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现在的大学都是入学容易就业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大学校园,但是毕业之后就不知该何去何从.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就业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一代人才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思想认识问题、组织机构问题、就业渠道问题、政策措施问题、舆论宣传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部分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认识有偏差,认为大学生就业完全是学校教育问题。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近几年的高校规模扩张过快,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滑坡,不能满足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求的缘故。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还在于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力。其实,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而大学生就业难实质上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缘故。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社

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高校的供给不足;又有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指导服务不力的问题,“有工作无人干”与“有人无工作干”的怪现象同时并存。

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简单地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为“高校规模扩张过快”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严重滑坡”是毫无道理的。无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相对还是偏低的。从我国现状来看,人才不是饱和,而是很缺乏。中华民族要振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就业难与高校扩招划等号。我们要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本途径还在于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就业压力加大是一个必然趋势。除了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因素之外,许多大学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有的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更愿意到东南沿海城市或大城市就业,面对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往往选择等待偏差。另外,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的用人观也有偏差,“唯学历用人”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限制,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关注程度的不断密切,高校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组织机构。然而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出现了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两张皮”,学生“进出口”信息不对称,招生与就业工作分属两个不同的主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往往疲于协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有的院校在学生管理部门下设了就业指导中心,既没有固定的编制职数,又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更没有专项的办公经费。表面上看来,学校还是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就业指导机构被“矮化”了,就业指导人员被大量的繁杂事务所“淹没”了,真的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院校虽然独立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严重不足:一是“专职人员、办公场所、经费预算”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二是“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就业指导课没有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致使大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就业渠道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渠道至少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形就业渠道不足。这是指现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没有相互贯通、资源共享。用人单位提前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一方面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制四年的三年完成,第四年几乎是忙于“就业与择业”,致使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更加浮躁;另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使传媒报道的炒作愈演愈烈,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生家长的经济压力。有的院校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毕业分配”上,没有主动出击,与各类人才市场衔接,没有建立自己的“就业阵地”,只是“守株待兔”。

二是无形就业渠道不通。这是指网络就业登记与推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保障。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障就业网络的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一些不法中介利用网络就业市场的缺陷来敛财,坑害求职心切的大学生,而政府职能部门又缺乏有效的整治措施和长效机制。

三是有形与无形就业渠道不合。无论高校的有形与无形就业渠道,还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形与无形就业渠道,都难以发挥应有的“合力作用”。四是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进行欺诈、损害大学生正当权益的组织和个人,没有得到及时的严肃处理。

政策措施问题

在现阶段,就业政策与措施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政策壁垒抑制了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生源限制、院校限制、外语限制、专业限制等人为障碍,这些“篱笆墙”不仅限制了毕业生的选择,同时也侵害了用人单位的自主权。

一是异地就业政策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入户限制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地生源的“既得利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采用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了除了接收本地高校本科毕业生之外,原则上只接收“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区域歧视和院校歧视的色彩较为浓重,有背离机会公平原则之嫌疑。

二是到基层就业政策不落实。一部分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服务西部、服务山区。大学生到基层之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下得来、用不上”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