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次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

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808森林生态学

808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森林生态学是森林培育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作为生态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它生物之间、以及与所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要求考生掌握森林与环境(生态因子)、种群基本特征与动态、群落结构特征与演替、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观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与类型分布、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景观生态学原理、全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对森林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应用生态学理论分析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测试考生对森林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测考生对森林生态学知识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对象、发展趋势、森林生态学研究内容、森林生态作用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森林与环境森林的概念与内涵;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光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的生态作用、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态适应;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风与植物的生态关系;土壤对林木的影响以及森林对土壤的影响;地形因子的生态影响;林火的生态影响。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增长模型与数量动态、种群调节与生态对策。

第四章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及种间协同进化第五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群落的概念、性质与基本特征;群落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种类的数量特征;群落结构与干扰、群落外貌与季相;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森林群落演替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演替顶级学说、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过程。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部分1、森林生态学(3):具体指研究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不但研究森林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同时还要关注气候、地理、土壤以及其他有机体等。

2、生态学(1):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包括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研究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多度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因子,植物群落分布的决定因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森林:是天然的或者为生产木材及其他木产品、为保护环境及游憩等而经营的木本植物群落;森林应该具有一定的面积、密度、高度和生产力,更重要的是森林中的各种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生物成分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各种生态关系和能量过程发生必然的联系,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4、种群:指栖息在同一块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5、群落:指栖息在同一块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有机结合的复合体。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问答题:1、生态学的4个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第二章、森林环境1、什么是生态因子,如何分类?生态因子(17):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以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根据其性质、特征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6大类:(1)气候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因子。

(2)土壤因子:指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营养状况等,如土壤的深度、结构、PH、盐碱地和肥力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山脉走向、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及寄生等。

(5)火因子:指林火行为特征对森林生物所长生的各种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和其他生态因子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如火强度、火焰强度、蔓延速速等。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1、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着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两个方面。

环境和干扰是密切相关的。

3、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的有效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离散的事件(Pickett,etal. 1985)4、森林的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和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两大类。

5、以对森林的作用的程度,可将干扰分为:重干扰(major disturbance)和轻干扰(minor disturbance) (Oliver,etal.1990) 以干扰的作用方式来说,可分为:外源干扰(exogenetic disturbance)和内源干扰(endogenous disturbance)6、森林干扰的生态意义:干扰可影响到森林各个层次的结构动态,以至生存死亡。

(1)、从个体角度,干扰表现为对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破坏,使其受到伤害或造成死亡。

(2)、从种群来说,干扰影响到种群的发生过程,并因而影响到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遗传结构及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3)、干扰造成森林演替,有时为次生演替,有时为空隙动态。

(4)、干扰对环境条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干扰还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7、干扰强度:不同干扰的区别还表现在干扰对生态客体影响程度的大小上。

这通常称之为(disturbance intensity),它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上某种干扰因素的物理力;(2)另一种是指某一种干扰因素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8、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和种的构成三个方面。

9、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它是指具有一定植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10、生活型:是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植物类型。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的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订本考试大纲。

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生物与环境掌握太阳辐射、温度、水分、土壤、地形、风、林火等的相关概念、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其的适应,理解太阳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的生态效应、光周期现象以及光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与植物分布的关系;植物对水分过多和不足的适应、森林的水分平衡、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水分和森林生态的关系;林木根系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和土壤的生态意义;以及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风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种群生态学掌握种群、种群密度、生命表、种群调节和生态对策等基本概念,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林分种群调节理论、种群的各种生态对策以及种群生态在森林经营中的重要性。

(三)群落生态学掌握生物群落、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种间竞争、生态位、丰富度、均匀度、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等基本概念,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掌握有关群落的两个不同观点;群落的发生过程、发生途径;演替的原因;演替顶极学说;生态系统功能在演替中的变化;森林演替模型;森林群落演替实例。

(四)生态系统掌握生态系统、群丛、群系、林型、优势种、建群种、生态平衡等基本概念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失调原因、生态平衡的维护与恢复等。

(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掌握能量的基本概念及生物能量的来源;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和储存、能量流动的研究方法、以能量为依据的生态系统分类等。

(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生产、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循环的三种基本形态;碳、氮、磷三种主要元素的循环过程;生物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全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解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14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819森林生态学

819森林生态学
(五)大气因子
1.二氧化碳的生态意义
2.温室效应
3.森林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
4.风对树木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
(六)土壤因子
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等)与树木生长
2.土壤化学性质与树木生长
3.土壤微生物与树木生长
4.森林死地被物类型
(七)森林种群
1.种群及其数量变化
2.种群数量增长方程,指数式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一)植物的环境
1.生态因子类别
2.生态因子作用于植物的一般规律
(二)光因子
1.光的性质与变化,林内光照特点
2.光对树木的生态作用
3.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4.光对树木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5.光周期现象
6.树木适应光照的生态类型
(三)温度因子
1.温度的时空变化及树种分布
2.森林群落内温度的特点
3.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8.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9.演替顶级学说,单元顶极学说、多元顶级群落分类的主要学派
2.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
(十一)森林群落分布
1.世界森林分布,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区
2.中国森林植被分区
3.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垂直带谱
2.李俊清.森林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杨持.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将涉及森林生态学的如下内容:(1)植物的环境,主要的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对树木生长、分布的影响及树木的生态适应(2)森林种群特征、数量动态变化及种间关系;(3)森林群落组成及结构的一般特征;(4)森林群落的发生与演替;(5)森林群落的分类和分布;(6)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特征等基本理论。并考查学生运用上述知识的综合和分析能力。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华农考研参考书目

华农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初试科目501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园林设计》唐学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360数学《大学数学》(第2版) 谢季坚、李启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邓泽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概率论及试验统计》余家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09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董元彦主编,科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有机化学》陈长水主编,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第3版)汪小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12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次印刷。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

613教育学(含教育史)《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614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16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17社会学研究方法《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风笑天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19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张文显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宪法学》周叶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民法学》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法学概论》李长健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621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最新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最新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解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大学《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大学《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1、生态学:指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

2、生态因子的分类:(1)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气压等(2)土壤因子——土壤的理化性质等(3)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4)生物因子--捕食,共生,寄生,竞争等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人为因子--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发展、破坏过程中的作用及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

另有分类: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有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4、阶段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往往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5、直接作用性和间接作用性。

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位、海拔以及纬度对植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光照、温度、雨量、风速、土壤性质等,对植物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引起植物和环境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光(光谱成分,光强,日照时长,影响因素),温度(极端温度的伤害),水分(植物对水的适应,森林水分平衡),地形(如坡向、坡位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与森林)4、适应:有机作物具有的任何有助于其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生殖的应为,形态或生理上的可遗传的特征。

5、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产物所集中的部位,包括整个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上层和大气圈下层。

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同种生物个体集合。

2018华南农业大学《林学概论(839)》考试大纲

2018华南农业大学《林学概论(839)》考试大纲

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林学概论(839)》考试大纲初命题方式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类别试满分150考试性质华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林学概论考试是为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林学素质,包括对林学概论各项内容的认知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林学问题的能力。

考试对象为参加华南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林学概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试卷结构(一)考试内容范围与分数比例考试内容范围分数比例1 国际森林问题及其发展 10%2 世界林业发展的历史剖析 5%3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5%4 林产品现状及消费和贸易展望 5%5 林木育种与森林培育 20%6 森林经理 10%7 社区林业与城市林业 10%8 森林保护 20%9 林业经济 10%10 世界林业教育与科研 5%(二)试卷的题型结构1、术语解释题:占总分的40分左右,内容为林学的概念,主要覆盖本门课程的专业术语知识点。

2、简答题:占总分的50分左右,主要考核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3、论述题:占总分的60分左右。

主要考核各部分的重要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一)考试内容和考核的总体目的与要求1. 理解森林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现状特点,以及林业生产发展动态。

2. 了解世界林业发展的进程,森林经营理念的更新,林业发展战略的转移,体现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了解国内外林学及其主要学科理论前沿与新技术的应用前景、林业科技与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森林问题及其发展考试内容森林定义森林的结构森林的功能森林问题国际化森林认证森林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考试要求1. 掌握森林的作用与地位。

2. 理解森林的功能。

3. 了解国际森林问题的由来。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森林生态学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森林生态学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森林生态学一、生态学概念、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发展过程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森林环境1、森林的概念2、环境与生态因子3、耐性定律与限制因子三、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的物理性质2、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3、太阳辐射的生态效应4、林内的光照条件四、温度因子1、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2、积温3、温度的生态效应4、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5、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危害6、温度与植物的分布五、水因子1、水的不同形态及其重要意义2、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及产量的关系3、树木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4、森林的水分平衡5、森林对降水的影响6、森林经营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7、生态用水六、土壤因子1、森林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的生长2、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的生长3、土壤有机质4、土壤生物5、森林经营与土壤七、大气因子1、大气因子的生态作用2、大气污染与森林的生态关系3、风对植物的影响4、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森林的防风作用八、火因子1、火是一种生态因子2、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火对土壤的影响3、火对水循环的影响4、火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的适应5、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火与森林经营九、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增长4、种群调节5、生态对策6、种群生态学对森林经营的意义十、森林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2、对群落的不同认识3、森林群落的组成4、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5、群落的物种多样性6、森林群落的结构7、群落交错区8、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十一、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2、群落演替的原因3、群落演替的分类4、群落演替的顶级学说5、森林经营与演替十二、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1、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途径2、植被分类3、森林立地分类十三、全球森林地理分布1、森林的分布规律2、中国森林的分布十四、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特征十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和储存3、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分类2、地球化学循环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生物化学循环5、碳氮磷的循环《植物学》一、植物细胞1. 关于植物细胞的认识细胞多样性、原核与真核细胞区别以及非细胞结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时间与总分
闭卷笔试180分钟,总分150分。

二、考试要求
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并能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展林业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理论知识方面
1、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重点掌握主要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掌握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

2、种群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种群基本特征和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掌握种间、种内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种群生活史和种群调节理论,了解种群动态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应用。

3、群落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群落结构、动态与分类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规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了解群落结构与动态规律的应用。

4、生态系统基础: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能流、物流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及调控机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

5、全球生态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响应、生物入侵方式及防止对策、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规划技术。

(二)实践技能方面
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调查与观察实验,掌握一般的调查观察方法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机制的分析方法,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方法。

2、一般实验技能:通过主要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测定,掌握常用观测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一般实验的设计与对比观测技术,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3、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生境条件、群落结构、演替、分类的综合实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从事农林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技能。

三、考试内容
第1章绪论
1.1 生态学及其研究范畴
1.1.1 生态学的定义 1.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1.3.生态学分支学科
1.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1.2.2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第2章森林与环境
2.1 概念与类型
2.1.1 环境的概念 2.1.2 环境的类型 2.1.3 生态因子的概念 2.1.4 生态因子的类型
2.2 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2.2.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2.2.2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2.3 光因子
2.3.1 光的性质与变化 2.3.2 光照强度与生物 2.3.3 光质与生物
2.3.4 日照时间与生物
2.4 温度因子
2.4.1 温度的生态作用 2.4.2 低温与生物 2.4.3 高温与生物
2.5 水分因子
2.5.1 水分的生态作用 2.5.2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2.5.3 水生生物对水的适应
2.5.4 陆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
2.6 大气因子
2.6.1 大气的生态作用 2.6.2 大气污染与植物关系 2.6.3 风与植物
2.7 土壤因子
2.7.1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2.7.2 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2.8 地形因子
2.8.1 地形的概念 2.8.2 地形的生态意义 2.8.3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2.9 火因子
2.9.1 林火发生条件及林火类型 2.9.2 林火对森林的影响 2.9.3 植物对火的适应
第3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动态
3.1.1 种群密度及其统计 3.1.2 种群统计学 3.1.3 种群的增长模型
3.2 种群的空间格局
3.2.1 概念 3.2.2 类型 3.2.3 分布检验
3.3 生态对策
3.3.1 生态对策 3.3.2 r对策和K对策 3.3.3 R、C、S对策
第4章种内种间关系
4.1 种内关系
4.1.1 植物的密度效应 4.1.2 动植物的性别关系 4.1.3动物的社会结构
4.1.4 他感作用
4.2 种间相互作用
4.2.1 竞争 4.2.2 生态位理论 4.2.3 捕食与食草作用 4.2.4 寄生与共生
第5章生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
5.1 生物群落的概念
5.1.1生物群落的定义 5.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5.1.3 群落的性质
5.2 群落的种类组成
5.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5.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5.2.3 种间关联第6章群落的结构
6.1 群落的结构要素
6.1.1 生活型 6.1.2 层片
6.2 群落的结构特征
6.2.1 垂直结构 6.2.2 水平结构 6.2.3 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6.2.4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6.2.5 岛屿效应 6.2.6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7章群落动态
7.1 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7.1.1 群落动态类型 7.1.2 群落演替 7.1.3 群落演替的类型
7.2 演替顶极学说
7.2.1 演替顶极 7.2.2 演替顶极学说
第8章群落分类与排序
8.1 群落的分类
8.1.1 植物群落分类的一般原则 8.1.2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8.1.3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8.1.4 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8.1.5 群落的数量分类
8.2 群落的排序
8.2.1 排序的目标与意义 8.2.2 间接梯度分析 8.2.3 直接梯度分析
第9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9.1 生态系统及其结构
9.1.1 生态系统的概念 9.1.2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9.1.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9.1.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1.5 食物链结构
9.2 生态效率
9.2.1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9.2.2 生态效率
9.3 生态系统平衡
9.3.1 反馈机制 9.3.2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9.3.3 生态平衡
第10章生态系统能流
10.1 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
10.1.1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0.1.2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10.1.3 生态系统的分解
10.2 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
10.2.1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10.2.2 生态系统的能流规律 10.2.3 能流分析
第11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11.1.1 物质循环 11.1.2 物质循环特点 11.1.3 物质循环速率
11.1.4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1.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2.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1.2.2 气体型循环 11.2.3 沉积型循环
11.3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11.3.1 特点 11.3.2 生物放大
第12章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12.1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
12.1.1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12.1.2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12.1.3 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 12.1.4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12.1.5中国八大植被区域
12.2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12.2.1 陆地生态系统 12.2.2 水域生态系统
第13章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
1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层次
13.1.1 概念 13.1.2 层次
1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3.2.1 直接价值 13.2.2 间接价值
13.3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13.3.1 α多样性 13.3.2 β多样性 13.3.3 γ多样性
13.4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与保护
13.4.1 消失的原因 13.4.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5. 自然保护区设计
13.5.1 物种与面积关系 13.5.2 最小存活种群 13.5.3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13.6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
13.6.1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现状与途径 13.6.2 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影响和控制
13.7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13.7.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13.7.2 保护意义 13.7.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第14章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循环
14.1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14.1.1 温室效应 14.1.2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14.2 全球碳循环
14.2.1 碳库 14.2.2 全球碳循环 14.2.3 土壤呼吸
14.3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14.3.1森林碳库及碳通量 14.3.2 森林碳库的分配特征 14.3.3 森林碳管理对策
14.4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4.4.1 热带森林 14.4.2 温带森林 14.4.3 寒温带森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