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培养人类智力、品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教育学专业被广泛设立于各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在教育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将分享全国12所重点院校的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北京大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是北京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重要内容。

教育思想史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将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法律课程则介绍了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法律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中,教育社会学课程旨在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教育科学与技术课程,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该校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此外,教育经济学课程则介绍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

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统计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艺术教育心理学则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五、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课程提供了实地教学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锻炼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察能力。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 12院校版

教育学 12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 12 所重点院校 )部分汇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 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11《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二、教育的三要素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全国 12 所重点院校 )部分汇总 11《教育学基础》第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学基础最2.学习者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全国 12 所重点院校 )部分汇总 11《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全国 12 所重点院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全国 12 所重点院校 )部分汇总 11《教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 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11《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四、教育形态的分类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 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11《教育学基础》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全国 12 所重点院校 )部分汇总 11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情况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情况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第3版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第3版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第3版●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实际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一)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中做学●(二)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1.延长普及教育年限●2.发展初等教育●3.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4.改革中等教育●二面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第一,为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调整改革课程结构●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要求,增删调整课程内容●第三,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第一,提高教师的聘用标准,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第二,改善教师待遇●第三,改革教师培训制度●第四,发挥优秀教师的主导地位●6.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1.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2.学前教育趋于普及●3.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二初等教育●1.初等教育的普及●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3.初等教育的生师比●三中等教育●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教育机会均等●2.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3.中等教育质量观的改变与扩展●四高等教育●1.规模的扩大●2.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3.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第三节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1.国家主义佳偶●2.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1.阶段性教育●2.终身教育●要点●基本原则或原理●方法●意义●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基本含义●二教育民主化●主要内容●三教育信息化●含义●表现●四教育全球化●1.主要特点●2.基本表现形态●3.为各国教育提供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机会●五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二、教育得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活动得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得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同一。

4.三者得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得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得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得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得教育意图、再好得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就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得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就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得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得概念:就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得分类1.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非制度化得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得教育形式得教育。

制度化得教育:就是从非制度化得教育中演化而来得,就是指由专门得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得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得教育、工业社会得教育与信息社会得教育五、教育得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得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得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得口耳相传与简单模仿就是最原始与最基本得教育形式;生产劳动得变革就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得动力。

六、教育得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得教育: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教育阶级性得出现与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得教育:现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得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得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得复杂性程度与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得作用越来越大。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所重点师范⼤学笔记第⼀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节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教育的⽇常⽤法作为⼀种过程有三类作为⼀种⽅法作为⼀种社会制度(⼆)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度定义有三个层次:⼴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理需要的满⾜及⼼理品质的发展。

3、⼆者的缺陷社会⾓度:把教育看成⼀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发展⽔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性D、社会性、历史性、⽂化性⼆、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对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

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惊奇、对事物的想象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P12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P13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P14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②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③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有社会成员。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一)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创立标志:1、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方法: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三)教育学家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P19-22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

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

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

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

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

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

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

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内涵(基础)(一)定义: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二)教育功能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1、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教育功能取决于教育本质,并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本质回答“教育是什么”,功能回答“教育能够干什么”。

2、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都是回答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区别在于:教育价值是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使教育能够发挥和实际发挥的作用。

3、教育职能与教育功能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任务的能力。

一般不说教育的职能,只说学校的职能,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则意味着教育功能的实现,可以规定学校的只能,但不能规定教育的职能。

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职能实现的自然结果。

二、教育功能的特征(基础)1、客观性2、社会性3、多样性4、整体性5、条件性三、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