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复习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2024年)《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旨
甘美,引申为美好的、有 价值的。
困
困惑,引申为疑难、问题 。
弗食
不品尝,引申为不体验、 不了解。
至道
最深刻的道理,指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自强
自我勉励,努力不懈。
2024/3/26
12
句式结构与语法特点
对偶句
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这种句式使文章 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的传统美德。
食材与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食材的新鲜与 搭配,以及烹饪技巧的精湛与多 样,如炒、炖、煮、蒸等多种烹
饪方式。
2024/3/26
1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2024/3/26
餐桌礼仪
西方饮食文化相对简单,餐桌礼仪较为随意;而中国饮食 文化则更注重礼仪,有着严格的座位安排和敬酒礼仪。
饮食观念
作用是什么?
2024/3/26
20
小组讨论与交流意见
01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 己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 理解,并交流各自的看 法。
2024/3/26
02
讨论文章中的“嘉肴” 和“至道”的具体含义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 联系。
03
分享对“教然后知困” 和“学然后知不足”这 两句话的个人解读和感 悟。
21
2024/3/26
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 手法,阐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 重要性。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是 古代教育理论的杰出代表。
4
作者及时代背景
2024/3/26
作者
戴圣,西汉时期礼学家、文献学 家,今文礼学的开创者。
时代背景
《虽有嘉肴》复习课件
《虽有嘉肴》复习课件
本复习课件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并掌握《虽有嘉肴》课程的内容,以便他们能 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和品尝过程,并领略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什么是嘉肴?
定义
嘉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精美、独特的菜肴。
发展历史
嘉肴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嘉肴的分类
制作工艺
嘉肴的制作过程包含诸多精细的工艺和技巧,如切配、火候掌握等。
2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
嘉肴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搭配合理,旨在提升菜肴的风味和质感。
嘉肴的品尝
品尝方法
品尝嘉肴时,可以从外观、口 感、香气等方面全面感受菜肴 的特点。
配酒
根据菜肴的特点,选择适合的 酒水搭配,以达到最佳的味觉 享受。
餐桌礼仪
在品尝嘉肴时,要注重餐桌礼 仪,尊重传统文化,展现出高 雅的风度。
嘉肴的文化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影响文化
嘉肴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影响。
体现价值
嘉肴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食材选择和文化内涵,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结束语
总结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虽有嘉肴》课程,我们能够了解嘉肴的定义、分类、制作和品尝方法,以及其在 文化价值方面的体现。
鼓励学生掌握嘉肴的制作、品尝、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嘉肴,体验中国传统饮食的魅力,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
汉嘉
汉嘉是指中原地区的 传统菜系,强调食材 的鲜嫩和口味的清淡。
胡嘉
胡嘉是指西北地区的 传统菜系,以烤肉和 面食为主,口味浓重。
西嘉
西嘉是指西南地区的 传统菜系,以辣味为 特色,采用大量香料 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本复习课件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并掌握《虽有嘉肴》课程的内容,以便他们能 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和品尝过程,并领略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什么是嘉肴?
定义
嘉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精美、独特的菜肴。
发展历史
嘉肴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嘉肴的分类
制作工艺
嘉肴的制作过程包含诸多精细的工艺和技巧,如切配、火候掌握等。
2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
嘉肴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搭配合理,旨在提升菜肴的风味和质感。
嘉肴的品尝
品尝方法
品尝嘉肴时,可以从外观、口 感、香气等方面全面感受菜肴 的特点。
配酒
根据菜肴的特点,选择适合的 酒水搭配,以达到最佳的味觉 享受。
餐桌礼仪
在品尝嘉肴时,要注重餐桌礼 仪,尊重传统文化,展现出高 雅的风度。
嘉肴的文化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影响文化
嘉肴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影响。
体现价值
嘉肴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食材选择和文化内涵,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结束语
总结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虽有嘉肴》课程,我们能够了解嘉肴的定义、分类、制作和品尝方法,以及其在 文化价值方面的体现。
鼓励学生掌握嘉肴的制作、品尝、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嘉肴,体验中国传统饮食的魅力,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
汉嘉
汉嘉是指中原地区的 传统菜系,强调食材 的鲜嫩和口味的清淡。
胡嘉
胡嘉是指西北地区的 传统菜系,以烤肉和 面食为主,口味浓重。
西嘉
西嘉是指西南地区的 传统菜系,以辣味为 特色,采用大量香料 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虽有嘉肴》ppt课件(15页)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Page 8
脉络梳理
类比引入
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 之谓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 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 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 步与发展
所以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
不通,理解不了 这样以后 反省自己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 学半。” 其此之谓乎?
qiǎng勉励促进源自xiào教 表示推测,大概
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 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
朗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即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甘美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
——《礼记》
Page 1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 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 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
@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 的核心载体。历代科举选仕,试 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 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 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礼记》
相传由孔子的弟子所作,西汉礼学家 戴圣所编。以礼乐为核心,主要记载和论 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以及孔子和 其弟子的言论,修身做人的原则等等。涉 及政治、伦理、教育、美学、哲学、文化 、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深厚,内 容丰富。
疏通文意
(学习小组形式)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 结合课文下注释,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翻译原则:
逐字译文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增添删补
注意即使以下词语
用鱼肉做的味菜美。
(1)虽有嘉 肴
好处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吃3好),,品虽美尝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5最自))好我所知知是的勉以困不故道励,,足学理因然,然此后后然能知后自不能强足自也,反教也然;反后省困理知解惑困,不。不了。通, ((67))故 其曰此:之教谓学乎相长大 “概其也说此促的之进就谓。是…这…个乎道”理是吧一?种
三、概念不同
1.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 “比较类推”。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 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
《虽有嘉肴》PPT复习课件
)虽有嘉.肴 (2)弗.食 (3)虽有至.道.
嘉*: 好,美好 弗*: 不 至: 最好的
至道: 最好的道理
(4)不知其善.也 (5)然后能自.反.也 (6)其此之谓.乎
善*: 好处 自反: 自我反思 谓*: 说,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2)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3)“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课后习题) 变式提问:分析本文是如何论证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的。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 “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 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 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 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2.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 一例加以分析。(课后习题) 例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分析:以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 有力,连用铺排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文章前面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 中的一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 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 (2)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也
旨: 味美
善: 好处
嘉*: 好,美好 弗*: 不 至: 最好的
至道: 最好的道理
(4)不知其善.也 (5)然后能自.反.也 (6)其此之谓.乎
善*: 好处 自反: 自我反思 谓*: 说,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2)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3)“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课后习题) 变式提问:分析本文是如何论证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的。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 “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 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 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 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2.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 一例加以分析。(课后习题) 例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分析:以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 有力,连用铺排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文章前面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 中的一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 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 (2)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也
旨: 味美
善: 好处
《虽有嘉肴》复习课件
文章内容概述
01
02
03
04
文章首先描述了“嘉肴”的美 味,比喻知识的魅力。
接着指出,即使有美味的佳肴 ,如果缺乏正确的烹饪技巧和 佐料搭配,也无法发挥其美味
。
文章进一步指出,教育也是如 此,仅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 验,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
。
最后强调,只有通过实践与理 论的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CHAPTER 06
课后习题解答
选择题
01
选择题1
《虽有嘉肴》的作者是谁?
02
答案
A. 戴圣
03
选择题2
《虽有嘉肴》中提到的“嘉肴 ”是什么意思?
04
答案
B. 美味佳肴
填空题
填空题1
在《虽有嘉肴》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 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填空题2
美酒佳酿。旨在这里是形 容词,表示甘美的意思。
最好的道理。至表示极、 最的意思。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发现 自己的不足之处。这里的 “然后”表示顺承关系, 意思是“然后才能”。
通过教导别人,才会知道 自己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这里的“然后”也表示顺 承关系,意思是“然后才 能”。
通假字
兑通说,喜悦的意思。在古汉语中, “兑”和“说”常常通用,都有喜悦 、高兴的意思。
,达到“至道”的境界。
CHAPTER 02
重点字词解释
常见字词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常见字词
学:学习 弗:不
善:好
常见字词
困:困惑 兑:通“说”,喜悦
故:所以 和:和谐,协调
特殊字词
01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ppt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
互相促进的。
“学”同“敩”,教导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 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 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1)用类比切入话题,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 吃饭引申到学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以日常生活之事类比学习,使说理浅显易懂,更生动 贴切,便于理解。
3、课文结墨尾剑引飘雨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引用古代名言,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教的重要性,增强 观点的说服力。
引用作结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二、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间合作,初步翻译课文,注意标红重 点字词,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检测重点字词句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 通文意。
学习目标
02 学习说理的方法,体会本文句式的特 点。
03 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明白教学相 长的道理。
一、导入
中考文言复习:第5篇《虽有嘉肴》ppt课件
语文课件
四、文章中心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 理。
语文课件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虽有嘉肴》)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 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 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 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没,没入水中,指潜水。②涉:蹚水 过河,徒手过河。③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 能掌握的。
语文课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 (2)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 (3)日与水居.也(生活 ) (4)则十五而得其道.( 方法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 )
A.虽则.有虽.嘉壮,肴见舟而畏之
B.故感凡极不而.学悲者而.矣务求道
学学学.学学.半半
教导 学习
4.词类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 名词做形容词,甘美 ②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做名词,好,好处
语文课件
5.其他实词 ①虽.有嘉.肴.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②弗.食. 弗:不 食:吃 ③不知其旨. 甘美 ④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⑥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⑦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语文课件
三、问题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 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引申到“即使有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 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四、文章中心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 理。
语文课件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虽有嘉肴》)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 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 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 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没,没入水中,指潜水。②涉:蹚水 过河,徒手过河。③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 能掌握的。
语文课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 (2)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 (3)日与水居.也(生活 ) (4)则十五而得其道.( 方法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 )
A.虽则.有虽.嘉壮,肴见舟而畏之
B.故感凡极不而.学悲者而.矣务求道
学学学.学学.半半
教导 学习
4.词类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 名词做形容词,甘美 ②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做名词,好,好处
语文课件
5.其他实词 ①虽.有嘉.肴.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②弗.食. 弗:不 食:吃 ③不知其旨. 甘美 ④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⑥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⑦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语文课件
三、问题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 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引申到“即使有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 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疑惑
自由提问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提出自己在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分类解答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 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拓展延伸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 拓展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并拓宽视野。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重点难点总结回顾
重点 介绍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思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 动,如实验、社会实践等,提 高综合素质。
提倡谦逊好学品质
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保持谦逊 的态度,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好学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具备好 学的品质,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
作者
戴圣。戴圣是西汉时期礼学家、 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生平及成就
生平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 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 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成就
戴圣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宣扬和实践 圣人的教诲。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汉朝培养了大批人 才。同时,他还积极倡导礼仪制度,对汉朝的礼仪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和领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作业内容 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并尝试背诵其中的重点段落。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 收集与“虽有嘉肴”主题相关的资料或案例,并 进行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25张PPT)
6、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 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 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 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 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 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 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 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因此而得名,即对“仪礼”的解释。内容主要是记
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
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中国教
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 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 理论的阐述。
肆
内容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 。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 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嘉肴” 重视实践 类比引出“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复习 PPT
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15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16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 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 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19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20
•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 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6
•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 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 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 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 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 的这个意思吧。717Fra bibliotek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18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3
15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16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 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 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19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20
•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 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6
•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 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 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 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 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 的这个意思吧。717Fra bibliotek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18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3
第22课《虽有嘉肴》复习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相长”是针对师生关系的 一种描述。
• “教”和“学”是两个主体。教师不仅仅是一种 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 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 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使他对 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可能也 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
故曰:教学相长也。 3.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 缺乏。《虽有嘉肴》中相关的表述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考点全练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文章开头“虽有嘉肴”以“有美食不品尝就不能 知其美味”,类比推理出“有至道不去学就不能知 道它的好处”,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文 对教学相长的论述,使道理浅显易懂。
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 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用自身经历与“王之蔽甚也”进行类比,由小到大,由 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类比进谏,启发了齐王,使 齐国大治。
理解性默写: 1.《虽有嘉肴》用美味类比不去学最好的道理,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进而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有困惑的地方。
3.故曰:教 学 相长 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脉络梳理 78页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 “教”和“学”是两个主体。教师不仅仅是一种 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 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 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使他对 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可能也 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
故曰:教学相长也。 3.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 缺乏。《虽有嘉肴》中相关的表述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考点全练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文章开头“虽有嘉肴”以“有美食不品尝就不能 知其美味”,类比推理出“有至道不去学就不能知 道它的好处”,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文 对教学相长的论述,使道理浅显易懂。
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 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用自身经历与“王之蔽甚也”进行类比,由小到大,由 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类比进谏,启发了齐王,使 齐国大治。
理解性默写: 1.《虽有嘉肴》用美味类比不去学最好的道理,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进而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有困惑的地方。
3.故曰:教 学 相长 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脉络梳理 78页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
是
。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 ) ⑧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学学半( )
3、6、1、2、 7、4、8、5
4.文题“虽有嘉肴”取自文章的第一句话,如果我们把 标题换一下,你觉得换什么标题比较合适?
教学相长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 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 是两个主体。课文 中的“教学相长”也是这样吗?
借助课文的分析方法,说说作者是如何说理的?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 “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 印证观点。
类比引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虽 有Βιβλιοθήκη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逐层分析
嘉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肴
得出结论 ——教学相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 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 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预习检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 之谓乎
《虽有嘉肴》PPT课件(2024)
,而非仅仅依赖外部奖励。
0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文章提倡让学生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与
心理学中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理念相吻合。
2024/1/26
03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并重
文章通过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受,强调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这与心理学中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观点相一致。
2024/1/2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通过亲身实践,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02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3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
13
提倡谦逊好学、不断追求进步精神
谦逊好学的态度
16
儒家经典中教育理念梳理
教育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 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子,以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内容
儒家注重德育,强调孝、悌、忠 、信等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同 时,也重视智育,注重经典诵读
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育方法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融合中西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教育理念逐渐融合。当代教育在 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也积极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 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等。
18
05
跨学科联系与应用举例
2024/1/26
19
心理学视角下《虽有嘉肴》中教育理念分析
01
强调内在动机
文章通过描述美食的诱惑力,暗示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虽有嘉肴复习课PPT课件
第3页/共6页
• 1、成语: 教学相长 •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 (论证思路):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类比) •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从
•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 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 5、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 《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 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 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5页/共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6页/共6页
•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正义》,又名《小戴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 的选集,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第1页/共6页
检查默写:
1、虽有嘉肴,_______,_______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 __________。 3、故曰:_______也。 4、《兑命》曰:“_________”_________ 乎?
第2页/共6页
1、虽(虽然)有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弗(不)食, 不知其旨(味美)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教学)然后知困(困惑)。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不懂 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思)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 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 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促进 增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互相促进。 6、《兑命》曰:“学(同敩 教导)学半。”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吧。
• 1、成语: 教学相长 •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 (论证思路):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类比) •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从
•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 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 5、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 《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 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 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5页/共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6页/共6页
•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正义》,又名《小戴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 的选集,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第1页/共6页
检查默写:
1、虽有嘉肴,_______,_______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 __________。 3、故曰:_______也。 4、《兑命》曰:“_________”_________ 乎?
第2页/共6页
1、虽(虽然)有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弗(不)食, 不知其旨(味美)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教学)然后知困(困惑)。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不懂 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思)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 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 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促进 增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互相促进。 6、《兑命》曰:“学(同敩 教导)学半。”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礼记》
复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3、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4、顺利背诵默写课文。 5、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 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 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 。与《 仪礼 》《 周礼 》合称“ 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 西汉:戴圣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礼仪 ,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 记述 修身做人的准则 。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
文中的通假字: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yuè)。
表否定:
代:它的
即使
不
动词,吃
பைடு நூலகம்
甘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好,
妙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 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 的好处。
深入理解
从学习的角度看,“教 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 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 谈你的看法。
•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
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
完善自己的机会。
•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
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
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
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
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
,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
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回顾本文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 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所以
教授,传授 不通,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反省自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我勉励 强,勉励
自强也。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
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 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
增长
故曰:教 学 相长 也。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 《春秋》
《学记》,是《礼记》49篇之 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 统性的教育学论文。主要讲述 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 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 教学经验。
诵读
虽有嘉肴
思想的资
料汇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是秦汉以前
的选
集。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自强 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课堂检测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 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 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乎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
•
课文中“教学相长”是针对老师而言的,“
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
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
,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 在现代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针对师 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和“学”是两个主体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 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 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 老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 的某个问题,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 ,等等。
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 长自己的学问。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脉络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教学能相长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复习检测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jiā yáo
弗食 fú
旨 zhǐ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
—《礼记》
复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3、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4、顺利背诵默写课文。 5、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 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 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 。与《 仪礼 》《 周礼 》合称“ 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 西汉:戴圣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礼仪 ,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 记述 修身做人的准则 。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
文中的通假字: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yuè)。
表否定:
代:它的
即使
不
动词,吃
பைடு நூலகம்
甘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好,
妙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 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 的好处。
深入理解
从学习的角度看,“教 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 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 谈你的看法。
•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
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
完善自己的机会。
•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
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
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
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
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
,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
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回顾本文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 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所以
教授,传授 不通,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反省自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我勉励 强,勉励
自强也。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
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 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
增长
故曰:教 学 相长 也。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 《春秋》
《学记》,是《礼记》49篇之 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 统性的教育学论文。主要讲述 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 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 教学经验。
诵读
虽有嘉肴
思想的资
料汇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是秦汉以前
的选
集。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自强 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课堂检测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 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 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乎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
•
课文中“教学相长”是针对老师而言的,“
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
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
,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 在现代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针对师 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和“学”是两个主体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 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 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 老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 的某个问题,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 ,等等。
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 长自己的学问。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脉络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教学能相长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复习检测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jiā yáo
弗食 fú
旨 zhǐ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