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前面已详述。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
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
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阴阳失衡
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阴阳失衡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器官,它们的阴阳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心肝脾肺肾的阴阳失衡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的阴阳失衡。
一、心肝阴阳失衡心肝是人体最重要的脏腑之一,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肝阴阳失衡常表现出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波动等症状。
中医治疗心肝阴阳失衡主要从调节饮食、生活规律和草药治疗等方面入手。
调节饮食:平衡饮食是调理心肝阴阳的关键。
中医建议多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适量摄入有益于心肝功能的脂肪和蛋白质,如鱼、瘦肉等。
此外,还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酒,以免加重心肝的负担。
调整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肝阴阳失衡的调理至关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有效地调整心肝功能,建议保持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并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对心肝功能的不利影响。
草药治疗:中医常用草药来调理心肝阴阳失衡。
例如,人参、黄芪具有滋补心气的功效,白芍、丹参有活血化瘀、舒缓心情的作用,可由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草药处方。
二、脾肺阴阳失衡脾肺是消化和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肺主气机。
脾肺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咳嗽、气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肺阴阳失衡主要从调节饮食、锻炼身体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入手。
调节饮食:脾肺阴阳失衡需要调节饮食,中医建议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白果等。
此外,适量摄入容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和油腻食物,有助于缓解脾肺的不适症状。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肺的功能,提高体内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的效率。
中医推荐一些适合调理脾肺阴阳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可缓解症状,有助于平衡脾肺的阴阳。
气虚阴虚阳虚五脏分类
气虚阴虚阳虚五脏分类临床表现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
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
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
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心主血脉,藏神明。
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
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
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
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
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
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
脾气虚损脾气虚,即中气不足。
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衰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
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
或水泛肌腠为肿。
水湿中阻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
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
水湿中阻,从寒化更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从热化而酿成湿热。
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疽。
(2)脾阴的失调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
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五脏辨证(和八纲辨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说:“心者,……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说:“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子舌,其华在面《内经》说:“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说:“心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神经官能症,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方药] 参附汤加味。
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
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2.心血(阴)不足证[症状] 以心悸心烦为主证。
或有易惊、失眠、健忘。
若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为心阴虚。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言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
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
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
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
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心悸怔忡: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入舍所致。
但有虚实之分。
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
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中医病症术语
中医病症术语本篇文档对一系列常见的中医病症术语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阴阳失调、五行相生相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经络功能失调、寒热湿邪、内风外风、内寒外寒、内湿外湿、火热之邪、痰饮瘀血、食积虫积、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心悸胸闷、咳嗽痰多、胃痛腹胀、腹痛腹泻、腰痛膝软、尿频尿急、生殖系统问题以及皮肤疾病等方面。
1.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导致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失调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两虚则寒热夹杂。
2.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相生是指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滋养作用,相克则是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制约作用。
3.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是指五脏六腑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衡,进而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状态。
4. 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的关系失衡,包括气的不足或过度,以及血的亏虚或瘀滞。
气血失调可导致一系列疾病。
5. 经络功能失调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6. 寒热湿邪寒热湿邪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外邪,寒邪易伤阳,热邪易伤阴,湿邪易阻遏气机。
这些邪气对人体有侵袭作用,会导致人体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7. 内风外风内风和外风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内风多由肝阳上亢或阴虚内热引起,外风则是由外界风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8. 内寒外寒内寒和外寒是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
内寒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而导致的寒冷,外寒则是由外界寒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9. 内湿外湿内湿和外湿是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
内湿主要是由于体内水湿运化失调而导致的湿邪,外湿则是由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10. 火热之邪火热之邪是一种阳邪,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和血液,导致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火热之邪与心肝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11. 痰饮瘀血痰饮和瘀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痰饮主要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而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则是因为气滞血瘀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脏腑功能
概说
五脏功能 六腑功能
概说
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六腑提要
一、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隐藏,内脏 象:征象,形象。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 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 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将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
肾
(水-阴)
4、功能结构:
阳
消长平衡
脏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5、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1气血关系2呼吸与血行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血液神志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肾先天生后天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后天养先天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一心与小肠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心小肠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二肺与大肠呼吸正常肺大肠气机调畅大肠大肠传导传导排便正常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五肾与膀胱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肾膀胱开合有度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五脏六腑分别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和六腑的作用。
一、五脏:1.心:中医学将心视为人体的主宰,主要功能是统治血脉循环、调节气血运行和主持神志活动。
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等症状。
2.肝:中医学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储藏和血液的通畅、濡养筋脉以及协调情绪。
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胸闷、胁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脾:中医学将脾视为人体的后勤,主要功能是化生水谷精微、提炼气血津液以及运化水湿。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肺:中医学将肺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宣发的过程,调节气血运行和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症状。
5.肾:中医学将肾视为人体的根本,主要功能是储存先天之精、调节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能力、控制水液代谢。
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二、六腑:1.胆:中医学认为胆和肝是密切相关的,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助消化和排泄,还参与情绪调节。
胆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情绪波动等症状。
2.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和分解食物,还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化。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排出。
小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4.大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大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腹胀、肠道炎症等症状。
5.膀胱:膀胱是排尿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6.三焦: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指人体内部充满气机运行的空间。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强调人体内部各种元素和力量的平衡。
其中,气、血、阴、阳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要素,中医借助多种方法来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气血阴阳的概念与作用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各种状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气的载体,阴阳则是人体内部各种相对而言的属性与状态。
气血阴阳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的运行,相当于机体的能量,通过经络流动,提供动力和热能。
血则营养全身组织和器官,供给营养和氧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二、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方法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来治疗疾病。
比如,遇到气虚血瘀的情况,可以使用补气活血的中药来调理。
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和体质来确定,以达到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平衡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
例如,在感觉气血不足时,可适量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等。
而血瘀体质的人则应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冷饮、寒凉水果等。
3.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化气血,保持机体的阳气活跃。
同时,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功能,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4. 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比如,经络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动;穴位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内脏器官,调节阴阳平衡。
不同的按摩手法和技巧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进行调理。
三、案例分析: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实践小王,女性,33岁。
她前段时间常感到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经过中医师的诊断,被判断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衡。
医生给她开具了一副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并且建议她每天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脏。
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
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
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
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
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
肺阴充足。
则肺阳不亢。
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
阴阳失调与发病
减退,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湿
▲
痰饮停聚、舌淡、清
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
“阴胜则寒”:是实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发病规律: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肾阳虚最重要。
精选课件
13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精选课件
14
2.阴偏衰
概 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产热相对增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盛格阳
精选课件
转归 亡阴 亡阳
阴阳恢复 协调平衡
30
阴阳失调
精选课件
31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
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①阳邪伤阴
阴气具有
②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③久病耗伤阴液 临床特点: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凉润、宁 静、抑制 等作用
颧红、盗汗、消瘦
阴虚则热
燥——咽干口燥、尿少便干 (以虚为主)
动——舌红少苔、脉细数
转 归: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阴
阴气 阳气
偏 衰
证候
虚 热 证
发展
阴损 及阳
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阳气 阴气
阳
虚
偏
寒
衰
证
阳损 及阴
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精选课件
11
1.阳偏衰
概 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产热不足,机能
减退或衰弱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
▲
的虚寒证。
形成原因:①久病耗伤阳气
(阴损及阳)
区 别:▲
精选课件
15
▲ “阴虚则热”:是虚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胜则热”:是实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病的古代说法
病的古代说法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治疗疾病的方法。
当然,古代人对于疾病的看法和现代人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病的古代说法。
一、气郁病说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身体由五脏六腑组成,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肺主呼吸、肾主藏精、心主精神,而五脏六腑又分别与五行相应。
当五脏六腑的气血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气郁病。
气郁病的发生是由于心理、情绪等原因所致,如忧愁、烦恼、愤怒、气恼等,这些情绪都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寒热病说寒热病说,是古代常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人们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内部热度和寒度失衡所导致的。
而产生疾病的原因就是寒热之气失去了平衡,从而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衡。
比如说,人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阳盛、阴虚的情况,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在古代,人们会通过服用药物、针灸、火罐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三、湿热病说湿热病说,是针对南方常见的一种病症而言的。
在南方,常年潮湿,容易产生湿气,而湿气会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因此,人们会通过清热解湿、燥湿化痰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选用一些干燥的食物,如薏米、绿豆、芡实等,以及清热化痰的药物来治疗湿热病。
四、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古代治疗疾病的核心,人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
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气血流失,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比如说,在古代人们认为女性子宫寒冷、气血不顺这是因为阴寒过盛,而男性肾虚、腰酸背痛是因为阳气不足。
治疗阴阳失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饮食调理、草药治疗、针灸等方式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五、五行八卦病说五行八卦病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行八卦病说中,人体分为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则与五行对应。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每个脏腑都对应一个五行,并且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关系。
我的中医学
一、五脏六腑之阴阳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属阴,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这六腑属阳。
五脏的功能是存储营养,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说五脏是“藏而不泻”,就是说它们藏着人体的精气,不能外泻,否则人就虚了。
六腑的功能是消化、传导,负责分解食物,给人体吸收营养,剩下的废物排出去,它们是营养物质的通道,所以中医说六腑是“泻而不藏”,就是说它们的作用是传送而不是贮存,要保持畅通才好。
了解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就找到了食补的捷径。
五脏主藏,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补”法;六腑主泻,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泻”法。
另外,当你要用食物调理某一脏的症状,直接用泻法不见效,就可以对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个腑来下工夫;同样的,当你要调理某一腑的毛病,也可以补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一脏。
举个例子,肾和膀胱是一对阴阳。
比如肾有问题了,是实证,应该用泻法,清湿热。
怎么泻?肾不宜泻,一泻就肾虚了。
应该泻膀胱,把湿热从膀胱赶出去。
再比如,夜尿频多,原因在膀胱,是虚证,要用补法,可膀胱是管排泄的,没法补,你听说过哪道药是补膀胱的吗?只能是补肾,才能治标。
五脏六腑的阴阳分别都可以配对。
肺为阴,大肠为阳,这是第一对;脾为阴,胃为阳,这是第二对;心为阴,小肠为阳,这是第三对;肾为阴,膀胱为阳,这是第四对;肝为阴,胆为阳,这是第五对;心包为阴,三焦为阳,这是第六对。
这种配对关系,也就是经络学所说的脏腑表里相合。
记住脏腑之间的阴阳关系,我们就不会我们就不会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为什么进补首选脾和肾?人体还可无限地细分下去,像五脏,相对于六腑来说属阴,它们自身之间也有偏阴偏阳之分。
如果在五脏之中分阴阳,那么它们可以分为两组,心、肺是一组,它们属阳,肝、肾、脾是一组,它们属阴。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脾呢,是阴中之至阴。
如果按从偏阳到偏阴的程度排序,那么五脏中依次是心、肺、肝、肾,最偏阴的是脾。
脾为阴中之至阴,那我们就知道它不太容易阴虚,而是容易阳虚。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疾病状态,指的是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器官功能不协调,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以及药物治疗方法。
一、心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安神药物如黄连素、酸枣仁、丹参等,调节心脏的阴阳平衡,安定神经系统。
二、肝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情绪波动、易怒、头痛、头晕、眩晕、舌红苔黄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疏肝解郁药物如柴胡、青皮、丹参等,平衡肝脏的阴阳关系,缓解肝气郁结。
三、脾胃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舌苔厚腻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健脾化湿药物如党参、白术、茵陈等,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促进消化功能。
四、肺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咳嗽、气喘、痰多、头痛、声音嘶哑、舌红苔黄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润肺止咳药物如蜜炙白芍、麦冬、枇杷叶等,调节肺脏的阴阳平衡,改善肺功能。
五、肾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耳鸣、舌红苔少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补肾壮阳药物如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等,调理肾脏的阴阳平衡,改善肾功能。
六、阴阳失衡的综合治疗对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综合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配方调理全身的阴阳平衡,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适当调节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恢复阴阳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物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理,因此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避免不当用药。
此外,中医药物治疗是一个相对缓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调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症状,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或剂量进行治疗。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气血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与协调。
如果气血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以调理气血阴阳为核心,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疾病,达到平衡人体阴阳之目的。
一、气血的含义及作用气,是指人体活动的能量,也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血,是人体内输送氧气与养分的液体,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力。
气的活动离不开血的输送,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
阴,是指生命能量的负极,主要包括阴虚、阴亏两个概念。
阳,是指生命能量的正极,主要包括阳虚、阳亢两个概念。
阴阳相对而生,相互依存,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
二、气血阴阳的失衡与疾病中医认为,气血阴阳的失衡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比如,气虚血瘀会引发乏力、心悸等症状;气虚血少会导致面色苍白、贫血等;气虚阳虚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
而阴虚阳亢则会出现口干、失眠等症状。
因此,调理气血阴阳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三、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常用中药来调理气血阴阳。
比如,调补气虚常用的党参、黄芪等;调理血虚常用的当归、熟地黄等;调理阴虚常用的知母、玄参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可以改善气血阴阳的失衡状况。
2.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的一大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阴阳。
比如,调理气虚常用的是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调理阳虚常用的是百会、命门等穴位;调理阴虚常用的是少冲、列缺等穴位。
针灸可以改善气血阴阳的不平衡状况,促进气血的运行。
3. 推拿调理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专业按摩手法,通过推拿来调动气血阴阳的平衡。
比如,通过穴位推拿可以调理气虚血瘀;通过经络推拿可以调理阳虚阴虚。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血阴阳的失衡状况。
四、调理气血阴阳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每个人的气血阴阳状况不同,所以调理方法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胆的病机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
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湿热重蒸,阻遏肝胆的气机,致使肝胆郁热化火,胆汁排泄失调。
胆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胁痛、黄疸等。
其发生机制如下:
寒热往来:外邪客于足少阳胆经,由于少阳为枢,外出于阳则发热,内入于阴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之证。
口苦:为胆气上逆,胆液上泛所致。
胁痛:胆位于右胁下,胆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若肝胆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气血流通不利,即可发作胁肋胀满疼痛。
黄疸:为肝胆疏泄失职,胆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脉,泛溢于肌肤所致。
胃的病机
胃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
胃的病机,主要为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导致这些病理变化原因虽多,但从胃的本身来说,主要有胃气虚、胃寒、胃热和胃阴不足等。
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等。
胃脘胀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滞,从而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职,气机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胀满而痛。
消谷善饥: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功能亢进,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胃脘嘈杂:多由胃热(火),或胃阴亏损,虚热内生,胃腑失和所致。
纳呆食少:多由胃气虚弱,腐熟功能减退,和降失职所致。
小肠病机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也即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脾以营养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肠或渗于膀胱而排出体外。
一旦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如失于受盛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则可见食下则腹痛,泄泻或呕吐等症;如其化物作用减退,则可出现食后作胀、便溏、泄泻和完谷不化;如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则可见清浊混淆,吐泻交作,腹中剧痛等症。
小肠病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泄泻、尿赤灼痛等症。
大肠病机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也就是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糟粕,吸收其中剩余水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大肠的病变,多表现为排便的异常。
大肠的传导失司,可由湿热或寒湿之邪,或由饮食所伤,食滞不
化等因素所致;湿热、寒湿与大肠之气血相博,气滞血瘀可致下痢赤白粘冻、里急后重;脾胃运化失司,脾肾气虚不能固摄,则可引起便秘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
大肠失于传导而致便秘等,可由阳明实热燥结,胃气下降,肺气壅盛于下而失清肃引起;也可由阳虚不运,中气虚弱,肠液枯涸等因素引起。
若大肠传导涩滞不利,阻滞大肠经脉的气血运行,久则积瘀成痔。
若湿热结于大肠,营气不行,逆于肉理,卫气归而不得复返,则可使局部肌腠发生肿胀疼痛,以致肉腐化脓,发为肠痈。
大肠的临床常见症状有热泻、便闭、痢疾、肠垢、痔、肠痈等。
膀胱病机
膀胱为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其经脉络肾,与肾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生理功能失常,主要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亦即是肾的气化功能失司,多表现为排尿的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甚则尿闭,或见遗尿,小便失禁等。
三焦病机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之合称。
三焦是气和津液的升降出入道路和气化的场所,所以一般认为:三焦的气化可以概括全身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出入和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
肺的通调水道失常则上焦气化失司;脾胃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可归纳为中焦气化失司;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失常,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异常,归结为下焦气化失司。
奇恒之腑的病机
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口、鼻、舌的视、听、嗅、味等感觉,以及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均是脑的生理功能。
脑是髓汇聚而成,故又称"髓帝"。
脑髓是肾之精气所化生。
所以,肾之精气亏虚,精不生髓,髓虚不能充脑,脑髓空虚,即能导致脑的功能失调或减退,而见神识衰弱,智力减退,视、听和言语应答迟钝,肢体不便或痿弱不用等病理表现。
脑的病变,多由老年精亏、或素体虚弱、或用脑过度,或久病不复、肾精亏虚所致。
脑的生理活动,全赖于气、血、津液和水谷的充养。
因此,心、肺、脾、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
髓与骨的功能失调
髓居骨中,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骨骼,使其生长发育;充养脑髓,使其充盈,保证神识活动的正常发挥。
髓的病变,常由肾精不足或水谷精微亏乏,精无以生髓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髓虚则骨失养,可见骨骼软弱,屈伸无力,或易于碎折;髓虚则无以充脑,脑髓虚亏,则神识衰弱。
骨为人体重要的支架,骨内藏髓,髓能养骨,故骨之生长和功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
骨的病机,主要表现于骨弱失养,痿软无力或变形。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水谷失养。
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道以通利为顺。
津液枯涸、脉失濡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或寒凝瘀阻等,均可引起脉道不利,而致气滞血瘀,从而引起气滞血瘀之处的疼痛、肿胀或麻木,甚则出现局部肌肉萎缩,坏死等。
女子胞的功能失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是子宫。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故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
导致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气血失常,胞宫功能失常。
血热,肝不藏血或疏泄太过,热扰血液,迫血妄行;气虚,脾不统血,冲任失于固摄,均可导致月经先期、量多,行经期延长,甚则崩漏等病理表理;若血随气火上逆,则可见经行吐衄,产生倒经。
气滞、血瘀;或气血不足,或阳气不足、下元虚寒、胞宫虚冷,则可导致血行涩滞,而见月经后期、经行血量过少,痛经或闭经,或为症瘕等病症。
寒湿或湿热下注胞宫,可引起胞宫生理功能失调。
湿热下注胞宫,则可见黄赤带下,或崩漏;寒湿阻滞胞宫,可致痛经、闭经或白带等。
2.心、肝、脾、肾功能失常,胞宫的功能失常。
心、肝、脾、肾功能失调,不仅可以引起气血的失调,而且,还
可以导致胞宫的功能失常。
如因思虑伤心,心血暗耗,营血不足,血海不充,则易发生月经不调、经闭、不孕等病症,如中气虚陷,升举之力减弱,胞宫因而下垂脱出,则为阴挺等。
3.冲任失调,胞宫功能紊乱。
冲脉和任脉均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二脉的气血充盈,乃是胞宫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受寒饮冷,则血凝气滞;邪热内扰,则迫血妄行;痰湿下注,则经脉气血失利;情志抑郁,则气滞血瘀;大怒,则气逆火动,血行妄乱;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虚则血失统摄等,凡此种种,均可造成气血失和,运行失常,从而导致冲任失调,胞宫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