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农业经济论的读后感3000
农业经济论的读后感3000通过阅读《农业经济》后,筹备计划以下:一、农业生产要素领域的新动向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农业土地、水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及农业技术进步,其中,农业土地和农业劳动力又是最基本的要素。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各地就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以克服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等发展要求的缺陷。
尽管全国各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已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开始发挥作用,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定价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尚未成为提供市场信息的主要力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覆盖面小、信息量少、还具体时滞性;而政府提供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则渠道狭窄,发挥的作用有限。
面对过高的搜寻成本和信息费用,农户更倾向于在熟人之间或村集体内部进行土地流转,这使得土地流转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因此,《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土地的分类及其标准的介绍,并对我国不同等级农业土地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描述,以便学生更了解我国农业土地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作为重点,详细分析各个市场主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及边界。
水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和产量,水资源的匮乏还会改变农业土地的形态,使水田变成旱地,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种植的品种与结构,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污染与匮乏变得越来越严重。
《农业经济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统计描述和经济分析。
信息是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对农业具有广泛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总供给是否能与总需求相匹配、涉农交易能否顺利、涉农微观个体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潜力的产品、更合适的交易伙伴来获取盈利都取决于农业信息的掌握,《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信息市场的介绍,并对我国目前农业信息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正文第一篇:《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从接受教育以来,凡是有关历史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感兴趣过,也包括这门《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课程。
要说之前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它的文字太过于枯燥,现在是因为自己的确实不喜欢。
所以要我写一篇规范的关于历史的学术论文那实在是太难为我了,因为自己脑子一点关于历史的东西都没有,写不出来什么好的文章,就选择了写感想。
在我接受的历史教育历程中,每次一谈到我国的历史,编者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吹嘘,什么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文明;什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什么伟大的四大发明;什么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他们的疆土多么的大,他们的文明影响多么深远……这让我感觉就像一个失败者在别人面前或者安慰自己说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一样,令人厌恶。
我承认那些丰功伟绩都存在,而确实也存在,我就是不知道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觉得身为华夏儿女感到骄傲?还不是有那么的多同胞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再说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有5000多年的文明。
借用某老师的一番话,”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5000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然后更换姓氏,开始破坏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植入自己的文明,文明并不是得到了延续而是遭到了毁灭”。
到今天只剩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明了,人们仅存的良知和道德被鼓吹是中华5000年文明,试说他们之间还有联系吗?一位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教授曾说过: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也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
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
而胡人,无。
”这些足以让我相信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
编者们对历史教育如此的不负责任,试问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个祖国还是盲目崇拜啊?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常常居高临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识的制高点上,用教师爷的态度自说自话地编写着教科书和入门书,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书里面所讲的历史仿佛不再是一个有人有事的时间过程,而是一个在某些怀有政治意图的强迫性架构中被分解填充的东西,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代慢性农业危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急剧演化为空前的农业大萧条。
1932-1934年,农业危机出现了非常惨烈的景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地方及小农经济的某些行业中,表现出完整的形态。
这次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它兼具封建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性质;其破坏程度空前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坚持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探索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是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以其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性,表现形态的惨烈典型性,历史教训的全面深刻性在我国近代农业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
关键词:农业危机 ;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芜湖米市; 蚕丝业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bstractIn the early 1930's, the slow agricultural crisis of modern times rapidly chang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affected by the 1929-1933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pe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From 1932 to 1934,There is an extremely miserable condi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It had an integrated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me profess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 crisis was a centralized manifestation of the extremely weak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from modern times.lt had the nature of both feudal and capitalist agricultural crisis. The harmfulness of the crisis was very serious ,It shak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Kuomintaing rule.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that we got from it were to adhereto the foundation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and to help peasants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build up a fortune and to search for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 had a dignified page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history as its intricate cause , integrated formation and deep less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crisis; 1930's;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Wuhu rice market; se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目录引言 (1)一、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形成 (3)1、近代以来我国慢性农业危机的缓慢累积 (4)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严重冲击 (8)3、1931年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导致农业问题急速恶化 (15)二、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发展 (19)1、1932-1934年:我国农业史上的惨痛经历 (19)2、基础农业的衰退:以芜湖米市为中心的考察 (25)3、家庭副业的萧条:关于江浙蚕丝业的个案分析 (30)三、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宏观审视 (35)1、考察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参照系 (35)2、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特点 (36)3、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启示 (39)参考文献 (42)致谢 (45)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6)引言近代的100多年间,我国农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地抛荒,农产减收;农民日益贫困化,离村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基层社会结构濒临崩溃等等。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1日本多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政策是由日本最高当局,关东军和“满铁”共同制订的。
2《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3在东北地区凡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都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中国人几乎4不可能从事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经营活动,日本可任其需要随意掠夺东北的资源和财富。
55月31日,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并把察北,冀东拱手让给日本。
6日本对华北,华中进行经济掠夺的机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兴亚院”,“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等。
7日本在几个不同的阶级,其经济侵略政策也有所演变:第一阶段自“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第二阶段是从广州沦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止,第三阶段自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4年盟军全面反攻前为止第四阶段自盟军全面反攻至日本战败投降战败时止,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军事地位逆转,其军事战略由攻势转为防御。
893%的石油和55%的黄金采量,铁路长度占全国的41%,对外贸易占全国总额的37%,是当时全国唯一出超的地区。
9满铁与满业的名词解释“满铁”是“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亲笔下昭书指令成立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满铁”虽然以经营铁路为主,但还经营船舶,矿业,石油,钢铁,煤气,仓库,码头,金融,旅馆,报纸等企业以及移民部门,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庞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搜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满铁”的业务被限制在经营铁路方面,其供销业务则由另成立的“日满贸易公司”经营,其他附属于“满铁”的许多重要企业1944年这两个系统所属公司的企业资本额为125.55亿伪满元10 简答: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在东北农村实行殖民主义农业政策,对农民进行极其野蛮的掠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掠夺土地和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2对农产品的掠夺3繁重的苛捐杂税,高利贷剥削与劳动力的破坏111932年6月,在东北原有四行号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它成立了伪满洲金融的中心。
读中国封建经济主要收获和感想
读中国封建经济主要收获和感想
中国封建经济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基于农业生产的经济体系。
在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和感想。
首先,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收获之一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经济的主要生产力。
封建制度保障了土地归属和农民的基本权益,使得农业生产得以稳定进行。
同时,封建社会中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也得到了积累和传承,为后来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中国封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手工业的繁荣。
在封建社会中,手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农民的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地区的相对封闭性,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城市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第三,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繁荣。
在封建社会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且与农村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城市的商业活动和贸易交流的频繁发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
这不仅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感想是,封建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封建经济的制度限制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同时,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也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总之,中国封建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和贸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了解和研究封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脉络。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2. 富农经济
•富农是由农民内部分化出来的富裕农民,按其经营状况的 不同,通常分为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两种。 •所谓旧式富农,是指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 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形式。 •所谓新式富农,即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 。新式富农投资农业的目的就是为市场而生产,生产使用价 值只是其获取更多价值的一个手段。
2.引进化肥
•以农业集约化最发达的无锡为例,据1933年3个村121户生 产成本的调查,肥料一项竟占一半以上,而雇用农工、畜工 、机器工合计只占1/3。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2)
3.生产工具的进步
•中国引进的西方近代农机具主要包括:洋犁、马耙、玉蜀 黍播种机、抽水机、刈麦器、刈草器、玉蜀黍自束器及脱粒 器、缫丝机、制茶机、渔轮等。 •除引进机械外,这一时期国内也开始有人创制和改良新式 农具。例如,扬州铁匠自制的提水器。
种植业的发展(续3)
• 表8-2为近代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和亩均产量的具体数 值,这里的粮食统计包括了稻米、小麦、高粱、小米、玉 米和其他杂粮的合计。
• 20世纪以来粮食的总产量是增长的,并于1936年到达高点 ,其增长速度大体可以与人口的增长相当。
• 农产品剩余最多的东北地区,193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使粮食和大豆生产大受影响。1937年后,广大华北和华 中也遭日寇蹂躏,农业生产衰退。全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1949年比1939年时减少20%强,经济作物损失更多。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1)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2)
• 1822—1833年的人均产量为558市斤,太平天国战争及之 后有所下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恢复和增长,并在 20年代到达最高的578市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 低至440多斤,多处饥馑。
[读后感]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读后感]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探讨的就是历朝历代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漕运),货币制度,税收政策,也包括政府还有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历朝历代的兴衰背后的原因也不断有新的理解。
本书中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各个王朝的兴衰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现了出来。
从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的实行到崩溃。
继而又引出从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四方,周天子的名存实亡,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实行的一系列制度的从兴盛到灭亡;楚汉争霸,刘邦建立两汉,从汉高祖的“文景之治”到最终走向衰亡;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繁盛到衰落,最终走向灭亡;隋朝的盛衰也犹如昙花一现,就步入了下一个王朝——“唐代”,唐太宗君臣齐心创下贞观盛世,但最终也没逃脱衰落的命运。
一个王朝的衰亡,必然有一个王朝兴起。
宋元的崛起兴亡,明清的崛起兴亡等。
这将近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当中,无不与其经济挂钩,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便是它的命脉,国家经济的繁盛,衰退,便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盛,衰亡。
而且经济又是与道德,文化,制度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几个的发展。
比如说秦代经济,秦代经济工农商并重,对于工农商发展好的,给予嘉奖。
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利于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秦代后期苛捐重役,役使民力过多,最终致使秦走上灭亡的道路。
究其原因,就是其统治者文化、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与其制度相符合的层面,导致经济水平下降,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
再比如说唐代经济,唐代经济制度可谓是相当利民。
唐国公李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赋薄役,创立租庸调制利民之德政。
唐太宗又君臣齐心,共创贞观盛世,但是最终也难逃灭亡的下场。
深究其最终原因,也是制度与其文化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一致,使国民经济下跌。
尤其安史之乱后,利民的租庸调制变为两税制,认田不认民,相当于资产税。
这对百姓并没什么益处,从而使经济下降,灭国也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应对措施。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概述
介绍了商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商业贸易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商业 贸易逐渐受到冲击,开始出现一些变 革。
商业贸易的现代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 方商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商 业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 深化,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应加大科技创新 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发 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强 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 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 投资计划,推动产业结构 向更加合理和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产业扶持
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 产业给予扶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 持等措施。
04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思潮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思潮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注重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大民 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中国经济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应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境 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举重简介介绍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十大论争•结论•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革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可以揭示乡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文献整理、经济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等方面。
经济统计分析方面,学者们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近代乡村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中国农村经济发展:1840-1949》等。
专题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方面。
历史文献整理方面,一些学者整理出版了大量近代乡村经济史料,如《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中国农业经济史》等。
既有研究概述02十大论争总结词对于中国近代农业经营制度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
详细描述这场论争主要围绕传统农业生产由家庭经营向集体经营转变的必然性、土地改革对农业经营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农业经营制度与经营方式变革的论争总结词土地改革是中国近代农业发展道路的重大转折点。
详细描述这场论争主要围绕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力变化、土地改革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土地改革与农业发展道路的论争农民负担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总结词这场论争主要围绕农民负担的合理比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展开。
详细描述农民负担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论争总结词农民流动与城市化趋势是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详细描述这场论争主要围绕农民流动的原因、农民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城市化趋势的必然性等方面展开。
农民流动与城市化趋势的论争总结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发信人: Vibration (振动控制工程), 信区: MilitaryView标题: 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zz发信站: 水木社区(Tue Feb 3 19:47:17 2015), 站内【以下文字转载自Modern_CHN 讨论区】发信人: gaoO0 (猪圈圈), 信区: Modern_CHN标题: 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zz发信站: 水木社区(Tue Feb 3 14:23:02 2015), 站内看历史,大势重于细节,数据重于故事。
如果研究所谓“康乾盛世”只纠缠于什么“九龙夺嫡”、宫闱阴谋、秘闻野史,却对小冰河气候、玉米红薯的引种扩展、摊丁入亩等一无所知,这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三流网络写手。
在我看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大势就是“工业化”,顺此大势就是正确的,除此以外什么主义都是假的。
因为只有工业化的中国才不会重陷绝境,不用以血肉长城去抵抗钢铁洪流,不用为裹腹口粮徒劳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历史迷局中的当事者已经为“工业化重要和困难”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国府无视了“重要”,土共轻视了“困难”,我们回顾、研究这段历史时依然犯同样的错误就太不应该了。
但是,在对红松实木家具的价格望洋兴叹的今天,确无法想象当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红松板做货厢,原因仅是因为钢材缺乏;在担心果蔬农残的今天,也无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庄稼被铺天盖地的粘虫(或蝗虫或稻苞虫或……)吃得精光,却只能手捉脚踩木板拍,原因仅是因为没有农药。
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机食品的今天,也无法想象当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叶斑病……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降,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
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之1——工业化的重要不提国防军事、独立自主、殖民经济、抽血贸易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只谈小民之天——粮食。
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国民经济史是一门新建设的学科。
几年来,在这门学科的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部分;随着这门学科的建设,许多有关的基本问题都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了。
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在公开讨论,如对象问题;有的虽未公开讨论,但不同的意见都以各种方式提出来了,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等问题。
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的。
本文企图对后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著作、文章和一些学校的讲义或提纲来看,对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大致有下列几种意见:(一)把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的经济发展分成八个时期:1840~1895年,1895~1912年,1912~1919年,1919~1927年,1927~1931年,1931~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
“以上的八个时期又分成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①(二)在好几个学校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讲义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分期意见,但在讲义编章的安排上和内容的叙述上大---------------------①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页。
致是把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分为七个时期:1840~1864年,1864~1894年,1895~1914年,1914~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
①,(三)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农业、手工业的资料中,都采取了一定的分期办法。
虽然由于各个经济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分期不尽相同,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共同的地方,如都采用了1927年和1937年为断限的时间,都没有以1919年作为一个时期的断限等等。
中国近代史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作者:张冰洁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6期摘要:农村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一国经济发展中最复杂最不易解决的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这个问题,除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曾一度涉及外,之后就少有人再作专门的探讨。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阻碍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改善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近代史;农村发展;经济一、阻碍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残破,最直接的表现是农业生产凋敝,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又与当时农村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少,城乡差别大的症结所在。
(1)生产力水平低。
近代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且有衰落之势,整个农业生产不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就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
在我国耕地少、产量低的情况下,我国近代粮食总产量始终徘徊在两千多亿斤左右,这些粮食大部分被农村人口消费掉了,运销城镇的真正商品粮占的比重很小。
由于我国的交通阻塞,运输不便,对外贸易又处于不利地位,广大农民不易通过外贸和内贸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粮食,所以他们极力发展粮食的自给生产;有时为了保证粮食的自给,甚至不惜放弃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
因此,我国近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始终不超过20%,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占80%以上。
我国粮食的商品率既没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又不可能有很大增长,这是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劳动力不能就业。
建国以来,我们走的基本上是城乡隔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不能充分就业利用,而且随着农民人口的长,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不能就业。
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继续下降,农民收入更低,城乡差别进-步扩大,这就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3)社会分工不发达。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李金铮一如何评价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到民间去」,搞「民众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热潮。
发起和参加这一运动的,既有社会团体,也有政府机关,还有慈善机构、大专院校、教会组织等。
1934年,全国已有六百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一千多处从事实验1。
这一规模空前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作为历史学者,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尽力复原历史过程以外,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对前辈们的事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文拟对影响较大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贡献一得之见,以求指正。
我自1986年开始关注平教会及其举办的定县实验,在定县(今为定州)、北京、南京等地,尽可能搜集了所能见到的资料。
尤其是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了平教会的一个全宗,包括工作报告、农村调查以及图片等等,弥足珍贵。
迄今,我认为,关于平教会和定县实验的历史线索和基本史实已经大体弄清了,而对它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以往对于定县实验的看法。
1930-37年,每年到定县实验区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风靡全国的定县参观热。
参观者有国内的,也有外国的,有乡村工作者,也有学者、专家、新闻记者以及军政各界人士。
不管到过还是没有到过定县的,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定县实验发表过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意见,对定县实验持全面肯定态度。
如科学家任鸿隽教授认为:「我们以为平教会的主张最为正确。
它的贡献也值得称赞……不管它的成绩怎样,它的效果怎样,我们以为它的方向是不错的。
」2第二种意见,对个别方面予以肯定,但总体上是否定的。
如经济学者孙冶方认为,不能否认改良主义者的教育和技术意义,但其「主观方面的好意,绝不能掩饰他们底工作在客观上的开倒车作用」3。
第三种意见,全盘否定。
如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认为:「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工作还未超出空谈计划与形式组织的范围」,「原因不外是实际作过工作的寥寥无几,就是作了,也多是『空而无用』。
三农经济概论心得体会感悟(2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三农问题,我参加了三农经济概论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在学习三农经济概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农村振兴的关键。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首先,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传统农业中,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而现代农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
这样,农民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事其他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其次,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农民可以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提高收入水平。
此外,农业现代化还有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最后,农业现代化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现代化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三农经济概论课程让我认识到,农村改革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
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此外,要加大对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力度,确保农村金融安全。
历史农业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引言农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汗水。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与演进。
通过对历史农业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经验教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以下是我对历史农业的一些笔记摘抄及感悟。
二、历史农业笔记摘抄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犁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摘抄:《史记·货殖列传》载:“农者,所以食人,食人者,所以养人。
古之善农者,使民不饥,使民不寒。
”感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业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摘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始定土地,量地以制赋,定税以供国用。
”感悟:均田制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使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摘抄:《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始建元元年,以田租为税,定田租为十税一,复除田租,令民自占田。
”感悟:代田法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发展,为我国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
摘抄:《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制者,所以均田制之弊,厚农桑之利也。
”感悟: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宋代,推广占田法,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摘抄:《宋史·食货志》载:“占田法者,所以均田制之弊,厚农桑之利也。
”感悟:占田法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 元代,实行屯田制,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摘抄:《元史·食货志》载:“屯田制者,所以均田制之弊,厚农桑之利也。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第一篇:《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从接受教育以来,凡是有关历史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感兴趣过,也包括这门《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课程。
要说之前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它的文字太过于枯燥,现在是因为自己的确实不喜欢。
所以要我写一篇规范的关于历史的学术论文那实在是太难为我了,因为自己脑子一点关于历史的东西都没有,写不出来什么好的文章,就选择了写感想。
在我接受的历史教育历程中,每次一谈到我国的历史,编者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吹嘘,什么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文明;什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什么伟大的四大发明;什么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他们的疆土多么的大,他们的文明影响多么深远……这让我感觉就像一个失败者在别人面前或者安慰自己说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一样,令人厌恶。
我承认那些丰功伟绩都存在,而确实也存在,我就是不知道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觉得身为华夏儿女感到骄傲?还不是有那么的多同胞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再说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有5000多年的文明。
借用某老师的一番话,“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5000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然后更换姓氏,开始破坏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植入自己的文明,文明并不是得到了延续而是遭到了毁灭”。
到今天只剩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明了,人们仅存的良知和道德被鼓吹是中华5000年文明,试说他们之间还有联系吗?一位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教授曾说过: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也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
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
而胡人,无。
”这些足以让我相信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
编者们对历史教育如此的不负责任,试问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个祖国还是盲目崇拜啊?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常常居高临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识的制高点上,用教师爷的态度自说自话地编写着教科书和入门书,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书里面所讲的历史仿佛不再是一个有人有事的时间过程,而是一个在某些怀有政治意图的强迫性架构中被分解填充的东西,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主要阅读文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参考书目民国史主要阅读文献:(通史类)1、(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
2、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3、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版。
4、张献文主编《中华民国史》(1-4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张海鹏著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姜涛、卞修跃著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虞和平、谢放著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马勇著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张海鹏、李细珠著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汪朝光著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王奇生著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4——1927)》,杨奎松著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王建朗、曾景忠著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汪朝光著研究方法类:(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8月重印本。
(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李伯重著《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高德步:《经济史与经济学》,《经济学家》1998年第5期。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