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热表证而兼热毒壅盛或温病初起——配伍金银花、连翘、 板蓝根、野菊花等疏表解毒。
4.风寒夹湿或痹证初起——配伍羌活、防风、独活等祛风湿 药。 5.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内外和邪——配伍半夏、细辛、干 姜等温肺化饮药。
歌诀:
诸药性能,解表优良。
疏解肌表,发汗力强。
恶寒、发热可解,头痛、身痛可康。
风寒宜用辛温,风热宜用辛凉。
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 梗塞等。实验证明:桂枝有强心、改善血行、 扩张血管、疏通传导组织等作用。 5、寒凝经闭腹痛 病因病理:寒凝血滞、经脉受阻、血行不畅。 桂枝入心经走血脉,温化寒凝,通经活血, 故可用以寒凝经闭腹痛。临床上常配合当归、 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错 后或经闭,或行经腹痛。方如温经汤。 桂枝亦属一味调经药,可用以宫冷不孕,常 与吴茱萸、川芎、生姜同用。
2、咳嗽气喘(属实证) 病因病理:风寒外束,肺气壅遏。 麻黄外能发散风寒以解表,内能开宣肺气以平 喘,故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外感咳喘 (实喘)。 如表证已解,仍有咳喘者,麻黄可改为炙麻黄。 外感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宣肺 平喘作用,如三拗汤。 寒饮内停——常与干姜、细辛、半夏配伍以达 温肺散寒作用,如小青龙汤。 肺热咳喘——常与杏仁、石膏配伍,取其清宣 肺热而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汗多者慎用,体弱者减量。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定义: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用于 风寒表证的药物。 性能特点: 性味: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 功效: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 脉浮紧。 重点药物: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白芷。 熟悉药物:荆芥、香薷、生姜、羌活、藁本、细辛、 辛夷等
用法: 生用:辛散作用强——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证、风水浮肿。 蜜炙:缓其开泄之性,辛散作用减弱,有润肺 作用——宣肺平喘,用以肺气壅塞,咳嗽,气 喘。 捣绒:发汗力较生用麻黄次之(防发汗太过可 用此)。 处方用名: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肺、膀胱。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3、风水水肿(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病因病理: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水相搏。 麻黄上开肺气、下输膀胱、发散风寒、利水 消肿。用于急性水肿,兼有表证或上半身水 肿明显或头面、四肢水肿等(包括急性肾 炎)。 本品既能发汗以散风寒,又能温膀胱而利水, 临床常用越婢加术汤治疗。 此外,还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炎、关节 痛)、阴疽、痰核等。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至肩臂、 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3、痰饮证、蓄水证 见:痰饮内停、目眩心悸、胸脘痞满、气短而 促。 桂枝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常 与白术、茯苓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 如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 4、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动悸、脉结代 桂枝能温通胸中阳气(温心阳、通心脉、止悸 动
4、素体阳虚、阴虚、自汗、盗汗、吐泻、失血、 久患疮疡、淋证慎用;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者,禁 用解表药。 5、解表药具辛散之性(味辛、芳香),不宜久煎, 以免损失药效。
6、汤药宜热服,盖被以助发汗。
7、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的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 解表药,根据兼证和体质选用适宜药配伍。
六、解表药的分类
四、适应范围:
1、外感表证(感受风寒或风热)。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 2、水肿初起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当发汗者。 3、疮疹初期兼有表证,以及其它疾病兼有表证需要 发汗者。
4、麻疹未透或需要透发汗出者。
5、外感兼有咳喘者
6、外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剧烈者或风湿痹痛。
五、注意事项
第一章 解表药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注意 事项、配伍应用
2.掌握解表药的分类,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 的性能特点。 3.掌握重点药物的功效、应用及功效相似药物的 异同点。 4.明确散风寒、散风热、透疹、通鼻窍、宣肺等 概念。
第八章 解表药
概述 一、何谓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解表药为什么能解表?
1、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 辛温——发散风寒——用以风寒表证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脉浮紧。(冬秋多 用)
2、辛凉解表药(又称疏散风热药)
辛凉——疏散风热——用以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数(春夏季多用)
七.配伍应用
1.阴虚血虚而兼有表证者——配伍玉竹、麦冬、熟地黄等滋 阴养血药。 2.阳虚、气虚而兼表证者——配伍附子、人参、黄芪助阳益 气解表。 3.风寒感冒而兼气郁不舒者——配伍木香、陈皮理气解表。
附方:紫苏10g,半夏10g,生姜10g。水煎 服,治妊娠恶阻,呕吐不食。 3、用于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可用于本品大量单用,或配生姜、大蒜煎服。 以苏叶为好,如民间验方:苏叶水煎服,解 鱼蟹毒。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小验方:黄连2g,苏叶3g,开水泡当茶饮, 治妊娠呕吐,心烦不安。
按语: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因其辛温宣散,轻扬升发,善开宣肺气、疏 腠理、透毛窍以发汗解表;宣肺气主肃降而 止咳平喘,调水道,温膀胱而利水消肿。故 可治风寒表实无汗症;咳嗽气喘、水肿而有 表证者。
桂枝
肉 桂
药材桂枝
桂枝《别录》 要点:发汗力较麻黄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 命名:药用肉桂树的嫩枝,故名。 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 采集炮制:春季剪下嫩枝,用水稍浸泡,闷至透,凉 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用法: 生用——发汗解表 炒用——温经通阳 蜜炙——温中补虚(胃虚寒痛,常与芍药、甘草、饴 糖同用)。 处方用名:桂枝、嫩桂枝、炒桂枝。
麻黄《本经》
草麻黄
药材麻黄 (草麻黄)
药材麻黄 (中麻黄)
药材麻黄 (木贼麻黄)
麻黄《本经》 要点:发汗力强,素有“发汗第一药”之称。 命名:以色味命名,麻言其味,黄言其色, 本品味麻色黄,故名。 别名:麻黄草、龙沙、卑相、卑盐。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中麻 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茎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 地。 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之间采收, 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
分析: 味辛发散 入肺经走肌表-散肌表风寒—发表散寒 性温胜寒 香温化湿 入脾经走中焦—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味辛行气 李时珍曰:“脾爱暖而喜香温也。”紫苏香温 正为脾之所喜。 应用: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不舒 病因病理:风寒犯肺、肺气不宣。
紫苏辛温,芳香入肺、脾两经,外散风寒以治 风寒感冒,又能理气宽中,化湿醒脾。外寒去 表证解,内湿除则胸闷止。故适用于风寒表证 兼气滞,见胸闷不食,恶心呕吐等或咳嗽痰多, 紫苏为首选药。方如香苏散,杏苏散 香附10g、紫苏10g、陈皮6g、甘草3g 水煎服,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胸满。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及妊娠呕吐 病因病理: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运化失职, 浊气不降,胃气上逆。
分析: 味辛发散 发散风寒 入
肺(肺主皮毛)
性温胜寒 膀胱(太阳经主表) 故可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 辛散苦泄 散肺寒 入肺经 肺寒去,肺气宣 温通宣畅 降肺气 喘自平—宣肺平喘 入膀胱经—则温化膀胱助气化 辛温 利水消肿 入肺经—上开肺气通调水道
应用: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 浮紧等表实证。 病因病理:风寒外袭、腠理闭塞。 麻黄开腠理,散风寒,发汗而解表,为辛温 解表峻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3g 水煎服,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头痛身痛, 咳喘等。
紫苏芳香化湿,味辛行气,为醒脾宽中、行气 止呕良药。寒湿祛则脾阳振,气机畅则呕满除。 常与藿香、陈皮、半夏等配伍。 偏寒者——配藿香、砂仁 偏热者——配黄连、竹茹 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 胸闷呕吐,胎动不安 紫苏有行气安胎的作用。妊娠恶阻或中焦气滞, 导致呕恶不食,影响胎气不安。紫苏辛温芳香 能疏气滞、止呕吐而进食,胎元得养而自安。 常配伍砂仁、木香、陈皮等理气安胎药,以和 中止呕安胎。。
鉴别比较: 麻黄 辛温发汗解表,常相须为治风寒表证。 桂枝 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 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发汗力弱, 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 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
紫苏《别录》
紫 苏
药材紫苏叶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 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物成分:含挥发油、鞣质、粘液质及树脂。 药理研究: 1、能刺激汗腺,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散 热和发汗。 2、有强心、镇痉、镇痛之效。 3、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皮肤 真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有健胃,缓解胃肠痉挛及利尿作用。
按语: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 桂枝的发汗作用较麻黄为弱。麻黄是宣发 卫气、开腠发汗而散寒邪;桂枝是透达营 气而散风邪,故治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 汗均可应用。桂枝能助阳化气以行水而治 痰饮证、蓄水证;能温胸阳、暖营血、化 寒凝而治寒凝经闭,少腹作痛及胸痹、胸 痛等症。
1、因时治宜 温暖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小。(春夏气候温暖, 肌腠松弛,易出汗) 寒冷季节,不易出汗,用量可稍大。(冬秋气候寒 冷,肌腠致密,不易出汗) 2、因人治宜 凡老、弱、婴、幼、孕妇或产妇、气虚者,用量宜 轻,必要时配合其它滋阴、助阳、益气药。 3、不宜过量,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 液。
解表药多具辛味,且入肺与膀胱经。辛味主散、 轻扬升浮,发散外邪。
肺(主皮毛) 解表药味辛主散 入 偏行肌表 膀胱(太阳经主表) 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达到治愈表证。
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服药,促使病人发汗 或微发汗,而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 三、功效:发散表邪为主(风寒、风热)
兼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缓和疼痛(止痛)透疹、 消疮等作用。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 入药。 单用其叶名苏叶,质轻性浮,偏于发汗解表 单用其梗名苏梗,走里行气,偏于行气宽中, 和胃止呕 单用其子名苏子,质重下气,功能降气化痰定 喘。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集炮制:夏秋季采收(7-9月)干燥,切段。 性味:辛温(芳香)。 归经:肺、脾。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紫苏《别录》 要点: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 其发汗力较缓和,故常用于风寒表证,病情较 轻及老人、小儿、体弱不任峻汗之病人。外感 风寒,内有气滞者适宜。 命名:根据功能和颜色命名。紫言其色,苏言 其功,故名。 古时把“苏”写成“蘇”——有舒畅、疏散之 意。本品疏畅气机、发汗解表,故言“苏”, 又因色紫而名紫苏。 别名:赤苏、桂荏、苏叶。
性味:辛甘温 归经:心、肺、膀胱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分析: 辛主散 肺 入 走肌表,发汗解表 温胜寒 膀胱 甘主补 入心经走血脉而温通经脉 甘温助阳 温能通 入膀胱而助阳化气以行水Baidu Nhomakorabea故达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用于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或无汗均可应 用)。 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增强发汗之力。 方如麻黄汤。 治风寒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 汗解肌。方如桂枝汤。 2、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 病因病理:风寒袭表、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 通则痛”。 桂枝辛散温通,能散风寒、通经脉,其痛自止。故可 用于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
现代医学: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初期肺炎、 风疹、急性肾炎、小儿百日咳等均可采用本品。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 汗及虚喘均当忌用。 药物成分: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 等。 药理实验: 1、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2、麻黄碱、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 用而平喘,作用缓和而持久。 3、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