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中药学:解表药PPT(大学时张廷模教授课件)学习课件.ppt
三、清热解毒--热毒疮痈
四、平抑肝阳--肝阳上亢, 头晕目眩
最新.课件
112
“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 《本经》
最新.课件
113
蔓荆子
最新.课件
114
最新.课件
115
疏散风热、清利头-风热表证头痛,偏头痛 目赤肿痛多泪
最新.课件
116
柴胡
最新.课件
117
最新.课件
118
一、疏散退热--外感发热,少阳证
最新.课件
44
防风
最新.课件
45
最新.课件
46
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 最要,故名。”
最新.课件
47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防风为风病之主要……驱除外 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
《本草正义》
最新.课件
48
辛而不燥,乃风药中润剂 三、止痉--破伤风
最新.课件
49
羌活
最新.课件
50
最新.课件
51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最新.课件
52
特点: 1、主要用于身半以上风湿痹痛 2、药性辛燥,为风药中燥剂
最新.课件
53
藁本
最新.课件
54
最新.课件
55
一、祛风散寒--风寒表证, 颠顶头痛
颠顶痛,非此不能治。 (张元素)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28
三、行气安胎--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四、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
最新.课件
29
生姜
最新.课件
30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二、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辛温解表药ppt课件
发汗解肌,温经止痛,通阳化气。
辛温解表药
(二) 桂枝
4.主治与配伍: (1)感冒:主对风寒感冒,发热恶寒。若表实无汗, 常与麻黄配伍,如麻黄汤;若表虚有汗,则与白芍 同用,eg桂枝汤。 再如:桂枝、白芍、白芷 、炙甘草各10g,大枣3枚, 煎汁入药,拌入饲料中治疗孤狸、水貂的感冒。
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一) 麻黄
个 子
饮 片
辛温解表药
(一) 麻黄
2.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
3.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4.主治与配伍:
①感冒:适于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是发汗的主药,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再配以杏仁,eg麻黄汤。另,麻 黄配桂枝、杏仁、苍术等治牛春雨闭汗症。
辛温解表药
第十章 常用中草药
辛温解表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概念:
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 具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的 病证。
辛温解表药
第一节 解表药
2.分类:
姜汤 ?
何时服合适 ?
辛温解表药
第一节 解表药
我们知道
中 五味
药 药
性 四气
酸、苦、甘、辛、咸
用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 辛的全草入药。
辛温解表药
(六) 细 辛
个 子
饮 片
辛温解表药
(六) 细 辛
2.性味、归经:
辛,温。入心、肺、肾经。
3.功效: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痰。
辛温解表药
(六) 细 辛
4.主治与配伍:
辛温解表药
(五) 紫 苏
4.主治与配伍:
辛温解表
第一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麻黄汤【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 桂枝(去皮,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克)甘草(炙一两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各药功能】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方解】本方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袭表,卫阳被郁恶寒发热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无汗而喘营阴郁遏,经脉不通肺主卫气,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外感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加减变化】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鼻流清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仓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
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使用注意】辛温发汗之峻剂。
【附方】1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四两,12克)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
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半两6克) 杏仁(炒十个6克)薏苡仁(半两12克)甘草(炙一两3克)去桂枝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 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甘草麻黄杏仁各等分30克生姜五片去桂枝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5华盖散紫苏子麻黄杏仁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各一两30克)甘草(半两15克)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药物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 药理研究: 1、有解热作用,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而有发汗作用。 2、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3、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4.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本经》
防风
药材防风
防风《本经》 要点:为治风之通用品,无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 命名:根据其功能而命名。能防范风邪,因通治一切风证。 别名:旁风、黄风、屏风。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入药。 产地:主产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炮制: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上棕毛,晒干润透、切片。 用法:生用——祛风解表为主,用于风寒、风热表证。 炒用——祛风胜湿,止痉、止泄力胜,用于风湿痹症,破伤风、泄泻。 炭用——以止血力强,多用于出血症。(肠风下血) 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现代医学: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初期肺炎、风疹、急性肾炎、小儿百日咳等均可采用本 品。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忌用。 药物成分: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等。 药理实验: 1、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2、麻黄碱、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而平喘,作用缓和而持久。 3、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熟悉药物:荆芥、香薷、生姜、羌活、藁本、细辛、 辛夷等
麻黄《本经》
草麻黄
药材麻黄 (草麻黄)
药材麻黄 (中麻黄)
药材麻黄 (木贼麻黄)
麻黄《本经》 要点:发汗力强,素有“发汗第一药”之称。 命名:以色味命名,麻言其味,黄言其色,本品味麻色黄,故名。 别名:麻黄草、龙沙、卑相、卑盐。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茎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 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之间采收,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
解表药(辛温解表)
28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药性】 辛,微温。归 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29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适应证】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
30
干燥嫩枝。
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
【药性】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20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适应证】
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21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1.外感表证。
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 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
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 均可广泛使用。
31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痒, 宣散疹毒。
方面的功效。
17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麻 黄【方剂举例】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 表实者。
18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 《名医别录》
[来源]为樟科 (Lauraceae) 植
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柴胡 葛根
葛根
豆科野葛、甘葛藤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口渴、消渴症、泻
痢 生用:解肌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化学成分:黄酮 葛根汤、升麻葛根汤、玉泉丸、气味白术散
总结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香薷、浮萍 解鱼蟹之毒:紫苏、生姜 止血:荆芥(发散风寒药中) 发散风热、利咽:薄荷、蝉蜕、牛蒡子 发散风热、明目:菊花、桑叶、蝉蜕、决明子 发散风热、疏肝解郁:柴胡、薄荷 解表、透疹: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
根、升麻 发散风热、清热解毒:菊花、升麻、牛蒡子 清利头目:蔓荆子
一、解表药概述
定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
主要功效:发散表邪(宣肺、利水、透疹、 祛风湿)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或风热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
分类: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麻黄(辛、苦、温;肺、膀胱经 )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水肿等 生用:解表 蜜炙:平喘 慎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咳喘 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桂枝
樟科肉桂嫩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生用)
风寒表实表虚均可、阳气凝滞等
有热像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醛)
枳子汤
麻黄与桂枝比较
共同: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汗力较弱、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
二、多项选择题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张)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解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
炒炭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心、肾 经。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细辛
1.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本品辛散温 通,气味芳香,性善走窜,散寒力强,能外 散表寒,内除里寒,并有良好的通窍止痛作 用。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 表寒证、 (2)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寒证 (3)血虚经脉有寒证。如当归四逆汤。 都可用。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利水、平喘、 胜湿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可用 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麻疹、风 疹、疮疡初起等证。
概述
(五)使用注意 1、发汗不宜太过。 2、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 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返回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温,以发散风寒 为主要功效,又称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4)头痛、鼻渊、牙痛、风湿痹痛等证。 (5)中恶或痰厥所致的卒然神昏窍闭.如通关散。 2.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停肺之咳喘证。如小青 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细辛
【用法用量】有小毒,煎服,1~3g;散剂 每次服0.5~1g。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辛温解表药介绍(PPT67页)
桂枝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等忌 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解表药辛温解表ppt课件
16
麻 黄【方剂举例】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 表实者。
17
桂枝 《名医别录》
[来源]为樟科 (Lauraceae) 植物肉桂 Cinnamomu m cassia Presl 的干燥嫩 枝。
40
防风 《本经》
2.风疹瘙痒。 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
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 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41
防风 《本经》
3.风湿痹痛。 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
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
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 药,如蠲痹汤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 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2
防风 《本经》
4.破伤风证。 既能辛散外风,又能熄内风以止痉。用治风
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 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 用,如玉真散。
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 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
22
桂枝 《名医别录》
3.痰饮、蓄水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 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 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 寒者,均宜使用。(与麻黄鉴别)
解表药及解表方课件
之称。
l 温肺散寒,化痰饮 用于肺寒咳嗽痰多, 配干姜、半夏。
2024/5/4
12
8 辛夷 辛、温。入肺、胃经。
l 祛风散寒,善通鼻窍 治鼻病之要药。 用于治疗感冒鼻塞,脑颡鼻脓,浊 涕下流。如辛夷散(辛夷、酒知母、 沙参、木香、郁金、明矾)
2024/5/4
13
8
辛 夷
2024/5/4
14
9 苍耳子
天南星、全蝎等。
2024/5/4
23
6 牛蒡子 辛、苦、寒。入肺、胃经。
睛 感 清 桑 葛 l 疏散风热
生冒利叶根 云、咽、、 翳咽喉菊薄
l
解毒消肿 治疮黄肿毒。
等喉的花荷 。肿作均、
l
清肺利咽 治咽喉肿痛。
痛用有蝉
、,疏蜕
目主散、
赤治风牛
肿风热蒡
痛 热 、 子 2024/5/4
24
l l
7 桑叶 苦、甘、寒。入肺、肝经。
荆 防 败 毒
风寒挟湿之表证。发热无 汗,恶寒,皮紧肉硬,肢 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
散 脉浮。
2024/5/4
30
荆芥
辛温解表
防风
发散风寒
2
羌活
祛风湿
解表祛邪
荆 独活
止痹痛
防 川芎
活血行气,散风止痛
败 毒
柴胡 茯苓
散 枳壳
前胡
桔梗
解表退热 渗湿利水
宽中理气
宣降肺气 止咳化痰
嗽肉热风 发
,硬无寒 汗
l 宣肺平喘 风寒或风热咳 喘,配石膏、杏仁、甘草。
l 利水消肿 水肿实证兼有 表证者,配生姜、白术
2024/5/4
6
2 桂枝 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辛温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别名】龙沙,狗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感冒风寒,恶寒无汗,咳嗽气喘,水肿。
【成份】含麻黄碱、麻黄定碱、挥发性碱、苄基甲胺等。
【药理】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抑制流感病毒,增加冠脉血流量,升高血压等作用。
【配伍注意】恶辛荑、石韦;厚朴、白蔹为使。
解表宜生用,,矿止咳平喘宜炙用,体虚多汗者忌用。
中毒量45—50克。
解救法:用绿豆25克,甘草50克,水煎服。
【配伍应用】1.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气喘等症。
常与桂枝、甘草、杏仁等药物配伍。
2.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症,属风袭肺者与杏仁、甘草同用;属风寒表证兼有痰饮清稀阻肺者当与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等药配伍;属肺有郁热者宜用少量本品配大量生石膏及杏仁、甘草等药合用。
3.治风疹瘙痒,多与蝉蜕、薄荷药物配伍。
4.治水肿兼有表证,属热证者当配伍生石膏;属寒证者宜与附子等药同用。
【古籍方例】方名:麻黄汤(《伤寒论》)组方: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
配伍特点:麻黄与桂枝共伍有扩张血管,使血行旺盛,促进发汗等作用。
配杏仁有喘之功,甘草既可协同止喘,又能调和诸药。
紫苏【别名】赤苏,苏叶。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肺,脾经。
[功效] 发表散寒解气宽胸,解鱼蟹毒。
【主治】心腹胀满,霍乱转筋,风湿脚气,伤寒气喘,乳痈肿痛,慢性气管炎,寻常疣等.【成份】含挥发油、紫苏醛、薄荷脑、香薷酮、芳樟醇等。
【药理】有缓解支气管痉挛,促进胃肠蠕动,升高血糖,抑制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作用。
[使用注意]气虚久咳,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不宜用。
【配伍应用】1.治老年食少痰多、咳嗽喘逆,常与莱菔子、白芥子等药配伍。
2.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咳嗽,多与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等药同用。
3.治风寒表证兼气滞者,每与香附、陈皮等药合用。
解表药辛温解表
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 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 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精选课件
9
麻 黄 《本经》
[来源]为麻黄科 (Ephedraceae)植物中麻黄
精选课件
32
荆芥 《本经》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 痒,宣散疹毒。
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 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 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精选课件
33
荆芥 《本经》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
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 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 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功效】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精选课件
30
【适应证】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
精选课件
31
荆芥 《本经》
1.外感表证。 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
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 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精选课件
23
桂枝 《名医别录》
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 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
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
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
常用中成药-PPT课件
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火毒内盛证
用法用量:口服,大片一次2片,小片一次3 片,2~3次/日
使用注意:1、新生儿,孕妇忌用。
2、不宜与四环素、磷酸盐及硫
酸盐类药物同用。
1、药理实验表明本品的主要有抗炎、镇痛、抑 菌、退热、抗惊厥等作用。
2、牛黄解毒片(丸)的不良反应:过敏休克、中 毒、肝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4g
功能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
风热感冒(重证) ==发热头痛,咳 嗽口干,咽喉疼痛
组方分析
君: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臣: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
喉 荆芥、淡豆豉——辛温开腠散邪 佐:桔梗——宣肺利咽止咳 竹叶——清热生津 佐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小青龙合剂
【处方】麻黄125g、桂枝125g、白芍125g、 干姜125g、细辛62g、五味子125g
甘草125g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 微辛。
【剂型规格】合剂 100ml /瓶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ຫໍສະໝຸດ 外感风寒表实证————内有寒饮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挥发油
羌、细、防、芎→蒸馏法
↓
蒸馏水液
合并滤液
药渣与芩,地,草→水煎→煎液滤过→滤液
↓
乙醇沉淀
↓
取上清液与漉液合并
↓
浓缩至清膏←回收乙醇
取清膏1份,蔗糖粉2.5份,糊精1.5份, →制成颗粒→干燥→喷入上述羌活
辛温解表药.
5、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辛温又解表,麻桂紫姜藁,荆防羌活细,芷薷苍夷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配桂枝,治疗表实无汗;配杏仁治风寒束肺,肺逆咳喘;配石膏,治肺热咳喘。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忌服。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有汗无汗皆可,另主治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胸痹、脾胃虚寒)、痰饮证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特点:治疗脾胃气滞和气滞胎动,叶善发表散寒,梗善理气宽中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解表散风通用药,风寒风热皆可。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风湿及寒热皆可破伤风和小儿惊风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藁本:发汗解表,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颠顶头痛及风湿痹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治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最宜少阴头痛、鼻渊和牙痛。
可治阳虚外感。
寒饮伏肺之要药(配干姜和五味子)小青龙。
1—3克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善除手足阳明之邪,可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素称:夏月麻黄。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为外感鼻塞头痛之佳品,又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另治湿痹痛和疹痒。
疥癣。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所常用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6.辛凉解表药薄蝉桑菊葛柴升,牛蒡豉浮贼蔓荆。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善散上焦风热。
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可治痄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配胖大海,善治风热肺热之咽痛音哑,另治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配菊花,治肝阳眩晕及肝肾阴亏目暗不明;配黑芝麻,治肝肾阴虚视物昏花兼肠燥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所致的腹痛吐泻。
苏叶:长于解表 苏梗;长于理气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4
荆芥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肝经。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5
荆芥
古人谓本品“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对 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都可用。
(1)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等忌 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都可用 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喘咳证及风 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 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 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 寒凝血滞诸证、蓄水证等证。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7
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心、肾 经。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8
细辛
1.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本品辛散温 通,气味芳香,性善走窜,散寒力强,能外 散表寒,内除里寒,并有良好的通窍止痛作 用。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 表寒证、 (2)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寒证 (3)血虚经脉有寒证。如当归四逆汤。 都可用。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1
紫苏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脾经。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2
紫苏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功较和缓,兼 可宣肺止咳。
(1)外感风寒轻证。 (2)外感风寒咳嗽。如杏苏散。
(3)外感风寒兼有脾胃气滞者。如
藿香正气散(液),香苏散。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3
2.行气宽中:并有和胃止呕、理气安胎之功。 (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湿滞吐泻。如藿香 正气散(液)。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 (3)脾胃气滞之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返回
6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7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温,以发散风寒 为主要功效,又称发散风寒药。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重, 发热轻、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痛、口不 渴、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部分药物兼有宣肺平喘、利水、胜湿
止痛等作用,可用于咳喘、水肿、风疹瘙
本品还可用于风湿痹痛、阴证疮疡等。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1
麻黄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长于发 汗解表,蜜炙用长于止咳平喘。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凡自汗、盗 汗及虚喘、失眠及原发性高血压者均当慎 用。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2
桂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 归心、肺、 膀胱经。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第一章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
学习内容
概述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练习与思考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
概述
(一)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二)病因
表邪:主要指六淫邪气,以风邪、 寒邪、热邪为多见。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3
概述
(三)性能特点 味辛,性温或凉,归肺和膀胱经,
药性升浮。 (四)主治证及药物分类
表证:风寒表证——辛温解表药 风热表证——辛凉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4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利水、平喘、 胜湿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可用 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麻疹、风 疹、疮疡初起等证。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5
概述
(五)使用注意 1、发汗不宜太过。 2、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 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13
桂枝
1.发汗解肌(表):本品辛散甘缓温通,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表实证、表 虚证都可以用。
2.温通经脉:本品性温,有温通血脉、散寒 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诸证。
(1)风湿痹痛。 (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胸痹证。 (4)脘腹冷痛。
(5)癥瘕。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炒炭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8
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 温。归膀胱、 肝、肺、脾 经。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9
防风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质柔润, 古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 风邪”。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都可用。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痒及风湿痹证等兼有表证者。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8
麻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 温。归肺、 膀胱经。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9
麻黄
1.发汗解表:本品辛开苦降温通,善于开 宣肺气,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 实证(无汗、脉浮紧)。发汗力强,为辛 温解表之峻品。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0
2.宣肺平喘: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喘实证, 寒热均可。 3.利水消肿:本品为宣肺利尿的要药, 用于风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6
2.透疹止痒:并有消疮之功。 (1)麻疹不透。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如败毒散、
银翘败毒散。
3.止血(炒炭)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 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7
荆芥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解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
14
3.通阳化气:本品能温通阳气,助水湿的运化。 (1)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 (2)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 (3)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如小建中汤。 (4)胸痹。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5
桂枝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19
(4)头痛、鼻渊、牙痛、风湿痹痛等证。 (5)中恶或痰厥所致的卒然神昏窍闭.如通关散。 2.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停肺之咳喘证。如小青 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20
细辛
【用法用量】有小毒,煎服,1~3g;散剂 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肺燥干 咳,肺热咳嗽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30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如蠲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