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合集下载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都陷入了“一讲到底”的怪圈,课堂上他们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从“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和创意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举例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对于喜欢语言文字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和文字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喜欢图像与图表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和图表进行教学辅助;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学习。

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一、首先更新观念,做好角色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说明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去除以前的灌输式教育,老师做为一名引领者,在数学的课上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引领学生总结做题方法,给予学生探索的机会。

不但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并能够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集体的学习中去。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数学课中,要避免枯燥的算理,把算理融入到有趣的情境当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们的眼、耳、手多种感官,紧紧的锁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听课中我学习到了,有的老师在情境导入时,不但利用课本中的例子,还加入了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比如老师中午买了2元钱的馒头,付给人家5元钱,那么应该找回老师多少钱?买馒头问题是学生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另外这种举例子的方法,也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把讲台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老师不要总是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应该把讲台让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很是活跃,语言组织能力有限,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去探索去说。

四、做好预习工作,提高课堂效率在听课之前,老师们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前提,学生做好预习就会有信心去展示,同时,老师要精心打磨课堂,让自己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注意在讲题时要注意同类题型的对比讲解,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相同点,发现不同点,总结做题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五、给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知识的载体,在课堂中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勇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为之自豪。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渲染情景,导入新课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好采用比较新颖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导入新课,因为所举的例子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了解一个大致的情况,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为后面的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预习环节,教师确定目标、任务以后,提供一段供学生思索的时间,结束预习环节之前,还有一段自我整理内化的时间。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自主思考的如:本节课主要讲了几个问题;怎样理解这些问题;通过预习,发现了哪些问题等。

三、预习交流,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要求学生全部参加。

然后每组推选一名组员上黑板板书预习中找到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课前搜集相关内容,需要老师明确任务。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总结的内容在课堂上就有话说,能够做到几乎人人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也有助于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弥补老师对有差异学生的不足。

四、展示提升,明理导行展示环节是一个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

它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又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找到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

在本环节中怎样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了话匣子。

为此,我们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拓展练习,强化能力。

通过反馈练习,查漏补缺,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导学导行的目的。

当然在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如:有个别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的时候混水摸鱼,在下面玩。

在预习环节中,很多学生不会提问题,组内交流有凌强欺弱的现象,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讨论过程中气氛热烈,但是一合上书,再问他们学到了什么,却又不知道了。

为了让合作交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改动:1、明确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本组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本身就是学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离开课堂的学习将是低效学习。

课堂如果教师独占,以讲为主,失去学生自主、自觉的积极能动的学习,同时失去课堂规律、学习规律,失去课堂教学的原意。

第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出发点是学生的学,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会、学懂、学会使用知识这是目标。

所以伟人说:“知识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而这所有学习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由学生成绩来反映教学成绩。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不能只重视教知识,更重视的是教方法。

就知识教知识效率低下,先学方法再学知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场所,但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学,怎样学(方式方法)学得怎么样(目标的达成度),但是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和提升。

二.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怎样把握课堂第一,要掌握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基础,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探究的基础,在自主完成80%以上进行合作与探究,才是有效合作,否则,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第二,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堂要抓重点,多动手,多思考。

课前课后,饭前饭后,休息前后,看一看还没有上过的内容,可以划一划,找一找,查一查不识的字,不理解的问题,不清楚的段意。

在做题前看一看课本的例题,想一想课堂讨论重点,知识框架。

第三,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学习心理准备,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果觉得学而无用毫无价值,抱着一种消极,世故的心态,没有爱家,爱校,爱同学,爱师的情节,学习效率肯定低效或者无效。

第四、掌握课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两种形式的判断:一种是事实判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贫苦”,是什么就是什么(简单、直接、明了);另一种是价值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虽贫不苦”(知足、安份、达观)它不是公认的,而是特殊人士的生活价值观念,这样的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葛尔丁·德尔尼(Gordon Doyle)所著,通过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教育问题,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课的对象。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和消极。

而德尔尼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则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给学生一定的任务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尝试和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关于评价和反馈的问题。

德尔尼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我觉得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有价值,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教学和帮助。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通常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

但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建立合作性学习氛围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性学习的氛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进来,让课堂变成大家一起合作的场所。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还要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共同协作,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便是引导者,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知识。

而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

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探究。

打造互动性的课堂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打造一个互动性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或者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探讨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们指导和帮助,同时,也需要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讨论和探究。

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中,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科技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教学,如电子白板、智能笔、投影仪等等。

此外,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资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科技编程、实践性课程、社交互动等等,让学生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什么含义?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什么含义?

老师:听说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同学们要自主学习,有的老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它包含哪些内容?这样行吗?河北三河市第一中学董珏学习活动本来就是同学自己的事,可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这么做,往往是课堂上“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影响了全面素质的提高。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近,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会上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包括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是判断课堂教学的主要指标。

这也就是说,老师要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气氛并取得较好效果。

有的老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样行吗?一开始我也有些疑虑:同学能积极参与吗?他们有那个水平吗?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同学中蕴藏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学期我讲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其中在《乌鸦的故事》中,伊索认为这则故事是讽刺虚伪的;钱钟书却觉得,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被拔掉,显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大家索性把自己的羽毛也拔个干净,都光着身子,使孔雀、天鹅没有什么区别。

钱先生矛头指向社会的不良风气,即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

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发言踊跃,有的说:虚伪的人不会有好下场,事情终会真相大白;有的说:伪装自己的人惹起众怒,下场悲惨。

还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要丑大家丑,谁比谁也美不到哪去;也有的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乌鸦想使自己漂亮也无可厚非;更有的说:乌鸦有上进心,想做禽类的王,并且知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值得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而提高教学效率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并提高教学效率。

一、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导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一目标:1. 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提供学习资源和技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站,还可以教授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合理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让学生听讲和记笔记,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现代技术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学习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习评价中,教师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在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教育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角度上,即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作者提到了“认知理论”的概念,即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于新知识或经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和记忆。

这一概念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呼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即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这一概念,即教育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维截然不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将知识一一输入给学生。

学生主体性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展示学生特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学习的过程。

这一思想与传统的竞争导向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个人的竞争和升学率。

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主动性。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现代教育中,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利和发言机会。

传统上,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和思维的导航者的角色,学生则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现代教育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肯定的反馈。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互动的环境,学生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索和交流。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需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知识型转向创新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随着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于还给学生真正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老师的讲授,而更注重于创造一个更加互动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交流中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由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这种教学方式通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团队合作,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与同学一起交流想法,减少被动的听课疲劳。

二、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只要我们注重发掘并提供相应的培养环境,学生就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表现出色。

因此,老师应该尝试发现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更擅长。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就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主动去学习。

这样的学生通常会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设计探究式学习、课堂探讨、自学小结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同时,老师还需给予学生激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我认识。

四、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意义,有时甚至会惊人地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轮询方式激活学生的主动心态,激励他们表达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看似荒唐无稽的问题,也有可能衍生出有意义的话题和探讨。

五、建立互信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信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自信的进入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一、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其重要性。

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理论篇:什么是“把课堂还给学生”?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概念。

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优势和意义。

2. 教学内容:解释“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含义。

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效果。

三、实践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分析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学习,分享心得和经验。

四、实践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合作学习?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内容:解释合作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激发学生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内容:回顾“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接下来,我就结合我的日常教学,谈谈如何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要老觉得学生需要控制,需要包办,需要约束,需要限制,多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更新教育理念,舍弃一些老旧的教育思想,学习和吸收一些最新的教育思想。

二、激发兴趣,引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从课堂导入环节开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

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

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
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放手参与、自主探究
参与式的教学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一味的老师灌输。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循循善诱,鼓励支持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深入探究,取得小突破时,老师要及时鼓励,给予学生继续前行的动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作中不断反思,及时调整,寻求一条适切的教育之路。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著作,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收获了许多关于如何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的宝贵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所触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提出了学生参与度的概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中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我应该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我对书中强调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有所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差异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和学习档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再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评价,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评价和考试的思考颇有感触。

传统的考试形式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机械的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种形式的考试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作者建议在评价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看重成绩。

此外,作者还提倡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些评价方式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过分注重分数,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爱玲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

您看——
一、案例描述
聪明伶俐的小虎,您一看就不会相信他“笨”。

那为啥一见“单词记忆”这样的任务就头痛呢?
常跟小虎在一起的小龙,是小虎的老师,常常在一起做作业;您在说小龙比小虎聪明吗?结论别下得太急,因为,小虎也是小龙的老师呀:小龙对语法知识“一塌糊涂”,但小虎无论老师课堂精讲是还是看书自学,哪怕是同学课堂举两个对比例子,都就一眼看“明”了。

同样,玉宇对语音知识感到模糊,而皎皎又对一些意思相近的英语知识,总是感到模模糊糊、难以区分。

小竹同学由于说话怯场,常引得同学们的讥笑,在一些小组的活动中,经常拖后腿,招来组员的不满和责备,这令小竹很自鄙,渐渐他在英语课上不愿开口,即使英语老师让他发言,他也由于紧张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队教师失望的表情和叹息声,小竹感到自暴自弃。

二、反思
如果用原来的教法上课,这几位小朋友就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班级内大约有近20%左右的学生近似于他们,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大,这一比率会越来越高,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情绪。

使得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目前许多小学普遍存在班级学生过多的现象。

考虑到教学进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一般很难顾及学习困难生;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则受到教师的青睐,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

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制力一般都比较差,加之教师的忽视,导致他们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产生自暴自欺的情绪。

在公开课中,不少教师为了不影响授课效果,不愿意给英语学习困难生表现的机会,在平时这些学生似乎也的不到表现的机会,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越少,则语言运用能力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年,在之后的英语学习学习中,这些学生不愿开口学英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

这与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教师应该应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入手真诚的关心尊重他们,在课堂中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赏识,让他们或得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教师也充分利用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班级的英语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达到以优促差,使差转优。

针对这一现状,我校教师认真反思,解剖名师课堂,亲历杜郎口中学体验、感受,捕捉到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实施对策
1、布置教室,学习杜郎口
我们的教室中,课桌一般也分组集中排列,以便使学生对面而坐;教室四壁我们是根据自己的有利条件,设置上各种彩面,并在彩面上设上日常(游戏/谜语/名人言/成语/歇后语)英语对话,彩面上有名人像、彩图……教室的这种布置方式,既可让英语教学“材”源茂盛,又有利于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交流”、“分组合作”、以及小组内“兵教兵”“兵
练兵”“兵强兵”等课堂活动的进行,使得我们的小兵小将们在大舞台上轻松愉悦地尽情表演。

大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

学生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

如果大胆地让他们学生从疲乏战术中解放出来,走进主动快乐的学习园地,他们给予老师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始料不及的惊喜。

教室布置的改变将是他们一生惊喜的起端。

2、展现自我,舞台拔高
课堂各环节的学习中,我们也利用以人带组的方法,显杜郎口教学模式“立体”“穿插”、“分组”、“容量大”、“节奏快”等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分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长短报名分组,有自我感觉语法易学但语音难掌握的A组,还有与之相反的B组,再就是对单词拼写感到头痛的C组,还有呢就是对某些意思相近,难以区分的D组……
开课检查复习了,老环节用新办法——“小老师”在读词听写了,老师在同学间走来走去,为有错的小朋友指指点点。

这比老师坐在办公室里批改,学生隔段时间接到作业本后再看见错号,作用要大得多,因为亲眼看见老师在身边,亲耳听见老师点出的,再者,如果一遍不明可以问二遍、三遍,直至问明记牢。

如果当堂拼读对答案的,再当堂交换批改,岂不是全体都当裁判了?(那位拼读者会是最明白的)而且小朋友批改别人的比自己的要认真得多!这种上课方法不仅使得孩子乐学,好学,而且还为老师“省”一份力。

这既为“小老师”检查了单词读音情况,又为其他同学检查了拼写,当然,结果作为老师只是“听”,除非,发现发错者、判错者都“超超”,那可就是“非点不可”了。

(1)、新课入流:
每个小组都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的主要知识讨论后提出,在老师讲解之前,看其他哪个小组能在几分钟讨论后为他们解决难题。

A组小组长玉宇首先站起来拿着课本先走到各组桌前,后走到我面前指着课本英语句子“It's easy to make mistakes with English ?”中的单词“mistakes ”说:“这句话中的这个词怎么读?”如果不是在这么自由的课堂上,玉宇问这个问题也不会这么简单。

(2)、你问我答:很快,B的全体组员几乎都喊出来了,全体同学跟着他们读呢。

对于这一个组的几个同学来说会是多大的学习鼓励,虽然仅仅是一个单词提前学习。

别组的同学肯定也是十分羡慕的,肯定会在老师点明讲解时认真听讲,哪怕在课下也会对其他组的问题存在不理解的同学再通过“问”其他同学,使自己能拓展得更多更深,甚至对所有的知识都能理解和掌握,让这个环节真正起到“穿插巩固”的作用。

同样的,A组的同学还为C 组的同学想出了联系单词记单词的好办法,来联系前面的“make”记这里的mistakes 同时还为他们点到了“拓展知识”而受老师点头表扬。

反之,在B组一提“为什么用with不用in时?”也被A组一口给破了,老师只是摇摇或点点头。

通过教师的预习指导,讨论中的交流,课堂上的指导,练习中的评析以及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组织调控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