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著作

合集下载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了在中医学领域取得进步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有一些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必读的。

这些书籍包含了中医多年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该书集中了众多的疾病论述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中医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方法,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方和针灸治疗方法,对于学习药物和针灸疗法非常有价值。

《温病条辨》是唐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

《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在中医学界广泛流传,并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编纂的一本草药学著作。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本草纲目》对于学习中药学和药物配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中医药学必备的著作之一。

《针灸大成》是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戴思聪撰写的一部关于针灸学的巨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的原理、经络的走向和针灸治疗的方法。

《针灸大成》为针灸师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灵魂。

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由不同的医学家撰写而成。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六本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而中医四大经典则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中的四大支柱。

本文将分别介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四本经典的特点与重要性。

《黄帝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系列经典中的首部医学著作。

该书由《内经》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总共分为八十篇。

《内经》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经络与疾病等基础理论。

《灵枢》则集中阐述了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以其精辟的理论观点,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是中医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全称《难经奇病论》,是中医学中病症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

《难经》主要涉及了《黄帝内经》中未提及的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症讨论。

该书通过对于病情的详尽述说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同时,《难经》中丰富的临床案例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约三千种草药,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按植物种类、功能、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

其中详细描述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应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师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中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被视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针灸、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医诊疗经验,并提出了疾病的分类、病机的分析以及相应治疗方案。

该书凭借其集大成之作的特点,对于中医临床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历史医学名著更是成为了国宝级别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医学名著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学说医书。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病方面的独特见解等,为后来的医家所引用,被誉为“中医之祖”。

《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它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主要阐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并以湿热、燥热、风热、寒热等分类,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成为中医传统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文章,被誉为“药经之祖”。

它记录了我国药物使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药物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分为三卷,共十八类、三百六十四种中药。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药学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药物及中草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依据。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全书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药方、疾病、医道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指导了我国古代的临床医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成为了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宝贵资料。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全书共分两卷,包括了诊断、治疗、方剂、美容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涵盖了许多方面,从病症的诊断、治疗、处方到药物学文化,这些书籍承载了中医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它们的价值既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也成为人们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医必读的名著_励志书籍

中医必读的名著_励志书籍

中医必读的名著中医必读的名著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必读的名著,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医必读的名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老的医药经典,记载了先秦时期黄帝所知的医学知识,是中国医学上的最早系统性著作,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被誉为“东方医药三经”之首。

该书以记病原因,病症,疗法和饮食清淡为主,从五脏、六府、经络、腧穴、针灸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医理论。

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撰写的医学经典。

本书系统地概括了战国至汉代以来一些演义医学典籍,综合了医学理论,记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物的有关记载,是中国古典医学文献中内容最丰富、观点最先进的一部著作。

三、《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由中国古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于明朝末年创作的一部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药物学最杰出的学术成果。

这部经典记载了1892种常见中药,收录了中药的注射方法、制作方法、用法用量、性味归经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中药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随园食疗》
《随园食疗》是由明朝著名医学家唐代欧阳修创作的食疗书籍,收录了大量中药食疗实例,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食疗典籍。

《随园食疗》是中国古代食疗学的精华,涉及到中药鉴别、清理、制备、用药、
审诊等方面,对于食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文学作品

中医文学作品

中医文学作品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它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记录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重要影响。

4.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医书籍,以心脏为中心,阐述了心脏在人体生理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5.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宋代刘完素编撰的医学书籍,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剂。

7.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对中西医结合有重要影响。

8. 《类经》-《类经》是宋代杨上善所编纂的医学经典,总结了前代医家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的分类、病因和治疗方法。

9.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编纂的药物学巨著,详细介绍了大量的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10.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明代杨石中的针灸学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法和应用,对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11. 《四诊原则》-《四诊原则》是明代汤岳所著的医学著作,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诊断方法。

12.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是明代陈藏器所编纂的药物学著作,补充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方剂。

13. 《医宗抱歉,由于文字限制,我无法一次性提供20本中医文学作品并带有解释。

写得好的医学专著

写得好的医学专著

写得好的医学专著
1. 《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成书于约公元前 3 世纪至前 2 世纪。

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国的医学知识,包括经络、脉象、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希波克拉底文集》: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集合,成书于公元前 5 世纪至前 4 世纪。

它包含了关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之作。

3. 《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论》:英国医生威廉·哈维于 1628 年出版的著作,阐述了他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这本书对现代生理学和心血管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人体的构造》:意大利解剖学家安德烈·维萨里于 1543 年出版的著作,详细描述了人体解剖结构。

这本书的出版推动了解剖学的发展,并对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医学遗传学》:美国遗传学家维克多·麦克库西克和菲利普·米拉于 1996 年合作编写的教材,系统介绍了医学遗传学的原理和应用。

这本书被广泛用作医学遗传学领域的教科书。

这些医学专著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医学专著,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示例。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四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这四部经典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人体的构造、生理、病因等方面,《灵枢》则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黄帝内经》对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难经》《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它由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记录了医疗实践中的难题和解决方法。

《难经》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它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临床中最常用的参考书之一。

它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论》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还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重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经典著作,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它主要记录了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包括诊断、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金匮要略》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辨证论治”的观念,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由医学家扁鹊所著,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灵枢》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有着重要的贡献,它系统地总结了经络的走向和作用,阐述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经典著作解读

中医经典著作解读

中医经典著作解读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历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在其中得以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一些经典著作,探索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而《灵枢》则详细阐述了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具体方法。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诊断治疗方法。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代表作,是中医诊断治疗方面的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对于伤寒、杂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张仲景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晋医家张仲景所著,也是中医治疗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

此书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饮食调理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 一医调和宜宜变药而随机”的医治原则,这对后世中医的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4.《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著作。

这部巨著详细介绍了动植物矿物药物的性味功效,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时珍在书中强调了药物的品质和使用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5.《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学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书总结了各家医学之长,对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

吴鞠通在书中强调了医家应该尊重医学经验,注重临床实践,这为中医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通过对这些中医经典著作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医家的医学思想和经验,还可以为今后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只有不断学习、领悟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

愿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医的光芒继续发扬下去!。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有:1、《伤寒杂病论》: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2世纪初编撰而成。

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被认为是临床医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影响巨大。

2、《内经》:又被称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相传是黄帝的不传之密,也是经典医学著作,对原始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3、《金匮要略》:由著名医学家张汝京编撰而成,该书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临床医学思想的发展,给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唐宋两朝四大名医传》:由郑思肖所著,该书集中介绍了唐宋两朝四大名医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关于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誉为“中国古典医学之精华”。

5、《本草纲目》:由李时珍在明代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名录,总结了医学典籍中四千多种中药,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影响深远。

6、《脾胃论》:出自张安贞之手,是古代中国内科学的代表作,其中的脾胃论提出了脾胃营养的重要性,提倡卫生饮食,影响很大,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法则。

7、《济源书》:这是房语梓于晋朝编撰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介绍了中国古代十二经穴位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8、《循环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心脏病著作,主要论述了心脏病的病症、辨证、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对当时的诊断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丰富了中医心脏病的理论体系。

9、《淮南子·家私论》:这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一部儿科著作,以及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国古代儿科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非常受重视,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10、《伤寒论》:该书由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编,以病机论治如士以及方药结合为治病基础,这一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医药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作出了极大贡献。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一、《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医药学中的第一奇书。

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书的主体内容成于战国时期,最后完于西汉。

为南宋史嵩民所藏。

全书十八卷,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各八十一篇。

本书的理论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

最后世奉为圭臬的经典奇书。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本草经》。

明代卢复辑。

神农是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书名冠以神农是后人尊古之风的假托。

《神农本草经》对战国以来直到东汉时期的药学知识及用药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是后世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

三、《难经》可以与《黄帝内经》相提并论的奇书,有"内难"之称。

是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及作者都无定说。

今本《难经》及各种注释本一般题"秦越人撰"。

秦越人,号扁鹊,我国战国名医。

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提出八十一个问题并加以解答。

《难经》问论深邃,述理精要,内容丰富并多有创树。

苏轼曾称颂此书"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四、《伤寒论》是第一部论述全面、内容详备的外感热病中医专著。

张仲景也因为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世尊为"医圣"。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撰。

书大约成于三世纪初。

是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

书中主要讨论了伤寒六经病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与较为完备的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作用。

五、《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发展高峰,堪称中华医学经典奇书。

《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东汉张仲景撰。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

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

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就开始了医药学的探索,并留下了许多著作。

这些著作囊括了中医学、外科学、妇科学、药学等多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医学治疗方法和药物知识。

下面我将按类别介绍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

一、中医学1.《黄帝内经》:汉代黄帝时期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2.《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主要讲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3.《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所写,对于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都有详尽阐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阐述感冒病理的著作4.《医林改错》:唐代孙思邈所著,主要记载了许多传统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也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二、外科学1.《外科正宗》:清代李中梓所写,对于外科学的诊断、手术操作、治疗方法等都有较为系统的阐述2.《外科全书》:明代吴经所编,涉及到骨折、瘘管、疮、溃疡等多个方面的治疗方法三、妇科学1.《女科十三针》:唐代孙思邈所撰写,总结了妇女常见病的治疗方案,对于后世妇科学的研究具有思想前瞻性2.《妇人大全良方》:明代李时中所写,记载了大量关于妇科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四、药学1.《神农本草经》: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医药学经典,对于药物的分类、性质、功效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药学文献之一2.《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的巨著,收录1259种药物,内容涵盖了药物的起源、分类、性质、用法等各个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些医学著作,透露出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早期的中医学相信身体有气血之分,也会进行以饮食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法。

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医学水平也随之不断地发展。

今天的医学已经远不只是单纯的依靠中药来治疗疾病,也涉及到了人体解剖、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

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而历史上的各种医药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整个医学的传承和业的演变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作用。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
和经典著作。

以下是中医学中被广泛认可的10大经典:
1.《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书,系统总结
了中医对于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经典医书,主要介绍
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肾虚、气滞、血瘀等疾病的方法。

4.《温病条辨》,是汤岳所著的医书,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的医书,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
疗方法,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6.《医学入门》,是扁鹊所著的医学经典,对中医学的基本理
论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

7.《针灸甲乙经》,是华佗所著的针灸学经典,详细介绍了针
灸的原理、穴位和操作方法。

8.《本草纲目》,是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经典,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了系统整理。

9.《外科正宗》,是王清任所著的外科学经典,对中医外科的
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10.《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吴鞠通所著的医学经典,介绍了中
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上是中医学中被广泛认可的10大经典。

总字数为 500 字。

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

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

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关于医学的历史书籍有:1. 《医学史》《医学史》是一部全面介绍医学发展历程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医学理论、实践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2. 《世界医学史》《世界医学史》是一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史著作,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发展历程。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理论、实践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与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3.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是一部介绍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4. 《古希腊医学史》《古希腊医学史》是一部介绍古希腊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希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哲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5. 《古罗马医学史》《古罗马医学史》是一部介绍古罗马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罗马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6. 《中世纪医学史》《中世纪医学史》是一部介绍中世纪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世纪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7. 《近代医学史》《近代医学史》是一部介绍近代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近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8. 《现代医学史》《现代医学史》是一部介绍现代医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涵盖了从20世纪至今的医学发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本书还探讨了现代医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医学著作

医学著作

1.医学著作(1)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内容丰富,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医学著作。

中医学上的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形神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包含天人合一思想)(2)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

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收录各类药物达365种。

对每种药物的采集,产地,性味,主治疾病都详细记述,大大推动了后世中药学的发展。

(3) 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后两部作者东汉张仲景,提出四诊,六经辨证,八纲辨证。

2.儒墨道法思想的认识3.美德4.名词解释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5.中国文化交流融洽现象6.“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7.古代类书8.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方: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

五色--黄--白--黑--青--红。

五味--甘--辛--咸--酸--苦9.科举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脉经》《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

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

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

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

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

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

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著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针灸甲乙经》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

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

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

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公元6~8世纪,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

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肘后备急方》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

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

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所描绘的“虏疮”即天花,是外界传入,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书中还提到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论者认为所谓射工是对一种血吸虫病的得病描述。

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虫病,山有人认为这是血吸虫病的得病过程。

更可宝贵的是书中还指出这种沙虱钻入皮肉后。

如果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

这可证明当时已经认识疥虫,它用疥虫的大小,检得方法来比喻沙虱,十分恰当。

总之,《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猘犬所咬毒”的处理。

书中首先认识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严重性,指出其潜伏朗和病程经过。

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

这方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

狂犬病毒原是亲神经组织的病毒,在狂犬的脑组织中大量繁殖。

用这种组织来治疗狂犬病,如果说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肘后备急方》虽然都是一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而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扬的治疗思想,似乎与一向认为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使一些后代“正统”医家认为不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

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涵有宝贵精华,应予以重视。

如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也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珍贵结论。

现代研究证明,青蒿中含有抗疟作用十分明显的青蒿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成分,因而虽然中药一般都用煎剂,葛洪强调要生服其汁。

青蒿素的分离研究导致了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青蒿抗疟的研究,载《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

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尤其是心脏型脚气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够的维生素乙来治疗脚气病等。

四、《名医别录》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

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

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

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

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五、《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敦煌本残卷只存一卷,也即“序录”部分,原卷长十七米,正背两面均书写。

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龙谷光瑞之命,在中亚细亚进行探险时,由敦煌携往日本。

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为其他文献内容,背面有720行属《本草经集注》的序录,但缺卷首。

据文字内容最末两行写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

辰时写了记”的记录,罗振玉氏认为此段文字与原文书法不同而认为应是六朝时的作品。

此残卷1955年群联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鲁番出土的残卷为一28.5×27厘米的残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后半部的注文,还有鼹(鼠泉)的前部正文,应是《本草经集注》中兽类药的部份内容。

此两件一在日本龙谷大学(一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一在德国普鲁士学院。

六、《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

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认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

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基本上是一部痈疽证的专著。

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

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

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

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鲁番曾出土本书残卷二页。

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卫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

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

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小品方》,其具体内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从日本尊经阁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此书残卷,其内容包括序、总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复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

根据总目得知,全书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书参考书目,全书日录外,其内容为:第一卷包括用药合药法、调三焦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种病证诸方,从第二卷至第五卷为治疗各种杂病方,第六卷为治伤寒温热病方,第七、八卷分别为女子众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诸证方,第十卷为外科疮疡折伤等方,第十一卷为本草,第十二卷则为灸法要穴。

《小品方》内容丰富,可谓唐以前的一部包罗广泛的小百科全书,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同时又是一部门径书,所谓“童幼始学治病者,亦应先习此《小品》,以为入门”。

正由于此,在本书散佚之前,影响极大,唐太医署规定《小品方》为学生心修课程。

后来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宝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视把本书作为教科书,要求学习时间长达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医心方》所引该书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独创性的治疗方法。

如《外台》引书卷十所载的既简易而又是科学的测定井冢内有否毒气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