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脉延续_浅谈扬州市旧城改造
扬州的变化的文案
扬州的变化的文案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扬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城市到新城市,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生活,扬州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和活力。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旅游、教育和民生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扬州的变化。
城市规划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升级。
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与老城区的文化底蕴融合,新老交替,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注入了现代城市的活力。
在城市规划上,扬州市呈现出“新城”“古城”“水城”三大特点。
其中,扬州新城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称。
新城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占面积为70平方公里,是全国首批2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古城区则是指扬州市境内古代城址所在地,包含东关街道、西关街道等地。
这里的老建筑和精美的园林仍然保留着清晰的历史印迹,成为游客来扬州时必去的地方。
水城区是指扬州独特的水上文化景观。
扬州自古以来就有“江南水城”的美誉,其水运交通网络发达、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了扬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交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市的交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运河客运站、汽车南站、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建成,使扬州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此外,扬州市也在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有1号线和2号线通车运营,成为扬州市公共交通主力军。
旅游扬州是一座充满着文化底蕴和美食的城市,近年来,扬州市加大了旅游推广力度,强调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扬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着名的个园、瘦西湖,还有汉晋文化遗址、宋代城墙等历史遗迹。
扬州的美食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扬州炒饭、扬州锅盔等传统美食,在全国享有盛誉。
教育扬州市是江苏省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其中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江苏省一所重点支持高校,学校的教研实力一直居于省内高水平水平。
扬州古街区的开发与保护
扬州古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作者:鲍竹映来源:《中华手工》2021年第03期摘要:扬州古城区以扬州明清古城为基础,是由古运河、外城河、小秦淮河等水系围绕形成的历史区域,面积约为5.09平方公里。
其中,古城区中的古街、巷道将近有500多条,错综复杂,贯穿整个扬州古城区,至今仍是扬州城的交通要道。
根据实地考察调研,结合仁丰里、皮市街两条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分析其现存发展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对古街区保护和文创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扬州古街区;仁丰里;古街区保护;历史文化一、古街区的历史文化扬州古城区中拥有数百条街道,纵横交错,自古代以来就是居民的重要出行通道,一条巷子的主干道还连接了许多小巷,贯通南北。
以仁丰里街区为例,仁丰里位于古城区的中部位置,东起小秦淮河,西至迎春巷,南起甘泉路,北至文昌中路,全长700多米,是古扬州唐“里坊制”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呈鱼骨状分布,南北走向,其两侧则东西向整齐排列着旧城头巷、曹李巷等数条小巷,贯通了半个扬州古城。
同样,在距离仁丰里不远处的皮市街,也是一条古城居民进出重要通道,它连通文昌路、广陵路和徐凝门路。
[1]扬州的条条古巷中,包含了扬州古城千年来的文化,历史文化遺址众多,几乎每条街巷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历史和历史故事。
以仁丰里为例,仁丰里中保存有纪念岳飞的旌忠寺,有隋唐时期中国文选学创始人曹宪、李善在此居住的曹李巷,有乾嘉经学泰斗阮元的住宅和家庙,有明代兵马司的衙署所在地,还有文选楼、陈六舟住宅双桂泉浴室等,汇集了十几处隋唐至明清的历史文化遗址,是一处能够反映扬州文化的古街。
[2]此外,皮市街也是一条历史发展悠久,从元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元代时,皮市街称作马军营四铺南与马军营四铺北,装备军马需要皮货,到了清代,发展成了皮货街市,分为南皮市和北皮市。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皮市街上又渐渐开启了其他商店,比如天宝斋茶店、达仁医院、福昌酒店等一些老字号店铺,这些都见证了扬州的发展与变迁。
论可持续的老城更新——扬州市老城更新的实践与启示
城 市 的历 史 街 区都 不 同 程 度 地 陷
于 这样 的困境 : 对不 断 加 速 的工 面
18 9 2年 . 扬州 市被 列 为我 国首 批历 史文化名城 。 由此 . 州 老 城 扬
的保 护 得 到 了扬 州 历 届 市 政 府 的
业 化和 城市 化进 程 . 市 固有 的静 城 态 保 护 和拆 除 清 理 重 建 这 两 种 更 长 、 居 环 境 改 善 与 城 市 文 脉 延 人 生 计 基 础 维 系 之 间 的 多 重 冲 突 和 压力 扬 州 市从 2 0 0 2年 5月开 始 合 作 ” 目。 项 以老 城 的可 持 续 更 新 为 目标 . 创 以社 区行 动计 划 为 核 首 心 的公 众 参 与模式 . 中国城 市 的 为 的理念基 础 和实践 范例
规 划 和 ” 目是 ・ 项 项涉 及 城市
参 与者和 主要实施 者 之一
文 化 里 片 区 老 城 更 新 的社 区 行 动计 划 主要 包括 现场 查 看 、 组 分 内容 现场 查 看 . 由居 民对 自己 是
房 屋 主体 结 构 的维 修 也 由 政 府 承
担 居 民们 主要承担 院落 和房屋 内
旧城 居 民 、 州市 民和旅 游 者获 得 扬 更大 的收益 ;. 一 步发展 旧城 . 3进 使
之 成 为 整 个城 市 社 会 和 经 济 生 活
么 ” “ 来做 ” “ 出资 ” 问题 提 、谁 、谁 等
出 自己的政策 建议
( ) 作 : 关 利 益 主 体 之 间 三 合 相 的理 解
维普资讯
毯盎 曼
当前 . 内 很 多 城 市 . 别 是 国 特
问 题
着成熟 的社 会和 经济 网络
浅谈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以扬州市为例
浅谈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以扬州
市为例
燕淑梅;段培鹤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扬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体现在扬州的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因素都在或隐或显的影响着整体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进程。
这在中国各地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特别是在持续快速拓展现代文明的今天,保持并发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优秀基因,避免城市建设的同质化,彰显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之路,启示性越发明显。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燕淑梅;段培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6.5
【相关文献】
1.近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对骑楼立面的影响——以恩宁路为例
2.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执法困境”问题--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3.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对
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4.园林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以扬州园林为例5.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解析
2020/9/22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
20
(二原因)分原析 因分析
1、 缺1乏全面详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
2 2、 2公众参与制度未被充分应用
3、 3城市建设资金短缺资金 4、 未4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2020/9/22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
21
①缺乏全面详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
虽然扬州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规划,确定了老城区的保护范围,确定了历史街区 保护与整治的目标。但直至今天,实际上有些历史建筑地 段仍未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和编制详细的保护规划,更无 保护法规或规章,因此这些街区的保护规划管理没有专门 的依据,大部分情况下在这些街区内的建筑规划审批程序 和要求与在其它区域并无两样。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
19
5、论证和监督机制缺失
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和传统风格未能得到应有尊重在改造 过程中,一个突出存在的问题是轻率地改变和任意放大 。 仓促的短期形象工程、专家的缺位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共 同导致了这种状态的产生和蔓延。
古城居民改善自身生活品质的愿望十分强烈,民间的自 发改造行为此起彼落,但目前这种热情还没有得到官方的 保护,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措施给予合法保障。
2020/9/22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
9
2020/9/22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
10
绿化环境:
扬州老街巷内的绿化较少,一般都是以庭院绿化的形 式出现。如今,在老城区不断改造与更新过程中,根据街 巷空间特征增设了线型绿化,此外结合空间节点和开放空 间进行局部绿化,起到一定的景观和生态效应。
2020/9/22
扬州古城区的保存与整治
8
1、生生活活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基于文脉延续城市小片区旧城改造论文
基于文脉延续的城市小片区旧城改造摘要:通过对侧重于保护与再利用城市历史遗迹,延续城市文脉的城市小片区旧城改造研究,提出在小片区改造中,融合现代城市环境和历史环境,同时在现代化改造的保留和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方法。
并以昆明祥云片区为实例,提出改造策略,为城市小片区旧城改造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小片区旧城改造文脉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mall area, which focused on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urban historical sites, extended history. figure out the way to combine modern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and preserving and showcasing the city’s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mall area. this article propose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by the example of kunming xiangyun area, put forward a new idea of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mall area.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导言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城市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空间肌理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展示出了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城市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与历史对话的平台。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全球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
城市中一些老片区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旧城改造”应运而生。
浅谈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城市是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演变而来的,它承载着历史,亦是社会经济与各方面发展的具象体现。
这一切都随着历史延续到现在,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点的历史文化脉络,清晰的诠释了城市演变的兴盛与衰败。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城区建设与改造问题亦无法避免。
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是城市化中必须进行的流程之一。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可以让城市的面貌更加整洁统一,但却也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例如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视与继承问题。
许多工程只对旧街道城区进行批量的拆除与改造,结果将城市所残留的特色与文明都铲除了,许多建筑毫无特色,趋于同化。
这是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特色全无,历史文脉无法继续传承,遑论其发展。
想要城市变得更具特色,又想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就必须建立在保留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旧城区改造;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它和建筑一样都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具有沉重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其中得以体现。
而在城市的面貌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势必会有新的文化形式代替旧的。
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变化更加显著。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成了城市化中的重要环节。
老城区积淀了城市多年发展的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它充满了这座城市发迹的影子,是城市的灵魂。
是以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时,我们不应将其与城市的标准建筑进行同化,而是在保留其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
想要城市变得有特色,就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老城区能给予我们。
一、城市的历史文脉及其重要性每座城市在其不断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文脉,它充满了城市发迹的影子,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
对于城市的不断演变,最应保留的也恰恰是城市的历史文脉这点。
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特点都应是有其特性的,这些特性从这座城市发迹的那刻起就已经存在,并且无法改变。
传承-保护-发展——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探究
迫切需要返璞归真的心灵居所,这就需要保护与再开茇街巷、民宅与园林传统遗韵,对颓败的门 楣重新修葺,破损的路面加咀修缮,从而恢复昔日的风韵.唤起她独特的历史记忆。类似的例子
有苏州平江历史开发街区保护规划,有助于地区性主流人格特点与价值观的形成。另方面叉希 望享受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商业服务。空问体系必然要适应人们的这些需要,否则历史文化 街区的发展必然受困于内部冲突之中。当我们走进彩衣街、“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在顿略到古 街幽巷的惬意的同时,又会感受到街巷拥挤而挟窄+围墙繁多而闭塞,不但给日常交通运输造成 极大不便,而且阻隔了片区与片区之问的交流。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处理交通节点,在那些局 促的地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较低的普通民宅应进行拆建与改造,在片区与片区之间适当增加一 些通过方式.例如减少一些多余的围墙. 开辟新的道路。在政策与经济条件允许 的条件下,预留一些基础设施和商业服 务用地,例如垃圾中转站、医疗设旌、 超市用地等。这就相当于一个老化的躯 体.因为筋络得到了疏通,机能得到了 增加与增强,从而获得新的活力而得以 重生。 总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
一、扬州彩衣街和“双东”街区现状
1区位分析 扬州地处运河与艮让交汇点,自古即有“楚尾光头”、“扛淮名邑”之称,崮“州界多水.水 扬渡“而得名,迄今近两干五百年的历史, 扬州老城区地处扬州城的几何中心,与蜀岗瘦西湖风景区相毗陵.水系发达,小秦淮河穿越 其中.北临护城河.皆与古运河相通,扬州自古与水密不可分,俗话说“因★运河兴,陶凡运河 颓”,扬州古城文化亦是水的文化.她的多娶多彩都与水有关。 彩衣街和“瑕东”街区处r老城区的核心位置.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较多,历史文化资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探究
扬州 的巷子 一般 都 很 窄 , 小巷 曲 曲折 折 , 弛有 度 , 张 收放 自 将 小秦 淮 河与 护城 河介 入其 中协 调周 围建 筑环 境 , 加强 景观 塑 如。巷两侧主要是 高大 的实墙 , 宅深 藏 其 中。一般来 说 , 西 造 , 住 东 延续老城 区的历史 文脉 。 向街巷 由于是顺建筑 开间面走 向 , 空间宽 敞 , 高宽 比约为 1 1 南 2 3 点—— 重点修 缮 :, . 北 向街巷多为建筑 山墙 面 , 空间感封 闭, 高宽 比约为 2 1 : 。在 平面
本文对扬州历史文化街 区保 护与整治对策 进行 了探 究 , 在保 护物
质文化 的同时 , 还保 留原生态的生活 方式 、 民俗等潜 在文 化 , 尽 并
力延展历史 的脉络 。
1 扬 州彩衣 街 和“ 东” 区现 状 双 街
1 1 区位 分析 .
扬 州地处运河 与长 江交汇点 , 自古即有 “ 楚尾 无头 ” 江淮 名 “ 邑” 之称 , 州界多水 , 因“ 水扬波” 而得名 , 近 20 迄今 5 0年的历史 。
作为行 为产 物的物 质文 化。而 “ 在 文化 ” 潜 就是 区别 于 “ 在文 显
1 历 史风貌的整体保护 : “ ) 对 双东” 街和彩衣街进行整 体性保 化” 的外 部知识 、 态度 、 价值观等精神 上 、 理上 的非 物质性文 化。 护 , 心 制定 与完 善保 护规 划。 扬州历史文 化街 区的显在性在于建筑 的街巷形 式 , 而其潜 在性则 2 基础设 施 的整体提 升 : 础设施 匮乏是 古城 的通 疾 , 决 ) 基 解 深刻地 体现于市井文化 , 菜文化 ( 中华老 字号 ” ( 图 1 , 酱 “ )见 ) 庙 好这个 问题 , 才能提升生 活质量 , 保证正常 而有活力地运行 , 并增 会文化 , 扬剧文化等历史文化 的丰富性中 。 加街区容量 , 对扬州这样有商业传统的街区是恢复与振兴 的基础。
如何发挥文化在古城开发中的作用——论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开发
修养和功力。 不理解这 一点, 便无法欣赏花鸟画 , 也不可能 画好花鸟画。清代花鸟画家恽南田在 《 哑香馆集》 上说 “ 画 至着色 , 如入炉锚 , 重加锻炼 , 火候稍差 , 前功尽弃。 “ ”有笔 有墨谓之画” 。这是说 , 笔墨是花鸟画最重要 的表现手段 。 无论形象的刻画 , 还是意境 的渲染 , 离开了用 笔和用色 , 便
制宜 、 一街区一品 、 资源共 享、 优势互补 , 分区域 、 有特色地
进行规划建设 . 让传统文化重放异彩 。
三. 自然 美演 绎 为 艺术 美 , 现 自然 万 物 的 将 表
生 命 本 质
优秀的花鸟画作 品 , 都是表现 自然景观 , 塑造浓郁灿
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笔墨” “ 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个重
一
.
坚持 统一 规划 、 合理布 局与 项 目建设 、 品 产
开发 相 结合
对城 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 统一规划 , 合理布局 , 出文 突 化特色 , 明确发展方向 , 进行 内涵整合与空间整合 。 充分挖
掘并整合辖区 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 以文化 资源 为纽带成片 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 展示各具特色 的历史文化 , 做到 因地
行, 源于历史 , 融于现实生活其具体特色表现在教育文化 、 学 术文化 、 曲文化 、 戏 评话艺术、 书画艺术 、 文学交流、 园林建筑 艺术 、 旅游文化 、 、 、 、 民俗 宗教 饮食 服饰文化等诸多方面。
扬州文化具有鲜明特 点 : 兼容性 、 开放性 、 创造性 、 先
进 I 以 民为本 、 生; 人文关怀 , 『鲜 明、 个生 立足潮流 。 历史文化街区是“ 看得见的历史”积淀着丰 富的文化 ,
与不似之 间” 就是指对象的神韵所在 。 构成了 中国花 也就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发表论文的权威网站/【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和文脉延续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我国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应该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又如何做好文脉延续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文脉延续一、前言目前,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工作和文脉延续工作难以协调,所以,探讨如何更好的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和文脉延续工作非常有必要,这是提高旧城改造水平的必经之路。
二、城市更新的基本理论1.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是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针对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城市老化衰退,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调适的新陈代谢过程。
即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2.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工业革命在带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住房紧张等。
两次世界大战,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许多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规模的逆城市化导致了城市中心区的逐渐衰落。
为了挽救城市命运,恢复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的不适环境,欧美各国率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3.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旧城更新实践大致都经历了“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过程。
早期,为了战后重建和解决紧张的住房问题,在“形体决定论”的影响下,城市更新的方式主要以大规模的推到重建为主。
然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美好,整齐划一的建筑和街道带不仅让人们觉得单调和乏味,也给许多历史性城市留下了不少难以挽回的巨大破坏,加剧了西方城市中心区严重的衰败现象。
对此,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大规模推倒重建进行了反思。
如L.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1961年)、J.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年)、C.亚历山大的《城市不是一棵树》(1965年)等。
他们尖锐的批判了简单的用大规模形体规划来解决复杂城市问题的更新方式,主张传统的渐进式和小规模改造方式。
探索旧城改造与文脉延续的新思路
探索旧城改造与文脉延续的新思路【摘要】随着城市化快速蔓延,旧城改造的速度是空前的。
本文通过李郢孜民族一条街改造规划为案例,采用民族人士访谈,入户调查等客观的方法,深入调研和充分挖掘民族历史、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民居、民风民俗等文脉,认真研究旧城改造与文脉传承方面出现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探索旧城改造与文脉延续的新思路。
【关键词】探索;旧城改造;文脉延续;新思路1、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快速蔓延,旧街改造的速度是空前的,城市活动日益密集,传统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风貌中那些优秀的遗产正在日益减少。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城市文化特色及遗产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2012年,当地政府启动该街改造工程,政府坚持“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尊重规划、服务旅游”的工作原则,秉承“政府引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规范建设”的运行机制,力求将街区改造为集民族文化、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商业居住于一体的民族风情街。
2、现状概况李郢孜民族一条街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东南部,是一条东西向城市次干道。
街的东边有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歇墓,相传为战国时期所建;街的中部有清代所建的清真寺,寺虽然不大但是名气非凡,半圆顶帽子,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看上去异常古朴肃穆,是当地穆斯林朝拜的圣地。
清真寺的西边是清朝爱国将领厦门水师提督杨岐珍之墓,街道中部有清代所建的古民居,青砖灰瓦,整条街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
该街改造前才7米宽,路面为土质的,无排水设施,车辆经常堵塞,一片混乱,沿街建筑破烂不堪,已到了非改建不可的地步。
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条街的改造规划,并一再强调要保留街区的文化特色。
通过几周的调查,我们发现,该街建筑历年来多次遭到破坏,但古街的文化形态、建筑肌理依然存在,依旧保持着浓郁的地方传统建筑特色,每每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设计思路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认定不仅包括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还包括:其建成环境,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其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其公共空间、其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环境;感觉和视觉联系,以及城市结构的所有其他要素;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实践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与多样性和特性有关的无形遗产方面。
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
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以广汉市大同路临街环境改造为例杨漱诗1刘旭21.引言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时空关系,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许多城市的文脉关系被割裂的支离破碎。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延续这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城市更新2.1 城市更新的起源在欧美各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起源于二战以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
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演变:从初期以清理贫民窟为主,演变成中期以商业性大规模开发为主,到后期发展为以城市综合治理为主。
由单一的清理开发变为与修缮保护并重。
中国目前尚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但部分早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已经开始经历城市更新的过程。
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爆发于2000年后。
在这之前虽然也有零星的危旧房改造工程,但都没形成规模,也不会对城市总体运行产生太大影响。
进入2000年之后,城市更新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推倒建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变,还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
2.2 目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自从1988年中国的城市土地改革之后,土地的使用权从此可以进行买卖。
地方政府通过租赁、拍卖土地使用权,或者通过与城市发展商在更新改造项目中合作的机会,积极地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以此来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这也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增加地方税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中国现在的城市更新显示出“房地产开发主导型”的特点,城市更新、改造成为政府主导的商业行为。
现在中国的城市更新往往是通过城市改造与重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城市发展商或者以独立的身份,或者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参加到城市改造活动中。
地方政府也热心于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是因为这些重建项目所带来的丰厚经济回报。
通过拍卖城市改造用地的使用权,地方政府可以筹得改造项目所需资金,同时也是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很多由地方政府主导、仓促实施的更新项目,实际上都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与政绩工程。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脉保留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脉保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城市更新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更新过程中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脉保留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城市更新的意义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城市更新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然而,城市更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更新过程中,往往需要拆除老旧的建筑物,这就可能导致城市的历史文脉丧失。
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的灵魂和记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独特之处。
因此,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留历史文脉变得尤为重要。
二、历史文脉的保留方式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留历史文脉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首先,可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留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街区。
这些建筑物和街区可以通过修复和改造来保留其原有的外观和历史风貌。
同时,可以在这些建筑物和街区中设置文化和艺术设施,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和旅游景点。
其次,可以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留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和城市布局。
这些街道和城市布局可以通过保留原有的道路和建筑物来保留其历史特点。
同时,可以在这些街道和城市布局中设置公共空间和绿化带,提供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可以通过设置历史文化保护区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区域,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和管理这些区域。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可以限制新建建筑物的高度和外观,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和风貌。
三、历史文脉保留的挑战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留历史文脉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保留历史文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扬州的古镇保护如何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扬州的古镇保护如何与城市更新相协调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拥有着众多独具韵味的古镇。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古镇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调共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古镇,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扬州丰富的记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它们的存在不仅是过去岁月的见证,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然而,城市更新的浪潮不可阻挡,新的建设需求、人口增长以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要求,都给古镇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要实现古镇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调,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目标和价值。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同时,传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古镇保护也不是将其封闭起来,拒绝发展,而是要在保护其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规划层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对于古镇的保护,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了解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空间格局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区域,明确保护的重点和要求。
同时,将古镇保护纳入城市更新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建筑保护方面,要注重对古镇原有建筑的修缮和维护。
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结构、材料和工艺,恢复其历史风貌。
对于一般性的建筑,可以在保持其整体风格协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更新,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同时,要加强对新建建筑的管控,确保其在风格、高度、体量等方面与古镇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古镇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的重要环节。
在保护古镇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条件。
例如,通过优化道路布局,改善交通拥堵状况;采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古镇的水环境;引入智能化的电力和通信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文化传承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
要深入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立博物馆、开展民俗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古镇的文化价值。
扬州古城改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家乡扬州古城为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家乡扬州古城为例【摘要】本文介绍了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背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理念与方法途径,作为扬州人,古城是我们市民生活的空间、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强对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既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城市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古城既有文化韵味又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最后阐述了自己对扬城建筑保护的理解【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内涵,历史保护,文化特色,扬州【正文】一、扬州古城保护的理念方针古城作为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只有保护好古城历史遗存、建筑风貌和文化符号、民俗风情,才能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公元前486年),扬州成为中国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
1200多年前,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外商达1万多人,连接唐代中国与西亚(波斯等)、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扬帆起航。
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最后一次成功抵达日本,将律宗佛法和中国的科技、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传播到日本。
700多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扬州生活、为官三年,称“扬州城颇强盛”。
那一时期还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传教活动。
200多年前,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50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达到鼎盛。
悠久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扬州古城——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使得扬州成为一座通史式、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
进入新世纪,如何进一步彰显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使古城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过程中,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地打造一个“人文、生态、宜居”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从而实现古城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品质与市民生活品质提高的“多赢”?近几年来,面对祖先的“馈赠”,我们始终怀着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对古城呵护的心情和热情,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加强古城保护,不断凸现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古城保护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绩。
浅谈扬州市小秦淮河北段传统建筑的改造
扬 州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z h o u C o l l e g e o f Ed u c a t i o n
Ma r . 2 01 5
V0 1 . 33. No. 1
第3 3卷 第 1 期
二、 扬 州 老 城 市 区传 统 建 筑 现 状 调 查 扬 州 东 城 区 是 目前 市 政 府 重 点 改 造 的 老 城 区 ,
受城市规划 的影 响 , 传统建 筑研 究与 开发 的难 题是正确处 理 新 旧元 素碰 撞 的矛 盾 , 遵循“ 修 旧如 旧” 、 “ 以新 补 旧” 和“ 改 造利 用” 的原 则 。传统 建筑
右 的工业建 筑也可 能被保 护 。又如 在希腊 雅典 , 人 们 可以看 到古 城废墟 与市 民住宅 为邻 , 现代 建筑 与 历史遗迹 隔街相 望 , 现代生活与古代遗迹和谐 相处。
希 腊文化 与旅游部秘 书长丽娜 ・ 蒙多尼博士说 : “ 我 们 的理念是 , 文化保护不是一种简单的拯救 , 而是在
是被 国家公布为文 物保护 单位 的建筑 , 这 些建 筑只
收 稿 日期 :2 0 1 4—1 0— 2 1
作 者 简 介 :任
・
洁 ( 1 9 8 2 一) ,女 ,扬 州职 业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学 院讲 师 ,硕 士 。
5 8・
州传统建 筑调研 的基 础上 , 认 为可 采用 “ 先行 试点 , 后取经验 , 以点带面 , 逐步推广” 的实施方案 。
拯救过程 中 , 将之 与民众 的 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 ” …
我国政府历 来重视 对传统 建筑 的保护 , 每年 投
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和思考扬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为了保护和发展这座古城,扬州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一、保护与修复古建筑古建筑是扬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修复古建筑是保护古城的重要任务。
扬州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机构,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修复和保养工作。
同时,还加强了对古建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严格控制了对古建筑的改建和拆除行为。
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扬州古城有许多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这些街区,扬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缮街道、改善环境、恢复古建筑的原貌等。
通过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扬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三、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扬州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遗产,扬州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广扬州的历史文化,并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了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扬州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挖掘和利用古城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扬州古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还鼓励本地企业和创业者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为了保护和发展古城,扬州加强了城市规划与管理。
通过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统一古城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保持了古城的整体风貌。
同时,加强了城市管理,加强了对古城区域的保洁、交通和环境的管理,提升了古城的品质和形象。
六、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中来,扬州加强了社会参与和宣传工作。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古城的保洁和巡逻工作,提高了社会对古城保护的重视程度。
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_古城保护的扬州模式之启示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11-0036-05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古城保护的扬州模式之启示徐善登 〔摘 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既要使大量的普通历史建筑在不断的更新中获得新生,也要有效地维护和保护好区内的原有社会结构,使其人居环境更加优越。
扬州市因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成就,成为2006年中国惟一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被誉为“扬州模式”。
其经验启示是:古城保护规划体系的延续与完整,为古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保全古城肌理环境,充分展现文化历史韵味;注重特色文化传承,打造文化博览型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改善人居环境;政府与专家、市民良性互动,形成古城保护的长效机制。
扬州的成功,对于中国大中城市处理好发展与人居的关系,具有典范作用。
〔关键词〕 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古城保护;“扬州模式”〔中图分类号〕 T U984125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徐善登(1966—)男,汉族,江苏金湖人,扬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发展与公共事务治理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JS BSH009)———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之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 2009-04-14〔修回日期〕 2009-07-27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改造使太多的城市“旧貌换新颜”:趣味盎然的古街巷大面积消失,珍贵文物惨遭损毁,富有特色的古建筑被摩天大楼取代;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模糊,市民交往的公共空间被功能分化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技术开发区等所替代,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具有市民心理认同性的某种集体精神纽带性的城市文化记忆在泯灭,原有异质人口交往集聚,带有多功能性的城市中心区的向心力被分解。
现实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城市更新与发展不能仅是兴建新建筑,而且应该包括使大量的普通历史建筑在不断的更新中获得新生;同时,也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有效地维护和保护好区内的原有社会结构,并且使其人居环境更加优越。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扬州市东圈门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扬州市东圈门为例吕贤旺【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命脉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其存在的诸多保护问题渐渐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逐渐上升为城市整体管理、运行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地解决这些难点,值得人们去深思和研究.本文以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为例,深入分析该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细微处着手探析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12【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扬州市;城市化;东圈门;历史文化街区【作者】吕贤旺【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学生处,江苏盐城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旧城改造、新城扩建以及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新保护问题,尤其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演变与保护已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大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学者从影响因素[1]、城市规划设计[2-3]、功能配置[4-5]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引导城市发展科学规划与城市建设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扬州市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古迹保存完好,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但随着扬州市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和城市化发展进程难以协调,容易忽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因此,研究历史街区的演变与保护对于扬州市文化古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扬州东圈门历史街区形成于明代,由东圈门街、三祝庵街、地官第街一线组成,东西长约700余米,街区内及周边地区遗存众多名人故居、古宅园林(尤以盐商住宅著称)、庵观寺庙、古井名木.建筑风格迥异,文化底蕴丰厚.多年来,街区发展与保护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有效保护与整体规划,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99年,市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这一街区,并加以保护和组织专门的整治工作,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1.1 区内古代建筑分布广泛,但破坏较为严重东圈门街区是扬州市四大历史街区之一.区内建筑大都有500多年历史,根据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建筑多为名人故居且保存完整;二类建筑多为传统民居;三类建筑指协调性一般的建筑.从总体来看,东圈门各古迹数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65座逐渐减少至2014年的50座,平均每年约减少1座.从古迹分类来看,传统民居显著减少,这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民居由于城市改建或者自身重建等原因,大拆大建现象较为突出.而名人故居等一类建筑由于近年来国家政府等方面的重视以及文物古建筑的充分挖掘与保护,破坏程度较少(见表1).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古建筑经过岁月的摩挲,雨水侵蚀,疏于管理和修缮,多处建筑明显出现裂痕与倒塌现象,最终遭到废弃.1.2 街区建筑风格独特,街巷体系分布较好街巷体系是该处传统风貌的重要内容.明清时代扬州市属于吴楚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发展逐渐完善、走向成熟,东圈门的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建筑风格迥异.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梁坊比例沉重,多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该街区的街巷体系由于初期规划较好,较为规范,且通过对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部分街道适当整治,保持了街区建筑的古典性和传统性,保障了街区传统明清整体风貌和整个历史街区完整性和真实性.1.3 古井古树分布较多,但历史文化氛围消失东圈门街区内分布一些零散的古井与古树木,其中古井有13处,珍稀古树银杏、广玉兰、琼花等有12棵.同时还有23棵比较高大,年轮久远的老树,大都分布在传统民居周围,只有少数几处古树对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其余都给予了很好的保护.(表2)人类是历史街区保护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但当前大量的规划参与者更多的偏向于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忽略了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能够体现历史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文化设施与行为习惯,在现代化的进程与商业利益的刺激下,都随着历史街区的破坏与改变而出现断裂,曾经的民俗、节日的庆典被不断涌现的宣传与广告活动埋没了下去,历史文化的特有氛围正在逐渐消逝.2.1 人口密度高,居民居住环境差由于历史原因,传统街区人口密度大,街道比较狭窄且路面质量差,居民居住环境差,整治工作较难开展,城市规划问题主要集中于此.街区内较高的人口密度已经成为影响街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街区内人口密度为7.15万人/km2,是2000年的2倍之多,人多且杂,居民自身生活发展受到限制,在实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街区居民的意愿难以达到满足,工作往往难以得到预期效果.加上城市缺乏整体的战略性规划,各分区政府有不同的规划建设要求,政出多门导致历史街区发展不协调,出现散乱状态.2.2 道路狭窄弯曲,交通状况混乱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扬州市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中心区功能建设,但中心区大量集中着传统历史街区,东圈门建立历史悠久,街区内建筑密度高,道路弯弯曲曲,狭窄难以出入,最狭窄处宽度不足2 m,交通堵塞现象常有发生,且街道建设与管理出现严重滞后问题,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与街区的发展.2.3 环境容量超负荷,公共绿地缺乏东圈门周边工厂较多导致该地居民人数较多,严重超出了环境容量的最大值,环境容量超负荷运转.街区内公共绿地稀少,绿化率严重不足,用地规划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必须考虑增设绿地,提高绿化率.实质上,众多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发、保护、整治三要素的不协调,这些主要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城市的历史街区环境.目前,城市已经意识到了历史街区保护滞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并积极汲取借鉴国外城市或有历史特色的城市的成功经验,对城市现有的历史街区环境逐步改善.3.1 缺乏对历史街区的明确规划根据扬州市发展总体规划,扬州市将作为长三角北区中心、江苏旅游与宜居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型城市是对扬州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定位,这一定位要求扬州市的历史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和可塑性,需要地方建筑与人文气息、文化氛围多样融合.东圈门作为重要的盐商聚居区,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厚,是扬州市未来发展旅游城市的闪光点,但政府长期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指导,缺乏对东圈门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使得东圈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3.2 保护与破坏严重失衡致街区损毁东圈门地处扬州市的闹市区,与东西主干道文昌中路平行,靠近瘦西湖风景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人流量非常大,平均年人流量达1000余万人次,人流量大对东圈门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很大.一方面,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扬州市旅游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增速逐渐加快.客流量的扩大对于东圈门历史街区的破坏程度也呈现严重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措施的跟进与滞后还有待完善.街区保护速度已落后于环境破坏的程度,保护与破坏的严重失衡致使街区环境难以恢复.3.3 忽视了历史街区更新的内在规律历史街区有着自身的更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应熟知和运用事物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扮演角色,变主导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局面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只有把城市历史街区建设投入到市场中,既能解决街区建设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降低历史街区保护的成本,还可通过市场因素对历史街区资源进行有效调节.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既要研究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以及新区与老区之间的联系,还应考虑政府财政可能性,决策性和目标性很强.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进以下措施,改善东圈门环境状况,促进新区与老区的相互融合.4.1 规划保护与使用相结合,形成完整传统风貌保护区土地利用与历史街区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历史街区进行规划来管控土地,使得新老城区之间进行很好的协调,它们之间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使整个城市用地布局更加合理,强化历史街区相关保护工作的建设[6].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宜急于求成,要审慎对待.对于特定的历史街区,加强建设控制的力度,这样既可以有效的促进街区的保护,又可以开发周边地区,完善功能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形成完整的传统风貌保护区,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有着极大的意义.4.2 加大古井古树保护力度,适当整治环境和街巷体系街巷体系是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制定保护与实施的战略对于整个历史街区的意义在于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对于有人居住的街区进行生活设施的改善,对于无人居住的街区则要进行修缮.在保持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对一些不满足需要的街巷进行有效调整.在整个规划与建设中应将古树等历史保存较好的进行统一治理,加大古井古树的保护力度,让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使街区风貌得到更好展现.东圈门街区绿地面积较少,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街区的环境整治中必须进行景观规划,扩大绿地面积覆盖率,以实现增设绿地的目的.根据具体情况,在一些建筑较多地区,应以庭院内部的绿化为主.街道内部公共绿地要增加,这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4.3 细化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东圈门历史街区内建筑所具有传统特色、建筑美学价值以及现状保存的完好程度为基础,根据每一栋建筑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修缮与保护工作,细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做到古建筑保护的最大化和适应化.街区内有些巷道较为狭窄,弯曲程度较高,难以适应居民生活需要与城市发展.因此,应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东西向街道,适当进行拓宽,来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南北向的街道主要是旅游区,应当完善服务设施,提升街道美感.街区的基本格局保持完好基本不动.尤其是韦家井一条巷是东圈门街区的精华部分,其形态与布局、所体现的风貌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全部予以保留.城市历史街区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城市的整体调度与运转、公共利益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大潮中,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与城市化发展进程难以协调且容易忽略.文章探讨了扬州东圈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未来,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化建设的相互融合更是重中之重.【相关文献】[1]吴蔚.历史城市传统居住社区更新与开发方法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木渎为例[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严丹,等.浅析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更新[J].南方建筑,2012(4):123-125.[3]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马进.古城传统街区的复兴——景德镇博物馆区的保护与改造[J].新建筑, 2003(2):18-20.[6] 翁达来,夏峻嵩.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策[J].小城镇建设,2002(7):62- 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前
言
塑造城市形体环 境 , 要给 予社会文化内 涵和人性 特征 , 城市不仅是 形体 空间 , 还 包括 地方、历 史、文 化、民 俗传 统、政治经济 现实、地 方材 料、标志 符号 等 , 即 形体 环境 与文脉的结合。目 前在城 市更 新与改 造中 考虑 文脉和 场所 意象 , 已为很多人所重视。 当前 , 国内很 多城市 , 特别是 城市 的历 史街 区都 不同 程度地陷于这样 的困 境 : 面对 不断加 速的 工业 化和城 市化 进程 , 城市同时具 有的静 态保 护和拆 除清 理重 建这两 种更 新模式已无法应 对快 速的经 济增 长、城市 文脉 延续与 人居 环境的改善 、文化传 承、特色 塑造、城 市居 民生 计基 础维 系之间的多重冲突和 压力。而 扬州市在其旧 城改造过 程中 , 以老城的可持续 更新 为目标 , 首创以 社区 行动 计划为 核心 的公众参与模式 , 为中国 城市 的老城 保护 和更 新提供 了一 个崭新的理念基础和 实践范例。
们将成为具有吸引力的 旅游产品。 然而 , 与中国 许多城 市一 样 , 扬州 老城 也存 在着 诸多 问题。第一 , 老城 的许 多地区 存在 两种极 端的 情况 : 一是 被忽视 , 在静态 保护 的限制 下任 其衰败 ; 二是缺 乏文 化保 护意识的肓 目开 发。在此 背景下 , 老城区 的传 统街 区 , 部 分被那些不恰当的新建 筑所切割 , 而新建筑 在建筑的体 量、 建材和风格 上 , 与传 统街区 和传 统建筑 缺乏 呼应 , 十 分突 兀 ; 第二 , 基础设施 严重 老化 、破旧 , 给排 水 系统、 紧急 通道不足等情况十分普遍 ; 第 三 , 公共开放 空间严重不 足 , 传统街区的老人、儿童缺乏游 憩场所 , 缺乏 邻里交流空 间 : 绿色空间稀 少 ; 第四 , 居住条 件差 , 居住 面积 小 , 导 致居 民无规划地 私搭乱 盖 , 空间 布局 杂乱无 章。要使 扬州 老城 的众多潜能和优 势得 以有效 发挥 , 前 提是 能够 突破既 有的 静态保护和拆除重建的线性 思维 , 探求老 城的保护、整 治、 更新和复兴一体化的途 径 , 综合 解决老城所存在的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1 扬州老城的历史文脉和存在的问题
扬州市是我 国首批 历史 文化名 城 , 而扬 州老 城的 保护 得到了扬州 历届市 政府 的重 视 , 老城的 基本 风貌、肌 理和 格局也得到了较 好的 保存。老 城中有 众多 历史 价值很 高的 建筑物 , 以及传统庭院围合 而成的 1, 2 层的古老 宅院 , 狭 窄的街道和小巷构成 的老城肌理依然清晰可见。 扬州老城蕴 含着丰 富的 资源和 发展 潜能 , 物 质形 态的 文化遗产丰富 , 如 数量众 多的 具有文 物价 值的 历史建 筑和 大量的传 统 建筑 群。并 且 , 其 中大 多 数 建筑 依 然在 使 用 , 是扬州老城的可 持续 的重要 文化 资源。古城特 色鲜 明、完整 的传 统街道格局和典 型的 扬州传 统庭 院充分 展现 了 扬 州 的城 市 个 性 : 社会 网 络 成 熟 , 在 传 统 的 社 区 内 , 邻里 之 间 的互 助 十 分 普 遍 , 社会和谐 度高 ; 商 业发达 , 旅游 资源丰富。如果 能够 对富有 传统 特色的城 市街巷、 民风民 俗、传 统韵味十足的居 民生 活样态 实施 谨慎的整理和 有创 意的 开发 , 它
3 启
示
众所周知 , 西方 的城 市更新 曾经 有过曲 折的 历程 和深 刻的教训。从最初的 清理一重建 !, 到后来的城市中心过度 商业化 , 再到最 后以 社区复 兴为 宗旨 , 城 市更新 方才 确立 了 以人为本 !的更新理念以及追求社区综合发展的目 标。 而在中国过 去十多 年以 及当前 的城 市更 新中 , 很 大程 度上一直沿袭和复 制着 推土 机运动 ! 的理 念和模 式。在以 清除一重建 !为目标的 推土机运 动 !中 , 老 城居民 在长期 生活和工作 中形 成 的邻 里关 系 和社 会网 络 被生 硬 地割 裂 , 文化特色消 亡 , 生计 模式被 无情 地摧毁 , 人为的 加剧 了城 市贫困和弱势群 体的 进一步 边缘 化。城市 物质 形态的 更新 尽管在短期内高 效率 地改善 了城 市的景 观和 形象 , 但 深层 的社会问 题则 在 加速 积 累。扬州 市 的城 市更 新 实践 表 明 , 以文脉的可持续更 新作为 基本 目标和 内涵 的城 市历史 街区 整治和改造 , 需要以下理念变 革。
参 考 文 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方 可. 西方城市 更新的发 展历程 及其启 示 [ J ]. 城市 规划汇 刊 , 1998 , ( 1 ). 曲 凌雁 . 美 国现 代 城市 更新 发 展进 程 [ J] . 城市 研 究 , 1998 , ( 3) . 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一起源、 演 变和前景 [ M ] . 北京 : 中 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 2005. 周 郁. 城市低收入社区参与型改造的理念与实践一发展中国 家的经验与启示 [ J] . 城市问题 , 2006 , ( 5 ). 徐 琴. 历史文化 名城的城 市更新 夏其文 化资源 经营 [ J] . 南 京社会科学 , 2002, ( 10) . 雅各布斯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M ] . 南京 : 译林出版社 . 2005. 扬州市政府 ,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 . 扬州可持续 的老城更 新专题 资料 [ R ]. 扬州 , 2005. W illy- A & Sehm id . 空间规划的三 个目标 : 可持续发展、 社会福 利、 善治 [ J] . 国外城市规划 , 2006 , ( 6 ).
& 43&
在改善城市整体 环境 , 特 别是 老城区 整治 以及 解决城 市弱 势群体住房困难等方 面的成绩。 新当前中国的城市 更新 , 无 疑还是以 自 上而下 ! 的指 令式 为主。政府对于 城市 形象、土 地增值 和政 绩的强 烈诉 求是 城市更新、建设和发展的首要 推动力。而居 民的生活习 俗、 生计模式、社会 网络 等社会 有机 成分被 忽视 , 这 也导 致了 城市居民与政府之 间沟通 与合作 基础的 丧失。 自上而 下 ! 路径的弊端 , 在西方的城市更新 实践中也早 已被充分证 明 : 政府由于视角和立场的 偏差 , 实 施的项目经 常是投资巨 大、 成本过高、项目 内容 与居民 的现 实需求 无法 对接 , 对 于居 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和生活质量 改善收效甚 微。 相反 , 自下而上 !路径主 要以公众参与为主 , 往往能够充分 体现居民的真实 需求 , 使 对于 城市街 区的 整治 成为居 民的 自愿行 动 , 因 而获 得了 广 泛认 可。因 此 , 逐 步以 自下 而 上 ! 和上下结合的决策路径 , 取代单 一的 自上而 下 ! 的决策 路径 , 是实现文脉可持续的城市 更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3 3 城市文脉更 新的价值取向 从物质现代化 到社会 生态 化物质 现代 化无 疑应当 是城 市建设、城 市更 新 和城 市发 展 的重 要 方面 , 但 问题 在 于 , 由于物质层面的更新能够被直观 地感知并且 被客观地测 评 , 因此长期被误认 为是 城市发 展的 主要目 标 , 并 渐渐演 变为 城市更新 的价 值 取向。 以至 于城 市 中的 人以 及 人的 需 求、 经济活动、社会联 系以及 蕴含 于老城 居民 和街 区的历 史文 脉和特色文化被 忽视。社 会生 态化充 分体 现了 可持续 发展 的理念。在社会 生态 化的价 值取 向中 , 城 市不是 一个 物质 聚合体 , 而是一 个以 人为中 心的 社会有 机体。改 善居 民居 住条件和 环境 , 维护 居 民的 生计 模 式并 提升 其 经济 能 力 , 保护老城中成熟 的邻 里关系 和社 会网络 , 延续 老城的 历史 文脉 , 激发 老城 的 活力 是老 城 更新 的 目标。 物 质现 代 化 , 是必要的措 施。但不 是最终 目标 , 是 服务 于但不 是取 代上 述目标的。社会 生态 化既是 一个 价值取 向 , 也是 一个 实践 指南 , 以此为导 向。诸多 老城 未来的 命运 可能不 是被 铲除 和自然衰败 , 而是复 兴 , 获得 可持 续发展 能力。 即充 分的 经济创造力、稳固的社会凝聚力 和强烈的文化吸引力。 注重城市文 脉的 延续 , 总 体来讲 就是 从人 文、历 史角 度研究群体 , 再 研究 城市 , 强 调特定 空间 范围内 的个 别环 境因素与环境整 体。保持 时间 和空间 的连 续性 与和谐 的对 应关系。文脉主 义在 强调传 统生 命力的 同时 , 不 仅仅 是单 纯对过去的 模仿 , 还 包括结 合新 元素。而 扬州市 的旧 城改 造试验项目 表明 , 在 中国的 古城 以及历 史街 区保护 中 , 迫 切需要理念变革 , 并且可 持续 的老城 文脉 延续 理念在 实践 层面也具有良好的可行 性。 [ ID : 6258]
3 1 城市更新 的主体 从政府到居民 城市更 新无 一例外 地都 会涉 及多个 利益 主体 , 政府、开发 商和 居民往 往是 主要的 利益 相关 者。但 在当前的城市更 新项 目中 , 最 常见的 是以 政府 和开发 商为 主的强势群体主 导着 城市更 新的 导向和 整个 过程。政 府提 出规划和实 施方案 , 居民往 往除 了服从 之外 别无 选择。而 在扬州文化里片 区更 新的社 区行 动计划 中 , 由 居民自 己起 草行动计划 , 并对 他们居 住环 境的短 期和 中期 的改善 制定 规划。居民始终 处于 中心和 主体 地位 , 甚 至对街 区内 有限 场所的绿 化、公 共活 动 空间 的设 置 也来 自于 居 民的 创 意。 居民从被动 的、消极 的、服从 的、对立 的角 色转 化为 主动 的、积极的、主导 的和 参与的 角色 , 积 极性 和能 动性 得到 了充分调动和发挥。 3 2 城市更新 的决策路径 从 自上而下 !的指令式更新 到 自 下而上 ! 的自 愿式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