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第01讲勾股定理-—计算与证明(教案)

第01讲勾股定理-—计算与证明(教案)
4.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高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5.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提升数学审美与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勾股定理的概念、证明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讲解:
a.勾股定理的表述及其含义,强调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b.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特别是面积法、割补法的详细步骤和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好奇,这让我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对面积法的理解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演示,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割补过程,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证明方法。
第01讲勾股定理-—计算与证明(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01讲勾股定理—计算与证明(教案)
本讲教学内容选自《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勾股定理的概念及表述;
2.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面积法、割补法、向量法等);
3.勾股定理的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斜边上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线、角平分线等;
4.勾股定理的拓展:勾股数、勾股数列、广义勾股定理等;
5.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讲核心素养目标遵循新教材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提升数学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勾股定理的探究与拓展,培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2. 直角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幅直角三角形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吗?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简洁明了地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并解释勾股定理的表达式。

三、例题演示(2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给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例题。

2. 详细讲解如何应用勾股定理求解该例题。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题思路,解决其他类似的例题。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练习和应用勾股定理,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作业本的成果。

3. 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辅导和讲解。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3篇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3篇由作者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篇一一、教案背景概述: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榜样。

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

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二、教案运行描述:教学准备阶段: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三、教学流程:(一)引入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西藏萨迦县中学电子教案单位:西藏萨迦县中学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题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主备教师达娃加参单元第十八章教学课时一节课时授课教师达娃加参备课时间2017.6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方格图,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在勾股定理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1.重点:探索勾股定理.教学难点2.难点:探索勾股定理.考点分析勾股定理的应用题教学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说过外星人吗?生:(齐答)听说过.师:外星人就是生活在别的星球上的智慧生物.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外星人,并试图与他们交流.那么怎么寻找外星人?又怎么与外星人交流呢?主要的办法是向处太空发射探测器,希望有朝一日外星人能接收到探测器发出的信号,最好能直接收到探测器.为什么要直接收到探测器?因为在探测器里有很多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地球的情况、地球人的形象、生活和文明成果.师:在这些图片中,有一张图片特别有意思,它所反映的恰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图片呢?(师出示下图)教学补充(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指准图)在这张图片上,中间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等于4,斜边等于5.在直角三角形的外面画了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3、4、5,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师:现在要问大家的是,通过这个图形地球人想告诉外星人什么呢?如果你是外星人,你看到这个图形能发现什么呢?(让生观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时间)师:(指图)谁来说说从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指准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9+16恰好等于25,可见,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加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恰好等于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板书: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另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师:(指准图)从这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师:(指准图)看到没有?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这条斜边的平方.可见,这条直角边的平方加上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恰好等于这条斜边的平方(板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斜边的平方).师:以上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图形,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指准式子)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斜边的平方.师:发现了这个关系,我们会进一步想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稍停后边讲边指准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那么别的三角形的三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师:下面我们就来看别的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师出示下图)ABC师:(指准图)这个图的中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外面是三个正方形.正方形A 以这条直角边为边长,正方形B以这条直角边为边长,正方形C以斜边为边长.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师:(指准图)正方形A的面积是多少?生:(齐答)4.(师在图中注上4)师:(指准图)正方形B的面积是多少?生:(齐答)9.(师在图中注上9)师:(指准图)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生:……(让生思考一会儿)师:正方形C的面积不好算,怎么来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呢?(师用彩笔在上图画出大正方形,如下图所示)C BA师:(指准图)正方形C的面积等于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师:(指准图)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多少?(稍停)它的边长为5,所以面积为25.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多少?(稍停)它的这条直角边为2,这条直角边为3,所以面积为12×2×3=3.其它几个直角形的面积也都等于3,所以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2.师:(指准图)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所以正方形C的面积是13(在图中注上13).师:(指准图)正方形A、B、C的面积都求出来了,正方形A的面积为4,正方形B的面积为9,正方形C的面积为13.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板书: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师:(指准图)从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师:(指准图)正方形A 的面积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正方形B 的面积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正方形C 的面积就是斜边的平方.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的关系:这条直角边的平方加上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恰好等于斜边的平方(板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斜边的平方). 师:(指准图)可见,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也具有我们刚才所说的那种关系.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来看一个直角三角形,看一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也具有这种关系.(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1.探究题:如图,填空:(1)正方形A 的面积= ,正方形B 的面积= ,正方形C 的面积 ;(2)正方形A 、B 、C 的面积具有的关系是: ; (3)中间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的关系是: . (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通过上面的探索,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同学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哪怕是不十分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感悟到的东西) (师出示下图)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准图)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师出示板书: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读两遍.(生读)师:这个结论很重要,也很有用.有了这个结论,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我们可以求出第三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 (师出示例题)例 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1) (2)(师边讲解边板演,解题过程如下) c ba125C B A 23A B C AB C解:(1)AB 2=AC 2+BC 2=122+52=169 AB=169=13 (2)AC 2=AB 2-BC 2=32-22=5 AC=5(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a ,b 表示直角边,c 表示斜边,填空: (1)已知a=9,b=12,则c= ; (2)已知b=5,c=7,则a= .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通过探索得出了一个结论.请大家把这个结论再读一遍.(生读)师:利用这个结论,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以求出第三边板书设计图一 图二……=大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C 的面积 如果…………=斜边的平方 ……=斜边的平方 那么a 2+b 2=c2例作业设计(作业:P 28习题1)教学反思c b a。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知道勾股定理的定义。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定义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运用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a. 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勾股定理。

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c.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足够的课堂参与度等,都是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年级下册第⼗七章《勾股定理》省优质课⼀等奖教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课时⼀、教学⽬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的思维,锻炼学⽣的动⼿实践能⼒;这个古⽼的精彩的证法,出⾃我国古代⽆名数学家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使学⽣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积不会改变.进⼀步让学⽣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四、课堂引⼊⽬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类的语⾔、⾳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是“⽂明⼈”,那么他们⼀定会识别这种语⾔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学⽣画⼀个直⾓边为3cm和4cm的直⾓△ABC,⽤刻度尺量出AB的长.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的⼈发现的,他说:“把⼀根直尺折成直⾓,两段连结得⼀直⾓三⾓形,勾⼴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个直⾓三⾓形较短直⾓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个两直⾓边为5和12的直⾓△ABC ,⽤刻度尺量AB 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三⾓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分析:(1)让学⽣准备多个三⾓形模型,最好是有颜⾊的吹塑纸,让学⽣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积相等进⾏证明.(2)拼成如图所⽰,其等量关系为:4S △+S ⼩正=S ⼤正 4×21ab +(b -a )2=c 2,化简可证.(3)发挥学⽣的想象能⼒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证明.(4)勾股定理的证明⽅法,达300余种.这个古⽼的精彩的证法,出⾃我国古代⽆名数学家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已知: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AB求证:a 2+b 2=c 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形的⾯积相等. 左边S =4×21ab +c 2 右边S =(a +b )2 左边和右边⾯积相等,即 4×21ab +c 2=(a +b )2 化简可证. 六、课堂练习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ABC 的主要性质是:∠C =90°.(⽤⼏何语⾔表⽰)(1)两锐⾓之间的关系:;(2)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3)若∠B =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4)三边之间的关系: .bbbaAB3.△ABC 的三边a 、b 、c ,若满⾜b 2= a 2+c 2,则 =90°;若满⾜b 2>c 2+a 2,则∠B 是⾓;若满⾜b 2<c 2+a 2,则∠B 是⾓. 4.根据如图所⽰,利⽤⾯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1.已知在Rt △ABC 中,∠B =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1)c = .(已知a 、b ,求c )(2)a = .(已知b 、c ,求a )(3)b = .(已知a 、c ,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的三个数a 、b 、c ,有a <b <c ,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 =19时,b ,c 的值,并把b 、c ⽤含a 的代数式表⽰出来.3.在△从B 向C 以每秒2cm 的速度移动,问当P 点移动多少秒时,PA 与腰垂直. 4.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D 在CB 的延长线上.b EB求证:(1)AD 2-AB 2=BD ·CD(2)若D 在CB 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第⼆课时⼀、教学⽬标1.会⽤勾股定理进⾏简单的计算. 2.树⽴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熟悉定理的使⽤,刚开始使⽤定理,让学⽣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明确在直⾓三⾓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例2(补充)让学⽣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范围是在直⾓三⾓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三⾓形,作⾼是常⽤的创造直⾓三⾓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把前⾯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提⾼综合能⼒. 四、课堂引⼊复习勾股定理的⽂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 五、例习题分析DCB例1(补充)在Rt △ABC ,∠C =90°. (1)已知a =b =5,求c . (2)已知a =1,c =2, 求b . (3)已知c =17,b =8, 求a . (4)已知a :b =1:2,c =5, 求a . (5)已知b =15,∠A =30°,求a ,c .分析:刚开始使⽤定理,让学⽣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1)已知两直⾓边,求斜边直接⽤勾股定理.(2)已知斜边和⼀直⾓边,求另⼀直⾓边,⽤勾股定理的简便形式.(3)已知⼀边和两边⽐,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明确在直⾓三⾓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明确已知⼀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设参的数学⽅法,体会由⾓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例2(补充)已知直⾓三⾓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边12可能是直⾓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计算.让学⽣知道考虑问题要全⾯,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DBA(1)求等边△ABC 的⾼. (2)求S △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范围是在直⾓三⾓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三⾓形,作⾼是常⽤的创造直⾓三⾓形的辅助线做法.欲求⾼CD ,可将其置⾝于Rt △ADC 或Rt △BDC 中,但只有⼀边已知,根据等腰三⾓形三线合⼀性质,可求AD =CD =21AB =3cm ,则此题可解.六、课堂练习 1.填空题(1)在Rt △ABC ,∠C =90°,a =8,b =15,则c = . (2)在Rt △ABC ,∠B =90°,a =3,b =4,则c = .(3)在Rt △ABC ,∠C =90°,c =10,a :b =3:4,则a = ,b = . (4)⼀个直⾓三⾓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5)已知直⾓三⾓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6)已知等边三⾓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为,⾯积为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 =60°,AB =34,AC =4,AD 是BC 边上的⾼,求BC 的长.3.已知等腰三⾓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形的⾯积. 七、课后练习 1.填空题.在Rt △ABC ,∠C =90°,(1)如果a =7,c =25,则b = . (2)如果∠A =30°,a =4,则b = . (3)如果∠A =45°,a =3,则c = . (4)如果c =10,a -b =2,则b = .(5)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 +b +c = .AB(6)如果b =8,a :c =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AB ⊥AC ,∠B =60°,CD =1cm ,求BC 的长.第三课时⼀、教学⽬标1.会⽤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 2.树⽴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 2.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熟练掌握“双垂图”的图形结构和图形性质,通过讨论、计算等使学⽣能够灵活应⽤.⽬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三⾓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四对互余⾓,及30°或45°特殊⾓的特殊性质等.例2(补充)让学⽣注意所求结论的开放性,根据已知条件,作适当辅助线求出三⾓形中的边和⾓.让学⽣掌握解⼀般三⾓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转化为直⾓三⾓形的问题.使学⽣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例3(补充)让学⽣掌握不规则图形的⾯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三⾓形的⽅法,把四边形⾯积转化为三⾓形⾯积之差.在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条件的合理运⽤.让学⽣把前⾯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提⾼解题的综合能⼒.B例4(教材P 76页探究3)让学⽣利⽤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理数点,进⼀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对应的理论. 四、课堂引⼊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 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1.已知:在Rt △ABC 中,∠C =90°,CD ⊥BC 于D ,∠A =60°,CD =3,求线段AB 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对图形及性质掌握⾮常熟练,能够灵活应⽤.⽬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三⾓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四对互余⾓,及30°或45°特殊⾓的特殊性质等.要求学⽣能够⾃⼰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分析:欲求AB ,可由AB =BD +CD ,分别在两个三⾓形中利⽤勾股定理和特殊⾓,求出BD =3和AD =1.或欲求AB ,可由22BC AC AB +=,分别在两个三⾓形中利⽤勾股定理和特殊⾓,求出AC =2和BC =6.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 中,AC =4,∠B =45°,∠A =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 不是直⾓三⾓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CDDACB =75°.在学⽣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 边上的⾼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 ,CD ,BD ,AB ,BC 及S △ABC .让学⽣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结:可见解⼀般三⾓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转化为直⾓三⾓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解略.例3(补充)已知:如图,∠B =∠D =90°,∠A =60°,AB =4,CD =2.求:四边形ABCD 的⾯积.分析:如何构造直⾓三⾓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 ,或延长AB 、DC 交于F ,或延长AD 、BC 交于E ,根据本题给定的⾓应选后两种,进⼀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给学⽣,让学⽣深⼊体会. 解:延长AD 、BC 交于E .∵∠A =∠60°,∠B =90°,∴∠E =30°. ∴AE =2AB =8,CE =2CD =4,∴BE 2=AE 2-AB 2=82-42=48,BE =48=34. ∵DE 2= CE 2-CD 2=42-22=12,∴DE =12=32. ∴S 四边形ABCD =S △ABE -S△CDE =21AB ·BE -21CD ·DE =36.⼩结:不规则图形的⾯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三⾓形的⽅法,把四边形⾯积转化为三⾓形⾯积之差. 例4(教材P 76页探究3).分析:利⽤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理数点,进⼀步体会数轴上的点BC与实数⼀⼀对应的理论. 六、课堂练习1.△ABC 中,AB =AC =25cm ,⾼AD =20cm ,则BC = ,S △ABC = . 2.△ABC 中,若∠A =2∠B =3∠C ,AC =32cm ,则∠A = 度,∠B = 度,∠C = 度,BC = ,S △ABC = .3.△ABC 中,∠C =90°,AB =4,BC =32,CD ⊥AB 于D ,则AC = ,CD = ,BD = ,AD = ,S △ABC = .4.已知:如图,△ABC 中,AB =26,BC =25,AC =17,求S △ABC .七、课后练习.1.在Rt △ABC 中,∠C =90°,CD ⊥BC 于D ,∠A =60°,CD =3,AB = . 2.在Rt △ABC 中,∠C =90°,S △ABC =30,c =13,且a <b ,则a = ,b = . 3.已知:如图,在△ABC 中,∠B =30°,∠C =45°,AC =22,求(1)AB 的长;(2)S△ABC .C C。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 1勾股定理第 1课时勾股定理(1)认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要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及简单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 3 cm和 4 cm的直角△ 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再画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 5 和 12 的直角△ 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你能否发现了32+42与 52的关系, 52+ 122与 132的关系,即32+ 42= 52,52+ 122= 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关于随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由一学生朗诵“毕达哥拉斯察看地面图案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指引学生察看身旁的地面图形,猜想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拼图实验,研究新知1.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第22~ 23 页图 17.1 - 2 和图 17.1 - 3,指引学生察看思虑.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每组的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试说一说你的想法.指引学生用拼图法初步体验结论.生:这两组图形中,每组的大正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师:这不过猜想,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还要经过我们的证明.概括考证,得出定理(1) 猜想:命题1: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 a2+ b2= c2.(2)能否是全部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色呢?这就需要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当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已有几百种之多,下边我们就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如何证明这个定理的.①用多媒体课件演示.②小组合作研究:a.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 b 为边作两个正方形,你能经过剪、拼把它拼成弦图的样子吗?b.它们的面积分别如何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c.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纸张拼一拼,摆一摆,体验先人赵爽的证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师:经过拼摆,我们证明了命题 1 的正确性,命题 1 与直角三角形的边相关,我国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即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二、例题解说【例 1】填空题.(1)在 Rt△ABC中,∠C=90°,a=8,b=15,则c=________;(2)在 Rt△ABC中,∠B=90°,a=3,b=4,则c=________;(3)在 Rt△ABC中,∠C=90°,c=10,a∶b=3∶4,则a=________,b=________;(4)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5)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 2 cm,则它的高为________cm,面积为2________cm.【答案】 (1)17(2) 7 (3)68 (4)6 , 8, 10 (5) 33【例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5 和 12,求第三边.剖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 12 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所以应分两种状况分别进行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领会分类议论思想.【答案】119或 13三、稳固练习填空题.在 Rt△ABC中,∠C=90°.(1)假如 a= 7,c= 25,则 b= ________;(2)假如∠ A= 30°, a= 4,则 b= ________;(3)假如∠ A= 45°, a= 3,则 c= ________;(4)假如 c= 10, a- b= 2,则 b= ________;(5)假如 a, b,c 是连续整数,则 a+ b+ c= ________;(6)假如 b= 8,a∶ c= 3∶ 5,则 c= ________.【答案】 (1)24(2)4 3 (3)3 2 (4)6(5)12(6)10四、讲堂小结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2.你认识了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考证方法了吗?3.你还有什么疑惑?本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能否踊跃参加研究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可否在活动中踊跃思虑、能够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否进行踊跃的联想( 数形联合 ) 以及学生可否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取的结论等.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舞学生联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考证勾股定理.第 2 课时勾股定理(2)能将实质问题转变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要点将实质问题转变为直角三角形模型.难点如何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实质问题.一、复习导入问题 1:欲登 12 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 5 米,起码需要多长的梯子?师生行为:学生疏小组议论,成立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聆听学生的想法.生:依据题意,( 如图 )AC 是建筑物,则AC= 12 m, BC= 5 m, AB 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 ABC222222m.中, AB= AC+BC= 12 + 5 = 13,则 AB= 13所以起码需 13长的梯子.m师:很好!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 b,就能够求出斜边 c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2=ac2-b2或 b2=c2- a2,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能够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便可求出第三边的长.问题 2:一个门框的尺寸以下图,一块长 3 m、宽 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可否从门框内经过?为何?学生疏组议论、沟通,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指引他们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门路.生 1:从题意能够看出,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可以从门框内经过,只好试一试斜着可否经过.生 2:在长方形 ABCD中,对角线 AC是斜着能经过的最大长度,求出 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能否能经过.师生共析:解:在 Rt△ABC中,依据勾股定理22222= 5. AC= AB+ BC=1+ 2所以 AC=5≈ 2.236.因为 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能够从门框内经过.二、例题解说【例1】如图,山坡上两棵树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3米,则这两棵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米,水平距离是________米.剖析:由∠ CAB= 30°易知垂直距离为 2 3米,水平距离是 6 米.【答案】2 36【例 2】教材第25 页例 2三、稳固练习________1.如图,欲丈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 C 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BC= 50 米,∠ B= 60°,则江面的宽度为________.A,使AC垂直江岸,测得【答案】 50 3米2.某人欲横渡一条河,因为水流的影响,登岸地址 C 偏离欲抵达地址 B 200 米,果他在水中游了520 米,求河流的度.【答案】480 m四、堂小1.自己在的收有哪些?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用;会结构直角三角形.2.本是从出,化直角三角形,并用勾股定理达成解答.是一用,程中要充足学生的主性,鼓舞学生手、,将化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程,激了学生的学趣,了学生独立思虑的能力.第 3勾股定理(3)1.利用勾股定理明:斜和一条直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3.一步学将化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要点在数上找表示2,3,5,⋯的表示无理数的点.点利用勾股定理找直角三角形中度无理数的段.一、复入复勾股定理的内容.本研究勾股定理的合用.:在八年上册,我曾通画获取:斜和一条直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能用勾股定理明一?学生思虑并独立达成,教巡指,并.先画出形,再写出已知、求以下:已知:如,在Rt△ABC和 Rt△A′B′C′中,∠C=∠C′=90°,AB=A′B′,AC=A′C′.求:△ ABC≌△ A′ B′ C′ .22明:在 Rt△ABC和 Rt△A′B′C′中,∠C=∠C′=90°,依据勾股定理,得BC=AB-AC,B′C′=A′ B′2- A′C′2. 又 AB= A′ B′, AC= A′ C′,∴ BC= B′ C′,∴△ ABC≌△ A′ B′C′ ( SSS) .:我知道数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上表示出13所的点?教可指学生找像度2,3,5,⋯的包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段.:因为要在数上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2, 3 ,5,⋯,所以只要画出2,3,5,⋯的段即可,我不如先来画出2,3,5,⋯的段.生:2的段是直角都 1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而5的段是直角 1 和 2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13的段可否是直角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呢?生: c=13,两直角分a, b,依据勾股定理a2+ b2= c2,即 a2+ b2=13. 若 a, b 正整数,13 必分解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a=2,b=3,所以13的段是直角分2, 3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下边就同学在数上画出表示13的点.生:步以下:1.在数上找到点A,使 OA= 3.2.作直l 垂直于 OA,在 l 上取一点B,使 AB= 2.3.以原点O心、以OB半径作弧,弧与数交于点C,点 C 即表示13的点.二、例解【例 1】机在空中水平行,某一刻好到一个男孩正上方 4800 米,了 10 秒后,机距离个男孩 5000 米,机每小行多少千米?剖析:依据意,能够画出如所示的形, A 点表示男孩的地点,C, B 点是两个刻机的地点,∠ C 是直角,能够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依据题意,得在Rt△ABC中,∠C=90°,AB=5000米,AC=4800米.由勾股定理,得2=AB22222AC+ BC,即 5000= BC+ 4800 ,所以 BC= 1400 米.飞机飞翔 1400 米用了 10 秒,那么它 1 小时飞翔的距离为 1400× 6×60= 504000( 米 ) =504( 千米 ) ,即飞机飞翔的速度为504千米/时.【例 2】在沉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超出水面 3 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齐至水面,已知水草挪动的水平距离为 6 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解:依据题意,获取上图,此中D是无风时水草的最高点, BC为湖面, AB 是一阵风吹过水草的位22222置, CD= 3 分米, CB= 6 分米, AD= AB, BC⊥ AD,所以在Rt△ACB中, AB =AC+ BC,即 (AC+ 3)=AC 222分米.+ 6 , AC+ 6AC+ 9= AC+36,∴ 6AC= 27, AC= 4.5 ,所以这里的水深为【例 3】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解:以17为长的边可看作两直角边分别为 4 和 1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以,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7的点,以以下图:师生行为:由学生独立思虑达成,教师巡视指导.此活动中,教师应要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可否踊跃主动地思虑问题;②可否找到斜边为17,此外两条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讲堂小结1.进一步稳固、掌握并娴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2.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会利用勾股定理获取一些无理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本节课的教课中,在培育逻辑推理的能力方面,做了仔细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察看、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自然持续,着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讲堂教课中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了学生擅长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 1 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鉴别条件.2.熟记一些勾股数.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研究方法.要点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掌握互抗命题、原命题、抗命题的相关观点及关系.难点概括猜想出命题 2 的结论.一、复习导入活动研究(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一个三角形知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生:直角三角形有以下性质: (1) 有一个角是直角; (2) 两个锐角互余; (3) 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4) 在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 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师:那么一个三角形知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生 1:假如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生 2:假如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 与斜边 c 拥有必定的数目关系即 a2+ b2=c2,我们能否能够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断它能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做的?问题:听说古埃及人用以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 13 个结,而后以 3 个结、 4 个结、 5 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此中一个角即是直角.这个问题意味着,假如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 4, 5,有下边的关系:2223+ 4=5 ,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画画看,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6,,有下边的关系: 2.5 2+ 62= 6.5 2,画cm cm cm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cm,cm, cm,再试一试.生 1: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 1 个结到第 4 个结是 3 个单位长度即 AC=3;同理 BC=4, AB=5.因为 32+ 42= 52,所以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生 2: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2.5 cm, 6 cm, 6.5 cm. 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丈量后,发现 6.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而且222 2.5 +6 = 6.5 .再换成三边长分别为 4 cm, 7.5 cm, 8.5 cm的三角形,能够发现 8.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有 42+ 7.5 2=8.5 2.师:很好!我们经过实质操作,猜想结论.命题 2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知足 a2+ b2=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看下边的命题:命题 1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 a2+ b2= c2.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各有何关系?师:我们能够看到命题 2 与命题 1 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抗命题.假如把此中的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抗命题.比如把命题 1 当作原命题,那么命题 2 是命题 1 的抗命题.二、例题解说【例 1】说出以下命题的抗命题,这些命题的抗命题成立吗?(1)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2)假如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3)线段垂直均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头点的距离相等;(4)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剖析: (1) 每个命题都有抗命题,说抗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动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2)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抗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三、稳固练习教材第 33 页练习第 2题.四、讲堂小结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学生讲话,教师评论.本节课的教课方案中,将教课内容精简化,推行分层教课.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切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响应,使知识有序推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经过合作、沟通、反省、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研究新知的兴趣,感觉研究、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真实表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知足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稳固讲堂知识的目的.第 2 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1.理解并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方法.2.理解逆定理、互逆定理的观点.要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互逆定理的观点.难点理解互逆定理的观点.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 a2+b2= c2.师:依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我们获取了勾股定理抗命题的内容: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知足 a2+ b2=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师:命题 2 是命题 1 的抗命题,命题 1 我们已证明过它的正确性,命题 2 正确吗?如何证明呢?师生行为:让学生试着找寻解题思路,教师可指引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师:△ ABC的三边长a, b, c 知足 a2+ b2=c2. 假如△ 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与直角边是a, b 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质状况是这样吗?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 B′ C′,使 B′ C′= a, A′ C′= b,∠ C′= 90° ( 如图 ) ,把画好的△A′ B′ C′剪下,放在△ABC上,它们重合吗?22222222生:我们所画的 Rt△A′B′C′,(A′B′)=a+ b,又因为 c = a + b ,所以 (A′ B′ ) =c,即 A′B′= c.△ABC 和△ A′ B′C′三边对应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 C=∠ C′= 90°,所以△ ABC 为直角三角形.即命题 2 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证了然命题2 是正确的,那么命题 2 就成为一个定理.因为命题 1 证明正确此后称为勾股定理,命题2 又是命题 1 的抗命题,在此,我们就称定理 2 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师:可能否是原命题成立,抗命题必定成立呢?生:不必定,如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它的抗命题“假如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不行立.师:你还可以举出近似的例子吗?生:比如原命题:假如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抗命题:假如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明显原命题成立,而抗命题不必定成立.二、新课教授【例 1】教材第 32 页例 1【例 2】教材第 33 页例 2【例 3】一个部件的形状以下图,按规定这个部件中∠A 和∠ DBC 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部件各边的尺寸,那么这个部件切合要求吗?剖析:这是一个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条件解决实质问题的例子.2 2 =9+16 2A 是直角.解:在△ ABD 中, AB + AD = 25= BD ,所以△ ABD 是直角三角形,∠2 2 2 2DBC 是直角.在△ BCD 中,BD +BC = 25+ 144= 169=13 = CD ,所以△ BCD 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这个部件切合要求.三、稳固练习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 m 后,又走了 60 m ,再走 100 m 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 m 后,又走 60 m 的方向是 ________.【答案】向正南或正北2.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疆,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刻从相距 13 海里的 A , B 两个基地前往拦截, 6 分钟后同时抵达 C 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 120 海 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 50 海里,航向为北偏西 40°,求甲巡逻艇的航向.11222【答案】解:由题意可知:AC= 120× 6×60= 12, BC= 50× 6×60= 5, 12+ 5=13 . 又 AB=13,222ACB=90°,∴∠ CAB= 40°,航向为北偏东 50° .∴ AC+ BC= AB,∴△ ABC是直角三角形,且∠四、讲堂小结1.同学们对本节的内容有哪些认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熟记几组勾股数.本节课我采纳以学生为主体,指引发现、操作研究的教课方案,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有益于培育学生着手、察看、剖析、猜想、考证、推理的能力,确实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取能力的培育.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逊;见多识广有本事的人,必定谦逊。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勾股定理的结果,并能运用于解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尺、图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出示了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XXX的人发现的。

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讨论:32+42与52有何关系?52+122和132有何关系?通过计算得到32+42=52,52+122=132,于是有勾2+股2=弦2.那么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即4×ab+(b-a)2=c2,化简可得a2+b2=c2.三、证明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

下面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基础,充分表达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使用勾股定理实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使用.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水平;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图形,即著名的“赵爽弦图”(板书课题)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二、师生合作,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探究活动一: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内容:①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22②PPT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③问题1: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1、S2、S3有什么关系?④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⑤教师总结得出: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2.探究活动二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思考: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①PPT 出示图1-2、图1-3及需要填写的表格②学生观察两图,完成填表:③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④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度析数据,归纳出:命题1 假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因为正方形C 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3.探究活动三内容:问题3:赵爽弦图是如何证明命题1的?①学生自主研读课本P 23—P 24②学生用所发教具,分小组按课本要求拼出“赵爽弦图”③完成PPT 给出的导学内容④学生通过小组拼图,自主填空,证明得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假设用a ,b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意图:探究三意在让学生在命题1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体会数形结合,进一步通过“赵爽弦图”,证明得到勾股定理.三、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1.应用的条件:(1)直角三角形.(2)知二求一:知道其中的两条边求另一条边.2.结论变形的介绍3.习题巩固:(1)基础巩固练习:协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学会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2)强化训练:防止学生死记公式222c b a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会如何知一求二 四、课堂小结内容:教师提问:1. 勾股定理总结的是什么数量关系?2. 勾股定理有哪些应用?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假设用a ,b ,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方法: (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2)“割、补、拼、接”法.思想: (1) 特殊—一般—特殊;(2) 数形结合思想.意图: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水平,增强持续反思总结的意识.五、布置作业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练习题 2.长江作业本。

十八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

十八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课时安排: 4课时第1课时 18.1 .1 勾股定理(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猜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在探索上述结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

从而发现勾股定理.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问题1: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的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根据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记载,在约公元前1100年,人们已经知道,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问题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3:我们再来看章头图,在下角的图案,它有什么童义?为什么选定它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二.实际操作,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活动2问题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500年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作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高谈阔论,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而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同学们,我们也来观察下面图中的地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哲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问题2:你能发现下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有什么性质吗?问题3: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有上述性质吗?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1正方形A中含有_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________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中含有_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________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中含有_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________个单位面积.(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3)?活动3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如下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计算出下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虚线标出的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问题2: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也满足上述结论吗?我们通过对A、B、C,A'、B'、C'几个正方形面积关系的分析可知: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也等于斜边的平方,一个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此结论?我们不妨设小方格的边长为0.1,我们不妨在你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出一个两直角边为0,5,1.2的直角三角形来进行验证.生:也有上述结论.这一结论,在国外就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而在中国则叫做“勾股定理”.而活动1中的问题1提到的“勾三,股四,弦五”正是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体现.勾股定理到底是谁最先发现的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的.证据就是《周髀算经》,不仅如此,我们汉代的赵爽曾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的图案证明了此结论,也正因为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而采用了此图案作徽标.下节课我们将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一结论后,就已认识到,他的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所以,按照当时的传统,他高兴地杀了整整一百头牛来庆贺.三、例题剖析活动4问题:(1)如下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2)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解:(1)解:由勾股定理可求得旗杆断裂处到杆顶的长度是:92+122=15(m);15+9=24(m),所以旗杆折断之前高为24m.(2)解:另一直角边的长为172-152=8(cm),所以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8×15=60(cm2).师: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活动1中的问题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四、课时小结1.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应用;2.会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简单应用题.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18.1.1勾股定理(1)第2课时勾股定理(2)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拼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大贡献,借助此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经历拼图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教学难点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问题:我们曾学习过整式的运算,其中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谁还能记得当时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推出的?生:这两个公式都可以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推导.如下:(a+b)(a-b)=a2-ab+ab-b2=a2-b2,所以(a+b)(a-b)=a2-b2;(a+b)2=(a+b)(a+b)=a2+ab+ab+b2=a2+2ab+b2;(a-b)2=(a-b)(a-b)=a2-ab-ab+b2=a2-2ab+b2;所以(a±b)2=a2±2ab+b2;生:还可以用拼图的方法说明上面的公式成立.例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用剪刀将(1)中的长和宽分别为(a-b)和b的长方形剪下来拼接成图(2)的形式便可得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a-b).而这两部分面积是相等的,因此(a+b)(a-b)=a2-b2成立.生:(a+b)2=a2+2ab+b2也可以用拼图的方法,通过计算面积证明,如图(3)我们用两个边长分别a和b的正方形,两个长和宽分别a和b的长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因此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b)2,也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可得(a+b)2=a2+2ab+b2.师:你能用类似的方法证明上一节猜想出的命题吗?二、探索研究活动2我们已用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拼一拼,完成下列问题:(1)在一张纸上画4个与图(4)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们剪下来.(2)用这4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你能利用拼图的方法,面积之间的关系说明上节课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猜想吗?(3)有人利用图(4)这4个直角三角形拼出了图(5),你能用两种方法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对比两种衷示方法,你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了吗?生:我也拼出了图(5),而且图(5)用两种方法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a+b)2或4× ab+c2.由此可得(a+b)2=4×12 ab+c2.化简得a2+b2=c2.由于图(4)的直角三角形是任意的,因此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优质课评选教案

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刘健芬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学具准备】三角尺、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们.(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会徽教师出示照片及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见解.教师作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展现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否感兴趣;(2)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通过欣赏图片,了解历史,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板书课题)活动2 观察特例→发现新知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地面图18.1-1(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系吗?(3)图中正方形A、B、C所围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观察图形,分析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学生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或者用割补的方法将正方形A、B中小等腰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A、B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C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讲传说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并且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3)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4)会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

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

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进行新课。

1.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又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我们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思考:你能发现下面图中的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可以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即我们惊奇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上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以某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数学

《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数学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以下图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假设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根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解析:此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所以∠BAE=90°,且四边形ACFD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的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BEA和Rt△ACD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和Rt△ACD的面积之和等于Rt△ABD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正方形ACFD=S四边形ABFE=S△BAE+S△BFE,即b2=12c2+12(b+a)(b-a),整理得2b2=c2+b2-a2,∴a2+b2=c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BEA绕其直角顶点E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四边形ABCD=S△ABC+S△ACD,S四边形ABCD =S△ABD+S△BCD,∴S△ABC+S△ACD=S△ABD+S△BCD,即12b2+12ab=12c2+12a(b-a),整理得b2+ab=c2+a(b-a),b2+ab=c2+ab-a2,∴a2+b2=c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那么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假设正方形A、B、C、DE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 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4.5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问题条件找出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函数;(重点)2.能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 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联通公司话费收费有A套餐(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分钟0.1元)和B套餐(月租费0元,通话费每分钟0.15元)两种.设A 套餐每月话费为y1(元),B套餐每月话费为y2(元),月通话时间为x分钟.(1)分别表示出y1与x,y2与x的函数关系式;(2)月通话时间为多长时,A、B两种套餐收费一样?(3)什么情况下A套餐更省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某市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用水采用以户为单位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月用水10t以内(包括10t)的用户,每吨收水费a元;月用水超过10t的用户,10t水仍按每吨a元收费,超过10t的局部,按每吨b元(b>a)收费.设某户居民月用水x t,应收水费y元,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以下图.(1)求a的值,并求出该户居民上月用水8t应收的水费;(2)求b的值,并写出当x>10时,y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上月居民甲比居民乙多用4t水,两家共收水费46元,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解析:(1)用水量不超过10t时,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ax,由上图可知图象经过点(10,15),从而求得a的值;再将x=8代入即可求得应收的水费;(2)可知图象过点(10,15)和(20,35),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b的值和函数表达式;(3)分别判断居民甲和居民乙用水比10t多还是比10t少,然后用相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求出甲、乙上月用水量.解:(1)当0≤x≤10时,图象过原点,所以设y=ax.把(10,15)代入,解得ayx(0≤x≤10).当x=8时,y×8=12,即该户居民的水费为12元;(2)当x>10时,设y=bx+m(b≠0).把(10,15)和(20,35)代入,得⎩⎪⎨⎪⎧10b+m=15,20b+m=35,解得⎩⎪⎨⎪⎧b=2,m=-5,即超过10t的局部按每吨2元收费,此时函数表达式为y=2x-5(x>10);(3)因为10×1.5+10×1.5+4×2=38<46,所以居民乙用水比10t多.设居民乙上月用水x t,那么居民甲上月用水(x+4)t.y甲=2(x+4)-5,y乙=2x,得[2(x+4)-5]+(2x-5)=46,解得x t,居民乙用水12t.方法总结: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再得出相关结论.广安某水果店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这两种水果的进价、售价如表所示:元,那么这两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2)假设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应怎样安排进货才能使水果店在销售完这批水果时获利最多?此时利润为多少元?解析:(1)根据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进而利用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得出等式求出即可;(2)利用两种水果每千克的利润表示出总利润,再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最大值即可.解:(1)设购进甲种水果x千克,那么购进乙种水果(140-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5x +9(140-x)=1000,解得x=65,∴140-x =75(千克).答:购进甲种水果65千克,乙种水果75千克;(2)由图表可得甲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3元,乙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4元.设总利润为W,由题意可得W=3x+4(140-x)=-x+560,故W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x 越小,W越大.∵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140-x≤3x,解得x≥35,∴当x=35时,W最大=-35+560=525(元),故140-35=105(千克).答:当购进甲种水果35千克,购进乙种水果105千克时,此时利润最大为525元.方法总结: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函数最值是解题关键.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圆柱形容器的高为多少?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单位:cm3/s)为多少?(2)假设“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解析:(1)根据图象,分三个局部:注满“几何体〞下方圆柱需18s;注满“几何体〞上方圆柱需24-18=6(s);注满“几何体〞上面的空圆柱形容器需42-24=18(s),再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a·(30-15)=18×5,解得a=6,于是得到“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5×(30-S)=5×(24-18),再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高度为11cm,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了42-24=18(s),这段高度为14-11=3(cm).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那么18·x=30×3,解得x=5,即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5cm3/s;(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那么a·(30-15)=18×5,解得a=6,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11-6=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题意得5×(30-S)=5×(24-18),解得S=24,即“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把分段函数图象中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二】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欲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共500箱,两种饮料每箱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设购进A种饮料x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元.(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注:利润=售价-本钱)解析:由表格中的信息可得到A、B两种品牌每箱的利润,再根据它们的数量求出利润,进而利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求出最大利润.解:(1)由题意,知B种饮料有(500-x)箱,那么y=(63-55)x+(40-35)(500-x)=3xy=3x+2500(0≤x≤500);(2)由题意,得55x+35(500-x)≤x≤125.∴当x=125时,y最大值=3×125+2500=2875.∴该商场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分别为125箱、375箱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875元.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分析、整理表格中的信息,得到函数表达式,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思考的层次性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类型三】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问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某自行车俱乐部利用周末组织“远游骑行〞活动.自行车队从甲地出发,途经乙地短暂休息完成补给后,继续骑行至目的地丙地,自行车队出发1小时后,恰有一辆邮政车从甲地出发,沿自行车队行进路线前往丙地,在丙地完成2小时装卸工作后按原路返回甲地,自行车队与邮政车行驶速度均保持不变,,如图表示自行车队、邮政车离甲地的路程y(km)与自行车队离开甲地时间x(h)的函数关系图象,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各题:(1)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2)邮政车出发多少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多远?解析:(1)由速度=路程÷时间就可以求出结论;(2)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邮政车的速度,再由追击问题设邮政车出发a小时两车相遇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由邮政车的速度可以求出B的坐标和C的坐标,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D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BC,ED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由题意得,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72÷3=24km/h.(2)由题意得,邮政车的速度为24×2.5=60(km/h).设邮政车出发a小时两车相遇,由题意得24(a+1)=60a,解得a=23.答:邮政车出发23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由题意,得邮政车到达丙地所需的时间为135÷60=94(h),∴邮政车从丙地出发的时间为94+2+1=214(h),∴B(214,135),C,0).自行车队到达丙地的时间为:135÷24+0.5=458+0.5=498(h),∴D(498,135).设BC 的解析式为y1=k1x+b1,由题意得⎩⎪⎨⎪⎧135=214k1+b1,0k1+b1,∴⎩⎪⎨⎪⎧k1=-60,b1=450,∴y1=-60x+450,设ED的解析式为y2=k2x+b2,由题意得⎩⎪⎨⎪⎧72k 2+b 2,135=498k 2+b 2,解得⎩⎪⎨⎪⎧k 2=24,b 2=-12,∴y 2=24xy 1=y 2时,-60x +450=24x -12,解得x =5.5.y 1=-60×5.5+450=120.答: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120k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三、板书设计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1.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 2.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学生往往无视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解决有交点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训练,力争逐步提高.。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验证。

四、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砖铺成的地面上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问: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2.探求新知证明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222c b a =+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所以在我国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 “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在国外,尤其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百牛定理”.相传这个定理是公元前500多年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

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1.在Rt △ABC 中,∠B=90°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222222222222222,,,,,AC AB BC BC AB AC BC AC AB BC AC AB AC BC AB AB BC AC -=-=+==+=-=+22222222222AB AC AB D AC AB BC C BC AB AC B BC AC AB A +=+=+=+=、、、、练习2.求下列图中表示边的未知数x 、y 的值.例、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和b ,斜边长为c 。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教案

一、课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基本内容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与内容;教学难点:用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索发现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问题1、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而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

右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师生活动】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数学家大会及会徽“赵爽弦图”,学生观察、发表意见、聆听介绍。

【设计意图】以国际数学家大会------“赵爽弦图”为背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知识的伟大,进行爱国教育,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勾股定理先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问题2、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如果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能否求出第三边?对勾股定理有什么认识?【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获得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以后的教学定位。

再次让学生感触勾股定理的存在、作用即勾股定理是研究直角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的定理,明确学习目标。

(二)观察思考,探究定理问题3、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第2章特殊三角形2.7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2 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3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利用《九章算术》中的古题:“在《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边长为1丈的正方形水池,在池的中央长着一根芦苇,芦苇露出水面1尺。

若将芦苇拉到池边中点处,芦苇的顶端恰好到达水面。

问水有多深?芦苇有多长?”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题虽为古代数学题,但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提出问题,但并不急于解决,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在方格纸上(方格边长为1cm),作三个直角三角形,使其顶点在格点上且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6cm 和8cm ,5cm 和12cm;(2)分别测量这三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3)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填写课本P38页的表格。

(4)观察表中后两列的数据。

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猜想后提出:(5)再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试一试。

得出:有必要来验证一下所得猜想的正确性。

【设计说明】通过已知具体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画图、测量、计算、比较,得出猜想,意在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继而通过画边长任意的直角三角形检验猜想,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形成“通过特例实验得出猜想,但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必须经过理论验证”的探究新领域的科学研究思想方法。

操作活动验证定理(1)小组合作活动拼图游戏:请每一小组拿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假设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你们能用这四个三角形纸片,围出一个正方形吗?【设计说明】此处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没有给出教材P39的图2-2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1.经历测量和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3.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长.4.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5.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6.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变化,激发学习热情.7.在探究活动中,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介绍数学家曾用这个图形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教学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出示投影,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做一做:1.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这个问题,自主交流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观察教材图1—2,正方形A中有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正方形B中有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正方形C中有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教材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通过观察特殊图形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归纳得出结论:S A+S B=S C.3.教材图1—3中,A、B、C之间是否还满足上面的关系?你是如何计算的?【教学说明】通过观察计算一般情况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4.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教学说明】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议一议: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整合成精确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便是勾股定理的由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若a=5,b=12,则c= .2.在直角三角形的ABC中,它的两边长的比是3∶4,斜边长是20,则两直角边长分别是.【教学说明】学生的完成,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检测对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对学生的疑惑或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并进行强化.【答案】1.13;2.12,1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知识,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本节内容重在探索与发现,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与交流.适当的练习以巩固所学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些内容还需在后面的教学内容再加深加广.第2课时勾股定理(2)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简单应用.3.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4.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5.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性;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教学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要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明白数学问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才能说明它的正确性,为后面学习证明打下埋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运用做一做: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为了计算教材图1—4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明对这个大正方形适当割补后,得到教材P51—5、1—6图.(1)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b,c的关系式表示出来;(2)教材图1—5、1—6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们有哪些表示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3)你能分别利用教材图1—5、1—6验证勾股定理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各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一题多解.【归纳结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多种,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探究、讨论并阅读教材P7-8的其它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以开阔事学们的视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一个长2m,宽1m的门框内通过,为什么?2.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教学说明】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大胆的去考虑,用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并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将勾股定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答案】1.能,让薄木板的宽从门框的对角线斜着通过.2.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图中△ABC的∠C=90°,AC=4000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BC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解:由勾股定理得BC2=AB2-AC2=52-42=9(km2)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600/20×3=540(千米/时)答: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千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了解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勾股定理内容的理解,但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外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道理.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通过用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3.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解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根用13个等距的结把它分成等长的12段的绳子,请三个同学上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甲:同时握住绳子的第一个结和第十三个结.乙:握住第四个结.丙:握住第八个结.拉紧绳子,让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测出这三角形其中的最大角.发现这个角是多少度?古埃及人曾经用这种方法得到直角,这三边满足了什么条件?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成为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说明】利用古埃及人得到直角的方法,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同时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既进行了数学史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直角三角形的判别做一做: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5、12、137、24、25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用每组数为三边作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并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体验通过实际的计算和探究得到结论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归纳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大家可以想这样的勾股数是很多的.今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同时也可以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1)9,12,15;(2)15,36,39;(3)12,35,36;(4)12,18,22.2.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三角形,是最大角.3.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12,CD=13,DA=4,且∠DAB=9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能够加深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理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及时指导,矫正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堂自主演练”部分.【答案】1.(1)(2)两组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92+122=152,152+362=39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2.直角,∠A3.解:连结BD,在△ABD中,∠DBA=90°,BD2=AB2+AD2=32+42,BD=5.在△DBC中,∵52+122=132,即DB2+BC2=DC2,∴△DBC为直角三角形,∠DBC=90°,∴S四边形ABCD=S△DAB+S△DBC=12×3×4+12×5×12=3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2.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与同学交流.【教学说明】及时反馈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结果,查漏补缺,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好习惯.1.教材P10-11习题1.3第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这是勾股定理的逆向应用.大部分同学只要能正确掌握勾股定理的话,都不难理解.当然勾股定理的理解是关键.3勾股定理的应用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4.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使学生达到熟练、灵活运用的程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再次感悟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表判定条件,并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勾股定理的应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问题.【教学说明】回忆勾股定理,巩固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过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又一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取值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的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把曲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更为直观,再次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归纳结论】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进行,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教学说明】学生独立解决,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以利于教师及时纠正.【答案】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1)x2=1.52+22,x2=6.25,x=2.5所以最长是2.5+0.5=3(米).(2)x=1.5,最短是1.5+0.5=2(米).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学生梳理知识,加强教与学的互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1.教材P14~15第1、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这节课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可能有些同学掌握得不是太好,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本章归纳总结1.掌握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回顾解决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形合的思想和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以便能熟练灵活运用.3.让学生养成把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思维习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4.用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能理解运用勾股定理解题的基本过程;掌握在复杂图形中确定相应的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一般是采用剪拼的方法,它把“数与形”巧妙地联系起来,是几何与代数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为后面的四边形、圆、圆形变换、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说明:利用面积相等是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所在.2.勾股定理中的分类讨论在勾股定理的实际运用中,如果不明给出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的长,要求第三条边的长就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即第一种情况是告诉两条直角边长求斜边,第二种情况是告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长求另一条直角边.3.曲面两点间的距离问题在解决曲面中两点间的距离时,往往是要将曲面问题转化为同一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 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是DE(如图所示),求CD的长.【分析】设CD为x,∵AD=BD,∴AD=8-x. ∴在△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即可求解.解:由折叠知,DA=DB.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C2+CD2=AD2,若设CD=xcm,则AD=DB=(8-x)cm,代入上式得62+x2=(8-x)2,解得x=7/4=1.75(cm),即CD的长为1.75cm.例2有一个立方体礼盒如图所示,在底部A处有一只壁虎,C′处有一只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蚊子充饥.(1)试确定壁虎所走的最短路线;(2)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20cm,则壁虎如果想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每分钟至少要爬行多少厘米?(保留整数)【分析】求几何表面的最短距离时,通常可以将几何体表面展开,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解:(1)若把礼盒上的底面A′B′C′D′竖起来,如图所示,使它与立方体的正面(ABB′A′)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连接AC′,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知线段AC′就是壁虎捕捉蚊子所走的最短路线.(2)由(1)得,△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B=20,BC′=40.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202+402,AC′≈44.7(cm),44.7÷0.5≈90(cm/min).所以壁虎要想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它每分钟至少爬行90厘米(只入不舍).【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回顾本章主要知识,对于例题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可以适当点评,便于学生熟练加以运用.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已知在△ABC中,∠B=90°,一直角边为a,斜边为b,则另一条直角边c满足c2= .2.在Rt△ABC中,∠C=90°,若a=12,c-b=8,则b= ,c= .3.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C=2.1,BC=2.8.求:(1)△ABC的面积;(2)斜边AB的长;(3)斜边AB上的高CD的长;(4)斜边被分成的两部分AD和BD的长.【答案】1.b2-a2;2.5,13;3.解:(1)S△ABC=12AC×BC=12×2.1×2.8=2.94.(2)AB2=AC2+BC2=2.12+2.82=12.5,∴AB=3.5.(3)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12AC×BC=12AB×CD,所以12×2.1×2.8=12×3.5×CD,解得CD=1.68.(4)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CD2=AC2,∴AD2=AC2-CD2=2.12-1.682=(2.1+1.68)(2.1-1.68)=3.78×0.42=2×1.89×2×0.21=22×9×0.214×0.21.∴AD=2×3×0.21=1.26.∴BD=AB-AD=3.5-1.26=2.24.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复习课你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解决问题吗?还有哪些不足?【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章主要的知识点,对于遗漏或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补充和点拨.1.复习题4.5第11、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勾股定理是解决线段计算问题的主要依据,它单独命题比较少见,更多时候是与其他知识综合应用,在综合题中如何找到适当的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7.1《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说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情感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
识和探索精神.
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欣赏视频激发兴趣活动2 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3 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4 学以至用
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视频的欣赏,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回顾、反思、交流.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引入]
欣赏一段人类为了解太空是否有智慧生命所设想的视频。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2)这个图案有什么特殊的
含义吗?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视频的关注程度,有
必要的话可以再放一遍;
(2)学生对这幅图渴望了解的程
度.
从科学探索的视
频中发现网格图,为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
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
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热情,同时为探索勾
股定理提供背景材
料.
1.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方法.
2.勾股定理作用:它能把三角形的形的特性(一角为90°)转化为数量关系,即三边满足:
3.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要注意利用方程思想求直角三角形有关线段的长.
4.适当添加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
形使用勾股定理.
c 2
= a 2
+ b 2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经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学生合作探究
(2)教师适当引导
导思:<1>欲求树高可以转化求哪个量? <2>它所在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 <3>你是如何发现的?
学生谈体会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学生能否从不同方面谈感
受;
(3)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合作
学习的必要性.
进一步感受勾股定理的魅力。

用转化的思想求经段的长,建立数学模型,构造直角三角形。

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
堂整体感受,在轻松
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教学设计说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