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第1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案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导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3.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难点:1、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的基本特征,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商讨保障供给的对策。
三、教授新课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62-63的内容,找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自然资源的分类问题(一):判断下列各项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阳光汽车土地高铁糖果煤炭电视长江问题(二)对下列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问题(三):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结合图文资料,谈谈你的看法?自主学习(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65内容,思考: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出谋划策:对于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你有什么好建议?四、合作探究: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解读学目标4、教育学生进行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分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的基本特征,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商讨保障供给的对策。
解读方法教学方法情景感受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引导启发点拨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观察认识自然资源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
自然资源学3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态势 第二节 全球自然资源稀缺的态势 第三节 资源冲突
目前,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
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仍然迅猛,工业化和经济
发展仍未实现,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并正在努力发展。
资源稀缺日益严重、物种加速灭绝、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人类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将支配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总体该议定书。2007年
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
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 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 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 5.8%。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 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
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态势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间分布不均匀 4、资源禀赋欠佳 5、资源潜力可观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多
1、土地资源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目前耕地面积约1.3亿
hm2,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约1.7亿hm2,居世界第六位;草地面积
人均消费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中国正处于 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在数十年 内还会成倍增长,需求压力越来越大。 2、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可用资源储量寿命指数表征。储量寿命指数是
当前探明储量与年产量之比,显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量寿命指数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 %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2、了解并能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3、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认识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不足的现状;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用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理解自然资源概念及特征;2、阅读图文,认识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3、分析数据,认识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在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消费观和行为习惯。
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难点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而言,自然资源的特征过于抽象。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增加有效信息、拓展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认识,以突破该难点。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地图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挑选编排特征突出的资源分布图,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这一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资料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自然资源的资料教学时间 1.5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板书设计: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一、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3、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4、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在不断变动之中的;5、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不均匀。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路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应分三个阶段。 (2)主要考查事物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示中的有效信息。 (3)主要考查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 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问题探究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川金丝猴、 扭角羚(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 型的自然保护区。羚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唐家河,由于羚牛数量 的增加,羚牛啃食的树种急剧增加,在高强度的啃食下,生命力再顽强的树 也难逃死亡的厄运。秦岭有些山头80%甚至90%以上的冷杉都已死掉,低 海拔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也未能幸免。羚牛还对其同域分布的伴生 物种大熊猫造成威胁。羚牛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物种的威胁已是不争 的事实。据1986年官方数据显示,唐家河有羚牛480~520头;至2015年,其数 量已超过1 300头。
类型
保护对象及特点
保护原则
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
自然 公园
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 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 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 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
原则上按一般控 制区管理,限制 人为活动
到有效保护
要点笔记从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看,国家公园级别最高,自然保护
对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 积约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 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 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 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下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简图。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核心知识梳理)(商务星球版)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核心知识梳理【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自然资源概况一、分类二、基本国情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种类相当齐全;但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要点提示】一、①土地生物水气候可再生保护培育②矿产非可再生节约二、总量丰富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特点1.分类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土地分为、、和等不同类型。
2.构成我国土地,其中、和比重较大,比重较小。
➢我国难利用土地:我国难利用土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部地区。
①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但多处于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石山广布;②西南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但地形,地貌广布,难以利用的石质荒漠较多;③西藏气候寒冷,、广布。
3.分布4.特点土地资源总量,但人均,特别是人均面积很少;同时,我国耕地总体;另外,我国耕地严重不足,且开发难度较大。
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严峻的形势:2.措施①国家制定并颁布了《法》、《法》、《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②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科学规划用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实行制度。
【要点提示】一、1.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2.利用类型齐全草地林地难利用土地耕地拓展材料西干旱崎岖岩溶冰川冻土3.①旱地②水田③林地④草地⑤西北4.丰富占有量小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二、1.城市用地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2.土地管理草原森林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水资源一、水资源的分布1.来源及分布特点陆地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呈现出的特点。
2.时间分配季节大部分地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在汛期,灾害频繁;季节降水少,河流水量小,干旱缺水严重。
此外,我国降水变化也比较大。
3.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从向递减的特点。
南方地区特别是流域水资源较丰富,北方地区特别是平原水资源较少,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4.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
第3章 环境资源法学概述ppt课件
不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物与物的关系或理解为物、大自 然。 ❖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可以由人类通过各种方式、 方法调整或协调的关系。
最新课件2版) 蔡守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
返主页
问题的学科。
最新课件2版) 蔡守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
返主页
ERL
第一节 环境资源法学的特征和意义
一、环境资源法学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ERL subject
ERL subject is an Independent branch
二、环境资源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新课件2版) 蔡守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
返主页
ERL
第三章 环境资源法学概述
❖ 调整论是将环境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将环境法 学与其他法律学科联系起来、区别开来的理论。
❖ 调整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理 论,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 作用的理论。
❖ 调整论是体现环境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法 律规范的理论,是将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制结合 起来以实现环境法治的理论。
返主页
ERL
第三章 环境资源法学概述
第二节 环境资源法学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 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一、调整论的主要内容
三、调整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Content of the Regulation Theory
Basis for the Regulation Theory
Jurisprudence sources of the Regulation Theory
战略管理:(第3章内部环境分析习题)
第3章内部环境分析一、判断题1.企业应该通过基于它们的特别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实施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答:正确2. 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两个方面。
答:正确3.面对21世纪的竞争,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答:正确4.即使不继续发展其原有竞争优势,企业仍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
答:错误5.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它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答:正确6.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可使企业鉴定存在什么样的机会,从而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答:错误7.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得来的战略意图和战略使命,将决定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和采取什么样的实施行动。
答:正确8.经理绩效的评估越来越依重于他们识别、培养和开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答:正确9.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的投入。
答:错误10.企业凭借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答:错误11.当几种资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创造竞争优势。
答:正确12.商标和版权是一个企业的有形资源。
答:错误13.资源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即使它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没有起任何作用。
答:错误14.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复杂的交互中,一个组织的能力随着时间的过去显现出来。
答:正确15.在一个新的竞争领域,能力可以通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而快速发展起来。
答:错误16.一个企业财务实力反应了它形成一种竞争优势的能力。
答:错误17.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
答:正确18.每一种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答:错误19.只有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于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能力,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源。
答:正确20.仅只有有价值的、通常的、难于模仿的和可替代的能力才能形成战略性的能力。
答:错误21.如果这种能力通常是很模糊的,而且在社会中是很复杂的,那么它是很难于模仿的。
答:正确22.一个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是仅仅当它创造的价值小于为创造这些价值而发生的费用时。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自然资源学三四章重点内容总结
第三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1.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变质矿产2.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滨(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3.从横向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⑴位于北纬40º~43º的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盛产铁、铬、镍为特征;⑵位于北纬32º31'~34º30'的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有钼、铁、铬、镍、铜等;⑶位于北纬23º30'~25º30'的南岭构造成矿带,有钨、锡、铜、锑等4.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⑴第一隆起带,主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矿产有铜、金、铅锌;第一沉降带,指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客观⑵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岭、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油气和盐类矿产⑶第三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西黔东汞、锑及钨、金矿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盐类。
5.[名]生物圈资源:指生物圈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它主要包括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和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
6.生物圈特性:⑴整体性⑵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⑶可更新性、循环性、不可逆性和可培养性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1.[名]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名]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
要点笔记碳市场即碳交易市场,指碳排放量低于排放配额的国家或地区,将 其剩余的配额通过交易市场出售给排放量大于排放配额的国家或地区,起 到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
③ 技术 支持。采用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 固碳措施增加碳库的储量。
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
④ 国际合作
。碳减排必须采取全球性行动。
探究二 碳减排措施
问题探究
卫星监测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在2000—2017年全球绿地面积增长贡献中
分居第一、二位。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25%的绿地增加面积,对减缓全球
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下表为中、印两国新增绿地及谷物(主要粮食
作物)收获面积相关数据,下图示意森林绿地对自然环境的部分调节作用。
国家 2000—2017年新增绿地面积占比/% 2017年谷物收 2017年谷物
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1.碳减排
(1)概念: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
升。
(2)核心: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
、增加碳汇。
要点笔记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指从大气中清
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在热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温度升高将加大土壤中水分的
影响农 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也会减少
业生产 中纬度地区“谷物带”由于气温升高、水分亏缺,粮食生产能力
降低
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
还可能伴随可种植作物多样性的减少
影响
具体表现
极端天气增多容易导致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答案:(1)可再生资源(2)非可再生资源(3)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增加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自然资源与我们密切相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
如下表所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农业生产土地、阳光、水等冶炼钢铁铁矿、煤炭电灯照明、开动机器煤、石油或水能纸张和木杆铅笔木材(2)自然资源的含义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谈重点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存在于自然界,二是对人类活动有价值。
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自然界中有些物质和能量,还不能为人类所用,如地震、海啸、闪电、风暴等,目前还不属于自然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分类概念举例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煤炭、石油、铁矿等析规律区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关键看它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
(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由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不同,它们的利用方式也有区别,具体见下表。
类别利用方式可再生资源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否则有可能枯竭可再生资源只有利用合理,才能被人类永续利用,因此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是有条件的,即人类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必须给它们“可再生”的机会、时间。
如果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就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例1-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雷电B.水泥C.阳光D.书本解析: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存在于自然界,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雷电目前不能为人类所利用,而水泥和书本都是经过人类活动加工制成的,不是自然界中原来就有的,所以都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例1-2】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应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你有没有在广播、电视、报 纸等媒体上听到或看过类似的报道? 请举出更多的实例,说明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陆地面积居 世界第三位,但人 均不足世界平均 水平的1/3。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资源不足世 界平均水平的1/2。 耕地总面积居世界 第四位,但人均耕地 面积只有世界平均 水平的1/3.
煤是怎样形成的
泥和沙
在沼泽中生长的树木
形成煤
以下观点,你赞同吗?
A 目前非可再生资源数量还是很巨大的,人类可以 任意利用. B 人类必须只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
C
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可
任意利用.
D 不论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都必须合理开 发,利用和保护.
被污染的河水
沙化的土地
被污染的农田
被污染的鱼
黄河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年
年代断流,黄河断流对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淮 河水遭到严重污染, 部分河段变为废水。 位于黄河干流上的 重要城市蚌埠,一 直依靠淮河干供水, 淮河污染使自来水 厂的水源发生了极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土壤侵蚀使地表营养大量流失, 大的危机,城市一 度闹起水荒。市民 造成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甚至完 下班的第一件事就 全丧失,成为不毛之地。原来绿色的树 是买水、或买几元 林完全消失了,肥沃的良田荒芜了。 一瓶的矿泉水、纯 净水,或买几角一 桶的井水。
人均土地占有量 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
中国的自然资 源人均占有量
人均淡水资源 人均森林资源 为世界人均值的1/5 为世界人均值的1/4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 第二节
故两地相对高度介于300米~500米之间;b、 m之间有一山脊,因此相互不能通视;n、m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地 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 调一致。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的重要表现是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 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 域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特别提醒】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实例有很多。常考的还有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与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洋流变化)
与全球气候变化、桂林山水的形成等。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例1 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 被,将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物质、能量 地形主要通过对______________的再分配间 接地作用于土壤。
对土壤的影响 海拔 高度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 气候 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______ 植被 带和________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 理化性质 ____________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 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 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
作用于土壤。
人教版8年级初一上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教学课件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01பைடு நூலகம்
考点练习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有( ) 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 ③耕地、林地少 ④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 源不足 ⑤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
答案 B【解析】劣势:比例不合理,占有量少。
01
考点记忆
考点2.地区分布 (1)90%耕,林地, ① 东部湿润 ② 半湿润
01 第三节.水资源
水资源
1.时空分布 2.利用与保护
01
考点记忆
考点1:时空分布 ① 不均分配 ② 南丰北缺 ③ 时间不均 夏秋季多 东春季少
记忆转化: 不缺这点分数,因为夏秋会比冬春考的更 多的。
01
考点练习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其影响因素主要 是() 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B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C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各地民俗不同 答案:B 解析:时空分布,不均分配南丰北缺 时间不均
考点1.再生与非再生 可再生:短时间更新,可循环使用,土地, 阳光,森林 非可再生:形成缓慢,用点少点,煤炭,石 油,矿产
记忆转化: 资源可生和不可生,可以生的有吐(土)杨 (阳)林,不可以生的有没(煤)有(油)矿
01
考点练习
下列人类活动中,属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 是: A、居民将垃圾分类装袋便于回收 B、餐饮行业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C、节日期间大量互赠纸制贺卡 D、公共浴池大量使用一次性牙刷 答案:A 解析:“大量”使用错误。
高效方法
导图+记忆+考点+高分 史地政生4科产品全面覆盖
章节梳理
高效记忆知识点, 快速复制重点信息
采用高效记忆与思维导图双 剑合璧形式,解决重点难点 知识点部分。
【大学】资源的环境特征
在近代工业化革命短短的一二百年中,工业生产 增加了50倍,矿物燃料的消耗也增加了30倍。
更重要的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80%是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人类消耗矿物燃料的 能力60%也是在50年代以后产生的。
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人类已经在全球尺度上影响CO2的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与日俱 增,导致了地球表面热量不断积累,破坏了原来的热量平 衡,形成“温室效应”。
整理课件
(1)碳循环:
整理课件
(2)氮循环
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而所有生物 体内均含有蛋白质,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 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整理课件
(2)氮循环
氮在自然循环中的不平衡,将给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严重的 恶果。首先是因硝酸盐过量而污染天然水体,造成水体的 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
其次是硝酸盐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的潜在危害。硝酸盐被人 或动物摄取后,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亚硝酸盐。而 亚硝酸盐除了能同血液中的红血球结合而破坏血液的输氧 能力之外,还会同食物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起反应生成有 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化合物。
整理课件
与能源消费有关的环境事件
整理课件
人类对能源利用的认识
(1)在较低水平上的可持续使用阶段。在人类进 入工业化时代以前,能源的消耗还比较少。
(2)能源,毫不节制的消耗阶段。工业革命之后, 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巨大的变化,原始 森林的急剧减少、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以及低廉 的石油有力地支持了二战之后一大批老牌工业化 国家的复兴和一大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这 一时期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是掠夺性 的。
整理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2 未探明储量
未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 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分为: (1)测存在的储量:可以根据现有科学理论推测 其存在的资源。 (2)应当存在的资源:今后由于科学的发展可以 推测其存在的资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3 蕴藏量
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 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因为价格与资 源蕴藏量的大小无关,所以蕴藏量是一个物质概 念而非经济概念。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蕴藏量 是绝对减少的;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蕴藏量是 一个可变量。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 表着地球上所有有用资源的最高极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 状的可耗竭资源称为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 源。 其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消耗掉了。 由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的不 可逆性,决定了使用机会只有一次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1.2 可更新资源
第3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与资源
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而言,资源消耗是源 头,环境污染是末尾。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与资源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什么是资源
资源通常被解释为“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辞海》)。由于人们在研 究领域和研究角度上存在着差别,资源又有广义、狭义之分。
能源的分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能源的分类
第一类能源:来自地球以外,主要来自太 阳辐射,也包括太阳能转化而成的矿物能 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第二类能源: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核 能。 第三类能源:来自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运动 作用,如风能,潮汐能,水能。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3.2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问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最终仍无法逃脱被耗 竭的命运,但耗竭的速率是可变的,它取 决于市场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 利用该产品的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 能100%地循环利用。根据化学热力学第二 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无限的内 循环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氧循环
正是由于氧在自然界中有巨大的含量及其 活泼性的特征,致使环境中无处无氧(游 离态或化合态),所以氧在自然界中的循 环是非常复杂的。在前面所述的两种循环 中均有氧的参与,也构成了氧循环的一部 分。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氧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氧循环
在自然界中参与上述循环的碳、氮、氧实际上仅 为其总量的几分之一,而大部分则储存在各自的 “储库”之中。例如海洋是H2O的总储库,地壳 的岩石为C和O的总储库,大气则为氮的总储库。 因为参与循环的物质量相对其总量而言是极少的, 所以各种物质循环一周所需的时间很长。且由于 各类物质总储存量的不同,它们的循环周期的长 短差别也很明显。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氧循环
据估计,水、氧和二氧化碳在四个圈层中 的循环情况是:所有地球上的水被植物的 光合作用所分解,到再次由于动植物细胞 的生物氧化而生成,约需时间200万年。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氧进入大气并约在2000 年内进行再循环。 CO2为动植物细胞所呼出并进入大气中,平 均停留300年,再被植物细胞固定。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碳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而所有生物 体内均含有蛋白质,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 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氮在材料工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氮 在铁中以间隙原子的形式和化合物的形式 存在,是钢铁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强化元素。 同时氮还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个强化相 的组成元素,如AlN,TiN 等等。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 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例如太 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 种野生动植物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财产权可以源是可 更新商品性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 作物、森林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水、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3 能源消耗与环境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 础,是材料生产的要素。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却是 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能源在不同程度上制约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由于利用方式的不合理,能源利用在不同程度上 损害着地球环境,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1)资源的枯竭 能源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个世纪以前,非商品能源(薪柴、农业废料和动物粪便 等)占全部使用能源的52%,随后其分额即日趋下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成为其主要能源; 20世纪中叶以后,进入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时 代,核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到1970年,油、气占商品能 源消费总量的64%。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 石油的分额从1970年的46%降至1990年的36%,但石油 仍是主要的商品能源之一。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 利用的可耗竭资源称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例如汽车报废后,汽车 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是由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只有当资源的回收利用成本低于新资源的开采成 本时,回收利用才有可能。 影响可耗竭资源开采量的因素有两个:价格因素 和技术进步。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 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 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 能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中心元素和构成地壳 岩石及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 也是构成各种材料,例如钢铁材料、高分 子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在 钢铁中以间隙原子的形式和化合物的形式 存在,是钢铁材料的一个重要化学元素和 强化元素。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碳循环:
在自然环境内,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 化碳来进行的。由动物呼吸或矿物燃料的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在生物圈 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亦构成氧循环的一部 分)主要表现在光合反应中。 反应:6CO2+6H2O+2822J→C6H12O6+6O2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公共物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非专有性
属于公共物品的可更新资源是非专有的, 非专有性是财产权的一种减弱,它将导致 低效率。这种配制的结果是可更新资源过 度开发,以及在管理、保护和提高生产能 力方面投资不足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 自然资源的蕴藏量
3.2.1 已探明储量 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资源位置、 数量和质量可以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又分为: (1)采储量:为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有开采 价值的资源。 (2)待开采储量:定义为储量虽已探明,但由于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资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在生物圈中氮的循环基本模式是植物吸收N2经生物固氮作 用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 和核酸,并和其他化合物进一步合成为植物有机体。 除生物固氮以外,闪电和宇宙射线也能使氮被氧化成硝酸 盐。 食物链中成员的分解产物、排泄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 氨,亚硝化细菌把氨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细菌又进一步 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在循环的末端,反硝化细菌把 硝酸盐转变为分子态氮,又重新返回大气。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4 三个重要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内处于千变万化中的物质欲维持质 量——能量守恒,只有通过物质的循环来 实现。一旦物质循环的程序局部发生故障, 即发生环境污染,则整个自然系统就要遭 到破坏。其中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是 三个最重要的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碳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氮与碳不同,氮是一个变价元素,它有多 种价态,如:+5,+3,+1,-1,-3等。这 使得氮的循环通过各种价态化合物组成复 杂的途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尽管大气圈中的分子态氮N2约占大气组成 的79%(v/v),但是分子态氮对于生命是 无效的。只有通过各种反应将N2转化成其 它形态后,氮才能显示出生命活力。因此, 氮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3.1 能源的分类
能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其种类繁 多,一类是比较集中且容易转化的含能物 质,称含能体燃料(燃料能源),如煤炭、 石油、天然气、沼气、氢等;另一类是可 以利用的能量过程(非燃料能源),如太 阳辐射、风力,潮汐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能源的分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大气中的氮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氮在自然循环中的不平衡,将给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严重的 恶果。首先是因硝酸盐过量而污染天然水体,造成水体的 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 其次是硝酸盐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的潜在危害。硝酸盐被人 或动物摄取后,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亚硝酸盐。而 亚硝酸盐除了能同血液中的红血球结合而破坏血液的输氧 能力之外,还会同食物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起反应生成有 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化合物。 气态的氮氧化物几乎都是剧毒性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还会 与碳氢化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