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中考古诗文梳理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
中考古诗文梳理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①《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②垓下歌(gāi xià gē) 秦末汉初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③《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④《出塞》王之涣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⑤临洞庭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⑥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豪放(奔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古诗词鉴赏易混淆术语分类解析
古诗词鉴赏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语言篇
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例组1:织简答析案下三面要这首点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 、
•
1、当明年确万诗里中觅的封侯诉形,衷象匹情是马什戍么梁陆;州游。关河梦断何处,
形 •尘2暗、旧结貂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象 鉴 赏
• 3、胡指未明灭形,象鬓的先秋意,义泪是空什流么。(此生思谁想料内,容心和在观天山, 身 注点:老态沧沧度洲洲,。)水作边者,的古情时感隐、者所理居想之、地追。求陆、游品晚年性居等于)
、 形 象 鉴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情节。(鉴赏依据)
赏
·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人
诉衷情 陆游
物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
•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 快清新,有如民歌。通过自问自答
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
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 船家女形象。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自然特点
寓意
象征意义
曾柳
未黄而狂 飞花蔽天
仗势狂傲 遮天蔽日
倚势猖狂 得志一时的小人
曾逐春风 美好快乐 自伤迟暮 李柳 秋蝉斜阳 肃杀凄凉 老来沉沦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修辞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艺术手法映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也可称为衬托)。
衬托在作品中的主要方法有: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的意义。
一种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映衬包括:1.正衬:正衬是应用性质相似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好的,坏的衬托坏的内容上,客体与本体的性质是相似的。
①“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更难”,前面的词语是客体事物,后面是本体事物,以客体衬托主体,凸显出主体,这是直接形式的正衬。
如:鲁迅《故乡》:“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如:“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做正衬。
②尚有比较婉曲、间接的表现形式,有些正衬的句子,先写句子相似的景,再写相关的情,例如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先写‘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衰败萧条的悲景,再写“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这是以悲景衬悲情的正衬。
2.反衬:反衬是应用性质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坏的,坏的衬托好的。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常见抒情方式辨析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常见抒情方式辨析抒情方式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抒情方式的种类很多,而且有些抒情方式极易混淆,如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等。
怎样区分这些简洁混淆的抒情方式呢?本章节将为你叙述区分它们的主要方法。
一、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的区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需暗含情,即全部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
其区分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缺景象,抒发了无限哀思的心情:从前的富强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
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
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听见而心惊。
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
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格外超群的。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不同:(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经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宠爱、憎恶、赞美、鞭挞、欢快、哀痛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谈论。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及易混技巧的区别
272悦读广角我们在迎考复习古代诗词鉴赏时,学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读不懂诗词内容,二是不能准确地判断各种表达技巧,常常把各种表达技巧混为一谈。
今天我就谈谈古代诗词中表达技巧及几种表达技巧的区别。
一、首先必须弄清楚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分类和分类的标准(一)修辞手法:1.比喻,2.比拟(拟人和拟物),3.设问,4.反问,5.借代,6.夸张,7.用典,8.互文,9.叠字,10.双关,11.顶真……(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常考抒情.描写)1.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托物言志;③触景生情;④寓情于景——感情与写景结合。
2.描写方式:(1)正面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正面描写)(4)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①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②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③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5)细描: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6)细节描写(7)点面结合。
(三)表现手法——行文措辞.表情达意的方式:1.衬托,2.对比,3.烘托,4.渲染,5.象征,6.比兴,7.铺陈,(四)构思立意技巧1.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以小事写社会问题.以小景写大主题。
2.卒章显志: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
3.以景结情: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4.抑扬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二、其次,必须弄清几种易混表达技巧的区别(一)“托物言志”与“象征”“托物言志”是从表达方式的抒情的角度而言,“象征”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而言,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怎样答题?仔细审阅设问的角度。
格律诗的十大错误
格律诗的十大错误误区一:“孤平”句的误用。
孤平是格律诗之大忌,这在诗词界几乎达成了共识。
然而,关于孤平的说法,历来也争论不休。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启功先生为代表的“多仄夹一平”论;另一种是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除一平”论。
在此所要说的误区,正是“除一平”论的孤平句子。
就时下诗词界来说,无论是哪一派的理论,“仄平仄仄平”为孤平,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然而,在运用中,有不少作者,包括一些比较有水平的诗词家,在处理孤平句的时候,错误地把“平仄仄平仄仄平”(如“流水落花去不回”)的句子不当孤平看。
这主要是受王力先生的“除韵脚外,只有一平声字”的孤平理论影响。
按照王力先生的孤平理论,似乎“平仄仄平仄仄平”并非孤平,除了韵脚外,还有两个平声字。
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知道,在格律诗中,七言诗的第一个字一向不论平仄,第二个字是“诗喉”,不能改变。
因此,七言诗的格律,实际只体现在后面五个字上。
“平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除去前面“平仄”,后面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是标准的孤平句。
因此,“平仄仄平仄仄平”为孤平无疑。
孤平,乃诗家大忌,在创作中不可不避,但当今诗词界,诗词中有“平仄仄平仄仄平”句子的人大有人在。
这是对孤平的错误理解,我们不得不知,也不得不避。
误区二: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用到填词中去,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要知道,词的词谱,就象音乐的简谱,我们填词,必须按照词谱去填,哪怕是一个字的平仄,都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也就是说,词谱怎么规定的,我们只能怎么去填。
一般来说,最初制作词谱的人,在制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了每个位置上字的平仄。
可以说,词谱中的不少地方(可平可仄),都是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处理过的。
我们在填词的时候,不能再按照此规律去改变词谱,而是应该按照词谱去填。
否则很可能人为地制造出很多出律来。
误区三:新旧韵混用。
这也是不可以的。
要知道,新声韵和古声韵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
一个是古汉语体系,一个是现代汉语体系。
诗歌易混手法区分
寓情于景,重在于景,情隐藏在景中,需要结合语境细 细斟酌方能悟出。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景 中寓情,含蓄蕴藉。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 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 舟自横。”寓情于景,读者要知人论世,方能披文得情,悟 出其间不得其用的无奈伤感之情。
触景生情,重在于触,即诗人见到景物后所触发的联想 和情感,其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跳跃或转换。如王昌龄的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属于典型的触景生情,少 妇看到杨柳春色,突然想到自己戍守边疆的丈夫,触发了 思念之情和后悔之意。
诗歌易混手法区分
白描与工笔的区别:
工笔与白描是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之中正面描写的两种方法。古 诗鉴赏之中常出现这两个概念,需要進一步厘清它们的含义,才 能正确判断两者的区别。
概念区分:
■ 工笔,是细节描写的另一 说法,指用细腻的笔触作 精细地刻画和重点描绘, 以突出它的特点,使读者 有清晰、深刻的印象。古 代诗人常用工笔着意于动 作、外貌和心理的描绘, 突出细节的重点,进一步 强化情感。
1.D 尾联意思是此地颇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诗人也兴起了 在桃花源投宿的愿望。诗歌中并未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2.①运用白描手法,近处写景,勾勒出一幅山家幽居图。②鸟雀因 山中人烟稀少、无人惊扰而落在草房之上,写出山家的幽静。③篱笆 中种满象征高洁的松、菊,写出山居者的幽趣。 解答怎么表现“幽”,要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幽”字对颈联加以分析阐 释。从居住的地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分别解说“幽”的特点。“鸟 雀”“茅茨”“藩篱”“松菊”四个意象都没有细节刻画,属于白描。鸟雀依 茅茨,十分悠哉,可见无人惊扰,以意象的特征来营造“幽”的氛围, 侧面衬托出山家的幽静。松、菊象征高洁,借以衬托山居者的幽趣。
易混表达技巧
易混表达技巧【知识积累】1、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相似性。
3、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5、衬托: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6、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比。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正面着意描写8、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表达技巧辨析】(一)借代与借喻1.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易混点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易混点一、“对比”与“衬托”“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古诗鉴赏概念体系刍议——对比鉴别六组易混淆的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概念体系刍议——对比鉴别六组易混淆的表现手法发表时间:2020-12-07T02:40:57.96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7期作者:黄伟群[导读] 鉴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缺乏古诗鉴赏基本教材建设,笔者提出古诗鉴赏基本概念“三剑客”理论:古诗鉴赏分为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两个维度。
石狮市永宁中学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362700鉴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缺乏古诗鉴赏基本教材建设,笔者提出古诗鉴赏基本概念“三剑客”理论:古诗鉴赏分为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两个维度。
其中后者亦称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内容: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参见《古诗鉴赏概念体系刍议——古诗鉴赏基本概念中的“三剑客”*)。
在前文探讨修辞格(9种)、表达方式(5种)“两剑客”的基础上,侧重探讨第三名剑客“表现手法”(6组)。
表现手法种类很多,作为中学生,全都掌握,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但其中有一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常易混淆。
为便于学生掌握,在此把常见的十二种表现手法进行编组,加以对比鉴别,并举例说明。
表现手法掌握这六组即可,即:烘托与渲染;对比与映衬;象征与比兴;伏笔与照应;联想与想象;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
烘托:原系中国画技法名。
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如烘云托月。
这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技法,用在古诗词中,可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也泛指陪衬。
例:《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渲染:原指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指正面着意描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例: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系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也叫对照。
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荟萃
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荟萃古典诗文06-23 1647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荟萃一、有关描写的易混淆概念细节描写: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或事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正面描写:直接地描写人或事物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写本体,使用权所描写的对象更鲜明、突出。
动态描写:描写人或事物处在行动或变化之中的动态静态描写:描写人或事物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二、有关抒情的易混淆概念直接抒情:常通过议论感叹的方式直接抒发情感借景(物)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感情(情景交融)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示例比喻、拟人、象征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形象。
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引发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出……气氛,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的……情感态度。
工笔细绘:绘声绘形绘色,高低远近动静(描绘……画面,表现……情感。
)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画面或形象,表现……情感。
反客为主: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取得“一种闲愁,两处相思”的艺术效果。
烘托: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形象鲜明.用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虚实:虚和实是相对的衬托:为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一主一次)分正衬、反衬。
正衬:以悲景衬悲情,更显其悲;以乐景衬乐情,更显其乐。
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
衬托的作用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动与写静(有声写无声):1、以静衬动,主要表现动。
2、以动衬静,主要表现静。
3、动静配合,相映成趣。
古诗词三种易混抒情方法辨析
古诗词三种易混抒情方法辨析作者:韩延明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第03期古代诗词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
然而,在诗歌鉴赏中,不少人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纠缠不清,甚至混为一谈,以讹传讹。
在此,谨对这三种极易混淆的抒情方法加以辨析。
一、借景抒情即诗人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旨趣。
这种抒情方法,作者往往通过描写景物(如江河山川、花鸟鱼虫等),因景生情,把自己的情感有意识地转移到相关意象上去,作者带着有情之眼去摄取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摹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从形式上看,这种诗词一般由“景”和“情”两部分组成,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落叶”“大雁”“北风”来抒情:北风呼啸,木叶摇落,大雁南飞。
面对这样萧条凄清的秋景,面对夕阳下迷茫的江水,客居异乡的游子禁不住愁肠欲断,“乡泪”满面。
诗人正是借助一系列“愁杀人”的意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凄楚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极写登高之景: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点明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颈联写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水流湍急。
在对景物尽情铺排渲染的基础上,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的羁旅之愁、孤病之忧、潦倒之态、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二、触景生情诗人因触及某种景物而引起思想的强烈震颤,禁不住睹物思人、睹物生情,进而迸发出内心喜怒哀乐的火花,就是触景生情。
这种景不是作者凭空拈来,而是无意之中目之所及,然后情不能自已而诉诸笔端,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
诗歌鉴赏之易混术语
诗歌鉴赏之易混术语作者:杨艳艳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6年第05期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
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同学们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烘托/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
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
(3)以物托人。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
古诗词鉴赏几种常见易混的表达技巧
死者 及其 家 人 的无 限 同情 。
睾 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堂
西 舫悄 无 言 ,惟 见 江 心秋 月 白。 ” 者 完全 沉湎 于 动 人 的 艺术 境 界 中 ,
是烘托 。 四、对 比与衬 托
是 有本 质 区别 的。 比喻 是把 一 事物
法 ,运 用在 诗 歌 当 中 ,也 称 比兴 。
这 里描 写 周 围环 境 的 寂静 ,说 明听 比成 另 一 本质 不 同 的事 物 的修 辞手 侧面 写出 了音 乐的 美妙 动 人 ,用的 如李煜 《 虞美人 》: “ 问君能有几 多愁 ,恰似 一 江春 水 向东 流 。 ”句 中用 的是 比喻 ,把 愁思 比 喻成 一 江
三 、渲 染 与烘 托
渲染与烘托 ,原本都 是国画的
一
鸳 鸯 。 ”全 诗 看 上去 ,纯 然 写 景 ,
种 技 法 , 目 的都 是 使 画面 形 象更
未 露丝 毫情 意 。但细 读 则情 在景 为突出。用在诗歌中 ,二者都是 为
中 ,诗人 将 恰然 之情 全 融于 “ 江 了 突 出形 象 ,增 强 表 达 效 果 。 不 同 山、花 鸟 、燕 子 、鸳 鸯 ”等 春 景 之 的是 :渲染 是 对 环 境 、 景 物 等作 多 中 ,含 蓄蕴 藉 ,营造 了一 个 情 景 交 方 面 的 正面 描 写 :烘 托 则 从 侧面 着 融 的 艺 术境 界 ,这是 典 型 的 融 情 于 意描写,作 为陪衬 ,使所要突出的 景 的抒 情 方式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介绍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介绍在语文的古代诗歌学习中,经常会考到艺术手法的使用,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古代古诗歌的常用的艺术手法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周邦彦)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晚次鄂州》卢纶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王维。
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修改)
衬托 对比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 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课堂练习
(2010年湖北卷)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 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
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 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 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练习3
题兴龙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些有什么 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 答:主要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 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 出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 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
用过去繁华的梦境反衬现实 的凄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 衬环境的寂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 练习
刘攽(bān)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 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 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 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 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 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其实分别是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抒情方式构筑的。
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这里的景或物实际上都是个载体,都是为抒情言志服务的。
但是“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都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形”。
作者通常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
比如苏轼的《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非常细腻地描绘出山林景致的幽美宁静,写出了景物的勃勃生机,从而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临时性的。
而“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物”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
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坚韧,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洁等。
作者往往取其“神”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托“梅”的孤高、坚贞和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形象与意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借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象。
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如曹植《七步诗》的“豆”)、烘托性意象(如王翰《凉州词》整首),象征性意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的梅花),还有组合的意象(如张继《枫桥夜泊》),即几个物共同营造某种意境,表达同一种感情等。
四、对比与衬托
对比和衬托都属于比较,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二者在以下方面是不同的:
(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中。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一是哀情,一是乐景,这里用的就是衬托的手法,作者正是通过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极力渲染,用这种乐景反衬梦醒后自己处境的无比凄凉。
再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也是用乐景衬悲情,更显其悲。
对比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霑泥,鳞鳞居大厦。
”前后两种人在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结果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从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再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俞的《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