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合集下载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

四、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有用就是真理。

X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打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X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

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完整)马原辨析题题库

(完整)马原辨析题题库

辨析题题库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17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P18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18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P18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18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P18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18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P1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P19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P19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9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P1913、矛盾就是斗争。

P19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P19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19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P19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19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P19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19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20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20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20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0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20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P20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P20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P20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0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X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X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4、世界统一于存在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也表现在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上,意识的能动性既是理论意义上的能动性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能动性,既表现为对世界的反映,更集中地表现为度世界的改造和创造.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并非意识无中生有凭空创造,而是把新的创意付诸实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创造体现了不同于改造的更强的人的能动性,有其特殊的哲学意味.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参考答案: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是没有搞懂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事物发展中的确定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偶然性发现其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在科学发展史上,一些人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影响,把偶然性与必然性绝对地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它们虽然也同意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规律和必然性,但却认为只有排除偶然性才能发现必然性,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一错误的命题.实际上,如果把偶然性完全排除在科学的视野之外,对偶然性置之不理,那就等于堵塞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了.7、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参考答案:正确.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X畴.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起另一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所谓的交换位置是指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原因和结果是不确定的、相对的,任何原因都有其原因,是作为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结果也同样如此.而结果又可以反作用于原因,成为促使原因发展的原因.原因与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8、假象就是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参考答案:错.假象并非不表现本质,只不过以特殊的方式表现本质而已.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不同的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的现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任何现象都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无本质之现象,也没有五现象之本质,假象也是本质决定的现象,也表现特定的本质.9、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参考答案: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而质与量是事物的不同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它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任何事物总是有一定的质,而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一事物如果失去自身的质,就会丧失其存在,改变事物的质就改变了事物的存在.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较之量与事物存在的关系更紧密,尽管事物不能没有量,但事物的量有特定的存在X围和变化区间,在度的X围内发生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事物还是其本身,就像一个人可以胖点和瘦点,但还是他自己,而人质的改变就是质变,与事物的存在关联更密切,所以说质与事物是直接统一的,而量与事物存在是统一的.10、"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参考答案:"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唯心主义也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所以,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在感觉的本质问题上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将"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质是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存在,否认了感觉在感性认识以至整个认识过程中的起点和基础地位.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参考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与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而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1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参考答案:"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由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既真理是客观事物与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因此是有用的.真理有用是指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认为真理因人而异,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当成真理的标准,必然导致真理多元论和主观真理论,甚至把小偷的偷术、骗子的谎言也纳入到真理的X围中.13、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参考答案: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但不能因此就说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们的目的和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与符合的程度;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辨证统一的.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1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参考答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生活存在.它们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1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参考答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生活发展的动力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生产力并没有把社会发展的一切动力都包括在内,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各方面的矛盾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门和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16、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自由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自由是在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自觉用它来为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自由是和必然相联系的,必然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性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获得自由.没有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只能遭到失败,是不会有自由的.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1.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全部收回.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之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划分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答:生产集中是指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有的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规模大,数目少,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势均力敌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为了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妥协联合,形成对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3.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答:此观点正确.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出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4.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工人的个人消费,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好像完全是它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就不同了:第一,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不只是使工人的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它还为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条件,因而工人的消费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要素.第二,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只能用于维持工人的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工人在个人消费之后仍将一无所有,因而工人的个人消费虽在生产过程之外,但他的劳动力早已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使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因而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一个条件.因此工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密切,而不是无关.5.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可以离开流通领域.答:此观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是错误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可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交换,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增加.因此,剩余价值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都将成为不可能.资本家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6.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虽有所区别,但其实质是一样的.答:此观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识到了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的差别,却没有从本质上加以区别.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确实有很大差别.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它是"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原始积累是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它以剥削广大农民为基础,而资本积累的剥削性质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掩盖,不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赤裸裸的血腥味.除了以上区别,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在实质上是不一样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向分离,使生产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而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扩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7."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格.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时间地点的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此观点正确.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损、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9.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生产率,因而它不影响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决定.答:此观点不正确.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使用价值的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没有关系.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世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由于同一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童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里的劳动生产率就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但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它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会相应地发生变化.10.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不能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答:此观点不正确.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属性.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劳动完成是私人的事情,它们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有私人决定.因此,劳动具有私人性质.但它同时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为他人或社会生产商品的劳动.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相互联系的双重属性.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奥通过商品交换解决,而这一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一、辨析题第一章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22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分)。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P2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分)。

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22错误(2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论(3分)3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29-30正确(2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分)。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正确(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分)。

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2分)。

(2)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分)。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8答:观点错误(2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分)。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P45答:此观点错误(2分)。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辨析题绪论1、坚持马克思主义算是要彻底、完全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别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讲法错误。

随着时代的进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详尽论述也许别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咨询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坚持马克思主义别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进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因此别是科学的。

答这一讲法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办法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预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以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存在”一词惟独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

假如笼统地讲“世界统一于存在”,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

因为“存在”指啥,在这个地方是别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

所以,正确的讲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其中,正确意识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别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进展。

所以,错误的意识别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不过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晦气的。

3、否定算是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以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经过辩证否定,事物向前进展。

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马原必背辨析-期末考试

马原必背辨析-期末考试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不完全正确。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

第一句正确。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处于运动中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是从属关系,物质除了运动还有质量等其他属性4. 矛盾就是斗争错误。

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5. 认识的两个阶段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错误。

认识的两个阶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6.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正确。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7. 有用就是真理错误。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这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 社会意识都是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错误。

并非社会意识都是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自然科学等不会因人的利益、观念不同而不同。

9. 运动和发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误。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误。

马原复习辨析题汇总

马原复习辨析题汇总

辨析题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第一篇:马原辨析题整理版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马原考试题库资料

马原考试题库资料

一、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9、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绪论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详尽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

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

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晦气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通过辩证否定,事物向前发展。

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因此,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4、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辨析)错误。

以上谚语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变化中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小善小恶是在进行量变,纯正的量变不会永运待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5、静止就是不动(辨析)错误。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源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的静止,,静止是相对而言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第二章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例外的人有例外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世界是无限的和发展的,而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限的,但不能因此否定世界的可知性,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答:此看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

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第三章1、“经济上落伍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例外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严重作用。

但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如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能解决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否认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例外阶级、例外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例外的。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不否认个人意志及其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不论是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消极的阻碍作用,而是强调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辨析)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用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为前提的,认为真理这所以有用,就是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而衫主义离开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个人利益,自己需要的有用性凌驾于真理的客观性之上,进而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是错误的。

第四章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大凡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尽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大凡人类劳动,但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当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时,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其中所付出的劳动才形成为价值。

劳动产品直接用于劳动者个人消费,或无偿供别人使用,就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属性。

2、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观点错误。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3、突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辨析)4、错误。

在历史的进程中,突出人物对一定的历史事件具有领导的组织的作用,但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五章1、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答:该观点错误。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价格的解放波动,导致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详尽体现。

因为,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答:该观点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他们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引进优秀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

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委曲的过程。

答:此观点正确。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苛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

而且,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

所以经济文化相对落伍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委曲性。

3、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辨析)错误。

无产阶级的革命有暴力和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源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在资产阶级占有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

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必须经过暴力革命。

第七章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答:此观点正确。

与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符合社会规律的事物必然要得到实现。

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它必将被更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