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

合集下载

案例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案例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日本丰田汽车击败美国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日本汽车奇迹”的产生;市场营销发挥着显着的作用:首先;日本政府通过行销分析评估和选择具有前景的目标产业——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较高的资本盈利率或国际贸易利益的产业;并予以特别扶持;其次;对这些目标产业中的某些公司采取适当的行销观念;设计有效赢得市场的行销策略..为保护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其免于外部竞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保护政策:1进口关税..对进口轿车课以40%以上的进口关税;商用汽车及汽车配件的关税为30%;这一政策一直实施到1968年..2外汇管制..3货物税..4外贸管制..外资加入日本企业的比例;就公司本身而言;不能超过7%;就整个行业而言;不能超过20%..同时;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鼓励汽车外销的政策:优惠政策与奖励、直接援助、支持性措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后;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一、失败的开端1955年;日本第一次从20000辆年产量的汽车中外销1250辆汽车到海外..到了1980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王国;每年生产110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占世界总产量的31%;而其中的600万辆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195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超过900万辆;到了1980年;经济衰退中的美国只生产了800万辆汽车;比它的最高产量少600万辆..丰田第一批出口到美国的试销车迎来的是一场惨败..首批进入美国市场的是“丰田培特”;该汽车本身有着许多极为明显的缺陷:发动机声音大;内饰十分粗糙;车灯太暗;未达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准..1957年;“丰田培特”开始正式外销时;它的大部分缺点已经得到纠正;但2300美元的价格却完全无法同德国大众公司的1600美元的甲壳虫汽车竞争..第一年仅销了可怜的288辆..稍后;丰田公司将它重新命名为“丰田皇冠”牌;到了1959年;销售情况才有所好转;而这种所谓的“好转”也非常有限;不过聊胜于无罢了..1960年;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厂商们推出了新型的小汽车;如“老鹰”、“神勇”、“科威尔”等;以同德国的甲壳虫车抗衡..本就不是他们对手的丰田车夹在中间大遭其殃;不得不向后退缩..当时;丰田公司驻美国办事处的人员从65名中削减了30名;办事处的工作似乎也只限于推销一种“陆地巡逻者”的小型汽车..丰田公司虽然在1964年推出了名叫“泰亚拉”的低档车;美国市场对此的反应却出奇的差..二、重新拟定行销策略“丰田培特”的失败将雄心勃勃的日本人赶回到会议室;丰田公司开始重新思考进入美国市场的对策..当时他们并没有提出一整套进入市场、夺取市场以及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系统化综合性行销策略..通过对美国市场的重新认识;丰田汽车再度制定了进入美国的营销策略..一阶段一:发现市场机会首先;丰田公司必须在搜寻美国市场机会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搜寻机会的关键是在市场细分与比较文化分析的基础上;以更多的精力进行情报的系统化搜集..丰田公司同时在两大领域进行大量的市场研究:就美国经销商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其中尚未被满足的部份进行系统分析;对美国市场上的其他外国汽车公司进行研究;找到它们的薄弱环节;并拟定出更为出色的销售与服务策略..丰田公司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这项研究工作..除了日本政府提供的信息外;它还通过综合商社、外国人士以及它自己的雇员进行情报搜集工作..丰田公司委托一家美国研究公司对西德大众汽车的车主进行调查;以了解消费者对大众车不满意的地方;丰田公司仔细研究了美国的风俗、习惯、时尚、路况以及消费者们越来越强烈的“追求舒适”的倾向..由此;丰田在美国市场发现了由于时代潮流变化导致的引进汽车生产滞后现象..这是一个机会而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商们还沉浸于自己的成就之中;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丰田公司发现美国人传统上将汽车与浪漫结合起来;并将它视做地位与个性的象征的趋势正在减弱..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变得较为实际;而汽车也逐渐从一种图腾恢复其交通工具的本来面目..美国人依然沉醉于美国轿车的宽敞、平稳与易于驾驶;但他们正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更为实际的焦点;寻找大量降低汽车支出——如购买成本、省油性能、耐久性以及维修方便的途径..丰田公司同样发现由于交通堵塞所引起的挫折感困扰着美国人;他们希望拥有比较容易停车而且能够灵活穿梭于道路之间的小型汽车..这一研究同样表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车之所以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所建立起来的优异服务中心..通过提供足以信赖的维修;大众汽车公司克服了美国顾客对于外国车售价昂贵、而且零配件经常短缺的恐惧..在归纳整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丰田精确地描绘出了人口统计与心理特性一致的目标市场..以精确的市场细分为基础;丰田汽车的工程师研制出了一项正确的产品——一辆俱有美国风味的小型汽车;易于驾驶而且成本低廉..这就是“可乐娜牌汽车”..上述整个过程可以笼统地称作“发现机会”;它包括市场分析和比较文化分析两部分..1、市场分析市场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尚未受到满足;或受服务程度不够的市场..研究人员必须对“窗口机会”——需要公司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坐失良机的暂时性市场——做出反应..在发现受忽略的产品与需求差距时;日本人也决不会放过任何竞争不激烈的市场机会..这一点与他们的策略哲学相一致..最初;日本人通过对竞争对手所忽略的“角落”进行渗透;避免正面冲突..直到他们有了足够的优势;或者他们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信心之后;他们才会发动正面攻击..2、比较文化分析在丰田公司的策略性规划中;“发现机会”这一阶段的第二个目标在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增强对消费者的认识;并找出公司与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日本人将“了解顾客”奉为自己行动的准则;竭力把握每一个使顾客满意的机会..日本人的所作所为正印证了行销学的根本原则:先指出顾客需要;再予以满足..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完全没有针对目标市场的意识;也缺乏与此适应的产品发展策略..美国人习惯于大批量生产的原则;竭力将零配件系统化、规格化;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独特性..二阶段二:进入市场日本人将情报搜集、发现机会、拟定策略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的程序并乐此不疲..日本的管理人员在规划与政策评估上所花费的精力是美国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不断为明天做准备的做法使丰田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当然;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商们未能及时反击也给他们帮了大忙..美国政府于1968年公布了汽车排放标准;引导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制造更富有效率的交通工具..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并非为了市场竞争;而是了为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才开始生产小汽车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当时对小型汽车还没有任何规划;它对于通用与福特发展小型车的努力感到困惑..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小型汽车进口数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外贸收支逆差深感忧虑;而克莱斯勒公司认为通用公司与福特公司的做法不过是在政府压力下的被动行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当时该公司负责财务的副总裁汤姆克勒就曾公然宣称:“盲目地发展爱国心而置成本因素于不顾的行为是愚蠢的”美国的汽车巨子们似乎完全没有考虑他们日益增加的库存量..克莱斯勒公司依然保持着汽车销售滑坡之前的乐观生产量;数额过大的库存资金使该公司在1969年损失了两个百分点的市场占有率..克莱斯勒公司以后的总裁约翰·李卡多当时还是负责生产的副总裁;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却仅以一句“我们就是这样规划的”将该公司96天的库存一笔带过..当时担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柯尔从汽车业对市场占有率逐渐后退的趋势中做出的结论却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积极主动的推销员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到了1971年;购买小型车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越来越多迁往郊区的家庭开始购买两部车;消费者对小型车的需求已经开始成为市场的主流..美国的汽车公司仍然没有对这些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它们一如既往地营造着庞大而昂贵的豪华汽车当时它们称这是“一般型”汽车..美国汽车界对消费者需求的漠视在消费者心中激起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大量的美国人开始求助于外国汽车公司;而对底特律不屑一顾..当时福特公司负责汽车规划和研究的产品开发部副总裁唐纳德·皮特森注意到:“人们认为我们常常是为改变而改变;也就是非功能性改变..消费者与我们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他们不再相信我们的广告了..这样做的结果;我们所受到的损失;远远大于我们从中获得的好处..”显然;底特律所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行动;而不仅仅是“积极推销”..另一方面;日本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拟定了重返美国市场的综合性行销策略..最初4年的经历已经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对行销策略的漠视态度;日本公司几乎所有规划都是针对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而日本国内汽车业的迅速发展;也使日本公司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1960年;日本国内市场上的汽车总量不过130万辆;到了1969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1510万辆..即使在1969年;日本的汽车总产量中也只有45%是轿车;而当时其他西方国家的比例早已超过了90%..进入70年代后;随着轿车需求的持续上升;日本国内的汽车市场更为活跃;这为日本公司的海外行销攻势提供了雄厚的特质基础..1965年似乎是日本小汽车重返美国市场的绝妙时机..随着消费者兴趣的改变;小型汽车的销售前景一片光明:而此时的美国汽车;依然热衷于生产他们所喜爱的大型豪华汽车..丰田公司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给美国汽车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它重返美国市场的行销策略;可以用产品、价格、场所、促销这四个方面——即“行销4P”予以描述..1、产品策略日本人的产品策略是建造更小、更好的美国式汽车;只有将产品美国化;才可能为广大美国消费者所接受..丰田公司的新产品“可乐娜”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杰作..它的马力、功率是其主要对手大众公司的甲壳虫车的两倍;而且具备了灵活、省油、驾驶方便等小型车的特点..它的外形优美;配备了美国人所喜欢的柔软坐垫、有色玻璃、滚白边的轮胎等;它是唯一完全自动化的进口汽车;几乎没有遗漏任何细节:车内装有扶手;可供手臂较长的人使用;车座也是可移动性的;通过对车座的调整;可以提供更为宽敞的空间..丰田对于汽车销售的一些软性因素如质量、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也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是进入市场之前或是进入市场之后;日本人都不会放弃持续的市场研究——他们以此解决困难;防患于未然..凭借这一整套产品策略;丰田的“可乐娜”很快就建立起了质量优良的信誉..1969年;每百辆“可乐娜”汽车售出以后;丰田公司所收到的抱怨数是4.5件;到了1973年;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每百辆车1.3件..丰田车进入美国市场时;他们所采取的是渗透定价的策略..随着“可乐娜”在美国逐渐站稳脚跟;日本人公司又以边际定价法迅速将价格沿经验曲线下移..“可乐娜”进入美国市场时;它的定价不到2000美元;而丰田公司随后引入美国的“可乐拉”牌汽车的定价则降低到1800美元..这种攻击性的定价方式再加上低廉的维修成本;使丰田公司迅速赢得了质量优良;经济实惠的形象..显然..丰田公司是以低价格为法宝;同大众展开正面决斗..3、销售场所丰田公司根据市场研究和详细的竞争分析精心选择销售地点..它和日产公司不约而同地将它们的销售与完善的服务及零配件供应能力结合起来..“可乐娜”于1965年在美国市场正式推出之时;丰田在美国已经拥有了384家经销商以及价值3000万美元的零件库存;它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在进行任何行销攻势之前;丰田公司一定会在营业地区建立服务中心;以保障给行销以强有力的支援..丰田公司最初在美国选定的突破口是靠近太平洋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和波特兰四个城市..一旦在美国建立起桥头堡;它就立刻以此展开辐射式的扩散..这种做法能够集中销售火力;对行销活动予以充分的监督;同时;这种稳扎稳打的做法能够在进军下一地点之前对本地区进行彻底的扫荡;从而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此外;对销售场所的精心选择也有利于迅速找到自己的缺点;并立刻予以更正..丰田公司招募经销商的做法也同样具有自己的特色..它所选择的对象一般都是历史悠久;声誉卓着而且兼卖其他进口车的老经销商;这些人对进口汽车有丰富的经验;与偏爱进口车的消费者关系也比较密切..然而;到了1967年;还是有43.9%的经销商放弃了其他品牌;专门经销丰田公司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也只有大众公司可堪比美..同时;为了加强销售的针对性;丰田公司同时聘请了许多美国的行销专家帮助它设计销售策略;这一策略使他们大获裨益..丰田公司在美国市场最初的努力;还包括它针对目标市场的大量广告..在1965年所做的第一批广告;主要以电视广告为主体;配合报纸、杂志等形成一轮广告攻势..外国公司在美国做电视广告;以丰田为开端;因此;丰田在小型车以及进口产品的宣传上得分不少..电视广告的费用即使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由丰田公司与经销商共同承担;公司管理层非常注意广告的信誉;从不让广告所作的许诺成为空头支票;这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地位..此外;广告播出的时间也经过精心安排;并且与经销商充分交换意见;以确保此时市场上有足够的汽车及零配件供应..这些措施在克服美国顾客购买外国车所产生的失落感上尤其有效..有时候;为了渗透一个新市场;必须将公司有限的资源与行销策略更完美地结合地起来;市场竞争强烈时尤其如此..丰田公司在这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才能..它擅于将自己一贯的策略与机会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会都满足了日本渴望尽量利用劳动力等国内资源的固有战略..在拟定渗透策略的时候;日本公司奉行长期投资的原则..“丰田培特”的惨败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日本政府与丰田公司以大量的长期投资来支持他们的努力;并细心地以平衡的行销手法;包括产品、价格、场所、促销这“行销4P”将这种努力导向市场;以接近他们所深信不疑的千载良机..三阶段三:市场夺取策略一旦日本人在美国市场取得了立足点;他们便开始以攻击性的策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在此;我们依然从产品、价格、场所以及促销这四个角度;来分析日本人的市场夺取策略..1、产品策略丰田所采取的市场夺取策略;可以从它不断修改汽车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点略窥一二..丰田的“可乐娜”系列在1970年和1974年两次加大车身;车型也有了重大改变:轮距加宽了;稳定性也有了提高..这些努力的目的;就在于满足西方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随着日本人对美国市场熟悉程度的提高;他们将许多美国汽车业的选择性配件转化成了标准配件;大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在美国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对丰田公司而言;这种持续性的改变必须建立在生产效率提高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他们以不断投资扩大厂房、设备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日本人采用了自动化生产和一种简单而健全的工业工程方法来达到目的..美国人习惯于认为“质量”的涵义是符合规格要求..相反;日本人则以“适合消费者使用的程度”作为他们的质量定义..技术创新不是目的;而只不过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努力使产品的质量获得改良的手段..日本人极端重视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将它归纳成较多的产品特性选择模式..日本人所提供的产品花样并不多;甚至连颜色和产品配件的选择余地都不大;但日本人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整体的选择机会;消费者能够从不同型号的日本汽车中满足自己的兴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对生产线的干扰最低;而且能够使一般零件实行标准化;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丰田公司追求产品质量的压力还来自于本国的竞争者..要知道;日产公司的设计人员中竟然包括了着名的战斗机设计师中村乐一;他以过去设计飞机的经验;为日产公司设计安全可靠的门、闸以及良好的噪音控制设备等;仅此一点;不难想象丰田公司设计人员所抱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丰田公司与日产公司同样以改良产品质量的干劲进行工艺过程的质量监督..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法..“零缺点”要求人们不断找出不尽人意的地方及其原因;直到整个工艺过程没有错误发生为止..“质量管理体系”则提供了上下沟通的渠道以及一种共同的语言;使员工与管理阶层能够群策群力;为产品及工艺过程的改良提出创新的建议..质量管理人员要求每个员工在工作开始之前;都要检验上一工序工人的工作..为此;他们必须进行交叉训练;以学习从事好几项工作..这一套层层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使生产线末端的质量监督员在汽车制成品中所发现的缺点远远低于1%的比率..对质量及效率的追求;还被扩散到了丰田公司以后的其他厂家..日本的汽车公司从各个不同的公司取得零件..在同一公司中;对产品再加工程度不高;垂直整合程度相当..日本公司以高度的相互信任与尊敬;培养出了自己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日本;一个供应商的绝大部分产品都由单一的母工厂收购..一般说来;母工厂在供应商那里握有相当程度的股权和指挥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母工厂与供应厂商之间还通过联合训练计划分享技术创新成果..而这一切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效率..例如:朝日锻铁厂为三菱公司制造锻铁和铸铝;并且承担部分零配件的制造工作以及将轮胎安排在铝圈上..该厂执行这些作业所需的费用较三菱本身自行作业的成本还低..至于双方的合作关系;该厂负责人这样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是铸造方面的专家;三菱公司的工程师每周都到我们厂里来指导我们改善厂房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日本的汽车工厂和供应商一般都在同一工业区域里;这一方面降低了运输成本;使运输中的损耗达到最低;又大大减小了工厂所需库存量..日本的供应商因此得以采用根据订单定产量的看板作业方法;许多零部件都是等到下一工序需要前几小时才上生产线的..存货减少使以前隐藏着的人员闲置、资源配置欠佳、设备闲置等情况暴露出来;并得到了相应的改进..积极追求生产效率的思想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功..1958年;丰田公司每人每年不过生产⒈5部汽车;到了1965年就变成了23部;1969年则创造了39部的成绩..当然;日本人的计算方法与美国不同..他们剔除了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下的员工;所得的数据未免有些夸大;即使这样;日本人依然能以此感到骄傲;要知道;同一时期内;通用汽车公司每人每年的生产数量不过是从8.9部上升到11.4部..2、定价策略为了吸引新的顾客;快速沿经验曲线向下移动;丰田与其他日本汽车公司竭力压低价格;以此与其他竞争者拉开距率..由于这种策略成功地招徕了大批顾客;使汽车销售单位成本下降;日本人便可以进一步压低价格;从而使他们的定价策略中包含了“雪球效率”雪球越滚越大..10余年间;丰田“可乐娜”标准型汽车价格降低了20%..到了1968年;日本竞争者彼此之间的技术相差无几;决定胜负的关键就在于不惜血本的价格战..日本公司似乎乐此而不疲..最后;还是丰田公司总裁神谷正太郎出面牵头达成了价格上的妥协;这种情况在西方还从未出现过..尽管如此;日本车的价格依然远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美国的“本治”车和“维加”车就分别比日本车贵了100到400美元..稍后;我们将看到;由于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车的价格优势打了不少折扣..3、销售场所在行销过程中;供货与服务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丰田在扩展它的服务和经销商方面成效卓着..它的经销商在它推出“可乐娜”的1965年不过384家;到了1976年就变成了1000多家..同一时期里;美国汽车公司的经销商人数虽然还在日本之上;其绝对数字减少了5000多家..同为日本公司的丰田和日产;尽管它们都在努力扩大经销商的数量;它们所采取的手段却很不一样..在美国的十一家日本汽车公司就有十一种经销的做法..这一点;似乎同美国人心目中的“日本公司”形象略有冲突..丰田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桥头堡出发;向东拓展其领地..它聘请了许多“富裕而有权势”的人担任它的经销商..并由他们在美国内地招募的第二级的经销商..这些人物中最着名的是曾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爱德默布朗;以及前汉特食品公司总裁费雷里克威斯曼..日产公司则采取了比丰田大胆得多的做法..它一口气建立了8家区域性的办事处;企图以此为框架;建立起笼罩全美的行销网..然而;这一大胆的行动并没有达到公司领导人“超越丰田”的初衷;日产的精力和资金过于分散了;远没有丰田“立足旧市场;开拓新市场”的策略来得扎实有效..经销商数量的增加;掩盖了丰田建立庞大经销力量的苦心..丰田精心挑选并不断提高经销商的素质;使之在整体上有了彻底的改善..丰田为了增强经销。

世界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本土化 案例分析

世界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本土化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世界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本土化美国消费者喜欢轻型的小卡车。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上次严重的衰退袭击美国市场时,轻型卡车的销售竞能在减速的经济中脱颖而出,仍以每年12%的惊人速率增长。

丰田公司Land cruiser和Four Runner型号的车销得也不错,显然丰田不会不吸取这一经验。

但是在丰田提供的产品中还存在一个大缺陷,它销售的小卡车车身较小,与深受美国消费者喜爱的通用与福特公司提供的坚固耐用的小卡车竞争,尚存差距。

丰田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次尝试是于1992年11月在美国推出一种载重的卡车T100。

可是这种小卡车尽管外表看上去挺牢固,其动力却不足。

美国人热中于V型8缸引擎的强力卡车,它能轻易地拖动重型的物件,但是T100却仅为V型6缸引擎。

再说,在试验中它还不如其他较小的6缸小卡车,其前景并不乐观。

T100推出后不久,丰田就很清楚T100在帮助公司夺取美国小卡车市场份额上并无起色.至1993年2月1日,丰田仅售出2 500 辆T100小卡车,离原先年销5万辆的目标差了一大截。

丰田在2000年中期用一种更为美国化的产品丰田Tundra取代了T100。

丰田Tundra不仅外型像载重小卡车,而且具有的动力也一如v型8缸引擎车。

这反映出丰田公司加强了对美国市场的调适,并希望能在美国市场一年销售约10万辆Tundra。

但是公司也意识到要把Tundra销往美国之外的机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因为它太美国化了。

不仅丰田公司吸取了这个教训,日本的另一家公司用户于2001年所作的决定在一年前也令人匪夷所思一一让美国的工程和计划人员全权负责绝大多数在北美出售的汽车。

除此之外,用户还召集美国儿童参加重点群体会议,请他们为用户准备于2003年推出的一组小型货车就茶杯托架、货箱和一些新特色出主意。

据用户的发言人说,公司采取这一办法是因为“长期来我们一直试图在日本设计汽车,然后将产品硬塞给美国消费者,其效果并不理想”。

丰田汽车公司进军美国市场的分析报告

丰田汽车公司进军美国市场的分析报告

丰田汽车公司进军美国市场的分析报告丰田汽车公司是一家日本的跨国汽车制造商,成立于1937年,总部位于日本丰田市。

丰田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其中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非常大。

随着美国汽车市场的日益竞争,丰田汽车公司已经采取了许多战略来保持其在美国的市场地位,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本文将对丰田汽车公司进军美国市场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国市场趋势在美国汽车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购买汽车。

根据一项调查,大多数美国消费者表示汽车在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其中有78%的人表示他们每天都需要驾车。

考虑到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汽车市场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尽管美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丰田汽车公司一直保持并扩大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根据2017年丰田汽车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额达252.2亿美元。

丰田汽车公司是美国汽车市场份额第三大的汽车制造商,仅次于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

1、不断推出新款车型。

丰田汽车公司不断推出新款车型,以进一步满足美国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该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丰田普锐斯和卡罗拉等车型备受消费者青睐。

2、重视环保。

在美国市场中,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汽车的环保性能。

为此,丰田汽车公司一直致力于开发和生产环保汽车,例如普锐斯等混合动力汽车。

3、搭建完善的销售网络。

丰田汽车公司确立了一个完善的销售网络,包括经销商网络和线上销售,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

四、发展机遇和挑战1、机遇:美国将继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丰田汽车公司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竞争加剧,但由于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的优势,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2、挑战:美国汽车市场潜在的贸易壁垒措施以及美国的严格的环保法规都可能对丰田汽车公司的进一步扩张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新兴科技的出现可能会改变消费者的需求,丰田汽车公司需要跟上潮流,并提供更先进和创新的汽车产品。

五、结论在美国市场,丰田汽车公司已经证明了它是一个可靠的品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第一部分案例原文:日本汽车工业早在第二次大战前已经建立,但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落后,发展缓慢;战后,由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上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市场上尚无立足地的日本在80年代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700万辆小轿车的国家,1981年,日本出口小轿车是德、法、美三国轿车出口之和;以丰田公司为例,1965年丰田共向美国出田轿车288辆;十年后,超过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大众公司、居美国小轿车进口商的首位;80年代初,年产超过300万辆,一跃战为世界第二位的汽车制造商;1985年,它在美国市场销量,占美国轿车市场的20%;在传统的“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观念的影响下,丰田公司向美国出口的第一辆轿车简上就是一场灾难,这辆取名“丰田宝贝儿”的汽车方盒子式的陈旧外型,发动机开起来像载重汽车一样响,内部装饰既粗糙又不舒服,灯光暗得难以通过加利福尼州的行车标准,缺陷严重自然无人问津;“丰田宝贝儿”的流产迫使公司的决策者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进入美国市场的策略;首先,丰田公司利用政府、商业企业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搜集信息,了解美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要,发现未满足或满足不充分的需求;他们发现美国人把汽车作为地位或性别象征的传统观念正在削弱,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重视其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便利性,如长途驾驶要求座位舒适和较大的腿部活动空间,易于操控,行车平稳;较低的购置费用、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交通日趋拥挤,要求停靠方便,转弯灵活的小车型;其次,丰田公司研究竞争对手产品的不足和缺陷,丰田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底特律汽车制造商骄傲自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甚至面对竞争者的挑战、政府的警告信号、消费者拒绝购买和库存量的直线上升的时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丰田公司精确地勾划出了一个按人口统计和心理因素划分的目标市场,设计出满足美国顾客需求的美式日制小汽车;花冠corona以其外型小巧、购买经济、舒适平稳、维修方便的优势敲开了美国市场大门;案例分析:20多年前,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拓美国市场时,首次推向美国市场的“丰田宝贝”仅售出228辆,出师不利,增加了丰田汽车以后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丰田汽车公司面临的营销环境变化及其动向是:1美国几家汽车公司名声显赫,实力雄厚,在技术、资金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2美国汽车公司的经营思想是:汽车应该是豪华的;它们忙于比豪华,因而其汽车体积大,耗油多;3日美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摩擦,使美国消费者对日本产品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排斥和敌意;4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他们将汽车作为地位、身份象征的传统观念逐渐减弱,开始转向实用化;他们喜欢腿部空间大、容易行驶且平稳的美国车,但又希望大幅度减少用于汽车的耗费,如价格低、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等;5消费者已意识到交通拥挤状况的日益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乘公共汽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逐渐增多;6在美国,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家庭规模正在变小;任何企业往往都面临着若干威胁和市场机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威胁都有一样的严重性,也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有同样的吸引力;企业可以利用“环境威胁矩阵图”和“市场机会矩阵图”来加以分析、评价;分析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进行;当时丰田汽车公司的显着特点是:在小型汽车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上述1,3,5条动向对丰田公司造成环境威胁;2,4,6条动向则给丰田公司带来市场机会,使丰田公司可能享有“差别利益”参见下图;“环境威胁矩阵图”的横轴代表出现威胁的可能性,纵轴代表潜在的严重性;在丰田公司进入美国时,在“环境威胁矩阵图”中有3个环境威胁1,3,5条动向,企业威胁1,3是“潜在的严重性”大,“出现威胁的可能性”也大,所以,这两个环境威胁是主要威胁;至于威胁5,尽管“潜在的严重性”大,但“出现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它不是主要威胁;因为威胁5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是威胁,人但对运输工具的倾向转移,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交通拥挤,而仔细分析,人们不会完全放弃汽车,汽车毕竟比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只不过想得到“理想”的汽车,因而停靠方便,转向灵活的小汽车仍有较大需求;“市场机会矩阵图”的横轴代表成功的可能性,纵轴代表潜在的吸引力;丰田公司在“市场机会矩阵图”中有三个“市场机会”2,4,6条动向,其中最好的市场机会是2和6,其“潜在的吸引力”和“成功的可能性”都大;机会4其“潜在的吸引力”小、”成功的可能性“大,不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这样,用上述方法来分标和评价,可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1理想的企业,即企业处于理想的经营状态,如高机会低威胁;2冒险的企业,即企业处于高机会和高威胁的状态;3成熟的企业,企业处于成熟状态,即低机会和低威胁;4困难的企业,处于困难状态,即低机会和高威胁;从上面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当时共有两个主要威胁1,3和两个最佳机会2,6;也就是说,丰田公司是一个冒险的企业,即处于高机会和高风险的状态;第二部分案例原文:强大的日本国内汽车制造基地,不仅为丰田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其海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1965年,日本在“进攻型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一整套策略体系的合力作用,将日本打入美国市场;产品策略;面对美国和西欧这些强劲对手,丰田汽车的产品策略是避实就虚,生产高质量、小型化、具有便利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小轿车,其目的在于使日本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丰田汽车造型优美,内部装修精致典雅,舒适的座椅,柔色的玻璃,发动机的功率和性能比大众公司汽车提高了一倍,甚至连汽车扶手长度和腿部活动空间都是按美国人的身材设计的;由于适合美国大众消费者的口味,花冠车一进入美国市场,很快就建立起较高的质量信誉,每销售100辆中顾客的不满意率从1969年的%下降到1973年的%;当丰田汽车在美国站住了脚,他们未松懈而是迅速追加投资,建立最先进的工厂,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员和一线工人,强化科学管理,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物质基础;1969年丰田公司人均年产汽车高达39辆,为同期通用汽车公司的倍;定价策略;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其目标不在于获取单位产品的高额利润,而在于最迅速攻入市场,为了争取潜在的顾客群,制定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花冠车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售价不到2000美元,而后推出的花冠车售价不到1800美元;在小轿车技术差距已经消除的70年代,同类车型和功能的轿车,丰田车比美国车低400~1000美元;低廉的售价,加上质量稳定,性能好和维修费用低,为丰田车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美国生产商无还手之力,大片的市场份额逐渐被丰田蚕食;分销渠道策略;在对竞争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丰田公司选择了一整套有效的分销策略;首先,提供良好的售中和售后服务,在发动每次销售攻势前,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点提供充足的零配件,为销售成功筑起牢固的支撑点;如1965年丰田投放花冠车于美国市场前,丰田公司已有384家代理商和价值200万美元的零配件贮备;其次,选择重点销售市场,集中全部力量对目标市场进攻,在对重点市场基本渗透之后,再进攻下了个目标市场;丰田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首要选择西海岸的四个城市:洛杉矶、旧金山、彼特兰和西雅图,当建立起滩头阵地后,便开始对美国市场全线进攻;第三,严格筛选代理商;坚持一流商品必须由一流商号经销;选择资金雄厚、声誉高、具有丰富的营销经营,其顾客偏好进口商品的当地中间商和零售商;1969年丰田公司尽管只有一种车型,而汽车代理商中的44%为丰田服务;第四,用丰厚的利润扶植和激励经销商;丰田公司进入美国市场时以每辆181美元的利润让利于经销商,与经销一辆大轿车利润相等;促销策略;丰田公司促销策略的核心是集中全力直接针对目标市场大量做广告;为了树立丰田汽车的形象,在电视中大做广告使丰田家喻户晓;丰田公司抓住其它厂商没在电视媒体作广告的机会,垄断了小轿车电视广告的播映权;这一时期丰田广告支出大大超过竞争者的水平;丰田汽车广告的内容由专家精心设计为避免刺激美国的竞争者和引起日美贸矛盾尖锐化,尽量迎合美国人的喜好,在大力宣传交通工具在美国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丰田汽车种种良好的功能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这种“具有美国精神的先进汽车”广告战,终于使丰田轿车在没有硝烟的商战中大获全胜;案例分析:当企业面临最好的市场机会时,应当利用机会;1.抢先;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和时效性决定了企业在利用机会的过程中必须抢先一步,争取主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抢先利用机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先,二是快;企业在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中,谁能“抢先”,谁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就赢得了主动,赢得了胜利;其他企业要利用同一市场机会,往往要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上例中,丰田汽车公司抢先利用了美国汽车公司生产体积大、耗油多的豪华汽车以及美国家庭规模变小和美国人购买汽车转向实用化带来的市场机会,成功地将小汽车打进美国市场;2.创新;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决定了企业利用机会的均等,然而自己觉察到的这些机会别人也能觉察到;这就要求企业在利用市场机会时一定要大胆“创新”,如果说“抢先”利用市场机会是力求做到“人无我有”,则“创新”就是“人有我优”;3.应变;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利用同一市场机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企业必须在利用市场机会之初,就主动考虑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和可变性,有预见性地提出应变对策,包括:会有哪些竞争者发现同一市场机会它们会怎样利用这一市场机会企业和竞争者先后利用了该市场机会之后,要考虑竞争者和本企业实力差不多、产品差不多时应该怎么办比本企业实力强,产品好时应该怎么办这一市场机会是否会变成环境威胁是继续利用这一市场机会,还是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二化解威胁1.反抗;即努力设法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的发展;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可以同竞争对手展开直接的正面竞争,同美国的大汽车公司比豪华、比档次、比实力,这种对抗式竞争相对激烈,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当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2.减轻;威胁总是存在的,实在无法对抗的可以设法减轻,减轻环境威胁的严重性;例如,丰田公司在当时广告设计和促销过程中,极力掩饰汽车的日本来源和特性及风格,强调产品的美国特点和对美国消费者的适应性,从而减轻了美国消费者对丰田企业的抵触心理;3.转移;即“避实击虚”,躲开环境威胁,钻对手的空子和薄弱环节;例如,丰田公司当时针对美国汽车公司热衷大型车而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化的时机,推出价格低、耗油少、耐用、维修方便的小型车;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也没有急于设立自己的分销机构,而是采用代理制,给代理商以很大的优惠;4.改良;即对自身产品进行改良,增强对环境威胁的防御能力;例如,丰田公司为汽车增加新功能,使其全面适应美国市场,从品质、价格、型号、促销、分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5.利用;利用可以理解为利用机会,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利用“美国汽车公司正忙于比豪华”、“美国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开始趋于实用化”、“核心家庭出现,家庭规模变小,因而总收入减少”形成了对小型实用便宜的汽车的需求这些机会,推出的“皇冠”汽车不仅外形美观,操纵灵活、省油、价低、方便,而且内部装备了所有美国人都渴望的装修,如柔软舒适的座椅、柔色的玻璃,连边扶手长度和脚部活动空间的大小都按美国人的身材要求来设计,因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丰田挺进美国市场

丰田挺进美国市场

案例20世纪50年代在世无立足地的日本在80年代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700万辆小轿车的国家,1981年,日本出口小轿车是德、法、美三国轿车出口之和。

以丰田公司为例,1965年丰田共向美国出田轿车288辆;十年后,超过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大众公司、居美国小轿车进口商的首位;80年代初,年产超过300万辆,一跃战为世界第二位的汽车制造商;1985年,它在美国市场销量,占美国轿车市场的20%。

在传统的“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观念的影响下,丰田公司向美国出口的第一辆轿车简上就是一场灾难,这辆取名“丰田宝贝儿”的汽车方盒子式的陈旧外型,发动机开起来像载重汽车一样响,内部装饰既粗糙又不舒服,灯光暗得难以通过加利福尼州的行车标准,缺陷严重自然无人问津。

“丰田宝贝儿”的流产迫使公司的决策者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进入美国市场的策略。

首先,丰田公司利用政府、商业企业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搜集信息,了解美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要,发现未满足或满足不充分的需求。

他们发现美国人把汽车作为地位或性别象征的传统观念正在削弱,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重视其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便利性,如长途驾驶要求座位舒适和较大的腿部活动空间,易于操控,行车平稳;较低的购置费用、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交通日趋拥挤,要求停靠方便,转弯灵活的小车型,设计出满足美国顾客需求的美式日制小汽车。

花冠(corona)以其外型小巧、购买经济、舒适平稳、维修方便的优势敲开了美国市场大门。

强大的日本国内汽车制造基地,不仅为丰田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其海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

1965年,日本在“进攻型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一整套策略体系的合力作用,将日本打入美国市场。

产品策略。

面对美国和西欧这些强劲对手,丰田汽车的产品策略是避实就虚,生产高质量、小型化、具有便利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小轿车,其目的在于使日本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丰田汽车造型优美,内部装修精致典雅,舒适的座椅,柔色的玻璃,发动机的功率和性能比大众公司汽车提高了一倍,甚至连汽车扶手长度和腿部活动空间都是按美国人的身材设计的。

市场营销学试卷一及答案

市场营销学试卷一及答案

市场营销学试卷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

市场营销学产生于____B____. A.十九世纪末B。

二十世纪C。

二战末期 D.本世纪五十年代2。

企业只推出单一产品,运用单一的市场营销组合,力求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尽可能多的顾客的需求,这种战略是____A____.A。

无差异市场营销战略B。

密集市场营销战略 C.差异市场营销战略 D.集中市场营销战略3。

根据“需要层次论",下列属于第三层次的是_____C___{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A。

安全需要 B.自尊需要C。

社会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4.当企业面临环境威胁时,通过各种方式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的发展,这是___C_____策略。

A.转移B。

减轻C.对抗D。

竞争5。

关系营销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___A_____提出的。

A.巴巴拉·本德·杰克逊B.菲利普·科特勒C。

马尔科姆·梅耐尔 D.鲍尔·马苏6.中国服装设计师李艳萍设计的女士服装以典雅、高贵享誉中外,在国际市场上,一件“李艳萍”牌中式旗袍售价高达1千美元,这种定价策略属于____A____。

A.声望定价B。

基点定价C。

招徕定价D。

需求导向定价7。

指出下列哪种市场是不可扩张市场___D_____。

A.儿童玩具市场B。

家用电器市场C。

烟草市场D.食盐市场8。

从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市场特指___B_____。

A. 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B。

买卖之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C. 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D. 买方即需求方9。

同种型号不同厂家的“VCD”机在市场上竞争,这种竞争关系是___D_____。

A。

愿望竞争者B。

一般竞争者C。

产品形式竞争者 D.品牌竞争者10.“西服热”、“滑雪衫热”、“旅游热”表现了消费需求的____B___。

A。

可诱导性B。

流行性C.伸缩性D。

《市场营销学》教材中的部分案例题参考答案

《市场营销学》教材中的部分案例题参考答案

案例二:三鹿奶粉成功的目标市场策略
1.据案例说明三鹿取得成功的原因?(1).领导转变经营观念,坚持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经营理念。(2).注重市场调查研究,时刻关注需求变化新动向。(3).运用市场细分原理,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推出系列化奶粉,满足不同顾客群的不同消费需要。(4).注重科研,注重新技术的应用。(5).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价格优势。
3.据案例资料你认为三鹿公司应采取什么竞争策略?(1).案例资料可知,三鹿公司目前地位属于市场领先者。(2).该公司应采取:①继续寻找新需求,新用户,开辟产品的新用途,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扩大市场需求。②应采取各种有效的竞争策略,保护市场占有率。
③采取有效的市场策略,利用新技术、新配方,提高市场占有率等。
4.三鹿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不断推出适合消费需求变化的新品种,保持高质量、高品位。(2)利用新技术创造性的营养、保健、美容、绿色、益智奶粉,保持领先者地位。(3)不断进行广告宣传,保持和提高知名度。(4)开拓新市场、新渠道等。
5.根据案例,从营销角度看国有企业应如何走出困境?(1).领导是关键,要带头转变经营观念,坚持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经营理念。(2).要研究市场,关注需求变化新动向。(3).根据企业实力和产品情况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4).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注重人力资本投入,研究、发展、开拓并重。(5).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价格优势。(6).形成某方面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案例四:佩氏农庄的失策
1、得利食品的失策在:A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B消费者的口味不清。C市场定位不准。
2、星球大战计划的失策在:A价格过高;B产品质量不高;C选择产品缺乏长期性;D销售渠道有问题。
3、苹果汁计划的失策;A消费者无偏好;B广告词无诱惑力;C价格引起人们的猜疑。

丰田如何进入美国市场战略

丰田如何进入美国市场战略

可维护性等,无论是在打入美国市场之前还是之后,丰田都在不断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力图使各种问题在没有变得十分严重之就就妥善解决。

这样丰田的“皇冠”很快就建立了质量信誉,每销售100辆,顾客不满意的车数从1969 年的4. 5辆,下降到1973年的1.3辆。

丰田车在美国市场站稳脚以后,就转而采取市场扩战略。

其中,用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顾客需要作为其产品策略。

1970年和1974年,丰田对皇冠产品系列分别做了两次大的修改,扩大车身,加宽踏板,同时稳定性能也提高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美国消费者的偏好。

丰田将质量理解为“适合顾客需要”,产品改革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将其看作是产品自身的要求。

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收集顾客反馈意见的基础上, 丰田综合顾客的要求,尽可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

丰田将提高产品质量的努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质量的控制上,采取了各种质量控制方法。

如通过“无缺陷”概念来寻找不合格产品的原因,通过“QC”小组鼓励雇员为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献计献策,等等。

此外丰田还在高度的相互信任和幕敬的基础上,培养了与其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强有力的协作关系,从而把住了协作公司零部件质量关。

由产品策略牵头,再配合其它定价、分销、促销策略,丰田占领美国市场的策略取得巨大成功。

时至今日,丰田在美国年销售量已愈50万辆,超过了它的竞争对手大众汽车公司,在美国进口商中居领先地位,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

[案例分析]丰田“皇冠”牌小汽车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山年销售量228辆到年销售量50万辆,这一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丰田制定的市场营销战略。

在诸多策略之中,应首推丰田打入美国市场的产品策略。

丰田的产品策略是生产小型的、不断改进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并在产品质量上给予充分的重视,丰田将质量理解为“适合顾客需要”,产品改革页㈱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将其看作是产品自身的要求。

丰田在注意产品的发动机功率和性能提高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产品的外观质量。

丰田进军美国

丰田进军美国
一、丰田进军美国
1957年,丰田汽车公司达到年产汽 车8万辆的生产规模,开始把目光 投向了美国 ……
(1)初遭壁垒
和许多宗教初创时总会受到其他势力 的排挤一样,日本丰田汽车初次进军 美国市场也遭遇了坚固的壁垒。 丰田汽车第一次进军美国市场的努力 以失败告终。


(2)一汽丰田,在变化中长大

凭借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日本丰 田最终在美国汽车市场一举成名。
新浪汽车上的一则新闻:
《丰田3月美国销量飙升4成重回市场第二》
前20名里丰田占了5名
二、成功占领市场原因
通过周密的调查,丰田发现看似密不透 风的美国市场其实酝酿着巨大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在发生 变化 ……
管理有道! 营销有方!
1、全面的市场调查 2、合理的营销策略 3、庞大的销售网络 4、准确的市场定位 ……
1975年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商。到1980年, 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到58000辆,占美 国进口汽车总额的25%。至此,丰田在美国市场
才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在 2007 年的世界 500 强公司排名中,丰田公司居 第六位,紧随排名第五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明 显领先于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汽车以及大众汽 车。丰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享誉全球!!
• 最后,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
长远利益
丰田以长期占领市场为目标,而不以一时的盈利 为目的。 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对发起者来说,损失是暂 时的;重要的是,他们以低价格获得了相当大的 市场份额,使其庞大的生产能力得以发挥,并由 于成批大量的生产使成本降低成为可能。
市场定位
• 丰田汽车成功进入并占领美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是

丰田汽车是如何打入美国市场的?

丰田汽车是如何打入美国市场的?

国家开放大学《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丰田汽车是如何打入美国市场的?案情简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往往是“质量差的劣等货”的代名词。

首次进军美国市场的丰田汽车,同样难逃美国人的冷眼。

丰田公司不得不卧薪尝胆,重新制定市场策略。

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有组织地收集市场信息,对美国市场及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去捕捉打入市场的机会。

通过调查,丰田发现美国的汽车市场并不是铁板一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在汽车消费上,已经摆脱了那种把车作为身份象征的旧意识,而是逐渐把它视为一种纯交通工具:许多移居郊外的富裕家庭开始考虑购买第二辆车作为辅助车;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美国家庭上了一堂节能课,美国的大马力并不能提高本身的使用价值:再加上交通阻塞、停车困难,这些因素使低价、节能、耐用的小型车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

美国一些大公司都无视这些信号,继续生产以往的高能耗、宽体车、豪华型的大型车,从而在无形中给一些潜在的对手制造了机会。

在美国的小型车市场上,也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德国的大众牌小型车在美国就很畅销。

丰田公司雇用美国的调查公司对大众牌汽车的用户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充分掌握了大众牌汽车的长处和缺点,例如:除了车型满足消费者需求之外大众牌的高效、优质的服务网打消了美国人对外国车维修困难的疑虑;暖气设备不好、后座间小、内部装饰差是众多用户对“大众”车的抱怨。

于是,丰田公司决定生产适合美国人需要的小型车,以大众牌汽车为目标,取其长处,克服其缺点,生产出了“光冠”小型车。

该车性能比大众牌高两倍,车内装饰也高出一截,连美国人个子高、手臂长、需要驾驶空间大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了。

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只解决了“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要真正让顾客把车买回家,还需下一番工夫。

当时,丰田公司遇到的问题有三:如何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如何消除美国人心目中的“日本货就是质量差的劣等货”的旧印象;如何与德国的小型车抗衡。

抵制倾销——分析1957年丰田侵入美国市场

抵制倾销——分析1957年丰田侵入美国市场

如何抵制丰田的倾销入侵?——针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市场营销分析摘要:丰田汽车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商,在2011年世界500强中位列第8。

二战期间日本汽车工业元气大伤,而丰田能在短短60年里恢复并进一步成为世界汽车行业龙头,这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丰田进军世界市场是分不开的。

其中,以倾销进军美国市场的案列堪称经典。

丰田入侵美国市场的成功不仅是靠其出色的营销策略,还与福特和通用等强大的对手对丰田的错误判断有关。

本文是个人基于假设在美国汽车行业重视日本汽车入侵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的反倾销策略,借此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市场营销。

关键字:丰田汽车美国汽车市场营销反倾销目录:1.丰田汽车公司的优势 (1)1.1硬实力。

(1)1.2软实力 (1)2.丰田进军美国市场 (2)3.针对丰田的假设方案 (3)3.1依据: (3)3.2方案 (4)4.参考文献: (5)1.丰田汽车公司的优势1958年,丰田汽车初次在美国市场投放了一款名为“丰田宝贝儿”的轿车,销售量仅为可怜的280辆,用丰田自己的话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20年后,丰田超过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大众公司、居美国小轿车进口商的首位;80年代初,丰田年产超过300万辆,一跃战为世界第二位的汽车制造商;2009,丰田正式登顶世界汽车行业的宝座,其出口量超过美国汽车出口总量。

五十年间这番销售业绩的巨变,与丰田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

在汽车行业,“丰田模式”已经不在是什么秘密,丰田公司有着两样强大的武器:1.1硬实力。

丰田生产方式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先行列,其先进的生产模式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制造业成为可能,这一系统的的优势在于能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快速满足客户的需要。

另外,丰田享有盛誉的物流管理系统也是一项重要的运营优势,该系统能够监控部件,原材料,制成品的库存等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直接的好处就是有效压缩成本,使丰田拥有强大的现金流,在对外倾销中避免了后顾之忧。

丰田汽车占领美国汽车市场的策略

丰田汽车占领美国汽车市场的策略

日本丰田汽车占领美国汽车市场的策略摘要在2007的世界500强公司排名中,丰田公司居第六位,丰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出产品质量过硬之外,还与其独特的营销策略密切相关。

这里介绍了丰田汽车如何占领了美国市场,如何在逆境中迎刃而上,本着经济实惠的原则,不懈地追求完美,成功的在美国市场上站稳了脚。

评论家指出过:“一旦丰田走出当肖的困境,交更精干、更出色、更富有和更坚实。

”结果不出所料,丰田不但很快走出了困境,并且真正实现了在美国的汽车份额在10%以上。

它完美的外形设计,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都充分说明了丰田在策略上的成功,而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成为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引导汽车行业适应美国市场、全球市场的先驱者。

关键词:丰田市场营销战略美国市场策略AbstractIn 2007 Toyota ranked the sixth place in the world’s 500 top companies . Toyota products are exporting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not only because of high product quality but also thanks to its unique marketing strate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yota how occupied the American market, how to meet the blade in adversit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material benefit, unremitting pursuit of perfection, the success in the U.S. market stand feet. Critics say: "once Toyota out when shaw dilemma, pay more capable, more outstanding, richer and more solid." Results as expected, Toyota not only soon healed, and really realized in American cars share in above 10%. It perfect shape design, perfect after-sale service system, fully illustrating the Toyota on strategy of success, and product strategy, price strategy and promotion strategy became the Toyota motor company as the key to success, but also guid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the American market, global market pioneer.Keywords: Toyota Marketing United states marked Strategy目录引言 (1)1 日本丰田汽车和美国市场简介 (2)1.1 丰田首次踏入美国汽车市场 (2)1.2 丰田再度踏入美国汽车市场 (3)1.2.1 三大重要策略 (4)1.3 丰田汽车前途受阻 (5)1.3.1 经济衰退对日本的影响 (6)1.3.2 丰田公司对内部的革命性管理及口号 (7)2 丰田公司的工程师意识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8)2.1 降低成本、追求创新使丰田重新雄风 (8)3 丰田公司将在美国继续扩大市场 (9)3.1 丰田公司赢在策略 (10)3.2 分析及感受 (11)结论 (12)谢辞 (13)参考文献 (13)引言丰田汽车全球标准的营销体系在世界车业享有盛誉,“素有销售的丰田”说法。

案例分析——外国企业打入美国汽车市场

案例分析——外国企业打入美国汽车市场

案例研究:三家外国企业打入美国汽车市场的“进入战略"比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轿车市场,小轿车保有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更重要的是,它是世界上利润最高的小轿车市场,据分析,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市场。

不难想象,世界各国的汽车商都想打入美国市场。

在80年代中期,日本的铃木,韩国的现代和南斯拉夫的尤口(Yugo)家汽车商相继进入美国市场,但只有韩国的现代取得了显著成功(见表1)在美国市场站住了脚。

比较这三家公司的美国市场进入战略,对志在跨国经营的企业有相当启发。

资料来源:《汽车新闻数据年鉴》。

(1)韩国现代的“进入市场时机”80年代中期,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重新抬头,美国也不例外,以种种关税和非关税形式对汽车进口加以限制。

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不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筑起的贸易壁垒,可能成为另一个国家打入市场的“战略窗口"。

8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战后历时最长的经济萧条,高失业、高通货膨胀使汽车销量骤减,在1982年降到年销售720万辆的水平. 1983年之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扩张,汽车销量从1983年起开始回升,到1986年,新车销售量达到1100万辆,创造了美国新车年销量的最高水平。

但是,当时对美出口汽车的主要国家日本,却因受所谓“自愿出口限制”配额的影响,每年允许增加的进口日本车仅为10万辆,这就造成了对进口车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日本本田汽车的美国经销商说,“我可毫不费力地一个月内卖出60辆本田车;但我却只能拿到25辆。

”由于日本车对美出口量受到配额限制,而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又从1985年开始大幅升值,日本汽车商纷纷采取了向高档车转移的方针。

据统计,在郭国“现代”车打入美国的1986年,日本产的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平均售价上涨达7%。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三大汽车商对低价车也不感兴趣。

从自身利益出发,美国三大厂商觉得与其多生产价低利薄的基本型轿车,不如趁日本汽车涨价的时机,相应提高美国车的售价。

战略案例——丰田公司如何提高在美国的收入[1]

战略案例——丰田公司如何提高在美国的收入[1]

丰田公司如何提高在美国的收入从1903年以来,美国轿车销售的前两名总是雪佛兰或福特,直到2002年为止。

在那一年,丰田汽车公司的销售超过了第二名雪佛兰,在2002年的前11个月里销售了77.5万辆。

同期福特的销售是80.2万辆。

丰田公司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过福特。

对此结果,也许最惊讶的要算是丰田公司本身了。

这家以长期规划的效率而著称的汽车公司为美国市场制定的目标相对平稳得多。

20世纪90年代,丰田公司对日本、欧洲和北美的战略是在未来20年内平衡增长。

丰田公司认为最大的增长机会在东南亚。

然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放慢了,欧洲经济也是如此。

.日本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公司的销售正在输给本田和日产。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市场成为未来10年增长的唯一选择。

丰田的经理们打算充分地利用这一机会。

丰田公司在美国的销售已经超过了目本。

但是,在确信自己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之前,正如丰田公司的CEO张富士夫所说:"我们必须美国化。

"这一决心的表现之一是增加聘用本地经理。

丰田公司COO普瑞斯说:"30年前,我们更加依赖日本方面。

今天,在日常运营中已经没有多少日本的影响了。

"企业还聘用了更多的美国设计师设计在美国销售的轿车。

这令公司得以有效地同美国本地的轿车厂竞争,保持对美国顾客需求的接触。

此外,丰田公司依靠其美国工厂生产2/3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轿车。

企业这部分的收入和费用都以美元实现,由此减少了进口关税和汇率风险。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企业也更加友好,因为企业为12.3万员工支付薪水,而且在当地投资建厂。

许多工厂为当地提供了急需的工作,复兴了美国南部和阿帕拉契亚地区的社区。

然而,丰田公司夺取美国市场远远不是唾手可得那么简单。

丰田公司内部的传统人士不喜欢企业的新方向。

他们希望企业坚持"丰田方式",强调围绕协商、削减成本、品质和顾客满意作出决策。

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课件

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课件
PPT交流学习
3.消费者购买行为
11
国际市场营销组合调研
1.国际营销产品调研 2.国际营销价格调研
包括国际市场包直括接产销品售的、总供 间接销售的种求类量和、特供点求;结国构际、供 市场上各类中求间特商点的及背其景变资化料趋;势; 国际市场分涉销消及渠费不道者同和对企中产业间品的商的定的各价种
国际营销调研的作用?
避免错失国际市场良机、防止代价高昂的战略错误。
2020/3/24
PPT交流学习
7
1.1国际市场营销调研的涵义及作用(2)
• 国际市场营销调研的作用 – 有助于企业发现国际营销机会 – 为企业进行制定国际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 国际市场调研能够及时反映国际市场的变化,促使企 业适时地调整营销方案 – 有助于企业分析和预测国际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 而掌握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
• 丰田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信息。除了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 ,丰田公司还利用商社、外国人及本公司职员来收集信息。丰 田公司委托一家美国的调研公司去访问“大众”汽车的拥有者 ,以了解顾客对“大众”车的不满之处。这家调研公司调查了 美国轿车风格的特性、道路条件和顾客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 等几个方面。从调查中,丰田公司发现了美国市场由于需求趋
势变化而出现的产销差距:
2020/3/24
PPT交流学习
3
• 调查表明,美国人对汽车的观念已由地位象征变为交通工具。美 国人喜欢有伸脚空间、易于驾驶和行驶平稳的美国汽车,但希望 在购车、节能、耐用性和易保养等方面能使拥有一辆汽车所花的 代价大大降低。丰田公司还发现顾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状况 的反感,以及对便于停放和比较灵活的小型汽车的需求。
• 经过不懈努力,到1980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到 58000辆,两倍于1975年的销售量,丰田汽车占美国所进口的汽 车总额的25%。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战略打入目标市场,这是国际市场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有三种进入模式可供企业选择: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这三种进入模式,从企业的控制程度来看是逐渐增强的;同时其风险也是逐渐增大的。

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国的国情来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一、出口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商品出口是最古老的一种进入全球市场的方式,也是现在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

商品出口是指国内企业把其产品通过适当的销售渠道销往国外市场。

根据企业是否选择中间商和所选择的中间商的不同,商品出口可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案例一:日本丰田汽车进入美国1958年,丰田公司在美国只卖出了288辆汽车。

1978年,在庆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

1975年,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丰田公司根据市场研究和详细的竞争分析精心选择销售地点。

“可乐娜"牌汽车于1965年在美国正式推出之时,丰田在美国已经拥有了384家经销商以及价值3000万美元的零配件库存,在进行任何的行销攻势之前,丰田公司一定会在营业地区建立服务中心,以给行销最强有力的支援。

案例分析:直接出口是指生产企业独立承担一切出口业务,直接把产品卖给国外市场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

具体做法有:(1)利用国外的经销商;(2)利用国外的代理商;(3)直接卖给最终用户;(4)设立驻外办事处;(5)建立国外营销子公司.直接出口的优点:(1)生产企业对国外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比较高;(2)生产企业能更直接、更迅速地取得国外目标市场的信息;(3)可更好地保护商标、专利、信誉和其他无形资产。

直接出口的缺点:(1)成本比间接出口高;(2)企业独立处理外贸业务,需要专门的外贸、法律等人才;(3)需要自己寻找客户和自己建立流通渠道.二、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方式是指从事国际营销的生产企业通过与目标国的法人签订协议,将自己的无形资产使用权授予对方,允许其制造、销售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或为其提供服务、设备、技术支持等,以获得报酬并进入国际市场。

丰田的美国之旅

丰田的美国之旅

成功经验
(一)日本国内汽车业的迅猛发展为日本 一 企业重返美国市场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 础。 国内汽车产量1960年到1969年增长 国内汽车产量1960年到1969年增长 1960年到1969 10倍 近10倍。
(二)进入期的营销组合
1、产品策略 2、定价策略 3、分销四、乘胜追击,不计代价夺市场 乘胜追击,
主要策略: 主要策略 1、产品改进策略 、 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不断改进产品, 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不断改进产品,如可乐娜系 列的车就两次加大车身,加宽轮距,提高稳定性。 列的车就两次加大车身,加宽轮距,提高稳定性。 利用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利用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并 标准化本来可选择的配件,同时, 标准化本来可选择的配件,同时,给消费费者整体选择 的机会开发“适合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的机会开发“适合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而不是跟着竞 争走。 争走。 2、低价格竞争策略 、 日本公司之间相互压价,来共同打击其他的竞争者, 日本公司之间相互压价,来共同打击其他的竞争者, 他们普遍采用滚雪球策略。 他们普遍采用滚雪球策略。
丰田的美国之旅
小组成员: 姬阳 王佳 齐林 刘永兴 康斌
第一次进军美国
1957年,日本国内最大的汽车企 业—丰田,把目光投向了,具有很 大市场潜力的美国。 但是这次的进军出师不利,其中很 多细节问题导致其在1960年不得不 停止向美国出口轿车。
失败的原因
1、对当地市场以及人们的需求了解不 全面 2、决策过于仓促 3、忽略了竞争对手
四、乘胜追击,不计代价夺市场 乘胜追击,
3、大力开拓渠道 、 经销商的数量从1965年384家,发展到 经销商的数量从 年 家 发展到1976年的 年的 1000多家,以加州为基地,向东扩张,借助有实力的 多家, 多家 以加州为基地,向东扩张, 经销商发展二级商。1972年公司推出“经销商激励与 经销商发展二级商。 年公司推出“ 年公司推出 目标扩张”的全球营销计划, 目标扩张”的全球营销计划,并推广计算机零件管理 系统,加大对经销商的培训。 系统,加大对经销商的培训。 4、大笔投入广告宣传 、 数字:美国公司销27万量车投广告费 万量车投广告费1200万,丰田 数字:美国公司销 万量车投广告费 万 万量车投1815万,丰田的广告占外国公司的 销13万量车投 万量车投 万 丰田的广告占外国公司的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第一部分案例原文:日本汽车工业早在第二次大战前已经建立,但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落后,发展缓慢。

战后,由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上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市场上尚无立足地的日本在80年代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700万辆小轿车的国家,1981年,日本出口小轿车是德、法、美三国轿车出口之和。

以丰田公司为例,1965年丰田共向美国出田轿车288辆;十年后,超过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大众公司、居美国小轿车进口商的首位;80年代初,年产超过300万辆,一跃战为世界第二位的汽车制造商;1985年,它在美国市场销量,占美国轿车市场的20%。

在传统的“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观念的影响下,丰田公司向美国出口的第一辆轿车简上就是一场灾难,这辆取名“丰田宝贝儿”的汽车方盒子式的陈旧外型,发动机开起来像载重汽车一样响,内部装饰既粗糙又不舒服,灯光暗得难以通过加利福尼州的行车标准,缺陷严重自然无人问津。

“丰田宝贝儿”的流产迫使公司的决策者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进入美国市场的策略。

首先,丰田公司利用政府、商业企业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搜集信息,了解美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要,发现未满足或满足不充分的需求。

他们发现美国人把汽车作为地位或性别象征的传统观念正在削弱,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重视其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便利性,如长途驾驶要求座位舒适和较大的腿部活动空间,易于操控,行车平稳;较低的购置费用、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交通日趋拥挤,要求停靠方便,转弯灵活的小车型。

其次,丰田公司研究竞争对手产品的不足和缺陷,丰田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底特律汽车制造商骄傲自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甚至面对竞争者的挑战、政府的警告信号、消费者拒绝购买和库存量的直线上升的时机。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丰田公司精确地勾划出了一个按人口统计和心理因素划分的目标市场,设计出满足美国顾客需求的美式日制小汽车。

花冠(corona)以其外型小巧、购买经济、舒适平稳、维修方便的优势敲开了美国市场大门。

案例分析:20多年前,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拓美国市场时,首次推向美国市场的“丰田宝贝”仅售出 228 辆,出师不利,增加了丰田汽车以后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

丰田汽车公司面临的营销环境变化及其动向是:1)美国几家汽车公司名声显赫,实力雄厚,在技术、资金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2) 美国汽车公司的经营思想是:汽车应该是豪华的。

它们忙于比豪华,因而其汽车体积大,耗油多。

3) 日美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摩擦,使美国消费者对日本产品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排斥和敌意。

4)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他们将汽车作为地位、身份象征的传统观念逐渐减弱,开始转向实用化。

他们喜欢腿部空间大、容易行驶且平稳的美国车,但又希望大幅度减少用于汽车的耗费,如价格低、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等。

5) 消费者已意识到交通拥挤状况的日益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乘公共汽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逐渐增多。

6)在美国,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家庭规模正在变小。

任何企业往往都面临着若干威胁和市场机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威胁都有一样的严重性,也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有同样的吸引力。

企业可以利用“环境威胁矩阵图”和“市场机会矩阵图”来加以分析、评价。

分析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进行。

当时丰田汽车公司的显著特点是:在小型汽车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上述 1,3,5条动向对丰田公司造成环境威胁;2,4,6 条动向则给丰田公司带来市场机会,使丰田公司可能享有“差别利益”(参见下图)。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环境威胁矩阵图”的横轴代表出现威胁的可能性,纵轴代表潜在的严重性。

在丰田公司进入美国时,在“环境威胁矩阵图”中有 3 个环境威胁(1,3,5条动向),企业威胁 1,3 是“潜在的严重性”大,“出现威胁的可能性”也大,所以,这两个环境威胁是主要威胁。

至于威胁 5,尽管“潜在的严重性”大,但“出现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它不是主要威胁。

因为威胁 5 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是威胁,人但对运输工具的倾向转移,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交通拥挤,而仔细分析,人们不会完全放弃汽车,汽车毕竟比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只不过想得到“理想”的汽车,因而停靠方便,转向灵活的小汽车仍有较大需求。

“市场机会矩阵图”的横轴代表成功的可能性,纵轴代表潜在的吸引力。

丰田公司在“市场机会矩阵图”中有三个“市场机会”(2,4,6 条动向),其中最好的市场机会是2和6,其“潜在的吸引力”和“成功的可能性”都大。

机会 4 其“潜在的吸引力”小、”成功的可能性“大,不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

这样,用上述方法来分标和评价,可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1) 理想的企业,即企业处于理想的经营状态,如高机会低威胁;(2) 冒险的企业,即企业处于高机会和高威胁的状态;(3) 成熟的企业,企业处于成熟状态,即低机会和低威胁;(4) 困难的企业,处于困难状态,即低机会和高威胁。

从上面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当时共有两个主要威胁(1,3)和两个最佳机会(2,6)。

也就是说,丰田公司是一个冒险的企业,即处于高机会和高风险的状态。

第二部分案例原文:强大的日本国内汽车制造基地,不仅为丰田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其海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

1965年,日本在“进攻型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一整套策略体系的合力作用,将日本打入美国市场。

产品策略。

面对美国和西欧这些强劲对手,丰田汽车的产品策略是避实就虚,生产高质量、小型化、具有便利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小轿车,其目的在于使日本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丰田汽车造型优美,内部装修精致典雅,舒适的座椅,柔色的玻璃,发动机的功率和性能比大众公司汽车提高了一倍,甚至连汽车扶手长度和腿部活动空间都是按美国人的身材设计的。

由于适合美国大众消费者的口味,花冠车一进入美国市场,很快就建立起较高的质量信誉,每销售100辆中顾客的不满意率从1969年的%下降到1973年的%。

当丰田汽车在美国站住了脚,他们未松懈而是迅速追加投资,建立最先进的工厂,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员和一线工人,强化科学管理,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物质基础。

1969年丰田公司人均年产汽车高达39辆,为同期通用汽车公司的倍。

定价策略。

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其目标不在于获取单位产品的高额利润,而在于最迅速攻入市场,为了争取潜在的顾客群,制定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花冠车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售价不到2000美元,而后推出的花冠车售价不到1800美元。

在小轿车技术差距已经消除的70年代,同类车型和功能的轿车,丰田车比美国车低400~1000美元。

低廉的售价,加上质量稳定,性能好和维修费用低,为丰田车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美国生产商无还手之力,大片的市场份额逐渐被丰田蚕食。

分销渠道策略。

在对竞争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丰田公司选择了一整套有效的分销策略。

首先,提供良好的售中和售后服务,在发动每次销售攻势前,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点提供充足的零配件,为销售成功筑起牢固的支撑点。

如1965年丰田投放花冠车于美国市场前,丰田公司已有384家代理商和价值200万美元的零配件贮备。

其次,选择重点销售市场,集中全部力量对目标市场进攻,在对重点市场基本渗透之后,再进攻下了个目标市场。

丰田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首要选择西海岸的四个城市:洛杉矶、旧金山、彼特兰和西雅图,当建立起滩头阵地后,便开始对美国市场全线进攻。

第三,严格筛选代理商。

坚持一流商品必须由一流商号经销。

选择资金雄厚、声誉高、具有丰富的营销经营,其顾客偏好进口商品的当地中间商和零售商。

1969年丰田公司尽管只有一种车型,而汽车代理商中的44%为丰田服务。

第四,用丰厚的利润扶植和激励经销商。

丰田公司进入美国市场时以每辆181美元的利润让利于经销商,与经销一辆大轿车利润相等。

促销策略。

丰田公司促销策略的核心是集中全力直接针对目标市场大量做广告。

为了树立丰田汽车的形象,在电视中大做广告使丰田家喻户晓。

丰田公司抓住其它厂商没在电视媒体作广告的机会,垄断了小轿车电视广告的播映权。

这一时期丰田广告支出大大超过竞争者的水平。

丰田汽车广告的内容由专家精心设计为避免刺激美国的竞争者和引起日美贸矛盾尖锐化,尽量迎合美国人的喜好,在大力宣传交通工具在美国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丰田汽车种种良好的功能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

这种“具有美国精神的先进汽车”广告战,终于使丰田轿车在没有硝烟的商战中大获全胜。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案例分析:当企业面临最好的市场机会时,应当利用机会。

1. 抢先。

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和时效性决定了企业在利用机会的过程中必须抢先一步,争取主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抢先利用机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先,二是快。

企业在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中,谁能“抢先”,谁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就赢得了主动,赢得了胜利。

其他企业要利用同一市场机会,往往要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

上例中,丰田汽车公司抢先利用了美国汽车公司生产体积大、耗油多的豪华汽车以及美国家庭规模变小和美国人购买汽车转向实用化带来的市场机会,成功地将小汽车打进美国市场。

2. 创新。

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决定了企业利用机会的均等,然而自己觉察到的这些机会别人也能觉察到。

这就要求企业在利用市场机会时一定要大胆“创新”,如果说“抢先”利用市场机会是力求做到“人无我有”,则“创新”就是“人有我优”。

3. 应变。

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利用同一市场机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企业必须在利用市场机会之初,就主动考虑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和可变性,有预见性地提出应变对策,包括:会有哪些竞争者发现同一市场机会它们会怎样利用这一市场机会企业和竞争者先后利用了该市场机会之后,要考虑竞争者和本企业实力差不多、产品差不多时应该怎么办比本企业实力强,产品好时应该怎么办这一市场机会是否会变成环境威胁是继续利用这一市场机会,还是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二) 化解威胁1. 反抗。

即努力设法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的发展。

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可以同竞争对手展开直接的正面竞争,同美国的大汽车公司比豪华、比档次、比实力,这种对抗式竞争相对激烈,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当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

2. 减轻。

威胁总是存在的,实在无法对抗的可以设法减轻,减轻环境威胁的严重性。

例如,丰田公司在当时广告设计和促销过程中,极力掩饰汽车的日本来源和特性及风格,强调产品的美国特点和对美国消费者的适应性,从而减轻了美国消费者对丰田企业的抵触心理。

3. 转移。

即“避实击虚”,躲开环境威胁,钻对手的空子和薄弱环节。

例如,丰田公司当时针对美国汽车公司热衷大型车而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化的时机,推出价格低、耗油少、耐用、维修方便的小型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