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合集下载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评价、反馈和改进工作绩效的方法,旨在帮助员工理解组织的目标,并衡量员工在实现目标方面的贡献。

这一模式将目标分为固定目标和游离目标两种类型,并将评价分为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两个层面。

在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中,固定目标是指与岗位职责直接相关、相对稳定的目标,例如完成项目报告、提高销售额等。

这些目标是组织设置的,员工需要按照制定的目标进行工作,完成任务并达到预期结果。

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定量指标来衡量员工的绩效,如项目进度、销售额等。

固定目标评价帮助员工明确工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而游离目标是指员工自主设定的、与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目标,例如学习新的技能、参与培训等。

这些目标是员工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设定的,可以帮助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满足个人成就感。

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定性指标来测量员工的绩效,如工作满意度、学习成长等。

游离目标评价关注员工的自我发展和激励,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中,结果评价用于评估员工在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方面的表现。

这包括对员工工作完成情况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员工绩效的综合评价。

结果评价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并与组织的期望进行对比,从而找到自身的优势和改进的空间。

过程评价用于评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

这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过程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的方式来进行,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及时调整并改进。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员工的业绩和发展,并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反馈和发展机会。

通过游离目标评价,员工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满足自己的个人目标和职业发展需求。

通过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合,可以全面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总之,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综合考虑员工绩效和发展的评价方法,可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并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目标游离模式PPT

目标游离模式PPT

三、目标游离模式的评价
• 优点
1、有助于发现课程或教育项目在实际运行中的真实的目标 指向,而不受其所宣称的试图达到的目标的制约;
2、由于评价者并未被告知课程或项目的既定目标,便有可 能更加仔细透彻地观察实际情况,从而掌握更为客观完整
的信息,借此揭示课程或项目的实际目标。
• 局限
1、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 可能会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课程评价模式之目标游离模式
张婉莹 2012年10月11日
基本框架
一、目标游离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目标游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三、目标游离模式的评价
一、目标游离模式产生的背景
美国的教育评价发端于1837年美国教育家霍勒 斯·曼提出的用书面考试取代以往口试的改革, 随 后经历了以卡特尔·莱斯、桑代克等为代表的教育 测验运动,直到1930年前后,以教育家泰勒为代表的 教育评价方法的出现,才标志着现代教育评价的诞生, 之后又出现了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20世纪60 年代后期,由于新的教育思想的熏陶,许多人反对 利用各种测验把学生划为等级,提倡使每一名学生 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一些学者也认为教育评价如 单纯以目标为中心和依据,那么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与可行性又怎样得到保证呢?而且,任何教育活动,
2、完全目标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 的,因为评价者总有一定 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用 自己的目标取而代之,使用不当时可能使评价工作张对评价实施者隐瞒评价方案、评价 制定者的预定目标,减少评价方案、评价制定者的主观意 图对评价的影响,以便收集到全部成果信息,获得全面、 真实的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突破了预设目标的限制,重视 实然的评价结果。较之以前的做法,其对评价对象的实际 状态进行评价的模式显得更加科学化。同时,由于将评价 方案、评价制定者的目标与评价实施者的目标分离,其评 价结论也更为客观与公正。

名词解释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名词解释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名词解释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在课程评价中常用的模式,它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而非仅仅进行判断或选拔。

该模式的目标是确保课程与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相一致,同时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包括三个主要阶段:预设目标、实施评价和结果反馈。

1.预设目标:这是评价模式的第一步,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这些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相一致,同时考虑到教育机构的整体目标和价值观。

预设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达成性,以确保评价的可行性。

2.实施评价:在预设目标之后,需要对课程进行实际的评价。

评价过程应该基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表现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

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上,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评价结果应该尽可能客观、具体和量化,以避免主观性和模糊性。

3.结果反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

因此,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相关的教师和教育机构,以便他们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反馈结果应该详细说明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同时,反馈结果也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意见,以确保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和学习需求。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优点在于其强调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的需求和目标。

它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了解课程的优缺点,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此外,该模式还注重结果的反馈和改进建议的落实,以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效率。

然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预设目标需要具备较高的明确性和具体性,这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实施评价需要具备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这也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最后,结果反馈需要具备较高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这也可能会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看法的影响。

总之,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评价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了解课程的优缺点,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幼儿园教育评价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

幼儿园教育评价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
• 出于对教育活动实际效果的全面的考虑,斯克里文提出教育评价应 关注游离于目的以外的效果。
第三节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二、目的游离模式的基本思想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实际上是“以需要、以顾客为基础评价”。以需要为 基础,就意味着评价应当关注的是评价方案能够满足确实需要的程度 、关注方案结果与受其影响的人员需要之间的一致性,而不是方案应 当满足其目的程度以及看结果与目的之间的一致性。
第一节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二)课程原理(1) 学校应当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2) 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可以完成这些教育目的? (3) 这些教育经验应该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4)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的是否达到?
泰勒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主要由 三个因素组成:目标、学习经验与评价。
第一节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二、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
•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中教育目标、活动 过程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 预先确定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 同时也规定了教育评价就是要判断教 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
第一节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二、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
• 进一步说明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中教育目标 、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及教育评价之间的关 系。
• 三盲法:计划制定者的预定的目标与评价者、评价对象之间互不通气 ,从而保证评价不受任何预定的目的影响,并能反映真实的、全部的效 果。
第三节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三、目的游离模式的实践效用
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来说,目的游离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 它不但提出了评价仅以目标为中心是不够的思想,还认为制定评价方案 时应该考虑到全部的、真实的效果,应该更多关心评价方案是否能满足 实际需要,更多地注重评价方案的目的是否与评价对象的要求相一致。

目标游离模式PPT

目标游离模式PPT
除了要达到预期目标外,还会产生各种非
预期的效应及效果,对它们又怎样评价呢?
1967 年, 斯克里文( Scriven) 对目标导向模式进 行了批判, 并提出了一种具有更大客观性的“目标游离 模式”。通过关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他发现,在实 际评价过程中,事先确定的教育目标的评价范围往往会 受到限制,有时还产生许多非预期的效果,这对评价产 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仅仅根据预设的教育目标进行 评价,则可能导致评价过程只局限于既定目标规定的预 期效果,非预期效果容易被忽视。这说明,教育活动的 预定目标只反映评价方案、评价制定者的意图,可能会 影响评价真实数据的收集,导致整个评价结果失真。为 了使评价更加合理、科学,评价实施者应该把重点考虑 的问题从“教育目标是什么”转变为“教育活动实际是 什么”,即进行目标游离,跳出预设目标的局限。
2、完全目标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 的,因为评价者总有一定 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用 自己的目标取而代之,使用不当时可能使评价工作陷入盲 目性标游离模式主张对评价实施者隐瞒评价方案、评价 制定者的预定目标,减少评价方案、评价制定者的主观意 图对评价的影响,以便收集到全部成果信息,获得全面、 真实的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突破了预设目标的限制,重视 实然的评价结果。较之以前的做法,其对评价对象的实际 状态进行评价的模式显得更加科学化。同时,由于将评价 方案、评价制定者的目标与评价实施者的目标分离,其评 价结论也更为客观与公正。
课程评价模式之目标游离模式
张婉莹 2012年10月11日
基本框架
一、目标游离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目标游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三、目标游离模式的评价
一、目标游离模式产生的背景
美国的教育评价发端于1837年美国教育家霍勒 斯·曼提出的用书面考试取代以往口试的改革, 随 后经历了以卡特尔·莱斯、桑代克等为代表的教育 测验运动,直到1930年前后,以教育家泰勒为代表的 教育评价方法的出现,才标志着现代教育评价的诞生, 之后又出现了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20世纪60 年代后期,由于新的教育思想的熏陶,许多人反对 利用各种测验把学生划为等级,提倡使每一名学生 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一些学者也认为教育评价如 单纯以目标为中心和依据,那么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与可行性又怎样得到保证呢?而且,任何教育活动,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谁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谁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谁目标游离评价模式(Goal-Free Evaluation)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迈克尔·斯克鲍和罗伯特·斯坦顿提出的一种评价方法,旨在侧重评价的过程而非评价的结果。

它摒弃了传统评价中的预设目标和标准,注重发现和理解评价对象的特性和效果,是一种较为灵活和宽泛的评价方法。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相对自由的评价方法,其核心理念是“评价应以被评价的事物及其效果为中心,而不是依赖于预先设立的目标”。

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会在开始时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标准,然后根据这些目标和标准来评估和衡量评价对象的表现。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忽略了评价对象本身的特点和可能的变化,使得评价过程变得僵化和死板。

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则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评价过程更加灵活和自由,能够更好地发现评价对象的特性和效果。

在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中,评价者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裁判”或“评分员”,而是更像是一名“研究员”。

评价者不提前设定评价对象的目标和标准,他们会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对象的表现和效果,试图发现其中的模式、规律和影响因素。

评价者的任务主要是观察和发现,而非评判和评分。

评价者会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分析,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和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以获得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结果。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适用于各种评价对象和评价领域。

它可以应用于教育评价、组织评价、项目评价等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可以帮助评价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从而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支持。

在组织评价中,可以通过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来发现组织的运行和效果,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在项目评价中,可以利用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来了解项目的执行过程和效果,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和实施。

然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并不是一种可以取代传统评价方法的万能模式。

它相对较为宽泛和抽象,评价结果较为主观和难以量化。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评价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

主要内容:
1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2
CIPP评价模式
3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4
外观评价模式与应答评价模式
一: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处于大 萧条时期,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美国 进步主义教育联盟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 范围广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为期八年。
判断 一是标准,它是课程计划的理想愿
望,是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过程达到 的标准;
二是判断,是通过对实际进行的计 划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的判断。
外观评价模式的实践效用 “牙齿咔咔咔”主题活动的评价
二、应答评价模式
应答评价的涵义 应答评价模式的“十二个事件”
应答评价模式的涵义
“ 如果教育评价更直接地指向方 案的活动而非方案的内容, 如果它能 满足评价听取人对信息的需求, 或者 在反映方案得失长短的评价报告中, 更能反映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 那么, 这种评价即可称为应答评价。”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主要内容
目标游离模式强调在教育评价实践活动中 的“去目标性” 目标游离模式的评价依据不是教育方案制 定者的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的意图 目标游离模式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过程 中不仅产生预期的教育目标行为,还会产生 非预期的教育目标行为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实际效用
以下案例(参考教材)是对目的 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情况的 解读
二:CIPP评价模式
主要内容
CIPP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 CIPP评价模式的主要内容 CIPP评价模式的实践效用
CIPP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
背景 CIPP 评价模式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开始的全国范 围的课程改革运动。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的具体运用案例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的具体运用案例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的具体运用案例一、引言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评估和反思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发展和需求。

这种评价模式强调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了解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运用案例,以展示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概念和原则1.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概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的评估方法。

它强调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认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积极的构建者和探索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原则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评估: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评估应该基于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注重发现和提升每个幼儿的潜能。

(2) 自主学习:幼儿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来建立知识和技能。

(3) 动态评估:评估过程应该是动态的,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学习表现来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 反思与调整:教师应该根据评估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及时调整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三、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的具体运用案例以下是一个幼儿园教师在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时的具体案例:案例名称:观察与记录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1. 目的和背景幼儿园老师意识到社交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希望通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来深入了解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情况,并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

2. 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步骤(1) 观察:老师通过密切观察幼儿在各种社交情境下的表现,例如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交流等。

(2) 记录:老师详细记录每个幼儿的社交表现和行为,包括积极参与、自我调节、合作能力等。

(3) 分析:老师分析幼儿的社交表现和行为,发现他们的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分析与展望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分析与展望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分析与展望在幼儿园教育中,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对于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展望的方式,探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一、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成长记录小明是一名在幼儿园就读的四岁幼儿,他性格外向,善于表达,但在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采用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对小明进行了个性化的评价和记录。

1.制定目标: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了小明的成长目标,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改善社交技能。

2.实施过程: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老师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帮助小明逐步实现了目标。

3.评估反馈:通过观察和记录,老师及时对小明的成长情况进行了评估和反馈,让家长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

案例二:幼儿园教学管理某幼儿园在教学管理上尝试引入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确定目标:幼儿园团队共同确定了该学期的教学目标,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和协商。

2.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了个人化的发展。

3.效果评估:通过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长记录,幼儿园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

二、展望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以下方面: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与幼儿园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建立更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化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到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中,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发展。

3.推广经验分享:鼓励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引入,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更灵活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幼儿园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用案例研究与总结

幼儿园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用案例研究与总结

幼儿园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用案例研究与总结在幼儿园教育中,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评价方法。

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探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应用以及评价结果的总结,并共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案例研究1. 案例一:幼儿园小班语言发展评价在一所幼儿园的小班中,教师通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进行了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词汇量、语法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语言表达情况,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形成了一份综合的评价报告。

2. 案例二:幼儿园活动参与评价另一所幼儿园教师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对幼儿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情况,记录下幼儿的参与情况,并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二、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应用是非常灵活多样的。

它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活动和发展领域中进行运用,满足幼儿个体化、全面化的评价需求。

这种评价模式注重观察记录和情境分析,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应用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它强调了对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的充分尊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指导每个幼儿的学习成长。

这种评价模式也提醒着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开展评价工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应用案例研究呈现出了其优越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和应用这种评价模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注重观察和记录幼儿在真实情境下的表现和需求的评价方法。

它强调了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指导每个幼儿的学习成长。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 幼儿园评价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 幼儿园评价

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案例随着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作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在不断地被探讨和改进。

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更是其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和应用。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应用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幼儿园评价工作的完善和提升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基于目的游离评价的幼儿园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介绍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具体案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基于目的的、去中心化的评价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将评价从传统的考试分数、排名等指标中解放出来,使评价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际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评价和教学的有机结合,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如何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工作。

在某市的一所幼儿园,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考试或测验,而是积极尝试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引入教学实践中。

比如在绘画课上,老师不再只是评价孩子的作品是否符合规范或者美学标准,而是更注重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和思考,比如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

在评价上,老师们不再只是给予定性的肯定或者批评,而是通过绘画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孩子们有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从而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长,激发了孩子们更多地去探索和尝试。

三、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案例效果分析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工作,其效果如何呢?从实际案例来看,可以看出幼儿园运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更加民主和平等的评价关系,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的实践与成效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的实践与成效

让我们对“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的实践与成效”这个主题进行一些初步的介绍和解释。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一种评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方法,它强调了实践和成效的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中,这种评价模式的运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对该评价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具体实践与成效。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个主题,提供一些相关的观点和理解。

案例一:在某幼儿园,老师们采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对幼儿进行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等方面,来评价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而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测验和考试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绩。

案例二:另外一个幼儿园,则采用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来评估幼儿的学习情况。

然而,这种评估方法有时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幼儿的真实水平,因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掌握。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更加灵活和有优势。

观点和理解:综合来看,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幼儿的全面发展情况,能够更好地与幼儿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也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认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更多地采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以实现更全面和深入的评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运用案例的实践与成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探讨更多的实际案例,并对其成效做出更全面的评价。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幼儿园的运用案例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幼儿园教育不再单一地注重传统的知识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估方法,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

它强调了实践和成效的关系,通过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目标游离评价名词解释

目标游离评价名词解释

目标游离评价名词解释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指的是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

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

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

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作出准确的判断。

课程评价:
一、含义
1、课程评价就是一个价值推论的过程。

价值推论建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彰显评价者的价值观念和主观心愿。

相同的评价主体因其自身的须要和观念的相同对同一事物或活动可以产生相同的推论。

2、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它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也可以是定性的方法,教育测试或测量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并不代表课程评价的全部。

3、课程评价的对象包含“课程的计划、实行、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

也就是说,课程评价对象的范围很广,它既包含课程计划本身,也包含参予课程实行的教师、学生、学校,还包括课程活动的结果,即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二、类型
1、根据评价对象的相同,可以将广义的课程评价分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等。

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

3、根据评价的目的相同,可以把课程评价分成确诊性评价、构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

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提出者:斯克里文(Scriven)目的游离评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1967年在对目标导向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游离模式”。

认为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只关注“预设目标”是不科学的,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即强调评价的重点应该由“预设”转变为“实践”。

但是这一评价模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模式,因为缺少一个完整的评价程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关注的是非预期的结果,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理论依据:由于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学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所以教学评价要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导。

譬如,应用系统理论中的整体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反馈性原理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教学评价的对象属于教育范畴,那么教学评价应该遵循教育学的规律,所以教学评价的理论要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教学评价的目的属于管理范畴,那么教学评价需要以管理学作为指导,所以教学评价的理论要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之上。

此外还有人认为,由于教学评价本身属于方法论的范畴,需要运用测量学、统计学和数学等方法,所以教学评价的理论还要建立在测量学、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理论应该建立在系统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和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

产生背景:目标评价模式这一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模式之父”泰勒提出。

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模式评价模式的不足,泰勒提出目标评价模式,看重“预设目标”的重要性,认为预设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

强调目标在评价中的突出作用是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两者都承认科学的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目标评价模式看中“预设”,目的游离模式看中的是“实践”。

目的游离评价

目的游离评价

目的游离评价这种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斯克里文断定:"对目的的考虑和评价是一个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骤。

"按他的观点来看,目标评价很容易使评价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确定的目的的限制。

他认为,评价委托人不应把方案的目的、目标告诉评价人,而应当让评价人全面地收集关于方案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才能使人们对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

严格地说,目的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它没有完整的评价程序。

因此,有人把它仅当作一种关于评价的思想原则。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直击目标评价模式的要害,强调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结果之外,还要关注非预期结果。

但是,该评价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置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完全目标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有一定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用自己的目标取而代之。

易受评价者主观性影响。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评价在课程中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预测教育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如此等等。

课程比较典型的取向有: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可以被看作是评价连续体上相对立的两端。

持科学主义态度的人相信真正的试验,课程评价采用实验处理的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

人文主义取向或自然主义取向的人则认为实验是无法接受的。

斯克里文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goal-free)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

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与其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

(1)代表人物:斯克里文
(2)基本观点:
①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②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③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评价:
目的游离模式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取而代之。

而且,严格地说,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

☆识记要点: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游离”不是“脱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提出者:斯克里文(Scriven)目的游离评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1967年在对目标导向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游离模式”。

认为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只关注“预设目标”是不科学的,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即强调评价的重点应该由“预设”转变为“实践”。

但是这一评价模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模式,因为缺少一个完整的评价程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关注的是非预期的结果,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理论依据:由于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学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所以教学评价要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导。

譬如,应用系统理论中的整体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反馈性原理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教学评价的对象属于教育范畴,那么教学评价应该遵循教育学的规律,所以教学评价的理论要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教学评价的目的属于管理范畴,那么教学评价需要以管理学作为指导,所以教学评价的理论要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之上。

此外还有人认为,由于教学评价本身属于方法论的范畴,需要运用测量学、统计学和数学等方法,所以教学评价的理论还要建立在测量学、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理论应该建立在系统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和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

产生背景:目标评价模式这一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模式之父”泰勒提出。

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模式评价模式的不足,泰勒提出目标评价模式,看重“预设目标”的重要性,认为预设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

强调目标在评价中的突出作用是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两者都承认科学的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目标评价模式看中“预设”,目的游离模式看中的是“实践”。

他主张,为了降低评价活动中方案、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图的影响,不能把他们的活动目的告诉评价者,这种不受预定活动目标影响的评价模式被称之为“目标游离模式”或“无目标模式”。

它与泰勒模式、CIPP 模式的最大区别是: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方案制订者预定的目标,评价活动从反映管理者、决策者的意图转变为反映局外人的意愿。

因此,它具有更大的客观性,也反映了评价者自主性和将教育过程视为受教育者个人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由发展的民主观念,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个人的需要为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

斯克里文提出,目标游离模式应遵循18个步骤:说明、当事人、受评价者和评价的背景、资源、功能、输送系统、消费者、需要与价值、标准、历程、成果、概括、成本、比较、重要性、建议、报告、后设评价。

这些步骤并非是特定的执行程序,在评价活动中,有时要循环运行。

优点:1.突破了目标的限制,转向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导向的评价。

目标游离模式根据活动参与者的需要来决定方案,将评价的注意力由方案制订者的意图转向消费者的意图,是一种更具民主性的评价模式。

2.有机结合了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

斯克里文认为,在一个评价期间,评价步骤应该循环执行好几次,早期的循环是形成性的,而最后的循环则是总结性的,从而,目标游离模式将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在斯克里文所列的评价步骤中,其中的一个步骤就是“后设评价”,即对评价工作的评价。

它可以是用以协助评价者设计并执行一项评价活动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肯定评价之妥善性的总结性评价。

“后设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各方人员认识相关的被评价活动。

不足:(1)由于“消费者”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样的,评价者往往难以确定哪些是真实的、主要的需要,难免会用“想像”出的需要来代替某些实际的需要,从而作出不合适的判断;(2)以消费者的需要来代替管理者的目标,有时并不利于一个组织机构的发展,而且管理者往往会积极反对这种模式,其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自然也就难以调动评价者的积极性。

应用案例:浅探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献来源:[1]佟金玲.浅探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2]一帆.教育评价的目标游离模式[J].目前的英语教育评价模式主要倾向于目标评价模式,也就是说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结果的评价,如以某个课堂任务为目标或以某阶段的学习期望值为目标。

这种模式的操作结合了课程编制的实践,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最终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从而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

但是由于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师只注重预期的目标,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给课程评价带来的局限性,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时地引用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除了关注学生预期的结果,还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仅仅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考虑到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那么学生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学习的兴趣、自信心、成就感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那么构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策略有哪些呢?构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策略有哪些呢?1、评价形式多样化,使评价更具趣味性在实施游离评价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活动的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得和失。

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口头表扬,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于模仿语音语调、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讲故事等教学程序,让某一位有优点的学生带动其他的同学学习,形成教师的不变应付学生的变的动态教学流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静制动的态度不仅形成了高屋建瓴的态势,而且能够更好地充实“教练”的身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使评价充满趣味性。

2、评价内容多元化,使评价更具完整性比较常见的评价是局限在课堂上,即使存在课外评价,教师也只是把重点放在考试成绩或作业质量上,忽视了除此之外的评价内容。

在游离评价过程中,教师事实上可以将课上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课上及时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评价,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类似于比赛的活动,如笔记整理、节目表演、记忆检测、自我命题等,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使评价内容包含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比较完整的评价内涵,达些做法也就是意味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的综合评价。

3、评价过程全程化,使评价具有形成性游离评价也可以在评价的全过程中实行,不要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面。

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或评价量表,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学生某门课程学习的点滴波动都记录在案。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总结复习阶段更有针对性,也可以使教师从所有学生的这样的动态性的体系中了解教学的偏差。

游离评价的全程化也可以让某些学生在中途参与进来,使其感受成功、体验成功和获得成功,从而对有进步的学生起到鼓励作用,对后进生起到激励作用。

4、评价主体广泛化,使评价更具民主性游离评价的主体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的,而是要广泛吸收学生自身的评价,家长的家庭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

或许教师的评价仅仅是某一个教学环境的结果,但是学生由于心理或者性格因素,并没有把其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

所以游离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利用扩展型或者创造型或者准备型作业使学生把自己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景中表现出来。

通过这种民主化的做法,教师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挖掘学生潜能的目的。

5、评价结果公开化,使评价更具激励性游离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不定期地公开评价结果。

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奖励,对后进生要帮其分析原因,帮差补缺,激发求知欲。

参差不齐的评价结果本身就具有激励性,能起到树立榜样,提倡竞争的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用好评价结果,使学生客观地不断地看到自我,改进自我,健康发展。

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材施“评”,在注意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对个体有的放矢。

即使有时评价结果不尽人意,也要努力寻找发光点,然后再进行评价。

总之,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出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总结: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斯克里文断定"对目的的考虑和评价,是一个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骤。

"按他的观点来看目标评价很容易使评价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确定的目的限制。

他认为评价委托人不应把方案的目的、目标告诉评价人而应当让评价人全面地收集关于方案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才能使人们对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

严格地说目的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它没有完整的评价程序。

因此有人把它仅当作一种关于评价的思想原则。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直击目标评价模式的要害强调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结果之外还要关注非预期结果。

但是该评价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置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完全目标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有一定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用自己的目标取而代之。

易受评价者主观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