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书的读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本是有脚的蛇(蜥蜴),表意字,假借为难易的“易” 和表示更替的“易”,所以我们读“怀抱难开醉易醒,晚歌 悲壮动秋城”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就不能认为“易”是蜥蜴。
“女”本指女性,但后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最初是借“女” 字来表示,先秦古文字材料都如此。如《诗经·硕鼠》“逝将 去女,适彼乐土。”《汉书·外戚传下》:“女自知之!”颜 注:“女读曰汝。”但“女”用来表第二人称代词时容易与 表“女子”的含义混淆,所以后来第二人称代词才假借“汝” 来表示。所以实际上“女、汝”都是假借,用来表示第二人 称代词。
一、假借字的读音
1、定义 、
所谓“假借”,就是借用已有的音,来表示另一个与原 音不相干的意义。通常所说的假借,有“本无其字”的假借 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为了区别,一般地把后者叫 “通假”,前者则专指“六书”中的假借。
(1)本无其字的假借 ) “ 其 ”本是表意字,表示簸箕,是“箕”的初文,但 后来意义虚化为表示指代作用。因为古人要表示指代作用这 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是虚化的、不确指的,不好造字,于是 用和这个概念读音相同的“其”来代替。
二、破读
1、定义 、
“破读”也叫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 性或词义的方法。字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改变后的读音 叫“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 字”。
不过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 有两种读音。古代这种情况比现代多得多。如: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 (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 去 声 , 名 词, 禁令 , 宫禁 ;平 声 , 动 词 ,堪 , 经得 起。
古書的讀音問題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 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 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 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 书面汉语的地位。”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学林出版社,1984)
200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葬”中,出土了9件编钟、4件簠、4件戟,编钟上都有相同 的铭文:“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作其行鐘童麗 之金”;簠上的铭文是:“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 柏择其吉金作其食簠”;戟上的铭文是:“童麗君柏之用 戟”。这些铭文中都有一个人名“童麗君柏”,但这到底是 谁,历史鲜有记载。
2、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
假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语音上的问题,只不过是上古音 的问题。假借以语音相同相近为条件,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假 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即使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是比较接近的, 否则是不可能构成假借的。后来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汉语语 音演变的缘故。
(1)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罢”是“疲”的假借字。古音相同,上古同 属并母歌部。 (2)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剥”假借为“攴”,读pū,“敲打”义。古 音相近,上古时“剥”属帮母屋部,“攴”属滂母 屋部。帮母、滂母同为唇音。
(3)《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读shēn,是“伸”的通假字。古音相近,“伸” 属书母真部,“信”属心母真部。书母、心母同属齿音。 (4)《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是“馈”的通假字。古音中“归”属见母微部, “馈”属群母物部。见母、群母都是牙音,微部属阴声韵, 物部属入声韵,阴入对转。
六书中有“假借”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 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从用法上来说, 这是一字多用,它并没有创造新字,只是“借他字之形以当 此语之用,其读则依乎借字之声”(朱宗莱《文字学形义 篇》)。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从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 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可以毫无意义上的联系,被借字是当作 被借字是当作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
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这些例子中的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音 因为字音是字所代表的词的读音,假借字是被借来表示它的 本字所代表的词的,所以它与本字的读音应该完全相同,这 样如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那么就必须 读本字的音。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 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破读的规律 、
破读的音有的是声母,有的是韵母,有的是声调,也有 兼而有之,但破读最主要的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 平声字(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①声母破读的: 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见”本读jiàn,“看见”;破读为xiàn,使动用法。 ②韵母破读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读”本音dú,“诵读”;破读为dòu,句中停顿的地 方。 ③兼而有之的: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恶”本音è,“丑恶”;破读为wù,作动词,“厌 恶”。 ④声调破读的: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当”本音dāng,“面对”;破读为dàng,“当作”。
实际上,“童麗”是“鐘离”之同音假借。鐘离是春秋时期 淮河中游地区一个方国,关于鐘离方国的最早记载,见于 《左传》周简王十年(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鐘 离。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鐘离以备 吴”。周敬王二年(前518年)鐘离被吴王僚所灭,属吴国。 “童麗君柏”铭文的发现与考证,证明了历史上鐘离方国的 真实存在,为研究鐘离方国的地望和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见《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文物》2010年第3期)
三、特殊词语的读音问题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 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如牺尊(古代酒器 名)读suō zūn、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也指周景王所 铸造的钟)读wú yì、毋追(古代一种黑布冠)读móu duī。 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职 等,为了与外来词的读音接近,往往需要用特殊读音。如仆 射púyè、可汗kèhán、洗马xiǎnmǎ、单于chányú、吐蕃 tǔbō等等。
(2)本有其字的假借 ) 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同音近字来代 替的用字现象。本有的、用来表示词的本义的字我们称之为 “本字”,临时借来作为替代的字称之为“通假字”。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孟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清代 陈澧 《 东塾读书记 》 说:“古人所以用通假者,实 陈澧《东塾读书记》 以无分部字书,故至于歧异耳。《说文》既出,而用通借之 字者少矣。”那些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和它们的本字是同时并 存的,从意义上看,它们没有引申的条件,仅仅声音相同或 相近,这样假借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写别字(东汉郑玄说: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模拟方为之。”),但 在文言里大家约定俗成就算是正常了。后来文人再用,多半 就是为了仿古,魏晋之后的假借字只不过是这种现象的残留。
同一个字,由于表达意义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读音。如: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解说,shuō) 广武军李左车说成安君。(劝说,shu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喜悦,yuè)
我们现在对于古书读音的问题,总原则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 文言文。 顾炎武认为应该用古音来读古文,他说:“天之未丧斯文, 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音学五 书·叙》)有一部分人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还有人认为应该 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ຫໍສະໝຸດ Baidu
破读音和本音表达的意义之间大多有引申发展的关系,所以 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 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 这正是破读区别于假借的地方。我们前面说过,假借的被借 字是当作一个纯粹表音的符号来使用的,与意义多半无关。 另外,声调破读时,多数是把原来的平上入变读为去声,所 以去声是我们认识古书中破读音的重要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