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2024年)《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2024年)《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86bd6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f.png)
旨
甘美,引申为美好的、有 价值的。
困
困惑,引申为疑难、问题 。
弗食
不品尝,引申为不体验、 不了解。
至道
最深刻的道理,指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自强
自我勉励,努力不懈。
2024/3/26
12
句式结构与语法特点
对偶句
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这种句式使文章 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的传统美德。
食材与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食材的新鲜与 搭配,以及烹饪技巧的精湛与多 样,如炒、炖、煮、蒸等多种烹
饪方式。
2024/3/26
1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2024/3/26
餐桌礼仪
西方饮食文化相对简单,餐桌礼仪较为随意;而中国饮食 文化则更注重礼仪,有着严格的座位安排和敬酒礼仪。
饮食观念
作用是什么?
2024/3/26
20
小组讨论与交流意见
01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 己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 理解,并交流各自的看 法。
2024/3/26
02
讨论文章中的“嘉肴” 和“至道”的具体含义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 联系。
03
分享对“教然后知困” 和“学然后知不足”这 两句话的个人解读和感 悟。
21
2024/3/26
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 手法,阐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 重要性。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是 古代教育理论的杰出代表。
4
作者及时代背景
2024/3/26
作者
戴圣,西汉时期礼学家、文献学 家,今文礼学的开创者。
时代背景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4c7f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3.png)
火候是烹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它决定了菜肴的口感和色泽 。掌握好火候,能够让食材在 烹饪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同 时又能够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
烹饪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菜 肴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掌握好 烹饪时间,能够让食材在保持 口感和色泽的同时,最大限度 地保留营养。
嘉肴的摆盘艺术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嘉肴的历史
01
02
03
古代起源
嘉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 溯至商周时期。
文化融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嘉肴不 断吸收外来食材和烹饪技 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菜 系。
皇家珍馐
在古代,嘉肴是皇家贵族 的专属美食,普通百姓难 得品尝。
嘉肴的文化意义
礼仪之邦
嘉肴在古代是礼仪的象征 ,宴请宾客时需遵循严格 的餐桌礼仪。
第四季度
色彩搭配
利用食材的不同颜色进 行搭配,能够让菜肴在 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如 绿叶蔬菜、红辣椒、黄 玉米等,都可以通过巧 妙的搭配来增加菜肴的 美感。
层次感
通过摆盘让菜肴呈现出 层次感,能够让菜肴更 加立体。可以利用食材 的不同形状、大小和纹 理来营造层次感,如将 蔬菜切成立方体、将肉
类切成薄片等方式。
量。
多样化搭配
选择不同种类的嘉肴,搭配谷 物、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 以实现营养均衡。
合理烹调方式
采用低油、低盐、低糖的烹调 方式,减少烹调过程中营养成 分的损失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注意食物搭配禁忌
了解食物搭配禁忌,避免因搭 配不当而引起消化不良或营养
损失。
06 结语
对嘉肴的总结与评价
总结
本文通过描绘一道美味的佳肴, 阐述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 及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907d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1.png)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 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 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 相长”的原因。
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 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 学习互相促进。
指有骨头的肉
指味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最好的道理
好
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
困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自我反思
自己鼓励自己
Hale Waihona Puke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相长也。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尚书》中的一篇
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 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 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益处”。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 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 严密,有条有理。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 。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字词学习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5ae77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f.png)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
互相促进的。
“学”同“敩”,教导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 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 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1)用类比切入话题,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 吃饭引申到学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以日常生活之事类比学习,使说理浅显易懂,更生动 贴切,便于理解。
3、课文结墨尾剑引飘雨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引用古代名言,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教的重要性,增强 观点的说服力。
引用作结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二、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间合作,初步翻译课文,注意标红重 点字词,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检测重点字词句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 通文意。
学习目标
02 学习说理的方法,体会本文句式的特 点。
03 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明白教学相 长的道理。
一、导入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1c30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6.png)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疑惑
自由提问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提出自己在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分类解答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 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拓展延伸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 拓展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并拓宽视野。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重点难点总结回顾
重点 介绍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思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 动,如实验、社会实践等,提 高综合素质。
提倡谦逊好学品质
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保持谦逊 的态度,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好学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具备好 学的品质,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
作者
戴圣。戴圣是西汉时期礼学家、 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生平及成就
生平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 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 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成就
戴圣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宣扬和实践 圣人的教诲。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汉朝培养了大批人 才。同时,他还积极倡导礼仪制度,对汉朝的礼仪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和领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作业内容 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并尝试背诵其中的重点段落。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 收集与“虽有嘉肴”主题相关的资料或案例,并 进行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25张PPT)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0227e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e.png)
6、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 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 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 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 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 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 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 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因此而得名,即对“仪礼”的解释。内容主要是记
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
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中国教
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 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 理论的阐述。
肆
内容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 。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 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嘉肴” 重视实践 类比引出“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下语文《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下语文《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cd6b0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f.png)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 “三礼”。
背景简介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 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 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 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 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整体感知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 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 :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中心
教学相长
论点
整体感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学 知不足 自反
教 知困 自强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教学相长 学学半
中心论点 引用作结
整体感知
文章在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为什么还要在《兑 命》中进行重申?
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本文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进一步论证了“教学 Nhomakorabea长”的道理。
整体感知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 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 选集,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 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作品简介
《礼记》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 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 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
虽然 美味
不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背景简介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 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 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 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 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整体感知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 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 :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中心
教学相长
论点
整体感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学 知不足 自反
教 知困 自强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教学相长 学学半
中心论点 引用作结
整体感知
文章在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为什么还要在《兑 命》中进行重申?
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本文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进一步论证了“教学 Nhomakorabea长”的道理。
整体感知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 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 选集,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 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作品简介
《礼记》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 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 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
虽然 美味
不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
![《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d53b2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1.png)
是
。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 ) ⑧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学学半( )
3、6、1、2、 7、4、8、5
4.文题“虽有嘉肴”取自文章的第一句话,如果我们把 标题换一下,你觉得换什么标题比较合适?
教学相长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 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 是两个主体。课文 中的“教学相长”也是这样吗?
借助课文的分析方法,说说作者是如何说理的?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 “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 印证观点。
类比引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虽 有Βιβλιοθήκη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逐层分析
嘉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肴
得出结论 ——教学相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 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 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预习检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 之谓乎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5b6f4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f.png)
八年级下册
文 学 常 识
论证过程
《虽有嘉肴》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 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八年级下册
文 学 常 识
《虽有嘉肴》
论证过程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 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可分为事实论据 和道理论据两类。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八年级下册
字词积累
(yáo)
嘉肴
巨鹿之战
(qiǎng)
自强
(yuè
)兑命
(xiào
)学学半
《虽有嘉肴》
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
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学学半( 动词,巨向鹿之别战人学习
)
其此之谓乎( 副词,表示推测 ) 其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
八年级下册
文言句式
《虽有嘉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 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语气
八年级下册
文章欣赏
《虽有嘉肴》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 巨鹿之战
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 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八年级下册
文章欣赏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虽有嘉肴》
巨鹿之战
解析: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
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 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 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https://img.taocdn.com/s3/m/b7cf9e1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实践是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工 作和生活。
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
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学习则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 支持。
自我反省与进步
1 2
自我反省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并积极改 进,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
《虽有嘉肴》课件演 示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虽有嘉肴》简介 • 文章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艺术特色鉴赏 • 作品影响与启示
01 《虽有嘉肴》简介
作者介绍
01
姓名:林语堂
02
03
04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30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语言学 家
主要成就:创立“幽默文学” 流派,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如果不亲自品尝,也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味。这句话通过对比“虽 有嘉肴”和“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教授别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和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 平。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困苦,林语堂身处其中 ,深感有责任为民族精神振兴而 努力。
个人经历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法国,深受 西方文化影响,回国后看到传统 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决定通过 文学
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作为林语堂 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洞察。
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工 作和生活。
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
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学习则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 支持。
自我反省与进步
1 2
自我反省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并积极改 进,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
《虽有嘉肴》课件演 示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虽有嘉肴》简介 • 文章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艺术特色鉴赏 • 作品影响与启示
01 《虽有嘉肴》简介
作者介绍
01
姓名:林语堂
02
03
04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30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语言学 家
主要成就:创立“幽默文学” 流派,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如果不亲自品尝,也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味。这句话通过对比“虽 有嘉肴”和“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教授别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和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 平。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困苦,林语堂身处其中 ,深感有责任为民族精神振兴而 努力。
个人经历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法国,深受 西方文化影响,回国后看到传统 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决定通过 文学
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作为林语堂 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洞察。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精品PPT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4166c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a.png)
课文研读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教人是学习的一 表示推测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半。第一个“学”
同“敩”,教导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 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 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 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 者之间是主从关系。
课文小结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 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 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 道理。
(教
中 心
学
论相
点 )
长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 “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
类 比 论 证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整体感知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 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 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 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创作背景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 》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 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 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 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16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16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37d1d7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a.png)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学活动二
自学内容:疏通文意 自学步骤: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每人翻译一句话,其他学生帮忙补充和订正。 3. 先在组内展示,然后班内展示。
自学检测: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虽: 1.虽然
2.即使
(1)虽有嘉肴 虽:即使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不 知:知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所以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 反:反省
强:勉励
读qiǎng 勉强,强迫,根 据语境解释勉励。
(5)其此之谓乎 其:大概
其: 1.第三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那”“那些”
自学内容:感悟道理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2.开头引用“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自学步骤:
1.识记课文翻译,梳理出作者所谈论的话题。 2.小组交流后汇报成果。
自学检测:小组展示成果
1.本文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与 “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 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虽有嘉肴
《礼记》
自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 Nhomakorabea相长的道理。
自学活动一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 自学步骤: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节奏、语调和语气。 2.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自学检测:组长按表格内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评价内容 字音
节奏
语调 评定级别
《虽有嘉肴》PPT课件(2024)
![《虽有嘉肴》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dbccc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b.png)
,而非仅仅依赖外部奖励。
0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文章提倡让学生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与
心理学中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理念相吻合。
2024/1/26
03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并重
文章通过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受,强调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这与心理学中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观点相一致。
2024/1/2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通过亲身实践,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02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3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
13
提倡谦逊好学、不断追求进步精神
谦逊好学的态度
16
儒家经典中教育理念梳理
教育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 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子,以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内容
儒家注重德育,强调孝、悌、忠 、信等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同 时,也重视智育,注重经典诵读
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育方法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融合中西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教育理念逐渐融合。当代教育在 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也积极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 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等。
18
05
跨学科联系与应用举例
2024/1/26
19
心理学视角下《虽有嘉肴》中教育理念分析
01
强调内在动机
文章通过描述美食的诱惑力,暗示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文
-
讨论●探究
1、文章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的道理,进而引出教与学的关系。
-
类比论证 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 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 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
讨论●探究
-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 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 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 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 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 经典,与《周礼》、《仪礼》合称 “三礼”。与《诗经》《书经》《易 经》《春秋》合称“五经”。
-
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
-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 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
看法: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 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
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文首先通过类比推理强调学习是 悟道的最佳途径,进而以教与学的 结果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 用《兑命》上的话加以佐证。
-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嘉肴: jiā yáo ··
旨: zhǐ ·
弗: fú ·
自强: qiǎng ·
学学半: xiào xué ··
兑命: yuè ·
-Leabharlann 朗读课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虽有嘉肴
——《礼记》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古汉语的用法。 2、学习运用类比的手法得出道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 “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 记》因此得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 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 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 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 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
讨论●探究
3、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 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 法。 启示: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 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 相成、互相促进的。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文
-
讨论●探究
1、文章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的道理,进而引出教与学的关系。
-
类比论证 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 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 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
讨论●探究
-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 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 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 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 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 经典,与《周礼》、《仪礼》合称 “三礼”。与《诗经》《书经》《易 经》《春秋》合称“五经”。
-
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
-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 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
看法: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 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
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文首先通过类比推理强调学习是 悟道的最佳途径,进而以教与学的 结果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 用《兑命》上的话加以佐证。
-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嘉肴: jiā yáo ··
旨: zhǐ ·
弗: fú ·
自强: qiǎng ·
学学半: xiào xué ··
兑命: yuè ·
-Leabharlann 朗读课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虽有嘉肴
——《礼记》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古汉语的用法。 2、学习运用类比的手法得出道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 “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 记》因此得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 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 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 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 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
讨论●探究
3、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 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 法。 启示: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 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 相成、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