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贤列传(子贡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儒商始祖子贡(续)

子贡(公元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浚县)人,

年纪小孔子三十一岁。孔门高徒,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他很小就崇拜孔子的学问,十七岁时就不远千里地跑到鲁国去拜孔子为师,努力学习并终身师从孔子,最终深得孔子学说精髓,是“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称他为“瑚琏也”(《论语·公冶长篇》)。瑚琏何物?是宗庙祭祀中很重要的祭器,可见孔子很看重他,认为他是个大器。

子贡果然不负孔子所望,他用尽其一生去践行、捍卫与传播孔子的思想,并且干得非常不错。因此当时有许多贵卿大夫都认为,其德行与才干,不下孔子。(见《论语·子张篇》载: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当然,对于他人认为自己贤于老师的这种看法,子贡听到之后并不是感到得意,反而是惶恐万分。他认为孔子的学问无与伦比,是自己及他人都无法企及的(见《论语·子张篇》载: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虽如此,然综观子贡一生之作为,也的确证实了他是孔子所说的“瑚琏”之重器,从太史公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单单对子贡着墨描述最多,还有从《论语》中有三十多处语句关系到子贡,比其它弟子还要多,就可知道子贡这“瑚琏”的重要性。下面就来介绍子贡毕生在政治、外交与生意上的有关的故事。

一、绝出的政治家

子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他所作出的政绩有多少有多大,但从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的“常相鲁、卫”的寥寥几个字就可以知道,他一定是执政有方,能富国强兵,所以,才会被卫国和鲁国相互争着重金礼聘请来当国相(国务总理)。

孔子对于子贡在执政方面的能力,是很肯定的,在《论语·雍也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仲由(即子路)、赐(即子贡)、求(即冉求)他们这三个人,可不可以从政?”。孔子从他们三人所拥有的个人素质,对季康子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肯定子贡的执政能力时,他认为子贡具备良好的素质——“达”。何为“达”?“达”,即办事通达、通达事理之意,这一素质是从政者所不能缺少的。能“达”者,就能对一切事态通盘考虑,就能把控一切事态全局,就不会为一些繁琐细节所迷惑与误导,也不会被一些突发事态给打乱全盘布局,从而能把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子贡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故而能被鲁国和卫国争相礼聘为相的原因。

二、伟大的外交家

综观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应该说,子贡是有史以来中外最杰出的外交家,不是之一,而是“最”。据历史记载,他只是天下那么一转,撩动了几下他的那条三寸不烂之舌,就改变了整个国际态势,并且影响非常之巨大、深远。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大加赞赏地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变。”

子贡的这一成功的外交活动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历史故事。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田常欲作乱,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以伐鲁。”这里面是说,当时,齐国的权臣田常想要在齐国作乱,但是又忌惮齐国的几个大家世族重臣的反对,于是,他就想出了

把这几个世族重臣的兵力派出去攻打鲁国的计谋。这样一来,如果兵败的话,可削弱这几个世族重臣的实力,强大自己在齐国的势力,又震慑国内那些反对自己的家伙们;如果兵胜的话,也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可谓一举多得。鲁国这下子可谓是祸从天降,不招自来。还好,这鲁国是孔子的“坟墓所处,父母之国”(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孔子在,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祖宗之国遭此劫难的,因此,他派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外交家子贡,让他想法子去阻止这场战争。当然,在派出子贡之前,子路、子张和子石这仨弟子也是争着请命为国家效力,要去阻止这场战争的发生的。但是孔子最终选择了子贡,因为他看准子贡的外交才能,认为这场正向国家逼近的战争劫难,只有子贡才能更好地阻止。

子贡果然不负师望,完美地完成了孔子交待的任务。真的很厉害!子贡只是潇洒地到各国转了一下,跟几个国君喝了两、三盅酒,聊了聊几句话,就这么简单了,鲁国就得以除却了迫在眼前的灾难从而保存下来,并且,子贡这么一转,就长久地改变了整个“国际”形势及历史进程。这一外交才能,综观中外几千年的历史,还真的找不出比子贡更强的。

子贡能有如此杰出的外交才能,与他善于辞令(口才好)是分不开的,而善于辞令是因为他把当时的外交用语全书——《诗经》——给钻研通透了。说《诗经》是当时的外交用语全书是有证据的,这证据也出自孔子,据《论语·子路篇》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里面的使于四方,就是外交活动。孔子这句话里说的意思就是先要熟读《诗经》才能使于四方,也就说明了当时的外交礼节用语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因此可以说,子贡对《诗经》的精通造就了他的口才。子贡的口才到底有多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何谓“利口巧辞”?就是太能言善道了。记得在《论语·先进篇》里孔子也曾感叹地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这里,孔子认为子贡是言语学科中的佼佼者。子贡如此能言善道,“利口巧辞”,就是与他善于钻研《诗经》的学问有关。子贡既对《诗经》钻研很深,又善于活学活用。《论语·学而篇》中记载的孔子和子贡师徒二人之间的一段精妙对话足以证明。当子贡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这样教育他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听老师这么一说,心中好像有所开悟似地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一听子贡这样形容,大加赞赏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在这里高度赞赏子贡对问题的回答贴切并能举一反三,像子贡这样的人,是可以与他一同谈论《诗经》了。因为子贡对《诗经》的研究已经透彻。这就是子贡善于外交辞令的原因。

子贡的口才,在上一篇《聪慧而诚实的颜回》里也提到了一个故事,就是当孔子和他的一大帮弟子困于陈蔡之间时,因绝粮而饿得有气无力时,是子贡施展他那娴熟的口才,矇过了重重包围的敌人。不但找到“野人”要来了救命的粮食,还跑到楚国去对楚王卷了几下子舌头,使得“楚昭王兴师迎孔子”。这就是子贡外交上的杰作。

三、儒商始祖

何谓“儒商”,即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基本理念而从事商业活动以达到经世济民目的的商人。世人称子贡为儒商始祖,正是因为他在行商的过程中,首倡并且能很好地遵循儒家思想中的“五常”。这也是他能“家累千金”并且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的原因。从太史公司马迁后面的这句“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即知道,子贡当时的财富,那可是富可敌国的。因为他在见到各国国君时,各国国君都是跟他行宾主平起平坐之礼,不肯行君臣之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