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教授意见) The mean survival of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ular
carcinoma is approximately 2–3 months(大约 病程)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tumor size is 2–3 months. Optimal
6/40
肝癌治疗历史回顾
5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大肝癌切除) 主要是建立在解剖和生化进步基础上;
60-7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肝移植和小肝癌) 主要建立在免疫学进步基础上;
8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二期切除、局部治疗等) 则以电脑、新技术为主要研究背景;
90年代生物学治疗进步和推进。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以对肝癌有亲和力抗体或非抗体作为载体,与放射性核素组成交联物进行内 放射治疗,特异导向肿瘤,可较多杀伤肿瘤而较少损害正常组织。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20/40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现实状况
肝肿瘤射频消融总成功率各不相同。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疑受各种原因 影响,包含患者选择、操作者经验及所使用设备。
优点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缺点有治疗范围不足隐患、易复发、预后差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16/40
原发性肝癌放射学治疗进展
近年来伴随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理学研究进展,进展了放疗设备, 采取钴60γ射线或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高能射线等,对肝癌照射
方法和范围也有了改进,由原来全肝照射-局部照射-全肝移动放照 射-手术定位局部照射和超分割照射等,使肝癌放疗效果有显著提升, 副作用则降低到最低水平。 主要包含体外放射治疗和体内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22/40
(3)寻找新肝癌相关基因,以期提升在肝癌组织中表示阳性率。 (4)多基因联合治疗。如用腺病毒介导p53,B 7-1,GM-CSF和IL-2等4种目标基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a.半衰期为59.6天。
b.主要光子发射为27.4Kev和31.4Kev射线和35.5Kev光子,属于低能辐射。
c.对于铅半值层是0.025mm。
d.软组织半值层为20mm。
e.单个源活度范围11.1MBq~37MBq,相对应1米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0.38µGy/hr~1.32 µ Gy/hr。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第1页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恶性肿瘤, 包含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 大家日常说肝癌指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第2页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第3页
常规治疗肿瘤方式有3种: 手术切除、化疗和放射治疗,以及生物治疗等,而这几个疗法并非对全部肿瘤都适宜 ,常规放射性治疗因为辐射面积较大、放射性射线剂量大和贯通人体,对人体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很大。 在肝癌治疗中当前仍以手术及各种微创治疗为主。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第4页
肝癌患者早期普通没有什么不适, 一旦出现症状就诊, 往往已属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手术切除率仅约5%-10%, 手术死亡率在10%以上。治疗中患者需承受很大手术痛苦和费用。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第5页
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非常高。依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资料, 过去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后5年复发率为61.5%, 小肝癌亦达 43.5%。
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第20页
另外, 对于已发生转移肿瘤患者, 选取碘125粒子植入治疗, 可到达有效控制转移灶生长, 保持器官功效、减轻疼痛目标;因为身体情况、肿瘤位置等原因影响, 无法用手术切除肿瘤, 也可选取植入碘125粒子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第一章: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发病情况及危害性。

2.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 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2. 发病情况:原发性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

3. 危害性: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往往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预后较差。

4. 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疸、脂肪肝等因素有关。

5. 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发病情况、危害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原发性肝癌病例,加深学生对临床表现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发性肝癌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原发性肝癌临床表现的认识。

第二章: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教学目标1.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2.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3. 熟悉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手段。

二、教学内容1. 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需要与肝血管瘤、肝转移癌、肝脓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3. 辅助检查: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MRI、肿瘤标志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原发性肝癌病例,加深学生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原发性肝癌辅助检查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

低剂量次全肝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护理体会论文

低剂量次全肝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护理体会论文

低剂量次全肝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体会【摘要】目前常规肝癌放疗采用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单次大剂量,3~5gy,但出现放射肝炎较重,急性反应较大。

常规支持治疗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常为3~6月,为此我们我科采用单次低剂量,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次全肝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次全肝放疗保护正常肝组织以利肝组织再生代偿,单次低剂量放疗,病人反应较小,并发放射性肝炎率,病人耐受性好,生存期延长,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放疗过程中,全程到位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93-01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11年11月,我们选择住院肝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45.9岁;均为原发性肝癌晚期,所有病例均经b超、ctmri及穿刺病理活检等相关的检查临床确诊,为不适宜手术或患者不愿手术者。

1.2 治疗方法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ct扫描定位,经网络传输,三维重建,医生勾画靶区,采用单次低剂量1.2~1.5gy,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次全肝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总剂量达到45~60gy/30~45次。

1.3 结果完成约60例病人放疗,治疗后半个月复查b超、cf,显示肿块血供减少或消失,2~3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afp、心电图、腹部b超、ct显示肝脏肿块明显缩小,肿块周围出现界限清楚的强化带,检验数据好转。

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乏力、腹胀、黄疸明显改善,其中有1例在正常肝组织旁再生一个全新的肝脏。

次全肝放疗保护正常肝组织以利肝组织再生代偿,单次低剂量放疗,病人反应较小,并发放射性肝炎率,病人耐受性好,生存期延长,效果满意。

2 护理2.1 放射治疗前管床护士在治疗前必须了解病史,并进行详细的临床查体,通过b超、ct检查、肝功能、afp.等检验均支持诊断,明确肝癌的位置,病灶数量、大小、范围。

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

1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1 . 1 一般状 态尚好 ,肿瘤相对 局限而 不能手术 者 。 1 . 2 无 严重 的肝硬 化 、黄疸 、腹 水 、肿 瘤发 展 相对 较
慢者。
5 . 2 定位时体表标记的确定
将胸 部标记 器放在立 体定 向体 架上 的弧 形标尺 的中点上 ( 即在 X = 3 0 0 mm处 ) 。固定脚部标 记使 激光线 在膝关 节 以下 约 1 0 e m处或 与胫骨 紧密相 连 的皮 肤处 ,并记 录腿部 标记 的 Z坐标 值 。用横 膈控 制器 ,使膈 肌运 动幅 度小 于 1 0 m m。记 录横膈控 制器在 z标 尺上 的位 置及螺钉 的刻度 。
下。
管 注入 ,使 其 聚集 于肿 瘤 局部 进行 内照 射治 疗 ,取 得一 定 疗效 ,正处 于进一步研究 之 中。
5 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
具体 步骤如下 。
5 . 1 人体构型的 制做
病人按 要求休 位卧于立体 定 向体 架 内的真空枕垫 上 。使 枕 垫 与身 体各 处 框架 充 分接 触 ,并 产生 病 人体 型 构型 ,此 时抽 真空 ,即可 使此 型 固定 。体 模 构 型制 做完 成 。供 每次 照射时用 ,以保证摆 位 的重要 性 。
剂动态 扫描 。
2 禁 忌 证
有 严重 的肝硬化 伴腹水 患者呈恶液 质状态 或炎症 型肝癌 发展迅速 ,病情 凶险 ,不宜进行 放射治疗 。
3 放 射 治疗 技 术
放射治疗 装置 常用 6 0 C o 和直 线加速器 。
5 . 4 治疗计划的确定
由物 理人员 将定 位 C T片输入 计算 机 ,并 同 医生一起 确 定病 变 ( 靶 区 )位 置及 其 重要 的敏感 器 官或 组织 的三维 解 剖结 构 ,勾 画 出临床靶体 积 ( C T V)及计 划靶 体积 ( P T V) , 选择射 野的入射 方 向 , 注意保 护脊髓 、肾脏 、胃等重要 器官 。 要求 靶 区 中心 剂量 高 于周 边剂 量 5 0 %。制 订 一个 优 化 的治 疗 方案 ,确 定 等 中心 的坐 标值 及 床 转角 度 。制做 出不 同射 野方 向的适合 肿瘤形状 的铅挡 块 。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常常发生在肝脏疾病的基础上,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肝脏是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肝癌的发生危害极大,常常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单一治疗常常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治疗手段,它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治疗风险。

治疗方法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是结合了经颈内动脉栓塞(TACE)和三维逆向计算机辅助放射治疗(3D-CRT)两种方法。

经颈内动脉栓塞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插管在股动脉或肘动脉上,将栓塞剂送入肝动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三维逆向计算机辅助放射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放疗方法,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将辐射剂量调节到病变组织内的合适范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疗效观察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讨论和探索。

最新的研究表明,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非常显著,能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以及对病人生命质量的改善。

例如,一项研究显示,在4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中,经过TACE序贯3D-CRT治疗后,肿瘤的体积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同时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安全性观察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例如放疗后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肺病等副作用,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预防。

对于有严重肝脏疾病或者肝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在治疗前进行充分的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以及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其身体和心理健康。

结论综上所述,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治疗风险。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顺位排名前三的一种恶性肿瘤,其起病较隐匿,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肝癌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肝区疼痛、乏力、纳差以及消瘦,体征多表现为肝肿大、脾肿大、腹水、黄疸、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和转移灶相应的体征。

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多为半年。

目前对肝癌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高。

近几年,我院依据文献,采用放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为38-77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月-26年。

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1.3 病例排除标准[2]与原发性肝癌有相似症状的继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肝脓肿等应予以排除。

1.4 治疗方法[3]对照组采用60钴远距离体外照射,B 超定位,每周1.8-2Gy,总量25-55f/4-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即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的治疗手段,经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进一步入肝总动脉,在肿瘤的责任血管处注药栓塞,常见的化疗药物有5Fu(500mg)、阿霉素(ADM、20mg)及其衍生物、丝裂霉素(4mg)、VP16和氨甲喋呤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4]缓解:肿瘤明显缩小,达到50%以上,并且维持时间大于1个月;稳定:肿瘤缩小不明显,但较治疗前有好转迹象,能够维持1个多月;恶化: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大倾向或者出现新的病灶。

总有效率=(缓解+稳定)/总例数×100%。

治疗肝癌的革新放疗技术——SIRTEX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技术

治疗肝癌的革新放疗技术——SIRTEX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技术

治疗肝癌的⾰新放疗技术——SIRTEX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技术SIRTEX是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技术(SIRT),也叫做放射性栓塞术。

这是⼀种⾰新疗法,⽤于治疗⽆法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

这项技术是通过向供应肝脏的动脉⾎液注⼊数以百万计的放射性微粒球-钇-90,进⾏放射性治疗。

放疗是⼀种有效的杀死癌细胞的⽅式,⼴泛应⽤于癌症治疗。

然⽽,使⽤外束辐射治疗肝脏肿瘤通常受到限制,因为担⼼辐射会对正常肝脏组织照成损伤,通常只能选择低剂量的辐射,因此治疗效果不佳。

⽽与传统的外束辐射不同,体内钇-90树脂微粒球选择性放射治疗(SIRT),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向癌细胞传递更强剂量的辐射,疗效显著。

在临床实施时,病⼈会被进⾏局部⿇醉,然后接受过SIRT训练的介⼊放射科医⽣会在患者腹股沟附近的股动脉做⼀个⼩切⼝。

插⼊⼀个导管进⼊肝脏。

接着通过该导管直接注⼊数以百万计的钇-90树脂微粒球到肿瘤部位。

这些微粒球向肿瘤细胞发射⾼剂量的辐射以摧毁它们。

这种靶向性的治疗⽅法使医⽣在保留周围健康的肝组织的同时,对肝脏肿瘤靶点投射可以达到正常放疗的40倍放射剂量。

整个过程⼤约需要60-90分钟。

⼿术结束后,患者会被送去扫描检查肝脏中钇-90微粒球的放射⽔平。

体内钇-90SIRT对肿瘤的吸收剂量通常是健康肝组织的4-6倍。

微粒球选择性放射治疗(SIRT)是⼀种微创门诊⼿术,病⼈在⼿术后需要⼏个⼩时监测,⼤多数病⼈会在24⼩时内出院。

钇-90树脂微粒球已获得FDA的认证,被⽤于治疗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不可切除转移性肝肿瘤,并联合使⽤氟尿苷进⾏肝内动脉化疗。

SIRTEX选择性体内放射疗法在以⾊列各⼤医院均已被普遍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
——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放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基本手段之一,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放疗效果较差,且对肝脏损伤较大,因此原发性肝癌患者较少接受放疗。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现代的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等技术逐渐成熟,为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

国内外学者已经陆续报道了采用3DCRT和IMRT放疗技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在经过选择的患者,3年生存率可达到25%~30%。

对下述患者可考虑放疗:肿瘤局限,因肝功能不佳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肿瘤位于重要解剖结构,在技术上无法切除,或拒绝手术。

另外对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进行姑息治疗。

(一)肝癌的放疗指征
肝癌的放疗适用于:①一般情况好,如KPS>=70分,肝功能Child-Pugh A级,单个病灶;②手术后有残留病灶者;③需要肝脏局部肿瘤处理,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肝门的梗阻,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瘤栓;④远处转移灶的治疗,
如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转移、骨转移,放疗可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放疗可以应用于下列情况:①局限于肝内肝细胞癌:放疗与介入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②肝细胞癌伴癌栓:放疗可针对外科或介入治疗后出现的癌栓以及原发灶的癌栓(包括下腔静脉癌栓),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③肝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放疗可显著改善淋巴结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④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放疗可缓解肾上腺转移灶出现的症状,但尚无证据说明放疗可以延长生存期;⑤肝细胞癌骨转移:放射治疗的目标为缓解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无证据说明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⑥肝内胆管细胞癌:放疗可延长切除术后切缘阳性和不能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

上述原发性肝癌的放疗,大部分为姑息性的手段,疗效较差,即使能延长生存期,也仅为数月。

但针对上述原发性肝癌的其它治疗方法,也未能显示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放射治疗仍然是可考虑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特别是针对肝外的转移病灶。

(二)肝癌放疗的技术
1. 放疗剂量的分割:已有的临床经验表明,大分割照射,如每次5 Gy左右,每周照射3次,总剂量50 Gy左右,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强,但是对正常肝脏的放射损伤也大。

常规分割放射,如2Gy/次,每日1次,每周照射5次,总剂量50~62 Gy,正常肝脏的耐受性好,对肿瘤也有明显的抑制。

然而,究竟哪种分割方法更好,还需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来证明。

但是对需要在短期缓解临床症状的患者,更适于大分割放疗,因为肿瘤的退缩快,症状改善明显。

2. 放射计划
(1)放疗技术:剂量学比较的结果显示,与3DCRT比较,IMRT放疗的靶区剂量适形性更好,而且正常肝脏的受照剂量减小。

因此一般先用3DCRT技术,如果达不到剂量学的要求,则用IMRT技术。

IMRT更适用于下述患者:肝癌体积较大以致正常肝受到较大剂量照射时,或患者的肝硬化严重,不能耐受大剂量照射时。

(2)呼吸的控制:建议使用呼吸控制技术,如主动呼吸控制调节器(active breath coordinator,ABC)以限制肿瘤在放疗中的运动,从而减少对正常肝脏的放射剂量。

(3)靶区定位:建议采用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结合TACE后的碘油沉积来确定肝癌大体肿瘤的范围(GTV)。

临床肿瘤体积(CTV)为GTV外加5 mm~10 mm, 计划体积(PTV)在使用ABC装置条件下为CTV外加6 mm。

在没有使用ABC时更要根据患者的呼吸来确定。

目前一些单位在放疗前多先进行两个疗程的介入栓塞化疗(TACE),休息3~6周后,再进行评估是否需要放射治疗。

这种方案可能具有以下好处:①介入可发现和治疗小的肝癌病灶;②有利于肿瘤靶区的认定;③有利于完成放疗计划实施前的验证;④有可能推迟肝内的局部播散,延缓肝内出现播散的时间。

(三)放射的并发症
放射的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放疗期间)及放疗后期(4个月内)的肝损伤。

1. 急性毒副作用放疗期间主要的毒副作用包括:①厌食、恶心、呕吐,较严重的有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放射野累及较大体积的十二指肠、空肠和胃的患者;②急性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红素上升,血清ALT上升;③骨髓抑制,特别是在大体积的肝脏受照的患者,或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

2. 放射的后期损伤主要的后期放射损伤是放射诱导的肝病(radiation induced liver disease, RILD)。

它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是:①已接受过肝脏高剂量的放疗;②在放疗
结束后发生;③临床表现有2种:典型的RILD:发病快,患者在短期内迅速出现大量腹水和肝脏肿大,伴AKP升高到>正常值的2倍,或ALT上升至>正常值的5倍;非典型RILD:仅有肝脏功能的损伤:AKP>正常值2倍,或ALT上升至>正常值的5倍,没有肝脏的肿大和腹水;④能排除肝肿瘤发展造成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损害。

对RILD的治疗是对症治疗,包括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同时给予积极的保护肝脏的药物和支持疗法。

RILD 是一种严重的放射并发症,一旦发生,70%以上的患者在短期内死于肝衰竭。

避免RILD发生最关键的是在设计放疗计划时,把正常肝脏受照剂量限制在能耐受的范围。

我国肝癌患者肝脏的放射耐受剂量显著差于国外的报告,因为我国的肝癌是建立在肝硬化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资料。

肝脏的耐受剂量(全肝平均剂量)是:Chlild-Pugh A 患者23Gy,Chlild-Pugh B 患者可能是6Gy。

对容易发生RILD的患者更应该小心,他们是:原有的肝脏功能差,如肝脏功能为Child-Pugh B;正常肝脏的受照体积大,剂量高;患者同时伴发血管的癌栓,如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癌栓。

如果同时使用TACE,则TACE和肝脏放疗的间隔时间短于1个月。

另外,在放疗期间出现急性肝脏功能损坏的患者,如≥RTOG II级肝损伤,如果对这
些患者继续放疗,则以后发生RILD的几率可高达60%。

因此对这类患者应该停止放疗,以避免治疗后RILD的出现。

急性肝损伤往往可逆、易修复;而后期肝损伤常常不可逆,是严重的放射性损伤,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80%。

主要诱因包括肝脏基础病变重(Child B级或C级)、正常肝组织照射体积过大、剂量过大等。

预防是关键,照射剂量限制在耐受范围内(美国人30 Gy,中国人22 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