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简介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宋教仁

第四讲  宋教仁

人物简介宋教仁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推为龙头,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

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

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

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后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

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入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

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

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

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年)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

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宋教仁·课件

宋教仁·课件
作用。袁的心中杀宋之意萌生。在随后 举行的国会两院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且,宋教仁到处发表 演说,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言论风采,倾动一时。这时 袁世凯杀宋之心也就定了。 宋教仁这时已是众望所归,他如到北 京,根据约法组织内阁是任何力量都 没法阻止的。其时大选获胜,他组织 政党内阁,制约袁世凯,实现民主的 时光已经指日可待。甚至临终前他还 致电袁世凯寄予殷切的期望,章士钊 说他是“至死不悟”,他对袁世凯所 代表的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力量实在 是认识不足。“中山与克强,仅在民元八、九月间,与袁有过短时期的接触, 他们对袁不能深知,自在意中。宋教仁比孙、黄年事更轻,阅世更浅,读书 也不够深入,以为只要一部“约法”,一个在国会拥有多数议席的“党”, 藉着“责任内阁”的空名,便可以对付袁氏而有余,这岂不是书生之见?” (左舜生《黄兴评传》)
宋教仁从政生涯

遇刺身亡:袁世凯深深感到了 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 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 徵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 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 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 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8 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民国二年(1913年)3月 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 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 宋与送行的黄晓、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 车,被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2岁。
宋教仁从政生涯
归国从政:宣统二年 (1910年)春,宋教仁提 出转移革命重心。年底,从 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 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 “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 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 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 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 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 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推 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 程,间接促成武昌起义。

宋教仁出生及伟大事迹及遇刺真相

宋教仁出生及伟大事迹及遇刺真相

宋教仁遇刺真相
结论
宋教仁遇刺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具有重 要的意义。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证据的缺乏,该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它对于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宋教仁遇刺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 变革。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要多 方面的证据和研究
1913年,宋教仁参与了国会选举 ,并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 之一。他在选举中积极为国民党 争取多数席位,并为国民党的胜 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选举结束 后,他成为了国民党的主要发言 人之一,并积极推动国民党的政 治议程
宋教仁的伟大事迹
遇刺身亡
然而,宋教仁的生涯被不幸中断。1913年3月20日,他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刺杀事件 震惊了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虽然刺杀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宋教仁 的遇刺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 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 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 命宗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
宋教仁遇刺真相
反袁势力是幕后黑手?
另一种观点认为,反袁势力可能是宋教仁遇刺事件的幕后黑手。一些人认为,宋教仁在当 时是全国最著名的革命领袖之一,他的政治理念与袁世凯存在冲突。因此,反袁势力可能 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以削弱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争议,因为没有任何 确凿的证据证明反袁势力与刺杀事件有关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听了宋教仁的想法后,应夔
丞骂宋教仁是叛党,并企图当场杀害宋教仁,但被在场的人劝阻,宋教 仁见此举动,便说:“死无惧,志不可夺”,最终大家不欢而散,陈其
美和应夔丞对宋教仁的痛恨加深。在随后的几天里,陈应两人商议对策,
宋教仁3月20日遇刺身亡。应夔丞深知兼任总理的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害怕 宋教仁抢夺他的位置,就通过他的秘书洪述祖骗取来自赵秉钧的密电密 信。起初的目的只是邀功请赏,后来这些密电密信便成了充当了嫁祸于 袁世凯的文字证据。
从宋教仁遇刺想开
• 革命党内部矛盾重重
• “窫窳末朝,在东南海上有一条探骊大舟,船主本有双胞兄弟二人, 生于乙巳,同根并蒂,各成一队,桅上分别悬了「同」、「光」两字 旗,各聚奇兵,本是相濡以沫,不分伯仲。可是,一船终归难容二蛟, 「光」字旗日渐离航叛道,「同」字旗又向来自诩朱帆正樯。两边的 人虽为同源,却龃龉不断。”

50万元收买宋教仁不成,怀恨在心。
2013-12-8
二说 陈其美
陈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 字英士,浙江吴兴人。中华民国早期政治人 物,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 同为孙文的左右股肱,后遭暗杀身亡。弟陈 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陈其业 有两子,陈果夫及陈立夫,二人由陈其美引 介于蒋中正,与蒋中正关系密切,后来兄弟 俱成为国民党内大员,主管党务,被广称为 CC系。陈其美与蒋中正关系密切,为蒋中 正结义之兄,将蒋中正引荐于孙文。孙中山 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一直以来都有人对于宋案另有看法,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内部权力
斗争的牺牲品——对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帮大头目、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颇 有嫌疑。陈其美最后也是在上海被暗杀的。袁克文撰写的《辛丙秘苑》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思想
主张:责任内阁制 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 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 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 之,必致动摇国本
宋教仁名言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 侠对联 定志而勉之 天下无不可成之事——摘自宋 教仁日记
宋教仁——有关典故
1913年3月20日 年 月 日 国民党要员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 实际负责主持国民党党务工作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要员宋教仁 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人刺死。 宋教仁(1882一1913),湖南桃源人。 1904年2月参与组织华兴会。1905年参加 同盟会,任《民报》撰述。1912年任南 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同年8月同盟会 改组 为国民党,任代理事长。 被刺身亡的宋教仁先生
宋教仁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遇刺时的在场人物
黄兴
于右任 黄兴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 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 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陈其美 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 兄,将蒋介石引介给孙中山。于1916年遇刺。
生平纪年
1903年 11月4日 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 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1904年2月25日 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 立,选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1905年 8月 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 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 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报》。 1911年 宋教仁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 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10日 武 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 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 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达南京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 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辞去农林总长之职。 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 事,主持同盟会工作 8月25日成立国民党,当选为理事, 并任代理理事长。 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中华民国国会压 倒性多数席次。

桃源三杰人物介绍

桃源三杰人物介绍

桃源三杰人物介绍桃源三杰•1、宋教仁 (1882~1913)••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

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882年4月5日出生于……•2、覃振 (1885~1947)••覃振(1885-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

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

1885年3月22日出生于桃源县大田乡一小康家庭。

清末就读于漳江书院。

与同学宋教仁、胡瑛议论时局,志同情合,后被誉为“桃源三杰”。

曾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武昌首义湘桂联军督战官。

民国时期……•3、胡瑛 (1886~1933)••胡瑛(1886—1933)字经武。

原籍浙江绍兴,寄居湖南桃源。

山东军政府都督。

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

1912年1月20日由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山东军政府都督,两个月后辞职。

后被袁世凯收买,参与组织“筹安会”,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袁复辟帝制失败后,避居湖南桃源……•[第1页]人物导航•救国会七君子•刺袁三杰•现代三圣•武成王庙六十四将•汉园三诗人•三国二十四名将•中国近代十大名将•黎氏八骏•近现代中国十大文化名人•旧上海十大美女•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99年颁发)。

“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

“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

“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打开文本图片集距今100年前,1913年3月2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年仅31岁。

宋教仁死于非命,国失栋梁,党损精英,社会进程顿挫,唯历史为之添页。

宋公罹难之因,非仇非情非劫非乱亦非误,而是毙命于“政见”或者“党争”,可以统一为“国杀”。

因为其政治理想和使之得以实现的能力,他的“宪政之梦”,为当国者和期望当国者所不容,所恨所嫉所痛下黑手。

当国者,大总统袁世凯;那期望当国者?这个谜案,困扰至今。

一宋教仁生于1882年4月5日,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6岁进入私塾读书,1901年中秀才。

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在校期间,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1903年8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亦归湖南。

1904年2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选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

11月,黄宋等计划在长沙进行反清起义,但事泄未遂,宋教仁于12月13日潜抵日本。

1905年6月,入读日本法政大学。

8月,支持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并任其司法部检事长,成为主要领导人。

1906年宋教仁曾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

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做了有力证据。

1907年,黄兴赴安南(今越南)谋举事,荐宋教仁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一切机密。

1910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1911年,在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

7月,与谭人凤、陈其美等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促进长江中下游各地革命势力的发展。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军政府抗击北洋军并做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宋教仁,生于1913年,逝世于2010年。

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麦积山上》、《八十年代散文诗选》、《文学艺术论文集》等。

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坚守着一种忠贞专一的爱情观,这是他一生的信条。

宋教仁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他家里的经济负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他从小就感受到了深深的责任和义务感。

这种责任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他成年之后,他直到70岁才与母亲分离。

在母亲的陪伴下,宋教仁的生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熏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宋教仁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忠贞专一。

他一生中只谈过一次恋爱,并将此人视为终身伴侣。

他在《麦积山上》中写到:“人生爱情应该是一种承诺,不是一种好奇和滥情。

”他认为,爱情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依恋和忠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道德上的修养。

在他看来,爱情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它需要信仰、责任和约束力。

宋教仁认为,爱情的忠贞专一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反复强调忠贞专一的重要性。

例如《对月》中写到:“绝对忠于自己的爱情,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坚贞过人的崇高。

这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一道闪光。

”在60年代的中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许多人的婚姻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和婚外恋等现象开始出现。

但是,宋教仁始终不动摇他的爱情信仰,在这个混沌和动荡的时代,他坚信忠贞专一的爱情是一种正义和价值的代表。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爱情不但是个体精神的归宿,也是社会文化对人类进行舒适整体精神治疗的胜于药物的良方。

”在爱情的选择上,宋教仁的要求很高,他认为爱情需要精神的默契和心灵的契合。

在他谈恋爱时,他追求的并不是对方的外貌和财富,而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

在他看来,爱情需要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信任之上,这是一种长久和稳定的关系。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忠贞的爱情才是婚姻关系的源泉,这种忠贞,不是一味地自我欣赏,而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对方的长处,体谅对方的短处。

宋教仁

宋教仁
中央政府的政治架构,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 制大总统的权力。有论者认为孙宋二人向来不睦,宋不愿看到孙任总统后大权独揽,而坚持责任内阁制......
宋教仁不仅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且于经济领域亦不乏见地。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就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的 发展以及财税政策、外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金融机构的完善与金融市场的培育,国税、地税的分开征管与分配,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宋教仁曾任唐绍仪内 阁农林部长一职,他在任期间“制定了奖励开垦、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设立农业金融机构、开发农业学校和农 事试验场、筹设牛种场、改良渔业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宋教仁还不排斥外债,虽然他知道大量的外债会导致亡国,但是他认为只要保持外债均势,就能避免惨剧。 并且,宋教仁还根据形势,提出了制日联美的均势外债方案。然而,由于外债的用途、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均 势外债的策略难以发挥作用。
宋教仁的教育思想是在他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与其政治思想分不开。他认为“教育必须为政治革命的利益服 务,用革命的教育来动员群众同情和参加政治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宋教仁任制法院院长,颁发了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并主持创办了江汉大学。他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 的教育强国主张,以及一整套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发展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改良论”。
其二,在近代中国政党发展史上,如果说是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那么,也可以这样认为,是宋教仁创 建了国民党。当时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就曾指出:“宋君此次主持国民党改组之功,于中华民国历史上必有不可磨 灭者。”蔡元培也说,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组建为国民党,是宋 教仁“百计联络”的结果,是宋教仁而非他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6.16课文注释:宋教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6.16课文注释:宋教仁

课文注释: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1901年中秀才,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常与同学田桐等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引起清吏注意,避走长沙。

1904年,与黄兴一起成立华兴会。

1905年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

1911年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他曾参加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起草了文告、约法和中央制度、地方政治机关的设施。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任法制院院长,他起草了多部法律。

4月,临时政府北迁,宋任农林总长,但由于不满袁世凯的专横,不久辞职。

宋教仁一贯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

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几个小党派联合在一起,组成为国民党。

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他当选为理事,受孙中山的委托,代理理事长的职务。

国民党遂成为当时第一大党。

1913年,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

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

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宋教仁从老家长沙沿江东下,途经武汉、安徽、上海,再到杭州、南京,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讲,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

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来的人刺杀,两天后,身亡,年仅32岁。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宋教仁被刺案又称“宋案”,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政治血案,它直接引发了国民党反抗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的“二次革命”。

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也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1904年与黄兴等创立华兴会,后往日本学习政法,1905年入同盟会,1912年元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

他为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建设,按孙中山的要求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名震一时。

在南北议和中,他主张与袁世凯妥协,尽早结束革命。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宋教仁进入唐绍仪内阁任农林总长。

唐绍仪试图负起内阁总理的责任,在施政方面并不想事事听命于总统府,被袁世凯所不容,故愤而辞职。

唐绍仪内阁的倒台,引起一部分同盟会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此次内阁,本非政党政见既不同,猜疑嫌忌,难以和衷共济”,遂使责任内阁“徒托空言”。

宋教仁也认为,只有保证内阁的职权,才能防止总统独裁专制,与总统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的贯彻。

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是袁世凯始终企图控制操纵内阁,因此当务之急是实行政党内阁制,只有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来组阁,才能有效地抵制袁世凯的独裁行径。

从此,宋教仁成为责任内阁制的积极宣传者和热情倡导者。

要建立一个与总统权力制衡的责任内阁制,就必须把内阁建立在拥有政治势力的政党基础之上。

为达到建立政党内阁的目的,宋教仁不顾一些同盟会会员的反对,以“朝野合作,新旧合作”相号召,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基干,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派合并成立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后,积极投入第一届国会的选举竞争中去。

宋教仁从1912年10月离京南下,为国民党争取国会选举胜利,他每到一处,都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吹建立国民党内阁。

参众两院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获得参众两院392个席位,其他政党合起来仅占223席。

两院选举结果对袁世凯是一个沉重打击,国民党若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将会置他于无权的地位。

最初他想用五十万元来收买宋教仁,遭拒后,决定采用暗杀手段,并以此对国民党实施毁灭性打击,扫除独裁专制路上的障碍。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宋教仁?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宋教仁?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宋教仁?>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

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宋教仁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从中传播西方政党观念,组建政党,推行政党政治,虽在民初过分注重议会竞选,却也不可藉此否定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

与孙中山等同时代人比较,认为宋教仁是民初政党政治身体力行的第一人,也不过分。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

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吴相湘认为,宋教仁一方面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同时更力言中国绝不能引用共产主义,且明白指出中国如实行共产主义之种种不幸恶果;因而坚决主张国家社会政策。

胡汉民则认为:“钝初始欲戴为总统,己为总理。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谈及宪政历史时,还对宋教仁有过贡献的《临时约法》作了历史的肯定,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因此,关于宪政和宋教仁从事宪政活动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无庸置疑的。

开启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历史,不是宋教仁的过错,而应是他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

辛亥人物——宋教仁 ppt

辛亥人物——宋教仁 ppt

宋教仁与陈天华等人创办的同 盟会机关刊物: 原名 《二十世纪之支那》 后改名 《民报》
宋教仁:
(1882~1913年),字遁初,亦作钝初,号渔父,1882 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香冲一个地主家庭。 1886年,宋教仁开始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儒家思 想教育。12岁时,父亲去世。1899年,进入桃源漳江 书院。1901年,奉母命参加童生试,中秀才。1902年 冬天,他到武昌投考文普通学堂,录取为第一名。 1903年11月,参加黄兴等组织的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的秘密会议。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宋教 仁被举为副会长。根据黄兴的提议,宋教仁回到武昌, 参与组织科学补习所,7月科学补习所成立,宋教仁被 推为文书。从此,宋教仁便由革命思想的酝酿走上了实 地革命的道路。 1904年长沙起义失败后,宋教仁于 11月21日到达上海。12月5日,在朋友的帮助下,东渡 日本。1905年1月,宋教仁与陈天华等人创办《二十世 纪之支那》,自任总庶务,负责组织与联系事项。7月 30日,他应孙中山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 议。紧接着,他与同志们发起召开了留日学生欢迎孙中 山大会,他担任大会主席,致欢迎词。8月20日,同盟 会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后又被推为同盟会湖 南分会副会长。随后,《二十世纪之支那》成为同盟会 的机关刊物,后改为《民报》,仍推宋教仁担当庶务。 1906年2月,宋教仁改名宋炼入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部预 科学习。期间,他每天努力学习,课余时间埋头书案, 查阅资料,撰写文章或从事英文与日文的翻译。1907 年初,黄兴回国筹备武装起义,宋教仁代理同盟会的庶 务,协助孙中山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
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 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 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 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 草案为蓝本的 。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 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 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简介他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宋教仁字:钝初号:渔父国家: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湖南桃源出生时间:1882年4月5日去世时间:1913年3月22日职业:政治家、革命先行者毕业院校:日本政法大学宋教仁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一位人物,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国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与黄兴、孙中山两人并称,有中国“宪政之父”的称号。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为临时政府的农林总部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公元1882年,宋教仁在中国湖南桃源出生,六岁的时候开始进入私塾读书。

十七岁的时候,宋教仁考入桃源漳江书院,公元1903年又入武昌普通中学堂学习。

在武昌普通中学堂学习期间,加入自己的同学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从此以后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1903年的8月,宋教仁又与到武昌来的黄兴相识,并且志气相投之下,成为挚友。

没多久黄兴因为反清言论被驱逐回长沙,宋教仁也随之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四处奔走,联络革命人氏。

公元1904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

同年十二月,宋教仁又前往日本,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公元1910年。

宋教仁离开日本,来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在民国还未建国之时,宋教仁为传播自己的革命思想而四处奔走。

民国建立之后,宋教仁仍然为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他倡导和推广宪政理念,其要旨是产生纯粹的政党政治,明确由国会多数党领袖任内阁总理,负起政治责任,组成责任内阁,由此先制宪,再依法选举总统。

宋教仁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公元1913年,国民党在中华民国国会大选上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却突然遭遇了刺杀。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遇暗杀,身中三弹。

虽然当时同在一处的黄兴等人迅速反应过来,将其送往医院。

但是因为子弹上被抹了毒药,尽管尽早的送往了医院。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宋教仁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主角。

他的忠贞专一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

宋教仁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崇高理念和生命观念。

宋教仁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的江苏苏州。

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家庭的状况很不稳定。

他自幼聪明好学,擅长诗文,十分有才华。

他的才华虽然为他带来了名声,但在相亲婚姻的事情上,却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

当时的社会上,爱情是不被看重的,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然而,宋教仁是一个坚持自己意志的人。

他对自己的爱情很忠诚,希望能够选择自己心爱的人做为自己的妻子。

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爱情之路会如此艰难。

宋教仁因为爱情和家庭的问题,一度离开了家乡,前往南方。

他在那里过着苦苦支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仍然保持着对爱情的热情和渴望。

后来,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梅花。

在梅花的生命中,宋教仁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然而,宋教仁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

梅花在宋教仁回到家乡的途中不幸去世了。

悲痛之余,宋教仁带着梅花的骨灰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了他的生活。

在家乡,宋教仁仍然保持着对爱情的忠贞,他整日默默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梦想。

他从未想过向他人寻求帮助,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孝敬父母、进修并写作上,展示了他坚守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虽然宋教仁的人生经历曲折、辗转多舛,但他对生命的敬畏、对爱情的忠诚,却一直贯穿着他的心灵。

他并不是那种跟风人群,盲目追求浮华和权利的人。

相反,他踏实做人,并忠于自己的内心,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宋教仁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爱情不是粉饰太平的风景,而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的忠贞专一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鼓励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坚持追求自我、追求真善美之道。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书香之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也是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

民国二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

思想∙主张“责任内阁制”,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在日本外务省政务局跟踪宋教仁的秘密档案中,保存有宋教仁对于孙中山更加激烈也更加彻底的否定意见。

1908年11月23日,宋教仁表示说:“像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相信,在真正的大首领出现之前,努力钻研有关的政治的书籍是得体的。

”∙“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

认为只有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

生平早期生涯宋教仁6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

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达日本,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一代伟人宋教仁之对联佳作赏析文 / 钟胜天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国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3年3月,宋被暗杀于上海,享年32岁。

宋教仁先生出身书香世家,题联对句,工夫独到,不过,由于英年早逝,所以留下来的传世联作却并不多见。

值此宋教仁先生被害100周年之际,再次拜读宋先生当年所题写的那一副副珍贵的妙联,我们分明可以从中领略到他从一个普通的孩童到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其心忧天下、忠贞报国的博大胸怀则更是令我们由衷钦佩。

为此,特以此文寄托自己对一代伟人的深切缅怀之情。

母子对句抱负初显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新春雷有约,擂三通鼓,助天地扬威。

据宋教仁的父老乡亲口口相传,此联上联为宋母万氏出句,下联为宋教仁对句。

宋教仁年仅10岁,其父就已病故,当时他和兄妹几人都尚在童年,从此母亲便独自撑起了一家之门户。

除夕之夜,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万氏给宋教仁出句曰:“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

”次日清晨,宋教仁燃烛祭祖,擂鼓三通,并当即对句道:“新春雷有约,擂三通鼓,助天地扬威。

”宋教仁听得明白,母亲所出之句,尽管表达的是对丈夫不尽的哀思,但她已经将悲痛化为动力。

晦日本无月,自然是“除夕月无光”。

这里分明是指过年之时,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全家失去了主心骨。

即便如此,万氏也要尽到一个女人的责任。

“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正是比喻自己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孩儿们抚育成人,以慰丈夫在天之灵,以为宋氏门第增光。

明眼人一看便知,儿子所对之句在意境上,其实比母亲所出之句明显已经更胜一筹。

“新春雷有约”,其字面之意为:春节时虽雷蛰无声,却蕴藏着雷鸣的气息。

实则表明自己年龄尚小,就像雷蛰之时,正在积蓄力量。

“擂三通鼓,助天地扬威”,意即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发奋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将来要张扬社会正气,经世致用,精忠报国。

宋教仁的子孙后代

宋教仁的子孙后代

宋教仁的子孙后代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湖南常德市桃源人。

被称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宋教仁与方快姐结婚,生育有儿子宋振吕。

宋振吕,1900年出生,宋教仁先生逝世的时候他才十来岁,宋教仁先生遇刺之后,孙中山和黄兴准备接宋教仁先生的家人来上海,由于宋教仁先生的老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长途跋涉之苦,只得作罢。

等到老夫人仙逝之后,宋振吕和母亲才得以移居上海。

在孙中山和黄兴的安排之下,宋振吕东渡日本求学。

学成之后便在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部任干事,娶妻叶惠英。

几年后又被派往欧洲和美国考察司法制度,但宋振吕回国没多久就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年仅36岁,留下了唯一的女儿宋奇璋。

宋振吕的遗孀叶惠英再次遭遇了与婆婆同样的命运,她带着9岁的女儿宋奇璋回到宋教仁的故乡桃源。

抗战爆发后,有报纸报道说:“宋先生遗属寡媳一人在桃源转徙流离,孤苦伶仃。

”新中国成立后,叶惠英作为烈士遗属受到照顾,政府在长沙给她租了间房子,每月发她30元抚恤金。

宋奇璋从桃源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当地一所小学教书,并结识了后来的丈夫吴建坤,生育了两子三女。

宋奇璋的子女生活条件都不太好。

大儿子吴林1969年下放到耒阳市肥田乡,文革后在乡供销社当营业员,后来下岗靠种地为生。

三个女儿返城后,一个接父亲班,在桃源县水电局,另外两个在桃源县瓷器厂,后来也都下岗了。

而次子宋克家,1995年从湖南省桃源县一家五金厂下岗后,拉了3年黄包车,每天起早贪黑,也就挣几十块钱。

摩的兴起后,他又转开摩的。

直到2009年实在干不动了,才把摩的卖掉,和妻子开了间杂货铺。

铺子开在桃源县陬市镇上,楼下是十多平米的门面,卖床单、棉被、衣帽、鞋袜、童装,楼上是老两口和小女儿的住处。

镇上人少,生意冷清,赚钱也是非常有限,日子过得也紧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教仁简介
篇一:个人简介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号为“孙黄”。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

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

1898年,黄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赞成变法主张。

两湖书院毕业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

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友人,办了两桌酒席为他祝寿。

在这次宴会上,他们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

黄兴等认为会党是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决定从联络会党入手,准备起义。

因此,在华兴会外,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

1904年春初,黄兴由刘揆一陪同,与当时湖南著名的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会晤。

三人互倾肝胆,共商起义大计,决定于该年夏历十月十日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武装起义;常德、衡山等五路同时举事,黄兴被推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任正副总指挥。

接着,他为长沙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派杨笃生、宋教仁、陈天华等分赴上海、武昌、江西,联络革命党人和新军、巡防营策应起义,黄兴在长沙总持
一切。

为筹集起义经费,他出卖了在长沙东乡凉塘的祖遗田产三百石。

10月下旬,起义事机不慎泄漏,华兴会机关多处被破坏,长沙府县衙门搜捕革命党,并悬赏缉捕黄兴和刘揆一、宋教仁等人。

黄兴化装离开长沙,经汉口转至上海,后到日本。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留日学生中其他团体的一些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被总理指定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

这样,黄兴就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生平;
孙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

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

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

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

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