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的基本规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印制板的DFT(Design for Testability)规则
6.2测试点(孔) 印制板的每个网络至少有一个测试点,且离信号源越近越 近越好,通孔器件可以用其管脚做测试点,其余测试点应 尽量放在焊点面。有下面几条要求: 1)测试点焊盘直径:最小为25 mil(0.64mm)。 2)测试点与测试点距离(中心-中心):推荐85 mil(2.16mm)以上,尽量避免小于70 mil(1.78mm),不能小 于50 mil(1.27mm)。 3)测试点与过孔、其他焊盘、走线的距离(边缘—边缘): 推荐20mil(0.51mm)以上,最小15 mil(0.38mm)。 4)测试点与和其同一面的元件的距离(边缘-元件体): 推荐50mil(1.27mm)以上,最小30 mil(0.76mm)。
H R R1
5. 孔的设置
5.4 引线孔设置 镀覆孔(金属化孔)用于将元件引线或引脚连接到印制板 上,其孔直径应保证孔内径和引线之间能提供 0.2mm(7.9mil)~0.7mm(27.6mil)间隔。
非支撑元件孔(单面板非金属化孔)的内径应和引线之间 能提供0.15mm(6mil)~0.5mm(19.7mil)间隔。孔径的规格 数应尽量少。扁平带状引线通过非支撑孔时,引线的标称 对角线和非支撑孔内径差不应大于0.5mm(19.7mil)也不应 小于0.15mm(6mil)。
5. 孔的设置
5.1 板厚和孔径比 制成板的最小孔径定义取决于板厚度, 板厚和孔径比 最好应小于 5~8:1。大的比值会使生产困难,成本增加。 板厚度与最小孔径的关系: 板厚:
3.0mm(118mil) 2.5mm(98.4mil) 2.0mm(78.7mil) 1.6mm(63mil) 1.0mm (39.4mil)
6.印制板的DFT(Design for Testability)规则
6.2测试点(孔) 5)测试点中心到PCB板边缘的距离:125 mil(3.18mm)以上。 6)测试点与工艺孔的距离(中心-中心):最小200 mil(5mm)。 7)测试点密度:每平方英寸最多30个(整个PCB的平均数)。 8)每个100mil(2.54mm)的探针(一个电源测试点)最多能流 过2A的电流,通常情况下,最少要有10个电源测试点和20个地 测试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PCB板上。
Biblioteka Baidu
7.印制板设计的工艺要求
7.1印制板的标识 一块印制板要有一个标识,这对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 是必需的,因此要求印制板上必须设计有板号的标识,并 且这一板号标识必须设计成铜箔的和丝印的两种形式。没 有板号标识的印制板,公司不给予外协加工。另外,所有 打样过的印制板修改后,需升级文件的版本号,或升级印 制板标识号。 印制板上必须设计一10mm(393.7mil)×30mm(1181.1mil) 的S/N丝印框,以便粘贴模板的产品标识。对于一个系列的 产品开发应在总体设计方案中应对模板上的产品标识、条 型码的样式和位置做统一的规定。
4. 布局
图4-3去耦电容布局
4. 布局
M. 元件布局时,应适当考虑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器件尽量放在 一起, 以便于将来的电源分隔。 N. 用于阻抗匹配目的阻容器件的布局,要根据其属性合理 布置。 1)串联匹配电阻的布局要靠近该信号的驱动端,距离一 般不超过12.7mm[500mil]。 2)匹配电阻、电容的布局一定要分清信号的源端与终端, 对于多负载的终端匹配一定要在信号的最远端匹配。 布局完成后打印出装配图供原理图设计者检查器件封装的 正确性,并且确认单板、背板和接插件的信号对应关系, 经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布线。
最小孔径:
0.41mm(16mil) 0.31mm(12mil) 0.25mm(10mil) 0.25mm(10mil) 0.25mm(10mil)
5. 孔的设置
5.2 孔和焊盘设置 孔径优选系列如下:
孔径: 40 mil(1.02mm) 32 mil(0.81mm) 24mil(0.61mm) 焊盘直径: 62 mil(1.58mm) 60 mil(1.52mm) 40mil(1.02mm)
7.印制板设计的工艺要求
7.2印制板尺寸和参考点 注意正确选定单板坐标原点的位置,原点的设置原则是在单板 左边和下边的延长线交汇点。 板框四周倒圆角,倒角半径R≥1.6mm。特殊情况参考结构设计 要求。
图7-1印制板参考点的设置
7.印制板设计的工艺要求
7.3印制板装焊的工艺孔 印制板在装焊过程中,需要固定印制板的工艺孔,因 此要求印制板上必须设计有3个直径 128.5mil(3.26mm,NO30钻头)非金属化孔,工艺孔中心到 PCB板边缘的距离要大于125mil(3.18mm),孔位分布以对 角分布为好,距PCB 长边边缘5mm 和短边3mm 的范围内 不应有贴装元件,如果需要贴装元件可以增加工艺边。机 插定位孔中心13.5mm内不允许布件。定位孔中心到表贴 器件边缘的距离不小于5.0mm如图7-2所示
4. 布局
E. 布局操作的基本原则: 5)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标准布局; 6)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 7)器件布局栅格的设置,一般IC器件布局时,栅格应为 50--100 mil,小型表面安装器件,如表面贴装元件布局时, 栅格设置应不少于25mil[0.635mm]。如有特殊布局要求, 应双方沟通后确定。 F. 同类型插装元器件在横向或纵向上应朝一个方向放置。 同一种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要力争在横向或纵向上保 持一致,便于生产和检验。
5. 孔的设置
5.5测试孔 测试孔是指用于ICT(In-Circuit Test)测试目的的过孔,具 体内容参照本文6.2节。 5.6最低限制 所设计的内层导线或连接盘应距离印制板边2mm[78.74mil] 以上。 孔边缘到印制板边缘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印制板的厚度。 PCB加工技术限制 推荐使用最小线宽/间距 极限最小线宽/间距 国内 6mil/6mil 4mil/6mil 国际先进水平 4mil/4mil 2mil/2mil
7.印制板设计的工艺要求
图7-2印制板工艺孔示意图
7.印制板设计的工艺要求
7.4表面贴装元器件的定位标志 对表面贴装元器件的印制板,表面贴装机需要有一个 对位的参考点,参考点是所有全自动设备识别和定位的标 识点(MARK)。所以表面贴装的印制板需要设计定位标志, 为实心圆形焊盘。如下图所示。
PCB长边 MARK点直径40mil 约1mm ≧200 mil[5.08mm] 背景区(阻焊空区) 直径为MARK点直径2倍 PCB 短 ≧90 mil[2.286mm] 边
2. PCB组装件的类型
3. 设计准备
在进行具体的印制板布线前,做好以下准备: 1. 首先要对逻辑图进行认真的检查,连接是否正确,使 用的元器件库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2. 逻辑图必须通过审核后才可以进行印制板的布局布线。 3. 对印制板的一些关键尺寸要进行核对,如印制板的外 形尺寸、板材厚度、金手指插头的位置、定位孔的位 置、连接器的位置等; 4. 印制板布线完成后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另外设计人员 在开发调试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设计的印制板所存 在的问题,并进行记录,以便改进设计。
4. 布局
图4-2 贴片元件距离要求
4. 布局
4)有压接件的PCB,压接的接插件周围5mm[196.85mil]内 不能有插装元器件,在焊接面其周围5mm[196.85mil]内也 不能有贴装元、器件。 5)有插座的IC如果相邻的器件高度高于插座的高度时要保 持距离大于2.54mm[100mil],以方便插拔IC芯片。 6)连接器与隔离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应小25.4mm[1000mil]。 7)晶体、晶振距离变压器至少应为25.4mm[1000mil]。 L. 每个集成电路元器件要加一个去耦电容,IC去耦电容的 布局要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并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 成的回路最短。
4. 布局
G. 发热元件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 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 器件。热源应尽量放置在出风口。 H. 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亦即小元件周围不易 放置大元件、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K. 元件布局距离要求: 1)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 2mm[78.74mil]; 2)BGA与相邻元件的距离>5mm[196.85mil]。 3)除BGA外,其他贴片元件相互间的距离要求(图4-2): 同种器件:≥0.3mm[11.81mil] 异种器件: ≥0.13×h+0.3mm (h为周围近邻元件最大高度差)。
6.印制板的DFT(Design for Testability)规则
6.1工艺孔 每块印制板都最好有3到4个工艺孔(最少2个),这些孔在 装焊后不能被遮挡。工艺孔的直径要求为: 128±2mil(3.25mm±0.05mm),工艺孔中心到PCB板边缘 的距离要大于125 mil(3.18mm);孔的分布参照图
4. 布局
200mil(5.08mm)
图4-1 元器件布置离板边的距离要求(0.2″=200mil=5.08mm)
4. 布局
E. 布局操作的基本原则: 1)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 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 2)尽量避免大的器件两面重叠放置,以免在焊接加热时 两面都有大器件的温度上升慢,整板温度不均匀。导致温 度过低,焊接质量不可靠。 3)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 排主要元器件。 4)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 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 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 信号分开;高频元器件的间隔要充分。
4. 布局
A.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 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 B.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时所需的夹持边设置印制板的禁 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域。根据某些元件的特殊要求,设置 禁止布线区。尽量避免晶体、变压器、光耦、电源模块下面 穿线,特别是晶体、晶振下面应尽量铺设接地的铜皮。 C.印制板的装焊要求离板边200mil(5.08mm)不能有元器 件,否则印制板在印刷机无法固定。一些特殊的元器件需要 靠板边安放的(如复位开关、发光二极管、连接器等)不在 此要求范围内,这些元器件可以进行手工补焊,如图4-1所 示,虚线到板边框的范围不能有元器件,至少要保证有两个 相对的板边不能有元器件。
PCB设计的基本规则
樊生文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PCB板的分类 PCB组装件的类型 设计准备 布局 孔的设置 工艺孔 印制板设计工艺要求 零件间距 元器件的手工焊焊盘图形设计规范
1.PCB板的分类
根据IPC-2221( The Institute of the Interconnecting and Packing Electronic Circuit”(电 子电路互连与封装协会),印制板设计通用标准)的 规定,板的类型划分如下: 1型-单面印制板 2型-双面印制板 3型-无埋盲孔的多层板 4型-有埋孔和/或盲孔的多层板 5型-无埋盲孔的多层金属芯板 6型-有埋和/或盲孔的多层金属芯板
孔径: 20mil(0.51mm) 6mil(0.41mm) 焊盘直径: 35mil(0.89mm) 8mil(0.71mm)
孔径: 12mil(0.31mm) 10mil(0.25mm) 焊盘直径: 25mil(0.64mm) 22mil(0.56mm)
5. 孔的设置
5.3 孔和焊盘设置 从经济角度考虑,在任何设计中,不同尺寸孔的种类 应保持最少。 注意:焊盘上不能放置过孔。过孔一般为线宽的1.5~1.7倍 (特殊加粗的线如电源和地除外),过孔最小不能小于 6.4.1的要求。 如下图,孔径H不能小于9.8mil(0.25mm),焊盘直径R不能 小于21.7mil(0.55mm),环宽R1不能小于6mil(0.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