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探讨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是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采用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以下将就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症候评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传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对于病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四诊质地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病证诊断标准体系。
2. 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已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
如结合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中医病证进行诊断,使诊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3.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诊疗方案。
二、中医症候评分1. 什么是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病情中的症候进行评分,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和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
中医症候评分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极为重要。
2. 中医症候评分的内容中医症候评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症状的描述,包括症状的种类、程度、变化规律等;二是症状的评分,即对不同症状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症状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
3. 中医症候评分的意义和作用中医症候评分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评价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症候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应用的现状及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
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应用的现状及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应用的现状及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导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但是,由于其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西方医学不同,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进行探讨,旨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医指南编制过程中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第一部分: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现状1. 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医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
然而,在临床实践指南中,中医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医的理论体系复杂而庞大,涉及中医经典著作和各种诊疗法则。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与西医常规的临床实践有所不同,需要充分考虑其独特性和实用性。
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2.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
它依赖于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结合。
通常,指南编制需要进行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搜集和评估中医治疗特定疾病的证据。
通过专家共识会议确定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推荐等级。
通过专业组织的审查和修订,确保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限制尽管中医在临床实践指南中应用的愈发广泛,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限制。
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实践经验和偏好不同,因此无法适用于所有情况。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其指南建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支持。
指南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偏见和利益冲突,影响指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部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评价1.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是确保指南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价指南编制过程中的研究设计、证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可以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偏见和缺陷,从而提高指南的质量和价值。
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思考
任现志;汪受传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7(25)2
【摘要】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方法是检验临床疗效的重要尺度。
对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2页(P266-267)
【关键词】疗效评价;中医治疗学;循证医学
【作者】任现志;汪受传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J], 李德;赵霞;汪受传
2.中医药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的现状与思考 [J], 任珍;彭孟凡;苗明三
3.主观疗效评价在恶性肿瘤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J], 彭南勇
4.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思考 [J], 褚福永;王阶;姚魁武;王师菡;何庆勇
5.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 [J], 张倩;王伟;王建波;周晓凤;卢美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疗效评估
中医疗效评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理论体系和医疗方式与西医不同,中医疗效评估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医疗效评估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1. 背景介绍中医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形式。
中医的观念强调整体性、标本兼治和个体化治疗,与西医的以病为中心、症状治疗的方法有所不同。
因此,在评估中医疗效时,需要考虑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2. 中医疗效评估的现状目前,中医疗效评估主要采用的是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的方法。
临床试验是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评估中医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而系统评价则是对已完成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分析。
虽然这些方法在提供部分证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3. 中医疗效评估的挑战中医疗效评估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主客观矛盾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性的治疗观念,与西医的客观性和标准化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矛盾。
如何在评估中医疗效时平衡主观与客观因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2 评估指标的制定中医疗效评估需要制定合适的评估指标,既要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又要与现代医学的评估体系相结合。
目前,中医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3.3 样本大小和控制组的确定由于中医疗效评估的特点,样本大小和控制组的选择对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中医疗效评估往往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和人员随机分配的困扰。
4. 中医疗效评估的未来发展为了提高中医疗效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未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1 制定统一的评估指标中医疗效评估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这将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4.2 加强研究设计和方法学研究为了解决中医疗效评估中的方法学问题,需要加强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学的研究。
从中医思维角度探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问题
从中医思维角度探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问题摘要: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模式问题的出现导致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瓶颈。
中医思维作为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基准来说,对中医临床的发展和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章从思维的角度提出,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应该运用中医的原创思维,认为“正向思维”是西医、中医判定临床疗效的主要依据,“反向思维”是中医判断临床疗效的重要思维,并从取象思维角度探索了中医临床疗效判定主要根据是医患共同体察病人的七种能力、医患共同勘对五种生命条件、医患共同检验精、气、神三宝。
关键词:中医思维;临床疗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问题是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的很多中医药专家都已经明确认识到,完全用现代医学的检查化验手段评价中医的疗效问题,不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
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疗效评价体系,是当前中医药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的研究认为,古代的中医是有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的,并认为证候变化、病机变化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是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
这种研究的价值很大,因为这种研究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
中医是智慧的,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医有自己的独特思维。
中医的发展,从理论到临床,其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只有从思维角度研究中医,才能真正步入中医本原的殿堂,才能正确的继承和创新。
中医思维应该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石。
如果说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是思维,同样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西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本质差异也是思维。
1.中医思维的特征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中医思维是指在中医药学知识背景下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联问题的思考,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
中医思维的种类很多,如“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等。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慢性病指的是病程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研究进展和评估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一、临床实践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独特的疗效。
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控,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能够缓解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二、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离不开研究的支持。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并为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研究主要涵盖中医药的药理作用、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等方面。
在药理作用的研究方面,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揭示了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以及其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在调节免疫功能、抗衰老、抗氧化、抗炎和降血脂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在安全性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机构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对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相对于西医药,中医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整体效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
在临床疗效的研究方面,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主要依赖于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等。
这些研究结合了中医药特有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中医药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估与验证。
在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方面,中医药的疗效评估也涉及到与西医药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为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三、评估方法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需要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 临床疗效评估表:通过患者的自感觉和医生的观察,综合评估中医药治疗效果。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_杨志宏
收稿日期:2010-02-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3266)作者简介:杨志宏(1963-)男,陕西临潼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老年病。
通讯作者:沈舒文(1950-),女,陕西咸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61-265.[11] 张永涛,梁嵘.关于研制中医数字问诊系统的构想[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204):138-139.[12] 王忆勤.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9-371.[13] 刘国萍,王忆勤,董英,等.中医心系问诊量表的研制及评价[J].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1222-1225.[14] 刘国萍,王忆勤,郭睿,等,中医心系问诊采集系统初步研制及评价[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5:16-20.[15] 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92.[16] 麻晓慧,王泓午,何裕民,等.胆病症状学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59.[17] 刘秀芳,严志林.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调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5):363.[18] 徐丽华,王俊,陈启光,等.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四诊信息调查及CF A 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1):668.[19] 赖世隆,曹桂婵,梁伟雄.中医证候的数理统计基础及血瘀证宏观辨证计量化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88,3(6):27.[20] 邱向红.脾虚证计量诊断的探讨[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7(1):24.[21] 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22] 韦玉科,汪仁煌,陈群,等.基于竞争神经网络的中医智能诊断推理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7):225.[23] 朱文锋,晏峻峰,黄碧群.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67-571.[24] 杨小波,梁兆晖,罗云坚.支持向量机算法在中医证候信息分类中的应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 ].2007,9(1):28-31.[25] 晏峻峰,朱文锋.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93.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杨志宏1,洪亚庆2,沈舒文2,黄毓娟2,宇文亚3,常玉双2(1.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摘 要: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如何取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最为关键,探讨了近10年中医疗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证0的疗效评价、降维升阶的方法、系统论的评价方法、个体化的评价方法、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虚拟模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着问题,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建立适合中国传统医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的医疗模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升级,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意义1.综合优势: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综合运用双方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则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研究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药物治疗。
两者结合可以互补不足,共同促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临床需求:许多疑难杂症难以用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方法解决,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更有可能找到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对个性化治疗的需求,提高治疗成功率。
3.交流合作: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需要医学界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促使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对于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现状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向全球。
政策的支持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2.学术研究:在学术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都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
通过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逐渐探索出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
3.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很多医院和诊所已经开始推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临床实践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优化研究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现状与展望摘要:中西医结合诊疗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医学诊断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应用模式。
西医强调利用先进的理论、医疗设备和可重复性的试验研究来实施药物研究和疾病诊断。
与中医相比,西医更注重加工“制剂”,所以西医的治疗效果更快更明显。
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医的诊疗存在一些弊端,如副作用、耐药性、过度依赖设备等。
虽然中医和西医在疗效上有明显差异,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更强调病人,更注重对病人身体的护理。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诊断;内科;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体系已初具规模,大量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相对局限,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依据。
今后应重视理论体系研究,注重构建疗效统一的临床诊治规范,注重开发中西医共用无差别的技术成果。
一、内科常见病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都可采用中医学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内服、针灸、推拿、药物外敷、熏蒸等。
中药传统经方汤剂、丸剂、中药注射液、颗粒剂等产品不断涌现。
目前,《中国药典》已录入中药或中成药400余种。
大量循证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在提高治愈率与控制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小儿腹泻、动脉硬化、冠心病、偏头痛、风湿骨病,可保守治疗创伤疾病、妇科炎症、不孕症等。
一项基于14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OR=4.24,95%CI(2.94,6.11)]和HP根除率[OR=2.60,95%CI(1.93,3.49)]均优于对照组;一项基于7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OR合并=3.87,OR合并95%CI=2.75~5.43,合并效应的检验Z=7.79(P<0.0001)。
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利巴韦林的疗效[7]。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仁心雕龙•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陈智慧\张哲、裴宇鹏\张会永2,李芹2,孟晓媛\段阿里\杨关林|,刘继东1T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摘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在探索中取得系列成果,证候疗效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同,但个体化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如何进行群体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辨证方法的主观性导致在中医专业医生缺位条件下难以开展辨证论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有效推广应用。
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或许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医原创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恰当融合可能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中医药;辨证诊断;疗效评价;人工智能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03504,No.8150346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〇.2013CB531704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TCM clinical diagnosis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under thebackground of new eraCHEN Zhi-hui1,ZHANG Zhe1,PEI Yu-peng1,ZHANG Hui-yong2,LI Qin:,MENG Xiao-yuan1,DUAN A-li1,YANG Guan-lin1,LIU Ji-dong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 h e n y a n g 110847, China; :T h 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 h e n y a n g 110032,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 C M)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 f m o d e r nresearch of T C M.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 C M research m e t h o d s h ave ha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a n d s y n d r o m e curativeeffect evaluation i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 m o r e attention a n d recognition. H o w e v e r, h o w to evaluate the g r o u p efficacy u n d e rthe b a c k g r o u n d of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based o n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w h i c h is un d e r the guidance of prescription medicine, is still the m a i n p r o b l e m s at present. T h e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m e t h o d of subjective cau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absence of professional doctor of T C M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w h i c h largely limit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 C M. In the n e wera,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m a y provide a n e w opportunity for the modernization a n 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 C M, a n d the proper integration of original thinking of T C M a n d A I m a y provide n e w ideas for the clinicaldiagnosis a n d efficacy evaluation research of T C M in the n e w era.K e y W O r d S 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 Efficacy evalu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 i n a (No.81603504, N o.81503468), National K e y Basic ResearchP r o g r a m of C h i n a (973 P r o g r a m) (N〇.2013C B53170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 创新方法与技术是目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工程 技术难题m。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由
于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临床评价体系不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需
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对象和标准存在差异。
在西医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以
病理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为依据的。
而在中医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
础的,包括望闻问切、辩证论治等方法。
因此,中医疗效评价存在多因素、多层次、多维
度等特点。
中医疗效评价的标准应该以中医理论体系为基础,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评价。
其次,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实现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医临床中,常采用双盲随机对
照试验等科学方法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而在中医中,由于针灸、推拿等手法的主观性较强,难以进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因此,中医疗效评价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如案例对照、有效率、临床路径等方法,来实现中医疗效的科学评价。
最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评价结果受到医生实践经验、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这就
需要中医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要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
可重复性。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而闻名。
由于中医的疗效评价方法相对不足,其地位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常常被怀疑和质疑。
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行深入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与西医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相信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引起的,并利用草本药物、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恢复人体的健康平衡。
与之相比,西医注重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由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不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方法也需要相应地调整和改进。
中医药物多用中草药,而不是单一化学物质。
尽管中草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被证明具有疗效,但是由于中草药中包含复杂的化学成分,其疗效评价相对较为复杂。
目前,临床试验常常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来评价药物的疗效,但是这种方法对中草药的有效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需要发展与中医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治疗。
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疾病发展和病情表现也存在差异。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现代医学临床试验往往忽视了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群体而非个体的。
这也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医学更多地注重短期疗效和客观指标的评价,而对于中医的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主观感受的评价较少关注。
中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治疗,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需要更广泛地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我们需要考虑到中医治疗方法的特殊性,制定适合中医特点的评价方法;力求更加个体化的研究设计,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综合治疗效果的评价;还需要更多地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更科学、准确的疗效评价方法。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对策。
方法对当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
结果当前临床上对于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主要根据治疗后的肿瘤大小变化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期情况作为主要指标,由此无法评估中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情况,从而难以全面评价中药治疗效果。
对此需要重视症候疗效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以更好的评估中药治疗效果。
结论中医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对此应当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更好的评估中医治疗效果。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疗效评价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应用次数越来越多,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由于中医药的独特性,其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评价却有较大的缺陷,从而难以准确评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1]。
现在对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的对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当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
1.2 方法1.2.1 研究现状当前,对于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尚未形成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但大多数的临床评价指标均包括肿瘤大小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提高情况、生存周期改变情况等,以此作为评价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标准。
但此种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医治疗对于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的遏制,这与现代医学肿瘤疗效评价的要求仍有差距。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疾病中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其凭借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恶性肿瘤患者的青睐,但对于其疗效评价标准却难以真正反映出治疗效果,对此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2]。
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
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缺失,很难通过统一的科学依据评价中医治疗的效果,从而得出一些和发展方向。
因此,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是当前中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难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差异:中医所涉及的“气、血、津液、脏腑”等基本概念属于人类灵体的范畴,不同于现代医学所注重的人体物质和生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需要跨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难关。
2.病情的复杂性:中医认为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偏重于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和分析病因,难以通过单一的因素来评价治疗效果。
3.临床实践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中医临床实践一般都是基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这使得中医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变得异常困难。
4.指标体系的缺失:当前尚缺少一套完善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定量和标准化的评价方法。
中医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针对以上难点,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回顾性研究:利用已有的临床病例数据,进行对比或纵向分析等方法,以获得中医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
2.前瞻性研究:通过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系统性地比较中医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疗效,从而获取更准确的评价结果。
3.经验:通过临床医生的经验,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案归纳整理,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了在实践中更加具体、实用和规范,中医需要建立科学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根据治疗目标、疗效分类、疗效指标、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标准和考察时间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1.治疗目标:在中医治疗中,通常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机体状态、加速恢复和预防复发等方面。
因此,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也主要从这几个目标方面来进行构建。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目的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
方法回顾分析近20年来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探索如何取得医学领域承认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结果传统的“证”的疗效评价、症状的半定量化、系统论的评价方法、个体化的评价方法、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结论虽然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的量表评价体系,使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符合客观化和定量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标签: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随着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不断完善,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与不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描述的不确定性,给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带来的困难。
所以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当前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然会严重阻碍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医药制药产业化的发展。
本文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探讨,进一步为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中医药临床突出的是“辨证论治”、“依证论治”,或“药不对证,治疗无效”,甚至是“变证丛生,贻害无穷”[1]。
目前,中医辨证论治提倡的是个体化的治疗,针对同种疾病的不同证型、或者同种病型个体差异的患者,在立法方药上也不尽相同。
所以,中医药临床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增加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难度。
2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1传统的“证”疗效评价方法所谓的传统的“证”疗效评价方法是当前中医药临床广泛应用的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并且结合望、闻、切进行临床辨证诊治和治疗[2]。
通过一定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发生了变化,然后再进行望、闻、切,进一步对中医药临床疗效做出判定。
临床中疗效的判定通常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医学领域自古以来就有中西医之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中西医结合医学逐渐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医疗模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并提出我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中,中医的经典理论和调理方法与西医的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相辅相成,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以及一些其他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许多大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科室。
许多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原因是他们相信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副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效果好: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各自有其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方法,西医则重视精确的诊断和现代化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可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促进病人整体健康: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注重调整人体整体的平衡,而西医则更专注于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医学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促进病人的整体健康。
3. 个性化诊疗:中西医结合医学注重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未来发展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需要强化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
此外,还应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和了解。
医学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医学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疗效评价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中药物的疗效评价更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学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为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其疗效评价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药物疗效评价的核心观念是“攻邪、调整阴阳”,并通过平喘、降血压等方法来实现疾病的治疗。
然而,中药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疗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现代化学、生物学、药物学等技术手段,对中药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明确其药理作用和疗效评价的依据。
其次,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疗效评价的指标和评分体系,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再次,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并应用众多的实验模型和临床试验方法,以验证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常见的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试验等方式,评估中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
常见的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凋亡实验、酶活性测定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初步了解中药物的生物学效应。
而动物试验主要是通过对小鼠、大鼠等动物进行给药实验,观察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这些实验研究为中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临床研究则是通过临床试验、临床观察等方式,评估中药物对于特定疾病的疗效。
临床试验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开放试验等方式,对参与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科学设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而临床观察则是通过对一定范围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中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中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药物性质较为复杂,中药疗效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1. 临床试验取得一定进展随着医学技术、药物研究和临床试验方法的不断发展,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临床试验的结果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双盲、随机、对照,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中药研究都试图采用这种方法来验证疗效。
2000年以来,国务院启动了“中药临床研究和试验工程”计划,这使得中药研究得到了官方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2. 亟待建立可信的评价体系目前在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如评价标准不明确、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不一致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药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缺乏足够保障,临床应用前景堪忧。
因此,亟需制定一套可以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和信任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
3. 大规模临床试验经济成本高另外,由于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往往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极高。
由于中药的主要治疗机制可能不同于西药,因此设计一种涵盖中药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疗效评价方法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中药临床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1. 评价标准不明确中药疗效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评价标准不明确。
中医理论体系中,疾病的病因、病程和病机等方面都较为复杂。
这使得中药疗效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定义。
与此同时,西方医学界并没有对中药进行系统的研究,缺少针对中药的评价标准和准则。
2. 指标不一致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常常是人为设定的、不一致的,而且其观察数据的量级、时间点和区间也都不一致。
这使得不同研究团体之间无法进行可靠的比较和数据分析。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中药研究的评价指标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疗效。
3. 结果缺乏信任和可重复性由于中药疗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不规范,中药研究的结果招致了许多争议。
中医疾病病证诊断疗效的科学评估
中医疾病病证诊断疗效的科学评估1. 引言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医疾病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估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对中医疾病病证诊断疗效的科学评估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
2. 中医疾病病证诊断中医疾病病证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并运用中医诊断方法进行分析。
以下是各种诊断方法的介绍:2.1 望诊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一种方法。
望诊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象、肌肤等,以判断患者的阴阳、寒热、虚实等病性。
2.2 闻诊闻诊是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体味、呼吸、咳嗽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一种方法。
闻诊主要包括嗅闻患者的体味、呼吸、咳嗽声等,以判断患者的病邪性质和病位。
2.3 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一种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程和病性。
2.4 切诊切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按压患者的穴位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一种方法。
切诊主要包括触摸患者的脉象、按压患者的穴位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病变情况。
3. 中医疾病病证疗效评估中医疾病病证疗效评估是对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以下是中医疾病病证疗效评估的主要方法:3.1 症状改善评估症状改善评估是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的一种方法。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分,以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
3.2 体征变化评估体征变化评估是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体征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的一种方法。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
3.3 实验室检查评估实验室检查评估是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 伴 有 肢 体 功 能 障 碍 。在 恢 复 期 内见 唇 红 舌 红 , 体 僵 痉 , 肢 走
路摇晃 , 眠不宁 。 睡
39 气 虚血瘀 , 肾亏虚型 . 脾 共 9 3例 , 型 病 人 恢 复 期 , 现 各 表 气血或阴 阳, 或肺 脾 肾脏 器 不 同 程 度 的 亏 虚 。 无 论 有 否 肢 体 功
大 , 确 性 和 客 观 性 较 差 , 且 缺 乏 量 化 指 标 和 相 应 的规 范 , 准 并 难 以形 成 统 一 的 客 观 评 价 标 准 ; 病 ” 疗 效 评 价 则 难 以体 现 中 医 “ 的 特 色 。 随着 医学 模 式 和 疾 病 谱 的 转 变 , 代 医学 也 逐 渐 重 视 对 现
医证 候 的 改 善 、 归等 变 化 作 为 判 定 l 疗 效 的 标 准 。有 的研 转 临床 究 则 完 全借 鉴 现 代 医 学 “ ” 疗 效 评 价 方 法 , 求 通 过 解 剖 学 病 的 力 指 标 、 理 损 害 指 标 、 因 学 指 标 、 化 指 标 等 的 改 变 判 断 疗 病 病 生 效一 。“ ” 证 的疗 效 评 价 由 于 观 察 者 本 身 主 观 判 断 的 变 异 性 较
2 03 21 7) 8 — 8 . 0 , ( :0 1
能 障 碍 , 现 身 困 乏 力 , 短 懒 言 , 愿 活动 , 食 减 少 等 症 状 。 表 气 不 饮 上 述 证 型 经 临 床 前 瞻 性 效 度 研 究 , 明 其 基 本 符 合 临 床 实 证
际 。至 于 急 性 期 及 恢 复 期 的 兼 夹 症 状 , 可 能 在 每 一 型 出现 , 则 需
复效 果 。
参考文献 : [] 韦 振 军 , 凡 英 . 1 孔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颅 脑 外 伤 后 头 痛 研 究 [ ] 菏 泽 医 J.
专 学 报 ,0 0 1 ( ) 9 2 0 , 2 3 : 3—9 . 4
[ ] 尹 必 武 . 候 临 床 诊 断 标 准 规 范 刍 议 E] 中 华 中医 药 杂 志 ,0 0 6 7 证 J. 2 0 ,
式 [ , 种 病 证 结 合 模 式 可 使 中 西 医 治 疗 优 势 互 补 。 有 学 者 认 1 这 ] 为, 病证 结 合 是 中 医 循 证 医 学 实 现 的 基 础 [ 。但 因 中 医 学 与 现 代 西 方 医 学 在 医学 模 式 、 究 方 法 上 存 在 的 明 显 差 异 , 研 当前 符 合 中医 自身 规 律 , 能 反 映 出 中 医 治 疗 疾 病 特 色 和 优 郭 怀 印 ) 本
[] 于 年 海 . 脑 损 伤 后 综 合 征 的 辨 证 施 治 [ ]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0 4, 2 颅 J. 20
中 医病 证 结 合 疗 效 评 价方 法 的研 究 现状 与探 讨
王少丽 , 王承 龙 , 史大 卓
摘 要 : 病 证 结 合 诊 疗模 式 下 , 在 目前 尚缺 少 符 合 中 医 自身特 点 且 能 够被 国际 公 认 的 疗 效 评 价 方 法 。如 何 在 现 代 临床 评 价 研 究 方 法 的基 础 上 , 择 适 合 评 价 中 医 疗 效 的 评 价 标 准 , 立 符 合 临床 特 点 并 能 够 被 国 内外 认 可 的 疗 效 评 价 方 法 以证 明 中 医 药 的 疗 效 , 选 建 是 中 医 药 走 向 国 际 的 关键 所 在 。本 文 针 对 中 医疗 效评 价 研 究的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 讨 中医 疗 效 评 价研 究 的 方 向及 模 式 , 为今 后探 探 以 讨 中 医药 疗 效 评 价 方 法 学研 究提 供 参 考 。
[] 余 英 教 , 立 英 , 伟 , . 脑 损 伤 昏迷 病 人 恢 复 期 中西 医结 合 治 4 朱 吴 等 颅
疗 的体 会 [ ] 河南 实 用神 经 疾病 杂 志 , 0 2 5 3 :4—7 . J. 20 , ( )7 5 [] 胡仕祥 . 腑化瘀醒脑 汤佐治 重症颅 脑损伤 3 5 通 8例 [ ] 四川 中 医 , J.
( ): 3 8—1 . 1
作 者 简 介 : 万 章 , , 任 医师 , 授 ,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工 作 于 广 东 杨 男 主 教 硕 现
医 学 院 附 属 南 山 医 院 ( 编 : 1 0 2 ; 志 兰 、 振 九 , 作 于 广 东 医 学 邮 5 85 ) 张 杨 工 院 附 属 南 山医 院 ; 金 , _ 于 广 东 省 深 圳 市 西 丽 人 民 医 院 。 刘 1作 = ( 收稿 日期 : 0 0—0 ~1 ) 21 7 5
[ ] 刘 明铎 . 用 颅 脑 损 伤 学 [ . 京 :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 9 2 3 4— 6 实 M] 北 人 1 9 :9
4O1 .
要 在 用 药 时 予 以考 虑 , 是 重 要 的症 状 如癫 痫 发 作 , 热 , 血 , 但 高 呕 以及认知 、 言 障碍 , 体运 动功能 障碍如肌 张力过 高或低 下 , 语 肢 睡 眠 障 碍 、 神 障 碍 等 , 单 独 或 特 别 处 理 , 免 影 响 整 体 的 恢 精 应 以
3 ( ): 9 — 4 5 l 6 4 4 9 .
[ ] 黄 长军 , 贵华 , 勇 , . 医药 治 疗 颅 脑 损 伤 研 究 进 展 [ ] 北 京 3 田 李 等 中 J.
中 医药 大学 学 报 ( 医 临 床版 ) 2 0 , 5 2 : 9—4 . 中 ,0 8 1 ( )3 0
关 键 词 : 医 ; 证 结 合 ; 效 评 价 ; 法 中 病 疗 方
中 图分 类 号 : 4 R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1 4 ( 0 0) 0—1 4 17 3921 1 2 5—0 2
西 医辨 病 与 中 医 辨 证 结 合 是 目前 中 医 临 床 的 主 要 诊 疗 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