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教仁案
宋教仁被刺案又称“宋案”,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政治血案,它直接引发了国民党反抗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的“二次革命”。

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也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1904年与黄兴等创立华兴会,后往日本学习政法,1905年入同盟会,1912年元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

他为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建设,按孙中山的要求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名震一时。

在南北议和中,他主张与袁世凯妥协,尽早结束革命。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宋教仁进入唐绍仪内阁任农林总长。

唐绍仪试图负起内阁总理的责任,在施政方面并不想事事听命于总统府,被袁世凯所不容,故愤而辞职。

唐绍仪内阁的倒台,引起一部分同盟会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此次内阁,本非政党政见既不同,猜疑嫌忌,难以和衷共济”,遂使责任内阁“徒托空言”。

宋教仁也认为,只有保证内阁的职权,才能防止总统独裁专制,与总统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的贯彻。

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是袁世凯始终企图控制操纵内阁,因此当务之急是实行政党内阁制,只有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来组阁,才能有效地抵制袁世凯的独裁行径。

从此,宋教仁成为责任内阁制的积极宣传者和热情倡导者。

要建立一个与总统权力制衡的责任内阁制,就必须把内阁建立在拥有政治势力的政党基础之上。

为达到建立政党内阁的目的,宋教仁不顾一些同盟会会员的反对,以“朝野合作,新旧合作”相号召,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基干,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派合并成立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后,积极投入第一届国会的选举竞争中去。

宋教仁从1912年10月离京南下,为国民党争取国会选举胜利,他每到一处,都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吹建立国民党内阁。

参众两院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获得参众两院392个席位,其他政党合起来仅占223席。

两院选举结果对袁世凯是一个沉重打击,国民党若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将会置他于无权的地位。

最初他想用五十万元来收买宋教仁,遭拒后,决定采用暗杀手段,并以此对国民党实施毁灭性打击,扫除独裁专制路上的障碍。

袁世凯命令其爪牙,正处在国务总理任上的赵秉钧全面策划刺杀计划,务必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赵秉钧躲在幕后指挥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具体经办刺杀宋教仁事宜。

洪述祖找到上海流氓头子应贵馨,让他物色杀手。

应马上举荐了流氓军痞武士英,并为其寻觅了两个帮手。

经过周密策划,赵秉钧等人决定在上海车站伺机下手,用毒弹射杀宋教仁。

第一届正式国会定于1913年4月8日在北京开幕,袁世凯几次催促宋教仁北上“共商国事”,于是宋教仁决定3月20日乘车出发北上。

就在宋教仁临行之前,上海已有传言有人要杀宋教仁。

有人告诉宋袁世凯恐有加害阴谋,劝宋教仁暂时不要北上,但宋教仁毫不畏惧,一如既往。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多钟,宋教仁在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北站议员招待所,准备乘11点特别快车前往南京,转而北上。

10点40分,宋教仁等人走到检票处,突然三颗子弹从背后向宋教仁射来,宋教仁当即中弹倒地,刺客又连开二枪,趁着一片混乱逃跑了。

宋教仁立即被送往医院,但因伤势过重,于22日凌晨去世,年仅31岁。

宋教仁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要求他的同志在他死后“总要往前做”,并授意黄兴代拟给袁世凯的电报,陈述自己中弹经过及革命生涯,希望袁世凯“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之死引起举国震惊,一时舆论大哗,几乎所有在位、在野的政治人物都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袁世凯也装模作样地要“立悬重赏,限期破获,按法重办。

”“宋案”的侦破工作进展迅速,不到三天便告破案。

宋教仁死后第二天,直接凶手应贵馨、武士英
就相继被捕。

搜查证据,才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在应、武的背后还大有人在。

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洪述祖,其人是袁世凯政府中的内务部秘书。

然后,又发现了他后面的人竟是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才是真正的主谋──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宋案真相的披露,血的事实终于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的假共和、真专制的丑恶面目,对袁世凯的种种幻想破灭了。

他们愤怒之余,开始重新考虑对付袁世凯的策略。

宋教仁之死是一幕历史悲剧,他对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凶残缺乏认识,把国民党争夺权力的胜利希望寄托在合法的议会斗争上,没有看到,只有资产阶级真正地掌握了政权,才能切实实行共和政体,当时国民党与袁世凯的斗争已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了。

宋教仁的悲剧绝非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这种悲剧根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得到软弱的经济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