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是( B.舜
C
)
A.尧
C.禹
D.启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考古资料未证实者,为“传说”。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夏、商
一、夏的建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1、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二、禹传子,家天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二、商的建立 1、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B)
A.孔子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中华第一鼎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 戊鼎”。右图为该鼎腹部的文字拓片,其文字属于( )
B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景象的出现与下列 哪个事物有关?( )
A
A.都江堰
B.通济渠
虎秦 视王 何扫 雄六 哉合
三、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结束分裂,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 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基础,促进了民族整合,有利于华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
元 明
清
B.C 2000
B.C 1200
B.C 400
400
1200
2000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
北京人 河姆渡、半坡 禅让制、大禹治水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灭亡 汉武帝大一统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单元重点:分封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统一措施、西域都 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南方的初步开发
都江堰、汉字的演变
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二、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商)(商周) (秦)
(1)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2)修建人物:秦国太守李冰父子 (3)修建地点:岷江流域 (4)用途:综合性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5)治水特点:重在疏导
甲骨文:(1)含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
母系氏族 磨制石器 制造陶器
(干栏式房子)
C)
长江流域
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水稻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
炎帝、黄帝、尧舜禹 炎帝黄帝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活动地点:黄河流域 发展: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中国古代史(上)
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轮
单元知识梗概
一、中国古代史:早期人类(北京人)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社会阶段:原始社会(远古)、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魏晋南 北朝) 清朝(1840年前)
2、建立者: 汤
3、都城: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 4、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1)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2)意义: ①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② 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③ 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3)商朝是青铜文化灿烂时期。
西周
一、周的建立 1、时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 镐京(今陕源自文库西安)
这句话的意思是: 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三、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四、商鞅变法对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出。 (4)要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创新。
中国古代史(上)
(远古~魏晋南北朝)
四、经济状况:原始农耕
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五、重要时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 重要人物:炎黄、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张骞、孝文帝
目录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 变革 (奴隶、封建社会) 夏朝、商朝 分封制 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 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南方的初步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古代文化(上)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问题解析
一、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 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秦国担当 起统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精神,思想)? 表明了①商鞅在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 ②商鞅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实际灵活变通,勇于创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
概况 政治思想 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 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倡导“温故而知 新”,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它是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②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与有效贯彻;③看 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④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评价秦始皇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论从史出 2、结合特定历史时代 2、一分为二
秦始皇有功有过,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统一了中国,不失为千古一 帝,但也是有名的暴君。
根本原因
目的
(2)变法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变法。 (3)主要内容:①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②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即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③强兵措施:奖励军功。 (4)历史作用: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变法。 ②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典故:“城门立木”——取信于民,为变法打基础。(启示:要诚信待人;反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炎帝黄帝
尧舜禹
尧→舜→禹
(禅让)
公天下 ↓ 家天下
尧→舜→禹 大禹治水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形成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 (世袭)
启
(方式:堵疏结合)
原始社会*巩固练习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D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儒
春 秋 时 期
孔子
教育思想
道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 能够相互转化。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以柔克刚”。(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兵
孙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2
墨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还主 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提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办事。(人定胜天)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土地归国家 所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 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 (1)历史背景(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②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为了巩固地位,发展经济,要求废除旧制度。 ③秦孝公为了在争霸中不被别国吞并,以求富国强兵。
(2)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3)意义(作用):A、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 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 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春秋战国*巩固练习
某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介绍一位历史名人时,展现右图画面该名人是( B.孙武 C.墨子 D.孟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2、内容: ① 周王的分封:把臣民(平民、奴隶)和土地分给王族、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治理诸侯国、定期向周 天子交纳贡品(纳贡)和服役(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永济渠
D.大运河
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下列属于这位人物思想的是( B.兼爱、非攻 D.改革、法治
C)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汉朝的大一统
秦朝的统一
Ⅰ
时间:前221-前207 都城:咸阳(今陕西)
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孟子 战 儒 国 时 期 道 法
兵
孙膑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代表作《孙膑兵法》。
影响:各家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问题解析
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可以让他人学习、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 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 了什么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有可能学得更多的知识。 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就得不到提高。 三、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2)各国竞相改革,刚刚上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 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3)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 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4)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 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四、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同学们参考本单元重点,自主复习《历史全解》P1~P4;
单元习题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考古资料未证实者,为“传说”。
商鞅变法对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出。 (4)要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创新。
北京人、原始农耕社会
约70-20万年前
北京西南周口 店
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 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炎帝部落 D.黄帝部落
A)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
北京人
使用天然火
距今约五六千年
距今约七千年
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最 早种植粟的遗址,应到(
一、秦兼并六国的史实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二、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要求(根本) 2、长平之战 3、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4、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
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是( B.舜
C
)
A.尧
C.禹
D.启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考古资料未证实者,为“传说”。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夏、商
一、夏的建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1、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二、禹传子,家天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二、商的建立 1、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B)
A.孔子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中华第一鼎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 戊鼎”。右图为该鼎腹部的文字拓片,其文字属于( )
B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景象的出现与下列 哪个事物有关?( )
A
A.都江堰
B.通济渠
虎秦 视王 何扫 雄六 哉合
三、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结束分裂,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 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基础,促进了民族整合,有利于华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
元 明
清
B.C 2000
B.C 1200
B.C 400
400
1200
2000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
北京人 河姆渡、半坡 禅让制、大禹治水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灭亡 汉武帝大一统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单元重点:分封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统一措施、西域都 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南方的初步开发
都江堰、汉字的演变
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二、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商)(商周) (秦)
(1)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2)修建人物:秦国太守李冰父子 (3)修建地点:岷江流域 (4)用途:综合性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5)治水特点:重在疏导
甲骨文:(1)含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
母系氏族 磨制石器 制造陶器
(干栏式房子)
C)
长江流域
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水稻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
炎帝、黄帝、尧舜禹 炎帝黄帝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活动地点:黄河流域 发展: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中国古代史(上)
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轮
单元知识梗概
一、中国古代史:早期人类(北京人)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社会阶段:原始社会(远古)、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魏晋南 北朝) 清朝(1840年前)
2、建立者: 汤
3、都城: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 4、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1)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2)意义: ①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② 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③ 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3)商朝是青铜文化灿烂时期。
西周
一、周的建立 1、时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 镐京(今陕源自文库西安)
这句话的意思是: 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三、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四、商鞅变法对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出。 (4)要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创新。
中国古代史(上)
(远古~魏晋南北朝)
四、经济状况:原始农耕
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五、重要时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 重要人物:炎黄、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张骞、孝文帝
目录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 变革 (奴隶、封建社会) 夏朝、商朝 分封制 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 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南方的初步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古代文化(上)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问题解析
一、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 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秦国担当 起统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精神,思想)? 表明了①商鞅在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 ②商鞅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实际灵活变通,勇于创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
概况 政治思想 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 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倡导“温故而知 新”,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它是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②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与有效贯彻;③看 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④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评价秦始皇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论从史出 2、结合特定历史时代 2、一分为二
秦始皇有功有过,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统一了中国,不失为千古一 帝,但也是有名的暴君。
根本原因
目的
(2)变法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变法。 (3)主要内容:①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②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即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③强兵措施:奖励军功。 (4)历史作用: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变法。 ②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典故:“城门立木”——取信于民,为变法打基础。(启示:要诚信待人;反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炎帝黄帝
尧舜禹
尧→舜→禹
(禅让)
公天下 ↓ 家天下
尧→舜→禹 大禹治水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形成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 (世袭)
启
(方式:堵疏结合)
原始社会*巩固练习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D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儒
春 秋 时 期
孔子
教育思想
道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 能够相互转化。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以柔克刚”。(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兵
孙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2
墨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还主 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提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办事。(人定胜天)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土地归国家 所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 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 (1)历史背景(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②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为了巩固地位,发展经济,要求废除旧制度。 ③秦孝公为了在争霸中不被别国吞并,以求富国强兵。
(2)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3)意义(作用):A、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 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 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春秋战国*巩固练习
某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介绍一位历史名人时,展现右图画面该名人是( B.孙武 C.墨子 D.孟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2、内容: ① 周王的分封:把臣民(平民、奴隶)和土地分给王族、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治理诸侯国、定期向周 天子交纳贡品(纳贡)和服役(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永济渠
D.大运河
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下列属于这位人物思想的是( B.兼爱、非攻 D.改革、法治
C)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汉朝的大一统
秦朝的统一
Ⅰ
时间:前221-前207 都城:咸阳(今陕西)
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孟子 战 儒 国 时 期 道 法
兵
孙膑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代表作《孙膑兵法》。
影响:各家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问题解析
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可以让他人学习、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 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 了什么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有可能学得更多的知识。 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就得不到提高。 三、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2)各国竞相改革,刚刚上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 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3)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 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4)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 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四、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同学们参考本单元重点,自主复习《历史全解》P1~P4;
单元习题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考古资料未证实者,为“传说”。
商鞅变法对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出。 (4)要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创新。
北京人、原始农耕社会
约70-20万年前
北京西南周口 店
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 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炎帝部落 D.黄帝部落
A)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
北京人
使用天然火
距今约五六千年
距今约七千年
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最 早种植粟的遗址,应到(
一、秦兼并六国的史实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二、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要求(根本) 2、长平之战 3、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4、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