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复习文言文重点篇目重点知识(15篇)之一

合集下载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篇复习要点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篇复习要点

2012 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篇复习要点(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12中考课标16篇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

2012中考课标16篇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重点词句翻译1 《出师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重点词:崩殂:指帝王之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疲弊:困苦穷乏。

诚:实在。

秋:时候。

先帝开创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重点词:陟:提升,提拔。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

臧:好。

否:恶。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重点词: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倾颓:衰亡、衰败。

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重点词:贞良:忠良,忠正诚信。

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重点词:布衣:平民。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卑鄙:低微鄙陋。

枉屈:指屈尊就卑。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重点词:受任:接受任务。

奉命:奉命出使。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中考重点文言文15篇整理,考试必备!

中考重点文言文15篇整理,考试必备!

【导语】现在古诗词默写的题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理解性默写的类型,不仅仅是给出半句,写出另外半句了,所以搞清这⼀部分的内容还是⾮常重要的。

©⽆忧考⽹今天分享的就是常考⽂⾔⽂的理解性默写部分,⼀起学习下吧《论语⼗则》1.《论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是: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2.《论语⼗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不厌,诲⼈不倦。

3.《论语⼗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敏⽽好学,不耻下问;(2)学⽽不厌,诲⼈不倦;(3)三⼈⾏,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法的语句是:(1)学⽽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4)默⽽识之。

6.《论语⼗则》中,表现个⼈修养的语句是:⼈不知⽽不愠。

7.《论语⼗则》中,孔⼦评论孔⽂⼦的两句是:敏⽽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则》中的"逝者如斯夫"⼀句,⼈们常⽤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10.《桃花源记》中,渔⼈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13.《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精神⾯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和平相处、幸福⽣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14.成语"⽆⼈问津"出⾃《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冀,⾼尚⼠也。

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15.《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16.《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相闻。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一)论语十则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它强调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这是值得提倡的处事方法.(二)曹刿论战三、课文分析1.内容:文章以长勺之战为背景,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作战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能详察敌情、掌握战机是以弱胜强的必要条件2、人物分析(对话、行动)&8226; 曹刿:远谋a对国事有责任感,b政治上远谋,有取信于民的思想c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临战从容,谨慎,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庄公:鄙(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A: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冒进(“将战”“将鼓”“将驰”“公问其故”)B: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醒悟(认识到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每题3分,共6分)(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
5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小石潭记》
6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
7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关雎》
8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9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观刈麦
10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整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
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1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爱莲说》
2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
3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篇目考点:《如梦令》
4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陋室铭》

2012届中考文言文诗文考试篇目点击之中心归纳

2012届中考文言文诗文考试篇目点击之中心归纳

2012届中考文言文诗文考试篇目点击-----文言文中心归纳1.天时不如地利:本文以天气时令,地理形式,人心的背向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橘逾淮为枳:本文主要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伤仲永: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周处:课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候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丞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有所成就的。

5.小石潭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的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地方思想感情。

6.卖油翁:通过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的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核舟记: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着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技艺。

8.口技: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9.陋室铭: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0.爱莲说: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和对追名逐利的失态的鄙弃和厌恶。

11.王顾左右而言他:主要写了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的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的思想。

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地多。

12.公输:课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的表现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一、《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

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012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重要资料荟萃

2012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重要资料荟萃

【而、乃、其、为、以、于、则、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文言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文言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文言知识归纳)一、《论语十则》《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是知也。

[判断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句,宾语前置]不舍昼夜。

[倒装句,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倒装句,宾语前置]常考名句: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狼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的第二则。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词类活用: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句:投以骨[倒装句,状语后置,省略句,“以骨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句,状语后置]场主积薪其中[倒装句,状语后置]一狼洞其中[倒装句,状语后置]常考名句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12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

2012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

中考八下《小石潭记》【基础积累】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áng)竹】竹林。

【珮(pâ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 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 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初中文言文(必考篇目)知识考点梳理大全

初中文言文(必考篇目)知识考点梳理大全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一、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重点实词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16、施:加。

《曹刿论战左传》一、通假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

二、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福":"保佑,赐福,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古今异义1、狱:小大之狱。

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再: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忠: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4、鄙: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间: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6、可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7、情: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8、牺牲: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归纳(10篇)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归纳(10篇)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归纳(10篇)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一、《三峡》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4、区别:属:属引凄异绝:久绝。

自三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绝献:极自非……属予作文以记之。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篇目重点知识(15篇)之二

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篇目重点知识(15篇)之二

初中语文重点篇目重点知识梳理班级:姓名:●9《出师表》------诸葛亮一、词语解释1、崩殂:死(皇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时3、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优待,厚遇2、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3、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4、陟罚臧否..善恶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6、是以..先帝简拔因此7、以遗.陛下给予8、悉.以咨.之都;询问9、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10、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1、猥自枉屈:降低身份12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13由是感激..感动,激动14、遂许.先帝答应15、二十有.一年通“又”,表余数16夙夜..忧叹早晚17、恐托付不效.实现18、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1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20、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21、咨.诹善道询问22、临表涕零..流下眼泪二、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5、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三、关键问题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0《隆中对》-----陈寿一、词语解释1、亮躬.耕于陇亩亲自2、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3、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4、先主器.之器重5、谓.先主曰.对……说,告诉6、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7、不可屈.致委屈(他)8、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9、先主遂诣.亮拜访10凡.三往总共11、汉室倾颓..崩溃、衰败12、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13、欲信.大义通“伸”,伸张18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14、遂用猖獗..失败15然志犹未已.止16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17、自董卓已.来通“以”19、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2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22帝室之胄.后代27君与俱.来一起2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26、每.自比于管仲常常23、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24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2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28、抑.亦人谋而且29、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30、若跨.有荆益占据31、愿.君勿复.言希望;再32、所以..资将军用来……的二、翻译1、时人莫之许也。

2012年中考古文知识点

2012年中考古文知识点

2011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三)1.出师表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解释重点词语1、崩殂古代天子死叫“崩”或“殂”。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3、时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特别优厚的待遇。

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弘扬、扩大5、陟罚臧否善恶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7、是以先帝简拔因此8、以遗(wei)陛下给予9、悉以咨之都;询问 10、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11、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2、躬耕亲自 13猥自枉屈降低身份 14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5由是感激感动,激动16 遂许先帝于是;答应 17二十有一年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8、夙夜忧叹早晚 19、恐托付不效实现 20、深入不毛庄稼(的地方) 21、庶竭驽钝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22、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23、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2425 咨诹善道询问 25、临表涕零流下眼泪3、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评定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因此我十分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中考文言文12篇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复习资料

中考文言文12篇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复习资料

中考文言文12篇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复习资料中考文言文12篇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复习资料(舒生武编辑)一、《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什么学问的人。

二、《爱莲说》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以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三、《与朱元思书》1、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翻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翻译: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的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翻译:蝉则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12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主旨汇总表

2012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主旨汇总表
8
《口技》
林嗣环
清朝
《虞初新志》
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的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9
《陋室铭》
刘禹锡
唐朝
《全唐文》
抒发了整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0
《爱莲说》
周敦颐
宋朝
《周元公集》
表达了整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4
《周处》
刘义庆
南北朝
《世说新语》
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5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朝
《柳河东集》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派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6
《卖油翁》
欧阳修
宋代
《欧阳文忠公文集》
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朝
《虞初新志》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史记》
表现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26
《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诸葛亮集》
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7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
《陶渊明集》
反映了人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整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8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唐朝
《柳河东集》
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整理对劳动人品疾苦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重点篇目重点知识梳理(一)班级:姓名:●1《送东阳马生序》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4、俟其欣悦俟:等到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报”穿着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 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2《鱼我所欲也》――孟子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8、妻妾之奉.侍奉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二、翻译下列句子1、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词语解释1、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易.安陵交换3、其许.寡人答应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5、甚善.好6、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7、弗.敢易.不;交换8、因使..唐雎使.于秦因.:于是;使.:派;使.:出使9、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10、请广.于君扩充11、逆.寡人者违背12轻.寡人与轻视13、非若是..也像;这样14、虽.千里不敢易即使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18 布衣:平民19、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徒跣:光着脚20、以头抢.地耳.撞;罢了21、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22、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23、仓.鹰击于殿上通“苍”24、休祲吉凶的征兆25、若.士必怒如果26、缟素:穿丧服27、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28、长跪而谢.之道歉2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0、徒.以有先生也只是二、句子翻译1、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三、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4《岳阳楼记》-----范仲淹(宋)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 越明年越:到了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

备:详尽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霪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

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

去:离开。

19) 把酒临风把:持。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

集:栖止。

21) 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小草;汀:小洲。

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

偕:一起。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

归:归依。

26) 不以物喜以:因为。

心旷神怡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