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及启示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故事叙事(Narrative Story)教育案例一:杰克
杰克是一个十五岁的男孩,他正在跟父母搬进一所新家。
杰克不太愿意搬迁,因为他一直以来都生活在大都市,如今却要离开大都市,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搬家后,杰克教会在一所新的学校上学。
在搬家早晨,杰克的爸爸向他说:“在这所新学校你会遇到很多新朋友,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快就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
在学校里,杰克碰到了利克斯,杰克很快就与利克斯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他们一起上课,一起玩乐,杰克也得益于利克斯的帮助,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和老师。
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学校里的活动,像课外实践社团、运动会等。
在社团活动中,杰克不仅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学会了组织和管理活动,也培养了与人合作的习惯。
历经一年的努力,杰克借助于利克斯的帮助,也融入了新的学校社会,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爸爸看到他变得越来越成熟,也很由衷地说:“你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环境,我真高兴。
”
这个故事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尽管搬家令人有些不安,但适应新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去了解新社会,建立朋友圈,参加新活动,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发现自己的才能,收获新的能力和乐趣。
教师教育叙事故事案例(8篇)
教师教育叙事故事案例(8篇)教育叙事故事案例篇一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姐妹们:大家好!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终生选择的职业它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它是我所喜欢的;其次,它是我所擅长的:最后,它是能维持我生计的。
对照一下,权衡之后,我忽然发现竟然更倾向于第一条,原来我是这样爱幼儿教师这份职业,一种久久以来压抑的情绪在心底激荡起来。
我发现,我的心境纯净如白云,我的笑容明朗如晴空。
但是一个月之前我的笑容并不晴朗,内心充满了阴霾。
还记得那是一次教研活动,为了尽快的完成教研活动任务,我把教研活动中的七个环节“机智”的缩了水,省去了学课、说课环节,并胸有成竹地请园领导、教务主任和其她组的教师来听我们的课,谁知道她们一听就听出了毛病,马园长说:“你们的教学活动没有围绕问题进行。
”岳主任说:“你们没有认真的分析教材,才导致活动搞成这样。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我坐在那里,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
活动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是的,七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省去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教研活动就是不完整的,说严重一点我这个教研组长是不负责任的。
想到这里我自惭形秽,这样不完整的七个环节不扎实,徒有虚名,我怎么带领组内的教师成长?她们的进步又在哪里呢?作为一名教研组长,我事先没有认真研究方案,没有透彻地分析教材,没有认真地组织说课和议课活动,才导致这次教研活动的失败。
教研活动就像是一行人在雪地里走路,如果教研组长头带的好,那么留在雪地的每一串脚印都是扎实的、清晰的,而我身后的这一串串脚印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迹。
就这样,在这一次失败的打击中我很长时间都喘不过气来,我害怕听到“教研”这两个字,我害怕看到岳主任期待的目光,我害怕星期三的到来。
在我驻足不前的时候岳主任问我:“舒辉丽,明天就是星期三了,你怎么还没有动静?方案呢?怎么组织?”我说:“岳主任,不瞒你说,我真的怕搞教研活动了,我心里实在没底,我真的不知道该迈右脚还是左脚。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解析与启示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解析与启示一、案例一:小明的“涂鸦”之作小明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小朋友,他喜欢在纸上随意涂鸦。
一天,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黑色圆圈,然后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小一点的黑色圆圈。
小明看着自己的作品,满意地点了点头。
案例分析:小明的行为表明他在探索颜色和形状的关系。
大圆圈和小圆圈的对比,让他体验到了大小的概念。
这种“涂鸦”行为,实际上是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启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涂鸦行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案例二:小红的“讲故事”时刻小红是幼儿园中班的一名小朋友,她喜欢给同学们讲故事。
一天,她带来了一个故事书,兴致勃勃地开始讲述。
虽然她的话语有些结巴,但她投入的表情和动作,让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案例分析:小红的行为表明她在尝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讲故事的过程,让她体验到了语言的力量,同时也锻炼了她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启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故事材料,引导他们观察和想象,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案例三:小华的“角色扮演”小华是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小朋友,他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
一天,他扮演了一个医生,给同学们“看病”。
他模仿医生的动作和语言,认真地为同学们检查身体。
案例分析:小华的行为表明他在尝试模仿社会角色,了解社会规则。
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体验到了不同角色的职责和意义,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
启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社会角色,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案例四:小王的“探索”之旅小王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小朋友,他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
一天,他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发现了一只蝴蝶,他好奇地观察蝴蝶的颜色和形状,然后跟着蝴蝶跑了一段路。
案例分析:小王的行为表明他在尝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观察蝴蝶的过程,让他体验到了自然的美丽,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教育叙事故事案例教育中存在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其中叙事故事是被广泛认可的一种教育方法。
叙事故事是指使用一个故事来传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进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叙事故事在教育中的案例。
案例一:《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一位教练用来鼓励运动员坚持训练的故事。
讲述了马拉松运动员菲利普·比丹斯在比赛中因腿部受伤而崩溃,却仍然在草地上蹒跚挣扎了1个小时,最终勉强完成比赛。
教练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运动员,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所有的困难。
这个故事不仅激励运动员坚持训练,也让他们明白了迈向成功所需的勇气和毅力。
案例二:《加倍努力的力量》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群学生中,讲述了一个叫约翰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得了69分,然后便放弃了学习。
与之相反,一位名叫Tom的学生考了58分,却没有放弃,反而加倍努力,最终成为了班里的第一名。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成功需要加倍努力,命运不是天生决定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案例三:《团队合作的力量》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足球队中,讲述了一个由平庸球员组成的球队,最终在一位新教练的带领下拿到了冠军。
教练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案例四:《做正确的选择》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被要求照顾他的宠物狗,但由于他选择与朋友去玩,并没有太在意狗狗的安危。
最终狗狗在他不在的时候出了意外,让小男孩非常懊悔。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旦做出错误的选择,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以上都是叙事故事在教育中的典型案例,它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叙事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让他们在日后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在教育领域,叙事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教育叙事故事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老师如何通过叙事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家发现重力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听完故事后,学生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科学的知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叙事故事可以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位家长如何通过叙事故事教育孩子。
这位家长在孩子睡前,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友情、勇敢、诚实等方面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还培养了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观。
有一次,孩子在学校遇到了矛盾,他回忆起父母讲过的故事,勇敢地站出来解决了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叙事故事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位教师如何通过叙事故事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了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等问题。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有一次,这位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们合作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叙事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叙事故事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叙事故事这一有效的教学工具,让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快乐成长。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叙事故事,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小学教师的故事。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有一名学生特别喜欢画画,但在其他学科上却表现平平。
老师发现了学生的特长,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比赛。
结果,这名学生因为出色的画作而获得了奖项,也因此在学校里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鼓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位高中生的故事。
这位学生在高中时代曾经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备受打击,甚至一度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然而,一位关心他的老师在关键时刻给予了他鼓励和支持,让他重新找到了学习的动力。
最终,这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的关怀和帮助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所学校的故事。
这所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学生家庭条件较为贫困,学校的教学设施也比较简陋。
然而,学校的老师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
他们积极寻求各种资源支持,努力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最终,这所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学生们也在老师的帮助下走上了更好的人生道路。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条件艰苦,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成果。
通过以上的教育叙事故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的关怀和帮助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们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同时,教育者也要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不放弃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以上的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故事一,《柳树下的教育者》。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叫做李老师的教育者。
他每天都会来到柳树下,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李老师始终坚持着教育的事业。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孩子们在柳树下茁壮成长。
最终,这些孩子们考上了大学,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伟大和力量。
故事二,《一位特殊的老师》。
在一所普通的小学里,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叫做王老师。
她教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许智力有障碍,或许身体有残疾,但是王老师用她的爱心和耐心,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
她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不断鼓励他们,最终,这些孩子们也获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就。
王老师用她的爱心和耐心,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故事三,《一次意外的教育》。
在一次意外中,一位普通的教师成为了一位英雄。
当一场地震袭来时,他毫不犹豫地保护着学生们,最终,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学生们的安全。
这位教师用他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责任和担当,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学生们的安全,成为了一位永远的英雄。
这些教育叙事故事案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者用他们的爱心和耐心,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迷茫,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
教育者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伟大和责任,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让教育之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愿所有的教育者都能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教育之花在阳光下绽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四年级教育叙事故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某小学四年级,有一个班级,全班共有30名学生。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班级。
然而,在这个班级中,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他的成长历程却让人感慨万分。
小明,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却因为家庭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课堂上,他总是低头沉默,很少发言;在课间,他喜欢独自一人,很少与其他同学玩耍。
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担忧,担心他无法融入集体,影响自己的成长。
二、过程1. 发现问题在开学初的一次班会上,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小明总是低头沉默,很少发言。
课后,王老师找小明谈心,了解到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的原因。
原来,小明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工作繁忙,很少陪伴他。
这使得小明在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不敢与他人交往。
2. 制定计划针对小明的情况,王老师制定了以下教育计划:(1)关注小明,让他感受到关爱。
在课堂上,王老师经常提问小明,鼓励他积极发言;在课间,王老师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
如:举办才艺展示、体育比赛等,让小明在活动中找到自信。
(3)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王老师定期与小明父亲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并寻求家长的支持。
3. 实施计划(1)关爱小明在课堂上,王老师经常提问小明,鼓励他积极发言。
当小明回答正确时,王老师会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在课间,王老师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渐渐地,小明开始愿意与王老师交流,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2)开展班级活动在班级活动中,王老师鼓励小明积极参与。
在才艺展示活动中,小明勇敢地站上舞台,为大家表演了独唱。
在体育比赛中,小明积极参与,为班级争光。
这些活动让小明在班级中找到了自信,也让他逐渐融入了集体。
(3)与家长沟通王老师定期与小明父亲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
在交流过程中,王老师向小明父亲传授教育方法,帮助他更好地关爱小明。
同时,王老师也鼓励小明父亲多陪伴小明,关心他的成长。
教育叙事故事科学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科学是培养小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体验。
本文以一堂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为例,讲述了一次难忘的科学探索之旅。
二、案例描述1. 实验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2. 实验目的: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实验材料:废旧磁铁、细线、铁钉、小木棒、红纸、剪刀、胶水等。
4. 实验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指南针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选出组长。
(3)分发材料:教师将实验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
(4)操作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制作指南针的步骤,包括磁铁的选用、铁钉的固定、红纸的粘贴等。
(5)学生操作:各小组按照操作步骤,分工合作,制作指南针。
(6)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指南针,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7)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引导,激发兴趣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指南针的原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2. 分组合作,培养能力本次实验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3. 实践操作,体验科学科学实验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途径。
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指南针,了解了指南针的原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4. 反思总结,提升素养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四、启示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科学。
二年级教育叙事及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课堂上不敢发言,课后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这让小明感到自卑。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这些困难,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叙事。
二、教育过程1. 情感关怀,建立信任首先,我与小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心,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
在谈话中,我耐心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关心和鼓励。
通过这次谈心,小明逐渐对我产生了信任,他开始愿意与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2. 课堂互动,激发兴趣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小明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例如,在提问环节,我会给小明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大胆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安排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这些互动,小明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他开始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3. 家校合作,共同进步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明,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介绍了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家长也表示愿意配合学校,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在家校合作下,小明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 鼓励参与,展现自我在课外活动中,我鼓励小明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
例如,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
在比赛中,小明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这些成功的经历让小明更加自信,他开始主动寻求挑战。
5. 适时表扬,增强信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注意发现小明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
当小明在课堂上发言时,我会说:“小明,你今天回答得很好,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当小明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我会说:“小明,你真棒,老师为你点赞!”这些表扬让小明更加坚定了前进的信心。
三、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在课堂上的发言越来越积极,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在家长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以下是小明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1. 学习成绩:从班级中下游逐渐提升到中等水平。
2. 课堂表现: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初中(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为例,通过教育叙事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自信心。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3岁,某初中八年级学生。
进入初中以来,小明在学习上遇到了诸多困难,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中等水平。
在课堂上,他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自信心严重不足。
此外,小明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问题,不愿与同学主动交流,常常感到孤独。
针对小明的情况,班主任王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1. 关注小明,了解他的兴趣爱好。
王老师通过与小明的交流,发现他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
于是,王老师鼓励小明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2. 课堂提问,激发小明发言。
在课堂上,王老师经常提问小明,鼓励他大胆发言。
即使小明的回答不够准确,王老师也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小明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3. 举办班级活动,增强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
王老师组织了多次班级活动,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小明在活动中与同学互动,提高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小明。
王老师与小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家长也积极配合,帮助小明克服困难。
三、案例分析1.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掘潜能。
王老师通过关注小明的兴趣爱好,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增强自信心。
这表明,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
2. 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自信。
王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让小明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展示自己的能力。
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
3. 举办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王老师通过举办班级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与同学互动,增强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有助于小明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
4. 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
王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之一:影响学生学业的家庭背景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以了解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动机。
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择10名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进行分组。
通过面谈和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有明显影响。
家庭环境稳定、父母对学习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同时,家庭背景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教育方式的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在学生学业中,家庭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学习支持对学生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的积极性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研究意义:
本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与家庭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
成绩。
同时,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支持,促进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一个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及启示
h
8
妈妈与园长
妈妈:
感觉没有面子,很 丢人,于是就说: “闭嘴,不要乱说”, “要有礼貌!”完全 不懂女儿的语言中所 传递的信息。
园长:
很镇静地回答: “小朋友画的画, 无论好坏,都可以 挂在墙上”,“玩 具就是给小朋友玩 的,玩坏不要紧”。
h
9
小女孩的担心与期望
小女孩语言信息的解码: 自己画画不好,还可能挂在墙上吗? 自己不小心玩坏了玩具,会受到指责吗? 女园长读懂了小女孩语言中的“密码”,
初版于1965年,在出版初期, 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 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陆续被翻 译成31种语言畅销很多国家。
在此书的开始部分,他提出了 著名的儿童语言的“密码”问题, 他认为有效的教育起始于儿童语 言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够 获得有效的沟通。
h
7
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故事
妈妈带着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园长 带着她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小女孩看见 墙上挂着的小朋友的画,说:“画得这么 差,还挂在墙上”;看见地上有一辆玩坏 的玩具汽车,说:“玩具坏了,随地乱扔! 真不应该!”
在教育中,尊重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二 者是统一的。能够尊重人的教育,教会人尊重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h
25
尊重什么?
孩子需要尊重。因为他是生命,因为他是人,因 为他是儿童,具有一种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更因为孩 子在尊重的阳光中才能更好地成长。
教师需要尊重 。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 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喜欢,甚至是 崇拜和敬仰。这不仅是教学有效的前提,也是形成教 师自信与自尊,获得更好发展的前提。
一个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及启 示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彭钢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及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聪明但有些内向的小学生。
他成绩优异,但与人交往时总是显得有些拘谨。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户外活动中,小明因为害怕与人交流,导致活动表现不佳,这让他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二、案例描述1. 事件一:户外活动中的尴尬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学校组织了团队游戏,要求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
小明被分到了一个小组,但他害怕与人交流,所以在游戏中表现得非常紧张。
在游戏过程中,他不敢发言,也不愿意参与讨论,导致小组成绩不佳。
2. 事件二: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发现了小明的情绪变化,主动与他交流。
班主任了解到小明在活动中表现不佳的原因后,鼓励他勇敢地与人交流,并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要相信自己。
3. 事件三:小明的转变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小明开始尝试与人交流。
他逐渐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小明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他的自信心也逐渐恢复。
三、案例分析1. 教育叙事的意义本案例通过描述小明在小学阶段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叙事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案例中的教育启示(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挑战,相信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案例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叙事研究的典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从实际教育活动中挖掘问题,通过描述和分析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以一堂小学语文课为例,探讨教育叙事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一)课堂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教学内容为《小壁虎借尾巴》。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述故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述《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
3.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等角色,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强调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助人为乐。
(三)课堂评价1. 学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情投入角色扮演,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三、反思与启示(一)教育叙事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从实际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可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叙事研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本案例的启示1.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灵的启迪教育叙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小明,一个十岁的男孩,患有听力障碍。
由于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他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里,他常常因为听不到老师的讲解而感到困惑,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得困难。
小明的父母为此非常担忧,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方法,能够帮助小明在无声的世界里找到声音的力量。
二、案例描述1. 发现问题在一次家长会上,小明的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小明在课堂上经常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
家长意识到,必须为小明提供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帮助他克服听力障碍带来的困难。
2. 制定计划经过与专家的沟通,小明的父母决定为小明寻找一种结合听觉、视觉和触觉的教育方法。
他们希望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认知能力。
3. 实施计划(1)听觉训练:每天定时为小明播放适合他的音乐,帮助他培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同时,利用助听器等设备,让小明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适应外界的声音。
(2)视觉训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小明理解课堂内容。
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会采用大字体、慢语速,并配合肢体语言,确保小明能够看懂。
(3)触觉训练:利用教具、模型等,让小明通过触摸来感受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会为小明准备一些实物教具,让他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明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他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
此外,小明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三、案例总结1. 案例启示(1)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应结合其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能力。
(3)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关爱特殊儿童的责任心,关注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2. 案例反思(1)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2)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叙事案例感悟(2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叙事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教育叙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教育现象的真实面貌,还可以从中汲取教育智慧,感悟教育的真谛。
本文将结合一个教育叙事案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教育叙事案例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张老师。
这一天,张老师发现班上的小明(化名)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经过一番了解,张老师得知小明最近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庭陷入了困境。
案例经过:1. 张老师了解到小明家庭情况后,首先给予小明充分的关爱和安慰,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2. 张老师与小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小明度过这个难关。
3. 张老师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同学们开展“关爱小明”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小明的处境,并鼓励大家伸出援手。
4. 张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小明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5. 在张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小明逐渐走出了阴影,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
案例感悟:1.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通过关爱小明,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从而有助于他度过难关。
2.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小明的不正常表现,并通过沟通了解原因,为后续帮助小明奠定了基础。
3. 教师要注重家校合作。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为小明提供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不仅关注小明的学习成绩,还关注他的心理健康,使他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
5.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利用班会时间和课余时间,开展关爱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三、总结教育叙事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育智慧,感悟教育的真谛。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关爱、发现、家校合作、心理健康和资源利用等教育要素。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科学(2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讲述一位科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科学思维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某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学内容为《植物的生长》。
教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盆正在生长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外观特征。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浇水,有的说是施肥,还有的说需要阳光。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植物知识,如植物的结构、生长环境等。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是如何从种子变成一株完整的植物。
”(2)探究活动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包植物种子和实验器材。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植物生长与浇水、施肥、光照等因素有关。
(3)交流分享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4)拓展延伸教师提出:“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实验中提到的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呢?”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鼓励学生们课后继续探究,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出示实物、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幼儿园教育叙事研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案例以大班幼儿为例,通过“小小探险家”主题教育活动,探讨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和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
于是,教师决定以“小小探险家”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案例过程(1)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创设了“神秘森林”的情境。
在森林中,教师设置了各种障碍,如攀爬架、滑梯等,让幼儿在探险过程中,锻炼身体,提高勇气。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探险活动,每组由一名组长带领,共同完成任务。
在探险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以下任务:①寻找森林里的秘密:幼儿在森林中寻找各种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②解决森林里的难题:幼儿在探险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攀爬障碍、穿越沼泽等。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③收集森林里的宝贝:幼儿在探险过程中,收集各种有趣的树叶、果实等,了解它们的用途。
(3)分享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探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教师对幼儿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案例反思通过“小小探险家”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发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1)好奇心强:幼儿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积极探索。
(2)合作意识强:幼儿在探险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3)创造力丰富:幼儿在收集森林宝贝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有趣的组合。
三、案例启示1.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教育叙事研究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实践研究中。
本案例以小明的成长之旅为线索,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探讨幼儿在园所环境中的学习与发展。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5岁,是某幼儿园中班的一名幼儿。
他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经常因为小事而哭泣,尤其在面对陌生环境和人时,他的情绪波动较大。
为了帮助小明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三、案例分析1. 观察与记录教师对小明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记录下他的情绪变化、人际交往以及学习情况。
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小明在园所环境中存在以下问题:(1)情绪不稳定:小明在园所中容易因为小事而哭泣,尤其在面对陌生环境和人时,他的情绪波动较大。
(2)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小明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自信,缺乏沟通技巧。
(3)学习兴趣不高:小明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对学习任务缺乏积极性。
2. 教育干预针对小明的问题,教师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措施:(1)情绪疏导:教师通过倾听、拥抱等方式,给予小明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缓解焦虑情绪。
(2)人际交往指导:教师引导小明学习基本的沟通技巧,如礼貌用语、倾听他人等,提高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3)学习兴趣激发:教师根据小明的兴趣,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3. 成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情绪稳定性提高:小明在园所中的情绪波动明显减少,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2)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小明学会了基本的沟通技巧,与同伴的交往更加和谐。
(3)学习兴趣提高:小明对学习任务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
四、反思与启示1.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书的开始部分,他提出了 著名的儿童语言的“密码”问题, 他认为有效的教育起始于儿童语 言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够 获得有效的沟通。
h
7
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故事
妈妈带着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园长 带着她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小女孩看见 墙上挂着的小朋友的画,说:“画得这么 差,还挂在墙上”;看见地上有一辆玩坏 的玩具汽车,说:“玩具坏了,随地乱扔! 真不应该!”
h
27
“过激”的判断__
学生自然而由衷的对教师的尊重和敬重,就是对教 育的尊重和敬重,就是对学校的尊重和敬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重, 是教师建立教育自信和尊严的基础,它在相当程度 上代表着教育的自信和尊严,代表着学校的自信和 尊严;
学生在有自信有尊严的教育中所获得的自信和尊严, 将成为他(她)健全人格的一部分,影响他(她) 终身发展和成就。而这就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师的自觉行为。 不是说说的口号,而要付之于行动。
h
13
我们需要一种“蹲下”的“姿态”
中国人的推论:
肢体下蹲:一种师生平等的外部“象征”;
肢体“下蹲”的同时,更需要心灵的“下 蹲”;
心灵的“下蹲”比肢体更重要,如果没有心 灵的下蹲,肢体下蹲也是白蹲;
于是真正的师生平等,无论如何肢体都可以 不下蹲。
教师必须具有赢得学生尊重的实力,这就是知 识、能力和水平,更需要一种吸引人、影响人、造 就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 重塑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教育自 信心和自尊感,赢得学生尊重、敬重的过程。
教育尊重,需要有对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 对学生发展的敬畏感和惊喜感。
在相当程度上,我们是根据我们的教育理解 来采取教育行为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学会理解就是学会教育。
h
24
2、关于“教育尊重”的理解
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 教育,就没有人性化的教育,也不可能获得教 育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无论是给人幸福还是痛 苦,无论是享受愉悦还是经历磨难,无论是知 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都必须 增进人的自信和尊严。
满聪明的人时,我就拿出一号作品给他看,我 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然而这些人都 说:“这是一顶帽子”。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 说什么……而只谈桥牌、高尔夫、政治,还有 领带。
h
6
第二叙事片断:儿童语言的“秘码”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 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 科医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3、选择多属性的材料。不同属性的研究材料所包含的问题空间是不同 的,好的研究材料具有丰富的问题空间。成功的教育教学现象不 一定是好的研究材料,因为它可能不包含任何问题。有不同行为 方式的结构性比较,可以是包含在叙事情境之中,也可以是从外 部引进,可以增大形成问题的可能。以问题为中心切入,每一个 叙事单元会形成新的问题,研究结束时以新的问题结束,表征着 研究的开放性。
h
18
第五叙事片断:禁止扔粉笔头
某中学化学男教师小B有一绝技,扔 粉笔头特准。很多男生喜欢他的课,因 为他有这一武功,女生也觉得好玩,都 觉得化学课值得期待。后经过“自我反 思”、“同伴互助”后,他改正了上课 扔粉笔头的毛病,以尊重学生,但学生 认为上课不好玩,就开始睡觉和做其他 事。他陷入了深深的迷惑。这是为什么?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现在我把主题确定为“教育的理解与 尊重”,当然我所使用的材料也可以组装到其他研究中,以诠 释其他的主题;
引用汉娜·阿伦特的话说:“讲述生命是赋予生命意义的基 础行为”,我把这句话改造为“讲述教育是赋予教育意义的基 础行为”,以阐明教育研究的目的。
h
2
第一叙事片断:从《小王子》引出的话题
h
4
大人们的表现——
我画了透视图,大人们就可以看得懂了。 唉,大人最麻烦了,老是需要解释。
大人们看完了以后,叫我把这些蟒蛇图, 不论是外观的或透视的都丢掉,只要继续 好好地念地理、历史、算术和文法就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六岁时,就放弃成为画 家这个绝佳行业的原因。
h
5
大人的普遍理解力——
无论何时,每当我遇到一个看起来似乎还
h
17
对比前后小A:
我们得出这样的启示: 理解和尊重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不可以也不可能有单向度的理解和尊重;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主动权在教
师,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尊重 教师;
教师受到学生尊重,前提是教师具有足够的自 信,具有足够的实力,具有值得学生期待和希望的 东西……
h
21
1、关于“教育理解”的思考
提出“教育理解”的概念: 1、教育理解是一种包括实践体验和价值选择在内的教育
基本认识和判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 教育“视觉”、教育感受和教育行为; 2、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实践的变革、 教育研究的开展,在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影响着我们 的教育理解(课程理解和教学理解); 3、教育理解从根本上是一种人的理解,人性的理解,儿 童的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没有对人的深入理 解,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所谓的教育教学规律、原则、
h
29
方法建议:
1、采用多单元的研究方式。本研究采用了五个叙事单元,叙事来源多 样化,以相同的主题或线索贯穿,侧重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超出 自身经验的局限,建构了研究空间,并不断拓展和深化;
2、强调经历研究过程。整个研究经历了“积累过程”、“选择过程”、 “思考过程”和“发现过程”。积累过程要广泛收集研究事实和 现象,以供充分选择;选择要切合主题,要能够丰富和扩展主题 的相关意义;思考要结合实践,尤其要形成现实针对性;最终要 有新的发现:实现原有认识、思想和观念的拓展或深化。缺少过 程的研究,只能是简单化的、概念化的研究,不可能具有研究的 品质。
h
28
3、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启发
新课程背景下,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成为教师 做研究的主要方式,但从“研究”的视角来看,需 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狭窄化:局限于自身的亲身体验,需要超 越自身的经验;
2、简单化:局限于一事一议一得,做简单的 成功归因,需要形成和建构研究过程;
3、表面化:缺少问题意识,缺少比较和参照, 需要建构复杂思维,形成深度开掘。
她的回答小女孩很满意,很放心,于是 愿意留在这所幼儿园。
h
10
吉诺特教授的观点
良好的教育,是基于人性的,是尊重人性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和建立 良好人性的过程。为了能达到人性的目标,我们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 要承认过程就是方法,结局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有效和正当。
要求用一种人性的方法对待孩子,无论是指导孩子的具体生活、学习、 交友,还是形成孩子抽象的纪律、独立、责任、爱心等,均要针对孩 子的具体的行为、具体的事件,而不是针对孩子的人格和人品。要在 具体行为和事件的指导中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人品。
颠覆上述推论:需要从肢体做起,无论心灵
是否下蹲,首先蹲下肢体。
h
14
第四叙事片断:理解和尊重的双向性
选自苏南某校教学案例:一个苏北的 大学本科生小A毕业,分到苏南某初中 教初一。学生看不起他,经常上课时用 苏南话议论他、嘲笑他,他很生气,与 学生越来越对立。走在校园内,学生不 看他,也不叫他,他非常郁闷和失落, 甚至想到回老家教书。
法国人德·圣埃克 苏佩里的伟大的小 书。周国平曾说: 用头脑思考的人是 智者,用心灵思考 的人是诗人,用行 动思考的人是圣徒, 他集三者于一身, 是先知。
h
3
问题的出现:蛇吞象的“杰作”
忘记了曾经是孩子的大 人,“我”小时候的 作品:
一号作品:外观图,被大 人误认为是草帽;
二号作品:透视图,是一 号作品的剖面图
在教育中,尊重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二 者是统一的。能够尊重人的教育,教会人尊重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h
2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什么?
孩子需要尊重。因为他是生命,因为他是人,因 为他是儿童,具有一种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更因为孩 子在尊重的阳光中才能更好地成长。
教师需要尊重 。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 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喜欢,甚至是 崇拜和敬仰。这不仅是教学有效的前提,也是形成教 师自信与自尊,获得更好发展的前提。
h
8
妈妈与园长
妈妈:
感觉没有面子,很 丢人,于是就说: “闭嘴,不要乱说”, “要有礼貌!”完全 不懂女儿的语言中所 传递的信息。
园长:
很镇静地回答: “小朋友画的画, 无论好坏,都可以 挂在墙上”,“玩 具就是给小朋友玩 的,玩坏不要紧”。
h
9
小女孩的担心与期望
小女孩语言信息的解码: 自己画画不好,还可能挂在墙上吗? 自己不小心玩坏了玩具,会受到指责吗? 女园长读懂了小女孩语言中的“密码”,
3、理解儿童需要在与儿童相处、对话、沟通的实践中进行, 需要在与共同的儿童生活、学习、游戏中实现,需要尊 重儿童、研究儿童、向儿童学习,需要怀有一颗永远的 儿童之心。
h
23
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自 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 互动关系和生成关系,理解并试图改善和调整 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获得教育的成效和自 身的发展。
h
11
第三叙事片断:蹲下去看孩子
加拿大BC省 高等教育部副部 长汤姆·文森特, 在参访扬州的一 所小学时,蹲着 为孩子签字,对 每一个孩子有求 必应,以至站起 身来时打晃。
h
12
理念、行为还是习惯?
与汤姆·文森特的对话: 不要俯视孩子,要与孩子的视线平齐。 不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是加拿大每一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