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ppt课件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
![《虽有嘉肴》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132a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a.png)
选取《诗经》中一些与饮食相关的诗篇,与课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观念和表达方式。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主题
选择一两篇现代文学作品,如汪曾祺的《五味》、唐鲁孙的《中国吃》等,与 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现代文学中的美食主题和表达方式。
现代社会中“佳肴”的意义
01
佳肴与生活质量
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宴会场景
场景布置
教师提供古代宴会场景的 描述和道具,学生分组进 行场景布置。
角色分配
每组学生分别扮演主人、 宾客、厨师等角色,模拟 古代宴会的场景。
表演与互动
学生按照角色设定进行表 演,展示古代宴会的礼仪 、饮食文化等方面。
分享交流:各组展示讨论成果
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向全班 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包括对“ 佳肴”的理解、古代宴会场景的
阐述佳肴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们对佳肴 的追求和品味,引导学生思考佳肴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03
02
佳肴与文化传承
探讨佳肴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 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 和传承意识。
佳肴与跨文化交流
分析佳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佳肴特色和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 流能力。
鼓励与期望
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期 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力和自信心。
谢谢聆听
《虽有嘉肴》公开课 优质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虽有嘉肴》简介
01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描述美食之 美,引申出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主题
选择一两篇现代文学作品,如汪曾祺的《五味》、唐鲁孙的《中国吃》等,与 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现代文学中的美食主题和表达方式。
现代社会中“佳肴”的意义
01
佳肴与生活质量
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宴会场景
场景布置
教师提供古代宴会场景的 描述和道具,学生分组进 行场景布置。
角色分配
每组学生分别扮演主人、 宾客、厨师等角色,模拟 古代宴会的场景。
表演与互动
学生按照角色设定进行表 演,展示古代宴会的礼仪 、饮食文化等方面。
分享交流:各组展示讨论成果
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向全班 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包括对“ 佳肴”的理解、古代宴会场景的
阐述佳肴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们对佳肴 的追求和品味,引导学生思考佳肴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03
02
佳肴与文化传承
探讨佳肴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 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 和传承意识。
佳肴与跨文化交流
分析佳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佳肴特色和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 流能力。
鼓励与期望
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期 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力和自信心。
谢谢聆听
《虽有嘉肴》公开课 优质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虽有嘉肴》简介
01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描述美食之 美,引申出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4c7f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3.png)
火候是烹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它决定了菜肴的口感和色泽 。掌握好火候,能够让食材在 烹饪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同 时又能够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
烹饪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菜 肴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掌握好 烹饪时间,能够让食材在保持 口感和色泽的同时,最大限度 地保留营养。
嘉肴的摆盘艺术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嘉肴的历史
01
02
03
古代起源
嘉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 溯至商周时期。
文化融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嘉肴不 断吸收外来食材和烹饪技 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菜 系。
皇家珍馐
在古代,嘉肴是皇家贵族 的专属美食,普通百姓难 得品尝。
嘉肴的文化意义
礼仪之邦
嘉肴在古代是礼仪的象征 ,宴请宾客时需遵循严格 的餐桌礼仪。
第四季度
色彩搭配
利用食材的不同颜色进 行搭配,能够让菜肴在 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如 绿叶蔬菜、红辣椒、黄 玉米等,都可以通过巧 妙的搭配来增加菜肴的 美感。
层次感
通过摆盘让菜肴呈现出 层次感,能够让菜肴更 加立体。可以利用食材 的不同形状、大小和纹 理来营造层次感,如将 蔬菜切成立方体、将肉
类切成薄片等方式。
量。
多样化搭配
选择不同种类的嘉肴,搭配谷 物、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 以实现营养均衡。
合理烹调方式
采用低油、低盐、低糖的烹调 方式,减少烹调过程中营养成 分的损失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注意食物搭配禁忌
了解食物搭配禁忌,避免因搭 配不当而引起消化不良或营养
损失。
06 结语
对嘉肴的总结与评价
总结
本文通过描绘一道美味的佳肴, 阐述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 及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d2a03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04.png)
C.但能说之也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知_道__了__自__己__的_不__足__,__然_后__就__能__自__我_反__思__;__知__道_了__自__己__困__惑_的__地__方__,__然_后__才__能__勉_励__自__己__。________________ (2)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___讲_解__谈__论__文__章_(__讲__论__文__章_)__,__就__好_比__赏__玩__春__花_,__涵__养__德__行_,__以__利__于__事_(__修__身__利__行_)__,__就__好_比__摘__取__秋__果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礼记·学记》
《礼记》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其内容分 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礼记》与《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合 称“五经”。《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 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韵 味
yáo fú
虽有/嘉 , 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jiāo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然后知困。
qiǎng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也。故曰:
jiào
zhǎng
yuè
《虽有嘉肴》课件
![《虽有嘉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6cd4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6.png)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 虽有嘉肴》的情境中,增强其情
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
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语言表
达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
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强调责任和担当
文章中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 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追求卓越与完美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与完美,不断提升自己 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03
思想内涵
教育思想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教育学生要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 和思考,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重视自我修养
提倡终身学习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树 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 知识面和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 会环境。
文章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引 导学生注重内在素质的提升,培养良 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习态度
03
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不断
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下一步学习计划
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 野。
实践应用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 课程内容的理解。
复习与巩固
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
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语言表
达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
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强调责任和担当
文章中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 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追求卓越与完美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与完美,不断提升自己 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03
思想内涵
教育思想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教育学生要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 和思考,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重视自我修养
提倡终身学习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树 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 知识面和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 会环境。
文章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引 导学生注重内在素质的提升,培养良 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习态度
03
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不断
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下一步学习计划
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 野。
实践应用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 课程内容的理解。
复习与巩固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b316cfbb4cf7ec4afed089.png)
研读品析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教学相长 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拓展延伸
“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 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 的看法。
参考: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 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 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 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还可以在教人中学习。
作业
背诵课文 用归纳本积累重点实词。 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0课 73页至74页。 课外了解《学记》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
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来自其:①不知其旨:它的 ②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学:①弗学:学习 ② 学学半:教 然:①学然后知不足:这样 ②公欣然:……的样子 至:①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②待君久不至:到 之:①其此之谓乎:代指这个道理 ②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 今义:强大 学学半 古义:教人 今义:学习
文学常识
《学记》是我国 的 一部关于 教育 教学 活 、 动的论著。
最早
《学记》
读准字音
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
成《学评》73页第1题
感知课文
读准字音
fú 虽有嘉肴(yáo ),弗( )食,不知其 旨(zhǐ)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qiǎng 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 ) 也。《兑( yuè)命》:“学( xiào ) 学( xué)半。”其此之谓乎!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5ae77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f.png)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
互相促进的。
“学”同“敩”,教导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 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 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1)用类比切入话题,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 吃饭引申到学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以日常生活之事类比学习,使说理浅显易懂,更生动 贴切,便于理解。
3、课文结墨尾剑引飘雨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引用古代名言,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教的重要性,增强 观点的说服力。
引用作结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二、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间合作,初步翻译课文,注意标红重 点字词,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检测重点字词句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 通文意。
学习目标
02 学习说理的方法,体会本文句式的特 点。
03 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明白教学相 长的道理。
一、导入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模板)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1b526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d.png)
场景描绘
细腻入微的场景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佳肴美酒的盛宴之中,增强了审美 体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读者审美心理共鸣点挖掘
文化共鸣
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 食、礼仪、节庆等方面的元素, 引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
豪感。
情感共鸣
在ppt课件中融入亲情、友情、爱 情等人类普遍情感元素,触发读者 的情感共鸣点,使审美体验更加深 入人心。
角色扮演
角色分配
选定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主人、宾客、侍者等角色,准备相 应的服饰和道具。
场景布置
模拟古代宴会场景,包括桌椅摆设、餐具酒具、音乐舞蹈 等元素。
礼仪演示
主人向宾客致欢迎辞,介绍菜品及文化内涵;宾客依次入 席就座,品尝佳肴并互相敬酒致谢;侍者在一旁服务,注 意仪态端庄、举止优雅。
互动体验
其他同学可参与观摩或轮流扮演角色,亲身体验古代礼仪 之邦的待客之道。
仁爱之心
文中通过描述美食的分享,体现了儒 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即关爱他人、 乐于分享。
中庸之道
礼制观念
文中提及美食的烹饪和享用需遵循一 定的礼仪和规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 的礼制观念,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 规范。
文章强调饮食有度、过犹不及,体现 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平 衡、避免极端。
美食文化及其象征意义
01
02
03
04
简洁明了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清晰,容 易理解。
善于比喻
作者通过比喻来表达思想,使 得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层 层深入,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
的思路进行思考。
富有哲理
文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细腻入微的场景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佳肴美酒的盛宴之中,增强了审美 体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读者审美心理共鸣点挖掘
文化共鸣
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 食、礼仪、节庆等方面的元素, 引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
豪感。
情感共鸣
在ppt课件中融入亲情、友情、爱 情等人类普遍情感元素,触发读者 的情感共鸣点,使审美体验更加深 入人心。
角色扮演
角色分配
选定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主人、宾客、侍者等角色,准备相 应的服饰和道具。
场景布置
模拟古代宴会场景,包括桌椅摆设、餐具酒具、音乐舞蹈 等元素。
礼仪演示
主人向宾客致欢迎辞,介绍菜品及文化内涵;宾客依次入 席就座,品尝佳肴并互相敬酒致谢;侍者在一旁服务,注 意仪态端庄、举止优雅。
互动体验
其他同学可参与观摩或轮流扮演角色,亲身体验古代礼仪 之邦的待客之道。
仁爱之心
文中通过描述美食的分享,体现了儒 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即关爱他人、 乐于分享。
中庸之道
礼制观念
文中提及美食的烹饪和享用需遵循一 定的礼仪和规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 的礼制观念,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 规范。
文章强调饮食有度、过犹不及,体现 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平 衡、避免极端。
美食文化及其象征意义
01
02
03
04
简洁明了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清晰,容 易理解。
善于比喻
作者通过比喻来表达思想,使 得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层 层深入,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
的思路进行思考。
富有哲理
文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89daa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7.png)
情感表达途径
直接抒情
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引起读者 的共鸣。
间接抒情
借助对事物、景象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 感。
情景交融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 贴切。
风格特点总结
1 2
简洁明快
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不拖泥带水。
生动形象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
02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 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是教读 文言文的好材料。
03 学生需求
分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需求和难点,以及《 虽有嘉肴》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帮助。
课程目的和意义
0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虽有嘉肴》的 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
历史事件
列举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战争 、政变等,分析这些事件对作品创作 和传播的影响。
人物关系
介绍作品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相互 关系,探讨这些人物对作品情节和主 题的作用。
传统文化内涵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
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 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探 讨这些思想对作品主题和 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能够就《虽有嘉肴》 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简单 的阐述和讨论。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 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虽有嘉肴》原文呈现
01
原文内容
展示《虽有嘉肴》的完整原文,包括所有段落和 句子。
02
字体排版
采用适当的字体和排版方式,使原文更加清晰易 读。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1c30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6.png)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疑惑
自由提问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提出自己在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分类解答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 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拓展延伸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 拓展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并拓宽视野。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重点难点总结回顾
重点 介绍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思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 动,如实验、社会实践等,提 高综合素质。
提倡谦逊好学品质
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保持谦逊 的态度,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好学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具备好 学的品质,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
作者
戴圣。戴圣是西汉时期礼学家、 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生平及成就
生平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 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 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成就
戴圣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宣扬和实践 圣人的教诲。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汉朝培养了大批人 才。同时,他还积极倡导礼仪制度,对汉朝的礼仪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和领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作业内容 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并尝试背诵其中的重点段落。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 收集与“虽有嘉肴”主题相关的资料或案例,并 进行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https://img.taocdn.com/s3/m/b7cf9e1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实践是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工 作和生活。
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
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学习则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 支持。
自我反省与进步
1 2
自我反省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并积极改 进,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
《虽有嘉肴》课件演 示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虽有嘉肴》简介 • 文章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艺术特色鉴赏 • 作品影响与启示
01 《虽有嘉肴》简介
作者介绍
01
姓名:林语堂
02
03
04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30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语言学 家
主要成就:创立“幽默文学” 流派,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如果不亲自品尝,也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味。这句话通过对比“虽 有嘉肴”和“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教授别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和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 平。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困苦,林语堂身处其中 ,深感有责任为民族精神振兴而 努力。
个人经历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法国,深受 西方文化影响,回国后看到传统 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决定通过 文学
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作为林语堂 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洞察。
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工 作和生活。
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
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学习则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 支持。
自我反省与进步
1 2
自我反省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并积极改 进,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
《虽有嘉肴》课件演 示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虽有嘉肴》简介 • 文章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艺术特色鉴赏 • 作品影响与启示
01 《虽有嘉肴》简介
作者介绍
01
姓名:林语堂
02
03
04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30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语言学 家
主要成就:创立“幽默文学” 流派,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如果不亲自品尝,也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味。这句话通过对比“虽 有嘉肴”和“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教授别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和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 平。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困苦,林语堂身处其中 ,深感有责任为民族精神振兴而 努力。
个人经历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法国,深受 西方文化影响,回国后看到传统 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决定通过 文学
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作为林语堂 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洞察。
《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31d82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f.png)
01
02
03
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即教学相长。
04
05Βιβλιοθήκη 提倡尊师重道、虚心学习的 态度。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主 题
描述佳肴的美好与独特之处
分享个人对佳肴的感受和体验
正文
探讨佳肴背后的文化意蕴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佳肴的 价值和意义
《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虽有嘉肴》简介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 代散文,选自《礼记·学记》, 主要讲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 手法,阐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 重要性。
对偶句
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这种句式使文章 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排比句
反问句
用反问句强调观点,如“其此之谓乎 ?”加强语气,引发思考。
通过排比列举事例或观点,增强文章 气势和说服力。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形象化,如将“至道”比作“嘉
分享个人见解和感悟
01
02
03
04
分享自己在阅读《虽有嘉肴》 这篇文章时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谈谈对文章中教育和学习理念
的认识和理解。
阐述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以及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如何践行这些理念。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706e4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1.png)
拓展:溯源解字 “教”“学”
教
甲骨文“教”字,左边是一个儿童,上面的两个叉代
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秆),右边像人手持教鞭
(或棍棒),学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
学
甲骨文“学”字,下面是一所房屋,上面的两个叉代
表算数的筹策,“双手”置于两侧,本义是孩子在室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礼
记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 一 ) 识记《礼记》相关文学常识,能正确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课文。
( 二 ) 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 词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 三 ) 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 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堂检测
一、名句默写 (1)_虽__有__嘉__肴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__不__知__其__善__也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教__然__后__知__困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 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是__故__)_学__然__后__知__不__足_, __教__然__后__知__困______。
课堂检测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学学半 __教__第__一__个__“__学__”__同__“__敩__(_x_i_à_o_)_”__,__教__导___ 2. 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味__美____________,今义:意义、目的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本文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 (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虽有嘉肴》PPT课件(2024)
![《虽有嘉肴》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dbccc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b.png)
,而非仅仅依赖外部奖励。
0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文章提倡让学生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与
心理学中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理念相吻合。
2024/1/26
03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并重
文章通过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受,强调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这与心理学中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观点相一致。
2024/1/2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通过亲身实践,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02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3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
13
提倡谦逊好学、不断追求进步精神
谦逊好学的态度
16
儒家经典中教育理念梳理
教育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 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子,以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内容
儒家注重德育,强调孝、悌、忠 、信等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同 时,也重视智育,注重经典诵读
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育方法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融合中西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教育理念逐渐融合。当代教育在 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也积极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 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等。
18
05
跨学科联系与应用举例
2024/1/26
19
心理学视角下《虽有嘉肴》中教育理念分析
01
强调内在动机
文章通过描述美食的诱惑力,暗示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 ①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 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连词,即使; 佳: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不。 “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甘美。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 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善:好处。良好。
《虽有嘉肴》ppt课件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 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记录 孔子__和___弟__子_, 等的问答,记述 修身作人的准则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第一个“学”指教人,第二个“学”指学习; “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 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 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译文:《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 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自强:“强”,勉励。自强,自我勉励。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故”,连词,所以。 长:促进。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译文:所以说:教学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预习检测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 学学半(xiào )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脉络梳理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教学能相长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小结
❖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 继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
学学半( xiào )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即使 ) 旨 ( 甘美 )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 困 (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 所以 ) 自强 (
自我勉励 )
自反( 反省自己
)
故曰:教学相长 ( 教和学互相促进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自反:反,反省;“自反”, 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 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教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课堂练习
1、给下列红字注音:
佳肴( jiā )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yuè )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 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
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 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 路)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 ,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 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 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 ,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 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 以“知困”而“自强”。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