3.1.2色盲、色弱及矫正视力低于1.0者不得从事磁分检测工作。
3.2检测设备与材料3.2.1检测设备3.2.1.1磁粉检测设备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3.2.1.2磁粉检测作业前,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
当磁轭式检测设备磁轭间距为最大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3.2.1.3使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操纵器。
3.2.1.4黑光辐照度及波长当使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或者等于1000μW/cm2,黑光的波长约为320nm~400nm,中心波长约365nm 。
黑光源应符合GB/T16673的规定。
3.2.1.5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剩磁小于或者等于0.3mT(240A/m) 。
3.2.1.6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磁场指示器、黑光灯等辅助器材应满足磁粉检测的需要。
3.2.2检测材料3.2.2.1磁粉检测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或者质量证明书,并应符合下列要求:3.2.2.2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低矫顽力与低剩磁,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3.2.2.3磁粉粒度均匀,颜色与检测工件应有较高的对比度。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1.1适用范围1.1.1本工艺规程适用于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及其零部件的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
I2kC4。
1.2设备和磁粉1.2.1设备1.2.1.1磁粉检测设备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1.2.1.2磁粉检测作业前,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当磁轭式检测设备的磁轭间距为200mm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4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oMauW。
1.2.1.3荧光磁粉检测,使用的紫外线灯在工件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1000μm/cm,紫外线的波长应在0.32~0.40μm的范围内。
Sq9NW。
1.2.1.4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磁场强度小于160A/m。
1.2.2磁粉及磁悬液1.2.2.1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性质,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
1.2.2.2磁粉粒度应均匀,湿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为2~1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45μm,干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不大于9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180μm。
hDVBG。
21.2.2.3磁粉的颜色与被检工件表面相比应有较高的对比度。
1.2.2.4湿粉法应用煤油或水作为分散剂,若以水为媒介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磁悬液的粘度应控制在5000~20000Pa.s(25℃)。
Ou9HI。
1.2.2.5磁悬液的浓度:荧光磁粉浓度为1~3δ/L,非荧光磁粉浓度为10~20δ/L。
1.2.2.6循环使用的磁悬液应定期进行测定,测定前,应对循环系统进行充分的搅拌,搅拌的时间应不少于30min。
一般情况下,每100ml磁悬液中的非荧光磁粉的沉淀体积应不超过1.2~2.4ml,荧光磁粉的沉淀体积应不超过0.1~0.5ml。
测定前应通过循环系统对磁悬液充分的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30min。
ejpLu。
1.3表面准备1.3.1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12.5μm。
1.3.2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氧化皮、焊接飞溅和油脂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质。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磁粉检测的人员、设备检测方法及缺陷的评定。
适用于本单位对铁磁性材料和焊接接头近表面和表面缺陷采用非荧光湿式磁粉连续磁化法的检测及评定。
2 引用标准GB150 压力容器GB151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6065 磁粉检测用试片JB/T6063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
3.2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矫正视力应不低于5.0,并每年检查一次。
3.3 检测人员不得有色盲。
4 磁粉检测设备及器材4.1 磁粉检测设备4.1.1 本单位设备及性能见表14.1.2 电磁扼的提升力每半年校验一次。
在磁扼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校验。
4.2 磁粉检测用标准试片4.2.1 磁粉检测标准试片有A1型和C型,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
4.2.2 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当检测坡口等狭小部位,A1试片使用不便时,一般选用C—15/50型标准试片。
具体见表2。
表2 标准试片的类型、规格和图形4.2.3 连续法检测时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
为了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试片平整的粘贴在被检面上,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人工缺陷。
4.2.4 试片表面有锈蚀、摺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4.3 磁粉(磁膏)和磁悬液4.3.1 一般用磁膏配制磁悬液(磁悬液浓度见表3),磁膏选用上海宏达。
4.3.2 磁悬液一般用水做载液,将磁膏均匀挤出100mm左右,加入1L水搅拌均匀即达到10-25g/L的要求。
表3 磁悬液浓度磁粉类型配制浓度,g/L 沉淀浓度(含固体量),ml/100ml非荧光磁粉10~25 1.2~2.4荧光磁粉0.5~3.0 0.1~0.44.4 其他器材4.4.1 反差增强剂在检测较粗糙的表面时采用,一般为购买成品。
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磁粉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下面是一份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
1. 目的磁粉检测的目的是通过利用磁场和磁粉的性质来检测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如裂纹、夹杂等,以确保材料的质量。
2. 范围该工艺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磁粉检测的材料和零部件。
3. 设备准备3.1 磁粉检测设备:- 磁粉检测机或电磁吊- 磁粉粉剂和添加剂- 磁场强度计- 磁粉检测灯- 清洁布和化学品3.2 准备被检测材料或零部件:- 清洁表面,确保没有油脂、污垢等杂质- 对于非磁性材料,需对其进行磁化处理4. 检测操作4.1 设定磁场:- 根据被检测材料的特点和尺寸,设定适当的磁场强度- 确保磁场均匀,无死角4.2 准备磁粉混合溶液:- 将磁粉粉剂和添加剂按要求混合,制成磁粉混合溶液4.3 涂敷磁粉混合溶液:- 均匀涂敷磁粉混合溶液于被检测材料表面,确保覆盖整个检测区域4.4 磁化:- 使用磁粉检测机或电磁吊对被检测材料进行磁化- 确保磁场方向和磁场强度符合要求4.5 观察和记录:- 使用磁粉检测灯照射被检测材料- 观察磁粉的聚集情况,标记出缺陷位置- 记录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信息5. 结果评定5.1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缺陷的类型、大小和严重程度5.2 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判定被检材料的合格与否6. 保存和报告6.1 对于合格材料,及时清除磁粉残留,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防腐处理6.2 对于不合格材料,根据要求进行标记或报废处理6.3 保存检测记录,包括磁化参数、磁粉混合溶液配方、检测结果等6.4 编写磁粉检测报告,详细描述检测过程、结果和评定等,并保存备查。
以上是一份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该规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和执行。
续写:7. 安全措施7.1 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眼镜和呼吸器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7.2 磁粉粉剂和添加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2)分析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1.总则1.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的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1.2.参照标准1.2.1.JB/T4730.4-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1.2.2.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2.检测人员2.1.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2.2.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仪器设备3.1.磁粉探伤机3.1.1.磁粉探伤机必须满足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的要求。
3.1.2.交流磁轭磁粉探伤仪在其磁轭最大极间距时其提升力应不小于45N。
3.1.3.旋转磁场磁粉探伤仪在其磁轭最大极间距时提升力应不少于118N(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
3.2.磁粉及磁悬液3.2.1.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
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 6063的规定。
3.2.2.湿法应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
若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时小于或等于3.0 mm2/s,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和无异味。
3.2.3.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磁悬液浓度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
测定前应对磁悬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表1 磁悬液浓度3.3.辅助设备3.3.1.使用磁场强度计,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A型试片和C型试片或D型试片(见图1~图3),磁悬液浓度测定管,照度计/照明灯,黑光灯/黑光辐照计,2-10倍放大镜。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范围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2.引用标准法规GB/T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辐射的测量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JB/T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1998 磁粉探伤机3. 检测人员3.1、磁粉检测人员上岗前, 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 取得磁粉检测资格, 且只能从事相应资格的检测工作。
3.2、磁粉检测人员的矫正视力应不低于5.0, 并每年检查一次, 不得有色盲。
4.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4.1.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4.1.1.当磁轭间距最大时, 交流电磁轭的提升力≮44N, 直流电磁轭的提升力≮177N.4.1.2、剩磁法检测时, 交流探伤机必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4.1.3、荧光磁粉检测时, 黑光灯在工作表面的照度≥1000μw/ , 黑光的波长λ=320nm~400nm,中心波长λ≈365nm。
黑光源应符合GB/T16673的规定。
4.1.4.退磁装置应保证退磁后表面剩磁≤0.3mT4.2.辅助器材一般包括下列器材:a)A1型、C型、D型和M1型试片, 磁场指示器;b)磁场强度计及毫特斯拉计;c)磁悬液浓度沉淀管;d)2~10倍放大镜;d)白光照度计;f)黑光灯;g)黑光辐照计。
4.3.磁粉、载液、磁悬液4.3.1、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 并与工件表面的颜色对比度要较高。
其他要求应符合GB/T6063的规定。
4.3.2、载液为水时, 应加入防锈剂、表面活性剂及清洗剂。
载液为油时, 其运动粘度在38℃时应小于或等于3.0 /s, 使用温度小于或等于5.0 /s, 闪点不低于94℃, 且无荧光和异味。
4.3.3.磁悬液浓度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
测定前应充分搅匀。
表1 磁悬液浓度4.4.标准试块4.4.1、一般应选用A1-30/100, 检测狭小部位可选用C-15/50。
NDT工艺规程(射线、渗透、磁粉、超声波)
射线探伤操作规程1目的该项操作规程,对压力容器产品的射线探伤实施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对压力容器进行无损检测射线探伤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和射线探伤中全过程的管理。
3选择的前提对给定工件进行射线探伤时,应根据有关规程和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探伤条件。
应以国标GB3323-87为选择条件的依据,焊缝透照按底片影像质量由低而高的要求分A级、AB级和B级三种检验等级。
压力容器焊缝的射线探伤,至少应满足AB级的要求。
不同的象质等级对底片的黑度、灵敏度与不清晰度有不同的规定。
要满足规定等级的象质要求,从探伤器材、方法、条件及程度等各个方面都要预先进行全面地部署。
4照相规范的确定在照相过程中,除了合理地选择透照方法外,还必须选择好透照规范,使小缺陷能够在底片上明显地辨别出来,从而达到高灵敏度。
有关规范的选择:1)射线源的选择,应选择小尺寸的射线源;2)透照距离的选择。
在透照中,焦距选择大多在600~700mm间;3)胶片与增感屏的选择。
通常照相时将原度为0.01~0.13mm的铅箔增感屏与非增感形胶片一起使用。
5几何参数的选择几何参数是影响射线照相灵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与合理选择。
1)焦点或射线源尺寸:焦点大小对缺陷影响在射线底片上的显示对比度和清晰度都有很大影响;2)焦点尺寸和几何布置会引起的影像模糊及放大;3)焦点尺寸与射线底片对比度;4)照射场内的X射线强度分布;5)透照距离L1的选择——对Uy值和满足K值的有效长度要综合考虑。
6曝光条件的选择及修正为得到满足射线透照应该具备的条件与象质良好的底片,通常要选择能够得到适当黑度和灵敏度的曝光条件进行透照。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曝光因子;2)曝光条件的选择;3)曝光条件的修正;4)底片黑度达到确定的范围。
6透度计为了评定底片的灵敏度,需要采用透度计,透度计是用来检查透照技术和胶片处理质量的。
我国GB3323-87《钢熔化焊时对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标准规定使用粗细不同的几根金属丝等距离排列做成的线型象质计,用底片上必须显示的最小钢丝直径与相应的象质指数来表示照相的灵敏度。
磁粉探伤工艺规程10
文件编号:NPIC-YR-WP-10 版本: A页数:共5页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体系通用工艺规程磁粉探伤工艺规程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1总则1. 1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圧力容器及其零部件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评定;1.2本规程包括干磁粉、湿磁粉的非荧光磁粉检测方法;1.3本规程结合焊缝磁粉检测工艺卡同时使用,焊缝磁粉检测工艺卡山I【级人员编写。
2朋资格2.1凡从事本院压力容器及零部件检测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经考核,取得II级以上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2.2凡从事无损检测工作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且一年检查_次,不得有色盲。
3设备3.1磁化设备见表1。
表13.2为保证磁粉检测顺利进行,应备有下列辅助设备3.2.1磁场指示器、A型试片和C型试片。
3.2.2磁悬液浓度沉淀管。
3.2.3 2〜10倍放大镜。
3.2.4 交直流特斯拉计CT3-1 0〜1T3.2.5 交直流特斯拉讣CT3-2 0〜1T3.2.6 交直流特斯拉计CT3-2 0 〜5mT3.2.7 白光照度计4材料使用湿式非荧光铁磁粉或磁粉育,且磁粉的颜色应与被检表面有适半的对比度,用水或油(用变压器油和煤油各50%配成的混合油)作为载液,配置成磁悬液,湿磁粉悬浮液的浓度按下列规定的沉淀值检查。
4.1每]00ml非荧光磁粉悬浮液其沉淀值为1. 2〜2. 4mlo4.2瓶或槽中的磁悬液浓度用梨形离心管测定其沉淀值来确定。
在取样前,将磁悬液在循环系统中至少流动30分钟,以保证所有磁粉完全混和,再从槽中取100ml悬浮液使其沉淀大约30分钟,管底沉淀的体积即为沉淀值,也即是浓度指标值。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1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0.1.1通用工艺规程的特点:1.通用工艺规程应根据相关法规、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JB/T4730.4-2005等相关检测标准要求编制;2.针对检测机构的特点和检测能力进行编制;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应涵盖本单位(制造、安装或检测单位)产品的检测范围;4. 通用工艺规程应有一定覆盖性、通用性和可选择性;4.通用工艺规程一般为原则性条款,以文字说明为主;5.通用工艺规程Ⅲ级人员编写,检测责任师(Ⅲ级人员)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10.1.2通用工艺规程的内容: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适用范围;(b)引用标准、法规;(c)检测人员资格;(d)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e)检测表面制备;(f)检测时机;(g)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h)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i)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j)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k)制定日期。
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10.1.1检测工艺卡的特点:1.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应根据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JB/T4730.4-2005等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2.检测工艺卡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或产品上的某一部件而单独编写的,一般为一件一卡;3.检测工艺卡制定的是有关磁粉检测的细节和具体参数条件,多为图表形式;4.检测工艺卡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编写,检测责任师(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审核;5.检测工艺卡用以指导相关检测人员进行磁粉检测操作。
10.2.2检测工艺卡的内容:磁粉检测工艺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a)工艺卡编号(一般为流水顺序号);(b)产品部分:产品名称,产品编号,制造、安装或检验编号,承压设备类别,规格尺寸,材料牌号,热处理状态及表面状态;(c)检测设备与材料:设备种类、型号、检测附件、检测材料;(d)检测工艺参数:检测方法、检测比例、检测部位、标准试块或标准试样(片);(e)检测技术要求:执行标准、验收级别;(f)检测程序;(g)检测部位示意图:包括(检测部位、缺陷部位、缺陷分布等);(h) 编制(级别)和审核(级别)人;(i)制定日期。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磁粉检测的人员、设备器材、检测技术、质量分级和检测记录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1.2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的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2.引用标准
固定式压力管道元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2011 压力管道元件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3.一般要求
3.1磁粉检测人员要求
3.1.1磁粉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磁粉检测资格证书,复检和签发报告人员应有中级资格证书。
3.1.2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磁粉检测设备、器材
3.2.1本规程采用电磁轭式磁粉探伤仪。
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电磁轭的提升力至少半年校验一次。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磁粉检测工艺规程1 范围本规定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压力容器焊缝及工件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探伤,其他铁磁性材料的焊缝及工件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探伤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文件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822-1995 磁粉探伤方法JB4730—9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3 探伤前的准备工作3.1 参加探伤的人员必须持有技监部门颁发的级别相适应的磁粉探伤资格证书。
3.2 探伤人员应根据委托单核对被探工件的编号、名称、焊缝长度、探伤部位等。
3.3 受检工件表面清洁、干燥、无油脂、铁锈沙、氧化皮、棉纤维、涂层、焊剂和焊接飞溅物。
试件处理范围必须大于探伤范围。
焊缝处原则上应由探伤范围向母材方向扩大20mm.4 磁粉材料和磁悬液配制4.1 磁粉应为高导磁率和低磁性材料,且磁粉间不应相互吸引,用磁性称量法检验时,其称量值应大于7g,荧光磁粉的称量值可另行选择,磁粉的粒度应不少于200目。
磁粉的颜色与被检工件表面相比有较高的对比度。
4.2 磁悬液配制4.2.1 油剂将变压器油和煤油各50%混合,每公斤混合油中加入15~20g磁粉,混合油应具有下列性质:a 低粘度;b 闪点不低于94℃;c 无味;d 如使用荧光磁粉,要求油的固有荧光低;e 油剂与磁粉不起化学反应。
4.2.2 水剂用水1000cc加肥皂适量、碳氧粉5g、磁粉10~15g 配制,其性能要求如下,良好的湿润1性,良好的可分散性,无泡沫,无腐蚀低粘度,无荧光,不起化学反应,呈碱性,无味。
5 设备及工件磁化5.1 磁粉探伤设备必须符合GB3721的规定。
5.2 设备选用磁轭式磁粉探伤机,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4N的提升力,直流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目录1.摘要2.磁粉探伤的原理和特点3、主要磁化方法3.1 磁轭法和交叉磁轭法3.2 触头法3.3 轴向通电法或中心导体法和线圈法 3.4 复合磁化法3.5 平行电缆法3.6 直流磁化法和交流磁化法4.磁粉探伤的工艺5.带齿轴磁粉检测工艺卡6.磁粉探伤工艺编制说明7.磁粉检测报告1.摘要磁粉探伤是通过对铁磁材料进行磁化所产生的漏磁场,来发现其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磁粉探伤的原理,磁粉探伤的方法,磁粉探伤的工艺,磁粉探伤在焊接件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压力容器的数量将日益增多。
由此可见,在用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安全工作,因此,加强在用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高温、高压、高速度和高负荷,无疑已成为现由于压力容器的使用条件恶劣,原材料中存在的缺陷、制造过程中遗留的缺陷或使用中产生的新生缺陷,均会导致其安全可靠性大幅下降,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已有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原材料中存在的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有70 %以上是表面缺陷,而在使用中产生的缺陷有90 %以上是表面缺陷或由表面缺陷导致的缺陷[1 ] 。
断裂力学分析表明,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当量尺寸比埋藏缺陷大一倍,故其对压力容器安全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磁粉检测对表面缺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最常用、最直观、最经济方便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
这使得压力容器的磁粉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无损检测磁粉探伤缺陷检验2.磁粉探伤的原理和特点磁粉探伤是通过磁粉在缺陷附近漏磁场中的堆积以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或近表面处缺陷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
磁粉探伤的基本原理:将待测物体置于强磁场中或通以大电流使之磁化,若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有缺陷(裂纹、折叠、夹杂物等)存在,由于它们是非铁磁性的,对磁力线通过的阻力很大,磁力线在这些缺陷附近会产生漏磁。
当将导磁性良好的磁粉(通常为磁性氧化铁粉)施加在物体上时,缺陷附近的漏磁场就会吸住磁粉,堆集形成可见的磁粉迹痕,从而把缺陷显示出来,如图1所示。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1 适用范围1.1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焊缝及其原材料、机加工部件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1.2本部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1.3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3 一般要求3.1 检测人员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磁粉检测程序如下:⑴预处理;⑵磁化;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⑷磁痕的观察与记录;⑸缺陷评级;⑹退磁;⑺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3.3.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 8290的规定。
3.3.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包括整流电)磁轭或永久性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小于等于0.5mm)。
3.3.3 断电相位控制器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3.3.4黑光灯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辐照强度应大于或等于1OOOμW/cm2,其波长应为315nm-400nm,峰值波长约为365nm。
黑光源应符合GB/T 5097的规定。
3.3.5黑光辐光照度计黑光辐光照度计用于测量黑光的辐照度,其测量的波长范围应至少在315nm-400nm内,峰值波长约为365nm。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1 目的本工作程序是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在承担磁粉检测工作过程中,指导磁粉检测工作。
2 适用范围2.1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承担的磁粉检测工作。
2.2本部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2.3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可参照本规程进行磁粉检测。
3 编制依据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GB150 《钢制压力容器》TSG R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NB/T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磁粉检测》DL438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T869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4 检测人员4.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4.2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弱视。
4.3检验操作由Ⅰ级或Ⅱ级人员进行,审核由Ⅱ级或Ⅲ级人员进行。
5 设备、工具和材料5.1 磁化设备5.1.1磁化设备见表5.1表5.15.1.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包括整流电)磁轭或永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小于等于0.5mm)。
5.1.3磁化设备的选择5.1.3.1对于表面开口型缺陷宜选用能提供交流电的磁化设备。
5.1.3.2对于近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宜选用能提供直流电的磁化设备。
5.2辅助器材5.2.1辅助器材a)A型、C型、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b)磁悬液浓度沉淀管;c)2倍~10倍放大镜;d)光照度计:光照度计用于测量被检工件表面的可见光照度。
磁粉探伤通用规程
磁粉探伤通用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和材料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本公司采用湿磁粉探伤法(非荧光)。
2.引用标准2.1 JB/T4730.1-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2.2 GB/T12604.5-2005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2.3 JB/T4730.4-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2.4 JB/T6063-1992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2.5 JB/T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2.6 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2.7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9版)2.8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2.9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3.人员资格及职责凡从事磁粉探伤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持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资格鉴定考核单位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
检测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且视力不得低于5.0。
持证人员应从事相应级别的检测工作,并承担相应级别的职责。
具有Ⅱ级资格以上(包括Ⅱ级)人员根据检测记录及评定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4.设备及器材4.1设备:HG-AFO。
4.2器材①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A型试片。
②磁悬液浓度测定管。
③2-10倍放大镜。
5.磁粉和磁悬液5.1本公司常用黑磁粉或红磁粉,要求具有高导磁和低剩磁,磁粉间不相互吸引。
5.2磁粉粒度均匀,湿法用磁粉平均粒度为2-10µm,最大粒度不大于45µm。
5.3湿粉法用煤油或水为载液,可按生产厂家说明书配制。
5.4磁悬液浓度按磁粉种类、粒度及施加方法、时间来确定,一般新配制的非荧光磁粉浓度为10-20g/l。
5.5对循环使用的磁悬液,应进行定期测定。
一般情况下,每100ml磁悬液中,非荧光磁粉沉淀体积为 1.2-2.4ml,测定前应对磁悬液进行充分的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30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容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总则1.1、本规程规定了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方法。
1.2、本规程适用于本企业铁磁性材料制压力容器的磁粉检测工作。
2、.引用标准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GB12604.5 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T5097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JB/T6063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材料技术条件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6066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JB/T8290 磁粉探伤机NB/T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容规》3、一般要求3.1、磁粉检测人员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满足NB/T47013.1的有关规定。
3.1.2 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1.3 磁粉检测程序磁粉检测程序如下:a)预处理;b)磁化;c)施加磁粉或磁悬液;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e)缺陷评级;f)退磁;g)后处理。
3.2、设备要求3.2.1、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标准的要求。
3.2.2、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
3.3、磁粉、载体及磁悬液3.3.1、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
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3.3.2、湿法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
若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时小于或等于3.0mm2/s,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和无异味。
3.3.3、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非荧光磁粉的磁悬液浓度范围:配制浓度:10-25g/L;沉淀浓度(含固体量):1.2-2.4mL/100mL。
测定前应对磁悬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3.4、标准试件3.4.1、标准试片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
标准试片有A1型、C型、D型和M1型,其规格、尺寸和图形应符合JB/T4730.4的要求。
A1型、C型和D型标准试片应符合GB/T23907的规定。
3.4.2、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
当检测焊缝坡口等狭小部位,由于尺寸关系,A1型标准试片使用不便时,一般可选用C:15/50型标准试片。
为了更准确的推断出被检工件表面的磁化状态,当用户需要或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选用D 型或M1型标准试片。
3.4.3、标准试片使用方法:a) 标准试片适用于连续磁化法,使用时,应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
为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粘贴在被检面上,并注意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的人工缺陷。
b) 标准试片表面有锈蚀、褶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3.4.4、磁场指示器是一种用于表示被检工件表面磁场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一种粗略的校验工具,但不能作为磁场强度及其分布的定量指示。
3.5、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3.5.1、磁粉检测常用的电流类型有:交流、整流电流(全波整流、半波整流)和直流。
3.5.2、磁化规范要求的磁化电流值为有效值,整流电流值为平均值。
3.6、磁化方向磁化方向包括纵向磁化、周向磁化和复合磁化。
3.6.1、纵向磁化: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垂直或夹角大于或等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纵向磁化方法。
纵向磁化可用下列方法获得:a) 线圈法;b) 磁轭法;3.6.2、周向磁化: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平行或夹角小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周向磁化方法。
周向磁化方法可用下列方法获得:a) 轴向通电法;b)触头法;c)中心导体法;d)偏心导体法。
3.6.3、复合磁化:交叉磁轭法3.6.4、焊接接头的典型磁化方法磁轭法、触头法、绕电缆法和交叉磁轭法的典型磁化方法参见NB/T47013.4-2015附录B(资料性附录)。
3.7、磁化规范按NB/T47013.4-2015的有关规定选用。
3.8、质量控制3.8.1、磁粉检测用设备、仪表及材料应在试用期内保持良好。
3.8.2、每天检测工作开始前,用标准试片检验磁粉检测设备及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系统灵敏度)。
3.8.3、对于新配置的磁悬液,其浓度应符合JB/T4730.4的要求。
对循环使用的磁悬液,每天开始工作前,应进行磁悬液浓度测定。
3.8.4、对循环使用的磁悬液,应每周测定一次磁悬液污染。
测定方法是将磁悬液搅拌均匀,取100mL注入梨形沉淀管中,静置60min检查梨形沉淀管中的沉淀物。
当上层(污染物)体积超过下层(磁粉)体积的30%时,即可判定磁悬液污染。
3.8.5、检测前,应进行磁悬液润湿性能核查。
将磁悬液施加在被检工件表面上,如果磁悬液的液膜是均匀连续的,则磁悬液的润湿性能合格;如果液膜被断开,则磁悬液中润湿性能不合格。
3.8.6、磁粉检测设备的电流表,至少半年校准一次。
当设备进行重要电气修理或大修后,应进行校准。
3.8.7、电磁轭的提升力至少半年核查一次。
在磁轭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核查。
3.9、安全防护3.9.1、轴向通电法和触头法检验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合使用;使用在其他地方,也应该预防起火燃烧。
3.9.2、使用水磁悬液检测承压设备时,应防止绝缘不良或电气短路。
3.9.3、使用干法检验时,要求通风良好,并应注意防尘。
3.10、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3.10.1、工件被检区表面及其相邻至少25mm范围内应干燥,并不得有油脂、污垢、铁锈、氧化皮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质;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做适当的修理,修理后的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Ra≤25μm;如被检工件表面有非磁性涂层,能够保证涂层厚度不超过0.05mm,经检测单位(或机构)技术负责人同意和标准试片验证不影响磁痕显示时可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并归档保存验证资料。
3.10.2、采用轴向通电法和触头法磁化时,为了防止电弧烧伤工件表面和提高导电性能,应将工件和电极接触部分清除干净,必要时应在电极上安装接触垫。
3.10.3、若工件有盲孔和内腔,宜加以封堵。
3.10.4、为增强对比度,经标准试片验证后,可以使用反差增强剂。
3.11、检测时机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成之后进行。
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测应根据要求至少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
除另有要求,对于紧固件和锻件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原材料、零部件的磁粉检测按本企业工艺文件进行。
4、检测方法4.1、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磁粉检测方法的分类按NB/T47013.4表5。
4.2、干法4.2.1、干法通常用于交流和半波整流的磁化电流或磁轭进行连续法检测的情况,采用干法时应确认检测面和磁粉已经完全干燥,然后再施加磁粉。
4.2.2、磁粉的施加可采用手动或电动喷粉器以及其他合适的工具来进行。
磁粉应均匀的撒在工件被检面上。
磁粉不应施加过多,以免掩盖缺陷磁痕。
在吹去多余磁粉时不应干扰缺陷磁痕。
4.3、湿法4.3.1、湿法主要用于连续法和剩磁法检测。
采用湿法时,应确认整个检测面被磁悬液润湿后,在施加磁悬液。
4.3.2、磁悬液的施加可采用喷、浇、浸等方法,不宜采用刷涂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不应使检测面上磁悬液的流速过快。
4.4、采用连续法时,被检工件的磁化、施加磁粉的工艺以及观察磁痕显示都应在磁化通电时间内完成,通电时间为1s~3s,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
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4.5、交叉磁轭法使用交叉磁轭时,四个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应尽量贴和,最大间隙不应超过1.5mm。
连续拖动检测时,检测速度应尽量均匀,一般不应大于4m/min。
5、磁痕显示的观察、评定与记录5.1、缺陷磁痕的观察5.1.1、缺陷磁痕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5.1.2、非荧光磁粉检测时,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表面可见光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lx;当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检测,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
5.1.3、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磁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
当辨认细小磁痕时,应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5.2、磁痕的评定对所有由缺陷引起的相关显示,必须定性并按照NB/T47013进行分级和评定。
5.3、磁痕的记录评定为超标缺陷的磁痕显示必须进行记录,并返修,按原探伤方法进行检测直合格。
6、复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复验:a) 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b)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c) 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7、退磁7.1、退磁一般要求规定检测后加热至7000C以上进行热处理的工件,一般可不进行退磁。
在下列情况下工件应进行退磁:a)、当检测需要多次磁化时,如认定上一次磁化将会给下一次磁化带来不良影响;b)、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以后的机械加工产生不良影响;c)、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测试或计量装置产生不良影响;d)、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焊接产生不良影响;e)、其他必要的场合。
7.2、退磁方法退磁可分为交流退磁法和直流退磁法两种。
7.3、剩磁测定工件的退磁效果一般可用磁场强度计测定。
剩磁应不大于0.3 mT,或按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8、检测报告8.1、应按照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
磁粉检测记录除符合NB/T47013.1 的规定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检测执行的工艺规程和(或)工艺卡编号;b)检测设备器材的名称和型号;c)磁粉种类、磁悬液浓度和施加磁粉的方法;d)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e)环境条件;f)检测灵敏度校验、标准试片或标准试块;g)检测部位或其示意图;h)相关显示记录及其位置示意图;i)记录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8.2 应依据检测记录出具检测报告。
磁粉检测报告除符合NB/T47013.1 的规定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委托单位、被检工件名称和编号;b)检测部位;c)检测结果、质量等级评定;d)报告签发及日期。
编制:审核: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