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作动机
第三章动机简版
要战胜习得性无助感,请注意:
首先,不要放弃希望,有希望才能够不感到无助。 其次,可以通过训练,战胜无助感和抑郁。如野外生存训 练,拓展训练等。 第三,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 解释风格:乐观的解释方式 VS 悲观的解释方式 (1)乐观主义者面对失败做外部的(不是自己的错)、非 持续性的(只是暂时的挫折)以及特定的(只是这一特殊情 境中的问题)的归因,久而久之便越来越乐观、积极和向上。 (2)悲观主义者面对失败做内部的(他们自己的错)、持 续性的(会延续很长时间)以及总体性的(会波及他们所做 的一切)的归因,长此以往便会陷入抑郁、悲观和绝望。
Tf=Mf×Pf×(If)=Mf×(1-Ps) ×(Ps) 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
Ta=[Ms ×Ps×(1-Ps)] -[ Mf×(1-Ps) ×(Ps)] =( Ms- Mf)[Ps×(1-Ps)]
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 工作;
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这 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是人 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说,身 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 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社 会性。
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 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 的动机。
主要观点: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 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 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 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偏高的强度)4、学习动机分类:(1)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广泛性、狭隘性动机;(2)动机内容的性质:正确的、错误的动机;(3)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意识到的动机。
(4)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远景性动机;(5)动机来源:内部、外部动机;5、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须分清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6、外部动机:由外在力量(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激发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7、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8、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报偿”。
(1)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2)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
(3)美国班杜拉强化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A、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B、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9、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0、成就动机理论:(1)麦克里兰德:从宏观、自上而下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 1、代表人物:班杜拉 • 2、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 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 感。 •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 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 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 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 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 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 能感
强化例子
糖果、饮料 看电视、唱歌、跳舞 给予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的表扬,书面通报表扬
同伴的赞扬
竞争 权利和责任
为同伴提供帮助
考试高分,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 担任班长,负责班级活动等
• 强化物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强化 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 成正比例,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 使用要符合强化物作用对象的心理特 点。
• (3)言语劝说: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 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 一种方法,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 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 • (4)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高 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 预期水准。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 害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 通常会妨碍 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 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 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 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有 些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这种情况。通过学习 行为 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
动机产生的机制
未 满 足 的 需 要 产 生 新 的 需 要
第三章工作动机
第三章 工作动机第一节 动机理论一、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1.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动机: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努力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一致;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以维持多长的时间;2.动机的来源(1)内在需要: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个人缺乏这些东西,就会身心失去平衡,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
(2)外在条件:个人身外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电视广告、优厚的报酬。
二、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一种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前者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ERG 理论、Y 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一种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
1.需要层次论 hierarchy of needs(1)每个人有5种需要胜利需要:食物、水、栖身、性和其它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和生理伤害的需要社会需要:爱、归属、接纳和友谊尊重需要: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地位、认可和关注自我实现需要: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
需要 动机刺激 行为 目标(2)当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评论:①直观逻辑性和易于理解;②缺乏实证材料。
2.ERG理论 ERG theory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弗修改了需求层次论,提出了ERG理论。
(1)存在三类核心需求:存在需求Existence:关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存在要求,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关系需求Relatedness:维持人际关系的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社会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外在部分。
成长需求Growth:对于个人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
(2)多种需要可以并存;(3)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抑制而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0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性和情绪)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第二节、个性差异和管理 第三节、情绪 第四节、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的决定因素 三、五大个性维度 四、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类型指标 五、其他个性特征工具
一、个性的概念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说,个性的定义是:“个体 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 他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假定:第一,人会怎样影响别 人,这主要取决于他的外形(如身高、体重)和行为。 第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通过和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自我概念。 第三,每个人都具有一些特质和特性,正是各种特质相 互作用,才形成个性的总体表现形式。
一、根据个性特质合理安排工作
霍兰德的个性类型与职业范例 类型 现实 型 研究 型 社会 型 传统 型 企业 型 艺术 型 偏好 个性特质 职业范例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装 配线工人、农场主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 学家、新闻记者 社会工作者、教师、议员、 临床心理学家 会计、业务经理、银行出 纳员、档案管理员 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害羞、真诚、持久、稳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定、顺从,实际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分析、创造、好奇、独 理解的活动 立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社会、友好、合作、理 人的活动 解 偏好规范、有序、清楚 顺从、高效、实际、缺 明确的活动 乏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三、情绪智力
(一)什么是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因为情商并不像智商那 样以一个具体数字表示的,更不是一个商数。 (二)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 1.自我意识 2.自我管理 3.自我激励 4.感同身受 5.社会技能 (三)关于情绪智力的几个结论 1.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 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而是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 以不断的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 2.研究还表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和结果。 3.戈尔曼特别指出,对企业领导来说,情绪方面的因素更为 重要。
第三章 动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 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 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 结果期待:自己某一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 效能期待:自己能否有能力实施某种成就行为, • 即人对自己能力的推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优势需要‛
“永无止境‛
“退化作用‛
了解人的特定需要,“对症下药”, 远远胜于盲目给予!
有需要就一定有动机行为吗?
什么情况下他更可能加快步伐,找到水源以解干渴呢?
诱因
• 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 需要本身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但这种缺乏状 态在没有诱因出现时,只是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 机,表现为一种愿望、意向;只有当诱因出现时, 需要才能被激活,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趋向或接近 目标,这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
•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是某人对某一问题能否成功解决的主观概率; 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力求成功者
避免失败者
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谁更倾向 于接受成 功概率为 50%的任务 呢?
(3)归因理论
• 主要涉及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 • 核心假设:个体总是试图保持一个积极地自我形 象,或尽力维护自我形象。 • 海德(Heider,1985):‚环境归因‛与‚个人 归因‛
麦克兰德《成就动机》(1953)
• “主题统觉测验‛ •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 难 度较大的、有一定风险性的工 作;喜欢承担责任,能从任务 完成中获得满足感; •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风 险 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
第三章工作动机详解演示文稿
③需要
2022/1/7
青海大学经济系
19
第十九页,共51页。
第三章:工作动机
第一节:多维动机模型
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后来诠释了本能,认为本能
是某种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
其特点是:
天生;
不随时间而变化;
在物种所有成员身上普遍存在;
为某种动物所特有。
结论:本能并非无缘无故释放,它是有刺激引起
的。
2022/1/7
青海大学经济系
220
第二十页,共51页。
第三章:工作动机
第一节:多维动机模型 二、2、多维动机
B、情绪、态度作为动机
60年代心理学家汤姆斯金认为情绪是一种
原始动机。原始动机(primary motives)
:这类动机是先天的,是基于身体内部生理平 衡的变化而产生的, 是生物体的共同需要。
–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行为。面对恐惧
–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学习目的
– 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埋头苦干
–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想当官
– 错误的动机有时往往在外表上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被夸奖
– 人类的行为很复杂,可行为背后的动机比行为更复杂。所以,组 织管理者必须懂得,激励需要因人而异的道理。
作、好奇、对客观事物的操纵掌握、爱好活动及情感。
例如: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工作的兴趣、挑战性与刺
激等
习得动机(secondary motives):这类动机又称为衍生动
机。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并且是可
以改变的。这类动机包括权力、成就、情谊动机等。
青海大学经济系
113
第十三页,共51页。
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
第三章 社会性动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 自利归因偏差: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 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 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 部因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 将人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内控型”的人:即认为自己可 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 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 • 二是“外控型”的人:即感到自己无 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 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2、影响因素
• 个体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自我需要制抚养 的孩子,成年后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 个体所处的情境:在焦虑、恐惧情境下,亲近他 人的倾向更强。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出生顺序:长子(女)、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更强。
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1、定义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 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 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 个体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即认知失调会 导致紧张和不适,这种力量驱使个体去恢复 平衡。
认知失调论示例
• 认知失调状态
– “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矛盾
• 改变途径
– 改变或否定其一: “我不再吸烟”或“如果 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 – 降低重要性/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 一些影响”或“要少抽点烟” – 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 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第三章 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职权是依法赋予的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权力,职责与职权紧密相关。
职(岗)位分类
将所有的工作职位(岗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职组、职系(横向);然后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纵向),对每一职位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岗)位说明书,以此作为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工作分析专家
工作任职者
工作任职者的上级主管
工作分析专家
可以来自于组织内部,通常是人力资源部门或业务流程研究部门;也可以来自于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
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工作分析的优缺点:
聘请外部专家更节省费用。
外部专家对组织内问题的分析会更加客观、可信。
外部专家往往具有在不同组织中实施工作分析的丰富经验.
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工作分析的缺点:
(5)工作分析人员语言表达要清楚,含义要准确,所提问题要清晰、明了,不能太含蓄,并且避免使用生僻的专业词汇。
工作分析的访谈准则
(6)工作分析人员应启发、引导对重大问题的解决,但不能超过面谈对象的知识与信息范围。
(7)工作分析人员应该事先准备一份完整的问题表,按重要性提问
(8)可以听任职者诉诉苦水(包括对工作与主管的抱怨),不要也员工争论,更不要偏离访谈的中心内容,应尽量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
国家职业分类标准或国际职业分类标准。
有关整个组织的信息(包括组织机构图、工作流程图、部门职能说明等)。
现有的职位说明或有关职位描述的信息。
4.确定所欲收集的信息
确定要收集哪些信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根据工作分析的目标和侧重点,确定要收集哪些信息。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研究,找出一些需重点调研的信息或需进一步澄清的信息。
四、工作分析的时机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
• (二)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 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 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 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 苦但无伤害。
• 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 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 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 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 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
• 一、亲和动机
• 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是指个 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 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社团活动等。
• 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 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 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
•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 (need)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欲求 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这些条件的一种敏 感性。
•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需要是 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则是活 动的直接动力。
• 但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二者之间是难以 明确区分的,如亲和动机也可叫交往需要, 成就动机也可叫成就需要。
• 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 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 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 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 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 焦虑状态。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内容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构成入手,探讨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讨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
本章重点: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成就动机及其训练、归因训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与形成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第一节动机与学习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一)动机的概念、基本因素与特征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
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
第三章激励原理(组织行为学-浙大况志华)
七、动机与行为、目的的关系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对行为具有唤起、维持、加强和调整功能。 行为是个体特定动机的外化,是动机的客观体
现。 因此,动机和行为是一种因果关系,二者密不
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作以说明。
需要 动机 目的 行为模式
环 境 诱 因
需要 紧张焦虑 动机 行为
需要满足
目标
人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 行为激励
一、激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质
(一)什么是激励?
1、“激励”即激发、鼓励。作为心理学的术 语,是指持续激发个体动机的过程。
2、组织行为学中所谓的“激励”,是指调动 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层次看需要的结构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包括三个层次
–1、自然需要
–2、社会需要
–3、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初步满 足,人们便会把个人追求的目标转向环境,即转向周围的 人,需要同周围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爱与 友谊等等。 所有这些需要都属于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是 一种发展需要,是个体对于能力、智慧、成就、理想的追 求。
(二)环境分析
影响职工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的环 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职工自身和家庭因素; 二是组织自身的因素; 三是社会环境因素。
(三)激励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激励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如 下五条原则:
1、以组织的内外环境为转移的原则。 2、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3、利益兼顾的原则。 4、目标协调的原则。 5、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心理学讲稿之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目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并介绍各学派对动机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和维持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学难点:三个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8具体内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时看似积极的措施恰恰是在损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本章将围绕对动机过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激发和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内容:一、动机的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鉴别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用动机这一术语来描述行为激起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一、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是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它并非是指活动本身。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他们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
动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在某一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作用:1.引发功能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作用动机象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工作动机【学时】: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需要、动机、和行为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多维动机模型的构成和工作动机管理的方法。
【知识点】动机的定义、驱力理论、预期理论、动机的强度、动机的产生、动机的方向与冲突、动机的分类、多维动机模型、动机及其管理意义、工作动机管理。
【重点】基本的动机激发循环的过程和多维动机模型、工作动机管理。
【难点】对多维动机模型的深刻理解及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思考与练习】1、人为什么要工作?你认为人工作动力的来源主要有哪些?2、人在什么情况下才积极工作?在什么条件下你会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3、怎样使人积极工作?你认为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第一节多维动机模型【现象思考】:尽管管理者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但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员工为数众多。
一、动机概述(一)动机的定义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心,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
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例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动机使他能够坚持下去,而不会轻易放弃。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例如:某学生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始终没有提高,于是试图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向别人请教,或仔细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吸取教训等。
启示:组织要想有绩效,管理层需解决激励人们成为组织成员及高绩效工人的动机问题。
个体绩效是能力和动机的函数。
(三)动机的分类(四)动机与行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种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如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动机各不相同;同是想减肥,但是不同人选择方式不同。
同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占主导地位,叫做主导动机,有些占从属地位,叫做从属动机。
如,对于努力工作,有的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养家糊口,从属动机是为了使自己生活更有意义。
有的人则相反。
需要—动机—行为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行为。
面对恐惧●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学习目的●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埋头苦干●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
想当官●错误的动机有时往往在外表上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被夸奖人类的行为很复杂,可行为背后的动机比行为更复杂。
所以,组织管理者必须懂得,激励需要因人而异的道理。
(五)动机与工作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
即动机强度处在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每种活动都有最佳动机水平,但是相对于不同个体,各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不同。
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动机最佳水平相对较高,而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水平越低。
这就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六)动机形成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呢?个人通过为组织作贡献,有利于他个人需要的满足。
组织如何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只有通过衡量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工作行为所取得的绩效,对其贡献作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回报。
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工作行为,需要并不能直接地得到满足,必须经由绩效这个环节。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
诱因是动机的外部条件。
动机可以理解为: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二、多维动机模型(一)、内驱力作为动机1、生理平衡:人体的生理系统能以惊人的方式维持有机体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和平衡,如保持盐、糖、氧等的体内平衡。
这种生理机制一般是自动化的,发生在整个有机体的意识之外。
一旦无法自动保持体能平衡,则个体被唤醒采取有意识的行为去改变体内的缺乏状况或缓解障碍。
2、本能的观点: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如蜘蛛织网。
本能论认为: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系统提出本能理论:认为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本能。
认为人类有诸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合群、自卑等18种本能。
(二)情绪、态度作为动机60年代心理学家汤姆斯金认为情绪是一种原始动机。
原始动机(primary motives):这类动机是先天的,是基于身体内部生理平衡的变化而产生的,是生物体的共同需要。
1、情绪的维度:从快乐—不快乐、注意—拒绝、紧张——睡眠等三个方面描述情绪的状态2、情绪的分类最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其它情绪:与感觉有关的情绪,如疼痛、厌恶、轻快;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如骄傲、羞耻、内疚、悔恨;与他人有关的情绪,如爱、恨。
3、沙赫特的认知理论有关情绪的理论很多,比较著名的理论为沙赫特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决定情绪的因素有三个:环境、生理、认知,而认知因素在决定情绪中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和辛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环境、生理、认知三个因素对情绪产生的各种作用。
被实验对象:经过健康检查的自愿参加的大学生条件:保证不会在试验中受到损害。
所有大学生被分为两组。
每组被实验前均被告知接受一种新药“Suproxin”要注射。
实验目的:检验新药对视力的影响。
(三)态度作为动机1、态度:就是某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议与行为倾向。
一般来说,态度有三种因素构成: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认知规定评价了态度对象,并使人表现为相的行为,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激励主体的行为表现;意向:人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这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2、态度的特性社会性: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针对性: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态度对象,没有针对性的态度是不存在的;协调性: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
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而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相应的意向,它们之间在彼此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才能不发生矛盾;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两极性:这是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对立的极端态度,态度的两极性是与情感的两极性相联系的;间接性:态度并不是行为本身,它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因此,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间接地从某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动作推测而知(四)诱因作为动机个体一般有两种状态:摆脱缺乏、寻求丰富刺激与体验。
有一个实验:50年代,由贝克斯登主持的一项叫感觉剥夺实验对象:自愿参加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20$.试验者可以随时自行推出。
地点:一个完全无害的、备有舒适的帆布床的隔音室;过程:每个人单独进去,要求:持续的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不做任何事情(除上厕所外)。
房间里既无可以接触的物体,也无任何有规律的声音装置,而且必须带上不能看东西的护目镜。
结果:最初,大家是大睡特睡,然而在这样单调的实验环境中,坚持最长的仅有3天。
结论:人除了想摆脱某种缺乏外,更多的则是寻求各种刺激与体验。
三、动机及其管理意义1.从纯个人的角度看,不是从索取多少,而是从贡献多少来衡量2.就组织而言,不是重效率而是重效果。
第二节工作动机管理一、报酬结构1、经济报酬(1)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奖金、分红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利益分享计划(2)福利:福利的种类主要有:人身保险、退休金、带薪休假等;许多国外组织正在推行弹性福利制度:社会补贴、托儿服务、公司产品折扣;选择娱乐设施、牙科保健、解雇费等项目。
(3)非经济报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案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弗兰克这样开始他的叙述,“当右侧的乘客座椅从装配线上下来时,我把它们放进吉普车内,用4个螺栓把他们固定在车身上,然后用电板手把螺丝拧紧”,就这样,每小时30俩汽车, 120个螺栓。
一天8小时,我并不在乎他们1小时付给我的22美元,在装配线我快疯了。
二、工作任务特性理论1、特纳(Turner)和劳伦斯(Lawrence)的研究对工作任务特性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特纳(Turner)和劳伦斯(Lawrence)提出,用以下六个任务特性来界定一件工作的复杂性,用以研究工作复杂度与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变化性、自主性、责任、所需知识和技能、所需的社会交往、可选择的社会交往2、工作特性模型哈佛大学的哈克曼(J•Richard Hackman)和奥德海姆(Greg Oldham)教授的工作特性模型(JCM,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用以下5个核心任务纬度来描述,其定义分别如下:●技能多样性(skill variety):表示工作对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员工所应具备技艺和才能的要求的多样化程度;●任务同一性(task identity):员工完成一件完整工作的程度;●任务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指工作对别人的生活或工作有多大的影响;●工作自主性(job autonomy):指员工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时,有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性及判断力;●工作反馈(Job feedback):指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绩效相关信息的情况。
结论: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特性很多,这些特性能够影响到行为后果;如果工作动机潜能分数高,那么对员工的工作动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都会带来积极影响,而缺勤率和流动率会下降;工作维度并不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和员工工作绩效,而是通过心理状态反应起作用的。
三、常见的工作设计方法1、工作轮换(job rotation):使员工从一种工作转做另外一种工作,以增加其从事不同工作任务的机会就叫做工作轮换。
目的:让员工在目前的岗位上流动,增加工作多样性、减少员工单调乏味感。
特点:影响和操作复杂性都很低。
注意:如果工作轮换是大型工作重新设计的一部分或把它作为一种培训手段来提高员工的技术和工作适应性,这种方法十分有用。
2、工作再造(job reengineering)自从19世纪末期,泰勒确立了现代工业策划基础以来,劳动专业化和高效率成为了工业工程的基石。
使员工迅速学会做好一项工作;✓工作任务简单化,实现短工作循环;✓员工培训更容易,因而雇用更容易;✓减少监督,因为工作任务标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