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基本特征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上课课件)
出生率=死亡率
保持稳定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小
年龄组成
种 群 数 量
时间 发展时期 稳定时期 衰退时期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测定种群密度的意义:
种群密度反应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 林害虫的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 有重要意义。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法
2、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方法(取样调查)
估算:
①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法
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各年龄期个体 数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
增长型
稳定型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幼年
幼年个体少 老年个体多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小 衰退型
年龄组成
印度人口
♂ 生殖后期 ♀
♂
美国人口
♀
生殖期 生殖前期
增长型
稳定型
日本人口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预测种群密
度变化趋势 增大
其他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2 14 12 10 13 17 11 15
11+13+12+14+12+10+13+17+11+15
N=
=12.8
10
N=13株/m2
例1: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B)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 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² 的样方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个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41种群的特征好PPT课件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
概念要素: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 群密度
②举例:选取1㎡山地,计算马尾松为20棵, 则该样方的马尾松密度为20/1=20(棵/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要调查的种群是哪一种双子叶植物 取样 确定样方数目、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计数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
计算 求各样方的平均值
②操作过程 1、取样标记
2、放回后充分混合
3、再取样
4、计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率 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 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是______1__._8__6_2__%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 数的比率 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只死亡,猴 的死亡率为___1__%______
④ 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长条形
(3)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方框内+左边和上边及两边的夹角
计数原则: 该样方有多少株蒲公英? 无论大小都要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 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练一练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单位:株/公顷,1公顷=10000m2)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
概念要素: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 群密度
②举例:选取1㎡山地,计算马尾松为20棵, 则该样方的马尾松密度为20/1=20(棵/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要调查的种群是哪一种双子叶植物 取样 确定样方数目、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计数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
计算 求各样方的平均值
②操作过程 1、取样标记
2、放回后充分混合
3、再取样
4、计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率 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 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是______1__._8__6_2__%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 数的比率 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只死亡,猴 的死亡率为___1__%______
④ 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长条形
(3)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方框内+左边和上边及两边的夹角
计数原则: 该样方有多少株蒲公英? 无论大小都要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 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练一练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单位:株/公顷,1公顷=10000m2)
41种群的特征精品PPT课件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 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 会偏 高 。
标志个体数 种群数量 N
=
重捕标志数
第二次捕获个体数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 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___偏__高_____(填“偏高”或“偏低”)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2005年7月15号,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全 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个别省如广 东居然高达137.76:100,形势不容乐观。
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的总和。
种群概念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①“同种”:指同一物种 ,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 体形式。是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 体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021/1/5
❖ 参考消息转发法国《现代价值》周刊2009年8 月19日一期文章,题为:中国缺女人,作者: 波利娜·利埃塔尔。人口学家预计到2020年中 国无法娶妻的单身男性将达3000万人。
❖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 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 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 警戒线107。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 N = 重捕个体数 标志个体数 重捕标志数
例题: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 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 有标志鼠15只。设该种群数量为 N ,则
种群的基本特征ppt课件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偏少。
老年 成年 幼年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 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性别比例
A 概念 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B 特点 * 雌雄相当 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 雌多于雄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 雄多于雌 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白蚁等 * 性别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 ,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
N:M=n:m,
可得,N=
n m(
( 重捕个体数) 重捕 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标志重补法应注意:
n 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 n 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 n 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
5.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 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
_个体多, _ _ 个体少。
(3)据统计, 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种群的特征 课件
特征
种群具有地域性,即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在 不同地域或生境中。
种群具有遗传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之间 存在遗传差异。
种群具有数量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数量 是动态变化的。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数量规模
数量规模的定义
数量规模的动态变化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反映种群的大小 。
种群数量增长呈指数型、逻辑型等动 态变化,受环境容纳量限制。
数量规模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空间容量、种间竞争、种 内调节等。
密度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密度的定义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 数量,反映种群分布的疏 密程度。
密度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异质 性、种间关系等。
密度的生态学意义
影响种内竞争、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S型增长
总结词
描述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情况。
详细描述
S型增长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模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逐渐减少,导致种群增长 速度逐渐降低。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增长速度变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S型增长曲线通常用 于描述大多数生物种群的增长模式。
死亡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 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种群的遗传特征
03
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中某一特定 基因的频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
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为:基因频 率 = (该基因的数量 / 群体中
4.1 种群的特征(共33张PPT)
取样关键___随__机___ 3)选取样方 取样方法_五__点__取__样__法__、__等__距__取__样__法__
样方数量________ 样方大小_1_m_2_的__正__方__形___
矩形地带:五点取样法
1m2
狭长地带
等距取样法
1m2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3.实施计划 1)准备:观察地形,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植物 双子叶植物 (叶形、叶脉) 2)确定调查对象—— 动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 取样关键___随__机___ 3)选取样方 取样方法_五__点__取__样__法__、__等__距__取__样__法__ 样方数量________ 特殊? 样方大小_一__般__为__1_m_2_的__正__方__形___
2、
欲调查2hm2土地上某鼠的
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M只,放回后第二次捕获n只,
其中有标记的为m只。
种群数量
1.估算材料中鼠的种群密度N=
=
面积
M*n 只 m
(只/hm2)
2 hm2
2.若标记后的鼠更难捕捉,则计算出的值与实际值有何差异?
比实际值偏大
3.标记物应该有何要求?
①不影响鼠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不能过分醒目,否则易被捕食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2.制定计划
1)调查地点、范围 2)调查时间 3)材料用具,列清单 4)成员分工(组长、操作、记录)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3.实施计划
1)准备:观察地形,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植物 双子叶植物 (叶形、叶脉)
2)确定调查对象—— 动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
征 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样方数量________ 样方大小_1_m_2_的__正__方__形___
矩形地带:五点取样法
1m2
狭长地带
等距取样法
1m2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3.实施计划 1)准备:观察地形,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植物 双子叶植物 (叶形、叶脉) 2)确定调查对象—— 动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 取样关键___随__机___ 3)选取样方 取样方法_五__点__取__样__法__、__等__距__取__样__法__ 样方数量________ 特殊? 样方大小_一__般__为__1_m_2_的__正__方__形___
2、
欲调查2hm2土地上某鼠的
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M只,放回后第二次捕获n只,
其中有标记的为m只。
种群数量
1.估算材料中鼠的种群密度N=
=
面积
M*n 只 m
(只/hm2)
2 hm2
2.若标记后的鼠更难捕捉,则计算出的值与实际值有何差异?
比实际值偏大
3.标记物应该有何要求?
①不影响鼠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不能过分醒目,否则易被捕食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2.制定计划
1)调查地点、范围 2)调查时间 3)材料用具,列清单 4)成员分工(组长、操作、记录)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3.实施计划
1)准备:观察地形,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植物 双子叶植物 (叶形、叶脉)
2)确定调查对象—— 动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
征 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种群的特征(优秀——上课专用)PPT课件
(1)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水 生生物可用单位体积内的数量表示;陆生生物一 般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来表示。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 量,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
7
种种群群密密-度度较一很高般
8
种群密度是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和衰退特征。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28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不移动的动物可用样方法如蝗蝻
-
15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
16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 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
17
算一算:
计数
求平均值)
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 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3、适用范围:植物和活- 动范围小的动物 12
A:五点取样法 B:等距取样法
-
13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处理:只计样方相邻的两
条边上 (计上不计下,记左不计右)一般而言,样方顶
老年 成年 幼年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 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我国的人口组成基本 属于增长型
增长型年龄组成
② 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 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 内会保持稳定。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 量,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
7
种种群群密密-度度较一很高般
8
种群密度是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和衰退特征。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28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不移动的动物可用样方法如蝗蝻
-
15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
16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 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
17
算一算:
计数
求平均值)
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 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3、适用范围:植物和活- 动范围小的动物 12
A:五点取样法 B:等距取样法
-
13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处理:只计样方相邻的两
条边上 (计上不计下,记左不计右)一般而言,样方顶
老年 成年 幼年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 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我国的人口组成基本 属于增长型
增长型年龄组成
② 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 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 内会保持稳定。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的特征课件
=
m重’ 标 n重’总
N 总=
M标×n重’总
m重’标
练一练
1、在调查一块1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 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 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 则:(1)该农田中田鼠的大概有多少只? (2)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多少?
意义: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2)性别比例 概念: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此处的“雌雄个体”为可育个体,不包括不具有生殖能力 的个体(如蜜蜂中的工蜂)。因此,种群的性别比例大致有三种类 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 等。 意义: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次要依据 应用: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 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1)N总=(42×38)/12=133只 (2)种群密度=133/1=133只/hm2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 1.862% 子,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是______________ 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只死亡, 猴的死亡率为___________ 1%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 查它们的密度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 物种群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实施过程: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计 数
计算种 群密度
②12
③9
①11
④11
⑤9
2.标志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 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 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 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 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 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 计。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偏少。
老年 成年 幼年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 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性别比例
A 概念 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B 特点 * 雌雄相当 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 雌多于雄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 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 雄多于雌 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白蚁等 * 性别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样方法实施过程: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
3.集群分布
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 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 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 其形成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 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集群分布是最广泛 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 体常是成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 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性。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
可得,N=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标志重补法应注意:
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 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 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
害。
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⑴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老年 成年
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 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 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老年 成年 幼年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 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1.随机分布
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 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 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 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 例如,森林地被层中一些蜘蛛的分布与面粉中黄粉虫的 分布,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பைடு நூலகம்地区时也经 常体现为随机分布。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 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 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 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
N= 34(只) 15(只)
X 39(只)
N = 88(只/公顷)
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必须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迁入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 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 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特点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 差异。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样方法
——常用于植物种群或者是运动范围较小 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 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 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 原理却是相同的。
种群的基本特征优秀课件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 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注意: ① 一定的自然区域 ② 同种生物 ③ 全部个体
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eg: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
2、特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繁殖能 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环境条件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有一定 的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