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设计分类

合集下载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 G1 O1 R G 2 O3 R=随机分组 Gn=分组
X -
O2 O4 O2k+1=前测 O2k=后测
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特点



随机分组 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 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优点

便于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干扰 便于作对照比较。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G1 G2
O1 O3
X
O2 O4
„„„„„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特征 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 中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 实验处理可以随机指派 都有前后测。 优点 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 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内部 效度较高。 局限 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 实验的内在效度; 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没有前测的 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实验研究的适用条件




干预性研究。 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研究(如通过改变教学方法, 达到对教学效果的改变)。 有明确数量对比的研究(调查法也有数量对比, 研究相关分析)。 有相对严谨条件(因素)控制的研究(一旦确定 的控制条件,不再改变,不同于行动研究)。 研究结论(设想)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

基本模式:
G1 G2
X -
O1 O2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特征 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中进行,不 是随机取样分组,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 实验处理可以随机指派 仅有后测。 优点 设计简便 避免练习效应 避免前测与后测、前测和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局限 不是随机取样分组,仅有后测降低了实验的内在效度; 只有在有数据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具有相似性的前提下才 可以使用 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实验题目:音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音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音乐在教育中的潜在优势。

实验设计方案:1. 实验设计:- 随机分组:将参与实验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 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配有背景音乐。

- 对照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背景音乐。

- 实验时间:每组学生进行相同的学习任务,实验时间为一小时。

- 实验环境:保持实验环境的一致性,例如温度、光线等。

- 实验任务:选取一项适合学生年龄的学习任务,例如记忆单词、解决数学问题等。

2. 数据收集:- 学习成绩:对学生参与实验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测量和比较。

可以使用学习成绩单、考试成绩等数据。

- 学习情绪:使用问卷或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焦虑、专注等。

3.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例如 t 检验。

- 对学习情绪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情绪变化。

4. 结果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音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 讨论音乐在教育中的潜在优势和应用场景。

- 提出改进方案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其他因素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例如性别、年龄、学习能力等。

- 在实施实验时,需确保学生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不受外界干扰。

- 选择适度的音乐类型和音量,以避免对学习产生干扰。

- 参与实验的学生需事先知悉实验目的,保证其知情同意,并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权益。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实验设计方案的参考,如需进一步详细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为了在教育研究中正确运用实验研究法并促进实验法的发展,必须对教育实验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类。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确定教育实验类型、特点、操作程序、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搞好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实验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于经过专门设计的、人工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这类实验的优点是能把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严格分离出来,并给予确切的操作与控制,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1.确认性实验这类实验的目标主要在于借助实验搜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也叫试探性实验。

研究问题来自实际,所以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实验强调的是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事实基础上概况经验性规律,追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这类实验在现场情境下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很大的试探性,操作程序不太规范。

因此,内在、外在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实验这类实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

它是以认识某种教育现象或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规律为目标,通过揭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果关系及问题的解决,来尝试创建某种理论体系,所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探索性实验主要研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此类实验以专门研究人员为主进行。

3.验证性实验它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对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正和完善。

这类实验具有明显的重复性,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复进行的,不仅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而且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实验结果应用的普遍性,追求实验较高的外在效度。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版)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段。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

为了使理论系统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

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

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X——有效性。

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成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

教育实验设计分类

教育实验设计分类

教育实验设计类型(一)单组实验设计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1.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X O2.设计2:单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01 X 023.设计3: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X101 X002 X103 X0044.设计4: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5.设计5: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O1 X1 O2)(O3 X2 O4)(二)组别比较实验设计1.设计6:静态组比较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X 01022.设计7:等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甲: R 01 X 0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3.设计8:等组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是:R X 01(实验组)R 02(控制组)4.设计9:所罗门四等组设计其设计模式是:R 01 X O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R X O5(实验组)R 06(控制组)5.设计10:不相等控制组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是:01 X 0203 04(三)循环实验或轮组实验设计1.设计11:循环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甲模式:(01 X1 02)(05 X2 06)(03 X2 O4)(O7 X1 08)上述11种实验设计各有利弊。

在选择运用时,每种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验情况而加以改进。

在这些设计中,其中,第三种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第四种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第十种不相等控制组设计、第11种循环实验设计这四种又被叫做“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准实。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教育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教育领域的学科,旨在深入理解教育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是教育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前实验设计法前实验设计法是一种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通常用于初步检验假设或获取初步数据,适用于小规模研究。

该方法不包括控制组和随机分组,设计上较为简单。

前实验设计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单组前后测试设计:研究者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两次测试之间的变化。

该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想要初步了解某个因素对学习成绩、学习动力等的影响。

2. 反事实检验设计:研究者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提出一个假设,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实验。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某些条件,但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和比较不同情况。

二、真实实验设计法真实实验设计法是一种控制了实验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说服力。

常用的真实实验设计方法有:1. 随机控制试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2. 重复测量设计:研究者在研究对象上多次测量同一指标,并进行干预操作。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可以分析干预的长期效果。

三、因果比较设计法因果比较设计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来推断因果关系。

常用的因果比较设计方法有:1. 社会实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社会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干预措施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2. 自然实验设计:研究者利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条件,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初步推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

真实验设计举例1
•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随机分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 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 例子: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的实验
• 假设:系统进行解题思维策略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 实验处理:实验组用自编教材,讲解6种应用题解题方法(简化 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想法、假设法、对应法),每周3 次,每次1节课,共7周20节课。控制组不讲,只做同样的练习。 • 因变量:学生解应用题能力(操作定义:等值数学难题测验) • 条件控制:随机取样;同一教师教学;前后测相同(等值难题,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验
什么是教育实验
• 实验法,就是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 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 件,从而验证假设、探讨现象之间因果 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 教育实验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 创设一定条件,认为变革研究对象,从 而验证假设和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 一种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
• 我了解哪些教育实验?这些教育实 验的基本结构和理论假设是什么? • 和教育调查、教育访谈、教育观察 比较来看,这些教育实验有什么优 点和局限?
教育实验的起源
• 关于教育实验起源的不同观点 • 教育实验的起源 • 现代教育实验的发展
实验研究方法初始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墨经》中记载的“针孔成 像”、古希腊阿基米德计量“王冠”含金 量,都是公认的古代科学实验的典型。近 代以来,实验法逐渐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自从1768 年裴斯泰洛齐创办 “新庄”实验学校,许多教育家相继创办 各种实验学校,特别是拉伊和梅伊曼把实 验科学的实验模式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 推动了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 的开展。时至今日,实验研究方法成为教 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育实验设计的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的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的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为了验证教育方法、教育政策或教育理论的有效性而进行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实验研究。

它是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问题,提供实证依据,进一步改进教育实践。

在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随机对照组设计:随机对照组设计是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

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教育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的表现,可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2. 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指在教育干预之前和之后对被试进行测量的设计。

研究者首先测量被试在某项指标上的初始水平,然后进行教育干预,最后再次测量被试在同一指标上的改变。

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3. 多组设计:多组设计是在随机对照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研究者将被试分为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个实验组接受不同的教育干预措施。

通过比较各组的表现,可以评估不同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找出最有效的一种。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配对设计、交叉设计等。

在选择实验设计方法时,需要考虑研究目的、资源条件、伦理要求等因素,并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研究者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保护被试的权益,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此外,教育实验设计的结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和应用,不能简单地照搬研究结果,还要考虑到教育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类型分类(一)

实验类型分类(一)

实验类型分类(一)实验类型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验证假设和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方法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类型:1.控制实验:–单盲实验:实验者知道被试组分配情况,被试不知道。

–双盲实验:无论实验者还是被试都不知道被试组分配情况。

–交叉实验:被试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进行多次测试。

2.观察性实验:–自然实验:利用自然现象或环境变化观察现象。

–田野实验:在自然场景中进行实验,而非实验室环境。

–随机实验:通过随机分组来避免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设计:–前后实验设计:首先测量基线情况,然后引入处理条件,再次测量结果。

–重复实验设计:重复同一实验,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因子设计: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因子来观察结果的变化。

4.实体实验:–生物实验:在活体生物或细胞中进行的实验。

–化学实验:通过混合物或化学反应来观察物质性质的实验。

–物理实验:通过测量和观察物理现象来验证理论。

5.社会科学实验:–行为实验:研究人类行为,如心理学或经济学实验。

–教育实验:评估教育方案或方法的有效性。

–社会实验:研究社会现象,如社会互动或态度变化。

6.计算机实验:–网络实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实验,如在线调查或行为测试。

–模拟实验: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实际情况,以观察结果。

–数据实验:通过处理和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实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场景。

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计算机科学,实验都是推动知识进步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参考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的参考如下:
1. 实验题目: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2.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方法,评估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3. 实验设计:
- 实验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组,A组和B组。

- 实验步骤:
- A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课堂讲解、作业布置等;
- B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操作等。

- 实验时间:持续一个学期,每个组每周上两节课,课时长度相同。

- 实验指标:
-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的结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 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动参与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 对比两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对比两组学生的参与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的影响。

- 结合实验结果,给出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

5. 实验注意事项:
- 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数量相等,以减少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影响。

- 遵循教学原则,确保实验过程公平公正。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实验设计方案的参考,具体的设计还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和可行性进行调整。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二,后测和前恻必须是同质测验。 第三,保证后测和前测分数的同值性。 4. 工具 ⑴ 自编工具⑵ 量表
五、样本
一般根据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来确定。精确度越高,样 本容量越大。但如果样本过大,则增加实验上的困难,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样本容量的确定可按着以下 规则来进行:控制严密的实验样本可小一些,反之应 大一些;抽样误差大的,样本含量应大一些,反之则 小一些;第一轮实验样本含量可小一些,第二轮、第 三轮实验样本含量应逐渐增大;实验室实验样本含量 可 小 一 些 ( 10 以 上 就 可 以 了 ) , 自 然 实 验 应 大 一 些 (至少要在30以上)。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
• 教育实验法概述 • 教育实验的类型 •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教育实验设计 • 教育实验的操作 •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 实验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含义 (一)广义教育实验法 泛指一切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来自于实验教育学派 (二)狭义教育实验法 通过探索性的工作安排来检验某种教育思想与预期结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方法论 2. 单项实验
整体实验(综合实验) 无中生有—— 3. 思想实验 4. 建构性实验 5. 国内外其他提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四、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
• 实际性 • 精确性 • 灵活性 • 简单性
第五节 教育实验法的操作
一、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分析变量——选择样本——制定实 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结构: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 多因素实验。
1.单因素实验
它是指同一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也叫 单一变量实验。由于单因素实验的自变量单一、明确,操 纵相对比较容易,实验难度相对较小。
2.多因素实验
它是指在同一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 实验,也叫组合变量实验。这类实验要操纵的实验因素较 多,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因变量的观测内容也随之增多, 因而在研究整体上难度较大。
1.因果性
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 以观察因这些条件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 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 调查研究以搜集,分析存在的客观事物或材料为直接认识任务,是对现
状的认识把握。 相关研究寻求假说命题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诸要素的相互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
1.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 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
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
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三层含义:
(1)研究对于外部因素的和实验情况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 素的控制。
(2)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3)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
控制无关变量。
三、实验研究法的优点

实验设计的类型

实验设计的类型

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设计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用于验证假设或研究目标。

实验设计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而分类。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

一、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设计类型,它用于测试和评估一个新的方法或技术。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只有一个组被测试,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

由于预实验设计没有使用随机样本和对照组,所以其结果可能不够可靠或有效。

真实实验设计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设计类型,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随机分组方法来确定。

研究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可靠和有效的结果,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潜在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交叉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其中同一组个体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接受测试。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变异,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它也有缺点,因为被试者需要在多个条件下进行测试,可能会受到疲劳和顺序效应的影响。

四、因素设计因素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其中多个因素被同时操作,以验证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其设计较为复杂,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五、随机区组设计结论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实验设计类型,研究者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目的和假设的实验设计。

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一、控制实验设计控制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类型,其中将变量和条件经过控制,以便更好地探讨其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可以使用对照组和随机样本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和效果。

控制实验设计类型通常用于验证药物或新技术的效果、评估教育干预的影响等。

纵向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类型,它的数据是在时间上收集的。

这种实验设计类型用于研究变量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应用于长期追踪的研究领域,如健康和医学领域。

横向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类型,其中数据是在同一个时间点收集的。

这种实验设计类型通常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变量和差异,比如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

教育实验法讲解

教育实验法讲解

教育实验法讲解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学年第 1 学期)学院(中心、所):教育科学专业名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文题目:教育研究方法——实验法授课教师(职称):徐冰鸥(教授)研究生姓名:王琨、李鑫洁、牛羊年级: 2014级学号: 201421409006 201421409007 201421409009成绩:评阅日期: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2014年 12 月 31 日第八章教育实验法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五、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六、教育实验的种类七、教育实验法的一般步骤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一、教育实验的效度二、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第三节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一、变量及分类二、自变量的控制三、因变量的控制四、无关变量的控制第四节教育实验设计一、实验设计二、实验设计分类分类三、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四、教育实验设计类型五、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六、教育实验研究的意义七、文献分享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或因素,人为地干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成因,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思辨的方法一直占主要地位。

教育实验法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中试验方法的运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他把教育学看作应用心理学,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毕竟在教育学中导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及学校中其他实际问题。

其后,冯特的学生梅伊曼和同代人拉伊创立了实验教育学。

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身心的状态,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1.教育实验对象的特点严谨性。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一、理论基础类型1. 理论构建型实验研究•概念定义实验•概念测量实验•因果关系实验2. 理论验证型实验研究•反事实实验•实验对照组设计•嵌套实验设计二、操作方式类型1. 指导型实验研究•直接指导型实验•间接指导型实验•辅助指导型实验2. 半自主型实验研究•半自主操作型实验•半自主探索型实验•半自主合作型实验3. 全自主型实验研究•全自主操作型实验•全自主探索型实验•全自主合作型实验三、干预形式类型1. 学科教学型实验研究•新教材教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实验•多媒体教学实验2. 教育管理型实验研究•校长领导实验•学校管理策略实验•教师培训实验3. 教育心理型实验研究•学习策略实验•动机与情感实验•认知发展实验四、研究设计类型1. 前测后测设计•无对照组前后测设计•有对照组前后测设计2. 随机对照组设计•简单随机对照组设计•分层随机对照组设计•匹配随机对照组设计3. 跨群体设计•交叉设计•块状设计•因子设计五、研究目的类型1. 描述型实验研究•描述教育现象实验•描述教育系统实验•描述教育评估实验2. 预测型实验研究•预测学业成就实验•预测教师效能实验•预测教育改革实验3. 解释型实验研究•解释学生行为实验•解释学习差异实验•解释课堂互动实验4. 改进型实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改进学习环境实验•改进学业管理实验结论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实验研究涵盖了理论基础类型、操作方式类型、干预形式类型、研究设计类型以及研究目的类型等多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教育实验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合的研究类型,并采用科学的研究设计,以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实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样本选择的难题、实验的可行性问题等,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水平,以推动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前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及作用
方法:前实验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观察 法、相关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个 案法和传记法等 作用: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 确定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前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的区别 区别: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主要 是针对无关变量而言的。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 是完全没有控制 ,准实验是对无关变量不完全控 制,真实验是对无关变量完全控制,教育实验一般 都是准实验.
4、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这种设计在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 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这些组可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 组〃也可以全用来作实验组。一般情况下会设定一个控制组〃因为实验组有控 制组作对照〃可减少前后测次数。同时〃为了能对多种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可 以在时间系列上增加处理的数量〃控制组与实验组同步进行前测和后测〃便于 将两者的结果予以比较。对于任何多组准实验设计〃小组间的相似性越大〃从 实验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5、修补法准实验设计:在真实验和准实验中〃实验组控制组对比实验的设计 一般都让作为实验组的被试接受处理〃然后将其后测结果和未接受处理控制组 的后测比较。但在有的情况下〃研究者来不及找到两组整体相似的被试或难以 安排同时开始实验等〃因此组织者只能在未作前测的情况下先对经过某种处理 的被试进行测试获得后测结果。这种后测结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哪种处理 产生的〃从而不能确定后测与处理之间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一欠缺〃在获得另 一个整体组被试时〃就安排进行与上面做过的后测相同的前测〃然后再对这一 组被试作同样的处理〃并予以后测〃通过第二组被试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及 第二组前测与第一组后测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找出实验处理与后测之间的关系.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 计

初中化学实验分类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实验分类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实验分类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实验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的分类及其特点。

2. 掌握不同类别实验的常见方法和操作步骤。

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的分类及特点。

2. 常见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1. 对不同类别实验的分类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化学实验分类及其特点,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实验分类的基本知识,带好实验服装。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化学实验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实验操作:针对不同类别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

3.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化学实验的分类,引起学生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化学实验的分类及其特点,如物理性质实验、化学性质实验、合成实验等。

3. 实验操作(30分钟):分组进行各类别实验的实验操作,学生操作时老师提供指导。

4. 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5. 实验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各类别实验的特点和操作技巧。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实验分类的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化学实验的分类及其特点,掌握了不同类别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但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规范性和安全性的教育,确保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本科教学实验的分类研究

本科教学实验的分类研究

本科教学实验的分类研究摘要: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存在分类标准含糊和实践中较难操作的问题。

根据科学实验的基本规范和教学环境下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科教学实验可以划分为基础型、设计型、探究型三种类型。

它是一个在认识和能力发展上不断提升、在科学素养上由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到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培养过程。

关键词:教学实验;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探究型实验目前,我国高校面向学生开设的教学实验“名目众多”,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实验的属性、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实验的多类型特征反映了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然而,如果类型划分不合理,就会导致其教学目标的模糊以及实践中难以考察评价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划分教学实验类型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实验赋予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考核评价要求。

一、对教学实验一般划分的分析教学实验分类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总体上看水平还不高。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实验的分类标准,大致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按教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作用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第二种:按实验活动的方式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第三种:按课程设置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相应地把教学实验分为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

第四种:按教学内容层次分为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

上述各种分类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以其为基础又衍生了多种分类形式。

如按实验的教学功能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为:基础规范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探索型实验。

按不同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开放的要求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翻等。

下面我们对第一种分类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首先,分类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含糊性。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它是从实验过程的角度来划分的。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 题的程度 一、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种类
(一)内在效度 1、含义: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 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 2、影响因素: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 差异的选择、受试者的流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外在效度 1、含义: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换言之,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 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 以外的其他实验情境。 2、影响因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 用效应、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实 验安排的效应、多重处理的干扰。
教育实验法概述
2、优点: (1)教育实验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 的最好方法。 (2)获得自然条件下遇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或情 境。 (3)可以重复验证 (4)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教育实验法概述
3、缺点: (1)它需要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 备,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 (2)对实验所需要的对象和环境的控制难度大 (3)它对进行实验的或参加实验的人员都有一定 的要求 (4)研究结果存在适切性问题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1、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放 法 2、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纳入和 统计控制 4、对主试的控制
教育实验设计与评价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1、要求: (1)可操作性要求 (2)与伦理假设的内在一致性要求 (3)可比性要求 (4)研究过程设计合乎规律的要求 (5)伦理性要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
1、随机控制法:将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以随机分配的方 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各个不同的实验组。

教育实验法——精选推荐

教育实验法——精选推荐

教育实验法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1、教育实验法概念、特点及理论基础(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

教育实验法(educ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就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科学结论的方法。

2.教育实验有四个基本特征:(1)由因追果,是描述“未来事件”的研究(2)适当控制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3)以教育实践为基础(4)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社会性3.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二)教育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的影响。

社会现象必须被经验所感知,一切概念必须可以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实证主义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它加以论证。

(三)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在实验设计中,一般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类。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为实验变量、实验因子或刺激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自变量应具有可操作性,要用操作定义加以描述。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实验结果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在实验研究中,选择的因变量一要有效,二要客观。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并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一切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被试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个是实验误差。

要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就要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验设计类型
(一)单组实验设计
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1.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
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
X O
2.设计2:单组前后测设计
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
01 X 02
3.设计3: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X101 X002 X103 X004
4.设计4: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5.设计5: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O1 X1 O2)(O3 X2 O4)(二)组别比较实验设计
1.设计6:静态组比较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X 01
02
2.设计7:等组前后测设计
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甲: R 01 X 0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3.设计8:等组后测设计
这种设计的模式是:
R X 01(实验组)
R 02(控制组)4.设计9:所罗门四等组设计
其设计模式是:
R 01 X O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
R X O5(实验组)
R 06(控制组)
5.设计10:不相等控制组设计
这种设计的模式是:
01 X 02
03 04
(三)循环实验或轮组实验设计
1.设计11:循环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
甲模式:
(01 X1 02)(05 X2 06)
(03 X2 O4)(O7 X1 08)上述11种实验设计各有利弊。

在选择运用时,每种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验情况而加以改进。

在这些设计中,其中,第三种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第四种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第十种不相等控制组设计、第11种循环实验设计这四种又被叫做“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准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