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挖掘,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新课改以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初中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能够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并学会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设计也正朝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向发展,在6本语文教材中,散文占了很大比例,约有8个单元。

那么,何谓散文?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散文,仅指狭义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它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散文是一帧帧多视角的风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三种不同类别的散文,教师要把握其特性,区别其内涵,让学生能够从不一样的散文类型中品味到不一样的文学魅力,挖掘出不一样的文学价值。

一、叙事与情感结合

散文是作者自己独特感受的文本体现,它以抒写自我的特性以及自我情感为主,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无论是以第几人称来写都带有极强的自叙性。叙事性散文虽不及抒情性散文那般“直

抒胸臆”,但它仍是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老王》《背影》《阿长与》《藤野先生》《信客》等文。在这一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对文章情感以及作者本人所要传达的感受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在叙事性散文的学习中,不少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小说与叙事性散文,无法找到两者之间明朗的界限,这就是对叙事性散文的理解与把握有偏差的结果。

如叙事性散文《老王》的教学。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上,从文中的叙述来分析老王的性格、社会地位等,进而分析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最后将思想延伸至社会的角度,分析社会上的各种“老王”。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老王》作为散文的艺术魅力,学生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一篇小说而不是散文。要想带学生深度领悟《老王》作为一篇散文的艺术价值,就必须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这篇散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正是杨绛和钱钟书夫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历,短短的一篇作品将十年浩劫的惨痛经历化作一汪静水,于浅淡平实中娓娓道来。杨绛将情绪隐于文字之中,看似朴素叙事却蕴含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深重的人文关怀。《老王》虽然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但是作者更多的情绪隐藏在“老王”身后,可以说这个“老王”正是作者自身的化身。作者通过回忆“老王”来阐述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如果单纯

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对故人的回忆,无疑是降低了这篇作品的格调,忽视了作品背后的情绪。

在分析这类具有历史背景的叙事性散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成文的背景。很多在学生看来艰涩难懂的语言,或是莫名其妙的情绪,只要理解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就都迎刃而解了。散文是一种比诗歌更为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文体,是文学大家们共同爱好的、可以直抒胸臆的文体方式。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探讨和体味深度情感和隐藏情绪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这类散文的教学时,有必要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人生境遇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客观角度来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态,通过表象看透写作意图。

还是以《老王》这篇作品为例,作者杨绛的文风就是平淡温和,看似毫无跌宕,实际暗流缱绻。学生在品读这样一篇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作者的文风形成原因入手,先自行讨论,然后可以和其他同时期的作者进行对比,这一时期的作者多数在描述自身经历的时候都非常平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这种平静之下的情绪涌动进行深入发掘。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其看似无意却又能将作者情感融合其中,不管是记叙了什么样的故事,作者的意图绝不是简单的描述和记录。一个作家的性格和经历,多多少少都会渗透在作品当中。只要愿意耐心寻找和体察,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可以让学生回味一生。

二、理性与趣味共存

一篇议论性散文是否有理趣,在于它是否包含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见解。只有包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深入和睿智的思考的散文才谓之好散文。正如杜牧所说:“文以意为主”“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思考是建立在至真至性的情思之上的,只有經历过深入探究和思考过的散文才能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虽然初中生的逻辑性思维还有待于培养和提高,但这个时候学习近现代作家的议论性为主的散文,已经可以提取出自己独特的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敬畏自然》《谈生命》等这类散文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知识堆砌出来的作品,学生应该掌握的也远远不是一些技术性知识,而是对于全文有宏观的正确的方向性把握。

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的《敬畏自然》这篇议论性散文为例重点说明。以往有些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往往将作品剖析得“支离破碎”,这对于学生体会其中的议论着眼点并没有太大好处。教师在分析课文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们介绍作者。作者严春友是中国现代颇具知名度的一位哲学家,对于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有很多哲学性的论著,其中不乏语言轻松活泼、内容深刻的文学作品。

在《敬畏自然》这篇作品中,严春友将自己对于“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通过拟人和比喻的形式描写出来。不再认为人类有能力征服自然,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和其他客观事

物一样,是自然的产物,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对于初中生来说,不仅可以产生思想上的撞击,还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到朴素的哲学思考中来。写作语言平实质朴又不失趣味,正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课文是节选,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找到原文阅读,到课堂上说一说自己读完删节部分的感受。

我们常说,很多时候新思想、新科技无法走入人群的原因就是无法沟通,正所谓“鸡同鸭讲”,读者不明白作者一堆掉书袋的目的,作者也苦恼读者不理解而无从下手。探讨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一篇宣讲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普性作品,写作语气虽显直白,又不乏调侃,这样可以让读者在体会作者语言幽默趣味的时候不知不觉接受其观点。作者严春友非常清楚,要达到传播科普知识和传递思想的写作目的,就必须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和理解。理性的科学思维和追求理解认同的口语化写作方式相结合,正是这篇科普文的魅力所在,也是除了科学内容之外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篇作品时不妨请学生试着结合它的中心,分析和讨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围绕课文的科学思想和写作方式展开不同方向的辩论和探讨,这对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提升学生的哲学品位以及掌握新途径的写作方式都会有更好的帮助。

另外,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用这种口吻和方式来描述一项自己喜欢的学科,接近生活的可以有英语学习、数学训练,如果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