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
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这反映()A .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B . 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C .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D . 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2. (2分)(2020·西安模拟)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共”行动,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
8月18日,毛泽东在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直接发动秋收起义,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A . 开始建立人民军队B . 积极探索革命道路C . 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D . 注重总结失败教训3. (2分) (2019高一上·温州期末)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同志留下许多壮丽诗篇,下列诗句中,与“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反映同一史实的是()A .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B .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C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4. (2分) (2019高一下·四川期中)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
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A .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B . 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C .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D .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5. (2分)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 新人教版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考点题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3、4国民革命和十年对峙5、6、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
根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A.九一八事变B.甲午战争C.五四运动D.七七事变解析:C 从漫画信息看,画家把日本比作“贪食小犬”;代表军阀政府的手正把象征青岛的鱼送进小犬的口里;画中左下角,代表中国人民的手正强有力地捏住小犬的脖子,衣袖上写着“抵制日货”。
因此该漫画创作于五四运动事件前后。
2.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解析:C 该事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针对社会国家黑暗局面而采取的行动,二是人民直接参与制裁导致社会国家黑暗局面者。
五四运动就是人民广泛参与、制裁卖国贼的运动,与材料描述的特点一致。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均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救亡御侮与推进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是( )A.义和团运动B.清末立宪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解析:C 与救亡御侮相关的历史事件包括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与推进社会进步相关的历史事件包括清末立宪、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两者兼有的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
4.(2012温州模拟)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团结精神D.科学精神解析:B “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本要求。
5.(2012安徽联考)如图是一幅刊载于1920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打土豪,分田地”B.“将革命进行到底”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解析:C 回答本题需注意1920年的时代背景。
课题14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甘陕北会师 吴起镇
三军会师
1935.10. 黄
陕
会肃 宁1936.10
西
过草地 腊子口 草地
西
大
毛尔盖
康
强渡大渡河 渡 飞夺泸定泸桥定桥
爬雪山
雪山 四 川 长
河
安顺场
四渡赤赤 水
1935.1.
金
水 遵义
沙
巧渡金沙江 江
贵阳
州
河
江
瑞金
1934.10.
福建 江西
湖南 贵
广西
12
归纳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 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 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 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 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 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会,会议制定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
纲》,选举了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执行委员
会以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和张国焘为副主席。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及其各级政权,对广大工农兵实行广
泛的民主,对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实行专政。
在政治体制上,它实行苏维埃制度,即工农兵代表
大会制度。这是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政权都不曾实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 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 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 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历史】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国共的十年对峙

(4)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起义中诞生了。
3.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概况: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
(3)内容:①纠正(不是彻底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④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
1.背景:不抵抗政策引起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2.实质: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是真“安内”,假“攘外”。
3.根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
4.第四次反“围剿”:
(1)背景:
①1933年2月,蒋介石兵分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②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根据地经济建设:
(1)背景: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解放,调动了他们参军参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2)目的:为了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措施:农业第一;兴办工业。
二.红军的长征
(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攘外:抵抗日本侵略;安内:围剿中共和红军)
【解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工农武装起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2008、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工农武装起义”应重点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的主要情况;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突出这一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应强调反围剿斗争胜利和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关系;对“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应强调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心。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15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③意义:表明了中共合作的诚意,揭露了美蒋阴谋,教育 了民众,使蒋介石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2)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 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2.内战
(1)内战的爆发: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
放区。
(2)进程
阶段
时间
概况及意义
第1部分 必考部分必修1~3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15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第 1 步 分层理解教材 夯实基础 突破疑难
一、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1948 年 9 月~ 1949 年 1 月
__辽__沈_______、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阶段
渡江 战役
时间
概况及意义
背景:1949 年元旦,蒋介石发出
“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人民将
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破裂
1949 年 概况: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
③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④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3)意义 ①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陷入低潮中 的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 保证。 ②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 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南方 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9讲(人教版)

• (3)意义
•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 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 ②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 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 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 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 展。
走向193陕5年北10吴月起,镇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于 ③胜利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
红一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 会师。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
(3)意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 长征 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开始了革命新局面。
•
史料表明抵抗侵略、追求解放、浓
二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阶段的探索
• 1.探索历程 • (1)探索期: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 识到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 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第一次在 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 [考 纲]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2.新民 主主义革命。
• [课 标]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 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 年之前)。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1.五四风雷 • (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2)经过
• 【易混易错】 关于红军长征方面理解的误 区
• (1)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 其中“三大主力”没有“红三方面军”;不 应把吴起镇会师与会宁会师混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课国的十年对峙优质课件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一声枪响
寻找正确的革命方式
特思背思 作思点考景考用:考::总::结南:昌 领人武统社败命认要国 怎 装 动 共起点民导装治会失识。性①②南革 样 反 独统①②军武反。义?南背①②败到,昌决命 的 抗 立治队装 抗中攻昌的 掌景国 中有起定。斗 国共 打进作国领的打标惨 握共民起是何武争 民开 大义程用民导第响志痛 军从大义什装, 党始 城特爆中?党武一了着教 队国革在么反创 反独 市发训 的民命有反装枪武中对中建 动?立 ,里 重革失的;国,
施存统:上海中 国共产党早期组 织成员之一,社 会主义青年团第 一任书记。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材料三 中共如何抉择?
毛泽东说:“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 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 命。”
张太雷说:“整军经武,准备应变”
蔡和森说:“只有以进攻对付进攻,以暴动对付暴 动,以政变对付政变,才能制胜一切敌人”
背《景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
犯决言3思失上取、右策①②》败思①②想述消倾:)意教考国南清确材了紊错训:民昌义算 定料共误乱,为革起了…反产:使纠了命义、……映党大给正总中打总…了的组革陈结响,正错方陈独命陈织独大了针误独立处失独秀革武涣;;秀性败秀于这命装。 为和反散种首对抗③错中的革国误决党命的民路定中的党中线…央领反,国…在导动中动大权共统共武革,治产中装命出的央党起期卖第采义。 间了一指取的人枪④了明什民。什毛么政了么泽错权前措东误和施进提倾人?出向民的…?武方…装向理。论。
进攻长沙受挫
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长 沙,向山区进军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 的绝对领导
进军井冈山(第一个根据地)
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一轮复习)

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B)
C.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位于江西、 湖南两省边界的罗 霄山脉中段,在江 西省宁冈、遂川、 永新和湖南省酃 (líng灵)县四县交 界的众山丛中,周 围有五百多里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的起止点
• 起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 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2. 止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此前1936年爆发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 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 时局的关键。
• 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国共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一九三一年九 一八开始,日本不断侵华。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逐渐下降,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至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的 主要矛盾。
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手工业者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13%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0%
探究: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 命?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
得的。”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八七会议
三、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地点:长沙 3、领导人:毛泽东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2. (2分)(2020·河北模拟) 1928年中共中央在给广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现在革命的发展,事实上形成特殊的方式:‘农民割据’”,“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
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 . 认为农民阶级主导革命的胜利3. (2分) (2018高二下·嘉兴期末) 中共党史专家指出,某次会议以后,“中共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已起了根本变化。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此开始成为党内公认的正路,成为党的新的传统,继续发展下去,一直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
该会议是()A . 八七会议B . 遵义会议C . 中共七大D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4. (2分)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
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命名的背景是()A .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B . 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C .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5. (2分) (2017高一上·义乌月考)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
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1-3-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论证: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必然激发中 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情绪的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国内因素: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 主权,阶级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条件;新文化 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 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 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留日国民党右派_蒋_介__石___汪、精_卫________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 ____________。
(2)标志:1927年,______、______叛变革命,
4.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5.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基本上推翻了_北__洋__军__阀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 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 民族意识”。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地走 在前列。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 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提示] 观点: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直接与第一次世界大 战相关,没有巴黎和会的刺激就未必有五四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思考2]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 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解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把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及 影响中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意识的因素回答出来即 可。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轮 第十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3)转危为安 (3)转危为安 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②渡过金沙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渡过金沙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金沙江 ③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 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 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第十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至1936年 年至1936 (1927年至1936年)
第一讲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 工农武装割据” 成和红军的长征
考纲要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 1.工农武装起义 1.工农武装起义 2.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 2.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二、红军的战略转移 1.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 1.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2)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 (2)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 根据地建设; 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 展的战略基地, 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 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 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2.井山的星火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毛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 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意义: (2)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 火。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 朱德、 井冈山会师: (3)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 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 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 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 农红军第四军 第四军。 农红军第四军。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27~1937年)本讲主要讲述了国共两党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斗争。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考纲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干梳理·理思路基础排查理一理一、武装起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1.背景:八七会议。
(1)内容: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根据地建设1.思想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2)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四、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2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202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高中历史一轮必背知识点一、重要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6.十年探索时期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7.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二、中国近代史总结1.时间范围:1840-19492.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两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4.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5.两个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6.三个统治政权: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思考:每个政权统治时期可以分为哪几个小时期)中国现代史总结1.时间范围:1949-90年代2.四个时期: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三、新中国外交史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1)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2)《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 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调研结果如右图所示。
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A . 爱国精神B . 民主精神C . 科学精神D . 创新精神2. (2分)(2020·济南模拟) 下列文字是出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是()A . “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等……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B . “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
”C . “汉奸、卖国贼及内战罪犯……其家庭未参与犯罪者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
”D . “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 (2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观察下图《1927—1937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判断,1934年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 国民党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党员B . 日本侵占东北,中共撤出东三省C . 党内“左”倾错误,红军遭受重大损失D . 共产国际解散,中共失去外援4. (2分) (2019高三上·珠海月考)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的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
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
”这本质上反映了()A . 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B . 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C .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D . 国家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5. (2分)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A . 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B . 从共产国际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C . 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想路线D . 从失败转向胜利6. (2分)“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必修1一轮复习】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6 全国)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 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 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 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①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②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①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②中共中央的改组(陈独秀被停职) ③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 2、概况: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经过: 占领南昌、南下受挫、转到农村 3、意义:①打响第一枪;②标志着……的开始
2.(2013 全国)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 《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 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 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 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 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思维拓展:“左”倾与右倾
“左”倾:忽视客观条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在战争年代,主要表现为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实 际情况,主张冒险进攻,反对战略性的撤退、收缩、 保存实力。如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 在建设年代,主要表现为不顾国情和社会发展客 观规律,在经济发展方面追求超越实际的经济建设速 度;在生产关系方面,追求不切实际的公有化程度, 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右倾: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 妥协、无原则的退让,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练一练:有人指出,经过长征,共产党和红 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使当 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发生了变化。对 此的正确理解应是,长征( ) A.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B.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C.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使中共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 论”的局限,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 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 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中共在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之前的尝试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概况:(时间?领导人?经过?) 3.意义: 二、八七会议 1.概况:(时间?地点?内容?) 2.意义: 三、秋收起义 概况:(时间?地点?结果?)
断点补疑: 文家市决策: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被迫退守文家市(位于湘赣边,浏 阳市),在这重新制定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史 称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 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 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工农武装割据
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打 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 所有制)是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是革命基地。
概念辨析:左倾、“左”倾、右倾、右倾机会主义 左倾: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表现为 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 建设中采取盲目的冒险的行动。
右倾: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 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考法1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
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 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遵义会议结束了博古等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组织上、军事上的“左”倾错误, 但并没有纠正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后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思 想上的“左”倾错误才得以纠正。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从工作重心到党的决策,从革命中心到全面抗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其中遵义会议标志中国共产党从 幼稚走向成熟。
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 国国情,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 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 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 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
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 国共产党以陕北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 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3)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概述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阶段特征: 国共双方对峙和斗争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此阶段,中共不断进行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成功开辟了井冈山
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 矢志不移,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2)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 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 体主义。
【构图解史】 遵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议一、问题导学 1、中共在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之前进行了哪些尝试? 2、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怎样的一条革命道路?(内容? 成功实践?) 3、长征的概况。(背景?经过?结果?意义?) 4、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工作重心、决策正误、革命中心地区、 国内时局)
[答题术语必备]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照搬苏俄“城市中心论” 的革命道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中国革命应从城市转入农村,走符合 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第 一,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第二,形 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集体;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