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和楚辞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的区分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的区分【摘要】楚辞,自他产生之日起,便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正是在楚辞艺术之汁灌浇下诞生和发展的。
但二者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本论文试图从名称方面将二者加以区分。
【关键词】楚辞汉赋;名称;区分历史上以至于现今,习惯上把屈原的作品以及效仿屈原作品的体制而创作的作品称为“楚辞”。
但从现存文献来看,“楚辞”之名,或作为文体的“辞”这一名称,并不见于先秦。
先秦时代的韵文有诗、歌、赋(如荀况的《赋篇》)等,而“辞”和“楚辞”之称,最早见于汉代。
但汉代对于屈原作品的称谓至少有楚辞(或单称辞)、赋、骚三个称名。
下面就分别论述一下这三个名称的渊源所自和它们之间关系和含意。
最早称屈原作品为“辞”的,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这里的所谓“辞”,显然是指屈原的作品而言;又与“赋”并列,而有文体的含义。
《史记》同时也有“楚辞”的名称。
如《酷吏列传·张汤传》云:“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于助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这里将屈原(当也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称“楚辞”。
辞,指文体,冠以“楚”,无非是说明它的地域性。
至于“辞”这一文体名称,是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而由汉代人沿用的呢?还是由汉代人定名的,已很难确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称屈原所创制的新诗体为“辞”,是与屈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词语——“辞”字有关,这是不成问题的。
先秦时代的诗歌,或称“诗”,或称“歌”,但没有“辞”的称谓。
在屈原作品中,也是这样。
如《九歌·东君》云:“展诗兮会舞”,《招魂》又云:“造新歌些”,《九歌·抽丝》也云:“道思做颂”,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屈原在作品中,又每每称自己言志抒情为“辞”。
例如《离骚》写道: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兮,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
先秦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先秦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是中国文学的源泉和基础 •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 文学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审美取向和表现手法 • 文学理论:为后世文学的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 文学题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选择和内容拓展提供了借鉴
骚体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分析
陶渊明
• 作品:《饮酒》、《归园田居》 • 特点:描绘田园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具有田园诗派的特点
屈原
• 作品:《离骚》、《九歌》、《天问》 • 特点: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褒
• 作品:《圣主得贤臣颂》 • 特点:赞美皇帝,歌颂贤臣,具有颂扬的风格
汉赋的主要特点与表现形式
汉赋的主要特点
• 形式华美: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形成华丽的风格 • 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风俗、物产等多个方面 • 寓意深刻: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慨
汉赋的表现形式
• 骈文:以对仗、排比为主要修辞手法的散文 • 韵文: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如《七发》等 • 寓言:通过虚构的景物和故事,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如《子虚赋》等
三大先秦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汉赋的传承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赋的影响逐渐 减弱,但仍有作品传承,如曹植的 《洛神赋》等 • 唐代时期,汉赋的影响重新崛起, 如杜甫的《三大礼赋》等
楚辞的传承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影响逐渐 减弱,但仍有作品传承,如鲍照的 《代白头吟》等 • 唐代时期,楚辞的影响重新崛起, 如李白的《将进酒》等
02
汉赋的发展与特点
汉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楚辞、骚体被誉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有独特的风貌和表现形式。
它们不仅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差异,而且在文学思想和情感表达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分别对汉赋、楚辞和骚体进行解析,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汉赋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比兴手法写成的文学体裁。
汉赋的特点是雄浑豪放、辞藻华丽、意象丰富。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子夜吴歌》等。
汉赋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以赋为宾,以比兴为主,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兴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雄浑豪放的气势,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楚辞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楚辞的主题主要是以离别、思念、怀才不遇等为主题,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楚辞的影响在于其情感真挚、深沉,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骚体骚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国风》、《卫风》等。
骚体的特点是直率率真、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骚体的主题主要是以风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为主,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骚体的影响在于其清新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楚辞、骚体作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也各具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楚辞与汉赋虽然产生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楚辞是南方文化的代表,它体现了楚地地域文化的特征。
而汉赋则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扬。
汉赋的作者多为北方人,他们通过对楚辞的学习和吸收,对楚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传承。
因此,汉赋成为了楚地文化在中国北方的媒介,将楚地文化的特色传递了出去,对推动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语言表现楚辞和汉赋都是汉族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语言表现方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的语言表达都非常独特,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
楚辞中的语言优美、流畅、自然,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而汉赋则更注重表现事物的富丽华丽和恢弘壮观,语言丰富多彩,堪称华丽之作。
此外,楚辞和汉赋都非常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和汉赋中常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
三、文学风格楚辞和汉赋在文学风格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以叙事为主,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人生、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它们的仿效和意蕴都非常深厚,无论是楚辞还是汉赋,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感。
除此之外,楚辞和汉赋还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它们往往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
因此,它们在风格上也常常表现出劝诫、启迪、激励的特征。
总之,楚辞和汉赋不论是在文化传承、语言表现还是文学风格方面,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传承和推广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楚辞意象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和楚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它们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以下是它们常见的意象特点:
唐诗意象:唐诗以其清新、深邃的意象著称,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
其中常见的意象包括春花、秋月、山水、鸟鸣、风雨等。
唐诗追求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受。
宋词意象: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意象而著名,注重描写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常见的意象包括花、雨、夜、船、柳等。
宋词追求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流露和心境的表达,给人以温婉而含蓄的感受。
元曲意象:元曲以其生动、多样的意象而着称,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
常见的意象包括花园、楼台、桃源、龙船等。
元曲注重展示情节和场景的丰富多变,通过意象的生动描绘来增强戏剧性和视觉感受。
汉赋意象:汉赋以其雄浑、豪放的意象而著名,常以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为主题。
常见的意象包括山川、河流、星辰、英雄等。
汉赋追求以雄辩豪放的笔调来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给人以壮丽而激荡的感受。
楚辞意象:楚辞以其激情、豪放的意象而知名,常以爱情、离别和乡愁为主题。
常见的意象包括楚地、乌夜啼、山林、草木等。
楚辞追求以奔放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情绪,给人以激情而深刻的感受。
这些意象在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表达,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情感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它们在后世文学中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汉赋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
(区别)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
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
(联系)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
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一)骚体赋及“九体”❖汉初骚体赋为主❖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二)枚乘与“七体”❖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试论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屈原对汉人的影响因汉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特点和具体人物的不同情况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对西汉前期士人的影响主要在品格方面,如贾谊、司马迁所受的影响;西汉后期至东汉,士人由接受屈原品格方面的影响,逐渐转为对屈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评判,如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的评判。
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汉代的淮南、吴、梁诸藩国皆盛辞赋,原因即在于诸藩国或为故楚地,或与楚地接比,其文化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还具有重在情感心理、深层意识、艺术情趣的特点。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完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复归中又有扬弃的圆圈运动:由情到物,再回到情;由怨到颂,再回到怨;由真到假,再回到真。
这个圈圈运动明显表现在由骚体赋到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的演变中。
汉赋来源于楚辞(辞赋)
大
西汉长安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宫苑面积占1/2以上。是明清紫 禁城面积(约0.7平方公里)的约20多倍。秦时阿房宫(朝宫)仅前 殿即阿房殿,从现存的基址看,东西长一千余米,南北五六百米, 面积与紫禁城相当。汉初的长乐宫,是在秦的兴乐宫旧址上复修的, 宫城周长一万米,城墙厚达20余米。未央宫,每面两千米许,周长 8800 米,面积近 5 平方公里。汉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三辅旧 事》),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而清代圆明园的太液池,“南 北匝四里。东西二百余步”(《载司成集》)考古发现也证明了秦 汉建筑的巨大。陕西兴平县田阜乡候村秦汉宫殿遗址的主体部分长 1,100米,南北宽400米。从候村宫殿遗址区“沿渭水向西探去,每 隔7.5或10公里便发现一处类似内含遗址区,目前共找到六处,连结 兴平、武功、扬陵两县一区。”“六处秦汉宫殿遗址区皆位于古都 咸阳城周围200里范围内,分别距渭水1~2.5公里,形成交通地理上 的‘姊妹’连结关系。沿渭水西去可直接通秦汉两代皇帝祭天之处 ---秦故都雍城。”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关中盆地中发现了 一条贯串汉长陵和汉长安城等大型古代建筑,长达70公里的西汉初 期南北向建筑基线。这条笔直的基线与天文学上子午线的平行达到
对话结构
极尽铺陈 字的占有 圆形意蕴
大赋形式
《七发》楚太子与吴客 《子虚赋》《上林赋》:子虚,乌有,亡是先生 《西都赋》《东都赋》:西都宾与东都主人。
对话形式又可以把这种恣意浪漫的自由想象放到一种主流文化的规 范之中。一方面放纵情感、欲望与想象,显出了大一统的豪气,另 方面又用理性规范情感、欲望与想象,呈出了大一统的理性、计算、 思考的一面。枚乘《七发》把以老子孔子为核心的容纳百家的思想 境界作为最高境界凌驾于物质境界之上,司马相如的赋中,一方面 以“大”的等级不同来“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另方面以儒 家的安天下,乐万民作为比物质巨丽更高的境界。班固也把自己 “极众人之所眩耀”的《两都赋》作为“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 而尽忠孝,”的一个组成部分,有“雍容揄扬,以传后嗣”功能。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对汉赋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下是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的一些方面:
1. 形式上的影响:诗经和楚辞都是以诗歌形式呈现的,使用了韵律和格律的规范。
这种形式上的影响使得汉赋有了明确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情感表达:诗经和楚辞都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主要目的,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和民众联系起来。
汉赋也受到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借助于鲜明的情感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3. 主题选择:诗经和楚辞赞美了自然、讴歌了英雄和君主,关注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这些主题也体现在了汉赋中,汉赋往往以某种特定的主题为中心,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描写和讨论,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看法。
4. 影响文学思想:诗经和楚辞提供了一种审美理念和文学风格的范式,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样地,汉赋在文学思想上也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引领,汉赋作家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和创作方式往往与诗经和楚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来说,诗经楚辞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汉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和启示,成为汉赋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意思
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意思《“以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的内涵及相关探讨》“以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的意思是:用楚辞去探究(某种文学现象或者情感内涵等)就会越探究越觉得深邃,用汉赋去扩展(文学的表现范畴或者思想境界等)就会越扩展越觉得广阔。
一、楚辞的衍生注释与赏析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句式较为灵活,多使用“兮”字来调节音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屈原的《离骚》,诗中诗人以香草美人自喻,通过奇幻绚丽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把自己和美好的香草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身美好的品德。
这种独特的比兴手法,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
读者深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情感浓烈的世界,每一次的解读都能发现新的情感层次,越深入探究,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诗人对国家、对理想、对自我价值的复杂情感,这便是“按之而逾深”。
二、汉赋的衍生注释与赏析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
它规模宏大,辞藻华丽。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典型代表。
汉赋往往描绘出宏大的场景,从宫廷到山河,从天子的游猎到世间的万象。
例如在《上林赋》中,作者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色,“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
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这里展现出了广阔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象。
汉赋的这种铺陈描写,能够极大地扩展读者的视野,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宏大而丰富的世界,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就是所谓的“恢之而弥广”。
三、作者相关(假设性探讨,如果知道确切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由于不清楚此句话确切的作者,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观点可能出自一位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学者或者文人。
他应该是对楚辞和汉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深知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或许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文学批评较为活跃的时代,在众多文学作品的滋养下,总结出了这样富有洞察力的观点。
楚辞汉赋
文档信息
举报文档
孙军806贡献于2012-09-03
4.0分
我要评价
1/2
相关文档推荐
汉赋与楚辞源远探议
2页
5财富值
汉赋和楚辞
3页
8财富值
诗经 楚辞,汉赋 有关内容
4页
免费
江淹赋与楚辞、汉赋之关系
暂无评价
9页
|
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 帮助 全部 DOC P
文学
上传文档
支持以下设备:扫二维码下载
AndroidiPhoneiPad
.
? 2005-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在豆瓣工作·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课程论文)哈~
2010-12-08 15:14:48
前言: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一、 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不难看出,“神”是楚巫首要崇拜对象,楚人对祖宗的鬼也很敬重,但与神不可同日而语。汉赋家的作品亦是如此,这是对楚辞从宗教思想上的继承,楚地思想开放,越人首要崇拜的是鬼,黄河的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战国则是百家争鸣的战国士思想横行一时,在他们眼里巫术是蛮荒的象征。楚辞来源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巫歌,这种巫歌孕育于原始宗教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楚地文化。《招魂》便是典型的代表,它以神灵之间的呃爱情生活为主题,把神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屈原流放其域,行文写作、抒发情感,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比兴事物。这个宗教的思想的继承有其社会根源,其一汉代统治阶级多为楚国出生,这就造就大量汉赋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和贵族的喜好可以为之;其二赋得大量排铺,想象的丰富、自由无束的联想也是这一思想被保留集成的原因,;其三神鬼作比喻高尚情操,到了汉代已有定式,汉赋家很难跳出这个创作上的心理定势。桓谭的《仙赋》是奉汉成帝之旨而作,神灵巫仙的描写,有迎合汉成帝的长生享乐成仙的思想之意。楚辞有浓烈的讽谏意味,从《离骚》中思想可以解读出:希望君王从历史人物中吸取教训,这点汉赋虽然讽谏意味不足但还是有所保留,汉代赋家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有讽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即使这样也不枉讽谏,赋中他从一个理想的君主,写到“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引出节俭,归结到讽谏上来;张衡的《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从帝王的奢华无度到称颂节俭,弘扬礼仪,莫不是讽谏吗?二、 文体上的继承汉赋可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机构恢弘,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往往一篇赋成千上万言。汉代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都是写大赋的高手。而小赋则摒弃了大赋的辞藻、篇幅等方面的缺陷,保留汉赋的基本文采,创造出篇幅脚下、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片小赋,赵壹、祢衡、蔡邕等是写小赋的高手在我们现在所认同的汉赋多是大赋。从巫歌到楚辞,从楚辞到散文化,再到骚体赋,最终汉赋的形成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继承变化的道路,汉赋的辞藻华丽是继承于楚辞的,楚辞特别强调明确的空间感,很多楚辞中可见作者在构筑一个宏大的空间,如《招魂》,这个空间的构造就需借助大量的铺排、辞藻来堆砌,汉代赋家受其影响,亦在作品中出现大量铺排、堆垛辞藻,以至到后来汉代赋家好用生僻字,受到后世学者很多诟病。汉赋多是四言,六言的赋体,这是继承诗骚的形式。此外汉赋中还常出现如楚辞的使用对话形式,《离骚》中有大量的对话形式,《卜居》《渔夫》则是整篇采用对话形式。汉赋亦有,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难蜀父老》,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答客难》,杨雄的《长杨赋》、《逐贫赋》等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短小的抒情赋,可以从宋玉的《九辩》中找到点踪迹,《九辩》在楚辞和汉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境界不及《离骚》,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个主题在汉代以及后代广大士林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汉代小赋主要的主题,这里没有国家命运,没有讽谏警醒,有的是个人悲情愤怨。三、 楚辞与汉赋,继承和创新的冲突从楚辞的特点来看,总结有四点:1. 表现纯洁美好的人格即不见溶于浊世而又难以改变初衷的失意、忠愤之情;2. 具有缠绵悱恻、哀怨伤感的情感基调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3. 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为比兴事物;4. 具备楚声、楚地、楚语、楚物的地方特色,运用带有“兮”字的回肠荡气的散文化句式。从汉赋的发展来看这些特点都有继承,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沿用楚辞更简单,或是重新创造一种文体。从战国到秦,再到汉,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有其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必然性。屈原创作所代表的楚辞,是将战国士文化注入了楚辞创作中,战国士文化是以战国史林为历史创造主体,以品天下一统江山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思潮。屈原是出生于贵族,生长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又曾一度位于统治决策曾,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战国士林文化,同时又深受南楚文化的浸润,巫文化的熏陶,由于政治的挫折,他使两者结合创造了特有的楚辞,这极具楚地特色的文体。到了汉代,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多为楚人,对楚辞这一极具楚文化的文体的偏好是自然而然的,对其复兴也是尽心尽力;而从另一方面,汉代大一统,独尊儒术,对楚辞的发展又是有相当束缚的,统一和发展中的大帝国又需要一种文体去张扬统治阶级的和百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汉赋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变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而汉赋夸饰之风背后又隐含着汉代赋家在社会政治生活地位中的下降,蕴含着在政治生活中被欺凌与侮辱的无可奈何,与只能依附于政治的愤慨,正是有这种情怀九接受和认同了屈原的精神,并把自己的苦难与屈原的破碎之心融为一体。这也是对楚辞精神继承的原因之一。继承楚辞却与楚辞不同的汉赋,仅仅是继承是不能成为一代文学的,汉赋必须有创新。创新一,多种句式的交错应用,这中创新源于枚乘的《七发》根据叙述和描写的不同学要采用不同的句式,韵散结合,极富文采。创新二,对楚辞中自然描写的超越,汉赋作家将自然景物之于客观地位,赋中也有出现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总而言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是接受了楚辞的诸多因素形成的,汉赋的许多优点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陈桐生 《楚辞小史》论纲[J].云梦学刊,2001,4:5-8[2] 郑明璋 论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04,3:61-66[3] 刘曼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陈科教文汇,2009,3:211-212[4] 陈金刚 李倩 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J].江汉论坛2007,12:55-59[5] 李慧芳 论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J].中南大学学报,2010,3:111-115[6] 吴淑玲 汉赋与楚辞[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8[7]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中华书局,19599:2999为怕以后找不到 这样备用吧~ 写于2010年11月29日 古典文学欣赏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
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
一、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
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
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
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
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
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
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
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
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
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
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
《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
”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
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
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
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
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
诗经 楚辞,汉赋 有关内容
汉赋:汉朝是赋这种文体最繁盛的时期所以就叫汉赋了~
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的!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性质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赋的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它大约产生在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了汉代瓜熟蒂落,达到了鼎盛时期。汉以后虽然仍有所发展,出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代以来的文赋,不乏名篇,但就总体成就来说仍首推汉赋。
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
孔动楗, 眴焕粲烂, 离散转移。 故其清凉雄风,
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
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
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
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
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
岂有说乎?”宋玉对曰: “臣闻于师: 枳句来巢,
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
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
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
3、其中的优秀之作,在艺术手法、语言和技巧上,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楚辞、汉赋和乐府诗成为了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汉朝文学的这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点以及流传情况。
一、楚辞的创作与流传楚辞,是指汉代楚国的各类文学作品。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其作品富有激情和独特的风格。
在创作背景上,楚辞反映了楚国的历史现实和民族思想。
屈原的《离骚》便是一部代表作,以描写楚国被秦国侵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痛苦。
楚辞的流传并不顺利,直到汉代初年之后才逐渐成为文人研究的对象。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楚辞的引用为后来其它文学家重视楚辞作品的源头。
到了西汉中期,楚辞得到了更多的传扬和评论,文人陆续开始模仿楚辞的风格进行创作。
二、汉赋的创作与流传汉赋是汉代文人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汉赋以辞章华丽、气势磅礴为特点,常常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汉赋的创作背景与楚辞类似,也以国家兴亡、忧患与思乡之情为主题。
汉赋开始在汉代中期得到兴盛发展,并成为官方文学形式之一。
然而,汉赋并未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汉代结束之后很快便衰落。
但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对汉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赋作。
三、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乐府诗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起初用于歌颂皇帝的功绩和颂扬国家的繁荣。
到了后来,乐府诗逐渐走向民间,成为记录社会风貌和民间情感的重要方式。
乐府诗内容广泛,既有忧国忧民的抒发,也有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的表达。
乐府诗的创作渊源较为复杂,既有宫廷文人的创作,也有民间文人的参与。
这使得乐府诗保留了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民间风情。
随着乐府诗流传的广泛,唐代时期乐府诗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杰出的唐诗即承袭和发扬了乐府诗的文学风格。
四、汉朝文学传统的影响楚辞、汉赋和乐府诗作为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与赋的区别
楚辞与赋的区别楚辞是屈原时期楚地的一种歌,而赋是一种文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楚辞与赋的区别,供大家参阅!楚辞与赋的区别楚辞在当时及后世,有多种的名目称谓。
大体而言之,一曰歌、二曰诗、三曰赋、四曰诵、五曰辞(又作词)、六曰骚、七曰赋、八曰文。
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有着特定意义的指向,其蕴涵分别有所侧重、又时而可以相通。
楚辞称“歌”,最突出的例证是《九歌》。
“九歌”为上古乐章之名,为歌谣之体甚明。
在《九歌·少司命》中有“临风恍兮浩歌”,《九章·抽思》中有“少歌”,《招魂》中有“造新歌兮”等句。
楚辞称“诗”,如《九歌·东君》中有“展诗兮会舞”,《九章·悲回风》中有“窃赋诗之所明”。
楚辞称“赋”,如《招魂》中有“同心赋些”,《大招》中又有“投诗赋兮”之句。
楚辞称“诵”,如《九章·抽思》中有“追思作诵,聊以自救兮”,《九辩》中有“自压案而学诵”之句。
楚辞称“辞”,如《离骚》中有“跪敷衽以陈辞”,《抽思》中有“结微情以陈辞”等句。
汉代以后则称屈宋之文曰“赋”、曰“骚”、曰“楚辞”,例不胜陈。
后代的文学家有时也将屈原作品视为特指的“文”,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论及散文写作时说:“参之谷粱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柳宗元将《离骚》与老、庄、孟、荀以及《国语》、《史记》等散文典籍并列,其意颇值得玩味。
明代何孟春曾经说:“古今文章,擅奇者六家:左氏之文,以葩而奇;庄生之文,以玄而奇;屈子之文,以幽而奇;《战国策》之文,以雄而奇;太史公之文,以愤而奇;班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将楚辞与《左传》、《庄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并列,用“幽而奇”概括屈原作品的特色,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有其内在的思理。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现,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1. 概述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两种文体。
楚辞流传于战国时期,主要由屈原创作;而汉赋则盛行于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
本文将探讨楚辞与汉赋在内容、风格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对比。
2. 内容对比2.1 楚辞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感情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大量描绘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的思考。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痛切地表达了被贵族排挤和流亡之苦。
2.2 汉赋相比之下,汉赋更注重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描写。
汉赋常以咏史怀古为主题,通过对过去英雄事迹或祖先功勋的歌颂来表达作者自身情感。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是一部吟咏皇帝功绩与帝王文化的作品。
3. 风格对比3.1 楚辞楚辞风格多样,常使用骈文和赋文形式,语言矫饰高古,突出音韵的华丽变化。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楚辞善于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 汉赋汉赋在形式上更加规范统一,大多采用五言律诗的格式,并重视修辞训练和筆法技巧的运用。
陈涉的汉赋则以雄浑豪放、壮丽激昂为特点。
4. 影响力对比4.1 楚辞楚辞在后世影响深远。
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离合体”、“悼亡体”等新的创作模式,并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夜四章、九歌等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汉赋汉赋在西汉时期达到了极盛期,并成为古代文坛的主流。
汉赋以雄奇的叙事手法,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影响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也对中国文化、历史及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结论楚辞与汉赋分别在内容、风格和影响力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楚辞以抒发内心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其语言华丽变幻;而汉赋则更加关注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传承,注重修辞技巧与筆墨训练。
无论是在文学发展还是文化影响力方面,这两种文体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由屈原创作。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汉赋
(1)形成: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
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
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
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
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
《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
”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
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
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
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
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
《楚辞章句》的问世在东汉《楚辞》接受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极大地推动了楚辞尤其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精神在汉代的传播,使屈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深深地置根于汉代文人的潜意识之中。
汉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首先是精神上的。
司马迁则更加肯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的合理性,显示了他与屈原具有同样的以儒家为主而又不为儒家思想所禁锢的反抗、批判精神。
屈原发愤抒情,乃赋《离骚》,司马迁忍辱写《悲士不遇赋》以抒愤懑,在抒情问题上,司马迁确实做到了学《离骚》得其情。
汉代文人对现实的焦虑和对出路的困惑是屈原哀怨情结得以传承的政治环境。
这种凄惨哀怨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以骚体赋为代表的各种辞赋创作之中。
贾谊的《吊屈原赋》、严忌的《哀时命》、刘歆的《遂初赋》、刘向的《九叹》等都和屈原赋愤怨世俗、抽写哀怨、无所顾忌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次是艺术表现上的接受,而且这种艺术上的接受也是为了表现精神服务的。
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
”当然,这种继承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部作品,汉赋的许多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楚辞的影响。
我们知道,屈原《招魂》中的铺排手法源于楚地诸族为招魂引魂而历数四方之险、多陈家庭(祖地)之乐的古老的招魂形式。
楚地诸族民间招魂重叠的特点,转化为屈原《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地之美”的铺陈结构,再转化为汉赋”铺彩摛文,体物写志“的结构形式。
如《七发》即是如此。
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继续发展了枚乘《七发》那种以客主问答形式叙事写物的结构方式,展示汉大赋的夸饰、“巨丽”和“丽靡”之美,形成以华辞丽藻悦目赏心的语言艺术。
汉代辞赋还直接承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也就是说,屈原的政治失意、人生的哀怨、高洁的志趣和完美的人格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多以神话、香草美人、婚恋等多种象征形式取譬言志表现出来,是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在幻境中的达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美物和“美人”之间的共同特征,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用物之美去象征、衬托、彰明人格及人品之美。
这种象征模式,被汉代文人所认同并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创作上的心理定势。
赋家们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咏物从而达到物以彰德的目的。
汉赋对楚辞的这种象征手法的接受还表现在以女子求男而男子无信隐喻君臣关系的抒情模式中。
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和《长门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两篇赋都以女子的口吻来叙说衷肠。
这种通篇均以女性口吻来抒写美人自悼情怀的方式到东汉末年的王粲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无论是《闲邪赋》中的“恨年岁之方暮,哀独立而无依”,还是《出妇赋》中的“君不笃兮始终,乐枯黄兮一时。
心摇荡兮变易,忘旧姻兮弃之”,以及《寡妇赋》中的“坐幽室兮无为,登空床兮下帏”,所表现的均是一种被压抑的怨君心理和不遇伤感,结合王粲一生坎坷、怀瑾握玉却难展抱负的历史事实,便不难发现,他这种借女性口吻表述的情感,本质上是其内部心理郁结的外现,这与屈原“伤灵修之数化”的精神是相通的。
汉赋对屈骚象征手法的接受还表现在对神仙的追寻和对游仙场面的描绘上。
游仙思想作为古代文学的主题之一,其母题源于上古神话和原始巫教。
然真正把游仙思想作为抒情达意的手段,并付诸文学创作实践,则始于庄子和屈原。
屈原在《远游》《九歌》《离骚》《招魂》等作品中对仙人、神人的渲染,并借助想象使自己御风乘龙、召唤群神、遨游太清,抒发了作者困于现实、想冲破现实而又依恋现实的苦闷。
正是庄子、屈原的这些创作实践,才奠定了中国文学借游仙抒怀阐理的传统。
汉代的游仙文学,直接承受屈骚的影响。
如桓谭的《仙赋》,据载是奉汉成帝之旨而作。
作品中所展示的仙人驰白鹿,从麒麟,周览八极,还崦华坛,随天转旋,容容无为,寿极乾坤。
他们吸玉液,食华芝,漱玉浆,饮金醪,轻松潇洒。
同时仙境的幽静华美,弥漫着高洁雅致的高士气息。
汉赋在句式上对楚辞也有较多的接受,枚乘的《七发》就有明显的楚骚句式。
扬雄的《太玄赋》《逐贫赋》《酒赋》及《解嘲》《解难》等,多为自抒怀抱的四言体小赋,明显地带有骚体赋的痕迹。
而王褒的《洞箫赋》则是骚散结合,除乱辞外共有150句,其中骚体句竟有78句。
赋的开头结尾均为骚体,中间也穿插安排。
班固“致命遂志”的《幽通赋》也在句式上极力模仿屈原。
另外,李尤的《函谷关赋》《辟雍赋》、张衡的《南都赋》《温泉赋》《定情赋》《舞赋》、马融的《长笛赋》、朱穆的《郁金赋》、边让的《章华台赋》、蔡邕的《笔赋》《弹琴赋》、祢衡的《鹦鹉赋》等文体中,都有楚骚句。
楚辞的“兮”字也较多地运用于汉代辞赋之中。
如果仅仅是继承和接受,还不能使汉赋成为汉代的“一代之文学”。
汉人必须创新,才能使汉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种句式交错运用。
如果说四言、六言的赋体是继承了诗骚的形式,那么多种句式交错运用则是汉代赋家的创构了。
这种创构的功绩首归于枚乘,其《七发》能够根据叙述和描写的不同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句式,韵散结合,极富文采。
就其小赋《柳赋》而言,不仅用韵和谐,而且对偶工整,算得上是极其优美的四六文。
二是对楚辞对话体结构的改造。
楚辞常常使用对话,《离骚》中有大量的对话形式,作为现存的最早的对话体赋作,《卜居》《渔父》整篇采用对话体。
但是,先秦的对答体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即叙述者和他者各自具有自己的观点,两种观点相互对立,一方的观点并没有最后说服另一方的观点。
以《渔父》为例,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自认为正方,而将渔父作为反方。
尽管渔父试图说服屈原,但是他们各自具有既定的思维逻辑,并没有达到一致。
而汉赋的虚拟性对话结构则不是如此。
叙述者和他者之间的说服和被说服的关系体现了汉代赋家的创造,即通过正反两方的比较使所有的反者都必须按照正者的意图和逻辑来思维,最后达到说服的效果。
这在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难蜀父老》、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答客难》、扬雄《长杨赋》《逐贫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是对楚辞中自然描写的超越。
楚辞中的自然景物表现出了一定的不依附于人、不亲和于人的独立性,如《涉江》《山鬼》《招魂》等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都表现出了与人的对立,是自然力作为人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暗示人的被压抑和被压迫的一种异己的力量。
如《涉江》中的一段:“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招魂》等篇中的自然景观也同样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这种不和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屈原等人的落脚点在于表达主体意识的忠君爱国上,于是才产生了对外部深山景物的特定的对立的观照态度。
而汉赋作家则只是将其置于客观地位,它的阴阳变化、消长荣衰都与冷静旁观的观照者的喜怒哀乐无关。
《七发》中的龙门之桐的成长环境惨烈奇特,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自然对人的压抑,而只是把它作为自然物在造化变迁中的一番奇特的经历而已。
而在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的赋中大量出现的却是人对自然的征服。
这是大汉作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人格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