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赏析

合集下载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

腐朽必将寂灭“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

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

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

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

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

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

《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

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

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

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

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

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

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

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

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

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

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

《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

《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

---------------------------------------------------------------最新资料推荐------------------------------------------------------《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语言等描写,写出了抗战后期下层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故和民族的背景相结合起来,衬托出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底层人们的悲哀命运。

这部小说与以往巴金的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寒夜》直接把下层的小人物写进了小说的主线里,可以说,这是一部为生活在底下人民而呐喊的著作。

无论是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很少能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历史都是偏爱于强者,就注定着小人物是难以登上生活的最高舞台,小人物大都是悲哀的,而生活在抗战后期当局者腐败统治之下的小人物就更显得悲哀。

这就是《寒夜》注定是一部悲剧所在的根源。

巴金的《寒夜》里,为我们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接受过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曾胸怀着梦想,然而战争与现实粉碎了他们的向往。

毕业后,汪文宣只能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单位里做个校对,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曾树生则是在银行里被当做花瓶摆设,他们都是无奈地被屈就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过着苟活的日子。

1 / 5汪文宣和曾树生两个人同居再然后结婚生子,原本该可以过个宁静的日子,可汪母与曾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汪文宣却只能被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靠着知识分子的那份善良与责任来调解树生和自己母亲的关系,然而调解总是无力的。

汪文宣是个老好人,但很懦弱,处处忍让,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那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造成的,关心树生,那是因为不能让她过上好日子而内心愧疚在找不到其他方法时,只能用上知识分子的语言来一个求心里安慰的办法,就像他在看到树生的调职通知书时所说的:你去吧,我没有问题。

巴金寒夜赏析

巴金寒夜赏析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艺术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寒夜巴金的叙事特点

寒夜巴金的叙事特点

寒夜巴金的叙事特点
寒夜是巴金的一篇长篇小说,其叙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化的描写
寒夜在描写人物和环境时,常常抒情化的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

比如蕴含着爱情和思念的乌云、夜雨及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等等,都是通过抒情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性
寒夜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特别是主人公裴斯达,是一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情英雄。

他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等都被描写得非常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复杂的叙事结构
寒夜在叙事上采用了复杂的结构,穿插了多个时间段和角色的故事,通过多个线索的贯穿来展示出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沉浮。

四、社会现实主义的色彩
巴金是一位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寒夜也不例外。

小说中描写的是民族危难时期的人民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同时,小说中也表现出对革命斗争的关注和推崇。

以上是寒夜巴金的叙事特点的主要内容。

- 1 -。

巴金《寒夜》的心理描写分析

巴金《寒夜》的心理描写分析

巴金《寒夜》中部分心理描写的分析
巴金先生在《寒夜》开篇就用了心理描写。

其中“天色灰黑,像一块褪色的黑布”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让人物一出场就处在一种沉闷的环境之中,为后文汪文轩得肺病,直至走向死亡做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突兀!
另一段心理描写:“他呆呆的把头抬了好一会儿,他并没有专心听什么,也没有专心看什么,他这样做,好像只是为了消磨时。

时间仿佛故意跟他作对,走得特别慢,不仅慢,他甚至觉得它已经停止进行了。

夜的寒气却渐渐地透过他那件单薄的夹袍,他的身子忽然微微抖了一下。

这时他才埋下他的头。

他痛苦的吐了一口气。

他低声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这样做!)(那你要怎样呢?你有胆量么?你这个老好人!)马上就有一个声音在他的耳边反问道。

他吃了一惊,掉头往左右一看,他立刻就知道是自己在讲话。

他气恼地再说:(为什么没有胆量呢?难道我就永远是个老好人吗?)这一段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他的行为表现了他的茫然和孤单,他的语言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平日的胆小怕事是他不喜欢的,但是为了生活他又不得不那样做。

他问自己“难道我永远就是个老好人吗?”他自己的内心没有在回答他,这意味着读者要继续阅读作品,自己去找答案。

巴金先生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矛盾心理,又让我们看到人物软弱的一面,还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像这样精彩的心理描写故事中还有好多处,可见巴金先生扎实的文字功底!。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

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

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

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

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

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

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

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

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

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

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

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

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

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

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

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

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短篇小说集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 鬼· 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艺术特色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 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 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 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 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 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 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 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 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 非,伤感不已。

巴金《寒夜》_赏析

巴金《寒夜》_赏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 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 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 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 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 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 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 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 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 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 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 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 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 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寒夜
巴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
简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谈谈巴金《寒夜》

谈谈巴金《寒夜》

谈谈巴金《寒夜》《寒夜》这篇小说我是在最近才去借来阅读的。

对巴金老先生的最先认识是阅读《家》。

特别喜欢他的风格,于是又拿起他的《寒夜》。

这部作品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作品的背景与巴金的实际背景相似,都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结束之前。

是黎明钱的黑暗,格外凄苦,正如标题——寒夜,给人以寒冷,瑟瑟发抖的感觉。

下面,我就谈谈《寒夜》是如何带给我衣不裹体的感觉。

一、当时的社会带来阵阵凉意作品开篇就伴随着让人战栗的警报声,直接反映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民心扰乱。

比如汪家的邻居就是从别处逃难过来的,总是向汪家寻求帮助,希望再次逃难的时候可以带上他们两口子。

还比如从开篇就一直说日军已经进攻贵州,重庆离贵州毗邻,人心惶惶。

女主人公曾树生屡次纠结是否前往兰州,最终还是去了,但战火也始终没有烧到重庆。

作品从头到尾没有可以欢喜的地方,就连结尾处抗日战争胜利,也没有显得太喜庆。

作品一直平淡,朴实地展现寒风飕飕,如当时物价飞涨,一个蛋糕就要两千多块;经济动荡,汪文宣所在的工作地点换主任,公司搬迁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汪文宣的儿子一件外套穿了好几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种种社会现象都十分合时宜地点明了标题。

二、汪文宣的处境让人心凉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是一位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就业后一直做一名校对文章的小员工。

本来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摧残,理想也渐渐被侵蚀地残缺不堪。

是一个老好人,一个软弱者。

工作上,汪文宣受到贪婪小气的周主任的压榨,工资少之又少,但是他同样逆来顺受,不敢对工作发出不满,整体担惊受怕,使他本来身体就不好更加严重,最后因为他常年生病请假,公司以此理由开除了他,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还是选择忍受。

家庭上,自己的母亲与心爱的女人一直不和,争吵不休。

他处于中间地位,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

只能在生病时博取她们的同情,他总是充当和事老的角色。

《寒夜》赏析(精选5篇)

《寒夜》赏析(精选5篇)

《寒夜》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寒夜》赏析《寒夜》赏析《寒夜》是我进入大学所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对知识有种狂热的追求,所以读的比较认真切比较连贯。

现在回想起来,故事情节还很完整,没有较大的遗忘,但是若要写点什么,我便为难了。

《寒夜》里有太多,太复杂的东西,总不知从哪里下笔,苦思冥想几天才渐渐提起笔来。

树生最后还是和陈主任飞走了。

虽然他每月定时给汪文宣汇款,虽然他没有实际背叛汪文宣的行为,但是她走了。

汪文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不是他不想动,他是真的动不了。

身患肺病,又营养不良,他现在只剩下微弱的意志支撑着思维。

他开始回忆着,回忆和树生的相识,回忆母亲和树生的争吵。

母亲总是骂树生是儿子文宣的姘头,因为他们没有举行结婚典礼;母亲总是看不起树生,因为她是银行里的“花瓶。

整天打扮的妖里妖气,去party,去舞会,去交男朋友。

树生则怒他母亲活的像蝼蚁,活的太窝囊。

汪文宣就这样被夹两个女人中间,一边是生他养他的母亲,一边是相爱多年的妻子。

为什么两个都爱他的人不能和平相处呢?无奈的汪文宣总是怪自己,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的无能,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环境。

他一味的怪自己,所以母亲和树生能为他而暂时休战,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想到自己无能,汪文宣就想起自己的工作,想起自己的老板。

老板每天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盯着他,时不时用哪个咳嗽来提醒他努力干活,仿佛想把他活活累死似的。

还有那些混账的同事,当他们得知自己患了肺病时,他们害怕被传染,便联名给他写信,逼他辞职。

当时他辞了职,没了工作,身患肺病,又需要很多钱治病,他们简直把他逼得无路可走。

他又想起了他公司管签到的钟老,只有他是好人,经常帮他的忙。

可惜却死的早,钟老无儿无女的,死了倒轻松。

儿子!他似乎恍然大悟,对啊,他自己也有个儿子——小宣,在贵族学校读书,成绩很好。

想起小宣,他默然了,似乎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和树生的儿子,但又忽然意识到了,只叹了口气“苦了他了。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摘要:《寒夜》是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风格与水平。

《寒夜》中几个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小人物悲剧的深刻性。

关键词:《寒夜》人物悲剧深刻性巴金是现代小说创作的大家。

《寒夜》是“好人的悲剧”,它通过国统区几个平凡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悲剧根源,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展示了国统区类似汪文宣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作者利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物悲剧更具深刻性和震撼力,显示了《寒夜》恒久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巴金的《寒夜》是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经典,是巴金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

作品主要塑造了三个小人物形象,并描写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悲剧结局。

人物悲剧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即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悲惨遭遇揭示重大主题。

小说以1944年冬至1945年底国统区的重庆为背景,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及其家人的平凡生活遭遇。

汪文宣与妻子曾树生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专业,他们在大学期间相知相爱,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是“五•四”文化影响下的热血青年。

然而,现实生活打碎了他们的理想,磨灭了他们的锐气,腐蚀了树生的思想,吞噬了汪文宣的生命。

汪文宣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胆小怕事、自卑委琐的小公务员。

小说透过汪文宣一家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结局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

汪文宣等人的悲剧深刻地概括了旧中国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厄运。

作者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抱怨在作品中,如:醉酒的唐柏青、酒店里买醉的人、老实忠厚的钟老、两个可怜的小孩,他们的命运和汪文宣一家的命运同样悲惨,他们与汪文宣一家人构筑起了作品的社会大背景。

二、人物悲剧的深刻根源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寒夜》毁灭的正是“有价值的东西”。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摘要《寒夜》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关于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

他借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死亡,来控诉旧社会,控诉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这篇论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论述:浅析悲剧原因:1、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冷酷、黑暗的社会造成的;2、婆媳矛盾也是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因素;3、悲剧人物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没有进行抗争或没有进行正确的抗争造成的。

关键词:黑暗的社会婆媳矛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知识分子的出路控诉旧制度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一群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们《寒夜》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重庆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及其家庭的悲剧,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家庭:两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间的纠纷,汪文宣在家成了母亲和妻子争吵的受气包,最后他在贫病中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

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在当时社会,他们都避免不了家破人亡的结局:汪文宣在绝望中咳血而死,汪母带着孙子不知去向,当曾树生重回故居时,已经是“死的死,走的走了”。

她徘徊在街头,“好象是突然落进了冰窖里似的,浑身发冷”,这确实是个寒夜!面对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我们在悲痛、震撼之余,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人物的结局会如此的凄惨?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善良的人们朝着死亡的深渊一步步地逼近呢?透过层层迷雾,揭开作者所描写的日常琐碎生活的表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罪魁祸首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

正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主人公的理想,扭曲了主人公的性格彻底地毁灭了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着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以前编织过很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很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辞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很多多这样的原型,所以,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寒夜》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他通过对小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同时,巴金还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的文学造诣,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寒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也普遍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因此,《寒夜》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此外,《寒夜》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引人入胜。

同时,《寒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对于自由、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也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的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

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

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

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

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

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
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太阳没有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温暖中,高大的建筑和渺小的地毯草都被它镀上了一层金黄。

他,却只有被寒气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一室阴森,只有被冬的气息从脚底直冲心脏的一股寒冷,只有摇曳的烛光为家具陋室抹上的一层病黄。

李尧棠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

而他成了被理想抛弃的人,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代。

战争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打乱,把他和妻子从教育界拉了出来,把他们的生活变了个翻天覆地。

那是一段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路的年月,那是一段看得见阳光却感受不到温暖的故事,那是几个彷徨失措异常脆弱的人。

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却像黛玉出入于贾府,那样小心翼翼地活在每个日出日落间。

他要讨好上司,要讨好战时的社会制度,这些痛苦都只是暂时的,到了1945.8.15鬼子投降,就会结束。

两个他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却一直制造硝烟在他周围,没有和解的可能性,没有安静的空隙,一场未平一场又起的婆媳战争,似乎不会有停战的一天。

又是吵架,夫妻之间的感情,远远不及鸡毛蒜皮的事情分量重,他们又为了芝麻绿豆而吵得推翻桌子。

饭桌一受推力,震倒的不仅仅是桌子,而是整栋房子都震起来。

不说房子震动,就是整座城毁了,在战争年代也是家常便饭,一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集体逃难。

这天逃难,老太太不在家里,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找回母亲一起避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太太,中间隔着一条混乱的逃难人潮,妻子竟拉住丈夫说:“我们走罢,不要管她。

”拉扯一阵过后,妻子竟然竖起眼睛说:“那么好,你去接你那位宝贝母亲,我带着小宣走我们的路,以后你不要怪我。

”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眼睛生成那样,而这样的一双眼睛竟然长在他最亲密的人的脸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

他不得不去找母亲,她坚持不等老太太要带着儿子走,就这样,一家四口在逃难中走散。

老太太爱儿子,也爱孙子,却不喜欢媳妇,她对媳妇的出走,没有可惜而是暗自高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曾树生思想性格比较复杂。她也有一颗善良 真诚的心,但与汪文宣不同的是,她年轻而 美丽,有充沛的活力,还没有完全屈服于命 运。她爱自己的丈夫,也曾经想遵循东方传 统道德原则,作安分守纪的妻子。但家庭的 寒酸,婆婆的冷言恶语,丈夫的懦弱无能, 使她不甘于在阴冷枯寂的环境中蹉跎岁月, 蚕食青春。她虚荣心特强,甘愿在银行当 “花瓶”,尤其对年轻的有钱有势的顶头上 司的追求,感到惑而无法抵抗。作品非常细 致地写出了她在两种道德原则,两种生活态 度中徘徊的矛盾心理。
• (知识者的软弱性,他在生存的绝境中,艰难 地保住了知识者的那份自尊。忧患意识和忏悔 意识的融合,使这个小公务员身上的谨慎、懦 弱,带有人性探索的特点。)另外,汪文宣缺 乏自己的独立意志。汪妻说:“……常常我发 脾气,你对我让步,不用恶声回答,你只用哀 求的眼光看我。我就怕看你这种眼光,我就讨 厌你这种眼光。你为什么这样软弱!……我只 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曾树生本来 就不是一个通常所谓“自私”的女人而上面那 些怨恨的指责中,更有现代女性对于现代人所 应有的独立意志,健全精神的绝望的呼唤。
《寒夜》赏析
巴金
《寒夜》:巴金创作发展的一个新标志
• 《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这是最终能代表 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 它和《激流三部曲》、《憩园》并列,是作 家一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作品描写的是一 个小公务员家庭的悲剧,发生在抗战时期的 “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后的一年 间。这个悲剧故事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常见 的“小人小事”,作者真实地典型地加以揭 示,却又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病态的黑暗腐败, 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
• 汪母骂出刻薄得令曾树生难以咽下的话: “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 的。”这更激起了曾树生对她的轻蔑和仇恨: “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 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就不曾有过缠脚的 福气。”文化意识(包括人生价值观念和伦 理观念)的相左,使婆媳之间达到了一种 “有我就没有她,有她就没有我”的难以调 和的对立状态。汪文宣尽管忍辱负重,左右 牵合,却只是徒劳无功,加深家庭品都围绕“寒夜”这 象征性的氛围作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 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 的社会。 • 3、以情动人是一贯的风格,其单纯、朴素、流畅, 能有声有色地表现鲜明的感情,能以整体审美氛围 的营造抓住读者的灵魂。这跟他喜用充满感情色彩 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和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也 有关,如悲剧氛围的营造,意境设置。在现代中、 长篇小说的创作方面显然是自成一家。
• 小说细腻地描写了汪文宣这
一人物屈辱的心理,挖掘了
他的病态灵魂,通过对曾树 生和汪母的描写,把各种社
会弊端,文化心理反射到一 个极为平凡的家庭中。
汪文宣、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 小说中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 的夫妇。他们曾经受过现代新思潮的熏陶与启迪, 在个性解放的信念下结合,又共同追求过“教育 救国”的理想。但汪文宣很快就在艰难的生活中 消褪了锐气,变成了一个善良、胆小、软弱的小 公务员。他卑微的愿望不过是挣一碗饭吃,一家 子能平安和睦生活下去。尽管他挚爱妻子与母亲, 愿意为她们牺牲自己,但他的卑琐、平庸已不能 再获得妻子的爱情,他也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 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更无力抵抗社会对他的经 济的精神压力,终于在各种力量的夹击下,在抗 战胜利传来之际,满怀怨愤地死去。
• 曾树生漂亮、热情,追求幸福与自 由,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主体意 识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女性。 • 《寒夜》是巴金描写家庭问题的最 出色的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家 庭模式,颠覆了固定的角色特点, 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否定。
写作特点
• 1、《寒夜》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 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 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体现巴金无技巧的艺 术境界。和作者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用 笔更为冷静,很少自己直接出来主人公呼喊, 注意在发掘人物内心冲突方面下功夫。
• 《寒夜》特别感人肺腑,这是因为它真实。 这是旧中国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 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 当作品着力表现他们合理的愿望遭到扼杀, 善良与真诚却换来痛苦与毁灭,悲剧的艺术 效果就产生了,而悲剧当然是最动人心弦的。 和作者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这一回笔法 更为冷静,很少自己直接出来替主人公呼喊。 整部作品都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做 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又使人 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 的社会。《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 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