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神经保护剂临床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心外科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剂的使用

心外科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剂的使用

心外科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心外科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剂的使用缺血性脑损伤是心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心脏手术中,由于心脏停搏时间较长,脑组织会暴露在缺氧和缺血的环境中,进而导致脑组织的严重受损。

为了减少心脏手术后的脑损害,心外科医生常常会选择使用神经保护剂来保护脑组织,减少心脏手术后的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保护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减轻或避免脑损伤。

首先,它们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的供氧量。

在心脏手术中,心脏停搏会导致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缺氧和缺血。

神经保护剂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方式,增加脑血液的供应,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程度,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

其次,神经保护剂还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作用。

缺氧和缺血会导致脑组织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氧自由基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功能。

神经保护剂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来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氧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此外,神经保护剂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

心脏手术中的缺氧和缺血会引起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会破坏细胞内外的平衡,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神经保护剂可以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的活性,减少钙离子的流入,从而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

虽然神经保护剂在心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但它们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首先,神经保护剂的治疗效果与给药时间的选择密切相关。

如果给药时间过晚,脑组织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缺氧和缺血损伤,此时使用神经保护剂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保护作用。

因此,对于心脏手术中需要使用神经保护剂的患者,及早的给予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神经保护剂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注意。

虽然神经保护剂可以减轻脑损伤,但有些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一些神经保护剂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因此,使用神经保护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监测,及时调整剂量。

丁苯酞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苯酞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09.081丁苯酞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赵艳梅1,董坤21.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睢宁221200;2.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影像科,江苏睢宁221200[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通心络胶囊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预后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3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通心络胶囊,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5.52±0.86)分低于对照组的(7.95±1.15)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98.95±8.67)分高于对照组(85.95±7.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92、8.739,P<0.05);研究组脑特异性蛋白、白介素-6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末期流速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脉动指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通心络胶囊可以避免单一用药出现的不足,通过联合给药的方式可以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其血清指标以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丁苯酞;通心络胶囊;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指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5(a)-0081-05Clinical Effect of Butyphthalide Combined with Tongxinluo Capsule 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ZHAO Yanmei1, DONG Kun2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ui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uining, Jiangsu Province, 221200 China;2.Depart‐ment of Imaging, Sui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uining, Jiangsu Province, 221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butyphthalide combined with Tongxinluo capsule on clinical symptom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Suining County People ´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6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6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utylphthalide,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ongxinluo capsul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daily living ability, serum and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ex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5.52±0.86) points,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95±1.15) points, and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ore (98.95±8.67)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5.95±7.94)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3.392, 8.739, P<0.05). The levels of brain-specific protein, interleukin-6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eak systolic velocity,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作者简介] 赵艳梅(1980-),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内科。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在改善神经功能过程中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效果。

方法:本文选择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组后,观察组患者50例,实施丁苯酞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50例,实施常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

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出,观察组患者明显改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0.05。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I指数、NIHSS分值均明显改善,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I指数、NIHSS分值,P>0.05。

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在改善神经功能过程中使用丁苯酞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神经内科常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起病迅速,伴随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发生,发病率高,呈现为年轻化趋势发展,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常用药物是血栓通,可以扩张血管以及活血化瘀,对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进行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使用丁苯酞[1],可以改善患者脑缺血后微循环,对患者的脑水肿等症状进行有效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有效恢复,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组实验选择100例患者,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在改善神经功能过程中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在我院选择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数据研究,搜集时间2021.1-2021.12,以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患者50例,男女是30例、20例,年龄41-77(53.6±7.7)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女是31例、19例,年龄42-76(53.5±7.6)岁。

以上组间数据比较,P>0.05。

纳入病例的条件: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经由MRI或者头颅CT确诊;发病后24h之内进入医院治疗。

排除病例的条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有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病变;有昏迷、出血性疾病、机体严重感染;留置胃管、恶性肿瘤;对实验药物过敏或者有禁忌。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医学论文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医学论文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医学论文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杨清玲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预防中的应用,为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和该类药物相关临床实验治疗结果,阐述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他汀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调血脂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而且此类药物对治疗预防缺血型脑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预防脑卒中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相关临床试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3(c)-0064-02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该药自问世以来品种就不断发展,在临床上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减缓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阻碍动脉斑块硬化进程。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来减少人体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进而使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此外该类药物还能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有助于机体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快速清除。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确切疗效,能够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预防中也有明显作用,本文就主要阐述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1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1.1 减缓血管斑块硬化,有效调节血脂机体血脂浓度升高在脑血管疾病的是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 1- 2 ],且该因素在众多危险因素中是独立存在的。

机体血清血脂浓度升高,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造成炎症反应,从而形成动脉斑块,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硬化。

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摘要】激素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目的,主要是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无明显颅高压及脑水肿时,应用激素意义不大,激素对细胞间质、水肿有一定疗效,可以起到一定的脱水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一般忌用。

突击应用激素可减少传导系统因心肌缺氧缺血引起的水肿。

糖皮质激素,在内科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滥用激素会给患者带来不良作用及严重并发症,合理应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激素临床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一般忌用。

因为激素影响或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影响坏死心肌之后的瘢痕形成,引起瘢形变薄,及更大的坏死伸展,心室扩大,不利于病情的稳定,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严重影响血压及心率,突击应用激素可减少传导系统因心肌缺氧缺血引起的水肿,根据梗死面积的大小、心率、血压情况,酌情应用激素1-2次,渡过危险期。

急性左心衰竭,由于肺淤血、肺水肿,应用激素地塞米松10- 20mg可减轻肺水肿,改善氧气在肺的交换及左心功能。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可应用激素,适应症为:①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三束支传导阻滞,窦房阻滞;②并发休克;③并发心衰;④高热不退;⑤阵发性心动过速。

病窦综合征,早期应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减轻细胞浸润,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水肿,应用地塞米松1~2天有助于提高心率,改善传导。

1 激素在肺心病中的应用严重感染,有毒血症状或休克。

感染性休克,氢化考的松1- 1.5克每天一次,不超过48小时,症状缓解后减量可停用。

合并肺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肺性脑病地塞米松 10-20mg每天一次,神清后再停止用药。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时,感染有炎性介质释放(组胺等)使支气管痉挛明显(一般解痉药物效果差)。

难治性慢性心衰、肺水肿、其他药物无效。

长期患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应用激素同时加用胃粘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防止应激性溃病、上消化道出血。

2 激素在脑血管病方面的应用激素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目的,主要是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无明显颅高压及脑水肿时,应用激素意义不大,激素对细胞间质、水肿有一定疗效,可以起到一定的脱水作用。

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校编号:10472 论文编号: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本科生毕业论文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uroprotectiv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of ischemic stroke学号:____20121210203______姓名:____马英浩___________年级:____2012级___________专业:____应用心理学_______指导教师:____张玉姣___________提交日期:____2016年6月7号___目录题目 (1)摘要 (1)英文题目 (2)英文摘要 (2)一、引言 (3)二、神经保护性药物的分类 (4)(一)抑制兴奋性毒性的药物 (4)(二)抗炎剂药物 (4)(三)离子通道阻断或开放剂药物 (5)1.钙通道阻滞剂药物 (5)2.钙离子通道药物 (5)3.钾通道开放剂药物 (6)4.罗吡唑(Lube luzole) (6)(四)兴奋性氨基酸(EAAs)受体药物 (6)(五)受体拮抗剂药物 (7)1.NMDA受体亚型拮抗剂药物 (7)2.选择性受体拮抗剂PNQX (7)3.镁剂 (7)(六)蛋白生长因子药物 (8)(七)神经节苷脂类药物 (8)(八)细胞膜稳定剂药物 (8)(九)相关抑制剂治疗药物 (9)1.选择性nNOS抑制剂药物 (9)2.选择性iNOS抑制剂药物 (9)3.蛋白酶抑制剂药物 (9)4.自由基清除剂药物 (10)三、讨论 (10)(一)溶栓灌注技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10)(二)缺血性脑中风动物实验与临床治疗的的区别 (11)(三)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治疗的展望 (11)参考文献 (12)谢辞 (15)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病,这种疾病治疗困难还会反复发作,会给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的损伤。

神经保护药物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有一定的效果,并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有限。

本文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丁苯酞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银杏可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达莫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血管作用。

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联合治疗可综合发挥三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发现,该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银杏、达莫、联合治疗、疗效评价、生存率、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丁苯酞、银杏和达莫是三种常用的药物,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

关于这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方案。

通过系统的实验和临床观察,我们希望验证这种联合治疗是否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在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危急的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致残或死亡。

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有限,传统的溶栓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时间窗限制、出血风险等问题。

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丁苯酞、银杏和达莫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它们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脑血管病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

脑血管病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

脑血管病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摘要急性脑梗死(ACI)是多因素参与、多途径进行的复杂病理过程,细胞凋亡信号刺激后发生的一系列瀑布式激活的主动性细胞死亡过程,在治疗上尽可能恢复有效的灌注外采用多种N元保护治疗有助于减轻损伤与减少后遗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保护剂神经元急性脑梗死是工业化国家常见致死疾病,其高致残率给社会政府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ACT治疗不仅可以恢复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害。

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可阻断缺血瀑布,保护缺血损伤仍有活力的神经元,阻断细胞坏死不同环节,延长脑细胞耐受缺血时间和延长治疗窗,逆转半暗区,减少梗死容积。

神经保护剂与溶栓药联用是治疗ACI的原则,只有联合用药才能根本改善缺血而使受损伤的脑组织复原。

神经保护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各种保护剂处于不同研究阶段,不同机制应在不同治疗时间窗尽早给予,现对临床普遍使用的神经元保护剂作一综述。

尼莫地平缺血性损伤使钙急剧升高引起一系列细胞浆和细胞核内的病理性反应造成细胞骨架崩解致神经元死亡。

脂溶性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即可抑制Ca2+向细胞内流也抑制细胞内Ca2+释放,使Ca2+浓度保持一定水平,尼莫地平的扩血管作用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对脑水肿有防治和治疗作用,极少数ACI患者静滴尼莫地平时BP和HR异常下降,故使用时应加强血压和心电监护。

在缺血性损伤中发病6~12小时内给予尼克功或尼莫通10mg静滴,N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

硫酸镁(MgSO4)缺血后细胞内Ca2+超载及NO的病理释放引起谷氨酸受体激活,是造成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机制。

MgSO4能拮抗NMDA受体和抑制N极化,阻上Ca2+超载,维持Ca2+-K+-ATP酶活性,保持Ca2+-K+交交换,防止脑水肿,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半暗带酸性代谢产生,减轻脑损伤。

一般20% MgSO4 10~20ml加5%GS 500ml,每天1次,在ACI 24小时内给药,4周为1个疗程。

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对急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对急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对急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急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和神经保护,其中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与溶栓药联合应用,可在改善脑缺血的同时,保护脑组织尽可能少受各种代谢毒物的损害,从而改善预后[1]。

近年来大量的中药实验和临床研究从多方面阐明了中药神经保护的药理作用机制,现就其研究综述如下。

1 脑缺血后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和再灌注损伤脑梗死的发生取决于脑血流量(CBF)下降的程度及缺血持续时间。

动物实验证实,全脑缺血和局灶性脑缺血的CBF的变化不同。

全脑缺血时,神经元坏死主要发生在选择性易损脑区,如海马cal 区、小脑蒲肯野细胞和大脑皮层Ⅲ~Ⅳ层等,表现为缺血后2~7 d才出现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

局灶性脑缺血时,在梗死的中心坏死区(Core)外,存在缺血半暗带( Ischemic penumbra,IP),此处CBF处于电衰竭[15~18 ml/(100g洰椀渀)]与能量衰竭[10~12 ml/(100g洰椀渀)]之间,神经元的损伤为程序性死亡(PCD)或称凋亡(apotptosis)。

在一定时间内,即再灌注时间窗(reperfusion window)内(25~3 h),尽快恢复脑血流,缺血半暗带内部分可逆性受损组织可恢复其功能,但这种恢复的血流也可导致损伤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这种使损伤细胞继续死亡的作用,称再灌注损伤[2]。

2 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和坏死的影响因素21 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毒性作用脑缺血缺氧时大量兴奋性氧基酸(EAA),尤其是谷氨酸(Glu)的暴发性释放,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过度激活,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溃变、坏死,形成所谓的“兴奋毒性”。

22 细胞内Ca2+超载缺血时,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引起损伤性Ca2+内流,指细胞外大量Ca2+内流入细胞内,此时的Na+流出细胞外,同时激活PKC、PLC和PLD途径,导致花生四烯酸堆积[3]。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脑缺血药物,近年来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其治疗机制和作用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我所在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7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3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2. 研究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扩容、改善脑循环等。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剂量为每次100mg,每日3次,连续治疗14天。

二、观察指标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3. 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变化,将疗效分为无效、好转、显效和痊愈四个等级。

无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好转: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显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45%;痊愈: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5%。

三、结果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保护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神经保护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Ubiquitin-Proteasome Complex
Following 15 mi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protein aggregates are ubiquitin labeled
CA1
DG


血管保护治疗
New discovery compounds
•Processes of cellular injury/death very different in these 2 regions •Tx objectives —limit infarct growth —protect against penumbral destruction “neuroprotection”
–efficacy in rodent and primate in both transient and permanent mode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
–reduces infarct size and preserves brain function
• Well tolerated in humans
内容
1.神经保护治疗的概念 2.神经保护剂的现状 3.从失败到睿智 4.自由基清除剂 5.神经保护剂的分层用药 6.神经保护剂的联合用药
Interaction within ischemic pathophysiology of the currently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a multimodal neuroprotective approach
细胞膜破坏
线粒体破坏 DNA氧化损伤 细胞处理过程失调
自由基损伤线粒体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席娅琳;汪临华;鹿树军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24(21)10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严重可导致高级认知及运动障碍,甚至死亡。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早期溶栓和保护神经细胞等治疗,然而目前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疗效有待考证,大多数神经保护剂仍未得出有益的证据。

新型双靶点复合型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ED)可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降低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ONOO-)水平,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损伤症状、功能障碍及活动障碍,本文将对ED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发展做一综述,并对ED的临床应用进行展望,为后续的用药提供指导。

【总页数】5页(P179-183)
【作者】席娅琳;汪临华;鹿树军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依达拉奉右莰醇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
2.依达拉奉右莰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比依达
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4.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复方曲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辅助治疗效果5.依达拉奉右莰醇在高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时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胞磷胆碱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胞磷胆碱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胞磷胆碱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陈谦【摘要】胞磷胆碱为核苷衍生物,含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神经营养物质,对交感神经细胞有刺激生长作用,外源性给予胞磷胆碱,能通过增加磷脂的合成快速修复受损神经元细胞膜,降低大脑血管阻力,增加大脑血流量,并促进大脑的能量代谢,改善脑循环.该药在治疗脑外伤、脑卒中、血管性痴呆、急性脑炎、肝性脑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面神经炎、突发性耳聋、妊娠剧吐、低龄弱视疾病中,得到肯定疗效.【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2(024)005【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胞磷胆碱钠;神经保护剂;脑循环;脑外伤;脑卒中【作者】陈谦【作者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300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胞磷胆碱是磷脂酰胆碱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在脑缺血后,胞磷胆碱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谷胱甘肽水平,抑制磷脂水解和花生四烯酸生成,从而限制了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

同时该药还可增加大脑血流量,并促进大脑的能量代谢,改善脑循环,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该药对于多种中枢性神经系统损伤模型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面神经炎、突发性耳聋、妊娠剧吐、低龄弱视疾病疗效肯定,现综述如下。

1 脑外伤1.1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防止急性脑肿胀当急性脑受压时,颅内压递升或直接损害下丘脑时,脑血管张力迅速下降,最后导致脑血管麻痹,脑血管床急骤扩张,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脑肿胀。

肖穗[1]为探讨大剂量胞磷胆碱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防止急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观察36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之初,即于切开头皮时,将大剂量胞磷胆碱1 000 mg加入甘露醇250 ml内静滴,0.5 h内滴完。

结果除6例双侧脑挫裂伤严重患者在手术时发生脑肿胀、脑膨出外,其余均未出现脑肿胀、脑膨出现象,表明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之初使用大剂量胞磷胆碱,对防止脑肿胀、脑膨出有较好的疗效,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急性脑梗死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的临床效果目的:探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神经保护剂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7例。

给予参照组常规方法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神经保护剂治疗。

比较观察予以不同药物治疗对患者病情缓解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参照组,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率78.72%,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38%,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 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用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临床疗效良好,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安全性较高,可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标签:急性脑梗死;神经保护剂;日常生活功能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且常见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患病人群多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易引发患者出现耳鸣、眩晕和头痛等症状表现。

有研究表明,在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梗死的患病率能达到75%左右[1]。

针对此类病症患者,若临床未能给予有效及时的临床治疗,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由于受患者年龄等因素影响,其机体器官逐渐衰退,因此,行治疗时医护人员多主张采用药物方法治疗。

常规药物疗法是以往临床常用治疗手段,然而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对此,另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患者病情改善具有重要作用[2]。

此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给予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此次研究已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被选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晓,并已在同意书上签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5月-2016年4月为时段,选取此时间段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94例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n=47)与研究组(n=47)。

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

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

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王慧媛;杨莉;赵志刚【摘要】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神经保护剂可减小脑梗死面积,无溶栓、抗凝治疗出血的并发症,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优势,使得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但治疗的疗效没有得到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探讨了各国神经保护剂的指南推荐情况与我国生产应用现状及医保报销情况,发现绝大多数神经保护剂在各国都未做推荐,但我国存在广泛应用的现象,期望此文给临床医生合理使用神经保护剂和医保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27【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指南推荐;合理应用;医保政策【作者】王慧媛;杨莉;赵志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Abstract]Stroke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diseases that threat human health.The diseases were with high prevalence,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It was reported that stroke had become the top one reason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troke. The nerve protective medications can reduce cerebellar infarction areas and without side effects such as bleeding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anticoagulation.Meantime,there were no strict time limit and other disadvantages during the treatment.This article consults the neural protection guidelines and system review the recommended situ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And it is also reviewed the medications usage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 nerve protection agents in our countries do not make recommendations,but there were wide spread applications in our country.Through this article,it is hop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octor to rational use of nerve protective agent,and supply evid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Key words]Ischemic stroke;Neuroprotective agents;Guideline recommend;Rational drug use;Policy of medical insurance在过去的十年中,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位导致死亡和引发长期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1],到2020年卒中治疗费用将达到所有疾病负担的6.2%。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由于老年人体质虚弱,往往肾气不足,气血凝滞,容易导致脑血管病变,从而引发脑梗死。

脑梗死病情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还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药物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 评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探讨其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从而揭示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

2. 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包括对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的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过程中的安全性,并考虑其对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4.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注意事项,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调整等方面,以提高治疗效果。

5. 展望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前景,探讨其在未来的应用发展以及可能的增值点,为进一步推动该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1.3 研究意义老年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丁苯酞氯化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血管痉挛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目前关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药物在老年人群中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这对于指导丁苯酞氯化钠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于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与评价

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与评价

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与评价赵澎;胡微;乌尤图;杨莉;赵志刚【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卷),期】2015(14)2【摘要】神经保护药物是脑缺血、脑肿瘤、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视网膜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选择方案之一,但临床对其作用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

神经系统目前应用的主要的神经保护剂有:谷氨酸盐拮抗剂、抗炎因子、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钠离子通道阻断剂、钾离子通道激活剂、自由基清除剂、r-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拮抗剂、半胱天冬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拮抗剂等。

【总页数】2页(P188-189)【作者】赵澎;胡微;乌尤图;杨莉;赵志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2;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相关文献】1.我国六城市神经保护剂用药调查与合理性评价 [J], 王慧媛2.神经保护剂单一应用和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J], 李志梅;潘殿卿;等3.神经保护剂单一应用和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J], 李志梅;潘殿卿4.新型神经保护剂N-硬脂酰酪氨酸的HPLC-ED法质量监测与稳定性评价 [J], 乐可佳;史一鸣;谢一凡;陆阳5.离体实验模型在评价神经保护剂中的应用 [J], 张拥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23-01
【摘要】急性脑梗死(aci)是多因素参与、多途径进行的复杂病理过程,细胞凋亡信号刺激后发生的一系列瀑布式激活的主动性细胞死亡过程,在治疗上尽可能恢复有效的灌注外采用多种n元保护
治疗有助于减轻损伤与减少后遗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保护剂神经元
急性脑梗死是工业化国家常见致死疾病,其高致残率给社会政府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act治疗不仅可以恢复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害。

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可阻断缺血瀑布,保护缺血损伤仍有活力的神经元,阻断细胞坏死不同环节,延长脑细胞耐受缺血时间和延长治疗窗,逆转半暗区,减少梗死容积。

神经保护剂与溶栓药联用是治疗aci的原则,只有联合用药才能根本改善缺血而使受损伤的脑组织复原。

神经保护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各种保护剂处于不同研究阶段,不同机制应在不同治疗时间窗尽早给予,
现对临床普遍使用的神经元保护剂作一综述。

尼莫地平
缺血性损伤使钙急剧升高引起一系列细胞浆和细胞核内的病理性反应造成细胞骨架崩解致神经元死亡。

脂溶性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即可抑制ca2+向细胞内流也抑制细胞内ca2+释放,使ca2+浓度保持一定水平,尼莫地平的扩血管作用还可
以改善微循环,对脑水肿有防治和治疗作用,极少数aci患者静滴尼莫地平时bp和hr异常下降,故使用时应加强血压和心电监护。

在缺血性损伤中发病6~12小时内给予尼克功或尼莫通10mg静滴,n
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

硫酸镁(mgso4)
缺血后细胞内ca2+超载及no的病理释放引起谷氨酸受体激活,是造成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机制。

mgso4能拮抗nmda受体和抑制n极化,阻上ca2+超载,维持ca2+-k+-atp酶活性,保持ca2+-k+交交换,防止脑水肿,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半暗带酸性代谢产生,减轻脑损伤。

一般20% mgso4 10~20ml加5%gs 500ml,每天1次,在aci 24
小时内给药,4周为1个疗程。

苯妥英钠(pht)
磷酸苯妥英钠为钙通道拮抗剂,能减少缺血神经元残余能量的
需求和对缺氧的耐受性,又可改善缺血区的脑电活动及脑血流。

pht
7~10mg/(kg?日)分3次,20天为1个疗程。

果糖二磷酸钠(fdp)
果糖二磷酸钠是细胞代谢复活剂,可维持细胞正常极化状态,增加无氧代谢时atp含量,通过提供离子泵能量、阻止内流ca2+有与sop相似的抗氧化,灭活ofr作用,防止脑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而改善脑功能,并使缺血周边组织氧含量增加和红细胞脂内2,3磷酸甘油含量增加,延长细胞生存寿命。

与中药脉络宁有协同作用,临床以fdp 20g,加注射用水100~200ml静滴,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

胰岛素(ins)
虽然aci形成患者存在胰岛素拮抗,但胰岛素能减少疗程性细胞死亡或凋亡,同时促进na+泵排na+减轻脑水肿,减少血小板聚集,起到良好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aci后尽早使用胰岛素能缩小梗死灶,
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溶栓前使用ins防止再灌注损伤,延长榕栓治疗有效时间窗是很有可能的。

临床上使用16~24u加5% gs 500ml静滴,每日1次,15~30天为1个疗程。

如同时加入25% mgso4
8~15ml,效果更好。

胞二磷胆碱(cdpc)
cdpc是合成磷脂的前体,能稳定细胞膜,促进细胞膜的合成与修复,改善脑细胞代谢,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

200~1000mg,静滴,每
天1次,2~3周为1个疗程。

纳络酮
纳络酮为阿片受体特异拮抗体,小剂量(0.4~0.8mg)肌内注射
或静脉注射增加呼吸频率,消除呼吸抑制并有促醒作用。

易透过血脑屏障,起效快,疗效高。

在aci发病24小时内适量持续作用可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所用剂量由原来常规0.4~0.8mg加5% gs
缓慢静滴,以后每8小时0.4mg肌内注射,转向0.4~1.2mg静滴,每天2次或2~4mg静滴每天1~2次,连续2个疗程以上,以及向更高
剂量探索,日剂量可达50.3~90mg。

银杏提取物
银杏黄酮(egb)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产生,提高细细胞sod活性,其抗氧化效力与维生素e相当。

egb能改善微循环,拮抗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et)在脑损伤中异常表达与释放,保持血脑屏障的完整,减少et漏出。

并可刺激内皮松驰因子(edrt)释放半延长期衰期,从而加强了et的拮抗机制,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范围。

临床上以金纳多20ml加0.9% ns 250ml
静滴,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

β-七叶皂苷钠
β-七叶皂苷钠是中药婆罗子提取物中含多酯键三萜皂苷的钠盐,因其结构上有酚羟基而类似维生素e的清除er而保护脑细胞。

β-七叶皂苷钠还直接降低血清中的糖溶酶体活性,促进静脉回流
而改善水肿。

所以β-七叶皂苷钠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

30分钟起效,16小时达最大作用,t1/230小时,作用持久稳定,由于其大部分经肠道排泄,故不引起水电紊乱,不引起骨小管脱水
而致肾功能损害。

临床以β-七叶皂苷钠20mg静滴,每天1~2次,
与小剂量甘露醇合用治疗aci中重度脑水肿有明显的效果。

除上述神经元保护剂剂外,脑复康、丙戊茶碱、碱性成纤维生
长因子(bfgf)、川芎嗪、黄芪等在临床上也很常用。

缺血性神经保护剂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新药更是不断推出,然而对aci早期的、多途径、多元化的联合用药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抑制调亡是否能挽救无功能的神经元,抑制炎症是否损害正常的生理过程等等,所以,尽管药品很多,治疗方案也很多,
但在临床上寻找对aci进行整体化、综合化、个体化的治疗标准还是任重道远的。

作者单位:550508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中心卫生院内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