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样品处理
03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清洗、筛选和分类,以便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
实验室观察与实验
01
02
03
显微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桡足类的 形态特征,如体形、附肢 、生殖器官等,并进行测 量和记录。
生活习性实验
模拟不同环境条件,观察 桡足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 应性、繁殖和生长情况。
生理生化实验
研究桡足类的生理生化特 征,如代谢产物、酶活性 等,以了解其生命活动规 律。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养殖环境调控
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指示生物,通过对其种群数量的监测 ,及时发现养殖环境的变化,为养殖环境调控提供依据。
养殖废弃物处理
桡足类可以处理养殖废弃物,如残饵、粪便等,减轻养殖环境的污 染。
生物饵料
某些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物饵料,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 。
06
桡足类的未来研究方向
食物链的位置
桡足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 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较低层
级。
它们以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是水生食物链中连接浮游植物和
更高级消费者的关键环节。
桡足类的存在维持了水生态系统 的平衡和稳定,为其他生物提供
了食物来源。
对环境的影响
桡足类对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摄食和排泄,桡足类参 与了营养物质的循环,维持
生态平衡维持
桡足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捕食、被捕食等生态关系 ,维持着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研究
桡足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 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 持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修复与重建
利用桡足类进行水生生态 修复和重建,有助于改善 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生 态系统功能。

4.桡足类

4.桡足类

第一节 形态构造
身体明显分节, 由16-17个体节 组成,由于愈合 通常不超过11节。 分前体部和后体 部,在前、后体 部之间具一活动 关节,其位置是 区别各目桡足类 的依据之一。
1、前体部
由头、胸部组 成。
头部通常由头 部的5个体节和 第1胸节愈合而 成,其前面称额 器,背面有1个 单眼。
胸部由3—5 节组成,每节均 有1对附肢。
Hale Waihona Puke 华哲水蚤属: 头胸部窄而长,左右对称。 腹部雌性4节,雄性5节。本属为淡水或 咸淡水种。
二.猛水蚤目 (p219) 1、体一般较细长。头胸部并不显著宽于腹 部。 2、第4、5胸节间有1可动关节。 3、尾叉末端有2根发达的刚毛。 4、第一触角5-7节,雄性左右皆变为执握器。 5、一个卵囊,位于腹面,少数2个,位于两 侧。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 5—25节组成,末2~ 3节具羽状刚毛;
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有明显的雌雄区别, 雄常特化成执握器, 哲水蚤目为一侧,剑、 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二触角(A2):双肢型,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游泳器官。
基肢:2节(基节+底节),内肢 2节,外肢7节
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 基节-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 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 内肢2节,外肢5节,皆为羽状 刚毛。
桡足幼体:
第一龄:桡足幼体共6节,计前体部5节,后体部1节,第三胸足的 原基出现,尾又有5对刚毛。 第二龄:分7节,即后体部1节,胸足4对,刚毛6对。 第三龄:分8节,即后体部增至2节,游泳足5对。 第四龄:分9节,后体部变为3节。 第五龄;分10节,其后体部雄性4节,雌性保持3节。
最后蜕皮一次,即变为成体。雄性腹部增至5节,雌性出现 受精囊,此后一般不再蜕皮了。

14桡足类解析

14桡足类解析

2、附肢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25节 组成,末2~3节具羽状 刚毛,是运动和执握的 器官,有明显的雌雄区 别,雄常特化成执握器, 哲水蚤目为一侧,剑、 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二小颚:头节的最后 基肢很发达,基节:内缘形成一 一对附肢,单肢型,缺 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 外肢,基肢两节各向内 即上肢。底节:内缘具一突出小 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 叶。内外肢不发达,内肢2节, 羽状刚毛。 外肢1节。
2.食性
1 滤食性:用A2、大颚、第一小颚3对附肢上的 刚毛滤食细菌、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如拟 哲水蚤、许水蚤、纺锤水蚤等大多数种类 2 捕食性:捕食寡毛类、摇蚊幼虫、各种幼体、 桡足类、鱼苗等小动物及卵 3 杂食性:
3.经济意义
1 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鲱、鲐、须鲸类等的重要饵料。 桡足类的分布和鱼群的洄游路线密切相关,可作为寻找渔 场的标志。 2 某些种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 物。 3 影响渔业生产。如台湾温剑水蚤侵袭鱼苗、鱼卵, 影响鱼类孵化。 4 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 等,影响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1、体节
明显分节,全身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 的原因,通常见到的一般都不超过11节。 身体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 后者较细。在前体部和后体部之间具一活动关节, 其位置是区别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在哲水蚤 目,其活动关节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一腹节之 间;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第四、五胸节 之间;而怪水蚤目则在第三、四胸节之间。
第四章 桡足类


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布于海洋、 淡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

第五章-桡足类

第五章-桡足类
桡足类
Copepoda
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Arthopoda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 颚足纲Maxillopoda 桡足亚纲Cop布于海洋、淡
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水浮
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物良好的
型。大多数在海水中营底栖生活,少部分分布
淡水或咸淡水底栖。
25
小星猛水蚤属Microsetella
额角弯向腹面呈喙状。A1雌 5节,雄6节,执握状,前4对 胸足内外肢3节,内肢长于外 肢。P5退化。
26
美丽猛水蚤属Nitocra
体圆柱形,额突出,腹部各 节的侧面、尾叉及肛门板后 缘具细刺。A1,8节;A2,4 节,外肢仅1节。雄性第一胸 足底节内末角的刺呈钩状, P2-P4内、外肢均3节,P5两 性均2节。为淡水或咸淡水种 类。
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39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简述桡足类的基本特征。 3.绘图区别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的 特征。 4.试述桡足类的经济价值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5.简述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40
10
三、生殖和发育
• 雌雄异体,雄性用A1或P5抱握雌体,进行交配。
交配时把精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
殖孔旁,受精形成受精卵。
•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11
无节幼体: 一龄:体呈卵圆形,不分 节,有3对附肢,A1、A2、 大颚,身体末端具一对尾触 毛,又叫六肢幼体。 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 基,尾触毛2对。 四龄:第一小颚较发达。 五龄:第二小颚出现,末端 具3 对尾触毛。 六龄:出现颚足及前2对胸 足的原基。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一、天然桡足类的收集
桡足类在我国较早用于海水经济动物的繁殖过程中,主要 是在海湾或河口区域利用潮位落差,采用定置网加上灯诱 装置过滤获得 。
二、池塘施肥培养桡足类
(1)选择池塘(面积667~6667 m2不等) (2)清池灭害 (3)网滤(80目)灌水 (4)施肥培藻 (5)培养管理(调节透明度,调节盐度,调节溶氧) (6)捕捞
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大; 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 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状 刚毛,捕售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
胸足: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 羽状刚毛,用于游泳,通称游泳足, 即为第2—6胸肢,通称1—5对胸足 (P1-5)。前四对皆为双肢型,其结构基 本相似,一般没有雌雄的区别。基肢 2节,内、外肢各3节,通常内肢较短 小,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称外缘刺, 外肢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 要的游泳器官。第五对胸足随种类的 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雌、雄 有显著的区别,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 依据。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称,雄性 常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1、滤食方式
滤食的效率与食物的大小,丰度和质量有关; 对于一些哲水蚤类,如刺水蚤、宽水蚤属的种类,除了主要以滤食方式 摄食微藻类食物,有时也能捕食小型桡足类 ; 饵料密度和种类不同,对桡足类的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2、碎屑食性方式
碎屑食性方式的桡足类主要为猛水蚤类,食性是杂食 的,主要以有机碎屑、细菌、酵母、微藻、原生动物、大 型海藻类(石莼、浒苔、裙带菜等)、鱼虾人工配合饲料、 面粉、谷类粉糠、奶粉、小球藻干粉、酱油槽鸡粪等饵 料。
三、 哲水蚤的集约化培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试图进行 桡足类的集约化培养,主要是为了替代卤虫无 节幼体在鱼虾蟹育苗中的利用。

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2490(2020)04-0490-12·综述·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9-07-29基金项目:厦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16PZY002SF18)作者简介:程浩楠(1995-),男,硕士,主要从事桡足类的研究。

E mail:orangehnan@foxmail.com,Tel:13124083813通信作者:王淑红,副教授。

E mail:shwang@jmu.edu.cn程浩楠1,王淑红1,程方平2(1.集美大学水产学院,观赏水族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2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海洋桡足类作为优质生物活饵料一直受到海水养殖业的关注,但由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的限制,使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难以普及。

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桡足类高密度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

1)归纳了纺锤水蚤属、拟哲水蚤科、伪镖水蚤属等有大规模培养潜力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这些桡足类具有世代周期较短、环境耐受力高和培养密度较大等优点;2)微藻饵料供应和培养温度、盐度、光周期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对桡足类产卵、孵化以及幼体发育等都具有一定影响;3)桡足类集约化培养技术的研究是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重要发展方向;4)驯化和选育提高桡足类产卵率、个体大小以及对环境的耐受力,是促进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应用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桡足类;生物活饵料;培养条件;集约化培养技术;人工选育中图分类号:S963.21 文献标志码:A 桡足类是海洋中常见的后生动物(Metazoa)[1],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SubphylurmCrustaceans),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甲壳动物。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是生活在海洋及差不多所有淡水环境中的一类细小甲壳动物,一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浮游的桡足类对全球生态及碳循环有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浮游动物中优越的成员,且是细小鱼类,鲸鱼,海鸟,及其他类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

由于他们体型细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加之他们平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所以他们对全球海洋的次级生态及碳的循环比其他的海洋生物都有其优越性。

有研究表明,他们每年吸纳了约20多吨的碳,占人类排放的三分之一并减其影响。

很多浮游的桡足类夜间到海面觅食,白天回到海底及避开掠食者,他们脱落的外骨骼,粪便及呼吸作用可以将碳带到深海。

在海洋食物网中是单细胞藻类和多种鱼类之间比不了少的中间“桥梁”。

例如:桡足类的飞马哲水藻失败大西洋的优势物种,已有多年的捕捞历史,主要用其作为幼鱼的饵料。

此外桡足类营养丰富,干重占湿重的10.2~33.9%(平均约为17%),其中有机物占干重的77.2~97.9%哲水蚤物质中蛋白质占80%,含二十多种氨基酸,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

桡足类的虎斑猛水藻和纺锤蚤体内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对鱼类和虾类保持健康,促进迅速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用桡足类饲养鱼虾,而鱼虾喜食,且成活率高,生命力强。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 是海洋渔业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力, 直接影响着鱼类资源的数量及分布。

不同洋流的交汇与频繁的上升流, 给该海区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从而给浮游生物繁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形成良好的渔场创造了条件。

所以,桡足类等为渔
场的寻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标志。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王荣;张鸿雁;王克;左涛【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02(033)005【摘要】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24.89、10.83和19.54mgC/(m3*a),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1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从4月到10月,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仅6月和7月.另外,在粒度上,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按体积计),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总页数】8页(P453-460)【作者】王荣;张鸿雁;王克;左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相关文献】1.海洋微型鞭毛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J], 熊源;林施泉;黄凌风2.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桡足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J], 刘光兴;林坚3.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r——以某填海工程为例[J], 李雪飞;孔令宇;田珍;袁晓娟;曾琼佩4.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J], 袁兴中;何文珊5.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 [J], 王岩;张鸿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

第二篇浮游动物Zooplankton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第三章桡足类Copepoda学习重点形态特征生殖方法各目的特征及雌雄鉴别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已知3目206种和亚种,其中26种为世界性种类我国96种,占总数的47%1.体长:体长0.3~3mm,最长5mm,一般小于2-3mm。

2.体形:体窄长,分节明显,实际不超过11个。

(1)头部:6个体节愈合成一节,称头节,腹面具6对附肢。

*第一触角:为主要的运动器官,是一对不分枝的附肢。

雌雄异型。

* 第二触角:短小,是一对两叉式的附肢。

剑水蚤的外肢消失呈单肢状。

口器:大颚(咀嚼)、第1、第2小颚(辅助滤食和捕食)、颚足(游泳及捕食)组成。

第1小颚额角:位于头节前的突出,第一触角的前面部分。

单眼(无节幼体眼):头部前端,两个侧眼和一个中眼组成,呈黑色、蓝色、红色,与视觉神经相连。

(2)胸部:A. 体节:5个体节,每节腹面有一对胸足。

第一胸节大都和头节愈合,因此头部和胸部合称为头胸部。

B. 胸足或游泳足:5对,起游泳作用。

Swimming legs第1-4对胸肢:构造基本相同,为双肢型。

第五对胸肢:雌体:一般左右对称。

雄体——随种类差别很大,如哲水蚤雄体左右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左肢变成了执握器。

第六对胸肢第1触角第2触角第1小鄂鄂足第1胸足第2345腹节尾叉额角大鄂第2小鄂头节第1胸节第2胸节第3胸节第4胸节第5胸节生殖节晢水蚤雄体模式图(腹面观)第2胸足第3胸足第4胸足第5胸足(3)腹部或体后部:无肢区,不多于5节。

最后一节称肛节。

(4)*尾叉:为肛节后缘的分叉。

4.内部构造(1)消化系统:口、食道、胃、肠、直肠、肛门。

(2)排泄器官:为颚腺或壳腺:一对不规则的盘曲状管道,盲端在胃的附近,另一端开口于第二小颚基部。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分析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分析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分析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蒋建斌;陆建学【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3页(P1-3)【作者】蒋建斌;陆建学【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南通226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海水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甲壳动物。

海水桡足类营浮游生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水域浮游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这类浮游甲壳动物除少数肉食性(如Euchacta,Candacia)外,大多数营植食性,以摄食浮游硅藻为主。

大量研究表明浮游桡足类是绝大多数幼鱼和许多中上层经济鱼类(如鲱鱼、银鱼、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和竹荚鱼等)及鲸类的主要天然饵料,同时又是底栖鱼类的间接饵料[2],因此培养桡足类作为人工养殖过程中鱼、虾蟹幼体饵料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和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1 用于鱼、虾蟹幼体培育的海水桡足类的种类在虾蟹和海水鱼类育苗过程中,特别是育苗后期,桡足类是重要的饵料来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Fukusho等就成功地进行了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japonicus)的规模培养,以后相继有很多种类进行了规模培养并成功应用到海水鱼的育苗生产中,效果很好。

用于培养的海水桡足类主要是哲水蚤目和猛水蚤目中的种类,主要有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等。

2 桡足类的营养桡足类对海水鱼幼体的营养作用的认识是在9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90年代被认识[3、4]),它的营养作用大大优于轮虫和丰年虫。

4.桡足类

4.桡足类
这与鱼苗食性的改变是基本一致的。
如果在鱼苗未下塘时,已出现大量的大 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用0.3ppm的晶体敌百 虫杀死大型枝角类。保证在鱼苗下塘时, 轮虫是塘中的主要种群。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简述桡足类的基本特征。 3、绘图区别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的特 征。
第五对胸足随种类而不同, 雌、雄有显著的区别,是鉴定 种类的最主要依据。
雌性一般左右对称,雄性一般不对称
第二节 生殖发育特点 1、生殖;在生殖季节 雄体用第一触角或第五 胸足抱握雌体。交配时, 雄体先用第一触角抓住 雌体的尾叉,随后用第 五右胸足抱住雌体的腹 部。接着精荚从雄孔排 出,雄体就利用第五左 胸足取下精荚,并固着 在雌孔旁,然后精卵受 精,排到水中孵化成无 节幼体。
人、畜、禽的食料;有些桡足类的产量很大, 如挪威沿海水域直接捕捞飞马哲水蚤已有几十年 的历史,作为人类、家畜和家禽的食料,具有很 高的营养价值。
案例1;罗源岐后村养殖桡足类。
2 、危害;
侵袭鱼卵、鱼苗. 寄生虫的中间寄主;一些剑水蚤和镖水 蚤是人和家畜的某些寄生蠕虫,如吸虫、 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
三. 休眠现象和方式
休眠现象;夏眠或冬眠,休眠以桡足幼体 (通常是第1期至第5期)和雌、雄成体进行。未 见无节幼体进行冬眠的报导。
休眠方式;身体藏在一个包囊中,包囊由特 殊的分泌物粘住一些泥块、植物块组成。有的剑 水蚤带着卵囊,在包囊中的卵囊也一并度过不利 的环境条件。也有的种类在水域底部的淤泥中越 冬,如广布中剑水蚤。
4、试述桡足类的经济价值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5、简述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6、试述鱼苗池浮游动物种群演替与鱼苗食性的改 变的关系。
雄 雌

活饵料培育 桡足类原生水蚯蚓摇 [1]...

活饵料培育 桡足类原生水蚯蚓摇 [1]...
粒卵(戈氏水丝蚓)。
3、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4、再生:虫体某一部分切断处,可长出所缺部
分。主要是产生间叶细胞,分化新的组织。
五、室内培养水蚯蚓
1、容器:培养皿(直径40-85mm),玻璃缸 (直径180mm )。
2、蚓茧(卵茧)的采集
(1)采集卵茧:选择环带透明的虫体放在带或不
带土的培养皿中,然后放在盛水的培养缸中,
10天要更换培养基。
三、复习题:
1、如何培养好原生动物? 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六节 水蚯蚓的培养
一、水蚯蚓的生物学
1、分类地位 环节动物(Annelida)
寡毛纲(Oligochaeat)
2、形态特征:(略) 3、生态习性 (1)分布:为世界性种类,生活在腐殖质多、 微流水的水沟、池塘、湖泊等底泥或污水中 (带丝蚓生活在水底枯叶下)
每毫升水中增殖1个,那就可以生产20亿个桡 足类,若采收5% ,就有1亿个桡足类被利用, 如果每尾仔鱼食200个/天,那么就可以喂50
万尾仔鱼。
(三)、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培养
日本虎斑猛水蚤作为 7mm 以下真鲷稚鱼
的有效饵料,它的饵料效果与纺锤水蚤
(Acartia )一样,猛蚤的培养已发展到几十至
几百吨大型培养池的连续性生产,此蚤作为梭
( 4 )管理 ① 一般 5-15 天换一次培养液,每次换水量为原
水量的 1 / 3-1 / 2 ,用虹吸法把容器底部残渣
吸取,使培养缸中保持良好的水质。
② 防止菌膜的形成,每升水中加 6.5mg 抗菌素。
③ 适当的光照条件,黑暗对繁殖有影响,自然光强 低于 2 米烛光会引起衰亡(日本虎斑猛水蚤)。
(四)、桡足类作为饵料的意义
代替小型的浮游动物,节省饵料。 卤虫的卵重 2-3 微克,卤虫无节幼体10微克/个 卤虫无节幼体为轮虫的3倍,则轮虫重量为3.3微克/个 剑水蚤体重为轮虫的 50 倍,则剑水蚤为 165毫克重/个 枝角类体重为0.1毫克/个=10个卤虫无节幼体=50个卤虫卵 如真鲷仔鱼用轮虫喂:(轮虫个/日) 体长:7mm-500个/日,8mm-1000个/日,10mm-2000个/ 日 用剑水蚤代替轮虫,则 10mm 长真鲷每天可省 400个轮虫(节 省1/30-1/80 ) ,但不能把轮虫与剑水蚤单独换算。

海洋桡足类生物学研究现状

海洋桡足类生物学研究现状
2016年 3月
西 部 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海 洋 桡 足 类 生 物 学 研 究 现 状
高 敬
(辽 阳职业 技术 学 院 ,辽 宁 辽 阳 111000)
中图分 类 号 :TU991
文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号 :1671—1602 (2016)06—0165—02
桡 足类 在海 洋生 态 系统 中具 有上 行 控制 和 下 行控 制 的 作 用 ,是 个 种桡 足类 的幼 体 的形态 特征 ,为研 究 其种 群 动 态 和产 量 ,打 下坚
桡足 类行 有性生 殖 ,从外形 上很 容 易 区 分性 别 。一 般雄 体 比较
而 且可 以帮 助其 提 高免疫 力 。很 多研 究 已表 明 ,桡 足 类 是一 种 很 有 瘦小 ,雌体 体 型较大 ,一般 身体 挂有 单 侧 或 双侧 卵囊 ,不 同种 类 的
效 的活 体饵 料 ,用 其 喂 养 鱼 类 幼 苗 通 常 都 能 获 得 很 好 的生 长 和 存 卵囊 形状 和大小 也 不 同。卵囊 中卵 的数 量 也 因种 类 的不 同 而不 同 ,
海 洋食 物 网中 的一个 承前 继后 的 中间环 节 。 它种 类 多 ,数 量 大 ,是 实 的基 础 。但 由于桡 足类 是 雌 雄异 体 ,行 有 性 生 殖 ,且 个 体 较 小 , 非 常重要 的一 大类 优质 饵料 生 物 对 象 ,特别 是 在 后期 仔 鱼 一稚 鱼一 变 态过 程复 杂 ,受 外界 条件 的影 响较 大 ,因此 ,迄 今 为止 关 于桡 足
物 。飞马 哲水 蚤可 作为鲱 形 鱼类 集 群 ,渔 场 的指 示 生 物 。这 些对 国 件 ,会进 入一个 停滞 发育 的 时期 ,称为 滞 育 。有 关桡 足 类滞 育 现 象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桡足类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桡足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中,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分 布。
习性
桡足类是食肉性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动物和浮游生物,有些种类也会互相残杀 。它们的繁殖能力较强,生命周期较短,适应力强,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桡足类的生物学意义
生态平衡
桡足类作为食肉性动物,能够控制其 他小型生物的数量,对维持水域生态 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桡足类的培养》PPT课件
目录
• 桡足类简介 • 桡足类的培养方法 • 桡足类的应用 • 桡足类培养的挑战与前景 • 参考文献
01
桡足类简介
桡足类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桡足类是水生动物中的一大类群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 具有头、胸、腹三部分,以及2对 触角和5对胸肢等特征。
分类
桡足类包括50多个现生类群,主 要分为真虾类和十足类两大类, 其中真虾类包括龙虾、对虾等, 十足类则包括螃蟹、虾姑等。
06
前景3:桡足类作为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 料,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1
桡足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展望1
加强种质库建设,挖掘具有 特殊生物学特性的桡足类品
种,为应用研究提供基础Fra bibliotek研究方向2
桡足类与环境因子互作机制研究
展望2
深入探究桡足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 生态学意义,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 依据
生物防治与害虫控制
总结词
桡足类中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资源,用于控制其 他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农林业生产的危害。
详细描述
一些桡足类是害虫的天敌,可以以害虫为食或者通过传播疾 病等方式控制其数量。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可以利用这些 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 农产品残留。

桡足类常规培养及研究进展

桡足类常规培养及研究进展

桡足类常规培养及研究进展桡足类的常规培养技术及其研究展望杨刚董宇文刘炬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营)09级1班摘要: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它以微藻为食,其自身也是高层营养级的重要食物,是鱼、虾与育苗的优质饵料。

其培养可在一般实验条件下进行,他的研究在水中幼体动物的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其常规培养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桡足类培养进展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中,是稚幼鱼和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室内桡足类的培养,研究其生殖、发育、生活史及其食性等,无疑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研究,特别是鱼、虾和幼苗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DHA和EPA,而桡足类富含这两种鱼类必需高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表现极佳的饵料性能。

因此,在实践应用上表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一、室内常规培养技术1、培养种的选择a选择培养种,应当是鱼、虾类的优质饵料。

b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近岸半咸水种类较易培养c发育快,排卵频繁,产卵产卵持续时间较长,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d在天然小水体中大量出现的优势种,易于培养2、驯化从天然水中采回的培养种,要经过驯化,使其适应实验条件下的水体温度、光照、盐度等理化因素。

常用方法:用原生活水体的水于一个稍大的容器中试养桡足类几天,使其适应小环境下的生存条件。

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温度的变化,实验室中水温变化较大,没有大水体稳定,需要时可以人工控制,给予一定的调节。

生活在天然水体中的桡足类在接受实验时下的光找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一般说来,在实验室培养桡足类,应当避免直射太阳光或者人工光源的直射,宜于在偏弱的光线下培养通过试养,桡足类的生活趋于正常,即可把其转移到新的水体中培养。

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盐度的变化,勿使培养海水与原生活海水盐度的差别太大,要通过“渐变式”的调节。

桡足类名词解释

桡足类名词解释

桡足类名词解释桡足类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

身体狭长(体长为1-4㎜,最大可达13㎜),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

第一触角比较发达,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躯干肢6对,第一对为颚足。

后五对为步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四对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

发育经过变态,即有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

一、形态结构外部形态桡足类体形多样,一般的浮游种类躯体多呈圆筒形,附肢刚毛较为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寄生种类的体形反常,长有吸盘,附肢退化。

1、体节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后者较细,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区分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

2、附肢桡足类有11对附肢,腹部无附肢。

二、消化系统桡足类的消化器官为一条狭长的管道。

口位于头部腹面中央,经短的食道通入中肠,其向前部分为宽的盲囊,盲囊向前伸展几乎达头部前端,中肠在头节处膨大,称“胃”,约在第二胸节处,中肠变狭,并继续向后伸展;位于腹部的一段为后肠,肛门位于尾节末端的背面。

“胃”具腺上皮,它由大型不规则的腺细胞组成,腺细胞能分泌消化酶,食物的消耗主要在这里进行。

三、排泄系统颚腺是桡足类的一对排泄器官。

在无节幼体期,触角腺是排泄器官,自桡足幼体开始,触角腺退化消失,颚腺出现。

此外,身体的表皮和消化道的后段也具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四、循环系统哲水蚤目,心脏呈卵圆形,位于第二、三胸节的背面。

具有4个心孔,前1、侧2、腹1。

前心孔与前大动脉相通,具活瓣,其余心孔与静脉相连。

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没有心脏和血管,血液的循环是通过消化道的蠕动和外部附肢的运动,来促使血液的流动。

五、感觉器官桡足类没有复眼,只有无节幼体眼,由2个侧眼点和一个中眼点组成。

桡足类概述

桡足类概述
• 身体分段和分节 桡足类身体有明显的分
节,由16-17个体节组成, 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 不超过11节。身体分为前 体部(metasome)和后 体部(urosome),二者 之间有1个活动关节,其 位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前体部:
头部:由头节(5个体节 愈合而成)和第一胸节 愈合而成。
胸部:胸部由3-5节组成, 每节均有1 对附肢,最 末胸节的后侧角形状在 哲水蚤目的种类鉴定上 具一定意义。
一般为双肢型,基节2节,为 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端呈 锯齿状,称为口缘或咀嚼缘。 在咀嚼缘上有不同形状、大 小和数目的缘齿:腹齿、中 央齿和背齿。齿的形状和数 目与食性有关。
(4)第一小颚(maxillula)
是一对很小的附肢,位 于口的下方。 双肢型,构造复杂,随 种类和食性而异。一 般,基肢分4节,第一 至第四节分布称为基 前节、基节、第一底 节和第二底节。
桡足类概述
桡足类
一、 桡足类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发育特点 二、桡足类的分类 三、桡足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 桡足类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是一类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
• 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原 因.一般不超过11节。体分前体部(metasome)和后体部 (urosome),在两者之限 具一活动关行。
• <<自然科学进展 >>2002年11期



(二)生长与个体大小
游 生




桡足类的生长受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
游 甲

共同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代谢率,外界因
动 物
素主要是温度和饵料。
同一种桡足类的个体大小常与纬度、深度

桡足幼体的名词解释

桡足幼体的名词解释

桡足幼体的名词解释桡足幼体是指一类生物特定阶段的生物体形态,它们属于桡足动物门(Arthropoda),这个门下的生物构成了地球上最为多样化和丰富的动物类群之一。

桡足幼体是桡足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的早期形态,它们在很多桡足动物种类中的幼虫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将深入了解桡足幼体特征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桡足动物门是一类具有显著特点的节肢动物,它们的外骨骼被分割成多个硬质外壳,每个外壳都与相邻的外壳通过关节连接。

桡足动物门的典型特征是每个身体节肢上都有一对呈现条形的肢体,这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

桡足动物门的幼体经历多个发育阶段,其中桡足幼体是最初的发育阶段之一。

桡足幼体通常是在桡足动物的生命周期早期出现的形态,它们往往是从卵孵化而来的。

桡足幼体的外形通常与成体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涉及大小、形状和功能等方面。

例如,有些桡足幼体可能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有些可能具有附肢,有些可能没有发育完全的肢体结构。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桡足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

桡足幼体在桡足动物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桡足动物的繁殖和生命发展的关键阶段。

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桡足幼体,我们可以了解桡足动物的繁殖习性、生殖行为和生活史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桡足幼体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作为底层食物链的构成部分,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资源。

由于桡足动物种类繁多,桡足幼体的数量庞大,它们在能量传递和生态平衡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种类的桡足动物,它们的幼体形态各不相同。

例如,甲壳纲中的虾类、螃蟹和寄居蟹的桡足幼体都具有鲜艳的颜色和透明的外壳。

这种颜色和外壳形态帮助它们在水中和海洋生态系统中躲避天敌的观察。

另一方面,一些寄生性的桡足动物的幼体则具有非常特殊的形态,以适应它们在寄主动物体内生活的环境。

总结而言,桡足幼体是桡足动物中早期发育阶段的一部分,其特点和功能与成体有明显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是生活在海洋及差不多所有淡水环境中的一类细小甲壳动物,一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浮游的桡足类对全球生态及碳循环有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浮游动物中优越的成员,且是细小鱼类,鲸鱼,海鸟,及其他类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

由于他们体型细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加之他们平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所以他们对全球海洋的次级生态及碳的循环比其他的海洋生物都有其优越性。

有研究表明,他们每年吸纳了约20多吨的碳,占人类排放的三分之一并减其影响。

很多浮游的桡足类夜间到海面觅食,白天回到海底及避开掠食者,他们脱落的外骨骼,粪便及呼吸作用可以将碳带到深海。

在海洋食物网中是单细胞藻类和多种鱼类之间比不了少的中间“桥梁”。

例如:桡足类的飞马哲水藻失败大西洋的优势物种,已有多年的捕捞历史,主要用其作为幼鱼的饵料。

此外桡足类营养丰富,干重占湿重的10.2~33.9%(平均约为17%),其中有机物占干重的77.2~97.9%哲水蚤物质中蛋白质占80%,含二十多种氨基酸,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

桡足类的虎斑猛水藻和纺锤蚤体内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对鱼类和虾类保持健康,促进迅速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用桡足类饲养鱼虾,而鱼虾喜食,且成活率高,生命力强。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 是海洋渔业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力, 直接影响着鱼类资源的数量及分布。

不同洋流的交汇与频繁的上升流, 给该海区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从而给浮游生物繁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形成良好的渔场创造了条件。

所以,桡足类等为渔
场的寻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