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 一准则 ,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威密尔所提 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 ,意思是 “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 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 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解构和重构,认为原作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解读和诠释来理 解。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思想和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等 。
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解读和诠释,挖掘其潜在意义,同时注重译作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文主义与修辞学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原文的意义和修辞特点的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注重语言 的自然表达和风格的再现,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谟、约翰·德莱顿等。
03
近代翻译理论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详细描述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必须准确 传达原作的意义,强调忠实性。它认 为翻译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 ,要求译者具备语言学、逻辑学和修 辞学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词:重视翻译实践和经验 总结词:提倡意译 总结词:重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实践和经验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技巧,需要通过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主张意译,认为译者应该 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功能派
功能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关注译文在特定语境 中的交际功能,主张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文学派
文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效果,主张译文应保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
文化派
文化派强调翻译的文化交流性质,关注译文中文化信息的 传递和解释,主张译文应反映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环境。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zhongwenban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 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
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 assne 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 ti 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时代”。
人们围绕“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核心是“信”、“神”、“真”典型代表包括约翰·德莱顿、泰勒等人,而巴纳德、施泰纳等人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双语学派
9 Jacobson(1959)提出了意义对等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用转换语法模式,并使用“科学”(奈达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时的意义处理。
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对等原则都以读者为中心。
纽马克相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非常重视翻译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翻译就像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总是“颠覆”和“解构”原作(男性文学)
一些翻译理论家把翻译比作作文研究中的“戏仿”(parody)作为“应用和滥用”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一种解构方法,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Hacienne)同样,翻译也是对原文的戏仿。
一方面,翻译应该忠实地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
亚文化倾向的最大特点是质疑“普遍概念”和”权威”,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性和原创性”。
西方翻译理论史
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
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
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
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
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
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
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
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
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
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
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
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
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
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
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l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7
/
2
6
l Cicero introduce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speeches of the Aticc orators Aeschins and Demosthenes: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西方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构造主义语言 学旳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旳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旳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别不变旳认知原因与可变旳 语用原因;后者是奈达学说旳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奈达理论旳关键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旳死板相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旳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旳语旳之间旳转换有一种原则,降低差别,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旳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旳本质,提出了著名 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旳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旳信息”(郭建中,2023 , P65) 。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络,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旳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旳雏形。她以为理想 旳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么旳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但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旳,所以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旳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旳一种分支,经 过对宗教典籍旳注释、阐明向人们澄清上帝旳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旳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旳阐释。 这一时期能够被看做古典阐释课时期。
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
雅克·阿米欧(法语:Jacques Amyot,1513年-1593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人文主义者。他以翻译古希腊作家的著作 而闻名。他最著名的译著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1559年),这本译著不仅影响法国文学散文,而且,该书英文 转译也为莎士比亚的罗马历史剧提供了历史素材。
(英国)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语: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 斯谟),生于约1466年10月27日,卒于1536年7月12日),是 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 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 《论翻译的方法》 (U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zens)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年9月8日 – 1845年5月12日),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并且是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 使得该作家的作品成为了德语经典著作。他不仅在美学、建筑学、 语言学、文艺批评等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 堪称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六)翻译分为三类:
①逐字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意译
③拟作
他将诗歌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 (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04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翻译
01
02
03
文学翻译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风 格和语言魅力,强调译文的流畅 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处理语言的 艺术性和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在 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 的创新和调整。
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是指译本应忠实于原文本的信息和意图,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内 容和意义。
忠实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对原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
忠实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读者能够通过 译本获得与原文本尽可能一致的信息和感受。
翻译的创造性
跨学科研究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关注跨学科的研究,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 文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02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尤金·奈达
1
2
核心观点: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而非语言形 式的对应。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等词汇的重要性, 注重语言结构和语义分析。
3
主要贡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学学派
代表人物
01
乔治·斯坦纳、赫尔曼·施尔玛赫等
核心观点
02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和文学的再创造。强调对原
作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主体性。
主要贡献
03
推动了对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丰富了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
01 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
文化交流的促进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英国
17世纪: 托马斯· 谢尔登(Thomas Shelton):译《堂吉诃德》 时,遇到难懂字句自我发挥,有高超的文学造诣, 使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 查理斯· 科顿(Charles 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 集》,是英译作中的一颗明珠,价值极高。 约翰· 史蒂文斯(John 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 家中最勤奋的,大部分译作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 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历史和文学 有较多了解
19世纪: 托马斯· 卡莱尔(Thomas Carlyle) :主要译作有歌 德的《海伦娜》等,英国读者了解到德国人当中 有一位天才作家,并认识到德国文学也有真正的 研究价值。 爱德华· 菲次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从波斯 语翻译奥玛· 海亚姆(Omar Khayyam)的《鲁拜集》 (Rubaiyat),是19世纪最杰出、也是英国整个翻 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一。 翻译出版《鲁拜集》的主要贡献在于: 1、模仿原诗格律,为英语创立了一种新的诗体, 该诗体由四行组成,每行为五个音步,第三行不 押韵。 2、使英国读者了解到东方国家的一些情调。
1389年,英国的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开始翻译最早的英文本《圣经》 特点:文字明白畅晓;为英语民族语言的统 一做出了贡献。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高潮
第四阶段:14世纪—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宏
大运动,西方翻译活动空前高涨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 宗教等各个领域 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 作品
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
——希腊语翻译《圣经· 旧约》
《圣经旧约》:古代希伯来民族(古代的犹
西方翻译理论
A
11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A
1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其目的不外乎消除文本的 歧义和误解。
A
17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 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 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文学]第五讲:西方翻译理论
解构主意翻译学派
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
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 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 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 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 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 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西蒙Sherry Simon等。
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 译研究领域,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 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 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一篇为 《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五、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
1、布拉格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 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 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 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 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Hans Vermeer (维米尔) 德国翻译理论家。其翻译 目的论 (skopos theory)为功能学派的奠理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指行为的目标、功能或 意图。 该理论认为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 脱出来。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 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
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33页)
第三节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外翻译学者都曾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过流派划分,以期把握其发展 的内在规律。一种方法是将西方翻译理论划分为四个基本学派:即语 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理论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文学派主要关 注原文的文学特征,重原文而忽略读者,注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 和组织的方式”,“详细分析修辞手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该 学派提出了“到底是让信息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信息”的问题,并 针对直译和意译展开辩论。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 支,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以及源语和译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强 调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但主要是在表面层次的),并试图制定对等转 换的规则,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交际理论学派力 图从信息源、信息和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问题,认为应 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交流而非语言对等,其代表人物 包括德国莱比希学派的卡德和纽伯特等。社会符号学派以皮尔斯的符 号学为理论基石,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他符码的关系” 以及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译者关注文字以 外的更多信息,认为许多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影响信息的传递,所以译 者应该注意文字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是 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传统翻译学阶段成就了众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中英国翻译理论家 亚历山大·佛雷泽·泰特勒(1747—1814年)的学术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他的翻译理论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在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泰特 勒在该书中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作出了定义,然后提出了翻译的三大 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这 对后来有关“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
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
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1.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
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
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
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
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
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
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2.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史上两条翻译研究传统路线1)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它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以传达原语中的信息。
2)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如捷克的列维、前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英国的斯坦纳等)的文艺翻译线,它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以完成理想意义上的文学文化交流。
此路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这条路线的理论家们除了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分析,他们还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2.1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末)1 西塞罗(Marcuss Tullirs Cicero,106-43BC)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
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
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
这样,西塞罗便奠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前发展。
2贺拉斯(Quintus Heratius Flaccus)主张活译,反对直译,主张创作和翻译中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
3哲罗姆(St.Jerome)(罗马帝国后期)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提出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认为在《圣经》翻译中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采用直译,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
进而提出掺入自己风格,使用自己的语言,使译作像原文一样优美。
翻译主张直译、意译兼而有之。
4 奥古斯丁(St.Augustine)提出在翻译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读者,采用“朴素、典雅、庄严”三种不同的风格,翻译中应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等。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影响深远,本人被奉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学派的鼻祖。
中世纪5 波伊提乌(Manlius Boethius)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里中心人物。
翻译主张在西方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
两大主张:一是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二是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
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非优雅的风格。
为表达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对译。
6 罗杰•培根(Roger Bacon)(约1214-1292)英国哲学家、博物学家,牛精大学教授。
抨击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随意增删和歪曲,提出只有认真研究语言和科学,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原文。
7 但丁(Dante)(1265-1321)在《餮宴》对翻译悲观看法,诗不可译。
这一观点的意义拉开了西方翻译史上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漫长争论的序幕,同时它使人们注意到诗歌翻译中诗与语言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对后世人们确立诗歌翻译的正确原则很有裨益。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借主人公堂吉诃德之口中说出相似观点。
文艺复兴时代德国16世纪由直译派占上风(以维尔为代表)到意译派显露头角8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36)主要贡献翻译的德语《圣经》,语言被奉为德语的典范,对德国语言的同意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强调译文要让读者能看懂,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7条翻译细则。
此时期德国其它翻译家理论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约翰•赖希林、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翻译内容除圣经和宗教文献外,欧里彼得斯、西塞罗、贺拉斯、琉善等古典作家作品。
法国翻译理论比同期英国更有建树9 艾蒂安•多雷(Etienne Dolet)(1590-1546)西方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1540年在一篇题为《论如何出色地翻译》的论文中,列出了翻译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文虽然简短,却富有创见,所涉问题已与后世翻译理论家所提的一些原则问题相接。
2.2近代译论(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试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俄国缺个俄国18、19世纪被誉为法国翻译活动的黄金时代,译论上最有建树的首推巴托17、18世纪法国翻译高潮,文学史上著名的“古今之争”把法国翻译界分为两派:厚今派奉行自由译法;厚古派主张所谓准确翻译法。
自由译法占主宰地位。
10佩罗•德•阿伯兰库(Perrot d’AblanCourt)厚今派代表,翻译塔西陀《编年史》,翻译时为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惜对原作大肆删减,随意修改,任意发挥,翻译被认为是“漂亮而不忠实”,由于译笔潇洒华丽,颇得读者青睐。
11达西埃夫人(Mme.Dacier)(1654-1720),厚古派代表,翻译《伊利亚特》和《奥赛罗》史诗时,逐字逐句译,力图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风格,由于她的努力,被自由派翻译的面目全非的荷马史诗在法国读者心目中恢复了原作应有的光辉。
但是当时主宰法国译坛的是不准确译法派。
这种风气到19世纪才得到扭转。
12弗朗索瓦-维克多•雨果译莎士比亚全集小说家夏多布里昂翻译弥尔顿《失乐园》奈瓦尔用散文体翻译巨著《浮士德》(歌德)诗人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作品17、18世纪英国翻译界两位翻译理论家★13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英国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
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主要译作有《伊尼特》等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明确提出全面而系统的翻译观:第一,翻译是艺术;第二,翻译必须考虑读者;第三,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第四,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直译、意译)的局限,翻译分为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