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难题

合集下载

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文献综述】

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人士对中国的态度友好起来,随之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习俗、艺术等越来越感兴趣。

传统中医学也以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吸引着他们。

然而,当西医在中国盛行,大赚其钱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中医却一直未能在西方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医在翻译成英语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翻译在技术、艺术、文化等各个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于语言不同,国外人士要是想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医学,必须要借助翻译这个工具。

翻译的准确和明了,对于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传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种方式。

然而,中医英语翻译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中医英语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从中医英语翻译仿造化,多样性以及定义化这三个特点折射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对应词缺乏和理解偏差这两个问题进行仔细探讨。

并结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三原则,即薄文重医,得“意”忘“形”;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对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关概念:中医英语: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及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语系,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仿造化:所谓仿造,是指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替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词素或词。

定义化:基于中医用语言简意赅,浓缩性强,翻译过程中较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翻译变成了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下定义。

多样化:是指中医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

争论焦点: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在处于初级阶段。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作者:张宗明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提要:中医药之所以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医疗技术与养生保健方法,其根源在于中医药文化的塑造。

离开了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中医药的道路、理论与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自觉,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度;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从根本上看是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

对于中医药而言,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值观熏陶与思维方式训练,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问题,体会到中医药临床的效果与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从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中深入挖掘提炼宝藏,认识到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宝库;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文化中寻找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老百姓通过接受中医药服务,体验到中医药的医疗与养生保健价值,从中获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自豪感。

因此,中医药文化自信直接影响着中医学子的专业信心、影响着中医工作者的临床自信、影响着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科学自信,影响着中医药发展的道路自信、甚至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药翻译

中医药翻译

中医药翻译中医药翻译是指将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和文献翻译成其他语言,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药翻译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中医药知识和翻译能力。

中医药翻译的困难之一是医学术语的翻译。

中医药术语往往包含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这些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很难保持原文的含义。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中医药知识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另一个挑战是中医药文献的翻译。

中医药文献通常使用古代汉字和特定的词语,这对非中文母语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翻译者需要了解古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献的风格和特点。

中医药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帮助中医药知识传播到全世界,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同时,中医药翻译也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了解,丰富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医药翻译的实践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准确传达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翻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同时适当解释和说明中医药的概念和理论,以便读者能够理解。

其次,要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中医药翻译应该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并能够帮助读者应用中医药知识。

为了提高中医药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有一些方法和工具可以使用。

首先,翻译者可以使用专业的翻译工具和字典,如医学词典和术语数据库,以帮助翻译和准确性。

其次,可以与中医药专家合作,进行专业的校对和修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还可以参考其他语言中已有的中医药翻译作品和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中医药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中医药知识和良好的翻译技巧。

中医药翻译的目标是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现状

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现状

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现状中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药物,其文化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中药的英译翻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药的英译研究现状如何呢?一、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极少关注中药说明书的英译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尚未形成一种标准规范的翻译方法。

中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因此,中药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其独特性,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标准规范的翻译方法,导致翻译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存在较大的差异。

2、缺乏对中药理论的深入研究。

中药的实际应用离不开其理论知识的支持,因此对中药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但目前,众多翻译者缺乏对中药理论的深入了解,导致翻译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可信度。

3、缺乏相关标准的支持。

中药说明书的英译涉及到众多专业术语和用词表达,需要依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翻译。

但目前,在中药说明书的英译方面,国内外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

二、如何提高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提高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质量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建立中药英译标准规范。

与其它领域的术语翻译类似,中药说明书的英译也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翻译规范。

这样可以保证翻译出来的效果具有媲美原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加强对中药理论的研究。

中药说明书的英译需要依托中药理论的基础进行。

因此,翻译者需要了解中药理论的相关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还能使翻译结果更贴合原文的语境和文化特点。

3、提高翻译者的素质和能力。

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是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翻译者需要做好相关的职业提升,扎实掌握业内先进的翻译技能和知识。

同时,也需要对中药文化和专业词汇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4、建立专门的翻译平台。

为了提高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质量,建立一个集中且专门的翻译平台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更为便捷的翻译工具和服务,同时也能为中药国际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中医英译中的问题_难点与原则

中医英译中的问题_难点与原则

第16卷 第2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 ol16 N o2 1997年 JOU RNA L OF A NHU I T CM CO LL EG E 1997中医英译中医英译中的问题、难点与原则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关键词:中医英泽中图法分类号:H314.91 中医英译的意义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药卫生的对外交流,中医药的神奇临床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已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这方面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为了准确地将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与科研成果介绍到国外,使国外学者能正确理解,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可以说,中医英译问题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因此,中医药的英译规范化问题已迫在眉睫。

据谭毅等1!统计,对1988~1990年美国∀医学文献索引#(Index Medicus,IM)收载∀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论著%的文献分析,被IM 收载率高达95.6%,作者认为这似与原文是否有英文摘要有关。

我国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论文绝大多数在国内以中文形式发表,可见若有英文题录、摘要、关键词等,亦可被国外文献索引工具所收载,从而可以让世人了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动态和水平。

此外,随着外国留学中医人数的逐年增多,为适应教育的需要也必须编写高质量英语版中医系列教材。

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但是否适合于教学或作参考书籍,还有待评估。

2 中医英译存在的问题目前,就笔者所见,国内所出版的中医药汉英、英汉词典有:谢竹藩等2!主编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广州中医学院3!编写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医学大词典#4!,王宝祥等5!主编的∀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郑凤钦6!主编的∀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等。

各词典所收集的中医词条极不统一和不规范,英译问题就更大。

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工具书以∃汉英%形式居多。

郑凤钦6!认为尚有以下三大不足:&缺乏表达式样的多样性。

探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医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探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医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探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医翻译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朱文晓丹阳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各行各业都在全球化进行中进行交流与融合。

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由此,中医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工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医翻译关系到我国中医药古典传统文化精髓的世界性传承,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当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医翻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研究指出解决中医翻译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中医翻译存在问题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的特点不但使其具有良好的医疗功效,还使其充满人文关怀气息,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医翻译为我国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中医翻译需要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性研究以及汉语与其他各门外语的综合性教育,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及中医中药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笔者主要针对当下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

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医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医药知识基础薄弱及实践经验。

中医翻译包括书面翻译和口头翻译两种主要形式,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组成内容。

从事中医药文化翻译的工作人员主修专业大多为各种专科外语专业以及对外汉语专业,为了满足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的需要往往只接受了短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教育,因此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缺乏一些实际中医药操作经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论性错误或是表达不够精准,为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2.缺乏严格规范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卷帙浩繁的中医学典籍,代表我国中医药发展整体成果。

中医典籍中含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各种文言词汇,为翻译带来较大困难。

浅谈中医药翻译及其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影响

浅谈中医药翻译及其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影响

1中医药翻译队伍和中医药国际化现状1.1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因其“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普世价值观和在防病治病方面体现的独特疗效”以及“较少的毒副作用”等特点,引起了西方民众日益高涨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战略的实施,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空前活跃。

但是目前相对发展缓慢的中医药翻译人才队伍显然并不能满足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现如今,中医药翻译队伍不够庞大,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大大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化交流。

1.2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目前,中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医药国际化”已被列为重点任务。

“国际中医药标准”被认为是中药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作为中药世界卫生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负责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值此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成立15周年之际,国际上高质量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医学方面,此次会议的特殊设计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浅谈中医药翻译及其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影响聂郁燃田苗王岩于美英孙美慧宿哲骞*(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130117)【摘要】近十年来,我国一直在为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而努力;近两年来,更是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和多方合作协同创新。

为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良好发展,中医药翻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益加速的国际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严峻。

为此,通过分析中医药翻译人才现状和翻译方法及其对发展中医药国际化的影响,进而提出问题对策。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中医药国际化On translation of TCM and its impact on 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College of Manage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130117)Nie Yuran Tian Miao Wang Yan Yu Meiying Sun Meihui Su Zheqian[Abstract]In recent ten years,China has been striving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In the pasttwo years,China has been com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TCMtranslation plays a vital role.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problems exposedare also serious.Therefore,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CM transla⁃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nternationaliz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countermeasures.[Keywords]TCM transl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基金项目基金项目::2017年度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外译问题与实践研究(编号:2017B23);2017年度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41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文/蒋淇玮 刘熙孟 阎 彦方向班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20 人,整体上近 5 年中医英语专业的招生人数有下降趋势,年招生均未超过 1 000 人。

与现阶段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相对的情况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落实,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医文化作为我国的一张闪亮名片急需更多的专业译员将其传播至世界各地,做好中医的推介员和发声人,这项工作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但由于中医翻译和其他翻译方向相比还很不成熟,没有漫长的发展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供借鉴参考的案例经验等较少,部分高校在中医翻译的课程设置上容易定位不清,模糊了与其他专业的区别,过于侧重翻译二字,忽视了中医翻译的基础和目的是中医知识,只给中医专业知识分配了极少的学习课时,且缺乏过渡性。

除此之外,中医翻译相关的权威教材也是凤毛麟角。

虽然每年都会有一批中医英汉双语教材、杂志、词典等出版,但其中得到广泛认同与订阅学习的极少。

出于不同的教学考虑和个体偏好,不少高校采用的中医翻译教材版本也都大相径庭。

再者,中医翻译人才流失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学生缺少中医翻译的实践机会。

鉴于中医翻译大赛、实习岗位等相对缺乏,出于就业发展等现实考虑,部分翻译人才对中医翻译的前景心存疑虑,尽管怀有才能与兴趣,却没有选择这一翻译方向。

3. 中医翻译标准不一,水平质量良莠不齐。

中医专业术语数量庞大,浩如烟海,是组成中医学科的重要细胞。

可因为缺乏统一的中医翻译标准,市面上英文或中英双语的中医著作对于许多中医术语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造成了同一中医术语有多个流行的英文翻译版本的现象。

更有甚者,因脱离标准的约束规范,望文生义,硬译死译,全无原作风采。

这无疑给著作读者的阅读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也为中医及中医翻译领域的交流研究增设了诸多壁垒,不利于中医翻译的长远发展。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在我们探讨为什么要读研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个观点,即读研不仅仅是为了 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阐述读研的重要性和好处。
首先,读研可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素养。攻读硕士学位意味着有机 会在更高级别的学术平台上深入学习,接触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 究方法。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01 一、研究背景
目录
02 二、现实意义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成果
05 五、未来展望
06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 的。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中医英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从研究背景、现实意义、研 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3、有益于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展规划。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有助于各国政 府和国际组织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 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术语翻译和文本分析等。文献 回顾可以系统梳理中西方医学英语翻译的历史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术 语翻译是解决中医英语翻译难题的关键,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 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文本分析则通过对中医英译文献的深入分析,理解翻 译的策略、特点和难点。
总之,阅读经典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经典,我们 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个人素养,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国际 交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阅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和社会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翻译现状

中医翻译现状

中医翻译现状1中医翻译的现状分析中医翻译的必要性(1)把中医推向世界。

尽管新的科学体系在西方的发展运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

中医是其中之一。

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没有有效的得到推广。

中药翻译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专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中医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来,中医就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1)语言模糊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

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2)文化障碍。

中医文章里的词语。

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

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术语的不规范性。

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

与此同时。

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

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

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

对中医译者的要求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我们国家需要训练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的中医译者。

李照国教授总结了医者应具备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练的掌握外语,特别是医学方面的外语词汇;(2)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涉猎;(3)熟悉中医理论;(4)对中国古汉语有深刻的理解;(5)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6)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好的领悟2中医术语的命名原理毋庸置疑,西医对严重的病状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很多人却对绿色、安全的中药情有独钟,且这种趋势越发凸显。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_精选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_精选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中医英译需求也日益增加。

调查发现:中医英译难度大,翻译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中医翻译工作人员缺乏中医文化背景以及中医英译研究发展滞后已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

鉴于以上问题,提出提升中医英语翻译人才的汉语文化底蕴、跨学科联合培养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建设中医汉英双语语料库,培养中医信息化翻译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建议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翻译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国际上医学交流愈加频繁,这必将带来中医翻译成各种语言的迫切需求。

笔者在梳理有关中医英语翻译文献时发现:1995年到20__年,以中医英语翻译为关键词的文章共有一百余篇,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国内中医翻译缺乏一个标准的原则,翻译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词汇翻译,大部分译者采用的是中医汉英翻译词典现成的翻译,而忽略了我国中医的传播与译介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只会导致中医翻译事业停滞不前。

另外,中医翻译西医化趋势较为明显,中国译者往往担心国外读者误解中医为“伪科学”,从而认为应用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化译法会稍微掩盖这个问题(麦考尔.雅蒲2003)。

“使用西医学术名词来表达传统中医概念是中医翻译的主要趋势之一”(魏迺杰1995)。

由于中医英语承载着传播中医文化的重担,译文必须保证严肃的学术性,措辞必须准确严谨。

缺乏标准性的翻译很难让中医文化自成体系。

从文章内容来看,中医研究论著较少,可借鉴资料不多,可见对中医英译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照国。

其中1997年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是世界上第一步探讨中医翻译的书籍。

在该书与《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1999)中李先生把语言学知识与中医知识结合形成一个中医英语翻译理论原则“比照西医,求同存异”。

国外也有涉及中医翻译的研究,比较有造诣的当属魏迺杰(2001):“西医化的译法确已然成为中医翻译理论的主流”。

跨文化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译介传播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译介传播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译介传播分析欧阳林涛,汪愫苇(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3100)2 2 9年第八期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领域的愈发重视,国际社会对于医疗健康文化的重视,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也更加地突出。

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中药文化译介的现状,根据对药都亳州的中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的实地走访,发现目前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就中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国际化推广做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译介特别推荐—跨文化纂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加快中药建设与国际接轨,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研究中医药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壁垒,才能够从根源上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一、中医药产业文化跨文化传播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一)中西药学的文化及理念差异1.语言文化差异作为我国宝贵的中医学资源,中草药的名称是汉语医药专业领域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包含着汉语一般名词的共性,同时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草药的命名皆有其独到特色,有以其药物本身的特殊颜色命名如:大黄、白芷、黄苓、红花;以中药材的某一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对其命名如:牛膝,因其这种植物茎节膨大就像牛膝;马鞭草、鸡爪黄连、凤尾草等,这些中草药的命名方式都是根据其形态命名;以特殊的味道命名如:五味子,因其五味俱全又是果实之核即种子;还包含以独特治疗作用命名如:益母草,专治妇科诸疾;石决明,能明目;以药物生长地理或产地命名,如川牛膝、川贝母、多伦赤芍(内蒙古)等;以采用植物部位直接命名等多种方式。

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故在对中草药进行翻译时,想要做到忠实和传神,形象地把握中文名称的文化韵味显得尤为困难。

这也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译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彰显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翻译的突出贡献。

文化自信引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路径

文化自信引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路径

文化自信引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路径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变得更加重要。

然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医药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论文旨在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路径,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一、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一)意识形态差异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的价值观、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然而,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这导致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某些国家可能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医药只是迷信或无效的疗法,从而限制了其对外传播的空间。

(二)语言和文化翻译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通常使用中文进行描述,这使得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变得困难。

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无法准确传达,这给对外传播带来了挑战。

(三)医学标准与规范不同国家对医学的标准和规范存在差异,这也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困境。

一些国家可能要求严格的科学证据支持中医药的疗效,而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通常更加注重个体化和整体观察,这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有所不同,使得中医药文化难以被接受和应用于其他国家。

二、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路径之一。

中国应该培养并展示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中医药研究等方式,树立中医药文化的权威性和声誉,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为了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这可以通过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建立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实现。

通过与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构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作者:王银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1期随着《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我国首部《中医药法》以及《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继出台,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 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关乎中国文化内在价值的世界认同, 而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 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广阔。

语言障碍是国际传播瓶颈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 语言尤其是翻译成为最大的障碍。

究其原因, 一方面, 中医文化理论很多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且深奥晦涩, 难以翻译; 另一方面, 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也有诸多学理上的差异, 国外民众的认知习惯难以同中医学说的表达对接。

据国家中医管理局统计, 中医技术的应用目前在世界的传播速度很快, 约有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医,但主要局限于针灸和推拿,更多的中医文化知识远未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医本身的内涵和厚度相比,相去甚远。

相关翻译人才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最大瓶颈。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科学的翻译理论做指导。

科学的翻译理论需要我们转变翻译策略,翻译时既要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又要考虑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

要将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要素相结合,必要时可以提高异化程度,这样更能引起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无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具体阐释,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奠定了心理基础、政治基础与实践基础,更为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全球治理能力,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浅谈中医英语的翻译原则

浅谈中医英语的翻译原则

浅谈中医英语的翻译原则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中医英语的特点对中医英语的翻译原则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阐述,主要从中医英语翻译的思维的民族性、自然性和规定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医翻译原则英语翻译在帮助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

既然如此,译者有必要熟悉并掌握中医药英语翻译的原则,并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语言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

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民族性原则。

中医自成一体,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

其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必受自然法则的统一指导,在自然界有着一套统帅一切的规律。

所以适用于其他生物的,必然也适用于人体,因此取类比象就成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也就有了金木水火土,气血津液,阴阳,寒热虚实等,又因为中医看到了日暮日出,月满月缺,潮起潮落,春华秋实,知道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因此人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这就有了辨证论治。

细数中医特点就会发现,它一切都来自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都是我们先辈认真观察体会领悟自然所得到的宝贵财富。

由于具有民族性,中医用语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在西医语言中找到近似的对应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的,民族性原则就体现在这部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

如"Mingmen is the source of Yang qi according to Chines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Men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在这句话中,“命门”、“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医学术语,所以在翻译时应结合音译,意译以及加注的翻译方法来体现民族特色。

第二,自然性原则。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在翻译中医上一些与西医较为接近的概念时,采用相应的西医概念来对译,更便于外国读者理解。

浅析《黄帝内经》翻译难点

浅析《黄帝内经》翻译难点

浅析《黄帝内经》翻译难点高汝欣,刘建飞,邵醒,王克林,严丽燕(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医翻译在文化传播发展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中医走向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医基础“鼻祖”的《黄帝内经》,做好其译本,有利于中医文化更好地传播。

《黄帝内经》现已有多个译本,现就《内经》英译简况进行讨论,浅析《内经》翻译的难点。

关键词:黄帝内经;译本;翻译难点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52-021《黄帝内经》基本介绍及英译简况《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历代医家尊称为“医家之宗”。

其吸取了古代哲学思想精华,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成就;它对中医理论提纲挈领地阐释使其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理论渊源,千百年来,尽管各家学说百家争鸣,但几乎无不求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因此,对《内经》的翻译成为对中医理论解读至关重要的一环。

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已有15部。

这些译本记录着《内经》翻译的发展。

早期《内经》翻译者多为国外学者,如德国人Dawson、美国历史学家IIza Veith 等。

他们的译本只选取了《内经》的部分章节,加之译者自身文化背景不同及对文本理解上的差异,译本与原著偏差较大,存在着许多不足。

尽管翻译者热衷于中国文化,但他们对中医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被认为是导致译本诸多不足的原因之一。

中后期,《内经》翻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翻译者多为外籍华人或有临床经验的医者,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对中医文化有着更为深度的理解。

如:出生于中医世家,同时接受中西方两种医学教育熏陶的Maoshing Ni、有着深厚中医学基础的吴氏父子及拥有英语硕士学位、中医学博士学位的李照国先生等。

多年来,他们一直从事中医临床、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可谓倾尽毕生心血。

对于各家译本,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2442020年13期总第505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王中雨化,从理论上而言,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学说,因此对中医药翻译的研究其本质是对中医药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有效传播的研究。

依据Larry A. Samovar等学者的观点,跨文化交际指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人们之间的交际。

中医药翻译的关键恰恰就体现在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沟通交流上,如何使翻译既保留中医药文化元素让西方读者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又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中医药翻译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这种需求变得比以往更为迫切。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翻译对策尽管中、西医学的本质属性都是治病救人、保护人类健康,但两者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迥然不同。

西医建立于科学实验基础之上,而中医是基于经验积累和日常实践;从物质上,中医博大精深,包含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西医细致精确,微至粒子;中医代表的是朴素唯物主义,西医代表的是理性科学主义;中医药的特点是医哲交融,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哲学用语进入了中医药的语言系统之中,许多名词术语带有很浓的哲学色彩,例如,阴阳、五行、宗气、藏象、命门等,这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极难找到对应语,也与西方人眼中的医学截然不同;中医文献多以文学作品或中医典籍的形式出现,而西医文献一般是科技论文的形式出现。

可见,在中医药的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和剧烈,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探究中医药文化的翻译问题,其实质是要探究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受众意识,从而减少低效率交际和不必要的误解,从根本上提高中医药翻译的整体质量。

[术语,名词,中医]浅析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

[术语,名词,中医]浅析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

浅析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问题摘要:中医药学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医药的英译工作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英文翻译,特别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过程将会成为英译的焦点问题。

首先,论述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其英译的几种方法;其次,分析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规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道路上标准化的可行性的个人见解,推动中医药英译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

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为中医药事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类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待疾病、健康的看法也越来越理性,并逐渐意识到西医中的化学合成药物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的说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以传统天然植物为药物以及传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传统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也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随着中医药学走向世界,英汉翻译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作为中医药学的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事业也加快了行动的步伐,并成为中医药事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需要加强中医药英译的标准化,减少因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问题与争端。

一、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方法在传统汉语学科中,关于英汉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等一系列方法,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在对外英译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采取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结合法等方法将传统中医名词术语译成英文,推广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1]。

1.音译法。

音译法可以说是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使用较多的,也是保留传统中医特色最多的一种翻译方法。

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把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中文拼音字母直接以相同或相似的英文字母来表达语音的一种英文翻译方法。

从对外传播角度看中医药文化翻译

从对外传播角度看中医药文化翻译
收稿日期: 2012 - 10 - 05
言之,对外传播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翻译是在特定社 会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者借助翻译这一媒介向外 国传播对象传递中医药文化信息以实现文化交流与共 享的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行为。在这一概 念指导下,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应突破传统翻译仅局限 于原语到译语的两极封闭状态,以开放、动态的视角去 考虑翻译的方法、译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等诸多 因素。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译文读者作为传播活 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在传播过程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译者在翻译时要兼顾读者的文化背 景、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考虑到他们对译文能否理解 和接受。传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读 者的感受。当然,这里的读者感受是指大部分读者的 共同感受。另外,除了注重读者感受,还应理清中医药 文化翻译所要达到的预期传播效果。概括地讲,其目 的就是为了向越来越多对中医药以及相关文化感兴趣 的普通外国受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引导他们进一 步体验和感受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养生方面的独特功 效。这样既能更好地提升我国中医药在世界医学领域 的地位和影响力,又能切实促进与中医药相关的经贸 与文化交流。
然而,要使中医药文化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 认识、理解和接受,就必须将其翻译成相应的外文。因 此,翻译已成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考虑到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 交际行为,本文拟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探讨来中医药文 化的翻译。
一、对外传播的定义、内容和传播过程 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教学与研究在我 国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从学科角度来看,“传播是人 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待发生相应变化的活 动”[2]。国际 传 播 学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属 于传播学的学科范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分支学科。 国际传播通常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 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与 “国际传播”同义互用的词 还有 “对 外 宣 传”、“对 外 传 播 ”和 “文 化 输 出 ”等 等[3]。因此,下文将主要用“对外传播”来指代“国际 传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如上文所述,对外传播也囊括了传播学中所包含 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包括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 如 新闻报道,电视广告) ,也可以指个人活动( 如说话、网 络微信、旅游) 、商业活动( 如电子商务、经贸往来) 和 文化活动( 学术研讨、艺术演出、教育合作) 等等。另 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过程的 五大要素: 谁( who) 、说什么( 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124·

论对外中医教材英译存在问题及英译质量的提高

论对外中医教材英译存在问题及英译质量的提高

的教材 、规范 中医英语应用 的词典等出版物面世不少 。诚然 这些出版物为中医英语教学 的发 展 , 为培养 中医英译 人才作 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 , 现行对外 中医教材水平参差不齐 , 存在 的错误及谬论也在某种程度上误导 了学生 。因此 ,我们不 由 得开始反思 , 如何控制并提高对外 中医教 材的质量 , 怎样提高
得商榷 。首先英文词典 中没有 u s p这个单词 , nt o 是译者把它
生造出来 的 ; 其次“ 不停止” 并不等 同于“ ,nt 通” u s p并不能完 o
全表达“ 的含义 。 通”
语听、 、 、 译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的全面发展 的学 说 读 写、 生。下面 , 笔者将采用例证法 , 出对外 中医教材英译存在 的 指 问题 , 探讨提高中医英译质量的方法 。
500 ;. 30 12陕西 中医学院 , 陕西 西安
7 24 ) 10 6
文章编号 :0 5 4 4 (0 2 0 — 19 0 29 -4 12 1 )3 0 0 — 3
书籍是知识 的载体 , 是人类 进步的阶梯。改革开放近 3 放 在这个 中医术语里 面根本无 法体现“ ” O 通 的含义 ;ugt e p ravs i
年来 , 中医英译取得 了很大的进 步与发展 , 普及 中医英语教学 ( 剂 ) 能完全 表达 “ 泻症状 的实 证 ” “ 利作 用 的药 泻 未 通 和 通 物” 。把 “ 因通用 ” 为 t da r r n 和 t an e 通 译 o ri f da  ̄ n o a i ] r t gt ei h
受到各种 因素 的制约 , 错误、 谬论不少 。
语言而言 ,通 ” “ 的含义很广 , 可以指气机通 畅、 通利作用 的药 物、 通泻症状 的实证等等。在这种 隋况下 , 不妨把“ 因通用” 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难题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很好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11月11日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就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回答了本网记者提问。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
王国强说,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特别注意到,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是一个很好的重要载体。

王国强提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医药在世界上的传播速度很快,现在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着中国的中医药,当然主要还是针灸和推拿,也有一些中医诊所为世界民众提供服务,而且很受欢迎。

颇为重要的是,很多国家的民众正是通过中医药服务来感受着中华文化:为什么有中医药?中医药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头上的病针灸脚就能治?中医药怎么治病?
王国强认为,中医的服务和疗效,是国外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途径。

但因为中医讲究“经络相通”、“天地人和”、“阴阳平衡”等理论,要国外民众完全接受还有一个漫长过程,只能慢慢的为国外了解。

针灸“申遗”启示:中医走向世界必须受到广泛认同
“在国内继承、弘扬好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为中国民众的健康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申遗工作。

”王国强谈到,申遗的目的,是为了要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去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使它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王国强介绍,去年中国成功地将“中医针灸”申请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世界上反响很好。

通过中医针灸“申遗”,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要让世界了解中医,一定要找到世界能接受、能理解的中医项目。

未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地把有优势的、而且在国际上也能广泛认同、接受的一些项目逐渐地去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细致渐进地进行。

中医药文化向世界传播翻译是个“拦路虎”
“将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我们也感到有些困惑和棘手。

”王国强坦言,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很多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太深奥,翻译是个“拦路虎”;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而且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也有很多差异,国外民众理解是难题。

此外,现在海外的中医药工作者大多不太精通当地国的语言。

王国强提到,中医的理论很多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说儒教的“仁、义、礼、智、信”,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佛教的“和谐”、“和合”,在中医中都有体现,外国民众很难去理解“天人合一”、“不通则痛”、“顺四时、调情志”这些中华文化韵味的内容,要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国外民众还比较困难。

另外,象《黄帝内经》这样的医学巨著,里面就有很多哲学思想和中华文化,还有医疗的科学知识,要把这样的医学巨著翻译到让外国人看得懂、看得明白,确实是不容易。

王国强最后指出,国家现在也在积极地呼吁、培养既懂中医、又有很好地语言能力的中医专家向世界介绍中医药文化。

另外,希望海外的中医大夫过好语言关,因为中医很讲究“望、闻、问、切”,语言沟通很重要,如果中医大夫与患者的语言交流良好,就能更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出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