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的内心世界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爱情是人们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一段感情的重要指标。
而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更是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坚持。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选择的世界里,能够对爱情保持忠诚和专一,不仅需要内心的坚定与契合,更需要一种对伴侣的责任心和承诺。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常常会让人们在感情路上迷失方向,产生不专一的想法和行为。
有些人会因为新鲜感而不断追寻新的爱情体验,有些人则是因为个人私心而无法真正对爱情去专心专一。
这种不忠诚和专一的行为无疑会对感情造成巨大的伤害,最终导致爱情破裂和失去信任。
宋教仁与妻子杨淑妃相识于年少时,当时杨淑妃还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而宋教仁已经是一个才俊出众的文人。
宋教仁对杨淑妃的爱情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在文学创作之余,和杨淑妃共度甜蜜的时光。
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却靠着对爱情的专一和对信念的执着,走过了许多困难的日子。
他们共同面对了生活的压力和风雨,但他们从未离开过对彼此的爱。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不仅表现在与妻子之间,也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把对爱情的思考和体验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爱情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青楼梦》,这是一本以歌妓情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中,宋教仁细腻地描绘了歌妓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和专一的肯定和赞美。
宋教仁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坚持对爱情的忠诚专一,这种品质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求,也是他对社会的回报和承担。
他从未因为名声和地位而背叛过自己的妻子,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与珍惜,为后世留下了教诲和启示。
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并不容易,需要一颗坚定的心和对伴侣的真挚承诺。
只有坚守身边的爱情,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的真谛。
正如宋教仁所说:“一生所爱,就应保持忠诚坚定,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的忠贞专一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执着和坚守,更是一种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宋教仁最初的流亡生活
宋教仁最初的流亡生活【民国往事系列04】1904年12月13日,一艘自上海开来的客轮驶抵日本东京码头,从这艘船上下来的旅客有相当一部分是新来的留日学生,夹杂在人群之中的年轻而瘦削的宋教仁,显得毫不起眼。
初抵日本,宋教仁内心之中微微有些兴奋。
虽然,他对这个近年来侵略中国的头号大敌,难有好感可言,但是,他也明白,在日本,比在中国,更能够具体感受和体认到当时世界的潮流。
因此,他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生活,隐隐有些期待。
然而,初临此地的宋教仁,可以说是举目无亲,茕茕孑立,又差不多算是身无分文,接下来的日子对他难免会是一番考验。
好在他还有一身过人的才华。
还好在当时的中国留日学生颇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先来的人照顾后来者,早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宋教仁刚一下船,迎面而来的就是许多前来迎接新人的东京中国留学生。
更让宋教仁感觉欣喜的是,他在人群中遇见了同乡兼同学、先来一年的李和生。
这对于人地生疏的宋教仁,不能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事实上,在日本的最初一段时间,他得自于李和生的助力,的确不小。
安顿下来后,宋教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他要尽快地学会日语,以便能够进入日本学校求学;其次,他要广泛地接触东京留学生,好继续他的“大买卖”。
以后的历史表明,这两个问题都难不倒宋教仁,在新的环境中宋教仁如鱼得水,很快就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中崭露头角。
创办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是宋教仁留日期间,做下的第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也正是参与并主导《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创办,让年轻的宋教仁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虽然此前宋教仁已经追随黄兴,干了一票大买卖,但是当时“华兴会”在全国的影响还很小,年轻望浅的宋教仁也不具有广泛的人脉,因此,他在全国的革命党人中还很难算得上是一号人物。
来到东京后,伴随着《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创办,宋教仁广泛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
同时由于以他为主编撰的《二十世纪之支那》,虽然只出了两期,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成为了当时革命党人中最具影响的一份刊物,并被确定为不久之后成立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后因故改名《民报》),宋教仁的影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年仅23岁,就成为了同盟会的骨干之一。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作者:钟发喜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23期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一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清正廉洁,无私无畏。
其为人处世,堪称楷模。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20世纪初,宋教仁因参与华兴会组织反清革命,遭到清政府通缉而流亡日本,并化名宋鍊取得官费留学生资格。
1906年5月11日,驻日公使杨枢召见宋教仁询问:“有湖南人说宋鍊就是宋教仁,是吗?”宋教仁辩称:“不是,宋鍊和宋教仁是两个人。
”杨公使便说:“要同乡会干事来证实你不是宋教仁方好。
”从使馆出来路遇同乡宋海南,宋教仁告之有人密报和使馆质疑详情,请其到使馆作证,以免节外生枝。
两人当即便到使馆说明情况,消除了公使的怀疑。
这是不得已而偶为之的使诈,谁知事后,宋教仁深感不安。
在当天日记中,他对自己的“狡诈”进行了深刻反思。
尽管宋教仁家贫,留学生官费是他当时的主要生活来源,但思之再三,宋教仁最终还是致信继任公使胡惟德(1908年—1910年任清政府驻日公使):“恳请胡公即将此官费挖除,并革去留学生之名。
”同时向驻日公使馆缴回了留学生官费领用卡。
宋教仁待人特别热心,见人有难,总要想方设法予以救助。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是宋教仁的处世准则。
1906年2月初,革命党人胡瑛准备回国,要宋教仁资助些路费,宋教仁当时手头没钱,答应尽量想办法,胡瑛却误以为推托。
2月27日,胡瑛启程回国,与宋教仁不辞而别。
宋教仁从友人处得知后,急忙赶到车站,送了10元钱给胡做盘缠。
1907年1月23日,宋教仁得知胡瑛在武汉被捕,即与孙中山等商议营救,又找同乡同学筹款救助。
2月4日,宋教仁接到湖南同乡旷若谷在长崎来电,言其随黄兴组织革命活动,现已身无分文,被困长崎,请速电汇30元救急。
宋教仁为救胡瑛已倾其所有,无奈找到孙中山,而孙中山也是两手空空,最后宋教仁找友人何小柳借得30元,赶急电汇给了旷若谷。
当晚刘式南又来找宋教仁,说革命党人李善良,在扬州被捕,想找宋教仁借点钱发电报救李善良,可身无分文的宋教仁无法解决,非常难过。
近代史期终论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摘要宋教仁虽然生于平凡之家,却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了一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抒写着他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他的革命历程在这一天终止了:民国二年3月20日,他在上海火车站遭枪击,次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
虽然身死,但他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
关键词宋教仁、思想、革命、捐躯、挽联正文引文——辛亥革命先烈是一大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首先觉醒的先辈爱国志士。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决然抛家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活动。
在清朝政府的捉拿及镇压下,先烈们不畏生死、百折不挠,四方奔走组织各种起义与反抗活动。
他们追求的革命理想,正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复兴中华”一样,要使我们民族统一强大,民众安享幸福生活。
许多辛亥先烈革命一生,牺牲后默默无闻,甚至连一抔黄土尚不可寻觅。
他们伟大的精神和人格,是中华后代学习的典范。
1913年3月21日,上海《民立报》在新闻栏重要位置,一则以《可骇之暗杀案》为题的新闻震惊全国:年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到狙击!次日,年仅31岁的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这更勾起了我们对革命辛亥先烈的缅怀。
平凡出身宋教仁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书香之家,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当年,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不平凡的革命历程1904年宋教仁到日本求学,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当年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他筹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
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第一篇: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今天是民主政治家宋教仁先生遇刺102周年,特发文纪念之。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
出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人之一。
宋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纯粹政党政治,实现责任内阁制的政治家,认为只有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医生”。
他由于极力推崇议会制度,当时政坛上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为“议会迷”。
宋1901年,中秀才。
1902年,他赴武昌投考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普通中学堂(现华中师范大学),被录为第一。
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
1903年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1905年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达南京。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主张“南北共和”,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辞去农林总长之职。
8月11日,联合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于8月25日,成立国民党,当选为理事,并任代理理事长(理事长为孙文,当时没有出席)。
但在国民党新党章中,规定不接收女党员。
在国民党成立会议上,当说到新党章中规定不吸收女党员时,坐在台下的同盟会代表唐群英冲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组工作的宋教仁,结结实实地打了宋教仁一记耳光;宋教仁没有还手。
组建国民党后,宋即以公开政党身份,改变同盟会及国民党的地下革命党传统,实现党内民主,领导开展竞选,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
宋教仁的思想主张
宋教仁的思想主张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他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主张原因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有论者认为孙宋二人向来不睦,宋不愿看到孙任总统后大权独揽,而坚持责任内阁制而对其进行掣肘。
但是,从当时的情形看,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防范袁世凯的意图。
因为当时革命党高层已经商定,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与袁世凯。
宋教仁对袁世凯素无好感,不相信袁世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而当时革命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使“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 当时,举袁世凯为总统几乎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若实行总统制,政权则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若实行责任内阁制,政权将集中于内阁,革命党人还有机会通过议会竞选来控制内阁。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借此排除旧官僚在新 ... 中的势力。
他曾说:“现在组织临时 ... ,肇造共和政体,要不是由我们党人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就不足以谈政治的改革。
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那里可以跟他们谈革命,讲民主?‘以涂附涂,未见其有济也’。
我认为组织 ... 之初,应该全用革命党员,不用旧官僚。
” 宋教仁深知,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必须保证革命党人在 ... 中的绝对领导权。
可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有很多在旧官僚、立宪派人的控制之下。
对此宋教仁很不甘心,在组织临时中央 ... 初期,他还采取措施试图削弱黎元洪的影响。
他希望凭借责任内阁制,将中央 ... 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革命党手中。
公开阐释宋教仁开始公开地有针对性地抨击时政和阐释他的政治观点,应当始自1905年。
由此至武昌起义爆发,他先在日本留学,后归国任《民立报》主笔,公开发表了大量文章,批评时政,分析国际形势。
其时清 ... 正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预备立宪”,在不危及当权者统治权的前提下进行小心翼翼的改革。
《宋教仁》心得体会
《宋教仁》心得体会在宋教仁逝世百年之后,他的故居与常德会战抗日战士合墓一并列入湖南十四大红色旅游景点。
那么宋教仁曾经究竟做出了伟大的事迹呢,让我们通过《宋教仁》故事的心得体会来了解。
范文一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他们为此流尽了热血的思想也早已被我们淡忘。
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永远缺乏忏悔、缺乏反省,因此先行者的教诲总是被我们一再遗忘,历史总是重蹈覆辙。
这是我们的悲哀,是全民族的悲哀。
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先生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
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痛苦的是一个宋教仁倒下了,并没有什么千万个宋教仁站起来,优秀的人物总是只出现一次,只有败类常常重复出现,只有庸人可以批量复制。
重温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更加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个走向民主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机会是难得再度出现的;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真正站立起来的;恨的是袁世凯们总是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放过宋教仁们。
而今袁世凯们,多少大大小小的军阀、官僚都已化为粪土,只有宋教仁依然站立在历史的风尘中,默默地凝望着我们。
宋教仁东渡日本时只有20来岁,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宪政观念。
在同盟会中没有其他人曾经象他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翻译有关的著作,所以他是一个在革命时代就极为注重建设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国蓝图的主要设计者,实在是不过分。
仅据他1906年的日记记载,这一年他翻译的著作就有《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10来种。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简介翻开近代历史,最令人敬佩的是无数为中国救亡图存独立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先烈们,其中宋教仁以其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光荣身份令人格外瞩目。
没有人会忘记这个倔强瘦弱留着八字胡的湖南桃源人严肃的面孔,没有人会忘记1913年上海沪宁车站枪声大作中轰然倒下的身影。
那一刻,无数人在在震惊中愤怒呼喊将凶手绳之以法,那一刻,无数人簇拥而至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关怀,让历史重新回到百年之前那个动荡多难的时代。
1882年,宋教仁生于湖南桃源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
他6岁入私塾,10岁丧父,家境更入困境,但其母“志励柏操”,在她主持下,宋教仁继续读书。
十八岁时,进入桃源漳江书院,次年,考取秀才,母亲得知,却劝他要心怀天下,不要以此为限。
1903年,宋教仁进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当时国内外学界中拒俄运动如火如荼,宋教仁受其感染,爱国思想急剧膨胀。
后遇黄兴在两湖书院宣传革命排满学说,宋教仁对其十分钦佩,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吕大森等人先后成立了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活动。
是年乃慈禧七十大寿,华兴会决定年底在湖南长沙、岳阳等地发动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后因长沙事泄,宋教仁逃亡日本。
在日本,宋教仁先后入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
东京是当时中国爱国志士和革命党人荟萃之地,在那里,宋教仁眼界大开,他积极的参加集会结社,潜心研究国家政体和民主政治理论,翻译了许多国家有关宪法、官制、财政制度等方面的书籍,并公开发表了《汉族侵略史》、《清太后之宪政说》等许多宣传革命排满、民主宪政的文章,正是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宋教仁民主宪政的理论基础。
1905年1月,宋教仁发起创立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月刊宣扬爱国主义。
8月,参与创立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和章程起草人之一。
同盟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作为其机关报,宋教仁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宋教仁和白逾桓前往东北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动东北“马侠”武装起义失败后回国。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宋教仁,生于1913年,逝世于2010年。
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麦积山上》、《八十年代散文诗选》、《文学艺术论文集》等。
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坚守着一种忠贞专一的爱情观,这是他一生的信条。
宋教仁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他家里的经济负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他从小就感受到了深深的责任和义务感。
这种责任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他成年之后,他直到70岁才与母亲分离。
在母亲的陪伴下,宋教仁的生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熏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宋教仁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忠贞专一。
他一生中只谈过一次恋爱,并将此人视为终身伴侣。
他在《麦积山上》中写到:“人生爱情应该是一种承诺,不是一种好奇和滥情。
”他认为,爱情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依恋和忠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道德上的修养。
在他看来,爱情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它需要信仰、责任和约束力。
宋教仁认为,爱情的忠贞专一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反复强调忠贞专一的重要性。
例如《对月》中写到:“绝对忠于自己的爱情,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坚贞过人的崇高。
这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一道闪光。
”在60年代的中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许多人的婚姻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和婚外恋等现象开始出现。
但是,宋教仁始终不动摇他的爱情信仰,在这个混沌和动荡的时代,他坚信忠贞专一的爱情是一种正义和价值的代表。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爱情不但是个体精神的归宿,也是社会文化对人类进行舒适整体精神治疗的胜于药物的良方。
”在爱情的选择上,宋教仁的要求很高,他认为爱情需要精神的默契和心灵的契合。
在他谈恋爱时,他追求的并不是对方的外貌和财富,而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
在他看来,爱情需要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信任之上,这是一种长久和稳定的关系。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忠贞的爱情才是婚姻关系的源泉,这种忠贞,不是一味地自我欣赏,而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对方的长处,体谅对方的短处。
宋教仁其人其事
宋教仁其人其事张以晶2018-4-12在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宋教仁无疑是可以进入前三的人物。
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被称为“中华宪政之父”。
他一度曾是同盟会、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
宋教仁,字循初(亦作钝初、敦初),湖南桃源县人,自号“桃源渔父”,1882年4月5日出生。
早年与黄兴等组建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
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
1913年3月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百年时光,如水流逝。
按当今人们的观念,无法想象这位当时30出头的年轻人,是如何达到这一人生高度的。
如果宋教仁没有遭遇暗杀,他可能已坐上中华民国内阁总理之位。
也因为他如此出彩而短暂的一生,100年之后,人们仍牢牢记得宋教仁这个名字。
英雄起事赖文章宋教仁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六岁上私塾,习读《四书》《五经》。
他背书喜欢把文章倒过来背,每篇文章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有天家里吃鸭子,兄弟好奇他的学习方法,就问:“敦初,你背书顺背就是了,为何要反背?”回答道:“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有上就有下,有推就有拉。
”“这与顺背反背何干?”“今日九月初二,不该吃鸭子肉。
为何八月十五吃鸭子肉? 因为那天晚上杀鞑子。
我们日后也要杀鞑子。
”吓得大人赶快捂住他的嘴,说:“衙门里晓得了要杀头的!你们弟兄还是加劲读书为好。
”宋接过话茬说:“是要加劲读书的,英雄起事赖文章,不加劲读书还想起事?”宋八岁那年,适逢三月初三,宋氏族人都去老祠堂挂山祭祖。
宋家二兄弟同行,因下过雨,小路多滑。
途中遇一小脚老妇,行路艰难。
兄弟二人就忙回去各挑了一担稻壳铺在路上泥泞处,使得老妇顺利通过。
老妇连声称谢:“真是积了德的家里,养出这么两个好相公啊!”宋教仁却说道:“老奶奶,先不忙夸,全怪隋炀帝害人,世世代代奶奶姐姐都受他的苦。
如今皇上还兴裹脚,还在害人。
日后硬不要再裹脚了!”“好相公,小点声!”老妇诧异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怕啥? 满鞑子没做好事嘛,这路该修不修。
我心目中的宋教仁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征文我心中的宋教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专业:10级历史学学号:1011114065姓名:安晓雨我心中的宋教仁历史风云变幻,可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回忆那段峥嵘岁月,虽然岁月流逝,可是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却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在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之时,在新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出现之时,在部分国民从麻木不仁的沉睡中开始觉醒时,是他们在强烈的时代迫切感与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地肩负起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人为己任!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妻弃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
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还是日日夜夜的关注祖国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
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于一体的。
在伟大的辛亥革命期间,无数人影从脑海中一闪而过,可是唯独宋教仁却定格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作为中国内阁的政治家,“宋教仁”这个名字是中国宪政史上一道壮丽的风景,感悟他人生的波澜与壮阔,我深深的被他打动了。
难忘他为了阻止袁世凯独裁的阴谋,冒着危险,南下竞选;难忘他面对财利的诱惑,亦稳如泰山,不为所动;难忘他即使付出生命也不放弃对革命事业的坚守与追求……“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志向何其高远,这是宋教仁亲手写下的对联;“定志而勉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宋教仁曾在日记上写过这么一句话,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非常人所有。
有着如此高的人生信念,宋教仁的革命思想由酝酿一步步走向实地革命的道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人心涣散,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人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决定在上海另起炉灶,独立执行中策,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以共进会与文学社为基础,在两湖新军间鼓吹革命,间接促成了武昌起义的发生与成功。
民国成立以后,宋教仁以理智的眼光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宋教仁主张将同盟会公开化,以堂堂政党之阵势,用正大光明之手段,借助选举取得政权,宋教仁路线不仅获得了同盟会多数人的支持,并且继续与其他小党合并,终于组成国民党,这在当时实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党。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美好感受。
对于宋教仁来说,他展现了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份美好。
宋教仁,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一生饱受磨难与困顿,却始终信奉着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
他的一生最重要的爱情故事,便是与他的妻子林徽因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两人在北大相识,共同追求着理想和真理。
他们的爱情并不是一见钟情的那种炙热激情,而是由于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而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他们通过读书、讨论、互相鼓励,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林徽因在他们结婚不久后被诊断出得了肺病,生活变得困苦艰辛。
面对妻子生活的艰难和身体的病痛,宋教仁选择了坚守在妻子身边,守护她、照顾她。
那段日子,他日夜守在妻子的床前,给予她最温暖的关怀和爱护。
他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子,一起经历了生命的边缘。
在妻子去世后,宋教仁没有因为痛失爱人而沉湎于悲伤之中,而是选择了继续坚守他们共同的理想,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他受尽了艰辛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这同样是他对妻子忠贞和专一的表达。
宋教仁是一个真正的内心坚定的人,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妻子的爱情表达了他对忠贞和专一的信仰。
他的爱情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一种平淡中透着温暖和坚定的爱情。
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他都选择了坚定地走下去,为自己坚守的爱情和理想而奋斗。
忠贞和专一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坚持。
在现代社会里,诱惑和变心在爱情关系中司空见惯,许多人选择了放弃和离开。
宋教仁的一生告诉我们,忠贞和专一的爱情是值得追求的。
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美好和幸福,更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它需要我们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坚守,无论是生活的艰难还是理想的追求。
忠贞和专一是一种品质和人格的体现,它需要我们的内心有足够的坚定和执着,勇敢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宋教仁?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宋教仁?>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
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宋教仁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从中传播西方政党观念,组建政党,推行政党政治,虽在民初过分注重议会竞选,却也不可藉此否定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
与孙中山等同时代人比较,认为宋教仁是民初政党政治身体力行的第一人,也不过分。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
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吴相湘认为,宋教仁一方面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同时更力言中国绝不能引用共产主义,且明白指出中国如实行共产主义之种种不幸恶果;因而坚决主张国家社会政策。
胡汉民则认为:“钝初始欲戴为总统,己为总理。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谈及宪政历史时,还对宋教仁有过贡献的《临时约法》作了历史的肯定,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因此,关于宪政和宋教仁从事宪政活动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无庸置疑的。
开启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历史,不是宋教仁的过错,而应是他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宋教仁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主角。
他的忠贞专一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
宋教仁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崇高理念和生命观念。
宋教仁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的江苏苏州。
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家庭的状况很不稳定。
他自幼聪明好学,擅长诗文,十分有才华。
他的才华虽然为他带来了名声,但在相亲婚姻的事情上,却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
当时的社会上,爱情是不被看重的,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然而,宋教仁是一个坚持自己意志的人。
他对自己的爱情很忠诚,希望能够选择自己心爱的人做为自己的妻子。
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爱情之路会如此艰难。
宋教仁因为爱情和家庭的问题,一度离开了家乡,前往南方。
他在那里过着苦苦支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仍然保持着对爱情的热情和渴望。
后来,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梅花。
在梅花的生命中,宋教仁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然而,宋教仁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
梅花在宋教仁回到家乡的途中不幸去世了。
悲痛之余,宋教仁带着梅花的骨灰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了他的生活。
在家乡,宋教仁仍然保持着对爱情的忠贞,他整日默默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梦想。
他从未想过向他人寻求帮助,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孝敬父母、进修并写作上,展示了他坚守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虽然宋教仁的人生经历曲折、辗转多舛,但他对生命的敬畏、对爱情的忠诚,却一直贯穿着他的心灵。
他并不是那种跟风人群,盲目追求浮华和权利的人。
相反,他踏实做人,并忠于自己的内心,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宋教仁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爱情不是粉饰太平的风景,而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的忠贞专一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鼓励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坚持追求自我、追求真善美之道。
宪政法治的理想者宋教仁
革 命 政 党 同盟 会 ,宋 教 仁是 同盟 会 的 发起 人 之
,
的兴 趣 , 他 认 为 革命 推 翻 清 政 府不 难 , 难 在 以后 平
稳 推进 新 的政 治制 度 。而新 制 度唯一 选 择 , 就 是 民
而 占北 京 , 然 后 号令 全 国 ; 中 策 在 长 江 流 各 省 同
一
法》 ,这是 中 国历史 上 第一 个带 有共 和 宪法 性 质 的
文件 。1 9 1 2 年 月 1 E l , 南京 临时 政府成 立 。宋教 仁担 任法制 局局 长 。 在南 北 和谈 、 清帝退 位 、 袁世凯 被举 为临 时 大 总统 之 际 , 南 方 革 命 阵 营公 布 了《 中 华 民 国临 时 约 法 》 。 这是 一个 宪法 性 的文件 , 其 中规 定 民 国中央 政府 的组 织取 责任 内阁制 , 这 一 规 定 是 革命 党人 担 心袁 世凯 独裁 而采 取 的 限制措 施 , 以 后 国 内 的斗 争 多 是 围绕 责 任 内 阁 制 展 开 。
个 月 内被 推 翻 。
■■———— 嚣
宋 教 只好 命 日本 。 在 日本 , 宋 教仁 一边 读 书 , 一 边从 事 革命 活动 。 1 9 0 5年 , 流亡 海外 的孙 中山来 到
日本 , 他 很 快 联 络 在 日本 的 中 国 革 命 志 士 , 成 立 统
一
宪政 法 治 的 追求
南 部 边 境 省 份 为 中 心 。但 是 , 这些 起义 无 一例 外地 都失 败 了。究 其原 冈 , 这 些 起 义 都 是 在 缺 乏 周 密 的
部署 和准 备 的 情况 下 发 动 的 ,又过 分 依 赖 海外 支 援 , 可 以说 都是单 纯 的军事 冒险 。 开始 , 宋 教 仁对这
1908年困境中的宋教仁
1908年困境中的宋教仁【民国往事系列16】然而,正如1906年时遇到的那道坎,1908年因间岛问题而引发的这一段黯淡的岁月,也极其有助于宋教仁的成长。
人生就是如此,若是一直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也许可以生活得很惬意,但绝难成为超拔流俗的人物。
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意,是磨难,却往往也是一笔财富,区别就在于一个人是如何面对它罢了。
如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突然陷入有生以来最大的困境,一开始宋教仁也难免有些进退失据,甚至做出向佣婢乞贷买醉的荒唐事情来。
然而,幸运的是,此时的东京,还是有不少真诚关心着宋教仁的“革命同志”。
上一次,是黄兴拉了宋教仁一把;这一次,黄兴远在天边,能够鞭策宋教仁前行的,是如下两个人物:章太炎与谭人凤。
自然,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宋教仁自身。
面对困境,他虽然不免一时有些颓唐,但他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远大梦想。
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宋教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面,他后来的民主、宪政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才真正成熟。
彼时的东京,年轻的革命党人,可以说是车载斗量,许多人的才华,也未必就在宋教仁之下,但是,有一点,或者说仅仅是这一点上的不同,就让宋教仁远远超出同侪,成为了注定要光耀古今、烛照未来的人物。
这不同的一点就是,当“革命同志们”都仅仅着眼于“破坏”,着眼于如何推翻满清的时候,宋教仁的目光已经放得更为长远,花了更多的心血在考虑清朝垮台之后的“建设”上面。
这一点不同,也就使得宋教仁看待事情的角度,与“革命同志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如对于当时朝廷正在搞的“预备立宪”,多数“革命同志”仅仅是为反对而反对: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都要反对。
不少革命党人还担心朝廷的“预备立宪”搞成功了,革命就没有前途了。
所以,当朝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时,大英雄吴樾舍身取“义”,不惜把自己当人肉炸弹,去行刺五大臣。
自然,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吴樾的行为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他那种担心朝廷的“预备立宪”搞成功而要予以破坏的初衷,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来看,老实说是很成问题的。
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
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李元灿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中的殉国者。
他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掀起了巨大波澜、至今仍值得很好去研究的历史风云人物。
有识于此,本文试就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1882年4月5日,宋教仁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
他的七世伯祖“宋起龙公,文名藉甚,尤严华夏之辨,著有腹笥草集,深寓反清复明之旨”。
他的祖父宋业宏,则是一个“生平著有时文藏稿”,而又“志节行芳”,“胸次自分泾渭”的人。
家族里这种强烈的传统民族意识,对宋教仁影响颇深。
至今,宋教仁故居乡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宋教仁从小喜欢玩军事游戏,每每傍晚放学后,他便把同学邀到村外草坪,让那些身体较弱的同学充当“清朝贵族”,自己则带领身体强壮的同学装作“平民”,然后双方在他的指挥下展开激烈“战斗”,直至“清朝贵族”战败。
这表明宋教仁少年时代反满“叛逆”的种子已早早在他的心灵播下。
宋教仁六岁入宋氏私塾读书。
中日甲午战败,“以堂堂中华,乃为蕞尔岛夷所欺凌”,宋教仁不禁赋诗抒愤:“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
”当时他虽年仅12岁,但其有志救国的思想,一点也不稚气。
宋教仁出生在具有湖湘文化背景的湖南。
湖南民性自古坚忍剽悍,富有反抗精神。
湖南又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说法。
特别是到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在湖南蓬勃发展。
湖南的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湖南的南学会成立于1898年,常德则有明达学会;湖南的《湘学报》创办于1897年,长沙发行,常德也有分售处。
湖南在这三个方面,当时都走在全国前列,成了“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所有这些,对宋教仁的思想和情操,显然都是有所影响的。
宋教仁自己就说过:“吾则沅湘间产也。
”甚至以后宋教仁发表大量倾倒一时的政论文章,用的也是含有浓浓沅湘色彩的“桃源渔父”笔名。
1899年春,17岁的宋教仁进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
忧愤交加 爱国情深——宋教仁《秋晓》赏析
忧愤交加爱国情深——宋教仁《秋晓》赏析
唐嗣德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9(000)009
【摘要】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县人。
同盟会成立时,任司法部检事长。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法制院总裁。
国民党成立时,任理事,不久,宋教仁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袖。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突然遭到暴徒枪击,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唐嗣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忧愤深广的撼世之作──《报任安书》赏析 [J], 刘朝兴;
2.一曲悲愤交加的爱国呼号——《松花江上》歌词赏析 [J], 高静
3.一曲感情深沉的爱国情歌——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赏析 [J], 曹前双
4.忧愤·折射·针砭——许秋垞《闻见异辞》简评 [J], 赵伯英
5.借古喻今爱国情深——论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J], 权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大学材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20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
教师:李忠伟(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报告人:温名山
宋教仁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宋教仁先生的内心世界的唯一信念是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宪政的现代国家,这个信念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
宋教仁生于1882年,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四岁入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但很小就表现出对清朝的不满。
据史料记载,每到傍晚放学回家,他就把同学召集到村外的草地上玩军事游戏,让身体较弱的同学扮演“清朝贵族”,自己则带领身体强壮的做平民,结果总是以“清朝贵族”的失败而告终。
1894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12岁的宋教仁愤而写下“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教仁先生从小就萌生了对清朝专制政府的不满。
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
19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专制皇帝,建立一个民众当家做主之新国家的思想。
1904年,宋教仁和黄兴等人在长沙创立中国内地第一个反清华兴会。
同年,筹划起义,不幸事泄,宋教仁被迫逃往日本。
次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开始系统地研习西方的政治和法律,正是这段时期的学习,使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变得成熟了。
其中很大的一个体现是,宋教仁经过对日本、欧洲、美国等国政治过程的研究,他得出结论,也许在革命成功以后,对革命有功的革命党人有可能推行专制独裁,革命以后要立即颁布宪法,进行选举,实行民主。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一曰效法葡、土之中
央革命,密联北方军队,更以东北马匪为援,一鼓取京城,尔后鼎定全国,此为上策。
二曰于长江各省潜伏兵力,俟时并举,创立政府,北伐中原,此为中策。
三曰于边疆要塞密组机关,一朝大举,逐次进逼,徐图攻取,此为下策。
革命党人讨论以后,觉得上策太难,而下策证明已经失败了,因此只有中策为尚。
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第二天,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对于革命党人来说,要使之成为一个民主共和的合法政权,最重要的就是颁布一部治国之法,一个月后,宋教仁起草并公布了中国第一部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这个约法规定了人人平等的权利,体现了民主、立宪、共和的思想。
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是以此为蓝本的。
1912年8月,宋教仁联合五个党派,以同盟会为核心,组成中国国民党。
在次年3月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压倒性多数席位,由于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年仅32岁。
宋教仁先生一生为救国之道而上下求索,他被易中天先生称为真正懂得共和精髓的人,这一点从《建党伟业》他在会议上的讲话我深有体会到,他说:“孙先生辞职之前已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这就打好了基础,换个总统决定不了民国的命运,政党政治才是根本,我们让出的不过是个虚位而已,只要我们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政党内阁得以组建,先生们,总统不过是个摆设,是个象征。
”他不仅是真正懂得共和的精髓,而且还为共和身体力行-------“为了共和,他联合五党组成国民党,竞选议席;为了共和,他坚持政党内阁,拒不接受袁世凯的任命;为了共和,他与过去的政敌梁启超相约‘你上台,我愿在野相助,我执政,请你善意监督’。
最后,为了共和,他献出了年仅三十二岁的生命。
宋教仁先生为中国民主宪政所做的牺牲和贡献,是永垂不朽的;他为中国民主宪政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万古长青的”(1)。
因而,正如我所说,宋教仁先生的内心世界唯一的信念就是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宪政的现代国家。
虽然这个理想宋教仁先生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但是他为中国民主宪政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民主共和宪政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
(愿作报告)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四章),1998 。
(1)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0页。
2、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4到7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4、夏双刃,《民国史﹒宋教仁传》,天涯网,/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421.shtml ,2005。
5、视频,《辛亥百年宋教仁:民主宪政的先行者》,播视网,
/1870539.html
6、电影,《建党伟业》,2011。
(1)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